CN219286692U -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6692U
CN219286692U CN202320300794.8U CN202320300794U CN219286692U CN 219286692 U CN219286692 U CN 219286692U CN 202320300794 U CN202320300794 U CN 202320300794U CN 219286692 U CN219286692 U CN 219286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terminal
terminal
clamping
elastic arm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079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国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079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6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6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6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连接器端子包括基部及套设于基部的套筒,基部包括固定在套筒内的对接部,对接部设有收插头端子的收容空间、位于收容空间上下两侧的一对侧壁以及位于收容空间左右两端的一对端壁,套筒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并插设于收容空间内的弹性件,弹性件设有分别用于与插头端子和基部的侧壁接触配合的多个接触部,基部的端壁形成有弹性臂,弹性臂上设有与插头端子卡持的第一卡持部,插头端子的侧部对应第一卡持部设有第二卡持部,第二卡持部与第一卡持部卡持配合。其在保证插头端子的插接位置固定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插头端子与连接器端子之间的保持力。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尤其是涉及能够增加插头端子与连接器端子之间保持力的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连接器端子广泛应用于ABS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ESC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ler,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中。汽车连接器端子通常包括基部及套设于基部的套筒,套筒一体弯折有弹性件,弹性件设置的多个接触部与插头端子弹性接触实现电性连接。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汽车连接器端子与插头端子组装配合时,为便于插头端子的拔插且减小插头端子拔插过程中对接触部导电镀层的磨损,弹性件的接触部对插头端子的压力通常不会太大,导致二者之间容易发生松动,致使插头端子受到震动时容易从汽车连接器端子中脱落,降低了电性连接的稳定性。此外,在插接插头端子时,现有技术中无法保证每一次插头端子的插接位置都在同一个位置,插接位置不固定,影响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在保证插头端子的插接位置固定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插头端子与连接器端子之间的保持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连接器端子,用于与插头端子连接配合,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基部及套设于所述基部的套筒,所述基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套筒内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收容所述插头端子的收容空间、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上下两侧的一对侧壁以及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左右两端的一对端壁,所述套筒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并插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基部的侧壁接触配合的多个接触部,所述基部的端壁形成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上设有与所述插头端子卡持的第一卡持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部且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卡持部设于所述自由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持部为凸出部或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插头端子的侧面设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接触,所述圆弧面朝向所述套筒的中心轴凸伸。
进一步地,所述自由端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位于所述弹性臂的后方,所述弹性臂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逐渐朝内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卡持部位于所述基部的所述收容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至少一对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接触配合的内接触部以及至少一对用于与所述侧壁接触配合的外接触部,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所述第一卡持部位于至少一对所述内接触部的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对外接触部包括位于至少一对所述内接触部之间的第一外接触部以及位于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附近的第二外接触部,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所述第一卡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外接触部的前方。
进一步地,所述对接部的相对两端壁上均开设有固定口,所述弹性臂的所述第一卡持部自所述固定口倾斜延伸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插头端子的插入方向上,所述弹性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口的一侧边缘且另一端部不超过所述固定口的另一侧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自所述基部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弹性臂整体收容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弹性臂的板材厚度大于所述弹性件的板材厚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与所述连接器端子配合使用的插头端子,所述插头端子的侧部对应所述第一卡持部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其中之一为凸出部,另一为与所述凸出部卡持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设有圆弧面,所述凹槽至少通过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倾斜壁合围而成,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槽卡持配合状态下,两所述倾斜壁呈平面结构并均与所述圆弧面相切以使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槽的两个所述倾斜壁之间形成线接触。
进一步地,设定同时与两所述倾斜壁相切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1,所述圆弧面的半径为R2,R2>R1。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端壁均设有所述第一卡持部并以所述套筒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插头端子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卡持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端子及与连接器端子配合使用的插头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基部及套设于所述基部的套筒,所述基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套筒内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收所述插头端子的收容空间、位于收容空间上下两侧的一对侧壁以及位于收容空间左右两端的一对端壁,所述套筒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并插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基部的侧壁接触配合的多个接触部,所述基部的端壁形成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上设有与所述插头端子卡持的第一卡持部,所述插头端子的侧部对应所述第一卡持部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配合。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端子的基部端壁设置的弹性臂设有用于与插头端子弹性卡持的第一卡持部,对应地,插头端子侧面具有用于与连接器端子卡持的第二卡持部,第二卡持部与第一卡持部卡持配合,不仅保证了插头端子的插接位置固定,也进一步增加了插头端子与连接器端子之间的保持力,且不影响插头端子的插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端子与插头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沿C-C线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插头端子未完全插入连接器端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在D处的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请参考如下附图标号说明,100、连接器端子;10、基部;11、对接部;112、收容空间;113、第一插口;114、第二插口;115、凹口;116、固定口;117、侧壁;118、端壁;12、延伸部;121、扣合部;15、弹性臂;151、第一卡持部;152、圆弧面;30、套筒;31、弹性件;310、接触部;312、反折部;314、第一内接触部;315、第一外接触部;316、第二内接触部;317、第二外接触部;32、平板部;33、连接部;34、弹片;35、弹性部;351、配合部;200、插头端子;210、第二卡持部;211、倾斜壁;220、导引端。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100,连接器端子100包括基部10及套设于基部10的套筒30,套筒30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并插设于基部10内的弹性件31,弹性件31设有和基部10弹性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的多个接触部310。连接器端子100与插头端子200插接配合,且插头端子200插设于基部10内并与接触部310弹性接触,从而与连接器端子100实现电性连接。
请一并参见图7至图9,基部10形成有弹性臂15,弹性臂15上设有与插头端子200卡持的第一卡持部151。请一并参见图5及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10包括固定在套筒30内的对接部11,对接部11呈框口形状设置并具有供插头端子200插入的收容空间112、位于收容空间112上下两侧的一对侧壁117以及位于收容空间112左右两端的一对端壁118。收容空间112贯通对接部11的相对两端以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口113及第二插口114,且沿插头端子200的插入方向上,第一插口113位于第二插口114的前方,即插头端子200首先经由第一插口113插入收容空间11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接部11的上下相对的两侧壁117的其中之一者向后延伸形成延伸部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呈对设置,每对中的两弹性臂15分别设于基部11沿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壁118上,并以套筒30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弹性臂15的一端与基部10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弹性臂15沿插头端子200的插入方向逐渐朝内倾斜延伸,且所述自由端沿插头端子200插入的方向位于弹性臂15的后方。弹性臂15的第一卡持部151设于所述自由端,第一卡持部151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12内以与插头端子200卡持,第一卡持部151位于基部11的收容空间112内;且沿插头端子200的插入方向,第一卡持部151位于内接触部(未标识)的后方,即第一卡持部151较内接触部(未标识)靠近第二插口114。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自基部10一体冲压成型。对接部11沿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壁118上均开设有固定口116,弹性臂15的第一卡持部151自固定口116倾斜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12,具体的,弹性臂1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固定口116的槽壁上,以形成悬臂梁结构,且在插头端子200的插入方向上,弹性臂15的一端固定于固定口116的一侧边缘且另一端部不超过固定口116的另一侧边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整体收容于套筒30。第一卡持部151为圆弧状的凸出部,凸出部面向插头端子200的一侧设有圆弧面152,圆弧面152朝内凸伸,即圆弧面152朝向套筒30的中心轴方向凸伸,用于与插头端子200弹性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30呈框口形状设置且围设于基部10的对接部11外周,套筒30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平板部32及相对设置的两连接部33,连接部33连接两平板部32。平板部32与基部10连接,具体地,平板部32上设有向侧弯折的弹片34,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片34自相应冲压孔(未标识)的外侧边朝向内侧折弯形成;基部10的对接部11中上下相对的两侧壁117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凹口115,弹片34收容于凹口115内,如此通过凹口115与弹片34的卡扣配合以实现基部10与套筒30的互锁,进而使得基部10与套筒30更好地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接部11的上下相对的两侧壁117均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凹口115以形成与套筒30的互锁。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30的平板部32的其中之一向后延伸形成有弹性部35,弹性部35与延伸部12对应设置。
两平板部32上均设有弹性件31,弹性件31自对应平板部32的端部边缘向内弯折并且延伸而插设于收容空间11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1位于两个平板部32之间,且位于收容空间112内分别靠近对接部11的侧壁117位置。弹性件31分别与对接部11的侧壁117和插头端子200弹性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1设有自平板部32的前端边缘向内并向后180度折弯延伸的弧形反折部312以及沿插头端子200插入的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多个接触部310,多个接触部310分别用于与插头端子200和基部10的侧壁117接触配合,利于电流的传输和热量散发。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接触部310包括至少一对用于与插头端子200接触配合的内接触部(未标示)以及至少一对用于与侧壁117接触配合的外接触部(未标示),且沿插头端子200插入的方向,第一卡持部151位于至少一对内接触部的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对外接触部包括位于至少一对内接触部之间的第一外接触部315以及位于弹性臂15的自由端附近的第二外接触部317,沿插头端子200插入的方向,第一卡持部151位于第二外接触部317的前方。至少一对内接触部包括连接至反折部312的第一内接触部314及位于第一外接触部315与第二外接触部317之间的第二内接触部316,第一内接触部314、第一外接触部315、第二内接触部316及第二外接触部317沿插头端子200插入的方向上依次连接。第一内接触部314、第一外接触部315、第二内接触部316及第二外接触部317均大致呈圆弧形弯曲形状,且第一内接触部314与第二内接触部316均朝向套筒30中心的方向凸伸,第一外接触部315及第二外接触部317均朝背向套筒30中心的方向凸伸,第一内接触部314、第一外接触部315、第二内接触部316及第二外接触部317形成连续的波浪形结构。当插头端子200插入收容空间112时,第一外接触部315及第二外接触部317向外抵持在对应对接部11的侧壁117上,第一内接触部314与第二内接触部316与插头端子200弹性抵持,实现电性连接并提高弹性件31与插头端子200连接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见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10还设有凸向套筒30的扣合部121,套筒30设有凸向基部10的配合部351,配合部351与扣合部121相互抵压配合。具体地,扣合部121凸设于基部10的延伸部12上,配合部351凸设于套筒30的弹性部35上。扣合部121与套筒30的配合部351配合,配合时能够使弹性部35向外发生较大的变形,以增加二者结合的可靠性,从而提高对接部11与平板部32配合的紧密性以保证基部10与套筒30更好的电性和机械连接配合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与所述连接器端子100配合使用的插头端子200,插头端子200呈板状,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等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端子200的侧部对应第一卡持部151设有第二卡持部210,第二卡持部210与第一卡持部151卡持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端子200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二卡持部2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持部210为与第一卡持部151卡持配合的凹槽结构。第二卡持部210至少通过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倾斜壁211合围而成,且设定同时与两倾斜壁211相切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1,第一卡持部151的圆弧面152的半径为R2,R2>R1。当第二卡持部210与第一卡持部151卡持配合的状态下,两倾斜壁211均与第一卡持部151的圆弧面152相切形成线接触,从图8所示的截面上看,第一卡持部151与第二卡持部210以两点方式相切配合,使二者的配合位置更加稳定,进而保证二者相互定位的准确性,防止插头端子200与连接器端子100的配合发生偏移。
使用时,将插头端子200经由第一插口113插入基部10的收容空间112内,弹性臂15经由插头端子200的导引端220进入其相对两侧面,当插头端子200的侧面与弹性臂15接触时,弹性臂15朝外变形以允许插头端子200继续插接;当插头端子200的第二卡持部210运动至第一卡持部151时,第一卡持部151在弹性臂15的弹性力作用下与第二卡持部210卡持,从而对插头端子200的插入位置进行定位,且通过第二卡持部210与第一卡持部151的卡持,增加了插头端子200与连接器端子100之间的保持力;又由于弹性臂15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且第一卡持部151设置在弹性件31的内接触部后方且位于插头端子200的侧面,即第一卡持部151的位置远离插头端子200插入的位置且其与插头端子200的卡持位置与插头端子200的电性接触位置不同,其能够在增加插头端子200的保持力的同时不影响插头端子200的插拔和电性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的第一卡持部151呈圆弧形的凸出部,第二卡持部210为与第一卡持部151卡持配合的凹槽结构,第二卡持部210通过至少两呈夹角的倾斜壁211合围而成,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槽卡持配合状态下,两倾斜壁211呈平面结构并均与圆弧面152相切以使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槽的两个倾斜壁211之间形成线接触,进而在图8所示的截面上使得凸出部与两倾斜壁211形成两点接触,两点接触可以保证接触的稳定性,不会造成卡位的倾斜或者导致弹性臂15在第二卡持部210内的晃动,锁扣牢固。此外,设定同时与两倾斜壁211相切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1,圆弧面152的半径为R2,R2>R1,也即圆弧面152的曲率大,保证圆弧面152与两倾斜壁211接触不晃动,若圆弧面152曲率小,则有可能导致单点接触,即仅一倾斜壁211与凸出部点接触,导致卡位的倾斜或者弹性臂15在凹槽内晃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呈对设置,一对弹性臂15能够保证卡合后,插头端子200两面受力对称,不会发生倾斜。弹性臂15优选为一端与基部10连接的悬臂结构,悬臂结构可以提供合适的弹性卡扣力,使得插头端子200卡持后仍然可以产生因为需要承受汽车晃动而需要的活动量。可以理解,弹性臂15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的相对两端均可以与基部10连接,然而,若弹性臂15两端都连在基部10上,则会导致弹性臂15对插头端子200的弹性卡持力度会过大,导致插头端子200卡的太死,没办法产生承受因为汽车晃动而需要的活动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的板材厚度可大于弹性件31的板材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弹性臂15对插头端子200的保持力。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部10的端壁118上设置弹性臂15加大对插头端子200的保持力,弹性臂15的设置不会对弹性件31接触部310与插头端子200之间的夹持力造成影响,不影响插头端子200从弹性件31中的拔插,使得加大对插头端子200保持力的同时,不会增加插头端子200拔插过程中对接触部310导电镀层造成的磨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15的第一卡持部151形成于基部10上且弹性臂15整体位于套筒30内,其能够降低插头端子200所需的长度尺寸,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包括所述连接器端子100及与所述插头端子200的电连接器组件。
可以理解,第一卡持部151与第二卡持部210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卡持部151设为凹槽结构,此时,第二卡持部210为与第一卡持部151卡接配合的凸出部结构。
可以理解,弹性件31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其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结构的弹性件,只要其能够与插头端子200弹性接触并实现电性连接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端子,用于与插头端子连接配合,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基部及套设于所述基部的套筒,所述基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套筒内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收容所述插头端子的收容空间、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上下两侧的一对侧壁以及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左右两端的一对端壁,所述套筒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并插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基部的侧壁接触配合的多个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端壁形成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上设有与所述插头端子卡持的第一卡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部且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卡持部设于所述自由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部为凸出部或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插头端子的侧面设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接触,所述圆弧面朝向所述套筒的中心轴凸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位于所述弹性臂的后方,所述弹性臂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逐渐朝内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卡持部位于所述基部的所述收容空间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至少一对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接触配合的内接触部以及至少一对用于与所述侧壁接触配合的外接触部,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所述第一卡持部位于至少一对所述内接触部的后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外接触部包括位于至少一对所述内接触部之间的第一外接触部以及位于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附近的第二外接触部,沿所述插头端子插入的方向,所述第一卡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外接触部的前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的相对两端壁上均开设有固定口,所述弹性臂的所述第一卡持部自所述固定口倾斜延伸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头端子的插入方向上,所述弹性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口的一侧边缘且另一端部不超过所述固定口的另一侧边缘。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自所述基部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弹性臂整体收容于所述套筒内,所述弹性臂的板材厚度大于所述弹性件的板材厚度。
11.一种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连接器端子配合使用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子的侧部对应所述第一卡持部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配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其中之一为凸出部,另一为与所述凸出部卡持配合的凹槽。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设有圆弧面,所述凹槽至少通过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倾斜壁合围而成,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槽卡持配合状态下,两所述倾斜壁呈平面结构并均与所述圆弧面相切以使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槽的两个所述倾斜壁之间形成线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设定同时与两所述倾斜壁相切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1,所述圆弧面的半径为R2,R2>R1。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端壁均设有所述第一卡持部并以所述套筒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插头端子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卡持部。
16.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端子及与连接器端子配合使用的插头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基部及套设于所述基部的套筒,所述基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套筒内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收所述插头端子的收容空间、位于收容空间上下两侧的一对侧壁以及位于收容空间左右两端的一对端壁,所述套筒的边缘设有向内弯折并插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基部的侧壁接触配合的多个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端壁形成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上设有与所述插头端子卡持的第一卡持部,所述插头端子的侧部对应所述第一卡持部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配合。
CN202320300794.8U 2023-02-23 2023-02-23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Active CN219286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0794.8U CN219286692U (zh) 2023-02-23 2023-02-23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0794.8U CN219286692U (zh) 2023-02-23 2023-02-23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6692U true CN219286692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0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0794.8U Active CN219286692U (zh) 2023-02-23 2023-02-23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6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58226A1 (en)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93589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2009027524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KR20020048873A (ko) 전기커넥터
US8562374B2 (en) Harness connector
CN113078510B (zh) 连接器组件
US7179134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wire of one article to a contact of another article
US7114989B2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4207950B (zh) 电插塞式连接器
CN219286692U (zh) 电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端子及插头端子
CN218498415U (zh) 端子、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US6186833B1 (en)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CN216529642U (zh) 一种连接器锁扣、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US2006025821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1404810U (zh) 用于高压连接器的高压互锁机构
US611695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power supply
CN112803187A (zh) 连接器
CN218070237U (zh) 线对板连接器结构
CN218242468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12626313U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CN220086559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18958152U (zh) 一种防脱落的连接器
CN220155781U (zh) 一种线缆电连接器
CN220122156U (zh) 印刷电路板组件和连接器组件
CN220420928U (zh) 端子、连接装置、电池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