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89595U -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89595U
CN219489595U CN202223426451.0U CN202223426451U CN219489595U CN 219489595 U CN219489595 U CN 219489595U CN 202223426451 U CN202223426451 U CN 202223426451U CN 219489595 U CN219489595 U CN 219489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ump
inlet end
communicated
electric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64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子帅
刘辉
吕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Lantian Aviation Oil Co ltd Henan Branch
South China Lantian Aviation Fu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Lantian Aviation Oil Co ltd Henan Branch
South China Lantian Aviation Fu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Lantian Aviation Oil Co ltd Henan Branch, South China Lantian Aviation Fu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Lantian Aviation Oil Co ltd Henan Branch
Priority to CN20222342645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89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89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89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包括油气分离罐、鹤管、转子泵、收集罐、油泵、油库以及控制器;油气分离罐有第一出油端与第二出油端,油泵有第一油泵进油端与第一油泵出油端,转子泵有第一转子泵进油端与第一转子泵出油端,油气分离罐的进油端与鹤管相连通,第一出油端与第一转子泵进油端连通;第二出油端与第一油泵进油端连通且在第二出油端与第一油泵进油端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收集罐的进油端与第一转子泵出油端连通,第一油泵出油端与油库连通;油气分离罐内设置有第一液位检测仪;第一电动阀、转子泵、油泵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以油气分离罐的液位高度为条件,启动转子泵以排气,防止产生气阻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油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卸油是指用油泵将油罐车和地下油罐内的油品通过输油管路输送至储油罐区。在卸油时,需先将鹤管从上往下放入油罐车的油仓内,所以不可避免的有气体存在于鹤管内,当气体在输油管路中积存过多时,会出现气阻现象;气阻现象会造成油泵供油不足或中断,导致油泵无法将油品输送至目的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卸油系统容易产生气阻现象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包括油气分离罐、鹤管、转子泵、收集罐、油泵、油库以及控制器;所述油气分离罐具有第一出油端与第二出油端,所述油泵具有第一油泵进油端与第一油泵出油端,所述转子泵具有第一转子泵进油端与第一转子泵出油端,所述油气分离罐的进油端与所述鹤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油端与所述第一转子泵进油端连通且所述第一出油端位于所述油气分离罐的上端;所述第二出油端与所述第一油泵进油端连通且在所述第二出油端与所述第一油泵进油端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所述收集罐的进油端与所述第一转子泵出油端连通,所述第一油泵出油端与所述油库连通;所述油气分离罐内设置有第一液位检测仪;所述第一电动阀、所述转子泵、所述油泵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鹤管用于放入油罐车内,在启动油泵前,先启动转子泵,利用转子泵使得鹤管、油气分离罐、油气分离罐与转子泵连通的管路、油气分离罐与油泵连通的管路产生负压,将油引入鹤管、油气分离罐以及油气分离罐与油泵之间的管路,当油灌满油气分离罐与油泵之间的管路后,此时,油气分离罐的液位上升至一定高度,即液位检测仪检测油气分离罐的液位,并将该液位的数值传输给控制器,当数值为控制器的预设值时,控制器可使得转子泵停止转动。之后,再启动油泵,将油从油罐车内传送至油库中,这个过程如果鹤管进气,气会聚集在油气分离罐的上端,使得油气分离罐内液位下降,下降至一定高度时,第一液位检测仪将检测到数值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是否达到预设值从而开启转子泵,对油气分离罐抽气,尽可能地避免气进入油泵。其中,若转子泵将油吸入泵内,可将油排入收集罐内。本技术方案以油气分离罐的液位下降与否为控制条件,判断是否需要开启转子泵,利用转子泵排出油气分离罐内的气体,以避免气体进入油气分离罐与油泵连通之间管路,产生气阻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油气分离罐与所述第一油泵进油端通过第一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远传真空表;所述第一油泵出油端的管路上设置有远传压力表与自调开度电动阀,所述远传压力表位于所述油泵与所述自调开度电动阀之间;所述转子泵具有第二转子泵进油端,所述第二转子泵进油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且在所述第二转子泵进油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所述远传真空表、所述远传压力表、所述自调开度电动阀、所述第二电动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管路上还设置有窥视器。
作为优选,还包括排底油管,所述转子泵具有第三转子泵进油端,所述第三转子泵进油端与所述排底油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排底油管的另一端与油罐车的油仓相连通,所述第三转子泵进油端与所述排底油管连通的管路上设有第三电动阀,所述第三电动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收集罐内设有第二液位检测仪;所述收集罐的出油端上设置有第四电动阀,所述第二液位检测仪、第四电动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与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所述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与所述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动阀的出油端连通;所述油泵具有第三油泵进油端;所述转子泵上设有第四转子泵进油端,所述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与所述第四转子泵进油端连通;所述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与所述第三油泵进油端连通且所述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上设有第五电动阀;所述第五电动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收集罐的个数至少为两个,各所述收集罐并联设置,各所述收集罐的进油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子泵出油端连通,且各所述收集罐的出油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所述第四电动阀;各所述收集罐上的所述第四电动阀分别与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与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连通。
作为优选,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进油端与所述第一油泵出油端连通,所述过滤器的出油端与所述油库的进油端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转子泵的个数至少为两个,且各所述转子泵并联设置,各所述第一转子泵进油端上设置有第六电动阀,各所述第六电动阀的进油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油端连通,各所述转子泵的所述第一转子泵出油端分别与所述收集罐的进油端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油泵的个数至少为两个,各所述油泵并联设置且各所述油泵的第一油泵进油端均设置有第一电动阀,且各所述第一电动阀的进油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油端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以油气分离罐的液位下降与否为控制条件,判断是否需要开启转子泵,利用转子泵排出油气分离罐内的气体,以避免气体进入油气分离罐与油泵连通之间管路,产生气阻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油气分离罐;11、第一出油端;12、第二出油端;2、鹤管;3、转子泵;31、第一转子泵进油端;32、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3、第二转子泵进油端;34、第二电动阀;35、第三转子泵进油端;36、第四转子泵进油端;37、第六电动阀;4、收集罐;41、第四电动阀;42、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3、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4、第五电动阀;45、进油阀门;5、油泵;51、第一油泵进油端;52、第一油泵出油端;53、第一电动阀;54、第三油泵进油端;6、油库;7、窥视器;8、远传真空表;9、远传压力表;10、自调开度电动阀;13、排底油管;131、第三电动阀;14、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卸油泵5房自动排气系统,包括油气分离罐1、鹤管2、转子泵3、收集罐4、油泵5、油库6以及控制器;油气分离罐1具有第一出油端11与第二出油端12,油泵5具有第一油泵进油端51与第一油泵出油端52,转子泵3具有第一转子泵进油端31与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油气分离罐1的进油端与鹤管2相连通,第一出油端11与第一转子泵进油端31连通且第一出油端11位于油气分离罐1的上端;第二出油端12与第一油泵进油端51连通且在第二出油端12与第一油泵进油端51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53;收集罐4的进油端与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连通,第一油泵出油端52与油库6连通;油气分离罐1内设置有第一液位检测仪;第一电动阀53、转子泵3、油泵5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鹤管2用于放入油罐车内,在启动油泵5前,先启动转子泵3,利用转子泵3使得鹤管2、油气分离罐1、油气分离罐1与转子泵3连通的管路、油气分离罐1与油泵5连通的管路产生负压,将油引入鹤管2、油气分离罐1以及油气分离罐1与油泵5之间的管路,当油灌满油气分离罐1与油泵5之间的管路后,此时,油气分离罐1的液位上升至一定高度,即液位检测仪检测油气分离罐1的液位,并将该液位的数值传输给控制器,当数值为控制器的预设值时,控制器可使得转子泵3停止转动。之后,再启动油泵5,将油从油罐车内传送至油库6中,这个过程如果鹤管2进气,气会聚集在油气分离罐1的上端,使得油气分离罐1内液位下降,下降至一定高度时,第一液位检测仪将检测到数值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是否达到预设值从而开启转子泵3,对油气分离罐1抽气,尽可能地避免气进入油泵5。其中,若转子泵3将油吸入泵内,可将油排入收集罐4内。本技术方案以油气分离罐1的液位下降与否为控制条件,判断是否需要开启转子泵3,利用转子泵3排出油气分离罐1内的气体,以避免气体进入油气分离罐1与油泵5连通之间管路,产生气阻现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转子泵3的扬程有限,故需设置收集罐4,以收集转子泵3吸出的油。油气分离罐1与转子泵3连通的端口位于油气分离罐1的上端,保证转子泵3先将气排出;油泵5为真空泵。
如图1和图2所示,油气分离罐1与第一油泵进油端51通过第一管路相连通,第一管路上设置有远传真空表8;第一油泵出油端51的管路上设置有远传压力表9与自调开度电动阀10,远传压力表9位于油泵5与自调开度电动阀10之间;转子泵3具有第二转子泵进油端33,第二转子泵进油端33与第一管路连通且在第二转子泵进油端33与第一管路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34,远传真空表8、远传压力表9、自调开度电动阀10、第二电动阀34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油泵5正常工作时,远传真空表52读数约为-0.02MPa,远传压力表53读数约为0.9MPa。当油泵5内进气后,远传压力表53和远传真空表52(绝对值)读数会比正常时小,远传真空表52波动较大,一般远传压力表53持续减小并减小至0.6MPa,同时远传真空表52变化波动较大时,判断油泵5进气,此时,控制器调小自调开度电动阀54的阀门(根据远传压力表53数值变化动态调整阀门开关度),同时打开第二电动阀34与转子泵3,利用转子泵3排出油泵5进口管路内的空气,当出口远传压力表53逐渐上升至0.9MPa左右并稳定,自调开度电动阀54的阀门完全打开,关闭油泵5电动阀,转子泵3停止工作。
本实施例具有两道排气系统,第一道排气系统是:油气分离罐1与转子泵3连通,当油气分离罐1内的液位下降至预设的值,控制器可启动转子泵3,将气体抽出,直至液位恢复至预设值,控制器可令转子泵3停止工作。第二道排气系统是:当鹤管2差不多抽完油罐车内的油时,由于油量较少,不可避免地将大量气体抽入第一管路内,从而导致第一道排气系统不能及时将气体排出,此时,可以启用第二道排气系统,即打开第二电动阀34与转子泵3,进行抽气。同时本实施例可以利用远传真空表52、远传压力表53、自调开度电动阀10以及控制器实现自动司泵功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如图2所示,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窥视器7。本实施例可以利用窥视器7作为辅助工具判断第一管路的气体是否被抽完;具体的,当第一管路上的气体被抽干净后,窥视器7能观察到有油经过,可通知控制器的操作人员关闭转子泵3与第二电动阀34,停止抽气。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还具有自动排底油功能;具体地,如图2所示,还包括排底油管13,转子泵3具有第三转子泵进油端35,第三转子泵进油端35与排底油管13的一端连通,排底油管13的另一端与油罐车的油仓相连通,第三转子泵进油端35与排底油管13连通的管路上设有第三电动阀131,第三电动阀131与控制器电连接。当油罐车内的油被鹤管2吸得差不多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控制器将打开第三电动阀131,利用排底油管6进行吸油。进一步的,可在鹤管2上设置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流量计,当流量计的值低于预设值时,启动第三电动阀131与排底油管6。本实施例中,工作人员利用排底油管6进行吸油,当工作人员根据经验觉得吸油差不多完成后,可通知远程控制的人员关闭排底油电动阀61,关闭整个油泵5、转子泵3、各类电动阀等,结束卸油工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的收集罐4具有自动排油与自动换罐的功能。
如图2所示,收集罐4内设有第二液位检测仪;收集罐4的出油端上设置有第四电动阀41,第二液位检测仪、第四电动阀41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液位检测仪用于检测收集罐4内的油位高度,并将该数值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该数值是否符合预设值,符合后,控制器即可开启第四电动阀41,进行自动排油。进一步的,收集罐4的出油端可以连通油库6,也可以连通至其他的储油罐中,或者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利用该收集罐4内油进行其他作业。
如图2所示,还包括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分别与第四电动阀41的出油端连通;油泵5具有第三油泵进油端54;转子泵3上设有第四转子泵进油端36,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第四转子泵进油端36连通;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与第三油泵进油端54连通且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上设有第五电动阀44;第五电动阀44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利用油泵5将收集罐4内的油输送至油库6中;具体的,转子泵3可对收集罐4进行增压,防止油罐车内的液位高于收集罐4的液位而导致油泵5抽不动收集罐4内的油。
如图3所示,收集罐4的个数至少为两个,各收集罐4并联设置,各收集罐4的进油端分别与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连通,且各收集罐4的出油端分别设置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四电动阀41;各收集罐4上的第四电动阀41分别与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连通。当一个收集罐4的第二液位检测仪检测到收集罐4内液位并将数值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是否达到预设值;当该数值等于预设值时,控制器可以打开第四电动阀41、第五电动阀44,排空该收集罐4内的油;进一步的,为了能够精准控制每个收集罐4,可在每个收集罐4的进油端上设置与控制器电连接的进油阀门45;当一个收集罐4装满油时,打开其第四电动阀41,关闭其进油阀门45,同时打开另一收集罐4的进油阀门45,保持该收集罐的第四电动阀41的管壁,保证收集罐4能的连续性收集转子泵3的油,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过滤器14,过滤器14的进油端与第一油泵出油端52连通,过滤器14的出油端与油库6的进油端连通。过滤器14可以进一步的过滤杂质和水分,保证送入油库6中的油的纯度。
如图3所示,转子泵3的个数至少为两个,且各转子泵3并联设置,各第一转子泵进油端上设置有第六电动阀37,各第六电动阀37的进油端分别与第一出油端11连通,各转子泵3的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分别与收集罐4的进油端连通。当某个转子泵3损坏需要维修时,可关闭该转子泵3的第六电动阀37,期间不影响其他转子泵3正常工作。且多个转子泵3能提高抽气量,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3所示,油泵5的个数至少为两个,各油泵5并联设置且各油泵5的第一油泵进油端51均设置有第一电动阀53,且各第一电动阀53的进油端分别与第二出油端12连通,第一电动阀53与控制器电连接。当某个油泵5损坏需要维修时,可关闭该油泵5的第一电动阀53,期间不影响其他油泵5正常工作。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气分离罐(1)、鹤管(2)、转子泵(3)、收集罐(4)、油泵(5)、油库(6)以及控制器;所述油气分离罐(1)具有第一出油端(11)与第二出油端(12),所述油泵(5)具有第一油泵进油端(51)与第一油泵出油端(52),所述转子泵(3)具有第一转子泵进油端(31)与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所述油气分离罐(1)的进油端与所述鹤管(2)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油端(11)与所述第一转子泵进油端(31)连通且所述第一出油端(11)位于所述油气分离罐(1)的上端;所述第二出油端(12)与所述第一油泵进油端(51)连通且在所述第二出油端(12)与所述第一油泵进油端(51)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53);所述收集罐(4)的进油端与所述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连通,所述第一油泵出油端(52)与所述油库(6)连通;所述油气分离罐(1)内设置有第一液位检测仪;所述第一电动阀(53)、所述转子泵(3)、所述油泵(5)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罐(1)与所述第一油泵进油端(51)通过第一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远传真空表(8);所述第一油泵出油端(52)的管路上设置有远传压力表(9)与自调开度电动阀(10),所述远传压力表(9)位于所述油泵(5)与所述自调开度电动阀(10)之间;所述转子泵(3)具有第二转子泵进油端(33),所述第二转子泵进油端(33)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且在所述第二转子泵进油端(33)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34),所述远传真空表(8)、所述远传压力表(9)、所述自调开度电动阀(10)、所述第二电动阀(34)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上还设置有窥视器(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底油管(13),所述转子泵(3)具有第三转子泵进油端(35),所述第三转子泵进油端(35)与所述排底油管(13)的一端连通,所述排底油管(13)的另一端与油罐车的油仓相连通,所述第三转子泵进油端(35)与所述排底油管(13)连通的管路上设有第三电动阀(131),所述第三电动阀(131)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罐(4)内设有第二液位检测仪;所述收集罐(4)的出油端上设置有第四电动阀(41),所述第二液位检测仪、第四电动阀(41)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所述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所述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动阀(41)的出油端连通;所述油泵(5)具有第三油泵进油端(54);所述转子泵(3)上设有第四转子泵进油端(36),所述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所述第四转子泵进油端(36)连通;所述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与所述第三油泵进油端(54)连通且所述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上设有第五电动阀(44);所述第五电动阀(44)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罐(4)的个数至少为两个,各所述收集罐(4)并联设置,各所述收集罐(4)的进油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连通,且各所述收集罐(4)的出油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所述第四电动阀(41);各所述收集罐(4)上的所述第四电动阀(41)分别与第一收集罐出油支路(42)与第二收集罐出油支路(4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器(14),所述过滤器(14)的进油端与所述第一油泵出油端(52)连通,所述过滤器(14)的出油端与所述油库(6)的进油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泵(3)的个数至少为两个,且各所述转子泵(3)并联设置,各所述第一转子泵进油端(31)上设置有第六电动阀(37),各所述第六电动阀(37)的进油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油端(11)连通,各所述转子泵(3)的所述第一转子泵出油端(32)分别与所述收集罐(4)的进油端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5)的个数至少为两个,各所述油泵(5)并联设置且各所述油泵(5)的第一油泵进油端(51)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电动阀(53),且各所述第一电动阀(53)的进油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油端(12)连通。
CN202223426451.0U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Active CN219489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451.0U CN219489595U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451.0U CN219489595U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89595U true CN219489595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11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6451.0U Active CN219489595U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89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13245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volume during transfer of a liquid
CN219489595U (zh) 一种卸油泵房自动排气系统
CN214171961U (zh) 多相流混输装置及多相流混输应用系统
CN212055160U (zh) 一种离心泵自动提液装置
KR20160103256A (ko) 진공흡입식 슬러지 수집장치 및 이를 탑재한 차량
US6009892A (en) Device for disposal of liquid media
CN101108597A (zh) 槽罐车自控卸载扫仓泵装置
CN203741029U (zh) 环保密闭收油系统
CN114803523A (zh) 仓式泵输粉管道清堵方法
CN210769342U (zh) 抽液装置
CN107585473B (zh) 铁路油槽车扫底方法
CN217921472U (zh) 一种液体原料收料系统
CN208373465U (zh) 一种智能化全自动进料和真空脱泡双组份灌胶机
CN213895192U (zh) 油罐卸料系统
CN216917746U (zh) 吨桶连续卸料装置
CN220683489U (zh) 一种液体物料储罐
CN201344132Y (zh) 自控槽罐车卸载扫仓泵
CN114658664B (zh) 一种能自动补水的自吸罐装置及方法
CN217462541U (zh) 一种罐顶气回收用压缩机
CN109404000A (zh) 一种真空排污垂直提升系统及其排污方法
CN213629105U (zh) 气动抽油机
CN218491467U (zh) 一种机械废油抽取装置
CN220726393U (zh)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和供油系统
CN221611104U (zh) 一种往复压缩机润滑油补油系统
CN217706377U (zh) 液体分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