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86615U -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86615U
CN219486615U CN202223584625.6U CN202223584625U CN219486615U CN 219486615 U CN219486615 U CN 219486615U CN 202223584625 U CN202223584625 U CN 202223584625U CN 219486615 U CN219486615 U CN 219486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small
cylinder
fixed
small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846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明亮
胡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Jingq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Jingq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Jingq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Jingq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846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86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86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866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包括小软管上料机构、鼻塞组装机构、调节扣组装机构、三通组装机构、鼻氧管大管组件组装设备以及鼻氧管通气检测机构,小软管上料机构包括机架、设于机架上的小软管供料装置、小软管定位装置、小软管上料装置、以及若干组设置于传输装置上的载具,所述小软管供料装置用于将小软管供料至小软管定位装置,此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可在鼻氧管组装时,在传输装置的两侧可以同步对鼻塞、调节扣以及三通进行组装,改变了传统的逐个组装的方式,提高了鼻氧管的组装效果,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背景技术
鼻氧管是人体吸氧的辅助工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及身体保健,鼻氧管的用量非常广泛。鼻氧管采用软聚氯乙烯和硅橡胶为原料制成。
现有技术中的鼻氧管组装生产过程中,需要将鼻塞、调节扣以及三通逐个进行组装,不能进行同步组装,这样一来,导致鼻氧管的生产效果低下,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包括小软管上料机构、鼻塞组装机构、调节扣组装机构、三通组装机构以及鼻氧管大管组件组装设备。
优选的,小软管上料机构包括机架、设于机架上的小软管供料装置、小软管定位装置、小软管上料装置、以及若干组设置于传输装置上的载具,所述小软管供料装置用于将小软管供料至小软管定位装置,所述小软管定位装置包括支撑台、设于支撑台上以定位小软管的限位组件、以及用于将限位组件上两根小软管一端部靠拢的合拢装置,所述小软管上料装置活动设置在小软管定位装置和载具之间。
优选的,鼻塞组装机构包括鼻塞上料装置、用于对传输装置上的载具上的小软管进行涂胶的打胶水装置以及用于将打过胶水的小软管的端部插入鼻塞两端的插管装置,所述鼻塞上料装置包括第一振动盘、接料管道、接料盘和用于将接料盘上的鼻塞夹取到载具上的夹料装置,所述第一振动盘的输出端与接料管道连通,所述接料管道的输出端与接料盘连通,所述接料盘的下方固定有第一支撑架,所述接料管道的下方设有用于调节其高度的调节装置。
优选的,调节扣组装机构包括用于将调节扣装配到小软管上的调节扣装配装置以及用于带动调节扣在小软管上移动的移动装置,所述调节扣装配装置包括第二振动盘、第一接料块、第七支撑架、夹取装置和小软管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接料块的顶部设有十字槽,所述第二振动盘的输出端与十字槽连通,所述夹取装置用于夹持并移动调节扣,所述小软管固定装置用于在装配调节扣时固定小软管,所述夹取装置和小软管固定装置均固定在第七支撑架上,所述第七支撑架固定在机架上。
优选的,三通组装机构包括用于对小软管端部进行涂胶的涂胶装置以及用于将三通装配到小软管上的三通装配装置,所述三通装配装置包括第三振动盘、第二接料块、第九支撑架、用于移动三通位置的拿取装置以及用于将三通与小软管连接的推动装置,所述第二接料块固定在第九支撑架上,且第二接料块上设置有接料槽,所述第三振动盘的输出端与接料槽连通。
优选的,鼻氧管大管组件组装设备包括大软管上料装置、减压头组装装置以及用于将大软管连接至三通上的三通插接装置,所述大软管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架、用于盛放大软管的盛料箱、将大软管从盛料箱取出的取出装置、转运大软管的转运装置以及用于将大软管放置在运输装置上的夹管装置,所述盛料箱固定在上料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在鼻氧管组装时,在传输装置的两侧可以同步对鼻塞、调节扣以及三通进行组装,改变了传统的逐个组装的方式,提高了鼻氧管的组装效果,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包括鼻塞上料装置、用于对传输装置上的载具上的小软管进行涂胶的打胶水装置以及用于将打过胶水的小软管的端部插入鼻塞两端的插管装置,可实现小软管与鼻塞的自动化连接,减少了劳动力的实用,加快了鼻氧管的组装速度,提高了医用鼻氧管生产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在鼻氧管组装时,将调节扣自动穿插在小软管上,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穿插的方式,提高了鼻氧管的组装效果,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小软管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料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小软管定位装置和小软管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限位组件和合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小软管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载具和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鼻塞组装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压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鼻塞上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夹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打胶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插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8中A区域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扣组装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扣装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夹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5中A区域放大图;
图20为图16中B区域放大图;
图21为图18中C区域放大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压紧装置和第二压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三通装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拿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涂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3中A区域放大图;
图28为图23中B区域放大图;
图29为图25中C区域放大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鼻氧管大管组件组装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减压头装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减压头装配装置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0中A区域放大图;
图34为图31中B区域放大图;
图35为图31中C区域放大图;
图36为图32中D区域放大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大软管上料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转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夹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0为图38中B区域放大图;
图41为图39中C区域放大图;
图42为图39中D区域放大图;
图43为图39中E区域放大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通气检测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6为图45中A区域放大图;
图47为本实用新型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鼻塞上料装置;104-打胶水装置;105-插管装置;106-第一振动盘;107-接料管道;108-接料盘;109-夹料装置;110-第一支撑架;111-调节装置;112-底座;113-第二支撑架;114-第一夹爪气缸;115-第一Y轴气缸;116-第一Z轴气缸;117-第一转料电机;118-第一检测装置;119-支撑座;120-丝杆;121-第三支撑架;122-第四支撑架;123-第一胶水容器;124-第二Y轴气缸;125-第二Z轴气缸;126-第二夹爪气缸;127-下压组件;128-下压气缸;129-下压块;130-第五支撑架;131-第三Z轴气缸;132-X轴双向气缸;133-插入组件;134-压紧组件;135-第一压紧块;136-第一压紧气缸;137-第六支撑架;138-第三Y轴气缸;139-第二转料电机;140-第三夹爪气缸;201-调节扣装配装置;202-移动装置;203-第二振动盘;204-第一接料块;205-第七支撑架;206-夹取装置;207-小软管固定装置;208-十字槽;209-第四Y轴气缸;210-第四Z轴气缸;211-第四夹爪气缸;212-第二检测装置;213-固定气缸;214-固定块;215-夹持装置;216-第五夹爪气缸;217-第五Z轴气缸;218-第八支撑架;219-第五Y轴气缸;220-第六Z轴气缸;221-第六夹爪气缸;222-推扣装置;223-推扣气缸;224-顶针;225-支撑板;226-支撑气缸;227-凹槽;301-涂胶装置;302-三通装配装置;303-第三振动盘;304-第二接料块;305-接料槽;306-第九支撑架;307-拿取装置;308-推动装置;309-第十支撑架;310-第六Y轴气缸;311-第七Z轴气缸;312-第七夹爪气缸;313-第二胶水容器;314-第一压紧装置;315-第二压紧气缸;316-第二压紧块;317-第七Y轴气缸;318-第八Z轴气缸;319-第一转动电机;320-第八夹爪气缸;321-第八Y轴气缸;322-第十一支撑架;323-第十二支撑架;324-第九夹爪气缸;325-第二转动电机;326-第二压紧装置;327-第三压紧气缸;328-第三压紧块;331-第三检测装置;
401-打胶装置;402-减压头装配装置;403-第四振动盘;404-导料管;405-第十三支撑架;406-第三接料块;407-第十四支撑架;408-动力装置;409-进料槽;410-第十五支撑架;411-第九Y轴气缸;412-第九Z轴气缸;413-第十夹爪气缸;414-第三胶水容器;415-第十六支撑架;416-第三压紧装置;417-第四压紧气缸;418-第一压紧架;419-第四压紧块;420-第十七支撑架;421-第十Y轴气缸;422-第十Z轴气缸;423-旋转电机;424-第十一夹爪气缸;425-第四压紧装置;426-第五压紧气缸;427-第二压紧架;428-第五压紧块;429-升降装置;430-运输装置;431-治具;432-大软管上料装置;433-减压头组装装置;434-三通插接装置;435-上料架;436-盛料箱;437-取出装置;438-转运装置;439-夹管装置;440-取出架;441-第一Y轴移动导轨;442-第十一Z轴气缸;443-第十二夹爪气缸;444-第十二Z轴气缸;445-吸气管;446-转运架;447-第十八支撑架;448-第一X轴移动导轨;449-第一夹取架;450-第二夹取架;451-第二X轴移动导轨;452-第二Y轴移动导轨;453-第十三Z轴气缸;454-第十四Z轴气缸;455-第十三夹爪气缸;456-第十四夹爪气缸;457-涂胶水装置;458-推力装置;459-第十九支撑架;460-第十一Y轴气缸;461-第十五Z轴气缸;462-第十五夹爪气缸;463-胶水盆;464-第二十支撑架;465-第五压紧装置;466-第六压紧气缸;467-第三压紧架;468-第六压紧块;469-第二十一支撑架;470-第十二Y轴气缸;471-第十六Z轴气缸;472-第十六夹爪气缸;473-第六压紧装置;474-第七压紧气缸;475-第四压紧架;476-第七压紧块;
501-安装架;502-限位装置;503-通气装置;504-限位气缸;505-安装板;506-限位块;507-固定槽;508-通气气缸;509-连接块;510-安装块;511-通气组件;512-通气头;513-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6所示,一种小软管上料机构,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上的小软管供料装置2、小软管定位装置3、小软管上料装置4、以及若干组设置于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所述小软管定位装置3包括支撑台7、设于支撑台7上以定位小软管的限位组件8、以及用于将限位组件8上两根小软管一端部靠拢的合拢装置9,所述小软管上料装置4活动设置在小软管定位装置3和载具6之间。
小软管供料装置2用于将小软管供料至小软管定位装置3,小软管定位装置3中增设合拢装置9并用于将两根并排设置的小软管调整成一端合拢、一端保持分开的状态,随后,小软管上料装置4夹取该状态下的小软管并将其上料至载具6进行后续加工工序。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能够实现加工状态小软管的精准上料。
具体来说,小软管供料装置2包括料箱10、拾料组件11、以及连接拾料组件11的供料驱动12,所述拾料组件11用于拾取料箱10内的小软管,并能够在供料驱动12的带动下将小软管移动至小软管定位装置3。
如图2所示,所述料箱10用于存放小软管,为保证拾料组件11下降同样距离能够准确拾取到小软管,料箱10的底板13活动设置在料箱10内,底板13上设有顶料驱动14,最上层的小软管被拾取后,底板13能够在顶料驱动14的驱动下沿料箱10的内侧壁上升,将料箱10内的小软管整体抬升一定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料箱1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通过基座15滑动设置在物料架16上,移料驱动连接基座15。多个料箱10实现小软管的充足供料,移料驱动用于多个料箱10在拾料组件11处的切换。
其中,拾料组件11优选为两个并排设置的负压吸头,一次性从料箱10内吸取两根小软管,负压吸头处设有用于检测负压吸头是否拾取到小软管的检测探头,当检测探头检测到一次吸取动作后负压吸头处没有小软管时,负压吸头重复吸取一次,直至两个负压吸头处均吸取到小软管,随后,供料驱动12带动两根小软管移动至小软管定位装置3。
如图3所示,小软管定位装置3包括支撑台7、设于支撑台7上以定位小软管的限位组件8、以及用于将限位组件8上两根小软管一端部靠拢的合拢装置9,支撑台7的两端设有调节驱动17,所述调节驱动17的输出端安装有对齐小软管端部的调节块18。
限位组件8用于支撑被加载的小软管,如图4所示,限位组件8包括若干固定限位件19、升降限位件20、以及连接升降限位件20的升降驱动21。固定限位件19可以为设置在支撑台7上的限位槽、v型长槽,升降限位件20位于合拢装置9附近,合拢装置9工作时,升降驱动21驱动升降限位件20下降,避免对合拢装置9产生干涉。
所述合拢装置9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块22、第二限位块23,以及合拢驱动24,所述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活动设置在支撑台7上,并能够在合拢驱动24的带动下靠拢。
供料驱动12将两根小软管加载至限位组件8,固定限位件19和升降限位件20从多个位置对小软管进行支撑,调节块18在调节驱动17的带动下调节两根小软管之间首尾两端的距离,随后,升降限位件20下降,合拢装置9带动两跟小软的一端部靠拢,形成一端部合拢状态。
如图5所示,所述小软管上料装置4至少包括一组第一上料机械手25和第二上料机械手26,所述第一上料机械手25用于抓取合拢装置9处的小软管,所述第二上料机械手26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上料夹爪,用于抓取另一端呈分开状态的两根软管。
如图6所示,载具6设于传输装置5上,所述载具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定位块27,其中一个定位块27上设置一个第一卡槽28,第一上料机械手25抓取合拢装置9处的小软管,将两根靠拢的小软管合并卡在第一卡槽28内,另一个定位块27上设置两个第二卡槽29,第二上料机械手26中的两个上料夹爪分别抓取小软管,将两根小软管的分别卡在第二卡槽29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28内设有分隔片30,以分隔第一卡槽28内彼此靠拢的小软管,便于进行后续调节扣的组装。
请参阅图7-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鼻塞组装机构,包括鼻塞上料装置101、用于对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上的小软管进行涂胶的打胶水装置104以及用于将打过胶水的小软管的端部插入鼻塞两端的插管装置105,鼻塞上料装置101包括第一振动盘106、接料管道107、接料盘108和用于将接料盘108上的鼻塞夹取到载具6上的夹料装置109,第一振动盘106的输出端与接料管道107连通,接料管道107的输出端与接料盘108连通,接料盘108的下方固定有第一支撑架110,接料管道107的下方设有用于调节其高度的调节装置111。
其中,夹料装置109包括底座112、第二支撑架113、第一夹爪气缸114、第一Y轴气缸115、第一Z轴气缸116和第一转料电机117,底座112固定在机架上,第一支撑架110和第二支撑架113均固定在上,第一Y轴气缸115固定在第二支撑架113上,第一Z轴气缸116固定在第一Y轴气缸115的输出端,第一转料电机117固定在第一Z轴气缸116的输出端,第一夹爪气缸114固定在第一转料电机117的输出端。
第一振动盘106内部的鼻塞在振动的作用力下,逐步移动至接料管道107内,再逐步推动至接料盘108中,通过第一Y轴气缸115和第一Z轴气缸116可调节第一夹爪气缸114的位置,在第一夹爪气缸114的夹持作用下,将接料盘108中的鼻塞移动至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上。
通过第一转料电机117可以将鼻塞转动1090度后再放置在载具6上,便于后续的加工。
本实施例中,夹料装置109还包括用于检测鼻塞到达接料盘108位置的第一检测装置118,通过第一检测装置118可实时检测接料盘108中是否呈有鼻塞,便于对其进行夹持。
进一步的,调节装置111包括支撑座119和丝杆120,接料管道107的底部固定在支撑座119上,支撑座119的四角分别与丝杆120螺纹连接,丝杆120的底端与底座112转动连接,通过转动丝杆120可以调节接料通道的高度,使其便于与第一振动盘106的输出端对齐。
请参阅图11,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打胶水装置104包括第三支撑架121、第四支撑架122、第一胶水容器123、第二Y轴气缸124、第二Z轴气缸125、第二夹爪气缸126和下压组件127,第三支撑架121和第四支撑架122均固定在机架上,第二Y轴气缸124固定在第三支撑架121上,第二Z轴气缸125固定在第二Y轴气缸124的输出端,第二Z轴气缸125的输出端固定有两个第二夹爪气缸126,分别对应载具6上的两个小软管,下压组件127固定在第三支撑架121上,用于对载具6上的小软管进行下压固定,第一胶水容器123设置在第四支撑架122上。
在工作时,提前在第一胶水容器123中加入胶水,通过两个第二夹爪气缸126可分别将载具6上的两个小软管夹持住,并通过第二Y轴气缸124和第二Z轴气缸125将小软管插入呈有胶水的第一胶水容器123中,实现对小软管的涂胶工作。其中,下压组件127包括下压气缸128和下压块129,下压气缸128固定在第三支撑架121上,下压块129固定在下压气缸128的输出端,通过下压块129可在涂胶过程中将小软管固定住。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结合区别在于插管装置105包括第五支撑架130、第三Z轴气缸131、X轴双向气缸132和插入组件133,第五支撑架130固定在机架上,第三Z轴气缸131固定在第五支撑架130上,X轴双向气缸132固定在第三Z轴气缸131的输出端,插入组件133设有两个,且两个插入组件133分别固定在X轴双向气缸132的两个输出端。插入组件133包括第三Y轴气缸138、第二转料电机139和第三夹爪气缸1040,两个插入组件133上的两个第三Y轴气缸138分别固定在X轴双向气缸132的输出端,第二转料电机139固定在第三Y轴气缸138的输出端,第三夹爪气缸1040固定在第二转料电机139的输出端。
在将打胶后的小软管插入鼻塞时,通过两个第三夹爪气缸1040可分别夹持住两个打过胶的小软管,通过第二转料气缸的转动,可以将小软管的端部转动1090度,通过第三Z轴气缸131和第三Y轴气缸138可将小软管的端部与鼻塞两端的孔对齐,再通过X轴双向气缸132带动两个小软管相向移动,插图鼻塞中。
插管装置105包括用于对鼻塞进行固定的压紧组件134,压紧组件134包括第一压紧块135、第一压紧气缸136和第六支撑架137,第一压紧块135用于压紧载具6上的鼻塞,第一压紧块135固定在第一压紧气缸136的输出端,第一压紧气缸136固定在第六支撑架137上,第六支撑架137固定在机架上。
通过第一压紧块135可以在插管过程中将鼻塞压紧,避免其位置发生松动。
请参阅图14-1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调节扣组装机构,包括用于将调节扣装配到小软管上的调节扣装配装置201以及用于带动调节扣在小软管上移动的移动装置202,调节扣装配装置201包括第二振动盘203、第一接料块204、第七支撑架205、夹取装置206和小软管固定装置207,第一接料块204的顶部设有十字槽208,第二振动盘203的输出端与十字槽208连通,夹取装置206用于夹持并移动调节扣,小软管固定装置207用于在装配调节扣时固定小软管,夹取装置206和小软管固定装置207均固定在第七支撑架205上,第七支撑架205固定在机架上。
其中,夹取装置206包括第四Y轴气缸209、第四Z轴气缸210和第四夹爪气缸211,第四Y轴气缸209固定在第七支撑架205上,第四Z轴气缸210固定在第四Y轴气缸209的输出端,第四夹爪气缸211固定在第四Z轴气缸210的输出端。
通过第二振动盘203的振动力的作用,可将调节扣依次逐个输出至十字槽208内,通过第一夹爪装置可将十字槽208内的调节扣进行夹取,并通过第四Y轴气缸209和第四Z轴气缸210将调节扣穿插在小软管上。
小软管固定装置207包括固定气缸213和固定块214,固定块214用于压紧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上的小软管,且固定块214与固定气缸213的输出端固定,固定气缸213固定在第七支撑架205上。
通过固定气缸213输出端的伸出可带动固定块214将载具6上的小软管压紧,防止调节扣穿插过程中小软管的位置发生变化。
十字槽208的一侧设有第二检测装置212,第二检测装置212用于检测十字槽208内调节扣的位置。进一步的,调节扣装配装置201还包括夹持装置215,夹持装置215包括第五夹爪气缸216和第五Z轴气缸217,第五夹爪气缸216用于装配调节扣时夹紧小软管,第五夹爪气缸216与第五Z轴气缸217的输出端固定,第五Z轴气缸217固定在第七支撑架205上。
通过第五夹爪气缸216可对小软管的位置进行固定,防止其位置发生偏移。
请参阅图15、图17-21,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移动装置202包括第八支撑架218、第五Y轴气缸219、第六Z轴气缸220和第六夹爪气缸221,第八支撑架218固定在机架上,第六Z轴气缸220固定在第八支撑架218上,第五Y轴气缸219固定在第六Z轴气缸220的输出端,第六夹爪气缸221固定在第六Z轴气缸220的输出端。
通过第六夹爪气缸221可对调节扣进行夹持,并通过第五Y轴气缸219和第六Z轴气缸220拉动调节扣,使其移动至载具6内侧。
进一步的,移动装置202还包括推扣装置222,推扣装置222包括推扣气缸223、顶针224、支撑板225和支撑气缸226,推扣气缸223和支撑气缸226均固定在第八支撑架218上,且两者分别平行和竖直设置,顶针224固定在推扣气缸223的输出端,支撑板225固定在支撑气缸226的输出端,支撑板225用于托起小软管的端部。
在第六夹爪气缸221拉动调节扣后,通过推扣气缸223可将顶针224顶出,使顶针224的端部对调节扣施加推力,从而实现对调节扣位置的改变。
顶针224的端部呈锥形结构,便于顶针224插入调节扣与小软管之间的间隙中。
支撑板225的顶部设有两个凹槽227,凹槽227用于分隔开两个小软管。
请参阅图22-2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三通组装机构,包括用于对小软管端部进行涂胶的涂胶装置301以及用于将三通装配到小软管上的三通装配装置302,三通装配装置302包括第三振动盘303、第二接料块304、第九支撑架306、用于移动三通位置的拿取装置307以及用于将三通与小软管连接的推动装置308,第二接料块304固定在第九支撑架306上,且第二接料块304上设置有接料槽305,第三振动盘303的输出端与接料槽305连通。
其中,涂胶装置301包括第十支撑架309、第六Y轴气缸310、第七Z轴气缸311、第七夹爪气缸312、第二胶水容器313和第一压紧装置314,第六Y轴气缸310固定在第十支撑架309上,第七Z轴气缸311固定在第六Y轴气缸310的输出端,第七夹爪气缸312固定在第七Z轴气缸311的输出端,第二胶水容器313和第一压紧装置314均固定在第十支撑架309上,第一压紧装置314用于在小软管涂胶时将其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第一压紧装置314包括第二压紧气缸315和第二压紧块316,第二压紧气缸315固定在第十支撑架309上,第二压紧块316固定在第二压紧气缸315的输出端,第二压紧块316用于将小软管压紧固定在载具6上。
在将三通装配到小软管上之前,先将小软管的端部进行涂胶处理,通过第七夹爪气缸312可以将小软管的端部进行夹紧,再通过第六Y轴气缸310和第七Z轴气缸311将小软管插入第二胶水容器313内的胶水中,从而实现对小软管端部的涂胶处理。
请参阅图23-25和图28-29,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拿取装置307包括第七Y轴气缸317、第八Z轴气缸318、第一转动电机319和第八夹爪气缸320,第七Y轴气缸317固定在第九支撑架306上,第八Z轴气缸318固定在第七Y轴气缸317的输出端,第一转动电机319固定在第八Z轴气缸318的输出端,第八夹爪气缸320固定在第一转动电机319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第二接料块304的一侧固定有第三检测装置331,第三检测装置331用于检测接料槽305内三通的位置。
其中,推动装置308包括第八Y轴气缸321、第十一支撑架322、第十二支撑架323、第九夹爪气缸324、第二转动电机325和第二压紧装置326,第八Y轴气缸321固定在第九支撑架306上,且第八Y轴气缸321的输出端与第十一支撑架322连接,第二转动电机325固定在第十一支撑架322上,第十二支撑架323固定在第二转动电机325的输出端,第九夹爪气缸324固定在第十二支撑架323上。
其中,第二压紧装置326包括第三压紧气缸327和第三压紧块328,第三压紧块328用于将小软管压紧在载具6上,第三压紧块328与第三压紧气缸327的输出端固定,第三压紧气缸327固定在第九支撑架306上。
在小软管的端部涂抹胶水后,在传输装置5的传动作用下,移动至三通装配工位,通过第八夹爪气缸320将接料槽305内的三通进行夹紧,再通过第七Y轴气缸317和第八Z轴气缸318将三通取出,并移动至第九夹爪气缸324的位置,通过第一转动电机319将三通的位置转动3090度,再通过第九夹爪气缸324将第八夹爪气缸320上的三通进行夹紧,然后第八夹爪气缸320松开,通过第二转动电机325的转动将三通的朝向转动3090度,使其与小软管的端部对齐,再通过第八Y轴气缸321推动三通,使其插在小软管的端部上,从而实现了三通的装配。
请参阅图30-4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鼻氧管大管组件组装设备,包括大软管上料装置432、减压头组装装置433以及用于将大软管连接至三通上的三通插接装置434,所述大软管上料装置432包括上料架435、用于盛放大软管的盛料箱436、将大软管从盛料箱436取出的取出装置437、转运大软管的转运装置438以及用于将大软管放置在运输装置430上的夹管装置439,所述盛料箱436固定在上料架435上。
所述取出装置437包括取出架440、第一Y轴移动导轨441、第十一Z轴气缸442、第十二夹爪气缸443、第十二Z轴气缸444和吸气管445,所述取出架440位于盛料箱436的一端,所述第一Y轴移动导轨441固定在取出架440上,所述第十一Z轴气缸442固定在第一Y轴移动导轨441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二夹爪气缸443固定在第十一Z轴气缸442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二Z轴气缸444固定在取出架440靠近盛料箱436的一端,所述吸气管445固定在第十二Z轴气缸444的输出端。
所述转运装置438包括转运架446、第十八支撑架447和第一X轴移动导轨448,所述第一X轴移动导轨448固定在第十八支撑架447上,所述转运架446固定在第一X轴移动导轨448的输出端。
所述夹管装置439包括第一夹取架449、第二夹取架450、第二X轴移动导轨451、第二Y轴移动导轨452、第十三Z轴气缸453、第十四Z轴气缸454、第十三夹爪气缸455和第十四夹爪气缸456,所述第二X轴移动导轨451固定在第一夹取架449上,所述第二夹取架450固定在第二X轴移动导轨45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Y轴移动导轨452固定在第二夹取架450上,所述第十三Z轴气缸453固定在第二Y轴移动导轨452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三夹爪气缸455固定在第十三Z轴气缸453的输出端,所述第十四Z轴气缸454固定在第二夹取架450远离第十三Z轴气缸453的一端,所述第十四夹爪气缸456固定在第十四Z轴气缸454的输出端。
组装时,通过抽气泵使吸气管445具有负压引力,从而盛料箱436内的大软管吸出,再通过第一Y轴移动导轨441将大软管从盛料箱436中拉出,拉出后的大软管放置在转运架446上,通过第一X轴移动导轨448转运至第十三夹爪气缸455和第十四夹爪气缸456的上方,通过第十三夹爪气缸455和第十四夹爪气缸456将大软管进行夹取,并通过第二X轴移动导轨451和第二Y轴移动导轨452将大软管放置在运输装置430上。
所述三通插接装置434包括用于将大软管端部涂抹胶水的涂胶水装置457和用于将大软管端部装配到三通上的推力装置458,所述涂胶水装置457包括第十九支撑架459、第十一Y轴气缸460、第十五Z轴气缸461、第十五夹爪气缸462、胶水盆463和第二十支撑架464,所述第十一Y轴气缸460固定在第十九支撑架459上,所述第十五Z轴气缸461固定在第十一Y轴气缸460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五夹爪气缸462固定在第十五Z轴气缸461的输出端,所述胶水盆463固定在第二十支撑架464上。
所述涂胶水装置457还包括第五压紧装置465,所述第五压紧装置465包括第六压紧气缸466、第三压紧架467和第六压紧块468,所述第三压紧架467固定在传输装置的机架上,所述第六压紧气缸466固定在第三压紧架467上,所述第六压紧块468固定在第三压紧架467的输出端,所述第六压紧块468用于固定在传输装置上的载具上的大软管。
所述推力装置458包括第二十一支撑架469、第十二Y轴气缸470、第十六Z轴气缸471和第十六夹爪气缸472,所述第十二Y轴气缸470固定在第二十一支撑架469上,所述第十六Z轴气缸471固定在第十二Y轴气缸470的输出端,所述第十六夹爪气缸472固定在第十六Z轴气缸471的输出端。
在将大软管的端部装配到三通上之前,先将大软管的端部进行打胶处理,通过第十一Y轴气缸460、第十五Z轴气缸461和第十五夹爪气缸462可夹住大软管端部并将其插入胶水盆463中,从而实现对大软管端部的打胶处理。
所述推力装置458还包括第六压紧装置473,所述第六压紧装置473包括第七压紧气缸474、第四压紧架475和第七压紧块476,所述第四压紧架475固定在第二十一支撑架469上,所述第七压紧气缸474固定在第四压紧架475上,所述第七压紧块476固定在第四压紧架475的输出端,所述第七压紧块476用于固定在运输装置430上的治具431上的大软管。
打胶后的大软管,通过第十五Z轴气缸461使其与三通的端部对齐,再通过第十一Y轴气缸460的推力作用下,将大软管装配到三通上。
减压头组装装置433包括用于对大软管进行涂胶的打胶装置401以及用于将减压头装配到运输装置430上的治具431上的大软管端部的减压头装配装置402,减压头装配装置402包括第四振动盘403、导料管404、第十三支撑架405、第三接料块406、第十四支撑架407和动力装置408,第四振动盘403的输出端与导料管404连通,导料管404固定在第十三支撑架405上,第三接料块406的顶部设有进料槽409,进料槽409与导料管404远离第四振动盘403的一端连通,第三接料块406固定在第十四支撑架407上,动力装置408用于将进料槽409内的减压头装配到大软管上。
其中,打胶装置401包括第十五支撑架410、第九Y轴气缸411、第九Z轴气缸412、第十夹爪气缸413、第三胶水容器414和第十六支撑架415,第九Y轴气缸411固定在第十五支撑架410上,第九Z轴气缸412固定在第九Y轴气缸411的输出端,第十夹爪气缸413固定在第九Z轴气缸412的输出端,第三胶水容器414固定在第十六支撑架415上。
在对大软管的端部装配减压头之前,先将大软管的端部涂抹胶水,通过第十夹爪气缸413可以夹持住治具431上的大软管的端部,再通过第九Y轴气缸411和第九Z轴气缸412将大软管的端部进行拉伸并伸入第三胶水容器414中,从而实现对大软管端部胶水的涂抹。
进一步的,打胶装置401还包括第三压紧装置416,第三压紧装置416包括第四压紧气缸417、第一压紧架418和第四压紧块419,第一压紧架418固定在运输装置430的机架上,第四压紧气缸417固定在第一压紧架418上,第四压紧块419固定在第一压紧架418的输出端,第四压紧块419用于固定在运输装置430上的治具上的大软管。
通过第四压紧块419可在大软管进行胶水涂抹时将大软管固定住,防止其位置发生偏移。
动力装置408包括第十七支撑架420、第十Y轴气缸421、第十Z轴气缸422、旋转电机423和第十一夹爪气缸424,第十Y轴气缸421固定在第十七支撑架420上,第十Z轴气缸422固定在第十Y轴气缸421的输出端,旋转电机423固定在第十Y轴气缸421的输出端,第十一夹爪气缸424固定在旋转电机423的输出端。
在大软管的端部涂膜胶水后,通过第四振动盘403可将减压头振动至进料槽409内,通过第十一夹爪气缸424可将减压头夹取,并通过第十Y轴气缸421和第十Z轴气缸422使其与大软管的端部对齐,装配前,通过旋转电机423将减压头旋转4180度,使其安装部与大软管的端部对齐,再通过第十Y轴气缸421的推动,将减压头装配到大软管上,从而实现了减压头的装配。
减压头装配装置402还包括第四压紧装置425,第四压紧装置425包括第五压紧气缸426、第二压紧架427和第五压紧块428,第二压紧架427固定在运输装置430的机架上,第五压紧气缸426固定在第二压紧架427上,第五压紧块428固定在第二压紧架427的输出端,第五压紧块428用于在减压头装配时固定治具上的大软管。
通过压紧块可在减压头装配时将大软管固定住,防止其位置发生偏移。
第十夹爪气缸413和第十一夹爪气缸424的夹持部均设有弧形槽,增大了夹持部的分别对大软管和减压头的夹持面积,从而提高了夹持的稳定性。
第十三支撑架405上设有升降装置429,升降装置429用于调节导料管404的高度,便于导料管404与第四振动盘403的输出端对齐。
请参阅图44-4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鼻氧管通气检测机构,包括安装架501、用于将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上的鼻塞进行固定的限位装置502以及用于对鼻塞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503,安装架501固定在传输装置5的机架上,限位装置502与通气装置503均固定在安装架501上。
其中,限位装置502包括限位气缸504、安装板505和限位块506,限位气缸504固定在安装架501上,安装板505与限位气缸504的输出端固定,限位块506固定在安装板505上,且位于载具6的正上方。
进一步的,限位块506的底部设有固定槽507,通过固定槽507增大了限位块506与鼻塞接触的面积,提高了限位块506对鼻塞的固定效果。
其中,通气装置503包括通气气缸508、连接块509、安装块510和通气组件511,通气气缸508固定在安装板505上,连接块509固定在通气气缸508的输出端上,安装块510固定在连接块509上,安装块510上固定有两个通气组件511,且两个通气组件511的位置分别与鼻塞的两个呼吸端口对应,通气组件511与气泵的输出端连通。
其中,通气组件511包括通气头512和通气管513,通气管513固定在安装块510上,且通气管513的顶端与气泵的输出端连通,通气头512固定在通气管513的底端,且通气头512的内部设有气流通道,通气头512的气流通道与通气管513连通。
在对鼻氧管进行通气检测时,首先通过限位气缸504带动限位块506下压,使其将载具6上的鼻塞固定住,再通过通气气缸508带动通气头512与鼻塞上的呼吸端口对齐,此时,气泵可通过通气管513向鼻氧管内进行通气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小软管上料机构、鼻塞组装机构、调节扣组装机构、三通组装机构、鼻氧管大管组件组装设备以及鼻氧管通气检测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软管上料机构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上的小软管供料装置(2)、小软管定位装置(3)、小软管上料装置(4)、以及若干组设置于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所述小软管供料装置(2)用于将小软管供料至小软管定位装置(3),所述小软管定位装置(3)包括支撑台(7)、设于支撑台(7)上以定位小软管的限位组件(8)、以及用于将限位组件(8)上两根小软管一端部靠拢的合拢装置(9),所述小软管上料装置(4)活动设置在小软管定位装置(3)和载具(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其特征在于:鼻塞组装机构包括鼻塞上料装置(101)、用于对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上的小软管进行涂胶的打胶水装置(104)以及用于将打过胶水的小软管的端部插入鼻塞两端的插管装置(105),所述鼻塞上料装置(101)包括第一振动盘(106)、接料管道(107)、接料盘(108)和用于将接料盘(108)上的鼻塞夹取到载具(6)上的夹料装置(109),所述第一振动盘(106)的输出端与接料管道(107)连通,所述接料管道(107)的输出端与接料盘(108)连通,所述接料盘(108)的下方固定有第一支撑架(110),所述接料管道(107)的下方设有用于调节其高度的调节装置(1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其特征在于:调节扣组装机构包括用于将调节扣装配到小软管上的调节扣装配装置(201)以及用于带动调节扣在小软管上移动的移动装置(202),所述调节扣装配装置(201)包括第二振动盘(203)、第一接料块(204)、第七支撑架(205)、夹取装置(206)和小软管固定装置(207),所述第一接料块(204)的顶部设有十字槽(208),所述第二振动盘(203)的输出端与十字槽(208)连通,所述夹取装置(206)用于夹持并移动调节扣,所述小软管固定装置(207)用于在装配调节扣时固定小软管,所述夹取装置(206)和小软管固定装置(207)均固定在第七支撑架(205)上,所述第七支撑架(205)固定在机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其特征在于:三通组装机构包括用于对小软管端部进行涂胶的涂胶装置(301)以及用于将三通装配到小软管上的三通装配装置(302),所述三通装配装置(302)包括第三振动盘(303)、第二接料块(304)、第九支撑架(306)、用于移动三通位置的拿取装置(307)以及用于将三通与小软管连接的推动装置(308),所述第二接料块(304)固定在第九支撑架(306)上,且第二接料块(304)上设置有接料槽(305),所述第三振动盘(303)的输出端与接料槽(305)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鼻氧管大管组件组装设备包括大软管上料装置(432)、减压头组装装置(433)以及用于将大软管连接至三通上的三通插接装置(434),所述大软管上料装置(432)包括上料架(435)、用于盛放大软管的盛料箱(436)、将大软管从盛料箱(436)取出的取出装置(437)、转运大软管的转运装置(438)以及用于将大软管放置在运输装置(430)上的夹管装置(439),所述盛料箱(436)固定在上料架(435)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鼻氧管通气检测机构包括安装架(501)、用于将传输装置(5)上的载具(6)上的鼻塞进行固定的限位装置(502)以及用于对鼻塞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503),所述安装架(501)固定在传输装置(5)的机架上,所述限位装置(502)与通气装置(503)均固定在安装架(501)上。
CN202223584625.6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Active CN219486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4625.6U CN219486615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4625.6U CN219486615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86615U true CN219486615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15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84625.6U Active CN219486615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866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01651A (zh) 一种半导体元件自动上料测试装置
CN109605030B (zh) 一种自动装配生产线
CN209097196U (zh) 一种自动总装线生产线
CN113871228A (zh) 按键模组的组装设备
CN111137679A (zh) 一种自动贴膜及二维码设备
CN219486615U (zh)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CN116140992A (zh) 医用接头自动组装机
CN109051659B (zh) 一种批咀自动装胶条机
CN213996547U (zh) 上料仓、下料仓、上料仓装置和自动上下料涂胶生产线
CN219968883U (zh) 一种鼻氧管小管组件组装设备
CN115802626B (zh) Fpc自动粘贴线
CN115923163A (zh) 一种鼻氧管全自动化组装机
CN218057379U (zh) 一种用于手套加工设备中的手套模具上料装置
CN215923683U (zh) 一种半导体元件自动上料测试装置
CN113830555B (zh) 一种多排器件的浸锡机
CN209357848U (zh) 一种基于ccd的电芯二次定位机
CN210824390U (zh) 一种用于工件转移的活动治具板
CN210296713U (zh) 一种液晶屏插口与插头自动插拔装置
CN219486614U (zh) 一种用于鼻氧管小管组件的同步组装机构
CN216029254U (zh) 鼻氧管组装机
CN113829046B (zh) 鼻氧管组装方法及其组装机
CN111977359A (zh) 仿蚂蚁口器大颚表面结构的微镊及其测试制备装置和方法
CN110143479B (zh) 一种覆盖膜补强机
CN220128092U (zh) 一种湿化瓶自动化插管组装装置
CN219028593U (zh) 一种小软管上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