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7676U - 无线充电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7676U
CN219477676U CN202223404481.1U CN202223404481U CN219477676U CN 219477676 U CN219477676 U CN 219477676U CN 202223404481 U CN202223404481 U CN 202223404481U CN 219477676 U CN219477676 U CN 219477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member
air outlet
wireless charger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44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44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76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7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76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包括:散热件;充电件,所述充电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散热件上,所述充电件具有安装在所述散热件上的安装状态以及从所述散热件上拆卸后的拆卸状态;所述散热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件处于安装状态下,对所述充电件散热;在所述充电件处于安装状态下,采用第一充电功率进行充电;在所述充电件处于拆卸状态下,采用第二充电功率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配件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市面上出现了无线充电装置,采用无线设计的方式,可以让充电过程更便捷,但大功率无线充电设备的冷却单元往往只能给充电器本身降温。
相关技术中,一般的大功率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件与冷却单元为一体结构,体积比较厚,充电位置的选择不够灵活;而且轻薄的充电件由于自身没有散热功能,因此若大功率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会存在电子设备或充电件过热导致的自动降低充电速率的问题,且面影响了充电效率,损害了电子设备或充电件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包括:散热件;充电件,所述充电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散热件上,所述充电件具有安装在所述散热件上的安装状态以及从所述散热件上拆卸后的拆卸状态;所述散热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件处于安装状态下,对所述充电件散热;在所述充电件处于安装状态下,采用第一充电功率进行充电;所述充电件处于拆卸状态下,采用第二充电功率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件在安装状态下的充电功率大于所述充电件在拆卸状态下的充电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容纳空间;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适于对所述壳体外侧的所述充电件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件和所述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充电件和所述散热件的安装状态。
在一些实施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弹簧针、柔性电路板和NFC通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单元构造为在所述充电件安装在所述散热件后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单元构造为风机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底盘以及设置在所述顶壁的外周缘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周侧壁,所述顶壁适于支撑所述充电件,其中所述顶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区,所述周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壁的至少部分敞开以形成所述出风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底盘以及设置在所述顶壁的外周缘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周侧壁,所述顶壁适于支撑所述充电件;其中所述周侧壁的下侧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区,所述周侧壁的上侧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区包括多个进风口,且多个所述进风口沿所述周侧壁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区包括: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适于对所述充电件进行散热;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二出风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区的外周且适于对设置在所述充电件上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高度以在所述顶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充电件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区包括: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区包括: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第二出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件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散热件上设置适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件与散热件螺纹配合以使所述充电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散热件上。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无线充电器组件的充电件与散热件可拆卸,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充电模式。
充电件与散热件分离时,充电件可以单独以低功率给电子设备充电,从而避免充电件或电子设备发热量过大;充电件与散热件合并时,充电件以大功率充电,同时,散热件开始工作,散热件可以给充电装置甚至电子设备降温。有效防止由于温度过高导致的充电功率降低的现象,保证了充电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结构分解图中的充电件。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结构分解图中的散热件。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散热件的底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单元设置在充电件上一个位置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装配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嵌入式无线充电器组件的装配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单元设置在充电件上另一个位置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行实施例示出的无线充电器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充电件、12:散热孔区域、13:侧孔、15:第一卡接部;
20:散热件、21:壳体、211:顶壁、211a:第一出风区、211b:第二出风区、212:周侧壁、212a:进风区、213:底盘、22:冷却单元、25:第二卡接部;
30:检测单元、31:针轴、32:针管、33:弹簧;
41:第一印制电路板、42:第二印制电路板;
100:无线充电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权力范围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配件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市面上出现了无线充电装置,采用无线设计的方式,可以让充电过程更便捷,但大功率无线充电设备的冷却单元往往只能给充电器本身降温。
相关技术中,一般的大功率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件与冷却单元为一体结构,体积比较厚,充电位置的选择不够灵活;而且轻薄的充电件由于自身没有散热功能,因此若大功率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会存在电子设备过热导致的自动降低充电速率的问题,且面影响了充电效率,损害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器组件为一种可拆卸的大功率低发热无线充电发射座。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结构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结构分解图中的充电件。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结构分解图中的散热件。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散热件的底面示意图。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单元设置在充电件上一个位置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的装配图。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嵌入式无线充电器组件的装配图。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单元设置在充电件上另一个位置的示意图。图12是根据一示例行实施例示出的无线充电器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无线充电器组件100包括充电件10和散热件20,其中,充电件1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散热件20上,充电件10具有安装在散热件20上的安装状态,以及从散热件20上拆卸后的拆卸状态,散热件20被配置为,在充电件10处于安装状态下,对充电件10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件10为无线充电器组件100的充电发射座,在充电件10可以构造为充电盘,所述充电盘用于放置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在充电件10的周侧可以设置有侧孔13,用于辅助充电盘散热。
充电件10处于与散热件20拆卸的状态时,可以直接给电子设备充电。充电件10处于与散热件20安装的状态时,所述散热件20工作以对所述充电件10散热,所述充电件10在安装状态下的充电功率大于所述充电件10在拆卸状态下的充电功率。
充电件10安装在散热件20上时,由于散热件20可以对充电件10散热,因此充电件10可以大功率工作来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而因大功率运行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快速地被散热件20带走。
充电件10从散热件20拆卸下时,充电件10可单独使用,由于充电件10不能在散热件20的作用下加速散热,因此充电功率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处于安装状态下,采用第一充电功率进行充电;所述充电件10与散热就20处于拆卸状态下,采用第二充电功率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件10在安装状态下的充电功率大于充电件10在拆卸状态下的充电功率,即,第二充电功率小于第一充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处于安装状态,但散热件20未启动时,此时,第一充电功率不大于第二充电功率。若散热件20始终保持在未启动状态,那么在充电全过程中,第一充电功率可能会小于第二充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充电件10的底面正对充电件10的的中心位置设有散热孔区域12,散热孔区域12可以为圆形区域,其圆形半径尺寸小于充电件10半径尺寸,区域内设有大小一致且周向上间隔开的散热孔,散热孔区域12与散热件20内部容纳空间连通,外界的气流可以通过散热孔区域12进入到散热件20的内部,然后与温度较高的部件换热后,从侧孔13排出,从而适于为充电盘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20包括壳体21和冷却单元22,其中,壳体21内设置容纳空间;冷却单元2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适于对所述壳体21外侧的所述充电件10进行散热,如图5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件10和散热件20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检测单元30,检测单元30被配置为检测充电件10和散热件20的安装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30包括:弹簧针、柔性电路板和NFC通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30构造为在充电件10安装在所述散热件20后启动。
具体地,通过检测单元30识别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的连接状态,当检测单元30识别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已合并时,充电件10的充电功率增大,即,合并状态下充电件10的工作效率大于充电件10单独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同时,冷却单元22开始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检测单元30检测到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处于安装状态时,散热件20即刻启动,对充电件10开始散热,以保证充电件10在第一充电功率下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检测单元30检测到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处于安装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散热件20的散热量,以达到保证充电件10高效率充电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30为pogopin弹簧针连接器(pogopin是一种应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的精密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设备中,起连接作用),下述说明中简称为弹簧针连接器。
如图6所示。弹簧针连接器是由针轴31、针管32、弹簧33组成,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电池、天线与PCB(PrintedCircuitBoard,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连接及板对板的应用,通过弹簧33的压缩与伸张来改变其工作高度以配合连接。
本公开中,充电件10上的电源与通信控制冷却单元22的运转,即通过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按压来进行二者的合并,以及之后对冷却单元22的供电与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与弹簧针连接器针轴31接触的第一印制电路板41设置在充电件10朝向散热件20一面的中央。与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端接触的第二印制电路板42设置在散热件20的对应位置上。
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接触时,弹簧针连接器的针轴31恰好和充电件10朝向散热件20一面上的第一印制电路板41接触。
继续按压充电件10,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完成合并时,弹簧针连接器的针轴31缩进针管32,此时内部弹簧33被压缩,电流途径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33,充电盘与冷却单元22导通,由此,冷却单元22通电开始散热,充电件10的功率相比与散热件20合并前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与弹簧针连接器中弹簧端接触的第二印制电路板42,安装在散热件20内,使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合并后,针轴31刚好可以与设置在充电件10朝向散热件20一面上的对应位置的第一印制电路板41接触。
同理,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端与第二印制电路板42在散热件20内固定连接,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合并后针轴31与第一印制电路板41接触并连通,冷却单元22开始工作,充电件10的功率与散热件20合并前相比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30可以是磁吸弹簧针连接器,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即将接触时,第一印制电路板41与弹簧针连接器的针轴31自动通过磁吸连接,由此完成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合并。便于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组装,同时增强组装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上施加NFC线圈,通过NFC无线通信协议做私有加密协议的握手,或者通过霍尔器件以检测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的合并,当传感器检测到磁场达到某一阈值,则认为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合并,否则认为二者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检测单元30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可以为pogopin弹簧针连接器、NFC天线组件、霍尔器件或任意一种可以对冷却单元供电和控制的器件,说明书中以弹簧针连接器详细举例说明,但本公开的检测单元30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单元22为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置在壳体21的容纳空间内,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底盘213上,用于对壳体21外侧的充电件10进行散热,其中,冷却单元22还可以是半导体制冷。
具体地,壳体21外侧的风可以在风机组件的作用下进入到壳体21内部,在与充电件10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后,温度较高的空气可以排向壳体21外侧,从而实现对充电件10进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冷却单元22的制冷件不做限定。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风机组件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公开的冷却件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1包括顶壁211、设置在顶壁211的外周缘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周侧壁212。其中顶壁211上设置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区,周侧壁212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区212a。
具体地,空气由周侧壁212上的多个进风区212a进入到壳体21的内部容纳空间,通过冷却单元22主动制冷,空气被吸入风扇,空气在与散热件20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散热后,冷却风由顶壁211上的出风区排出。
壳体21还可以包括底盘213,周侧壁212可以与底盘213卡扣连接。底盘213与周侧壁212卡扣连接,底盘213上也可以设置有通风孔(如图5所示),且周侧壁212接触放置平面的部分设有支脚,使底盘213与放置平面间存在间隙,便于冷却风循环,降低无线充电器组件100底盘213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壁211的至少部分敞开以形成所述出风区。
散热件20的顶壁211可以为全开放状态(如图3所示)也可以为半开放状态,即顶壁211至少有部分敞开并形成出风区。使散热件20内部空间的空气可在顶壁211流通,以助于充电件10的散热。也就是说,散热件20与壳体21内部的空间直接连通,温度较低的空气在进入壳体21内后,可以直接与充电件10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充电件10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1包括:顶壁211、底盘213以及设置在所述顶壁211的外周缘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周侧壁212,所述顶壁211适于支撑所述充电件10;其中所述周侧壁212的下侧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区,所述周侧壁212的上侧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区。
也就是说,壳体21上进风区和出风区均设置在周侧壁212上,顶壁211上并没有设置有出风区。因此,外界的空气在进入到壳体21内部后,不会直接与充电件10接触,而是对顶壁211进行冷却,充电件10可以将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顶壁211,从而间接地对充电件10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区包括多个进风口,且多个所述进风口沿所述周侧壁212的周向上间隔设置。进风区上有多个周向排列的进风口,可在冷却单元22运作时多孔同时进风,从而进一步提升散热件20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出风区包括:第一出风区211a,所述第一出风区211a适于对所述充电件10进行散热;第二出风区211b,所述第二出风区211b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区211a的外周且适于对设置在所述充电件10上的待充电设备和充电件10同时进行散热。
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合并后如图9所示,顶壁211适于支撑充电件10,且散热件20的径向尺寸可以大于充电件10的径向尺寸。
此时,第一出风区211a的出风口与充电件10正对,或者与充电件10上朝向散热件20一面的散热孔区域12重叠。
空气由进风区212a进入,空气可以直接对充电件10进行冷却,或者冷却风自充电件10的散热孔区域12流入,在于充电件10上的发热部件进行热交换后,由充电盘周侧的侧孔13排出。
当待充电设备的长度超出充电盘时,即待充电设备部分置于第二出风区211b上侧,此时第二出风区211b可以为待充电设备散热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区211a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区211b的高度以在所述顶壁211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充电件10的凹槽。
如图10所示,散热件20的顶壁211上,设置有容纳充电件10的凹槽,且顶壁211上的第一出风区211a的高度低于211b的高度。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合并时,充电件10收容在凹槽内,此时充电件10的表面与第二出风区211b的上表面平齐。
当待充电设备放置在充电盘上时,超出充电盘部分的待充电设备可以直接与第二出风区211b正对,第二出风区211b直接对待充电设备和充电盘进行散热。同时降低待充电设备从充电盘上滑落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区211a包括: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区211b包括: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第二出风孔。
出风孔周向间隔排布可以充分利用出风区空间面积且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多个出风孔同时出风,具有给不同部件降温的降温效果,提高了散热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件10朝向散热件20的一面上设置不少于一个的第一卡接部15,所述散热件20上设置适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5配合的第二卡接部2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充电件10上的第一卡接部15为弹簧针连接器针轴31的接触端,接触端设置有第一印制电路板41与第一卡接部15固定连接,与第一卡接部15对应的,设置在散热件20上的第二卡接部25为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端,弹簧端设置有第二印制电路板42,且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端与第二印制电路板42固定连接。
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接触时,弹簧针连接器的针轴31恰好和第一卡接部15上的第一印制电路板41接触,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完成合并时,弹簧针连接器的针轴31缩进针管32,此时内部弹簧33被压缩,电流途径弹簧针连接器内部弹簧33,充电件10与冷却单元22导通,由此,冷却单元22通电开始工作,充电件10的充电功率相比与散热件20合并前增强。
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压缩量一般为总行程的三分之二。压入太少,正向力不够,会导致阻抗不稳定,压入过多会将管口撞伤,导致卡pin,在装配过程中注意避免将管口撞伤导致卡pin。
由于第一卡接部15与第二卡接部25是卡扣连接,所以在组装充电件10和散热件20的过程中,限定了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压缩量。将弹簧针连接器设置在充电件10的第二卡接部25上,不占用散热孔区域12空间,节省区域占用的同时保证了安装的稳定性,延长了弹簧针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针连接器的弹簧端所连接的第二印制电路板42可与充电件10底面的第一卡接部15固定连接,适于与弹簧针连接器的针轴31接触的第一印制电路板41,可以设置在散热件20的第二卡接部25上。
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接触合并后,同理,通过弹簧针连接器导通,即可进行通信供电等一系列动作。
在本公开中,弹簧针连接器的安装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在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合并后,弹簧针连接器能有效的接触工作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可以通过卡扣、卡槽、磁吸、螺纹、嵌套等方式组装在一起。例如,充电件10和散热件20的配合方式为螺纹配合,螺纹配合的方式可以使得充电件的安装和拆卸十分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充电件10和散热件20所采用的具体装配方式和技术不做限定。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卡扣连接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公开的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的组装方式不限于此。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100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参照图1,该装置包括充电件10、散热件20和冷却单元22,其中,冷却单元22设置在散热件20内部。
充电件10可拆卸的安装在散热件20上。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通过卡扣、磁吸、螺纹等方式固定连接,检测单元30识别连接状态,当充电件10与散热件20固定连接时,充电件10控制冷却单元22通电并开始工作,同时,充电件10的充电功率相比未与散热件20合并时增大。所述散热件20可同时用于给充电件10和充电盘上待充电的设备散热。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组件100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器组件100,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范围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件;
充电件,所述充电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散热件上,所述充电件具有安装在所述散热件上的安装状态以及从所述散热件上拆卸后的拆卸状态;
所述散热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件处于安装状态下,对所述充电件散热;
在所述充电件处于安装状态下,采用第一充电功率进行充电;在所述充电件处于拆卸状态下,采用第二充电功率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件在安装状态下的充电功率大于所述充电件在拆卸状态下的充电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容纳空间;
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适于对所述壳体外侧的所述充电件进行散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件和所述散热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充电件和所述散热件的安装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弹簧针、柔性电路板和NFC通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构造为在所述充电件安装在所述散热件后启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构造为风机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底盘以及设置在所述顶壁的外周缘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周侧壁,所述顶壁适于支撑所述充电件;其中
所述顶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区,所述周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的至少部分敞开以形成所述出风区。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底盘以及设置在所述顶壁的外周缘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周侧壁,所述顶壁适于支撑所述充电件;其中
所述周侧壁的下侧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区,所述周侧壁的上侧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区包括多个进风口,且多个所述进风口沿所述周侧壁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区包括:
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适于对所述充电件进行散热;
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二出风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区的外周且适于对设置在所述充电件上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散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高度以在所述顶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充电件的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包括: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区包括:多个在周向上间隔开的第二出风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件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散热件上设置适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CN202223404481.1U 2022-12-19 2022-12-19 无线充电器组件 Active CN2194776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4481.1U CN219477676U (zh) 2022-12-19 2022-12-19 无线充电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4481.1U CN219477676U (zh) 2022-12-19 2022-12-19 无线充电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7676U true CN219477676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63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4481.1U Active CN219477676U (zh) 2022-12-19 2022-12-19 无线充电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76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74102B2 (en) Docking station for portable computer and docking structure thereof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EP3691427B1 (en) Radiator of charging connector, radiat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CN219477676U (zh) 无线充电器组件
CN215601050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209913543U (zh) 一种具有风扇散热结构的无线充电器
CN215078826U (zh) 超声探头收纳杯套及超声系统
CN212085892U (zh) 无线充电器
CN113036853B (zh) 一种无线快充装置及其电路结构与充电散热方法
CN113746176A (zh) 无线充电座及其散热座以及利用该无线充电座进行充电的方法
CN214230228U (zh) 吹风机
CN112864111A (zh) 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散热结构及智能终端
CN113852144A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20604870U (zh) 一种便携式超声设备的移动电源、超声台车装置、超声装置及超声医疗系统
JP2003297989A (ja) 集積回路用冷却装置及び集積回路装着用組立体
CN218850447U (zh) 一种具有风道散热的移动电源
CN211790884U (zh) 带充电线防丢失功能的共享充电装置
CN217640058U (zh) 一种可以自动调节风速的笔记本散热器
CN210074809U (zh) 一种散热座及无线充电装置
CN220022942U (zh) 主机模块及包括其的摄像装置
CN114069787B (zh) 一种带散热机构的充电器
CN220109315U (zh) 一种无线吹风机
CN217363650U (zh) 硬件加速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4900286U (zh) 一种射频充电装置
CN220475438U (zh) 一种新型风冷结合半导体散热的磁吸车载无线充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