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7481U -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7481U
CN219457481U CN202320150029.2U CN202320150029U CN219457481U CN 219457481 U CN219457481 U CN 219457481U CN 202320150029 U CN202320150029 U CN 202320150029U CN 219457481 U CN219457481 U CN 219457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 end
movable
leading
coil
cla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002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辉
韦忠敢
陈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002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7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7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7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并构成触点组;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和触点组位于线圈架的同一侧,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相互平行,且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位于线圈架的第一凸缘部的两相对边处。本实用新型使得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之间的电流路径最短,减少载流路径本身内阻在大电流环境下的发热量,降低产品温升,从而减少大电流环境下的产品发热量。

Description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通常包括底盖、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两负载引出端和两线圈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及其上设置的动触点,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的方式相互配合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及其上设置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并构成触点组,第一负载引出端与动簧部分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上述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存在以下不足:触点组与两负载引出端位于线圈架的不同侧,两负载引出端之间的载流路径较长,不仅不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而且不利于降低温升。特别是大电流环境下,载流路径越长,发热量越高,导致产品温度较高,PCB继电器难以应用于Tg值要求较低的PCBA。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和设置在第一凸缘部与第二凸缘部之间的绕线部,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装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上的静簧片和设置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并构成触点组;第一负载引出端与动簧部分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固定在静簧片上;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第二负载引出端和触点组位于线圈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沿第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两相对边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缘部上插装有两线圈引出端,所述两线圈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另外两相对边处。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软连接线,该软连接线位于所述动簧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侧,且软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静簧片、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排布,所述静触点的数量、所述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相同,每一动触点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多条软连接线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的限位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设有动触点的部位通过分叉形成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支片,每个支片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动触点,且每个支片设有动触点的部位分别加宽;相邻的支片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所述动簧片设有所述限位挂钩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设有朝所述动触点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所述软连接线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和外壳,外壳的底端设有开口,并与底座连接,将所述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包容于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设置的第一插孔,所述两线圈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设置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凸缘部设有供所述线圈引出端穿过的第三插孔,所述第三插孔背离第二凸缘部的一端设有围绕所述线圈引出端的储胶槽,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与第二插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
进一步的,所述储胶槽的四周内侧面分别为根部靠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斜面;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储胶槽对应的内侧面设有渗胶槽,以使胶水沿着该渗胶槽进入所述储胶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插孔背离第二凸缘部的一端处在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台阶面,所述线圈引出端在各台阶面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凸部,所述凸部搭靠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第三插孔中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导向槽,两导向槽的间距沿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插入方向渐小;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台阶面内侧,所述台阶面位于所述储胶槽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筋条,所述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与导向筋条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与导向筋条配合的导向槽;所述线圈架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与轭铁之间的绝缘隔片;所述动簧片呈L字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装有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排布的两灭弧永磁体,各灭弧永磁体的磁极分布方向一致,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位于所述两灭弧永磁体之间;所述灭弧永磁体产生的磁场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所在的负载回路所产生的自磁场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凸缘部上面向所述两灭弧永磁体的部位分别设有凸筋,该凸筋抵压在灭弧永磁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静簧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侧向插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对应设置的两插槽,且所述静簧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沿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凸部;所述静簧片未与所述第一凸缘部插装配合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凸缘部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隙;所述第一凸缘部上在所述两插槽所在部位的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凸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缘部在所述静触点与所述衔铁之间的部位设有挡墙,该挡墙凸出于所述静触点;所述第一凸缘部在所述静簧片与所述铁芯之间的部位设有隔槽和/或隔墙;和/或,所述底座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抬高电磁继电器的多个第二凸台。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第二负载引出端和触点组位于线圈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位于第一凸缘部的两相对边处,使得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之间的载流路径最短,不仅使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的结构简单、可省成本,还有助于减少载流路径本身内阻在大电流环境下的发热量,降低产品温升,,从而有利于减少大电流环境下的发热量,进而可应用于Tg值大于125℃的PCBA。
2、所述两线圈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另外两相对边处,使得第一负载引出端、第二负载引出端和两线圈引出端分散在第一凸缘部的四边,保证了引出端之间具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并提高了线圈引出端的耐压性能。
3、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所述软连接线,方便通过线径的选择,调整负载电流能力,也可以增加触点间的柔性,提高触点间隙一致性。
4、动簧片采用不锈钢材质,基本不载流,相比铜合金具有更良好的机械及耐疲劳性能。
5、所述动触点、静触点、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使本实用新型形成多组触点并联结构,实现多路分流,降低接触电阻,该结构提高载流的同时,通过分流可减弱电动斥力,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
6、动簧片设计限位挂钩,用于限制软连接线的活动范围,防止搭接到旁边的线圈引出端而造成爬电距离不足。
7、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设有朝所述动触点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所述软连接线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使得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的焊接点比轭铁更靠近动触点,从而进一步缩短了电流在继电器内部的流经路径,可减少导体本身电阻的发热量。
8、所述储胶槽的设置,在塑封点胶后,不仅提高了塑封效果,还增加了线圈与触点之间的爬电距离。
9、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从而与铁芯、衔铁、动簧片连成一体,使载流回路产生的热量可迅速传导至和第一负载引出端相连接的轭铁和铁芯等金属件,从而增大散热面,防止热量集中。
10、所述线圈架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与轭铁之间的绝缘隔片,能够增大线圈12与轭铁14间的电气间隙,并增加爬电距离。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不含底座、外壳);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等在配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5是图4在一种电流方向下的主视图;
图6是图4在另一种电流方向下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负载引出端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与两线圈引出端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仰视图;
图13是图1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4的A-A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图14的B-B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与磁路部分等在配合状态的主视图;
图21是图20的C-C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D-D剖视图;
图23是图22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不含底座、外壳);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与线圈引出端在配合状态的主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端的主视图;
图27是图25的E-E剖视图;
图28是图27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三(不含外壳);
其中,1、磁路部分,11、线圈架,111第一凸缘部,1111、储胶槽,1112、插槽,1113、让位凹槽,1114、凸筋,1115、挡墙,1116、第一凸台,1117、隔槽,1118、隔墙,1119、第三插孔,11110、台阶面,112、凸缘部,113、绕线部,114、导向槽12、线圈,13、铁芯,14、轭铁,15、衔铁,16、线圈引出端,2、动簧部分,21、动簧片,211、限位挂钩,212、支片,22、动触点,23、软连接线,3、静簧部分,31、静簧片,311、凸部,32、静触点,4、第一负载引出端,41、焊接片,42、支脚,43、第一肩部,5、第二负载引出端,51、第二肩部,6、底座,61、第一插孔,62、第二插孔,621、渗胶槽,63、第二凸台,7、外壳,71、导向筋条,8、绝缘隔片,9、灭弧永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2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1、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3、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磁路部分1包括线圈架11、线圈12、铁芯13、轭铁14和衔铁15,线圈架11包括第一凸缘部111、第二凸缘部112和设置在第一凸缘部111与第二凸缘部112之间的绕线部113,线圈12缠绕在绕线部113上,第一凸缘部111上插装有两线圈引出端16,两线圈引出端16分别与线圈12的两端电性连接。动簧部分2包括动簧片21、设置在动簧片21上的动触点22,动簧片21与衔铁15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11、铁芯13、轭铁14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具体,所述动簧片21和轭铁14分别呈L字形,轭铁14的一边与铁芯13的一端固定连接,轭铁14的另一边配合在线圈架11的外侧面,动簧片21的一边与衔铁15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21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22,所述动簧片21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14的另一边固定连接,并将衔铁15抵在轭铁14的另一边的刀口处。所述固定连接方式为铆接,但不局限于此。如此,动簧片21还起到对衔铁15提供复原反力的作用,从而免于额外设置复原簧片或弹簧等。静簧部分3包括装在所述第一凸缘部111上的静簧片31和设置在静簧片31上的静触点32,动触点22与静触点32相互配合并构成触点组。第一负载引出端4与动簧部分2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5与静簧片31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和触点组位于线圈架1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沿第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111的两相对边处。所述两线圈引出端16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111的另外两相对边处,且两线圈引出端16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即为图2中的X轴所在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部分2还包括软连接线23,该软连接线23位于所述动簧片21背对所述动触点22的一侧,且软连接线23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22电性连接,软连接线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电性连接。因而,本实用新型方便通过对软连接线23的线径进行选择,调整负载电流能力,也可以增加触点间的柔性,提高触点间隙一致性。所述动簧片21为不锈钢材质,基本不载流,相比铜合金具有更良好的机械及耐疲劳性能。所述软连接线23为软铜线,所述静簧片31、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22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排布,所述静触点3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软连接线23的数量为多条,多个静触点32、多条软连接线23分别与多个动触点22一一对应,每一动触点22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23与第一负载引出端4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1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限位挂钩211,如图7所示,所述多条软连接线23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23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21相对的两边设置的限位挂钩211,如图3-图6所示。如此,可以限制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23的活动范围,防止搭接到旁边的线圈引出端16而造成爬电距离不足。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动簧片21设有动触点的部位通过分叉形成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支片212,每个支片212上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22,且每个支片212设有动触点22的部位分别加宽,所述动簧片21设有所述限位挂钩211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如此,能够为限位挂钩211的设计腾出空间,防止限位挂钩211和线圈架两侧距离过近,进而能够防止软连接线23搭接到第二负载引出端5上而造成短接或耐压不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挂钩211所在的部位避开各个支片212,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从支片的尾部向根部的方向渐小,使得相邻的支片之间形成的间隔槽(中间的间隔槽除外)呈倾斜状,并且相邻的支片212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以便于参数检测槽的设计,防止参数检测槽被软连接线遮挡,导致无法进行参数测试。另外,相邻的支片212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有利于平衡各触点组之间的触点压力。所述参数是指机械参数,例如反力、超行程、触点间隙等。
所述动簧片21采用分叉设计,有利于提高动簧片21的柔性。所述动触点2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三个,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22的数量为四个,但不局限于此。所述静触点32的数量和软连接线的数量要求亦是如此。如此,使本实用新型形成多组触点并联结构,实现多路分流,降低接触电阻,该结构提高载流的同时,通过分流可减弱电动斥力,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设有朝所述动触点22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41,所述软连接线23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41。所述焊接片41的数量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两个焊接片41并列分布,四条软连接线23分成两组,每组的两条软连接线23的另一端分别焊接于同一个焊接片41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负载引出端5与静簧片31一体成型,所述静簧片31具体分为并列的两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设有两个静触点32。
本实施例中,所述静簧片31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侧向插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111对应设置的两插槽1112,且所述静簧片31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沿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凸部311,如图9所示,所述凸部311能够为静簧片31插装进线圈架11提供受力点,防止插装后静簧片31发生倾斜。所述静簧片31未与所述第一凸缘部111插装配合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凸缘部111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隙,如此,能够提供让位空间,防止装配时刮伤线圈架,并且能够使静触点32其不与线圈架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在触点周围发热量大时出现烧熔线圈架的风险,同时所述间隙有助于散热,防止热量集中。具体,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凸缘部111上在所述两插槽1112之间的部位设有让位凹槽1113,以实现所述间隙。所述第一凸缘部111上在所述两插槽1112所在部位的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凸台1116,且所述静簧片31与所述第一凸缘部插装配合的部位分别打扁,如此,能够为线圈提供空间,增加配合部位的塑料壁厚,加强结合强度。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为图2中Y轴所在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底座6和外壳7,外壳7的底端设有开口,外壳7的开口与底座6连接,将所述磁路部分1、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3包容于其中。具体,所述外壳7底端与所述底座6卡扣连接。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分别穿过底座6上设置的第一插孔61,所述两线圈引出端16分别穿过底座6上设置的第二插孔62。所述第一凸缘部111设有供所述线圈引出端16穿过的第三插孔1119,所述第三插孔1119背离第二凸缘部112的一端设有围绕线圈引出端16的储胶槽1111,如图10、图11所示,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与第二插孔62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1111,如图14-图16所示。所述储胶槽1111的设置,在塑封点胶后,不仅提高了塑封效果,还增加了线圈12与触点之间的爬电距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胶槽1111的四周内侧面分别为根部靠向所述线圈引出端16的斜面,使得储胶槽1111的容积较小,减少用胶量,也确保胶水有效包裹线圈引出端16四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孔62与所述储胶槽1111对应的内侧面设有渗胶槽521,以使胶水沿着该渗胶槽521进入所述储胶槽1111。具体如图12-图16所示,所述第二插孔62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内侧面分别设有多个渗胶槽521。所述渗胶槽521能够提高渗胶速度,提高渗胶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与所述轭铁14接触连接,具体,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向线圈架方向延伸有两支脚42,如图8所示,两支脚42分别采用铆接或焊接等方式与所述轭铁14的另一边接触连接。如此,使得第一负载引出端4与轭铁14、铁芯13、衔铁15、动簧片21连成一体,使载流回路产生的热量可迅速传导至和第一负载引出端4相连接的轭铁14和铁芯13等金属件,从而增大散热面,防止热量集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6上装有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排布的两灭弧永磁体9,各灭弧永磁体9的磁极分布方向一致,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动触点22和静触点32位于所述两灭弧永磁体9之间;所述灭弧永磁体9产生的磁场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所在的负载回路所产生的自磁场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凸缘部111上面向所述两灭弧永磁体9的部位分别设有凸筋1114,该凸筋1114抵压在灭弧永磁体9上,如图17、图18所示,如此能够防止灭弧永磁体9晃动,并使底座6与线圈架11形成多点支撑,提高稳定性。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设有两第一肩部43(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负载引出端5上设有两第二肩部51(如图9所示),第一肩部43和第二肩部51分别抵压于所述底座6,对底座6进行定位。所述底座6的底端面设有用于抬高电磁继电器的多个第二凸台63,如图1、图14、图29所示,如此,当本实用新型需要与PCB板进行焊接时,可以利用所述第二凸台63抬高继电器,防止PCB板与底座6直接紧贴而导致热量集中,因此,所述第二凸台63有利于提供散热空间。此外,所述底座6四周进行点胶塑封时,所述第二凸台63的设计也可以防止胶过高而影响PCB板焊接;所述第二凸台63还可增加线圈引出端16与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之间的爬电距离。所述第二凸台63的数量具体为四个,并按两行两列的方式进行排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7的内侧面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筋条71(如图19所示),所述第一凸缘部111和第二凸缘部112与导向筋条7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与导向筋条71配合的导向槽114,如图10、图20、图21所示。所述高度方向即图2中的Z轴所在的方向。具体,所述外壳7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内侧面分别设有一导向筋条71,两导向筋条71分别偏离其所在内侧面的中间位置,并位于其所在内侧面的中间位置的同一侧。所述导向筋条71和导向槽114的设计,具有装配导向作用及防外壳7套反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22-图24所示,所述第一凸缘部111在所述静触点32与所述衔铁15之间的部位设有挡墙1115,该挡墙1115凸出于所述静触点32,能够起到阻挡触点飞溅物的作用。所述第一凸缘部111在所述静簧片31与所述铁芯13之间的部位设有隔槽1117和/或隔墙1118,可以增加飞溅物飞溅到铁芯13的难度,同时增加了静触点32和铁芯13间的爬电距离。所述铁芯13采用叠片设计,但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如图25-图28所示,所述第三插孔1119背离第二凸缘部112的一端在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台阶面11110,所述线圈引出端16在各台阶面11110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凸部161,所述凸部161搭靠在所述台阶面11110上,如此,提供了装配时工装的压接受力点,同时可作为定位基准。所述第三插孔1119中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导向槽11111,所述导向槽11111位于所述台阶面11110内侧(即所述台阶面11110靠近所述第二凸缘部112的一侧),两导向槽11111的间距沿所述线圈引出端16的插入方向渐小。所述导向槽11111一方面有助于细长的线圈引出端16进行插装导向,另一方面可收集插装时产生的塑料屑,避免产品不导通失效。所述台阶面11110位于储胶槽1111内侧(即所述储胶槽1111靠近所述第二凸缘部112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所述线圈架11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12与轭铁14的另一边之间的绝缘隔片8,能够增大线圈12与轭铁14间的电气间隙,并增加爬电距离。所述绝缘隔片8大致呈]字形,其两端分别卡装于线圈架11的第一凸缘部111和第二凸缘部11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由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和触点组位于线圈架1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分别位于第一凸缘部的两相对边处,使得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之间的电流路径最短:电流依次通过第一负载引出端4、软连接线23、触点组,流向第二负载引出端5,或者,电流依次通过第二负载引出端5、触点组、软连接线23,流向第一负载引出端4从而不仅使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的结构简单、可省成本,还有利于减少大电流环境下的发热量,从而降低产品温升。特别的,动簧片21采用不锈钢材质,基本不载流,发热量低;动簧部分2主要依靠软连接线23载流,因而,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2实现了“弹性”、“载流”分离设计,随着工作载流越大,动簧片21不会产生过高的发热量,从而不会影响衔铁15的导磁性,也不会影响动簧片21自身的弹性。所述软连接线23为软铜线,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为铜或铜合金材质,导电性较好,特别可通过对软连接线23的线径选择,调整负载能力,使本实用新型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大幅提高载流能力,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和两线圈引出端16分散在第一凸缘部111的四边,保证了引出端之间具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并提高了线圈引出端的耐压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采用倒装结构,载流时,第二负载引出端5及静簧片31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电弧方向,对电弧产生作用力F1(如图5、图6所示),可利用所述灭弧永磁体的磁场和负载回路本身的电流产生的磁场进行磁吹灭弧,电流越大,效果越明显,有效提高电寿命能力。所述灭弧永磁体的磁场方向与负载所产生的自磁场方向一致。工作时,在第二负载引出端5及静簧片31产生的磁场中,软连接线23因为电流的作用会受到向下的安培力F2(如图5、图6所示),抵消电动斥力,使得动触点22压紧静触点32,降低电动斥力的影响,增大继电器的抗冲击短路电流能力。图5、图6为电流方向相反的两种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和设置在第一凸缘部与第二凸缘部之间的绕线部,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装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上的静簧片和设置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并构成触点组;第一负载引出端与动簧部分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第二负载引出端和触点组位于线圈架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沿第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两相对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部上插装有两线圈引出端,所述两线圈引出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另外两相对边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软连接线,该软连接线位于所述动簧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侧,且软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静簧片、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排布,所述静触点的数量、所述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相同,每一动触点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软连接线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的限位挂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设有动触点的部位通过分叉形成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支片,每个支片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动触点,且每个支片设有动触点的部位分别加宽;相邻的支片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所述动簧片设有所述限位挂钩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设有朝所述动触点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所述软连接线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和外壳,外壳的底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底座连接,将所述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包容于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设置的第一插孔,所述两线圈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设置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凸缘部设有供所述线圈引出端穿过的第三插孔,所述第三插孔背离第二凸缘部的一端设有围绕线圈引出端的储胶槽,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与第二插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胶槽的四周内侧面分别为根部靠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斜面;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储胶槽对应的内侧面设有渗胶槽,以使胶水沿着该渗胶槽进入所述储胶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孔背离第二凸缘部的一端在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台阶面,所述线圈引出端在各台阶面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凸部,所述凸部搭靠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第三插孔中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导向槽,两导向槽的间距沿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插入方向渐小;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台阶面内侧,所述台阶面位于所述储胶槽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筋条,所述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与导向筋条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与导向筋条配合的导向槽;所述线圈架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与轭铁之间的绝缘隔片;所述动簧片呈L字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装有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排布的两灭弧永磁体,各灭弧永磁体的磁极分布方向一致,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位于所述两灭弧永磁体之间;所述灭弧永磁体产生的磁场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所在的负载回路所产生的自磁场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凸缘部上面向所述两灭弧永磁体的部位分别设有凸筋,该凸筋抵压在灭弧永磁体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侧向插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对应设置的两插槽,且所述静簧片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沿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凸部;所述静簧片未与所述第一凸缘部插装配合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凸缘部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间隙;所述第一凸缘部上在所述两插槽所在部位的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凸台。
15.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部在所述静触点与所述衔铁之间的部位设有挡墙,该挡墙凸出于所述静触点;所述第一凸缘部在所述静簧片与所述铁芯之间的部位设有隔槽和/或隔墙。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抬高电磁继电器的多个第二凸台。
CN202320150029.2U 2023-01-18 2023-01-18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9457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0029.2U CN219457481U (zh) 2023-01-18 2023-01-18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0029.2U CN219457481U (zh) 2023-01-18 2023-01-18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7481U true CN219457481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7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0029.2U Active CN219457481U (zh) 2023-01-18 2023-01-18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7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4244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14015983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659197B (zh) 一种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JP2016110844A (ja) 電磁継電器
CN108666176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EP0210727A1 (en) High current double-break electrical contactor
CA1241988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9457481U (zh)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211208341U (zh) 静簧的倒装式插接结构
CN219393284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393276U (zh) 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
CN102856119A (zh) 一种小型大电流pcb汽车继电器
CN115547751A (zh) 具有高动作可靠性的继电器
CN213025762U (zh) 增加线圈之间沿面距离的变压器骨架结构
CA1231744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20774148U (zh) 一种静触头、断路器
CN211265366U (zh) 一种预防簧片倾斜的耐压继电器
CN219658621U (zh) 紧凑型时间继电器
CN111564336A (zh)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1261466A (zh) 一种静簧的倒装式插接结构及其插装方法
CN219958885U (zh) 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组件、接触系统和电磁继电器
CN214588637U (zh) 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CN110797233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US20230178318A1 (en) High-voltage dc re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