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3284U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3284U
CN219393284U CN202320150033.9U CN202320150033U CN219393284U CN 219393284 U CN219393284 U CN 219393284U CN 202320150033 U CN202320150033 U CN 202320150033U CN 219393284 U CN219393284 U CN 219393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reed
out end
static
load l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003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辉
韦忠敢
陈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003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3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3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3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和软连接线,软连接线的一端与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第二负载引出端固定在静簧片上;软连接线为软铜线,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本实用新型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大幅提高载流能力,且动簧片基本不载流,不会产生过高的发热量,不会影响衔铁的导磁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和两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及其上设置的动触点和软连接线,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的方式相互配合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及其上设置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软连接线的一端与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上述电磁继电器采用软连接线连接动触点和第一负载引出端,方便通过线径的选择,调整负载能力,从而能够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载流能力,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但同时,这种电磁继电器也存在以下不足:其动簧片通常为铜合金材质,导电及导热性能优良,但随着继电器的工作载流越大,发热量越大,高温将影响衔铁的导磁性,并且,相比于不锈钢,高温对铜合金机械性能的影响更显著,特别是耐机械疲劳特性,从而加速动簧片力学性能的衰减,缩短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其通过对动簧部分的材质进行改进,使其实现“弹性”、“载流”分离设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和软连接线,软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设置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静簧片、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并列排布,所述静触点的数量和所述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动触点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多条软连接线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的限位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设有动触点的部分通过分叉形成相互间隔的多个支片,每个支片上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
进一步的,每个支片设有动触点的部位分别加宽;相邻的支片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所述动簧片设有所述限位挂钩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设有朝所述动触点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所述软连接线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所述第二负载引出端与所述静簧片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背离其引出方向延伸有两支脚,每个支脚分别与所述轭铁焊接或铆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静簧片相对的两端分别侧向插装于所述线圈架,且所述静簧片相对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凸部。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和外壳,外壳的底端设有开口,并与底座连接,将所述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包容于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对应设置的第一插孔,所述线圈架上插装的两线圈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对应设置的第二插孔;和/或,所述动簧片和轭铁分别呈L字形,所述轭铁的一边与铁芯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轭铁的另一边配合在线圈架的外侧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的另一边固定连接,并将所述衔铁抵在所述轭铁的另一边的刀口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静簧片、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第二负载引出端为铜或铜合金材质,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大幅提高载流能力,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同时,动簧片采用不锈钢材质,相比铜合金具有更良好的机械及耐疲劳性能,且基本不载流,使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实现“弹性”、“载流”分离设计,随着工作载流越大,动簧片不会产生过高的发热量,从而不会影响衔铁的导磁性,也不会影响动簧片自身的弹性。
2、所述动触点、静触点、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使本实用新型形成多组触点并联结构,实现多路分流,降低接触电阻,该结构提高载流的同时,通过分流可减弱电动斥力,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
3、动簧片设计限位挂钩,用于限制软连接线的活动范围,防止搭接到旁边的线圈引出端而造成爬电距离不足。
4、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设有朝所述动触点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所述软连接线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使得软连接线与负载引出端的焊接点比轭铁更靠近动触点,从而进一步缩短了电流在继电器内部的流经距离,可减少导体本身电阻的发热量。
5、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从而与铁芯、衔铁、动簧片连成一体,使载流回路产生的热量可迅速传导至和第一负载引出端相连接的轭铁和铁芯等金属件,从而增大散热面,防止热量集中。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不含底座、外壳);
图3是实施例一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等在配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图4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负载引出端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与两线圈引出端在组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一图9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仰视图;
图12是实施例一图1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14是实施例一图13的A-A剖视图;
图15是实施例一图14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不含外壳);
图17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不含底座、外壳);
图18是实施例二图17的俯视图;
图19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等在配合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其中,1、磁路部分,11、线圈架,111第一凸缘部、112、第二凸缘部,113、绕线部,114、储胶槽,12、线圈,13、铁芯,14、轭铁,15、衔铁,16、线圈引出端,2、动簧部分,21、动簧片,211、限位挂钩,212、支片,22、动触点,23、软连接线,3、静簧部分,31、静簧片,311、凸部,32、静触点,4、第一负载引出端,5、第二负载引出端,41、焊接片,42、支脚,6、底座,61、第一插孔,62、第二插孔,621、渗胶槽,7、外壳,8、绝缘隔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1、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3、第一负载引出端4和第二负载引出端5,磁路部分1包括线圈架11、线圈12、铁芯13、轭铁14和衔铁15,线圈架11包括第一凸缘部111、第二凸缘部112和设置在第一凸缘部111与第二凸缘部112之间的绕线部113,线圈12缠绕在绕线部113上,第一凸缘部111上插装有两线圈引出端16,两线圈引出端16分别与线圈12的两端电性连接。动簧部分2包括动簧片21、设置在动簧片21上的动触点22和软连接线23,动簧片21与衔铁15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11、铁芯13、轭铁14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具体,所述动簧片21和轭铁14分别呈L字形,轭铁14的一边与铁芯13的一端固定连接,轭铁14的另一边配合在线圈架11的外侧面,动簧片21的一边与衔铁15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21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22,所述动簧片21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14的另一边固定连接,并将衔铁15抵在轭铁14的另一边的刀口处。所述固定连接方式为铆接,但不局限于此。如此,动簧片21还起到对衔铁15提供复原反力的作用,从而免于额外设置复原簧片或弹簧等。静簧部分3包括装在所述第一凸缘部111上的静簧片31和设置在静簧片31上的静触点32,动触点22与静触点32相互配合并构成触点组。软连接线23位于所述动簧片21背对所述动触点22的一侧,且软连接线23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22电性连接,软连接线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电性连接;第二负载引出端5与静簧片31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软连接线23为软铜线,所述动簧片21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静簧片31、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和第二负载引出端5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22并列排布,所述静触点3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软连接线23的数量为多条,多个静触点32、多条软连接线23分别与多个动触点22一一对应,每一个动触点分别通过一条软连接线23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动簧片21的一边端部通过分叉形成相互间隔的多个支片212,每个支片212上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22。所述动簧片21采用分叉设计,有利于提高动簧片21的柔性。所述动触点2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三个,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22的数量为四个,但不局限于此。因而,所述静触点32的数量为四个,所述软连接件线的数量为四条。如此,使本实用新型形成多组触点并联结构,实现多路分流,降低接触电阻,该结构提高载流的同时,通过分流可减弱电动斥力,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1的一边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限位挂钩211,如图6所示,所述多条软连接线23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23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21相对的两边设置的限位挂钩211,如图3-图5所示。如此,可以限制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23的活动范围,防止搭接到旁边的线圈引出端16而造成爬电距离不足。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设有朝所述动触点22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41,所述软连接线23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41。所述焊接片41的数量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一个或四个等。两个焊接片41并列分布,四条软连接线23分成两组,每组的两条软连接线23的另一端分别焊接于同一个焊接片41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负载引出端5与静簧片31一体成型,如图8所示,所述静簧片31分为并列分布的两部分,每部分分别设有两个静触点32。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底座6和外壳7,外壳7的底端设有开口,并与底座6连接,将所述磁路部分1、动簧部分2、静簧部分3包容于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和第二负载引出端5分别穿过底座6上设置的第一插孔61,所述两线圈引出端16分别穿过底座6上设置的第二插孔62。如图9、图10所示,所述第一凸缘部111在两线圈引出端16的插装部位上分别设有围绕线圈引出端的储胶槽114,点胶塑封时,胶水从所述线圈引出端16与第二插孔62之间的间隙进入并填充于所述储胶槽114,如图13-图15所示。所述储胶槽114的设置,在塑封点胶后,不仅提高了塑封效果,还增加了线圈12与触点之间的爬电距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胶槽114的四周内侧面分别为根部靠向所述线圈引出端的斜面,使得储胶槽114的容积较小,减少用胶量,也确保胶水有效包裹线圈引出端16四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孔62的内侧面设有渗胶槽521,具体如图11-图15所示,所述第二插孔62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内侧面分别设有多个渗胶槽521。所述渗胶槽521能够提高渗胶速度,提高渗胶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与所述轭铁14接触连接,具体,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延伸有两支脚42,如图7所示,两支脚42分别采用铆接或焊接等方式与所述轭铁14的另一边接触连接。如此,使得第一负载引出端4与轭铁14、铁芯13、衔铁15、动簧片21连成一体,使载流回路产生的热量可迅速传导至和第一负载引出端4相连接的轭铁和铁芯等金属件,从而增大散热面,防止热量集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架11上装有位于所述线圈12与轭铁14的另一边之间的绝缘隔片8,并增加爬电距离。所述绝缘隔片8大致呈]字形,其两端分别卡装于线圈架11的第一凸缘部111、第二凸缘部11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动簧片21采用不锈钢材质,相比铜合金具有更良好的机械及耐疲劳性能,动簧部分2主要依靠软连接线23载流,动簧片基本不载流,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2实现了“弹性”、“载流”分离设计,随着工作载流越大,动簧片21不会产生过高的发热量,从而不会影响衔铁15的导磁性,也不会影响动簧片21自身的弹性。所述软连接线23为软铜线,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4、第二负载引出端5为铜或铜合金材质,导电性较好,特别可通过对软连接线23的线径选择,调整负载能力,使本实用新型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大幅提高载流能力,实现小型化且大载流的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17-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每个支片212设有动触点22的部位分别加宽,所述动簧片21设有所述限位挂钩211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挂钩211所在的部位避开各个支片212,且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从支片的尾部向根部的方向渐小,如此,能够为限位挂钩211的设计腾出空间,防止限位挂钩211和线圈架两侧距离过近,能够防止软连接线23搭接到第二负载引出端5上而造成短接或耐压不良,同时使得相邻的支片之间形成的间隔槽(中间的间隔槽除外)呈倾斜状,并且相邻的支片212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以便于参数检测槽的设计,防止参数检测槽被软连接线遮挡,导致无法进行参数测试。另外,相邻的支片212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有利于平衡各触点组之间的触点压力。所述参数是指机械参数,例如反力、超行程、触点间隙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静簧片31相对的两端分别侧向插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111,且所述静簧片31相对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凸部311,如图19所示,所述凸部311能够为静簧片31插装进线圈架11提供受力点,防止插装后静簧片31发生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线圈、铁芯、轭铁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和软连接线,软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电性连接,软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动簧片与衔铁固定连接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所述线圈架、铁芯、轭铁和动簧衔铁部件按照拍合式结构装配在一起;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设置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配合,第二负载引出端与静簧片电性连接或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连接线为软铜线,所述动簧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静簧片、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为铜或铜合金材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动触点并列排布,所述静触点的数量和所述软连接线的数量分别与所述动触点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动触点分别通过一软连接线与第一负载引出端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软连接线中,处于最外侧的两条软连接线分别挂接于所述动簧片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的限位挂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设有动触点的部分通过分叉形成相互间隔的多个支片,每个支片上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支片设有动触点的部位分别加宽;相邻的支片在根部处以圆弧倒角进行过渡;所述动簧片设有所述限位挂钩的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处于最外侧的两个支片的相对外侧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设有朝所述动触点的方向延伸的焊接片,所述软连接线的另一端焊接于该焊接片。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与所述轭铁接触连接,所述第二负载引出端与所述静簧片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背离其引出方向延伸有两支脚,每个支脚分别与所述轭铁焊接或铆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簧片相对的两端分别侧向插装于所述线圈架,且所述静簧片相对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有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和外壳,外壳的底端设有开口,并与底座连接,将所述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包容于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引出端和第二负载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对应设置的第一插孔,所述线圈架上插装的两线圈引出端分别穿过底座上对应设置的第二插孔;和/或,所述动簧片和轭铁分别呈L字形,所述轭铁的一边与铁芯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轭铁的另一边配合在线圈架的外侧面,所述动簧片的一边与所述衔铁固定连接,且所述动簧片的一边端部设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边与所述轭铁的另一边固定连接,并将所述衔铁抵在所述轭铁的另一边的刀口处。
CN202320150033.9U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9393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0033.9U CN219393284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0033.9U CN219393284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3284U true CN219393284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67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0033.9U Active CN219393284U (zh) 2023-01-18 2023-01-18 一种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3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66176B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US10074502B2 (en) Overload protection device and thermal magnetic adjustable trip unit for a breaker comprising the same
EP292470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9393284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US11908608B2 (en) Coil component
CN111952111B (zh) 一种双断口快速真空灭弧室
CN219457481U (zh) 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CN219393276U (zh) 一种提高耐压性能的继电器
CN114374108B (zh) 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3783007B (zh) 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A1231744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20774148U (zh) 一种静触头、断路器
CN109494116B (zh) 一种线圈式纵向磁场触头组件及真空灭弧室
JPS5987711A (ja) 橋絡接触子
CN205845862U (zh) 一种断路器的软联结
CN214588637U (zh) 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CN219658621U (zh) 紧凑型时间继电器
CN219958885U (zh) 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组件、接触系统和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38U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5815730U (zh) 一种触点继电器
US11942296B2 (en) Contactor
CN219658628U (zh) 动簧部分及电磁继电器
CN215183825U (zh) U型静触头结构及具有其的断路器
CN211605048U (zh) 一种大功率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