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1313U -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1313U
CN219451313U CN202320569115.7U CN202320569115U CN219451313U CN 219451313 U CN219451313 U CN 219451313U CN 202320569115 U CN202320569115 U CN 202320569115U CN 219451313 U CN219451313 U CN 219451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ramp
platform
support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91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永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tarchitects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tarchitects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tarchitects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tarchitects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691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1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1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1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包括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平台单元、第一坡道单元、第二坡道单元、楼梯单元,第二支撑单元设置于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侧部;平台单元设置于第一支撑单元的顶部;第一坡道单元设置于平台单元的下方,并与第二支撑单元连接;第二坡道单元设置于平台单元的侧部,并分别与第二支撑单元、平台单元、第一坡道单元连接;楼梯单元设置于平台单元的端部,并分别与第一支撑单元、平台单元连接。其优点在于,通过将第一坡道单元与第二坡道单元组合成U型坡道,并在第一坡道单元上方设置平台单元以补充人行空间,解决了步行天桥的无障碍坡道占用人行道空间过多降低城市人行通行效率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障碍坡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系统中,人行路线在地面与机动车道交叉,无法保证行人的安全同时又易造成交通拥堵。形成连续的天桥步行系统的“第二地面”将克服危险和拥堵的弊病,但由于占地和造价原因,国内天桥尤其是城市内成体系的步行天桥数量严重不足;为满足《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要求,需设置无障碍电梯或轮椅坡道,无障碍电梯占地省,但目前大量无障碍电梯投入使用后,因日晒雨淋等原因无力维护,导致长期停用,造成投资的浪费。
轮椅坡道用地较大,但维护成本低,可长期使用。但轮椅坡道目前设计较为个性化,对节省用地考虑不多,导致在用地紧张的城市里推广困难。中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提供长期可靠免维护的无障碍通行设施、改善弱势群体的使用体验已是当务之急。
天桥主要功能是通行,从用地效率出发,通常采用I型和U型天桥。轮椅坡道如仅仅为交通而存在,存在使用功能单一的不足,同时也占用了大部分人行道空间,造成人行通行效率降低。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步行天桥的无障碍坡道占用人行道空间过多降低城市人行通行效率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步行天桥的无障碍坡道占用人行道空间过多降低城市人行通行效率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包括:
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用于承重;
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侧部;
平台单元,所述平台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连接,用于通行;
第一坡道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一坡道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一端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连接;
第二坡道单元,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侧部,所述第二坡道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侧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顶端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顶端连接;
楼梯单元,所述楼梯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端部,并分别与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平台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
若干第一竖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端部,并分别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一端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连接,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与所述楼梯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竖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二竖向支撑元件沿所述平台单元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连接;
第一横向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所述第二竖向支撑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
若干第二横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连接;
若干第三横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三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侧部,并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台单元包括:
平台元件,所述平台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顶部;
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元件的侧部,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所述楼梯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坡道单元包括:
第一坡道元件,所述第一坡道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下方,并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坡道元件的顶部,并分别与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一端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元件、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坡道单元包括:
第二坡道元件,所述第二坡道元件设置于平台单元的侧部,所述第二坡道元件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侧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元件的顶端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元件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顶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楼梯单元包括:
楼梯元件,所述楼梯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二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平台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扶手单元,所述扶手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连接,用于辅助轮椅使用者。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扶手单元包括:
第一扶手元件,所述第一扶手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侧面;
第二扶手元件,所述第二扶手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侧面。
进一步地,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分别与所述平台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单元、所述第二坡道单元、所述楼梯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单元包括:
第一防护元件,所述第一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侧部;
第二防护元件,所述第二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侧部;
第三防护元件,所述第三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侧部;
第四防护元件,所述第四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楼梯单元的侧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通过将第一坡道单元与第二坡道单元组合成U型坡道,并在第一坡道单元上方设置平台单元以补充人行空间,解决了步行天桥的无障碍坡道占用人行道空间过多降低城市人行通行效率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台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坡道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坡道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楼梯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的示意图(二);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扶手单元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护单元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第一支撑单元;11、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2、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3、第一横向支撑元件;
20、第二支撑单元;21、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2、第三横向支撑元件;
30、平台单元;31、平台元件;32、第一连接元件;
40、第一坡道单元;41、第一坡道元件;42、第二连接元件;
50、第二坡道单元;51、第二坡道元件;
60、楼梯单元;61、楼梯元件;
70、扶手单元;71、第一扶手元件;72、第二扶手元件;
80、防护单元;81、第一防护元件;82、第二防护元件;83、第三防护元件;84、第四防护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包括第一支撑单元10、第二支撑单元20、平台单元30、第一坡道单元40、第二坡道单元50和楼梯单元60。其中,第一支撑单元10用于承重;第二支撑单元20设置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内部、侧部;平台单元30设置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顶部,并与第一支撑单元10连接,用于通行;第一坡道单元40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下方,第一坡道单元40与位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内部的第二支撑单元20连接,第一坡道单元40的顶端与位于平台单元30的第一端的第一支撑单元10连接;第二坡道单元50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侧部,第二坡道单元50与位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侧部的第二支撑单元20连接,第二坡道单元50的顶端与平台单元30连接,第二坡道单元50的底端与第一坡道单元40的顶端连接;楼梯单元60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端部,并分别与位于平台单元30的第二端的第一支撑单元10、平台单元30连接。
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单元10包括若干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若干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和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其中,若干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端部,并分别与平台单元30连接,位于平台单元30的第一端的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与第一坡道单元40连接,位于平台单元30的第二端的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与楼梯单元60连接;若干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若干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沿平台单元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分别与第二支撑单元20、第一坡道单元40连接;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设置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顶部,并与平台单元30连接。
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数量至少为2个。具体地,平台单元30的端部各自设置至少1个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数量为3个。具体地,平台单元30的第一端设置1个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平台单元30的第二端设置2个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更具体地,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第一端的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与第一坡道单元40连接,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第二端的一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与平台单元30连接,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第二端的另一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与楼梯单元60连接。
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为柱结构。
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高度≥6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高度为6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厚度为0.3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宽度为1.8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筋混凝土、钢材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为第一支撑柱。
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中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之间无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
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数量至少为2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数量为3个。
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高度等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高度为6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包括两第二支撑柱。其中,两第二支撑柱相对平行设置,两第二支撑柱之间设置第二支撑单元20,一第二支撑柱的侧部设置第二支撑单元20。
具体地,两第二支撑柱间的垂直线与平台单元30的长度方向垂直,即两第二支撑柱沿平台单元3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的截面呈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的宽度为0.3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的长度为1.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筋混凝土、钢材等。
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浇筑、焊接。
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为梁结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包括两主梁、若干第一次梁和若干第二次梁。其中,两主梁相对平行设置,并分别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连接;若干第一次梁设置在两主梁之间,并与对应的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连接;若干第二次梁设置在两主梁之间,并与对应的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连接。
两主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主梁之间的距离为1.25m。
主梁的长度大于等于位于平台单元30端部的两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的长度等于位于平台单元30端部的两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的纵截面呈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的纵截面的高度为0.6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梁的纵截面的宽度为0.3m。
第一次梁的数量等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数量。即第一次梁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一一对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次梁的数量为3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次梁的纵截面呈矩形。
第一次梁的纵截面的高度小于等于主梁的纵截面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次梁的纵截面的高度为0.6m。
第一次梁的横截面的长度大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横截面的长度。具体地,第一次梁的一端不超出一主梁设置,第一次梁的第二端凸出另一主梁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次梁的横截面的长度为2.95m。
第二次梁的数量等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数量。即第二次梁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一一对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次梁的数量为3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次梁的纵截面呈矩形。
第二次梁的纵截面的高度小于等于主梁的纵截面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次梁的纵截面的高度为0.6m。
第一次梁的横截面的长度等于第一次梁的横截面的长度。具体地,第二次梁的一端不超出一主梁设置,第二次梁的第二端凸出另一主梁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次梁的横截面的长度为2.9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筋混凝土、钢材等。
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单元20包括若干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和若干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其中,若干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设置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内部,并与第一坡道单元40连接;若干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设置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侧部,并与第二坡道单元50连接。
具体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内部;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侧部。
更具体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设置于两第二支撑柱之间;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设置于一第二支撑柱的侧部。
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数量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数量相等。即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一一对应。
相邻的两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之间的高度之差为a。具体地,靠近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数量较多一侧的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相对高度最低,每一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与前一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高度之差为a。
更具体地,相邻两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距离为b,相邻两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高度之差为a,a=b/1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纵截面呈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纵截面的高度为0.6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横截面的长度等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横截面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横截面的长度为1.8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横截面的宽度为0.3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为横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筋混凝土、钢材等。
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设置在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远离凸出主梁的次梁的一侧。
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数量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数量相等。即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一一对应。
相邻的两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之间的高度之差为c。具体地,靠近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数量较少一侧的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相对高度最低,每一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与前一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高度之差为c。
更具体地,相邻两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距离为b,相邻两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高度之差为c,c=b/1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纵截面呈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纵截面的高度为0.6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横截面的长度等于第三竖向支撑元件的横截面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横截面的长度为1.8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横截面的宽度为0.3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为横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钢筋混凝土、钢材等。
如图4所示,平台单元30包括平台元件31和第一连接元件32。其中,平台元件31固定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顶部;第一连接元件32设置于平台元件31的侧部,并分别与第二坡道单元50、楼梯单元60连接。
具体地,平台元件31与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连接。
平台元件31与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浇筑、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平台元件31为板结构。
平台元件31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的横截面的宽度。具体地,平台元件31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次梁的横截面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平台元件31的宽度等于第一次梁的横截面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平台元件31的宽度为2.95m。
平台元件31的长度等于第一横向支撑元件13的横截面的长度。具体地,平台元件31的长度等于主梁的横截面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平台元件31的厚度为0.1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平台元件31为混凝土板。
第一连接元件32与平台元件31一体成型。
第一连接元件32设置在平台元件31靠近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一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32的横截面呈矩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32的横截面的宽度等于平台元件31的横截面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32为混凝土板。
如图5所示,第一坡道单元40包括第一坡道元件41和第二连接元件42。其中,第一坡道元件41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下方,并与位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内部的第二支撑单元20连接;第二连接元件42设置于第一坡道元件41的顶部,并分别与位于平台单元30的第一端的第一支撑单元10、第一坡道元件41、第二坡道单元50连接。
具体地,第一坡道元件41设置于平台元件31的下方,并与位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内部的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连接;第二连接元件42与位于平台元件31的第一端的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坡道元件41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现浇、焊接。
第一坡道元件41包括若干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其中,若干第一坡道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内部,并与对应的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连接;第二坡道分别与靠近第二连接元件42的第一坡道、第二连接元件42连接。
若干第一坡道沿平台元件31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
第一坡道的数量等于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数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坡道的数量为3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坡道的宽度等于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坡道的厚度为0.1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坡道的坡度为1/12。即1单位高度的第一坡道的长度为12倍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坡道的宽度等于第一坡道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坡道的厚度为0.1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坡道的坡度为1/12。即1单位高度的第一坡道的长度为12倍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坡道元件41为混凝土板。
第二连接元件42与第二坡道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42与第一坡道元件41、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现浇、焊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42的截面为矩形。
第二连接元件42的横截面的长度大于第一坡道元件41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42的纵截面的长度等于2倍的第一坡道元件41的纵截面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42为混凝土板。
如图6所示,第二坡道单元50包括第二坡道元件51。其中,第二坡道元件51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侧部,第二坡道元件51与位于第一支撑单元10的侧部的第二支撑单元20连接,第二坡道元件51的顶端与平台单元30连接,第二坡道元件51的底端与第一坡道单元40的顶端连接。
具体地,第二坡道元件51设置于平台元件31的侧部,第二坡道元件51与位于第二竖向支撑元件12的侧部的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连接,第二坡道元件51的顶端与第一连接元件32连接,第二坡道元件51的底端与第二连接元件42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坡道元件51与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第一连接元件32、第二连接元件4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现浇、焊接。
第二坡道元件51包括若干第三坡道、第四坡道和第五坡道。其中,若干第三坡道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三横向支撑元件22的上部;第四坡道分别与靠近第一连接元件32的第三坡道、第一连接元件32连接;第五坡道分别与靠近第二连接元件42的第三坡道、第二连接元件42连接。
若干第三坡道沿平台元件31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
第三坡道的数量小于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数量,且差值为1。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坡道的数量为3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坡道的宽度等于第二横向支撑元件21的横截面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坡道的厚度为0.1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坡道的坡度为1/12。即1单位高度的第三坡道的长度为12倍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坡道的宽度等于第三坡道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坡道的厚度为0.1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坡道的坡度为1/12。即1单位高度的第四坡道的长度为12倍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坡道的数量为1个。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坡道的宽度等于第四坡道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坡道的厚度为0.1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坡道的坡度为1/12。即1单位高度的第五坡道的长度为12倍的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坡道元件51为混凝土板。
如图7所示,楼梯单元60包括楼梯元件61。其中,楼梯元件61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第二端,并分别与第一支撑单元10、平台单元30连接。
具体地,楼梯元件61分别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楼梯元件61的顶端与第一连接元件32连接。
楼梯元件61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第一连接元件3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浇筑、焊接。
楼梯元件61的高度等于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的高度与平台元件31的高度之和。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楼梯元件61包括第一梯段、平台和第二梯段。其中,平台分别与第一梯段、第一竖向支撑元件11连接;第二梯段分别与平台、第一连接元件32连接。即第一梯段、平台和第二梯段形成U型。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残障人士通过第一坡道单元40与第二坡道单元50到达平台元件31所在高度,然后从天桥通行;
行人可通过楼梯元件61到达平台元件31所在高度,然后从天桥通行;
平台元件31也可作为人行步道,以弥补第一坡道单元40所占用的人行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第一坡道单元与第一坡道单元组合成U型坡道,并在第一坡道单元上方设置平台单元以补充人行空间,解决了步行天桥的无障碍坡道占用人行道空间过多降低城市人行通行效率等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补充实施例。
如图8所示,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还包括扶手单元70和防护单元80。其中,扶手单元70分别与第一坡道单元40、第二坡道单元50连接,用于辅助轮椅使用者;防护单元80分别与平台单元30、第一坡道单元40、第二坡道单元50、楼梯单元60连接。
如图9所示,扶手单元70包括第一扶手元件71和第二扶手元件72。其中,第一扶手元件71设置于第一坡道单元40的侧面;第二扶手元件72设置于第二坡道单元50的侧面。
具体地,第一扶手元件71设置于第一坡道元件41的侧面;第二扶手元件72设置于第二坡道元件51的侧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扶手元件71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杆、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若干第一支撑杆沿第一坡道元件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第二坡道元件51连接;第一扶手设置于若干第一支撑杆的中部;第二扶手设置于若干第一支撑杆的顶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的高度≥0.85m,≤0.9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扶手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一坡道元件41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扶手设置在支撑杆0.6m高度的位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扶手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一坡道元件41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扶手设置在支撑杆的顶部位置。
如图9所示,防护单元80包括第一防护元件81、第二防护元件82、第三防护元件83和第四防护元件。其中,第一防护元件81设置于平台单元30的侧部;第二防护元件82设置于第一坡道单元40的侧部;第三防护元件83设置于第二坡道单元50的侧部;第四防护元件设置于楼梯单元60的侧部。
具体地,第一防护元件81分别设置于平台元件31、第一连接元件32的侧部;第二防护元件82分别设置于第一坡道元件41、第二连接元件42的侧部;第三防护元件83设置于第二坡道元件51的侧部;第四防护元件84设置于楼梯元件61的侧部。
第一防护元件81的高度≥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元件81的高度为1.0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元件81为包括但不限于栏板、栏杆等。
第二防护元件82的高度≥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护元件82的高度为1.0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护元件82为包括但不限于栏板、栏杆等。
第三防护元件83的高度≥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防护元件83的高度为1.0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防护元件83为包括但不限于栏板、栏杆等。
第四防护元件84的高度≥1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防护元件84的高度为1.05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防护元件84为包括但不限于栏板、栏杆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用于承重;
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侧部;
平台单元,所述平台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连接,用于通行;
第一坡道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一坡道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一端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连接;
第二坡道单元,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侧部,所述第二坡道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侧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顶端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顶端连接;
楼梯单元,所述楼梯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端部,并分别与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平台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
若干第一竖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端部,并分别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一端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连接,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与所述楼梯单元连接;
若干第二竖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二竖向支撑元件沿所述平台单元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连接;
第一横向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支撑元件、所述第二竖向支撑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
若干第二横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连接;
若干第三横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三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侧部,并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单元包括:
平台元件,所述平台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顶部;
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元件的侧部,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所述楼梯单元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包括:
第一坡道元件,所述第一坡道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下方,并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内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坡道元件的顶部,并分别与位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一端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元件、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包括:
第二坡道元件,所述第二坡道元件设置于平台单元的侧部,所述第二坡道元件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侧部的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元件的顶端与所述平台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坡道元件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顶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单元包括:
楼梯元件,所述楼梯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第二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平台单元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扶手单元,所述扶手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所述第二坡道单元连接,用于辅助轮椅使用者;和/或
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分别与所述平台单元、所述第一坡道单元、所述第二坡道单元、所述楼梯单元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单元包括:
第一扶手元件,所述第一扶手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侧面;
第二扶手元件,所述第二扶手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地高效坡梯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单元包括:
第一防护元件,所述第一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平台单元的侧部;
第二防护元件,所述第二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坡道单元的侧部;
第三防护元件,所述第三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坡道单元的侧部;
第四防护元件,所述第四防护元件设置于所述楼梯单元的侧部。
CN202320569115.7U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Active CN219451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9115.7U CN219451313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9115.7U CN219451313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1313U true CN219451313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8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9115.7U Active CN219451313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1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27151A (zh) 铁路客运车站
CN219451313U (zh) 一种节地高效坡梯组合
CN209798512U (zh) 一种适用于跨座式单轨的高架车站结构
CN111472255A (zh) 升降人行天桥
CN207314692U (zh) 一种预制楼梯
CN111455799A (zh) 双层装配式高架桥及其施工方法
CN214498526U (zh)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
CN112109736A (zh) 一种多式联运复合轨道运输系统
CN219491525U (zh) 一种多功能无障碍坡道
CN202347889U (zh) 多层支撑排架体系停车场
CN212426805U (zh) 铁路客运车站
KR20150001118A (ko) 구조적 안정성 및 보수관리가 용이한 개선형 보도육교용 시공구조
CN113818325A (zh) 一种铝合金人行天桥
CN211171556U (zh) 一种铝合金人行天桥
CN203821224U (zh) 一种无障碍中承式人行天桥
CN209923748U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预制拼装o型梁及包括该梁的高架桥梁
CN106193697B (zh) 道路停车系统
CN220413982U (zh) 一种内置电梯的人行天桥桥墩
CN108252170B (zh) 一种应用于直行道口在道路中央的平交道口桥梁
CN111501516A (zh) 一种人行天桥及框架桥墩
CN214695099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人行天桥
CN215210482U (zh) 一种依附车行桥的人行天桥及雨棚结构
CN111041972A (zh) 一种可拆卸钢结构天桥
CN218712130U (zh) 一种一体式人行天桥
CN211665456U (zh) 一种城市交叉口人行过街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