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46717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46717U
CN219446717U CN202320247977.8U CN202320247977U CN219446717U CN 219446717 U CN219446717 U CN 219446717U CN 202320247977 U CN202320247977 U CN 202320247977U CN 219446717 U CN219446717 U CN 219446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battery
terrain vehicle
shel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479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加进
张明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479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46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46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46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电池系统,动力系统,行走系统及控制系统;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电池模组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其中,第一壳体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电池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电池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电池模组和第一壳体之间的第一隔热缓冲件,第一隔热缓冲件围绕电池模组分布并形成沿一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电池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机构,温度控制机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开口上。通过上述设置,电池模组散热均匀,提高了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一种可以在所有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具有较高的地盘、减震性能较优的悬架、抓地性较好的轮胎和较强的动力等特点。相较于普通车辆,全地形车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沙滩、山地、森林、沼泽等地形中行驶,已经广泛应用于农场、娱乐场所。
在全地形车中,电池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热量,尤其在急刹车或急加速时,电池系统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电池模组中电芯之间产生很大的温度差异,使电池模组的电化学性能严重降低,并使电池模组的循环寿命减少,重复充电量大幅度降低,还容易烧坏电池或车载充电器,因此电池散热不均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电池系统散热均匀的全地形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电池系统,电池系统为全地形车提供电能,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电池模组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至少部分和电池系统电连接;行走系统,行走系统传动连接至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至少部分和电池系统电连接;其中,第一壳体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电池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电池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电池模组和第一壳体之间的第一隔热缓冲件,第一隔热缓冲件围绕电池模组分布并形成沿一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电池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机构,温度控制机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开口上。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形成有连通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第二壳体至少部分封闭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电池模组内还设置有第二隔热缓冲件,第二隔热缓冲件朝向第一开口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电芯和第二隔热缓冲件依次交叉地设置在电池模组中。
进一步地,温度控制机构设置在电芯的下侧,电芯和第二隔热缓冲件均基本沿上下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温度控制机构包括换热结构,当电池模组的温度达到开启阈值时,换热结构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循环流动并带走电池模组产生的热量。
进一步地,温度控制机构还包括导热结构,导热结构设置在换热结构和电池模组之间。
进一步地,导热结构设置为导热结构胶。
进一步地,电池模组还包括隔热组件,隔热组件设置在换热结构远离导热结构的一侧。
进一步地,电池系统还包括安全组件,安全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通过电芯和第二隔热缓冲件依次交叉地设置在电池模组中,且第一隔热缓冲件环绕并包围电芯和第二隔热缓冲件的设置方式,电池模组产生的热量向温度控制机构的一侧定向传递,从而电池模组的散热均匀,提高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梁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图7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电池系统12、动力系统13、行走系统14和控制系统(图未示)。电池系统12和动力系统13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电池系统12和动力系统13电连接,电池系统12为动力系统13提供电能使动力系统13输出全地形车100的驱动力。电池系统12还和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上的电子元器件。行走系统14和动力系统13传动连接,动力系统13输出的驱动力传递至行走系统14,从而使行走系统14驱动全地形车100行驶。
如图2所示,电池系统12包括电池模组121、壳体组件122、连接组件123和安全组件124。壳体组件122设置为搅拌摩擦焊接成型结构,该结构的焊接强度较高,从而壳体组件122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和可靠性。壳体组件122中设置有容纳空间1221,电池模组121和连接组件123设置在容纳空间1221中,电池模组121和连接组件123电连接,壳体组件122上设置有低压端口、高压端口等连接端口1222,全地形车100的电子元器件,例如照明灯具等,通过壳体组件122上的连接端口1222电连接至连接组件123,并通过连接组件123电连接至电池模组121,以使电池模组121为全地形车100的电子元器件提供电能。同时,控制系统通过连接端口1222和连接组件123电连接电池模组121,以实现电池系统12的充放电控制、高压和低压电流控制、电路过载和短路保护、电流采样等功能,并保护和监控电池系统12的运行状态。安全组件124设置在壳体组件122上,安全组件124可以设置为防爆透气阀,安全组件124具有耐高温、阻燃和抗冲击力强等特点,可以实现电池系统12的透气、防水和防爆等功能,提高了电池系统12的安全性。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2所示的前、后、左、右、上、下。
如图2至图4所示,壳体组件122包括第一壳体1223和第二壳体1224,第一壳体1223和第二壳体1224固定连接,且沿电池系统12的上下方向,第一壳体1223设置在第二壳体1224的上侧。第一壳体1223上设置有加强部1223a,加强部1223a设置为冲压成型,加强部1223a可以加强第一壳体1223的连接强度和支撑强度。第一壳体1223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1223b,电池模组121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空间1223b内。电池系统12还包括固定梁组件125,固定梁组件125设置在第二壳体1224上并和第二壳体1224一体成型。电池模组121设置在第二壳体1224上,固定梁组件125围绕电池模组121设置且固定梁组件125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以垂直于所述电池系统的前后方向的平面为截断平面101,截断平面101将固定梁组件125截断,固定梁组件125沿前后方向在截断平面101的投影为矩形。合理的截面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固定梁组件125的抗弯能力,矩形截面的高宽比的拓扑优化,在提高梁抗弯强度的同时,也可满足一定的抗扭强度。其中,固定梁的抗弯截面模量可采用以下公式获取,即:
W=Wz/A=(1/6bh2)/(bh)=0.167h
其中,W为固定梁的抗弯截面模量,Wz为固定梁承受的扭矩,A为固定梁的截面积。截面矩形的高宽比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2,矩形的高宽比也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1.6且小于等于1.9,矩形的高宽比还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1.7且小于等于1.8。具体地,矩形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b,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h,b和h的比值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2。当然,根据电池系统12的具体结构,在保证固定梁组件125强度的情况下,b和h的比值也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1.6且小于等于1.9,b和h的比值还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1.7且小于等于1.8。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b和h的比值可以设置为1.5、1.6、1.7、1.8、1.9或2等。
上述设置方式使固定梁组件125具有较好的抗弯截面模量,从而固定梁组件125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且不会发生变形,提高了固定梁组件125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固定梁组件125的长宽比设置为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50,具体地,固定梁组件125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设置为L,L和b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50,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L和b的比值可以设置为40、42、44、46、48或50等。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系统1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和电池系统12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大于等于1.3且小于等于1.4,固定梁组件125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和电池系统1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比值为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0.9,该设置方式使电池系统12具有良好的频率响应,从而固定梁组件125的结构能够很好地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系统12适配,在提高壳体组件122支撑强度和可靠性的同时,防止固定梁组件125因承受载荷过大而变形或断裂,保证了固定梁组件125的安全性。固定梁组件125可以设置为中空的结构,以减少固定梁组件125的重量。
更进一步地,固定梁组件125包括第一横梁1251和第二横梁1252,第一横梁1251和第二横梁1252基本平行设置,第一横梁1251和第二横梁1252基本沿电池系统12的前后方向延伸,由于电池模组121的重量较大,全地形车100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激励或加速度变化等原因使电池模组121对第二壳体1224施加正应力、弯矩、扭矩等载荷,该设置方式使第一横梁1251和第二横梁1252能够最大程度地分担第二壳体1224承受的电池模组121的载荷,从而提高壳体组件122的支撑强度和可靠性并提高了电池模组121的安全性。其中,电池模组121设置在第一横梁1251和第二横梁1252之间,即第一横梁1251和第二横梁1252之间设置为电池模组121的安装区域。连接端口1222设置在第二壳体1224上,连接组件123设置在第一横梁1251远离电池模组121的一侧,即第一横梁1251和第二壳体1224之间的区域设置为连接组件123的安装区域。
如图5和图6所示,电池系统12还包括温度控制机构126,电池模组121和第二壳体1224之间设置有温度控制机构126。温度控制机构126包括换热结构1261,电池模组121和换热结构1261中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池模组121的温度较高并达到开启阈值时,换热结构1261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循环流动并带走电池模组121产生的热量,从而使电池模组121的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温度控制机构126还包括导热结构1262,导热结构1262设置在换热结构1261和电池模组121之间,导热结构1262具有粘性好和导热性好等特点,可以将换热结构1261和电池模组121紧密贴合并能够较好地传导换热结构1261和电池模组121之间的热量,从而提高了电池模组121和换热结构1261之间热传导效率。其中,导热结构1262可以设置为导热结构胶。温度控制机构126还包括隔热组件1263,隔热组件1263设置在换热结构1261远离导热结构1262的一侧,当外界空间温度较低,换热结构1261需要给电池模组121加热或保温时,隔热组件1263可以有效防止换热结构1261的热量流失,提高了换热结构1261的加热效率;同时,隔热组件1263还可以缓冲和减小车架11带给电池模组121的振动,提高了电池模组121的安全性。
如图7和图8所示,电池模组121包括若干组电芯1211,电池系统12还包括第一隔热缓冲件127和第二隔热缓冲件128。第一隔热缓冲件127设置在电池模组121和第一壳体1223之间,第一隔热缓冲件127围绕电池模组121分布并形成沿一预设方向的第一开口1271,温度控制机构126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开口1271。第一壳体1223形成有连通第一开口1271的第二开口1223c,第二壳体1224至少部分封闭第二开口1223c。第二隔热缓冲件128设置在电池模组121内,第二隔热缓冲件128朝向第一开口1271延伸。温度控制机构126通过第一开口1271和第二开口1223c将电池模组12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电池系统12外,从而使电池模组121的温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具体地,温度控制机构126设置在电芯1211的下侧,电芯1211和第二隔热缓冲件128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二隔热缓冲件128设置在每组相邻的电芯1211之间,即电芯1211和第二隔热缓冲件128依次交叉地设置在电池模组121中。第一隔热缓冲件127环绕并包围电芯1211和第二隔热缓冲件128设置。第一隔热缓冲件127可以阻隔电池模组121和外界空间之间的热量传递,第二隔热缓冲件128可以阻隔每组电芯1211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电芯1211只能通过温度控制机构126传递热量,即电池模组121产生的热量向温度控制机构126的一侧定向传递。由于当电池模组121产生热量时,位于外侧的电芯1211产生的热量可以向外界空间传递,使外侧的电芯1211的散热速度快于内侧的电芯1211的散热速度,电池模组121内部温度差异大,导致电池模组121的使用寿命减少,该设置方式使每组电芯1211的温度差异小,且电池模组121散热均匀,提高了电池模组12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第二壳体1224上设置固定梁组件125,且固定梁组件125的截面设置为高宽比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2,固定梁组件125的长宽比设置为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50的设置方式,固定梁组件125具有较好的抗弯截面模量,提高了第二壳体1224的支撑性和可靠性。通过电芯1211和第二隔热缓冲件128依次交叉地设置在电池模组121中,且第一隔热缓冲件127环绕并包围电芯1211和第二隔热缓冲件128的设置方式,电池模组121具有定向散热功能,从而电池模组121的散热均匀,提高了电池模组121的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为所述全地形车提供电能,所述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电池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至少部分和所述电池系统电连接;
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传动连接至所述动力系统;
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至少部分和所述电池系统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电池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池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第一隔热缓冲件,所述第一隔热缓冲件围绕所述电池模组分布并形成沿一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所述电池系统还包括温度控制机构,所述温度控制机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壳体至少部分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内还设置有第二隔热缓冲件,所述第二隔热缓冲件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和所述第二隔热缓冲件依次交叉地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电芯的下侧,所述电芯和所述第二隔热缓冲件均基本沿上下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机构包括换热结构,当所述电池模组的温度达到开启阈值时,所述换热结构中的换热介质能够循环流动并带走所述电池模组产生的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机构还包括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设置在所述换热结构和所述电池模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结构设置为导热结构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换热结构远离所述导热结构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系统还包括安全组件,所述安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
CN202320247977.8U 2023-02-06 2023-02-06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9446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7977.8U CN219446717U (zh) 2023-02-06 2023-02-06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7977.8U CN219446717U (zh) 2023-02-06 2023-02-06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46717U true CN219446717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0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47977.8U Active CN219446717U (zh) 2023-02-06 2023-02-06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46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9490A (zh) 包括机械及热调节系统的电池
CN213026305U (zh) 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109904378B (zh) 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
CN103972610A (zh) 具有电池电芯和用于调节电池电芯温度的装置的电池系统
JP7397112B2 (ja) 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デバイス、自動車、及びバッテリデバイスの動作方法
CN218299952U (zh) 一种框架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动力电池模组
CN112582722A (zh) 电池包及包括该电池包的车辆
CN112117400A (zh) 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112290143A (zh) 动力电池及车辆
CN216389523U (zh) 一种汽车电池包bdu散热结构
US20220149458A1 (en)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CN219446717U (zh) 全地形车
CN214013023U (zh)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145746U (zh) 电池包断路单元装置及电池包
CN219446716U (zh) 全地形车
CN211719732U (zh) 电池配电盒及电池包
CN114142139B (zh) 一种复合型双极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8649136U (zh) 液冷bdu结构及车辆
CN216930690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配电盒及其应用的电池包
CN107517578B (zh) 一种基于外置散热装置的整车控制器外壳
CN113517495B (zh) 一种液冷组件
CN107482146A (zh) 电动车用电池包及具有配重模块的电池组
CN115693002A (zh) 电池包以及对电池包进行热管理的方法
CN109935937B (zh) 一种可调节热阻的电池模组单元结构
CN219286504U (zh) 电池包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