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43413U - 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43413U CN219443413U CN202320672739.1U CN202320672739U CN219443413U CN 219443413 U CN219443413 U CN 219443413U CN 202320672739 U CN202320672739 U CN 202320672739U CN 219443413 U CN219443413 U CN 2194434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e
- reversing valve
- connecting rod
- close
- plect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向阀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表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架,两个所述固定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缸,两个所述气缸的输出端端口均固定安装有圆板,两个所述圆板的表面均设置有螺丝,两个所述圆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模具本体,所述圆板的表面设置有用于顶出型材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连接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气缸,使两个模具本体之间利用气缸进行开合,进而方便进行合模和开模,无需手动操作,而且在开模的时候可以自动利用顶出机构对成型换向阀顶出,进一步提高操作中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向阀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多路换向阀是由两个及以上换向阀为主体的组合阀。换向阀是借助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改变连接在阀体上油道的通断关系的阀类。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还可以组合上安全溢流阀、单向阀和补油阀等附属阀。和其他类型的阀相比,多路换向阀具有结构紧凑压力损失小,滑阀移动阻力不大,有多位功能、寿命长,制造简单等优点。
多路换向阀一般采用模具进行生产制造,主要通过铸造一体成型,由于多路换向阀的壳体为不规则壳体,其铸造的难度极大,一般的铸造模型就不适用于多路换向阀的铸造,如公开号为CN218252779U和公开号为CN215033408U的专利均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路换向阀的铸造模具,两个专利均提到母模和子模不便于拆卸的问题,因此两个专利均通过机械结构的设计,使得两个模具之间方便进行拼合,在浇筑完成后,方便进行拆卸,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浇筑完成后还需要对其模腔内部浇筑完成的换向阀进行脱模,需要频繁地打开,还是需要手动操作开模,效率较低,而且不便于将浇筑完成的换向阀进行脱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路换向阀的壳体为不规则壳体,其铸造的难度极大,一般的铸造模型就不适用于多路换向阀的铸造,而且浇筑完成后还需要对其模腔内部浇筑完成的换向阀进行脱模,需要频繁地打开,还是需要手动操作开模,效率较低,而且不便于将浇筑完成的换向阀进行脱模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表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架,两个所述固定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缸,两个所述气缸的输出端端口均固定安装有圆板,两个所述圆板的表面均设置有螺丝,两个所述圆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模具本体,所述圆板的表面设置有用于顶出型材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滑动贯穿圆板,所述模具本体的表面开设有供连接杆贯穿的圆孔。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靠近固定架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块,所述连接杆的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圆块和圆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远离圆块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表面设置有螺纹槽,所述连接头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封堵块,所述模具本体的模腔内部开设有和封堵块尺寸相适配凹槽。
优选的,所述圆板的表面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为“L”形结构,所述模具本体设置在固定杆水平部分的表面,所述底座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固定杆的底部和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圆板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制杆,所述限制杆滑动贯穿固定架。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为“L”形结构,所述固定架的水平端部和圆块对齐。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螺栓。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两个气缸,使两个模具本体之间利用气缸14进行开合,进而方便进行合模和开模,无需手动操作,而且在开模的时候可以自动利用顶出机构对成型换向阀顶出,进一步提高操作中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螺栓;3、模具本体;4、圆块;5、弹簧;6、连接杆;7、连接头;8、封堵块;9、凹槽;10、固定杆;11、限制杆;12、螺丝;13、固定架;14、气缸;15、圆板;16、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参照图1-3,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包括底座1,底座1的表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架13,两个固定架1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缸14,两个气缸14的输出端端口均固定安装有圆板15,两个圆板15的表面均设置有螺丝12,两个圆板15相互靠近的一侧均通过螺丝12固定安装有模具本体3,圆板15的表面设置有用于顶出型材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连接杆6,连接杆6滑动贯穿圆板15,模具本体3的表面开设有供连接杆6贯穿的圆孔,使用中首先将两个模具本体3分别利用螺丝12安装在两个圆板15上,然后将顶出机构安装好,操作中利用两个气缸14伸长,带动两个模具本体3相互靠近重合,利用模具本体3上方的浇筑孔往内部添加原料,直到冷却成型后,再次启动两个气缸14带动两个模具本体3相互远离,此时成型的换向阀会卡在两个模具本体3中的一个,而两个模具本体3上都安装有顶出机构,从而方便利用顶出机构中的连接杆6将成型换向阀顶出来,进而方便进行使用,由于两个模具本体3之间利用气缸14进行开合,进而方便进行合模和开模,无需手动操作,而且在开模的时候可以自动利用顶出机构对成型换向阀顶出,进一步提高操作中的便利性。
进一步的,连接杆6靠近固定架1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块4,连接杆6的表面套设有弹簧5,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圆块4和圆板15固定连接,连接杆6远离圆块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头7,连接头7的表面设置有螺纹槽,连接头7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封堵块8,模具本体3的模腔内部开设有和封堵块8尺寸相适配凹槽9,顶出机构在使用中,气缸14带动模具本体3朝向固定架13的方向移动,使圆块4会与固定架13相互接触并且保持静止,随着气缸14带动模具本体3继续移动,可以使连接杆6发生滑动,带动封堵块8滑动,利用封堵块8将成型模具本体3顶出,在合模的时候,气缸14带动模具本体3相互靠近,此时在弹簧5作用下,会使连接杆6上的封堵块8逐渐朝向凹槽9的内部移动,直到封堵块8完全将凹槽9密封,此时两个模具本体3也完全实现合模,从而方便进行浇筑。
进一步的,圆板15的表面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杆10,固定杆10为“L”形结构,模具本体3设置在固定杆10水平部分的表面,底座1的表面开设有滑槽16,固定杆10的底部和滑槽16滑动连接,通过设置固定杆10,利用固定杆10可以对模具本体3的底部进行支撑,从而增强安装时候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圆板15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制杆11,限制杆11滑动贯穿固定架13,通过设置限制杆11,从而利用限制杆11对固定杆10和圆板15实现支撑,避免气缸14端部完全受力导致连接强度降低的现象。
进一步的,固定架13为“L”形结构,固定架13的水平端部和圆块4对齐,固定架13设置为“L”形结构,方便在开模的时候使圆块4与固定架13相互抵接。
进一步的,底座1的表面设置有螺栓2,通过设置螺栓2,方便将整个装置安装在工作区域。
综上,使用中首先将两个模具本体3分别利用螺丝12安装在两个圆板15上,然后将顶出机构安装好,操作中利用两个气缸14伸长,带动两个模具相互靠近重合,利用模具本体3上方的浇筑孔往内部添加原料,直到冷却成型后,再次启动两个气缸14带动两个模具本体3相互远离,此时成型的换向阀会卡在两个模具本体3中的一个,而两个模具本体3上都安装有顶出机构,从而方便利用顶出机构中的连接杆6将成型换向阀顶出来,进而方便进行使用,由于两个模具之间利用气缸14进行开合,进而方便进行合模和开模,无需手动操作,而且在开模的时候可以自动利用顶出机构对成型换向阀顶出,进一步提高操作中的便利性,顶出机构在使用中,气缸14带动模具朝向固定架13的方向移动,使圆块4会与固定架13相互接触并且保持静止,随着气缸14带动模具本体3继续移动,可以使连接杆6发生滑动,带动封堵块8滑动,利用封堵块8将成型模具顶出,在合模的时候,气缸14带动模具本体3相互靠近,此时在弹簧5作用下,会使连接杆6上的封堵块8逐渐朝向凹槽9的内部移动,直到封堵块8完全将凹槽9密封,此时两个模具本体3也完全实现合模,从而方便进行浇筑,通过设置固定杆10,利用固定杆10可以对模具本体3的底部进行支撑,从而增强安装时候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限制杆11,从而利用限制杆11对固定杆10和圆板15实现支撑,避免气缸14端部完全受力导致连接强度降低的现象,固定架13设置为“L”形结构,方便在开模的时候使圆块4与固定架13相互抵接,通过设置螺栓2,方便将整个装置安装在工作区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6)
1.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表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架(13),两个所述固定架(1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缸(14),两个所述气缸(14)的输出端端口均固定安装有圆板(15),两个所述圆板(15)的表面均设置有螺丝(12),两个所述圆板(15)相互靠近的一侧均通过螺丝(12)固定安装有模具本体(3),所述圆板(15)的表面设置有用于顶出型材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滑动贯穿圆板(15),所述模具本体(3)的表面开设有供连接杆(6)贯穿的圆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6)靠近固定架(1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块(4),所述连接杆(6)的表面套设有弹簧(5),所述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圆块(4)和圆板(15)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6)远离圆块(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头(7),所述连接头(7)的表面设置有螺纹槽,所述连接头(7)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封堵块(8),所述模具本体(3)的模腔内部开设有和封堵块(8)尺寸相适配凹槽(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板(15)的表面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杆(10),所述固定杆(10)为“L”形结构,所述模具本体(3)设置在固定杆(10)水平部分的表面,所述底座(1)的表面开设有滑槽(16),所述固定杆(10)的底部和滑槽(16)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板(15)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制杆(11),所述限制杆(11)滑动贯穿固定架(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3)为“L”形结构,所述固定架(13)的水平端部和圆块(4)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表面设置有螺栓(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72739.1U CN219443413U (zh) | 2023-03-30 | 2023-03-30 | 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72739.1U CN219443413U (zh) | 2023-03-30 | 2023-03-30 | 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43413U true CN219443413U (zh) | 2023-08-01 |
Family
ID=87417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672739.1U Active CN219443413U (zh) | 2023-03-30 | 2023-03-30 | 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43413U (zh) |
-
2023
- 2023-03-30 CN CN202320672739.1U patent/CN2194434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22018U (zh) | 一种用于制造汽油机自动泵阀体的压铸模具 | |
CN219443413U (zh) | 一种多路换向阀铸造模具 | |
CN210160388U (zh) | 一种带驱动机构的铸造模具 | |
CN109732057B (zh) | 一种双中心进浇的压铸三板模具 | |
CN113828755A (zh) | 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的顶出机构 | |
CN216828516U (zh) | 铝合金铸造设备 | |
CN113500168B (zh) | 歧管铸造加工用模具 | |
KR101077999B1 (ko) | 공용 다이베이스가 구비된 엔진 트랜스미션 다이캐스팅 금형 | |
CN207770787U (zh) | 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机壳一体式铸造挤压补缩装置 | |
CN219924485U (zh) | 一种水泵叶轮的铸造成型装置 | |
CN219074300U (zh) | 一种风扇电机壳体成型模具 | |
CN222385884U (zh) | 一种带有抽芯结构的高稳定性锌合金压铸模具 | |
CN220901863U (zh) | 一种紧凑型abs集成阀多抽芯铸造成型模具 | |
CN221775123U (zh) | 一种快拆式注塑模具 | |
CN220373836U (zh) | 一种非直线驱动式注塑模具抽芯机构 | |
CN221212590U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15879850U (zh) | 一种活塞浇筑模外连接装置 | |
CN222001816U (zh) | 一种卧式压铸机用旋转模架 | |
CN215144584U (zh) | 一种圆弧抽芯机构 | |
CN214321706U (zh) | 一种失蜡模铸造用真空罐装置 | |
CN219095177U (zh) | 机器人转臂外壳及其压铸模具 | |
CN216100143U (zh) | 双螺纹三通管件模具内缩式二次抽芯机构 | |
CN219598002U (zh) | 一种电机壳体水套芯盒模具 | |
CN217964714U (zh) | 可快速开合模功能的铝合金汽车悬架部件压铸模具 | |
CN217968196U (zh) | 一种坐便器排水座抽芯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