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9851U - 可滑动床 - Google Patents

可滑动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9851U
CN219439851U CN202122085640.5U CN202122085640U CN219439851U CN 219439851 U CN219439851 U CN 219439851U CN 202122085640 U CN202122085640 U CN 202122085640U CN 219439851 U CN219439851 U CN 2194398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bed
guide rail
sliding component
be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8564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贵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ke Shangyi Health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ke Shangyi Health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ke Shangyi Health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ke Shangyi Health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8564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98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98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98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可滑动床,包括床体、连接板、第一滑动组件及第二滑动组件,床体下部设置有两根导轨,连接板位于床体的下方,第一滑动组件设置在连接板的一端,第二滑动组件设置在连接板的另一端,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分别与导轨相匹配,床体通过第一滑动组件、第二滑动组件与连接板滑动连接;通过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的定位,形成纵向导向机构,使床体可以在连接板上沿导向方向滑动,且至少一个第二滑动组件上具有驱动部,以使位于连接板两端的第一、第二滑动组件具有结构差异,分别与两侧的导轨相匹配,方便本领域实施人员使用,且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对床体也施加有约束力,防止床体发生倾翻现象。

Description

可滑动床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中医调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滑动床。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中医理疗床多为固定型式,部分产品提供了升降装置或者拉伸装置,在进行理疗过程中,固定形式的中医理疗床不便于本领域实施人员进行理疗,且在中医调理产品中尚未大范围设备化,还没有这一类可调节的床。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出了一种可滑动床,可以实现床体在连接板上纵向滑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滑动床,包括床体、连接板、第一滑动组件及第二滑动组件;所述床体下部设置有两根导轨;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床体的下方,所述第一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导轨相匹配;所述床体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与所述连接板滑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设有两个,包括头端连接板和末端连接板;所述导轨为直线轨,所述头端连接板靠近所述床体的一端设置;所述末端连接板靠近所述床体的另一端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导轨在对应位置设置有齿条,所述驱动电机与齿条传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轨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呈槽型结构,与所述第一导轨相匹配,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导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组件还包括限位轮、转轴和支撑轮;所述转轴在所述连接板上纵置,所述限位轮与所述转轴相匹配,所述限位轮与所述导轨的上端相接触;所述支撑轮设置在所述头端连接板的上表面,所述支撑轮与所述第二导轨的下端相接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导轨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限位块位于头端连接板与所述末端连接板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导轨位于所述限位轮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轮为V型轮,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限位轮相接触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限位轮相匹配的V型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槽型结构两侧设置有向内开设的挡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顶部分别与所述头端连接板、所述末端连接板固定连接,用以支撑所述床体;还包括编码器,所述编码器位于所述头端连接板下方,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的有益效果:在床体的背部安装有的导轨,与连接板上安装的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相匹配,使床体在连接板上可以定向滑动,便于本领域实施人员使用,且设置的第一滑动组件和第二滑动组件可增加床体的纵向浮动,来扩大患者覆盖,提高中医设备的调理效率。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的主体结构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的主体的另一结构图;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的主体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的另一支撑装置;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多摄像头理疗系统的结构图;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多摄像头理疗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图1和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包括床体100、连接板300、第一滑动组件400及第二滑动组件500;所述床体100下部设置有两根导轨200;所述连接板300位于所述床体100的下方,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设置在所述连接板300的一端,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设置在所述连接板300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滑动组件300、所述第二滑动组件400分别与所述导轨200相匹配;所述床体100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与所述连接板300滑动连接;如此设置,第一滑动组件400、第二滑动组件500以及导轨200组成的导向机构,对床体100的横向方向上施加约束,防止床体100出现倾翻现象,导向机构使床体100在连接板300上可实现纵向滑动,滑动方向与导向机构的导向方向一致,便于本领域实施人员使用。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床体100的板面采用头端向两侧延伸的结构,更加适合人体工学,且床体100的体长与导向机构中的第一导轨200和第二导轨210的导向方向一致,使床面框可以在第一滑动组件400和第二滑动组件500上纵向移动。
进一步的,第一滑动组件400与第二滑动组件500结构相同,分别安装在不同的连接板300上,以第一滑动组件400和第二滑动组件500的设置方向为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形成导向机构的主定位。
应当指出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轨220和第二导轨210两部分;凹槽开设的方向与导向机构的导向方向一致,第一导轨22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滑动组件400的凹槽内部,第一导轨220的截面形状与第一滑动组件400的凹槽形状相匹配,且留有第一预设距离,如此,第一滑动组件400上开设的凹槽侧壁可对第一导轨220进行限位,施加第一约束;第二导轨210的外侧面开设有V型通槽,V型通槽与限位轮510抵接,且限位轮510采用了轴承513结构,即在第二导轨210的外侧面施加第二约束的同时,避免了对第二导轨210的移动而施加摩擦力。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第二导轨210和第一导轨220均为长条结构,其中,第一导轨220截面长度为第二导轨210截面长度的两倍,由于第一导轨220安装处未放置有防倾翻装置,仅有第一滑动组件400凹槽的侧壁对第一导轨220施加约束不够稳定,因此增加第一导轨220的截面长度,可提高第一导轨220的稳定性。
参阅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限位轮510组件包括:孔用卡圈511、V形轮512、轴承513、偏心轴514、轴套515和锁紧螺母516;其中,V形轮512内部中空,上下两侧开设通孔;孔用卡圈511与V形轮512的上侧通孔紧密贴合;轴承513安装在V形轮512的内部,与V形轮512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513套设在偏心轴514的顶端;轴套515套设在偏心轴514靠近底端的位置;锁紧螺母516套设在偏心轴514的底端,与偏心轴514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
其中,轴承513与V形轮512固定连接,可使限位轮510对第二导轨210的外侧面不产生摩擦,设置在V形轮512顶部的孔用卡圈511,用作固定限位轮510的轴向运动;偏心轴514可使限位轮510的回转运动变为往复直线运动或往复直线运动变为回转运动,则限位轮510只能在一个方向来回浮动;轴套515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偏心轴514不受磨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于头端连接板310承受整体的大部分重量,因此头端连接板310上设置的导向机构也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导轨210的底端对支撑轮520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使第二导轨210发生倾翻,因此在头端连接板310相对第一滑动组件400的一端,支撑轮520包括有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相邻设置,第一支撑轮上滚轮的转动方向与导向方向一致,且第二支撑轮与第一支撑轮的转动方向一致;其中,第一支撑轮设置在限位轮510的左侧,第二支撑轮设置在限位轮510的下侧,使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交叉设置,即第二支撑轮的设置,可分摊第一支撑轮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导轨210的压力,提高导向机构的防倾翻能力。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第二导轨210的底部与第一支撑轮抵接,当导向结构发生浮动时,第二导轨210向一侧发生偏移,即第二导轨210的底部脱离第一支撑轮,并与第二支撑轮抵接,如此设置,导向机构在浮动偏移的时候,导向机构仍然可以在导向方向上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末端连接板320,末端连接板320与头端连接板310相对设置,且末端连接板320与头端连接板310的结构相同,形状均为长条状结构。
其中,末端连接板320与头端连接板310齐平设置,在末端连接板320的一端安装有支撑轮520,支撑轮520包括的第三支撑轮与头端连接板310上安装的第一支撑轮相对设置,如此设置,第二导轨210的底部可分别与第一支撑轮第三支撑轮抵接,使第二导轨210的底部不直接与头端连接板310和末端连接板320接触,减小第二导轨210底部的摩擦,因此,第二导轨210在导向方向上移动的更加快速。
进一步的,在末端连接板320上相对第三支撑轮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滑动组件400,末端连接板320上安装的第一滑动组件400与头端连接板310上的第一滑动组件400相对设置,即第一导轨220分别同时安装在头端连接板310上的第一滑动组件400和末端连接板上的第一滑动组件400的凹槽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还包括驱动电机800;其中,驱动电机800安装在头端连接板310的一端,并与头端连接板310上的第一支撑轮相邻设置,且驱动电机430设于头端连接板310的下方,驱动电机800上设置的转轴体长方向垂直于导向方向,用于传动的传动齿轮套设于转轴的顶端,为了更好地实现传动,传动齿轮设置的位置是在头端连接板310的上方。
此处,还需要指出的是,传动齿轮的转动方向与导向方向相同,且传动齿轮的轮齿与第二导轨210内侧面的齿条相啮合。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导轨220上还安装有限位块600,限位块600通过螺丝固定在头端连接板310与末端连接板320之间,用于限制第一导轨220和第二导轨210的移动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包括编码器700,编码器700位于所述头端连接板310下方,与驱动电机800电连接,用来检测床体100运动的速度、位置、角度、距离或计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在头端连接板310和末端连接板320的底部还设置有底架,用于固定头端连接板件310和末端连接板320,支撑床体100。
参阅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于中医调理床的辅助支撑装置设置还有支撑架900、左托架920和右托架920三部分,其中,左托架920和右托架920分别设置在支撑架900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并将支撑架900可拆卸安装在调理床的床体100上,且支撑架900位于床头一侧。由此,人在进行理疗时,可以将头部放置在支撑架900上,两侧的手臂分别放置在左托架920和右托架920上,使得在本申请实施例在人体进行理疗时为头和手臂提供了放置位置。其中,由于本申请实施例辅助装置,通过支撑架900直接安装在调理床的床体100上,左拓建和右托架920则分别安装在支撑架900的两侧,从而将头的放置部和手臂的放置部整合为了一个支撑装置,并且整合为一体的支撑装置通过支撑架900安装在床体100上,这就使得床体100在床架上沿水平方向浮动时,本申请实施例用于中医经络调理床的辅助支撑装置会跟随床体100进行移动,进而也就不会与床板产生干涉妨碍床体100运动。且本实施例用于中医调理床的辅助支撑装置的未安装在床体100的两侧,使得床体100并未加宽,在床体100进行运动时,进一步的防止了外界设备的干涉而妨碍床体100运动的现象。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用于中医调理床的辅助支撑装置能够适用于空间限制较大的场合和床体100有水平浮动的床台,在床体100进行水平浮动时不会因为设备的干涉而妨碍床体100的运动。
参阅图1,在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中,床体100整体呈“凸”型结构,一端横截面较大,另一端横截面较小。需要指出的是,床体100横截面较大的一端为床头,床体100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为床尾,当人体仰卧或俯卧在床体100的顶面上时,头部位于床体100横截面较大的一端,脚部位于床体100横截面较小的一端。床体100的设计比较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即,比较符合人体上宽下窄的特点。床体100在对人体起到较好地支撑的前提下,节省了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床体100的制造成本。同时,使得床体100实现轻量化设计,降低了床体100位置转移时的难度,有利于精准控制床体100的位置,从而有利于震动理疗头120定位寻找人体穴位,从而改善了调理效果。另外,床体100的拐角处均进行倒角处理,降低床体100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参阅图5,该理疗系统1000包括床体100和按摩机械臂1200及多个摄像头1100。疗床用于理疗人员躺置,按摩机械臂用于对理疗人员进行按摩理疗及多个摄像头,用于获取理疗人员的图像用于系统制定理疗轨迹疗床用于理疗人员躺置,按摩机械臂用于对理疗人员进行按摩理疗及多个摄像头,用于获取理疗人员的图像用于系统制定理疗轨迹,也即按摩机械臂1200的运行轨迹。其中,床体100能够沿自身的体长方向移动,两侧均设置按摩机械臂1200。按摩机械臂1200的一端设有震动理疗头1210,震动理疗头1210能够朝向床体100的顶面移动,并能够沿床体100的体长方向和体宽方向移动,对平躺在床体100上的人体进行振动理疗。
具体使用过程中,人体可以仰卧或俯卧在床体100上,头部和脚部分别朝向床体100的两端。需要指出的是,人体十二经脉中每一种经脉的整体走势均沿着人体的体长方向进行分布。床体100能够沿自身的体长方向移动,以带动人体整体沿床体100的体长方向移动,相对仅有按摩机械臂1200沿经脉走势移动的方式,有利于按摩机械臂1200对穴位进行定位,有效地改善了对人体经络的调理效果。在床体100的每一侧都设有按摩机械臂1200,在按摩机械臂1200的一端设有震动理疗头1210,震动理疗头1210能够朝向床体100的顶面移动,并能够沿床体100的体长方向和体宽方向移动,使得震动理疗头1210能够抵至仰卧或俯卧在床体100的顶面的人体上,并产生震动,沿着每一种经脉的走势作用在一个又一个穴位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人体经络调理设备100工作时,震动部先定位到十二经脉中其中一种经脉上,然后,沿着该经脉的走势作用在该经脉的每一个穴位上。震动理疗头1210与床体100相互协同工作,大大改善了对人体经络的调理效果。
该实施例中,床体100的相对两侧的上方均设有一个按摩机械臂1200。十二经脉中,每两个为一组,互为阴阳表里。相对单侧设置按摩机械臂1200的形式,两侧的按摩机械臂1200能够相互协同工作,作用在两个经脉上,进一步地改善了对人体经络的调理效果。
另外如图1所示,该系统中设置有三个摄像头,一个摄像头1100设于床体100的一侧的斜上方,即一个摄像头1100设于床体100的左侧的上方。当人体仰卧在床体100上时,设于床体100的左侧的上方的摄像头1100位于人体的左侧面的斜上方,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人体左侧及右腿内侧的经脉;当人体俯卧在床体100上时,设于床体100的左侧的上方的摄像头1100位于人体的右侧面的斜上方,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人体右侧及左腿内侧的经脉。
与上述设置在床体100左侧的摄像头外,该系统中中还有一个摄像头1100设于床体100的另一侧的斜上方,即一个摄像头1100设于床体100的右侧的上方。当人体仰卧在床体100上时,设于床体100的右侧的上方的摄像头1100位于人体的右侧面的斜上方,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人体右侧及左腿内侧的经脉;当人体俯卧在床体100上时,设于床体100的右侧的上方的摄像头1100位于人体的左侧面的斜上方,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人体左侧及右腿内侧的经脉。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设置在床体100两侧的摄像头之外,该系统中还有一个摄像头1100设于床体100床头一端的斜上方。设于床体100的床头端的上方的摄像头1100位于人体头部的斜上方。当人体仰卧在床体100上时,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头顶、面部和肩部的经脉;当人体俯卧在床体100上时,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头顶、肩背的经脉。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在床头斜上方的摄像头也可以设置在床尾一端的斜上方,在经络检测方面,也可以达到与设置在床头摄像头相类似的效果。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床体100的正上方设置一个摄像头1100。当人体仰卧在床体100上时,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人体的前侧面的经脉;当人体俯卧在床体100上时,通过该摄像头1100能够获取人体的后侧面的经脉。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的摄像头1100均采用Azure Kinect摄像头,且获取摄像头视域内人体的RGB图像信息,以及深度信息。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在人体进行仰卧或俯卧时,多个摄像头均能够对人体经脉进行全方位的识别,有利于主控计算机通过摄像头的信号控制按摩机械臂1200定位寻找每一种经脉,有效地改善了调理效果。而为多个摄像头1100相互配合工作,采用多角度方式对人体经脉进行分区域识别,有效地提高了识别精度,减少图像畸变的影响,降低遮挡风险,改善按摩机械臂1200的定位准度,从而改善了调理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多个摄像头对人体的穴位及经络进行定位,可通过连接需要按摩穴位点的方式形成按摩机械臂的按摩运行轨迹。通过上述摄像头的工作方式可以知道,每个摄像头所拍摄的视图角度不一样,因此对于人体的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不同穴位点通过一个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不能完全展示时(因为人体结构的限制包括凹凸结构,一个摄像头拍摄的人体区域中有部分不能显示的穴位点),需要通过其他摄像头进行确定。为了使运行轨迹更加顺畅,会在两个穴位点通过插值的方式增加运行轨迹的点位。但是当两个相邻的穴位由两个摄像头提供,此时不能进行插值处理,造成按摩机械臂运行不顺畅,理疗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将其他摄像头的穴位点信息转换到主控摄像头,也即目标摄像头。从而通过所有摄像头将所有穴位点转换到一个图像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还包括安装壳体1230,其中,音圈电机的电机本体1221固定安装在安装壳体1230的内部。振动头1220包括振动外壳1221和加热件1222,其中,振动外壳1221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壳体1230的一侧,电机本体1221的输出轴与振动外壳1221固定连接。加热件1222安装在振动外壳1221的内部,加热件1222与控制器电连接,振动外壳1221为导热材质,用于传递加热件1222产生的热量。由此,可以在振动的同时进行加热,进一步的增加理疗效果,且采用上述的音圈电机使得调理头的产品体积大为缩小,使得整个产品更加的简洁,使用更加方便。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壳体1230内部还设有电源模块,音圈电机的电机本体1221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加热件1222可以采用纳米加热技术来实现,即可以将加热件1222可以为纳米陶瓷加热板,也可以采用电热丝等方式进行加热,即能够实现加热的功能即可,此处不对加热件1222做具体的限定。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源模块可以安装在安装壳体1230内部,电源模块可以采用现有的供电电路来实现,此处不做详细赘述。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壳体1230内可以设置电池仓,电池仓内可以安装有电池,电源模块与电池电连接,由此,可以通过电池给音圈电机、加热件1222供电。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也可以通过外接电源的方式来为对音圈电机和加热件1222进供电。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外壳1221背离安装壳体1230的一侧呈锥形设置,且振动外壳1221背离安装壳体1230的端面呈球形设置。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外壳1221包括导热套和振动导热件,其中,振动导热件固定安装在电机本体1221的输出轴上,导热套套设在振动导热件上,导热套朝向安装壳体1230的一侧与安装壳体1230可拆卸连接。振动导热件内有加热腔体,加热件1222安装在加热腔体的内部。由此,进一步的优化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导热件可以为导热金属材质,导热套可以采用硅胶套来实现,此处,不做赘述。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导热件呈箱体状设置,且振动导热件朝向电机本体1221的一端设有固定螺栓。电机本体1221的输出轴上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与固定螺栓相匹配。由此,可以完成振动导热件与电机本体1221固定。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壳体1230的外壁上设置有开关按钮,且开关按钮与控制器电连接,由此,可以通过开关按钮来控制电机本体1221和加热件1222工作。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机本体1221的输出轴上还套设有直线轴承,直线轴承的外壁与安装壳体1230的内壁固定。由此,通过设置直线轴承限定了输出轴的运动方向,使得振动外壳1221的振动方向更加的线性,进一步的降低了人体的受伤的风险。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导热件与电机本体122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缓冲装置,其中,第一缓冲装置可以为波形弹簧,且第一缓冲装置套设在电机本体1221的输出轴上,第一缓冲装置的一端与振动导热件抵接,另一端与安装壳体1230的内壁抵接。由此,在电机本体1221带动振动导热件进行运动时,防止了振动导热件与壳体的碰撞。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设有第二缓冲装置,第二缓冲装置可以为波形弹簧,且第二缓冲装置同样套设在电机本体1221的输出轴上,第二缓冲装置的一端与电机本体1221抵接,另一端与安装壳的内壁抵接。由此,防止了电机本体1221与壳体的碰撞。
参阅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滑动床中,其可滑动床的工作原理为,编码器700接收信号,使驱动电机800提供源动力,通过传动齿轮与第二导轨210侧壁上齿条啮合,带动第二导轨210,且第一导轨220与第二导轨210共同安装在床体100的背部,带动床体100移动,安装在头端连接板310和末端连接板320上的第一滑动组件400和第二滑动组件500,为床体100提供定位,即第一滑动组件400、第二滑动组件500、第一导轨220以及第二导轨210组成的导向机构,使床体100在连接板300上实现纵向滑动。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体、连接板、第一滑动组件及第二滑动组件;
所述床体下部设置有两根导轨;
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床体的下方,所述第一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导轨相匹配;
所述床体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与所述连接板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设有两个,包括头端连接板和末端连接板;
所述导轨为直线轨,所述头端连接板靠近所述床体的一端设置;
所述末端连接板靠近所述床体的另一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导轨在对应位置设置有齿条,所述驱动电机与齿条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
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呈槽型结构,与所述第一导轨相匹配,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导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还包括限位轮、转轴和支撑轮;
所述转轴在所述连接板上纵置,所述限位轮与所述转轴相匹配,所述限位轮与所述导轨的上端相接触;
所述支撑轮设置在所述头端连接板的上表面,所述支撑轮与所述第二导轨的下端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块;
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导轨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头端连接板与所述末端连接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轨位于所述限位轮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轮为V型轮,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限位轮相接触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限位轮相匹配的V型槽。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槽型结构两侧设置有向内开设的挡边。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滑动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架;
所述底架的顶部分别与所述头端连接板、所述末端连接板固定连接,用以支撑所述床体;
还包括编码器,所述编码器位于所述头端连接板下方,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CN202122085640.5U 2021-08-31 2021-08-31 可滑动床 Active CN2194398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5640.5U CN219439851U (zh) 2021-08-31 2021-08-31 可滑动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5640.5U CN219439851U (zh) 2021-08-31 2021-08-31 可滑动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9851U true CN219439851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6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85640.5U Active CN219439851U (zh) 2021-08-31 2021-08-31 可滑动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98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3578A (zh) * 2021-08-31 2023-09-19 中科尚易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可滑动床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3578A (zh) * 2021-08-31 2023-09-19 中科尚易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可滑动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3912B (zh) 经络振动按摩仪
CN219439851U (zh) 可滑动床
CN110916999A (zh) 针灸康复推拿装置
CN216167386U (zh) 用于睡眠监测治疗仪的升降机构
CN109044784A (zh) 一种医疗用康复按摩装置
CN202909035U (zh) 移动牵引式动态按摩床
CN112618263B (zh) 一种足部多用途康复装置
CN108309740B (zh) 一种移动式背部按摩机器人
CN116763578A (zh) 可滑动床
CN108245398B (zh) 一种可辅助进行心肺复苏的医疗床
CN108904205A (zh) 一种具有按摩功能的医学影像用诊疗床
WO2021114554A1 (zh) 一种旋转伸缩式信号同步美容仪
CN113693915A (zh) 人体经络调理设备
CN215132010U (zh) 一种基于医护床上患者用的肠胃按摩设备
CN213553565U (zh) 一种内科护理用按摩器
CN113080852B (zh) 一种脑生物反馈诊断治疗仪
CN211902283U (zh) 一种皮肤科用监控装置
CN215425983U (zh) 一种肿瘤科护理用按摩器
CN219662250U (zh) 一种骨性关节炎辅助康复用温水理疗按摩装置
CN215840432U (zh) 一种脚部按摩仪
CN214157972U (zh) 一种腹部穴位定位仪
CN110833499A (zh) 一种便秘患者腹部推拿机
CN112294642A (zh) 一种智能风池穴探测按摩仪器
CN219461843U (zh) 一种腹痛缓解辅助装置
CN110051519A (zh) 一种多功能神经外科临床治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