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6784U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6784U
CN219436784U CN202320162366.3U CN202320162366U CN219436784U CN 219436784 U CN219436784 U CN 219436784U CN 202320162366 U CN202320162366 U CN 202320162366U CN 219436784 U CN219436784 U CN 219436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rotor
balancing
weights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23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智祥
齐秀秀
张巍
谭书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23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6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6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6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压缩机包括:壳体;转子,设于壳体内,转子包括第一端面,第一端面沿直径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N个扇叶,与转子连接,且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配重块,与转子连接,且与第二区域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包括平衡槽;平衡块,与转子连接,且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卧式压缩机运转时,通过转子上的扇叶结构在其旋转中心产生负压,该负压有利于卧式压缩机供油。
但由于扇叶结构的存在,不利于卧式压缩机的结构重量配平,以至于压缩机的不平衡量较大,导致压缩机存在工作振动剧烈,工作噪声大的问题。
因此,如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包括:壳体;转子,设于壳体内,转子包括第一端面,第一端面沿直径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N个扇叶,与转子连接,且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配重块,与转子连接,且与第二区域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包括平衡槽;平衡块,与转子连接,且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具体为卧式压缩机。压缩机包括壳体和转子,壳体为压缩机的主体框架结构,壳体内部形成用于容纳压缩机其他结构的腔体,转子则安装在腔体中。压缩机通电后在腔体内产生电磁场,转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绕轴线转动,以将电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实现压缩机的介质压缩功能和介质输送功能。
压缩机还包括N个扇叶和第一配重块,扇叶与转子连接,且扇叶与转子上的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同样与转子连接,且第一配重块与转子上的第一端面相对设置,具体扇叶和第一配重块可直接安装在第一端面上,还可以通过与转子连接的支撑结构间接固定在与第一端面相对的位置上。其中,第一端面根据中线左右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N个扇叶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与第二区域相对设置,即扇叶和第一配重块分布在中线的两侧。
扇叶和第一配重块组成负压生成机构,转子转动过程中带动扇叶同步转动,转动的扇叶可以在中心区域产生负压,该负压能够为壳体内的润滑油提供助力,以提升压缩机内部结构的供油效果,降低压缩机的故障率。通过在扇叶对侧的第二区域布置第一配重块,可以平衡扇叶的重量,以减小负压生成机构的重心和转子的转轴之间的偏差,从而降低转子出现偏心转动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压缩机还包括平衡槽和平衡块,平衡块与转子连接,且平衡块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平衡槽开设在第一配重块上,即平衡槽与第二区域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为整体结构,N个扇叶为分体结构,通过在第一配重块上开设与扇叶对应的平衡槽,以及在N个扇叶间穿插设置平衡块,可以进一步提升负压生成机构的平衡效果,以及进一步减小压生成机构的重心和转子的转轴之间的偏差,从而减小压缩机的不平衡力矩,解决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不平衡量较大、工作振动剧烈,工作噪声大的问题。进而实现优化压缩机结构布局,增强压缩机动平衡度,提升压缩机工作平稳性,降低压缩机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平衡块呈柱状,平衡块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该形状的平衡块铸造难度较低,有利于降低平衡块的工艺复杂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压缩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N个扇叶沿转子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的N个扇叶在以转子的轴线为轴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通过周向分布N个扇叶一方面可以提升扇叶对壳体内部气流的扰动效果,以通过增强中心区域的负压来提升压缩机的供油效果。另一方面,相较于杂乱布置N个扇叶的方案来说,沿转子的周向布置N个扇叶可以降低扇叶的平衡难度,有利于降低第一配重块、平衡块和平衡槽的结构复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平衡块位于相邻的两个扇叶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N个扇叶沿转子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平衡块布置在沿转子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扇叶之间。通过在N个扇叶之间的间隔穿插设置平衡块,可以配平对侧第一配重块的重量,从而降低N个扇叶和第一配重块之间的不平衡力矩。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平衡块的对侧开设平衡秤,可以通过减小第一配重块的重量来降低平衡块的配平难度,即减小平衡块的质量需求,从而通过缩小平衡块的体积来降低平衡块对气流的影响,进而通过增强中心区域负压来强化压缩机的供油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平衡块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扇叶间设置有多个平衡块,多个平衡块沿转子的径向间隔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扇叶之间设置有多个平衡块,且多个平衡块沿转子的径向方向间隔分布。通过在扇叶间沿转子的径向布置多个平衡块,可以在满足平衡块质量配平的需求上通过增大平衡块的径向厚度来缩减平衡块的宽度和高度,从而削减平衡块对扇叶间流通气流的阻挡效果,进而实现优化平衡块布局,增强转子中心区域负压,提升压缩机上油效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平衡槽为盲孔,盲孔朝向第一端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配重块朝向第一端面的面上加工盲孔,该盲孔即形成前述平衡槽。在第一配重块上设置盲孔可以通过减轻第一配重块局部区域的重量来降低平衡块的配平难度。同时,盲孔的加工难度较小,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工艺复杂,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此基础上,将盲孔的开口朝向第一端面,使第一端面可以起到遮挡盲孔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敞口的盲孔扰乱气流流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润滑油堆积在盲孔中而影响供油效果。
具体地,盲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该形状的盲孔加工难度较低,有利于降低盲孔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盲孔为多个,多个盲孔沿转子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配重块上设置有多个盲孔,且多个盲孔在以转子的轴线为周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盲孔,一方面可以在满足质量配平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单个盲孔的尺寸,从而减小盲孔对第一配重块结构强度的影响,提升第一配重块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沿转子的周向布置多个盲孔可以配合对侧的多个平衡块提升质量配平效果,以实现降低压缩机平衡力矩,提升压缩机工作稳定性,降低压缩机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平衡块朝向扇叶的面凹陷形成平衡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平衡块朝向扇叶的面为内凹的第一弧面,该第一弧面围合出平衡槽,在质量配平需求较高时可增大该第一弧面的弧度,对应质量配平需求较小时减小第一弧面的弧度。该内凹面能够一体成型于第一配重块上,可以免去对第一配重块的二次加工,从而降低了第一配重块的工艺复杂度,以及缩减了第一配重块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第一配重块背离扇叶的面为外凸的第二弧面,以配合第一弧面构成瓦片状的第一配重块,其中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与转子共用轴线,以提升转子的平衡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平衡块设于扇叶;每个扇叶上设有多个平衡块;位于同一个扇叶上的多个平衡块对称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平衡块一体成型于扇叶上,通过设置一体式的扇叶和平衡块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工艺复杂度和装配难度,从而降低压缩机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每个扇叶上设置有多个平衡块,且多个平衡块对称分布于扇叶的两侧。将扇叶上的平衡块划分为多个可以减小单个平衡块的尺寸,以削减平衡块对扇叶周侧气流的阻挡效果,避免平衡块影响中心区域负压的生成。
以压缩机包括两个扇叶为例,每个扇叶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平衡块,其中一个平衡块位于两个扇叶之间,另一个平衡块避让两个扇叶间的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配重块为N个,N个第一配重块和N个扇叶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一配重块和扇叶相对于第一端面的圆心中心对称;相邻的两个第一配重块之间围合出平衡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包括N个第一配重块,且N个第一配重块在以转子的轴线为轴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且N个第一配重块和N个扇叶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相对应的第一配重块和扇叶相对于转子的轴线中心对称分布,且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配重块之间围合出平衡槽。
通过为每个扇叶设置中心对称的第一配重块,可以提升第一配重块对扇叶的质量配平效果,以降低压缩机的不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矩,进而实现优化第一配重块和扇叶布局,提升压缩机工作平稳性,降低压缩机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基板,与转子连接,且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扇叶和第一配重块设于基板,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位于基板和第一端面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基板,基板通过连接件与转子连接,完成装配后基板和转子的第一端面相对,且基板和第一端面相间隔。其中,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设置在基板朝向第一端面的面上,完成装配后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位于基板和第一端面之间。
通过设置基板,可以为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提供支撑和定位,确保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能够精准定位在预定位置,有利于提升转子的转动平稳性,从而通过降低转子的振幅来降低压缩机的工作噪声。
同时,装配过程中完成基板和转子的连接即可同步完成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的定位,实现了降低压缩机装配复杂度,缩减压缩机装配成本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转子还包括第二端面,压缩机还包括:第二配重块,设于第二端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第二配重块,第二配重块设置在转子的第二端面,与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背离,第二配重块可以在转子的轴线方向对扇叶、第一配重块和平衡块进行质量配平,以避免转子出现俯仰倾向,进而实现提升转子工作平稳性,降低压缩机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配重块和转子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配重块一体成型于转子上,具体可以通过铸造工艺一体成型第二配重块和转子。通过设置一体式的转子和第二配重块能够降低压缩机的工艺复杂度,和装配复杂度,且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定子,设于壳体内,且与壳体连接,转子穿设于定子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定子,定子呈筒状,定子固定在壳体内,且转子穿设在定子中。定子上缠绕有绕组,通电后在定子内侧产生电磁场,转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沿轴线转动,以将电能转化为动能。通过在转子上配合扇叶和第一配重块设置平衡块和平衡槽,可以通过提升转子的动平衡度来降低转子对定子的冲击,从而减小定子和转子的工作噪声,提升转子的工作平稳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压缩组件,设于壳体内,且与转子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压缩组件,压缩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压缩组件包括曲轴、上气缸和下气缸,曲轴穿设在转子中,且与转子同步转动,上气缸和下气缸套设在曲轴上,以通过转动的曲轴带动上气缸和下气缸往复运动,从而通过往复运动的上气缸和下气缸完成介质的抽取和压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储液器,与壳体连接;管路,管路的第一端连接储液器,管路的第二端连接压缩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储液器和管路,上气缸和下气缸内设置有气路,管路的第一端与储液器连接,管路的第二端与上气缸和下气缸内的气路连通。储液器内用于存储供压缩组件压缩的介质,介质通过管路输送至上气缸和下气缸的气路中,以通过动作的上气缸和下气缸对介质进行加压,最终输出高压气体介质。
通过设置储液器和管路,使压缩机自身具备存储待压缩介质的能力,从而使压缩机可以脱离外部气源使用,进而实现优化压缩机结构,提升压缩机实用性,拓宽压缩机适用场景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C-C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D-D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E-E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F-F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G-G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4为图13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H-H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3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机在I-I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其中,图1至图1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压缩机,110壳体,120转子,130扇叶,140第一配重块,142平衡槽,150平衡块,160基板,170第二配重块,180定子,182压缩组件,1822曲轴,1824上气缸,1826下气缸,190储液器,192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压缩机。
如图1、图2和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10;转子120,设于壳体110内,转子120包括第一端面,第一端面沿直径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N个扇叶130,与转子120连接,且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配重块140,与转子120连接,且与第二区域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140包括平衡槽142;平衡块150,与转子120连接,且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压缩机100,该压缩机100具体为卧式压缩机。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10和转子120,壳体110为压缩机100的主体框架结构,壳体110内部形成用于容纳压缩机100其他结构的腔体,转子120则安装在腔体中。压缩机100通电后在腔体内产生电磁场,转子120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绕轴线转动,以将电能转化为动能,从而实现压缩机100的介质压缩功能和介质输送功能。
压缩机100还包括N个扇叶130和第一配重块140,扇叶130与转子120连接,且扇叶130与转子120上的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140同样与转子120连接,且第一配重块140与转子120上的第一端面相对设置,具体扇叶130和第一配重块140可直接安装在第一端面上,还可以通过与转子120连接的支撑结构间接固定在与第一端面相对的位置上。其中,第一端面根据中线左右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N个扇叶130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140与第二区域相对设置,即扇叶130和第一配重块140分布在中线的两侧。
扇叶130和第一配重块140组成负压生成机构,转子120转动过程中带动扇叶130同步转动,转动的扇叶130可以在中心区域产生负压,该负压能够为壳体110内的润滑油提供助力,以提升压缩机100内部结构的供油效果,降低压缩机100的故障率。通过在扇叶130对侧的第二区域布置第一配重块140,可以平衡扇叶130的重量,以减小负压生成机构的重心和转子120的转轴之间的偏差,从而降低转子120出现偏心转动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压缩机100还包括平衡槽142和平衡块150,平衡块150与转子120连接,且平衡块150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平衡槽142开设在第一配重块140上,即平衡槽142与第二区域相对设置。第一配重块140为整体结构,N个扇叶130为分体结构,通过在第一配重块140上开设与扇叶130对应的平衡槽142,以及在N个扇叶130间穿插设置平衡块150,可以进一步提升负压生成机构的平衡效果,以及进一步减小压生成机构的重心和转子120的转轴之间的偏差,从而减小压缩机100的不平衡力矩,解决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不平衡量较大、工作振动剧烈,工作噪声大的问题。进而实现优化压缩机100结构布局,增强压缩机100动平衡度,提升压缩机100工作平稳性,降低压缩机100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平衡块150呈柱状,平衡块15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该形状的平衡块150铸造难度较低,有利于降低平衡块150的工艺复杂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2、图5、图7、图10和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N个扇叶130沿转子120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与第一区域相对设置的N个扇叶130在以转子120的轴线为轴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通过周向分布N个扇叶130一方面可以提升扇叶130对壳体110内部气流的扰动效果,以通过增强中心区域的负压来提升压缩机100的供油效果。另一方面,相较于杂乱布置N个扇叶130的方案来说,沿转子120的周向布置N个扇叶130可以降低扇叶130的平衡难度,有利于降低第一配重块140、平衡块150和平衡槽142的结构复杂度。
如图7、图10和图1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平衡块150位于相邻的两个扇叶13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N个扇叶130沿转子120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平衡块150布置在沿转子120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扇叶130之间。通过在N个扇叶130之间的间隔穿插设置平衡块150,可以配平对侧第一配重块140的重量,从而降低N个扇叶130和第一配重块140之间的不平衡力矩。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平衡块150的对侧开设平衡秤,可以通过减小第一配重块140的重量来降低平衡块150的配平难度,即减小平衡块150的质量需求,从而通过缩小平衡块150的体积来降低平衡块150对气流的影响,进而通过增强中心区域负压来强化压缩机100的供油效果。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平衡块150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扇叶130间设置有多个平衡块150,多个平衡块150沿转子120的径向间隔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扇叶130之间设置有多个平衡块150,且多个平衡块150沿转子120的径向方向间隔分布。通过在扇叶130间沿转子120的径向布置多个平衡块150,可以在满足平衡块150质量配平的需求上通过增大平衡块150的径向厚度来缩减平衡块150的宽度和高度,从而削减平衡块150对扇叶130间流通气流的阻挡效果,进而实现优化平衡块150布局,增强转子120中心区域负压,提升压缩机100上油效率的技术效果。
如图3、图8和图1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平衡槽142为盲孔,盲孔朝向第一端面。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配重块140朝向第一端面的面上加工盲孔,该盲孔即形成前述平衡槽142。在第一配重块140上设置盲孔可以通过减轻第一配重块140局部区域的重量来降低平衡块150的配平难度。同时,盲孔的加工难度较小,有利于降低压缩机100的工艺复杂,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此基础上,如图3、图4和图9所示,将盲孔的开口朝向第一端面,使第一端面可以起到遮挡盲孔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敞口的盲孔扰乱气流流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润滑油堆积在盲孔中而影响供油效果。
具体地,盲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该形状的盲孔加工难度较低,有利于降低盲孔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盲孔为多个,多个盲孔沿转子120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配重块140上设置有多个盲孔,且多个盲孔在以转子120的轴线为周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盲孔,一方面可以在满足质量配平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单个盲孔的尺寸,从而减小盲孔对第一配重块140结构强度的影响,提升第一配重块140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沿转子120的周向布置多个盲孔可以配合对侧的多个平衡块150提升质量配平效果,以实现降低压缩机100平衡力矩,提升压缩机100工作稳定性,降低压缩机100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平衡块150朝向扇叶130的面凹陷形成平衡槽142。
在该实施例中,平衡块150朝向扇叶130的面为内凹的第一弧面,该第一弧面围合出平衡槽142,在质量配平需求较高时可增大该第一弧面的弧度,对应质量配平需求较小时减小第一弧面的弧度。该内凹面能够一体成型于第一配重块140上,可以免去对第一配重块140的二次加工,从而降低了第一配重块140的工艺复杂度,以及缩减了第一配重块140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第一配重块140背离扇叶130的面为外凸的第二弧面,以配合第一弧面构成瓦片状的第一配重块140,其中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与转子120共用轴线,以提升转子120的平衡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平衡块150设于扇叶130;每个扇叶130上设有多个平衡块150;位于同一个扇叶130上的多个平衡块150对称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平衡块150一体成型于扇叶130上,通过设置一体式的扇叶130和平衡块150有利于降低压缩机100的工艺复杂度和装配难度,从而降低压缩机100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每个扇叶130上设置有多个平衡块150,且多个平衡块150对称分布于扇叶130的两侧。将扇叶130上的平衡块150划分为多个可以减小单个平衡块150的尺寸,以削减平衡块150对扇叶130周侧气流的阻挡效果,避免平衡块150影响中心区域负压的生成。
以压缩机100包括两个扇叶130为例,每个扇叶130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平衡块150,其中一个平衡块150位于两个扇叶130之间,另一个平衡块150避让两个扇叶130间的空间。
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配重块140为N个,N个第一配重块140和N个扇叶130一一对应,相对应的第一配重块140和扇叶130相对于第一端面的圆心中心对称;相邻的两个第一配重块140之间围合出平衡槽142。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00包括N个第一配重块140,且N个第一配重块140在以转子120的轴线为轴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且N个第一配重块140和N个扇叶130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相对应的第一配重块140和扇叶130相对于转子120的轴线中心对称分布,且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配重块140之间围合出平衡槽142。
通过为每个扇叶130设置中心对称的第一配重块140,可以提升第一配重块140对扇叶130的质量配平效果,以降低压缩机100的不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矩,进而实现优化第一配重块140和扇叶130布局,提升压缩机100工作平稳性,降低压缩机100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基板160,与转子120连接,且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扇叶130和第一配重块140设于基板160,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位于基板160和第一端面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基板160,基板160通过连接件与转子120连接,完成装配后基板160和转子120的第一端面相对,且基板160和第一端面相间隔。其中,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设置在基板160朝向第一端面的面上,完成装配后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位于基板160和第一端面之间。
通过设置基板160,可以为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提供支撑和定位,确保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能够精准定位在预定位置,有利于提升转子120的转动平稳性,从而通过降低转子120的振幅来降低压缩机100的工作噪声。
同时,装配过程中完成基板160和转子120的连接即可同步完成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的定位,实现了降低压缩机100装配复杂度,缩减压缩机100装配成本的技术效果。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转子120还包括第二端面,压缩机100还包括:第二配重块170,设于第二端面。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第二配重块170,第二配重块170设置在转子120的第二端面,与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背离,第二配重块170可以在转子120的轴线方向对扇叶130、第一配重块140和平衡块150进行质量配平,以避免转子120出现俯仰倾向,进而实现提升转子120工作平稳性,降低压缩机100工作噪声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二配重块170和转子12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配重块170一体成型于转子120上,具体可以通过铸造工艺一体成型第二配重块170和转子120。通过设置一体式的转子120和第二配重块170能够降低压缩机100的工艺复杂度,和装配复杂度,且有利于降低压缩机100的生产成本。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定子180,设于壳体110内,且与壳体110连接,转子120穿设于定子180中。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定子180,定子180呈筒状,定子180固定在壳体110内,且转子120穿设在定子180中。定子180上缠绕有绕组,通电后在定子180内侧产生电磁场,转子120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沿轴线转动,以将电能转化为动能。通过在转子120上配合扇叶130和第一配重块140设置平衡块150和平衡槽142,可以通过提升转子120的动平衡度来降低转子120对定子180的冲击,从而减小定子180和转子120的工作噪声,提升转子120的工作平稳性。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压缩组件182,设于壳体110内,且与转子12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压缩组件182,压缩组件182设置在壳体110内。压缩组件182包括曲轴1822、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曲轴1822穿设在转子120中,且与转子120同步转动,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套设在曲轴1822上,以通过转动的曲轴1822带动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往复运动,从而通过往复运动的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完成介质的抽取和压缩。
如图1和图1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储液器190,与壳体110连接;管路192,管路192的第一端连接储液器190,管路192的第二端连接压缩组件182。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00还包括储液器190和管路192,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内设置有气路,管路192的第一端与储液器190连接,管路192的第二端与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内的气路连通。储液器190内用于存储供压缩组件182压缩的介质,介质通过管路192输送至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的气路中,以通过动作的上气缸1824和下气缸1826对介质进行加压,最终输出高压气体介质。
通过设置储液器190和管路192,使压缩机100自身具备存储待压缩介质的能力,从而使压缩机100可以脱离外部气源使用,进而实现优化压缩机100结构,提升压缩机100实用性,拓宽压缩机100适用场景的技术效果。
需要明确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转子,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转子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沿直径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N个扇叶,与所述转子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设置,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
第一配重块,与所述转子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配重块包括平衡槽;
平衡块,与所述转子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扇叶沿所述转子的周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块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叶间设置有多个所述平衡块,多个所述平衡块沿所述转子的径向间隔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槽为盲孔,所述盲孔朝向所述第一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盲孔沿所述转子的周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块朝向所述扇叶的面凹陷形成所述平衡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块设于所述扇叶;
每个所述扇叶上设有多个所述平衡块;
位于同一个所述扇叶上的多个所述平衡块对称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重块为N个,N个所述第一配重块和N个所述扇叶一一对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配重块和所述扇叶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圆心中心对称;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配重块之间围合出所述平衡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板,与所述转子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
所述扇叶和所述第一配重块设于所述基板,所述扇叶、所述第一配重块和所述平衡块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第一端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还包括第二端面,所述压缩机还包括:
第二配重块,设于所述第二端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重块和所述转子为一体式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定子,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转子穿设于所述定子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转子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储液器,与所述壳体连接;
管路,所述管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液器,所述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压缩组件。
CN202320162366.3U 2023-02-09 2023-02-09 压缩机 Active CN219436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2366.3U CN219436784U (zh) 2023-02-09 2023-02-09 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2366.3U CN219436784U (zh) 2023-02-09 2023-02-09 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6784U true CN219436784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39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2366.3U Active CN219436784U (zh) 2023-02-09 2023-02-09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6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14546B2 (en) Compressor
CN103746473A (zh) 用于压缩机的电机及具有该电机的压缩机
KR20220044848A (ko) 압축기, 로터 시스템 및 마이크로 가스 터빈
CN102223007A (zh) 高速永磁电动机/发电机
CN219436784U (zh) 压缩机
CN203641009U (zh) 涡旋压缩机的支架及涡旋压缩机
CN202840798U (zh) 一种空调压缩机自平衡转子
CN101881275A (zh) 旋转式压缩机
JP6383458B1 (ja) 回転電機
CN203722350U (zh) 用于压缩机的电机及具有该电机的压缩机
CN205911852U (zh) 用于电机的转子、电机及压缩机
CN102900671B (zh) 一种转子压缩的永磁同步压缩机
US9039390B2 (en) Compressor
CN107269531B (zh) 旋转式压缩机
KR101563368B1 (ko) 압축기
CN101764438A (zh) 压缩机用电机定子结构
CN211819826U (zh) 一种大扭矩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泥浆泵
CN101192766B (zh) 直流变频压缩机的马达机构
CN107387415B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102122870A (zh) 一种5mw双转子、双定子、双气隙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
CN206111557U (zh) 一种具有新型泵浦组件的回转式压缩机
EP3217014B1 (en) Compressor
JP2002371962A (ja) 圧縮機
CN101976926A (zh) 高效率短行程直线往复振荡电机
CN109139469B (zh) 一种转子式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