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5730U -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5730U
CN219435730U CN202222765016.4U CN202222765016U CN219435730U CN 219435730 U CN219435730 U CN 219435730U CN 202222765016 U CN202222765016 U CN 202222765016U CN 219435730 U CN219435730 U CN 219435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late
arc
mai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6501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忠尧
吴春凤
吴建宾
寻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ix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ix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6501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5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5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5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静触板与灭弧室连通,静触板能够弹性复位;动触头模块包括转动设置的主摆臂,主摆臂上部铰接有触头组件,触头组件包括与主触板接触的主触头以及与静触板接触的弧触头,静触板与弧触头间的接触面积小于主触板与主触头间的接触面积;动触头模块与静触头模块合闸过程中,弧触头与静触板间的接触先于主触头与主触板间的接触,待主触头与主触板接触稳定后,静触板与弧触头脱离接触;动触头模块与静触头模块分闸过程中,主触头与主触板间脱离接触时,弧触头与静触板间保持接触。该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灭弧处理较为高效彻底,能够有效保证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整体工作安全性和稳定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离开关及断路器配套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及直流框架断路器的工作运行过程中,其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接触或分离的瞬间,会产生电弧。这些电弧对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及其相关的电气装置具有一定危害,因此,如何消除电弧,也即如何灭弧,是相应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设计研发的技术重点之一。
对于现阶段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常规结构而言,由于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接触或分离瞬间产生的电弧均为直流小电流电弧,因其电流较小,处理较为不便,致使目前针对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灭弧处理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方案均不理想,给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使得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灭弧处理更加高效彻底,以保证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该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灭弧处理较为高效彻底,能够有效保证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整体工作安全性和稳定运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包括开合适配的静触头模块和动触头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静触头模块上方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静触头模块包括静母线板,所述静母线板上与所述动触头模块配合的一端设置有静触板和主触板,所述静触板与所述灭弧室连通配合;
所述动触头模块包括转动设置的主摆臂,所述主摆臂的上部铰接有触头组件,所述触头组件包括与所述主触板接触配合的主触头以及与所述静触板接触配合的弧触头,所述静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主触板与所述主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
所述动触头模块与所述静触头模块合闸过程中,所述弧触头与所述静触板之间的接触先于所述主触头与所述主触板之间的接触,待主触头与主触板接触稳定后,静触板与弧触头脱离接触;所述动触头模块与所述静触头模块分闸过程中,所述主触头与所述主触板之间脱离接触时,所述弧触头与所述静触板之间保持接触。
优选地,所述静触板包括与所述弧触头接触配合的弧形触板以及位于所述弧形触板的一端并与灭弧室配合的引弧板,所述弧形触板为能够沿朝向所述弧触头的方向弹性复位的弹性件;
所述弧形触板沿朝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触板的外缘部,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主触板与所述主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且所述引弧板的横截面积不大于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
优选地,所述动触头模块位于所述静触头模块的侧部,所述静触头模块的下方设置有支撑体,所述主摆臂的底端通过主铰轴铰接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触头组件通过副铰轴铰接于所述主摆臂的上部,且所述主铰轴的轴线与所述副铰轴的轴线平行。
优选地,所述副铰轴位于所述触头组件的中部,且所述弧触头的顶端朝向所述静触板的一侧具有供所述弧形触板的外缘部通过的复位斜面。
优选地,所述静母线板的顶部靠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与所述静母线板的顶面贴合的基准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准板上的支撑板;
所述引弧板与所述支撑板间隙配合,且所述引弧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绝缘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基准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对位嵌装有调整垫板,所述调整垫板朝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外壁上凸出设置有调整凸台,且所述调整凸台与所述弧形触板等宽。
优选地,所述静母线板的顶面靠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一端具有定位槽,所述基准板对位设置于所述定位槽内,并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压紧贴合。
优选地,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支撑板的间距自下而上递减,所述静触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弧形触板的另一端并与所述静母线板固定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对位布置于所述基准板的顶部,且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连接板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优选地,所述灭弧室包括底壳以及与所述静触板连通的引弧栅片,所述底壳与所述引弧栅片围合形成灭弧腔,所述灭弧腔内平行布置有若干间隙配合的灭弧栅片,各所述灭弧栅片的底部套设有绝缘产气模块。
优选地,所述引弧栅片与所述静触板配合的端部各顶角均为圆倒角。
优选地,所述弧触头的顶端与所述主触头的顶端平齐。
相对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工作运行过程中,合闸时,动触头模块朝向静触头模块所在的方向转动,使触头组件逐步靠近静触头模块,直至弧触头与静触板率先接触,此时主触头与主触板处于未接触的断开状态;之后主摆臂继续朝向静触头模块的方向转动,此时由于弧触头与静触板的接触配合,形成结构支点,从而对触头组件的自由端产生作用力,以此使得触头组件相对于主摆臂的转动方向而回转,即,此时触头组件的转动方向与主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反;同时,主摆臂继续朝向静触头模块的方向转动,并将静触板适度挤压而后移,直至主触头与主触板可靠接触并接通电流;待主触头与主触板接触稳定后,静触板与弧触头脱离接触,且静触板朝向动触头模块的方向适度前移并弹性复位。分闸时,动触头模块朝向远离静触头模块的方向转动,直至主触头与主触板逐步脱离接触,此时,在主摆臂的转动惯性作用下,触头组件朝着静触头模块所在的方向适度转动,使得弧触头与静触板重新接触,保证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脱离接触时,弧触头与静触板之间仍处于接触状态,在此期间,主摆臂保持转动以远离静触头模块,直至弧触头与静触板也再次脱离接触并断开,最终动触头模块回转至初始工位处。上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合闸及分闸过程中,通过各组件的协同配合和动作,使得合闸时,弧触头与静触板之间的接触连通先于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的接触连通,以此使得合闸瞬间产生的电弧能够经由静触板被迅速传导至灭弧室处进行灭弧处理,避免电弧对后续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的主体合闸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分闸时,弧触头与静触板之间的分离和断开又晚于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的分离和断开,以此使得分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能够经由静触板被迅速传导至灭弧室处进行灭弧处理,避免电弧对分闸过程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静触板自身与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故而可以利用此窄小结构,使得静触板处的电流密度提高,以便将电弧快速引导至灭弧室处,即使是电流较小的电弧,也能够在静触板的窄小结构作用下,适度增强电流密度,以便更加快速高效地传导至灭弧室处,完成对小电流电弧的快速传导和高效处理,大幅提高了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合闸及分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的灭弧处理效率,降低了小电流电弧的处理难度,使得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整体工作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静触板包括与所述弧触头接触配合的弧形触板以及位于所述弧形触板的一端并与灭弧室电导通的引弧板,所述弧形触板为能够沿朝向所述弧触头的方向弹性复位的弹性件;所述弧形触板沿朝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触板的外缘部,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主触板与所述主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且所述引弧板的横截面积不大于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在静触头模块与动触头模块相互接触或分离的瞬间,静触头模块与动触头模块的接触点位于弧形触板与弧触头接触处,从而在弧形触板处形成电弧,此处产生电弧后,由于弧形触板处的横截面积较小,故而可以利用此窄小的板状结构,使得弧形触板处的电流密度提高,以便将电弧电流进一步引导至引弧板处,引弧板自身也具有截面积较小的横截面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弧电流快速向上移动至灭弧室处,完成对小电流电弧的快速传导和高效处理。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具有窄小接触面结构的弧形触板作为电弧触发部位,利用弧形触板和引弧板的窄小截面结构协同配合,提高了弧形触板和引弧板处的电流密度,加快了小电流电弧向灭弧室的快速传导,大幅提高了小电流电弧的灭弧处理效率,降低了小电流电弧的处理难度,使得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工作运行过程中的灭弧处理更加彻底有效,并使其整体工作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弧触头与静触板接触瞬间且主触头与主触板未接触时的组件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主触头与主触板可靠接触且弧触头与静触板分离时的组件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触头组件与静触头模块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静触头模块与触头组件之间的配合结构轴测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图7为图5中静触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灭弧室的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引弧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静触头模块;
11-静母线板;111-定位槽;112-主触板;12-静触板;121-弧形触板;122-连接板;123-引弧板;13-安装板;131-基准板;132-支撑板;133-紧固螺栓;134-紧固螺母;135-绝缘螺钉;14-调整垫板;141-调整凸台;
20-动触头模块;
21-主摆臂;211-主铰轴;212-副铰轴;22-触头组件;221-主触头;222-弧触头;223-复位斜面;
30-灭弧室;
31-底壳;32-引弧栅片;33-灭弧栅片;331-绝缘产气模块;
40-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该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灭弧处理较为高效彻底,能够有效保证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整体工作安全性和稳定运行。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9。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包括开合适配的静触头模块10和动触头模块20,动触头模块20位于静触头模块10的侧部,还包括位于静触头模块10上方的灭弧室30以及位于静触头模块10下方的支撑体40,静触头模块10包括静母线板11,静母线板11上与动触头模块20配合的一端设置有静触板12和主触板112,静触板12与灭弧室30连通配合,且静触板12能够沿朝向动触头模块20的方向弹性复位;
动触头模块20包括底端铰接于支撑体40上的主摆臂21,主摆臂21的上部铰接有触头组件22,触头组件22的转动平面与主摆臂21的转动平面平行,触头组件22包括与主触板112接触配合的主触头221以及与静触板12接触配合的弧触头222,静触板12与弧触头222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主触板112与主触头221之间的接触面积;
动触头模块20与静触头模块10合闸过程中,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之间的接触先于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之间的接触;动触头模块20与静触头模块10分闸过程中,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之间脱离接触时,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之间保持接触。
其工作运行过程中,合闸时,动触头模块20朝向静触头模块10所在的方向转动,使触头组件22逐步靠近静触头模块10,直至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率先接触,此时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处于未接触的断开状态;之后主摆臂21继续朝向静触头模块10的方向转动,此时由于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的接触配合,形成结构支点,从而对触头组件22的自由端产生作用力,以此使得触头组件22相对于主摆臂21的转动方向而回转,即,此时触头组件22的转动方向与主摆臂21的转动方向相反;同时,主摆臂21继续朝向静触头模块10的方向转动,并将静触板12适度挤压而后移,直至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可靠接触并接通电流;待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接触稳定后,静触板12与弧触头222脱离接触,且静触板12朝向动触头模块20的方向适度前移并弹性复位。
分闸时,动触头模块20朝向远离静触头模块10的方向转动,直至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逐步脱离接触,此时,在主摆臂21的转动惯性作用下,触头组件22朝着静触头模块10所在的方向适度转动,使得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重新接触,保证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之间脱离接触时,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之间仍处于接触状态,在此期间,主摆臂21保持转动以远离静触头模块10,直至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也再次脱离接触并断开,最终动触头模块20回转至初始工位处。
上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合闸及分闸过程中,通过各组件的协同配合和动作,使得合闸时,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之间的接触连通先于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之间的接触连通,以此使得合闸瞬间产生的电弧能够经由静触板12被迅速传导至灭弧室30处进行灭弧处理,避免电弧对后续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之间的主体合闸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分闸时,弧触头222与静触板12之间的分离和断开又晚于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之间的分离和断开,以此使得分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能够经由静触板12被迅速传导至灭弧室30处进行灭弧处理,避免电弧对分闸过程的不利影响。
此外,由于静触板12自身与弧触头222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故而可以利用此窄小结构,使得静触板12处的电流密度提高,以便将电弧快速引导至灭弧室30处,即使是电流较小的电弧,也能够在静触板12的窄小结构作用下,适度增强电流密度,以便更加快速高效地传导至灭弧室30处,完成对小电流电弧的快速传导和高效处理,大幅提高了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合闸及分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的灭弧处理效率,降低了小电流电弧的处理难度,使得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整体工作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在此基础上,静触板12包括与弧触头222接触配合的弧形触板121以及位于弧形触板121的一端并与灭弧室30电导通的引弧板123,弧形触板121为能够沿朝向弧触头222的方向弹性复位的弹性件;弧形触板121沿朝向动触头模块20的方向凸出于主触板112的外缘部,弧形触板121与弧触头222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主触板112与主触头221之间的接触面积,且引弧板123的横截面积不大于弧形触板121与弧触头222之间的接触面积。在静触头模块10与动触头模块20相互接触或分离的瞬间,静触头模块10与动触头模块20的接触点位于弧形触板121与弧触头222接触处,从而在弧形触板121处形成电弧,此处产生电弧后,由于弧形触板121处的横截面积较小,故而可以利用此窄小的板状结构,使得弧形触板121处的电流密度提高,以便将电弧电流进一步引导至引弧板123处,引弧板123自身也具有截面积较小的横截面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弧电流快速向上移动至灭弧室30处,完成对小电流电弧的快速传导和高效处理。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具有窄小接触面结构的弧形触板121作为电弧触发部位,利用弧形触板121和引弧板123的窄小截面结构协同配合,提高了弧形触板121和引弧板123处的电流密度,加快了小电流电弧向灭弧室30的快速传导,大幅提高了小电流电弧的灭弧处理效率,降低了小电流电弧的处理难度,使得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工作运行过程中的灭弧处理更加彻底有效,并使其整体工作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应当说明的是,上文中所言的任意部件的“横截面”,一般是指垂直于该部件长度方向的截面,而长度方向,一般是指该部件延展长度最大的方向;换言之,横截面即是指沿该部件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截取的截面。本文其余内容中涉及横截面的表述均可参照此处理解,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主摆臂21的底端通过主铰轴211铰接于支撑体40上,触头组件22通过副铰轴212铰接于主摆臂21的上部,且主铰轴211的轴线与副铰轴212的轴线平行。主铰轴211与副铰轴212的结构简单可靠,动作过程平稳,动作精度较高,能够充分满足主摆臂21和触头组件22的转动适配需求,保证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工作运行需要。
进一步地,静母线板11的顶部靠近动触头模块21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板13,安装板13包括与静母线板11的顶面贴合的基准板131,还包括设置于基准板131上的支撑板132;引弧板123与支撑板132间隙配合,且引弧板123与支撑板132之间通过绝缘螺钉135可靠固定连接。基准板131与支撑板132协同配合,能够为静触板12主体结构提供纵向和横向的可靠固定和结构支撑,以此保证静触板12及相关配合件的结构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绝缘螺钉135作为引弧板123与支撑板132之间的可靠连接件,能够有效避免电流由引弧板123向安装板13流动,以免电弧电流对静母线板11等静触头模块主体功能部件产生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所述触头组件的灭弧效果和工作运行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弧形触板121与支撑板132的间距自下而上递减,静触板12还包括位于弧形触板121另一端并与静母线板11固定连接的连接板122,连接板122对位布置于基准板131的顶部,且弧形触板121与连接板122的连接处圆滑过渡。如此,使得弧形触板121具备一定的倾斜结构,以此更有利于弧形触板121处产生的电弧电流快速向上移动至引弧板123处,以便更加快速有效地将电弧电流引导至灭弧室处进行灭弧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触头组件的灭弧处理效率;圆滑过渡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弧形触板121与连接板122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应力分布,避免触头组件开关作业过程中频繁的结构冲击对连接板122与弧形触板121连接处造成的损伤,保证静触板12的整体结构可靠性和疲劳强度。
基准板131与连接板122之间对位嵌装有调整垫板14,调整垫板14朝向动触头模块20的外壁上凸出设置有调整凸台141。一般地,调整凸台141与弧形触板121等宽。静母线板11、基准板131、调整垫板14和连接板122之间通过螺纹配合的紧固螺栓133与紧固螺母134相互连接。组件实际装配和使用时,可以依据具体的工况条件,灵活选用不同尺寸的调整垫板14,从而通过调节调整垫板14的厚度及延展长度,实现对弧形触板121与动触头模块21间相对位置和适配结构布局的调整,以保证所述触头组件能够适配多种类型的框架断路器组装结构,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设备应用需求;调整凸台141能够与弧形触板121的凸出部协同适配,以此不仅能够适度提高弧形触板121与动触头模块21接触配合时的应力耐受性及其组件结构强度,还可以优化接触过程中弧形触板121处的应力分布,使得静触头模块与动触头模块21间的接触配合过程更加平稳可靠,优化所述触头组件的工作效果。
在此基础上,由于实际装配后调整垫板14与弧形触板121之间形成连接导通,使得调整垫板14及其外壁上的调整凸台141也可以作为与动触头模块20接触配合的部位,以此优化静触头模块10与动触头模块20之间的接触配合效果以及合闸分闸时的动作效率。
此外应当说明的是,实际装配应用中,基准板131与静母线板11平行贴合适配,且连接板122对位平行布置于基准板131的顶部,以保证连接板122、基准板131与静母线板11之间的对位贴合效果,并优化组装后的组件应力分布;支撑板132垂直设置于基准板131上,且连接板122对位平行布置于基准板131的顶部,连接板122和基准板131可以通过螺纹配合的紧固螺栓133与紧固螺母134可靠连接于静母线板11上。该种由紧固螺栓133与紧固螺母134螺纹配合构成的紧固结构的连接强度稳定可靠,且拆装操作简便易行,能够进一步优化连接板122与基准板131之间的组件拆装操作效率和装配结构强度。
具体来说,副铰轴212位于触头组件22的中部,且弧触头222的顶端朝向静触板12的一侧具有供弧形触板121的外缘部通过的复位斜面223。如此布置,可以使触头组件22依靠副铰轴212作为铰点,配合自身结构形成可靠的铰接摆动机构,保证触头组件22与静触头模块10的适配效果。
在此基础上,当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逐步接近的过程中,弧形触板121发生弹性形变并被逐步压缩,直至主触头221与主触板112可靠接触并连通后,弧触头222与弧形触板121脱离接触,此时,弧形触板121在自身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回弹,并经由复位斜面223迅速回位,从而避免弧形触板121回弹过程中与弧触头222等触头组件22的主体结构发生干涉或卡滞,保证弧形触板121的动作效率,以此提高动触头模块20与静触头模块10之间的适配效果和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工作效率。
一般地,若实际应用中不采用如图所示的弧形触板121这类具有弹性复位能力的弧形结构件,则也可以采用在静触板121后部嵌装复位弹簧等方式,实现静触板121主体结构的弹性复位,以便保证相关组件的联动适配效果。
需要明确的是,静母线板11的长度方向,即为静触头模块10与动触头模块20的接触和分离方向,相应地,静母线板11的宽度方向,即是如图所示主铰轴211和副铰轴212的轴线延伸方向,相应地,弧形触板121和引弧板123的宽度方向均与静母线板11的宽度方向一致,至于静母线板11的宽度、弧形触板121的宽度以及引弧板123的宽度也均可以对应明确理解。本文其余部分涉及相应部件的长度、宽度及相应的方向表述,均可参照此处对应理解,不再赘述。
此外应当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考虑到一般的工况需求和部件加工工艺,静触板1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金属件,即,弧形触板121、连接板122以及引弧板123是一体成型的连体部件,以此进一步优化静触板12的结构布局和结构强度,并使其生产加工更加简便,安装及拆卸也更加便捷灵活,同时能够使得静触头模块10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与此相类似地,安装板13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也即,基准板131和支撑板132是一体成型的连体部件,以此能够进一步优化安装板13的组件布局和结构强度,从而使静触头模块10的整体结构可靠性得以相应提高。
更具体地,静母线板11的顶面靠近动触头模块20的一端具有定位槽111,基准板131对位设置于定位槽111内,并与定位槽111的槽底压紧贴合。定位槽111能够为基准板131及其相应的连接板122等适配件提供充足的容置空间和适度的结构保护,以便进一步优化静母线板11顶部的装配空间布局,使静触头模块10的装配强度更高,组件结构更加紧凑规整。
一般地,引弧板123的顶端的各顶角均为圆倒角。该圆倒角结构能够有效避免电弧电流传导至引弧板123顶端后发生聚集,从而进一步促进电弧电流向灭弧室30处的顺畅传导,以此进一步优化引弧板123处的电流引导效率,使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灭弧处理效率得以相应提高。
另一方面,灭弧室30包括底壳31以及与静触板12连通的引弧栅片32,底壳31与引弧栅片32围合形成灭弧腔,灭弧腔内平行布置有若干间隙配合的灭弧栅片33,各灭弧栅片33的底部套设有绝缘产气模块331。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绝缘产气模块331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产生气体,以此增大灭弧腔内的气压,从而在各灭弧栅片33的间隙处形成向上的气流,以此促进电弧向上移动至灭弧栅片33的主体结构处,以便高效快速地实施灭弧处理,从而进一步优化灭弧室30的灭弧处理效果。
与前文所述的引弧板123的顶端的各顶角结构相类似地,引弧栅片32与静触板12配合的端部各顶角也为圆倒角,以此避免电弧电流在引弧栅片32的端部发生聚集,以便促进电弧能够快速传导至灭弧室30的主要作业位置,保证灭弧效率。
应当相应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绝缘产气模块331可以为尼龙制件,也可以为其他能够产生气体的绝缘材料,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具体工况需求,对绝缘产气模块331的具体材质进行灵活调整和选择,原则上,只要是能够满足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实际应用需要均可。
另外,弧触头222的顶端与主触头221的顶端平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常规结构而言,本申请中弧触头222的有效长度及其转动力臂是更长的,因此,将弧触头222与主触头221设计为顶端平齐的等高结构,能够有效保证加长后的弧触头222主体结构强度,保证其机械寿命和工况耐受性。
此外,实际应用中,弧触头222和主触头221均为若干导电片平行均布形成的片组结构,相应地,弧触头222的宽度一般为四片导电片的组合宽度,而与弧触头222适配的静触板12接触部的宽度也优选为相适配的四片导电片的组合宽度。更进一步地,弧形触板121的宽度以及引弧板123的宽度,也均为与弧触头222对应适配的四片导电片的组合宽度,以此保证电流密度提高效果,提高电弧向灭弧室30处传导的效率,以此保证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灭弧处理效率。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工作运行过程中,合闸时,动触头模块朝向静触头模块所在的方向转动,使触头组件逐步靠近静触头模块,直至弧触头与静触板率先接触,此时主触头与主触板处于未接触的断开状态;之后主摆臂继续朝向静触头模块的方向转动,此时由于弧触头与静触板的接触配合,形成结构支点,从而对触头组件的自由端产生作用力,以此使得触头组件相对于主摆臂的转动方向而回转,即,此时触头组件的转动方向与主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反;同时,主摆臂继续朝向静触头模块的方向转动,并将静触板适度挤压而后移,直至主触头与主触板可靠接触并接通电流;待主触头与主触板接触稳定后,静触板与弧触头脱离接触,且静触板朝向动触头模块的方向适度前移并弹性复位。分闸时,动触头模块朝向远离静触头模块的方向转动,直至主触头与主触板逐步脱离接触,此时,在主摆臂的转动惯性作用下,触头组件朝着静触头模块所在的方向适度转动,使得弧触头与静触板重新接触,保证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脱离接触时,弧触头与静触板之间仍处于接触状态,在此期间,主摆臂保持转动以远离静触头模块,直至弧触头与静触板也再次脱离接触并断开,最终动触头模块回转至初始工位处。上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合闸及分闸过程中,通过各组件的协同配合和动作,使得合闸时,弧触头与静触板之间的接触连通先于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的接触连通,以此使得合闸瞬间产生的电弧能够经由静触板被迅速传导至灭弧室处进行灭弧处理,避免电弧对后续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的主体合闸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分闸时,弧触头与静触板之间的分离和断开又晚于主触头与主触板之间的分离和断开,以此使得分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能够经由静触板被迅速传导至灭弧室处进行灭弧处理,避免电弧对分闸过程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静触板自身与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故而可以利用此窄小结构,使得静触板处的电流密度提高,以便将电弧快速引导至灭弧室处,即使是电流较小的电弧,也能够在静触板的窄小结构作用下,适度增强电流密度,以便更加快速高效地传导至灭弧室处,完成对小电流电弧的快速传导和高效处理,大幅提高了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合闸及分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的灭弧处理效率,降低了小电流电弧的处理难度,使得所述直流框架隔离开关的整体工作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包括开合适配的静触头模块和动触头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静触头模块上方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静触头模块包括静母线板,所述静母线板上与所述动触头模块配合的一端设置有静触板和主触板,所述静触板与所述灭弧室连通配合;
所述动触头模块包括转动设置的主摆臂,所述主摆臂的上部铰接有触头组件,所述触头组件包括与所述主触板接触配合的主触头以及与所述静触板接触配合的弧触头,所述静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主触板与所述主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
所述动触头模块与所述静触头模块合闸过程中,所述弧触头与所述静触板之间的接触先于所述主触头与所述主触板之间的接触,待主触头与主触板接触稳定后,静触板与弧触头脱离接触;所述动触头模块与所述静触头模块分闸过程中,所述主触头与所述主触板之间脱离接触时,所述弧触头与所述静触板之间保持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板包括与所述弧触头接触配合的弧形触板以及位于所述弧形触板的一端并与灭弧室电导通的引弧板,所述弧形触板为能够沿朝向所述弧触头的方向弹性复位的弹性件;
所述弧形触板沿朝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触板的外缘部,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主触板与所述主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且所述引弧板的横截面积不大于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弧触头之间的接触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模块位于所述静触头模块的侧部,所述静触头模块的下方设置有支撑体,所述主摆臂的底端通过主铰轴铰接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触头组件通过副铰轴铰接于所述主摆臂的上部,且所述主铰轴的轴线与所述副铰轴的轴线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铰轴位于所述触头组件的中部,且所述弧触头的顶端朝向所述静触板的一侧具有供所述弧形触板的外缘部通过的复位斜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母线板的顶部靠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与所述静母线板的顶面贴合的基准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准板上的支撑板;
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支撑板的间距自下而上递减,所述静触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弧形触板的另一端并与所述静母线板固定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对位布置于所述基准板的顶部,且所述弧形触板与所述连接板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所述引弧板与所述支撑板间隙配合,且所述引弧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绝缘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基准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对位嵌装有调整垫板,所述调整垫板朝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外壁上凸出设置有调整凸台,且所述调整凸台与所述弧形触板等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母线板的顶面靠近所述动触头模块的一端具有定位槽,所述基准板对位设置于所述定位槽内,并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压紧贴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包括底壳以及与所述静触板连通的引弧栅片,所述底壳与所述引弧栅片围合形成灭弧腔,所述灭弧腔内平行布置有若干间隙配合的灭弧栅片,各所述灭弧栅片的底部套设有绝缘产气模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栅片与所述静触板配合的端部各顶角均为圆倒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框架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弧触头的顶端与所述主触头的顶端平齐。
CN202222765016.4U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Active CN219435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5016.4U CN219435730U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5016.4U CN219435730U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5730U true CN219435730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46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65016.4U Active CN219435730U (zh) 2022-10-20 2022-10-20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57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411098A1 (en)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ircuit breaker
EP2561535B1 (en) Electric power switch
US20230377824A1 (en) Quick tripping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CN219435730U (zh)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CN117954246A (zh) 一种直流框架隔离开关
EP2290667B1 (en) Slide type movable contactor assembly for circuit breaker
CN213936096U (zh) 一种断路器
EP4152357A1 (en) Circuit breaker, an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N211088097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主回路单极装置
UA122156C2 (uk) Автоматичний вимикач
CN113161213A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CN210575702U (zh) 一种负荷开关
JPH04267020A (ja) 急速ブレーク・アーク接点を有する電気スイッチ接点装置
CN218769359U (zh) 一种断路器
JP4368552B2 (ja) 低電圧電力回路遮断器用電極
CN217485323U (zh) 一种引弧装置和断路器
CN114678239B (zh) 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动侧触头组件及直流断路器
CN216562799U (zh) 一种开关的触头系统及开关
CN218160243U (zh) 接触系统及断路器
CN213583679U (zh) 断路器的动触头
CN220155429U (zh) 一种隔离接地开关刀闸的快速止动及助促发装置
CN220984456U (zh) 一种万能式断路器辅助触头装置
CN214797307U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CN220933994U (zh) 一种带弧触头的触头装置
CN216624175U (zh) 触头系统及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