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3883U -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3883U
CN219423883U CN202320131711.7U CN202320131711U CN219423883U CN 219423883 U CN219423883 U CN 219423883U CN 202320131711 U CN202320131711 U CN 202320131711U CN 219423883 U CN219423883 U CN 219423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liquid collecting
filtrate
filter
filt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17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宝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1317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3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3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3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包括料仓壳体;所述料仓壳体所围的料仓内,由分腔隔板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下部浓缩腔和上部集液腔,所述浓缩腔与所述集液腔之间以所述浓缩腔内所排布的滤芯连通;所述浓缩腔内经所述滤芯产生的滤液,经所述滤芯的滤液腔室上涌至所述集液腔内。本实用新型以料仓壳体为基础,划分出上下位相对独立、但又经滤芯连通的集液腔和浓缩腔,浓缩腔分离出的滤液经滤芯上涌至集液腔内,无需给各滤芯逐个连接集液管道,成型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滤芯上涌的滤液在集液腔内不会受到流动阻力影响,流动汇集顺畅,排液效率高。汇集在集液腔内的滤液能够自动沉降过滤,可靠地提高了外输滤液的清洁度。

Description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液分离用的浓缩过滤机,具体是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用的滤液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立式浓缩过滤机是一种集过滤和沉降功能于一体的固液浓缩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医药、选矿、环保等行业,其是在重力沉降的同时对上浮液进行过滤,滤渣下排、滤液上排,实现固液浓缩分离。
滤液排放系统(即排液系统)是组成立式浓缩过滤机的关键结构之一。立式浓缩过滤机的常见排液系统主要由集液管、排液管、高位槽等组成,更为具体的:
-集液管横向排布于料仓壳体所围料仓的上部,处在料仓内所排布滤芯的顶部处,集液管串联在各滤芯的滤液腔室顶部处;集液管的下游端延伸出料仓壳体;集液管用作将各滤芯产生的滤液汇集输出;
-排液管处在料仓壳体的外部;排液管的上游端与集液管的下游端以法兰对接,排液管的下游端高于上游端、与高位排布的高位槽连接;排液管用作将集液管输出的滤液输送给高位槽;
-高位槽用作中转储存、沉降滤液,沉降好的滤液经高位槽所连接的另一排液管向下游设备输送;高位槽在对接收的滤液进行沉降过滤的同时,其还作为滤液储备槽,用作对滤芯逆向输送反冲洗液体。
上述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名称为“立式叶滤机过滤装置及过滤方法和应用”(公开号CN 101982218 A,公开日2011年03月02日)、“搅拌洗涤立式过滤机”(公开号CN 2538403 Y,公开日2003年03月05日)等技术。
上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集液管与各滤芯之间的串联结构复杂,高位槽导致整个立式浓缩过滤机的占用空间大。而且,各滤芯产生的滤液经集液管的串联汇集再外排,导致各滤芯产生的滤液在集液管内的流动阻力增大、排液效率低,进而会影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整体固液分离效率。因此,针对于立式浓缩过滤机的特殊性及现有排液系统的技术不足,立式浓缩过滤机用的排液系统有待完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于上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特殊性、以及现有排液系统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排液效率高的排液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包括料仓壳体;
所述料仓壳体所围的料仓内,由分腔隔板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下部浓缩腔和上部集液腔,所述浓缩腔与所述集液腔之间以所述浓缩腔内所排布的滤芯连通;
所述浓缩腔内经所述滤芯产生的滤液,经所述滤芯的滤液腔室上涌至所述集液腔内。
上述技术措施以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料仓壳体为基础,通过分腔隔板划分出上下位相对独立、但又经滤芯连通的集液腔和浓缩腔,使浓缩腔分离出的滤液经滤芯上涌至集液腔内,无需给各滤芯逐个连接集液管道,成型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滤芯上涌的滤液在集液腔内不会受到流动阻力影响,流动汇集顺畅,排液效率高。
此外,上述技术措施的排液系统,滤液汇集在集液腔内之后,能够自动形成沉降过滤,可靠地提高了外输滤液的清洁度,有利于取消高位槽,从而进一步减小占用空间。若保留高位槽,虽占用空间与传统技术基本相仿,但通过集液腔和高位槽的二级沉降过滤,获得的滤液清洁度显著提高。同时,集液腔内沉降过滤的滤液,有利于对滤芯进行可靠地反冲洗清洁。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集液腔连接有输送滤液用的排液管。该技术措施有利于集液腔内的滤液规范、持续的向下游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腔通过集液盘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
所述集液盘管围绕料仓壳体的外周排布,所述集液盘管与所述集液腔之间开设有多条滤液溢出通道,这些滤液溢出通道沿着所述集液盘管的长度方向间距排布。
上述技术措施,能够使集液腔内的滤液,高效地外排进入集液盘管内,通过集液盘管的汇集流动而进入排液管内,有利于降低滤液外排流动阻力、提高滤液外输效率。
再进一步的,所述滤液溢出通道的下游端,处在所述集液盘管的上侧处。该技术措施,有效减少了集液盘管内的滤液流动对滤液溢出通道所排滤液流动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集液腔内的滤液外输效率。
再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盘管以围绕料仓壳体外周的1/3~1/2长度排布。该技术措施足以使集液腔内的滤液经集液盘管高效外输,有利于整个结构的紧凑化及减少用料。
再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盘管的长度中部处,通过法兰对接结构与排液管连接;
连接在所述集液盘管上的多条滤液溢出通道,以所述排液管的连接部位为分界,在所述集液盘管的长度方向上呈左、右间距排布。
上述技术措施有利于滤液在集液盘管内高效地汇集并进入排液管,可靠地降低了滤液在集液盘管内的流动阻力,同时,有利于集液盘管相对均衡的承受外排滤液的冲击。
再进一步的,所述滤液溢出通道的上游端,处在分腔隔板的上方处,与所述分腔隔板在集液腔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该技术措施在集液腔内可靠地形成了沉降过滤结构,有利于排入集液腔内的滤液进行稳定地沉降过滤,澄清滤液经滤液溢出通道而外排,沉降滤渣因重力下落而在集液腔内汇集。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滤芯通过分腔隔板的支撑而悬置在所述浓缩腔内,所述滤芯的上端头在所述集液腔内凸起成型;
所述滤芯的滤液腔室上端处,与所述集液腔直接相通。
上述技术措施,一方面简化了浓缩腔向集液腔的排液结构;二方面在集液腔内可靠地形成了沉降过滤结构,有利于排入集液腔内的滤液进行稳定地沉降过滤,沉降滤渣因重力下落而汇集在集液腔的分腔隔板上,减少、甚至避免沉降滤渣反流进入滤芯内,以保障滤芯稳定地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滤芯的滤液腔室由包括上端头在内的结构件组成;
所述滤液腔室的上端,处在所述分腔隔板的上方处,与所述分腔隔板在所述集液腔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
所述滤液腔室的上端,处在滤液溢出通道上游端的下方处,与所述滤液溢出通道的上游端在所述集液腔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
上述技术措施有利于排入集液腔内的滤液进行稳定地沉降过滤,在对滤芯进行清洗再生时,有利于澄清滤液顺利地进入滤芯内、并对滤芯进行可靠地反冲洗,减少了滤液中所含杂质对滤芯及滤布的反冲洗造成影响。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滤芯为环形结构,主要由上端头、下端头、以及环周间距排布上端头与下端头之间的多根支撑筋组成;
所述滤芯的外周用作支撑滤布、内孔用作形成滤液腔室,相邻支撑筋之间组成连通外部和滤液腔室的滤液通道。
上述技术措施形成内空的筒型结构滤芯,其滤液腔室的上端即为连通集液腔的排液通道,排液通道足够大,有利于滤液顺畅、高效外排,从而能够提升过滤效率。同时,与之配套的滤布套装在筒型滤芯的外部,滤布受环周限制而能够相对紧贴支撑筋所构成的筒型外壁,在反冲洗时,滤布不会在滤芯外周发生外掀现象,相对紧临滤芯,从而能够使滤液通道冲击而出的反冲洗液直接地有效作用于滤布,对滤布可靠地进行反冲洗,对滤布反冲洗的清洁、再生效果好,亦无需过大增加反冲洗压力。
此外,上述技术措施所成型的滤液通道为条型结构,滤液、反冲洗液经滤液通道流动顺畅,受阻小,流速快,在过滤时能够可靠地提高过滤效率,在反冲洗时能够有效增强对滤布的清洁、再生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上述技术措施以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料仓壳体为基础,通过分腔隔板划分出上下位相对独立、但又经滤芯连通的集液腔和浓缩腔,使浓缩腔分离出的滤液经滤芯上涌至集液腔内进行外排,无需给各滤芯逐个连接集液管道,成型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滤芯上涌的滤液在集液腔内不会受到流动阻力影响,流动汇集顺畅,排液效率高。汇集在集液腔内的滤液能够自动沉降过滤,澄清滤液经滤液溢出通道外排,沉降滤渣因重力下落而在集液腔内汇集,可靠地提高了外输滤液的清洁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带有布料结构)。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竖剖图(去除了布料结构)。
图4为图1、图2、图3中的滤芯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料仓壳体;2—分腔隔板;3—浓缩腔;4—集液腔;5—滤液溢出通道;6—集液盘管;7—排液管;8—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液分离用的浓缩过滤机,具体是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用的滤液排放系统,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主体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1、图2、图3和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进行清楚、详细的阐释;其它实施例虽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示意性的,其为了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已经简化了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了本实用新型贡献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包括料仓壳体1、集液盘管6、排液管7等。
料仓壳体1在机架上以竖向的筒型或筒锥型结构排布,开口朝上。料仓壳体1所围的内部空间-料仓,在其上部处,横向连接有分腔隔板2,该分腔隔板2将料仓壳体1所围的料仓分隔为相对独立的浓缩腔3和集液腔4,其中,浓缩腔3处在下部、用作将浆料进行固液分离,集液腔4处在上部、用作汇集滤液并外排(或者向滤芯内反向输入反冲洗液)。
排布于上述料仓内的若干根滤芯8,分别通过分腔隔板2的支撑而悬置在浓缩腔3内。也就是说,分腔隔板2上排布有若干个间距成型的滤芯穿孔,每一根滤芯8穿装在分腔隔板2上的对应穿孔内;每一根滤芯8的固液分离结构处在浓缩腔3内,以配合滤布对浆料进行固液分离;每一根滤芯8的滤液腔室与集液腔4相通,如此,下部的浓缩腔3与上部的集液腔4之间,以浓缩腔3内所排布的滤芯8相对连通,以使浓缩腔3内经滤芯8产生的滤液,经滤芯8的滤液腔室上涌至集液腔4内。
上述滤芯8为圆筒型结构,其主要由上端头、下端头、多个支撑圈梁和多根支撑筋组成。更为具体的,上端头为中空的圆筒型环形结构,其上部外周具有径向外延成型的法兰盘,法兰盘用作对滤芯8在分腔隔板2上进行悬置支撑。下端头为中心封闭的、盲孔状的圆筒型结构,其大小尺寸与上端头的主体结构基本对应。每一个支撑圈梁为中空的圆环形结构,其大小尺寸与上述上端头和下端头的主体结构基本对应,支撑圈梁的环形宽度大于支撑筋的外径。每一根支撑筋为直杆的空芯管结构,其横截面为圆型结构;多根支撑筋沿着上端头和下端头的环周,基本等间距的均匀排布,相邻支撑筋之间形成滤液通道;这些环周间距排布的支撑筋的上端,与上述上端头的法兰盘下方结构固定连接;这些环周间距排布的支撑筋的下端,与上述下端头的圆筒型上部结构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这些支撑筋以环周间距排布结构连接于上述上端头与上述下端头之间。由于上端头与下端头之间通过支撑筋的排布距离较远,上端头与下端头之间的单根支撑筋的长度较长,支撑筋的承压结构强度较低,为此,多个支撑圈梁套装在上端头与下端头之间的支撑筋上,且这些支撑圈梁在支撑筋上基本等间距的排布,各支撑圈梁将环周间距排布的各支撑筋在当前位置处并联在一起,以增强支撑筋沿着长度方向的承压结构强度。
在上述滤芯8的成型结构中,上端头内孔、各支撑圈梁内孔及各支撑筋所围空间,组成了供滤液进入及上涌外排的滤液腔室,也就是说,上述滤芯8的外部用作支撑滤布、内孔用作形成滤液腔室。整个基架的截面轮廓基本为正圆型的环状结构,即正圆的筒型结构。
上述结构的滤芯8固定在分腔隔板2上之后,其上端头在集液腔4内凸起成型,即从分腔隔板2的顶面凸起。滤芯8的滤液腔室上端处,与集液腔4直接相通,无需他接。滤芯8的滤液腔室上端,处在分腔隔板2的上方处,与分腔隔板2的顶面在集液腔4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
集液盘管6为一截弧形段管道,两端封堵,中部的外侧处连接有法兰结构。集液盘管6围绕料仓壳体1的外周排布,其长度约为料仓壳体1外周的1/2。集液盘管6的内侧与集液腔4之间,开设有多条滤液溢出通道5,每一条滤液溢出通道5主要由集液腔4腔壁的孔、及连接该孔与集液盘管6的管道组成,如此滤液溢出通道5亦作为集液盘管6在料仓壳体1外周的支撑结构;这些滤液溢出通道5沿着集液盘管6的长度方向基本等间距排布,最好是以中部外侧处的法兰结构为左、右分界,在集液盘管6的长度方向上呈左、右间距排布。
上述每一条滤液溢出通道5的上游端,处在上述滤芯8的滤液腔室上端的上方处,滤液溢出通道5的上游端与滤芯8的滤液腔室上端,在集液腔4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每一条滤液溢出通道5的下游端,最好处在集液盘管6的上侧处。
上述集液盘管6,通过中部外侧处的法兰结构,与排液管7形成法兰密封对接。排液管7的下游按常规要求连接其它下游设备,流入精细滤液槽(或高位槽)等。排液管7用作将集液腔4内的滤液向下游输送。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为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包括料仓壳体、集液盘管、排液管等。
料仓壳体在机架上以竖向的筒型或筒锥型结构排布,开口朝上。料仓壳体所围的内部空间-料仓,在其上部处,横向连接有分腔隔板,该分腔隔板将料仓壳体所围的料仓分隔为相对独立的浓缩腔和集液腔,其中,浓缩腔处在下部、用作将浆料进行固液分离,集液腔处在上部、用作汇集滤液并外排(或者向滤芯内反向输入反冲洗液)。
排布于上述料仓内的多块块滤芯,分别通过分腔隔板的支撑而悬置在浓缩腔内。也就是说,分腔隔板上排布有多个间距成型的滤芯穿孔,每一块滤芯穿装在分腔隔板上的对应穿孔内;每一块滤芯的固液分离结构处在浓缩腔内,以配合滤布对浆料进行固液分离;每一块滤芯的滤液腔室与集液腔相通,如此,下部的浓缩腔与上部的集液腔之间,以浓缩腔内所排布的滤芯相对连通,以使浓缩腔内经滤芯产生的滤液,经滤芯的滤液腔室上涌至集液腔内。
上述滤芯为板状结构,其主要由四边形结构的外框、以及连接在外框两侧的滤网组成中空结构,两侧滤网的外侧用作支撑滤布、并形成滤孔,两侧滤网与外框之间围成滤液腔室,外框的顶部开设有连通滤液腔室的孔,该孔上连接有竖向成型的滤液上涌管道,即滤液腔室的头颈部。
上述结构的滤芯竖向悬挂于浓缩腔内,滤芯的滤液上涌管道穿过分腔隔板上的对应穿孔而进入集液腔内。滤芯的滤液上涌管道固定在分腔隔板上之后,其上端头在集液腔内凸起成型,即从分腔隔板的顶面凸起。滤芯的滤液腔室上端处,与集液腔直接相通,无需他接。滤芯的滤液腔室上端,处在分腔隔板的上方处,与分腔隔板的顶面在集液腔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
集液盘管为一截弧形段管道,两端封堵,中部的外侧处连接有法兰结构。集液盘管围绕料仓壳体的外周排布,其长度约为料仓壳体外周的1/3。集液盘管的内侧与集液腔之间,开设有多条滤液溢出通道,每一条滤液溢出通道主要由集液腔腔壁的孔、及连接该孔与集液盘管的管道组成,如此滤液溢出通道亦作为集液盘管在料仓壳体外周的支撑结构;这些滤液溢出通道沿着集液盘管的长度方向基本等间距排布,最好是以中部外侧处的法兰结构为左、右分界,在集液盘管的长度方向上呈左、右间距排布。
上述每一条滤液溢出通道的上游端,处在上述滤芯的滤液腔室上端的上方处,滤液溢出通道的上游端与滤芯的滤液腔室上端,在集液腔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每一条滤液溢出通道的下游端,最好处在集液盘管的上侧处。
上述集液盘管,通过中部外侧处的法兰结构,与排液管形成法兰密封对接。排液管的下游按常规要求连接其它下游设备,流入精细滤液槽(或高位槽)等。排液管用作将集液腔内的滤液向下游输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1或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集液盘管为一根环形管,其内径大于料仓壳体的外径;围绕料仓壳体的外周、环形排布,其长度约为料仓壳体外周的1倍以上;
-集液盘管的内侧与集液腔之间,开设有多条滤液溢出通道;这些滤液溢出通道沿着集液盘管的环周方向基本等间距排布;
-集液盘管的外周一侧处,具有对接排液管的法兰结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1或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集液腔通过滤液溢出通道直接与排液管连接,取消集液盘管。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包括料仓壳体(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料仓壳体(1)所围的料仓内,由分腔隔板(2)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下部浓缩腔(3)和上部集液腔(4),所述浓缩腔(3)与所述集液腔(4)之间以所述浓缩腔(3)内所排布的滤芯(8)连通;
所述浓缩腔(3)内经所述滤芯(8)产生的滤液,经所述滤芯(8)的滤液腔室上涌至所述集液腔(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液腔(4)连接有输送滤液用的排液管(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液腔(4)通过集液盘管(6)与所述排液管(7)连接;
所述集液盘管(6)围绕料仓壳体(1)的外周排布,所述集液盘管(6)与所述集液腔(4)之间开设有多条滤液溢出通道(5),这些滤液溢出通道(5)沿着所述集液盘管(6)的长度方向间距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液溢出通道(5)的下游端,处在所述集液盘管(6)的上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液盘管(6)以围绕料仓壳体(1)外周的1/3~1/2长度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液盘管(6)的长度中部处,通过法兰对接结构与排液管(7)连接;
连接在所述集液盘管(6)上的多条滤液溢出通道(5),以所述排液管(7)的连接部位为分界,在所述集液盘管(6)的长度方向上呈左、右间距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3、4或6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液溢出通道(5)的上游端,处在分腔隔板(2)的上方处,与所述分腔隔板(2)在集液腔(4)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芯(8)通过分腔隔板(2)的支撑而悬置在所述浓缩腔(3)内,所述滤芯(8)的上端头在所述集液腔(4)内凸起成型;
所述滤芯(8)的滤液腔室上端处,与所述集液腔(4)直接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芯(8)的滤液腔室由包括上端头在内的结构件组成;
所述滤液腔室的上端,处在所述分腔隔板(2)的上方处,与所述分腔隔板(2)在所述集液腔(4)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
所述滤液腔室的上端,处在滤液溢出通道(5)上游端的下方处,与所述滤液溢出通道(5)的上游端在所述集液腔(4)内形成高度差结构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8或9所述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芯(8)为环形结构,主要由上端头、下端头、以及环周间距排布上端头与下端头之间的多根支撑筋组成;
所述滤芯(8)的外周用作支撑滤布、内孔用作形成滤液腔室,相邻支撑筋之间组成连通外部和滤液腔室的滤液通道。
CN202320131711.7U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Active CN219423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1711.7U CN219423883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1711.7U CN219423883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3883U true CN219423883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34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1711.7U Active CN219423883U (zh) 2023-01-17 2023-01-17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3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44948B1 (en) Fluid stream hydrodynamic separator with high flow bypass
CN111185097A (zh) 一种卷式膜组件、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7854890B (zh) 一种滚筒式滤芯防堵塞过滤器
JP3123449U (ja) 螺旋流入式ストレーナ
CN205550051U (zh) 一种多段卷式超滤膜结构
JP2012192400A (ja) オイル濾過装置
CN101716438B (zh) 一体化连续流含油污水处理装置
CN219423883U (zh)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排液系统
CN202446880U (zh) 一种动态流砂过滤器
US11679347B2 (en) Filter support element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KR101628966B1 (ko) 고효율 필터형 빗물 여과기
CN113599908B (zh) 一种污水过滤机
WO2018103534A1 (zh) 水平流连续砂滤设备及其水处理工艺
CN2139016Y (zh) 高效污水处理装置
CN210251369U (zh) 一种方便更换滤芯的纤维过滤装置
CN116078047A (zh)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
CN207243710U (zh) 一种尾端进泥的叠片螺旋式脱水机
CN219423942U (zh) 一种立式浓缩过滤机的进料结构
CN219423941U (zh) 一种固液分离用立式滤芯
CN2342867Y (zh) 立式过滤器
CN211659472U (zh) 一种便于分离过滤的澄清器
CN110251998A (zh) 分流过滤式气液固三相旋流分离装置
KR102423918B1 (ko) 액상 버티컬 스크린 필터 및 액상 스크린 필터장치
CN212895653U (zh) 一种用于云母浆化学制备法的生产系统
CN212662817U (zh) 一种转盘微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