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2387U -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2387U
CN219422387U CN202320381915.6U CN202320381915U CN219422387U CN 219422387 U CN219422387 U CN 219422387U CN 202320381915 U CN202320381915 U CN 202320381915U CN 219422387 U CN219422387 U CN 219422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duct
housing
exhaus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19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锡辉
涂文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City Xinhuid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City Xinhuid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City Xinhuid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City Xinhuid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19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2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2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2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以及固定在风道壳体内部的内芯,所述风道壳体与内芯之间具有排风通道,其中,所述风道壳体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补风筒,且该补风筒内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所述风道壳体的外径小于补风筒的内径,以通过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的补风口接通排风通道与风道壳体的外侧空间,从而将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经补风口补入排风通道中;采用上述结构,空气通过排风通道时,该排风通道内有气流流动则会降低内部空间的压强,以使得风道壳体外侧的空间压强大于排风通道内的压强,从而迫使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进入排风通道,增加排风通道的进风量,以达到提高出风量的效果。

Description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电器的品质要求也日益递增,其中就包括体积小巧且风力强劲的风筒,因该产品外观精美且动力强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风筒需要满足轻盈、小巧美观以及风力强劲的特点,而在技术方面则要面临一些结构上所带来的局限性,众所周知风筒是通过电机驱动在风道结构中产生气体流动完成吹风的,而电机的动力以及进风量决定了气体流速和出风量,而轻盈小巧的吹风设备一般都具有较为狭小的安装空间,电机的安装以及排风通道都面临着目前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在风道中安装电机后,导致风道中预留的排风通道过于狭窄,因此导致风筒的进风量不足,而风筒的进风量则直接影响其出风量是否充足,在现有技术中,解决该技术问题是替换较为强劲的驱动装置,而一味地增加电机动力仅仅能够提高气体流速,并不能解决风筒进风量和出风量的问题。
因此,提供一种增加排风通道进风量的风道结构以及电机结构成为了当务之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通过补风筒上的补风口将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经虹吸现象吸入排风通道中,以实现补风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排风通道的出风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以及固定在风道壳体内部的内芯,所述风道壳体与内芯之间具有排风通道,其中,所述风道壳体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补风筒,且该补风筒内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所述风道壳体的外径小于补风筒的内径,以通过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之间形成的补风口接通排风通道与风道壳体的外侧空间,从而将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经补风口补入排风通道中;
采用上述结构,空气通过排风通道时,该排风通道内有气流流动则会降低内部空间的压强,以使得风道壳体外侧的空间压强大于排风通道内的压强,从而迫使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进入排风通道,增加排风通道的进风量,以达到提高出风量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壳体的内壁上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二导流筋,所述内芯的外表面分别与各第二导流筋远离风道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以将每两个相邻地第二导流筋之间的间隙共同构成所述排风通道;
采用上述结构,内芯通过各第二导流筋固定在风道壳体内的中心位置,并合理地在风道壳体与内芯之间形成排风通道。
进一步地,各第一导流筋远离补风筒的一端弯折并沿轴向延伸至风道壳体内,且与各第二导流筋一一对应,各第一导流筋延伸至风道壳体内的端部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上,以将补风筒置于风道壳体的一端外侧;
采用上述结构,补风筒通过各第一导流筋固定在风道壳体的第二导流筋上,从而能够减少各个部件对其排风通道的进风阻力,使得风道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进风和出风。
进一步地,各第一导流筋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流筋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将补风筒和风道壳体合并成一个部件,便于风筒或者吹风设备的整体装卸。
进一步地,各第一导流筋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上;
采用上述结构,当磕碰及其它外力影响的情况下造成损坏或者部件老化,便于针对部分损坏的部件进行拆除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壳体嵌装在用于固定补风筒的安装外壳中,所述补风筒靠近风道壳体的外缘上成型有环状凸缘,各第一导流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环状凸缘的内缘以及安装外壳靠近一端的径向表面上,以将补风筒置于风道壳体的一端外侧;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附带有补风筒的安装外壳套装在普通的电机设备上,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基于虹吸现象补风的电机结构,使其安装步骤简洁,适合在安装空间没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外壳、补风筒以及第一导流筋一体成型,且由塑胶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避免安装外壳、第一导流筋以及补风筒之间还需进行连接,节约了安装步骤,降低了安装难度。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电机结构,其中,包括电机以及以上所述的风道结构,所述电机可拆卸地安装在内芯中,且该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风道壳体的一端后安装有同步转动的叶轮,以在排风通道的两端形成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补风筒位于风道壳体靠近出风口的一端外侧,所述叶轮位于风道壳体靠近进风口的一端内侧;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叶轮将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排风通道中,使其排风通道内部形成气体流动,而流动气体在排风通道中流过设置补风筒的位置时,由于排风通道中的压强小于外界空间的压强,从而迫使风道壳体外侧的空气通过补风口排入排风通道中,以提高排风通道的进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内部还设置有定子铁芯和周向布置在定子铁芯内侧的转子,所述定子铁芯嵌装在内芯中,所述输出轴远离叶轮的一端套设有环状磁铁,各转子围绕环状磁铁的径向外周面均匀排布;
采用上述结构,环状磁铁上N极的磁力能够通过定子铁芯的齿部传递至定子铁芯的外周直至回到环状磁铁的S极上,以在定子铁芯上形成磁回路,从而电机通电后能够驱使输出轴进行高速旋转。
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能够在排风通道中产生气体流动时,利用排风通道内部压强变小将风道壳体的外部空气吸入排风通道中增加其进风量,以在空气排出时提高风道结构的出风量;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电机结构,将电机嵌装在内芯中,并将电机上的输出轴朝远离补风筒的方向延伸,直至风道壳体的一端后安装同步转动叶轮,当电机启动时驱使叶轮转动,将空气吸入排风通道,从而能够在排风通道中形成气体流动,以优先降低排风通道内部的压强,再由补风筒上的补风口将外部大压强空间中的空气吸入小压强的排风通道中产生虹吸现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风道结构第一实施例中补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风道结构第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风道结构第二实施例中补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风道结构第二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风道结构第三实施例中补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风道结构第三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包含第一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的电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叶轮的位置安装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包含第二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的电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叶轮的位置安装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包含第三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的电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叶轮的位置安装图;
图16为电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电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示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实用新型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可以是有线电连接、无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信号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所附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示例。详细描述使用了数字和字母标记来指代附图中的特征。附图和描述中的相似或类似标记的已经用于指代本实用新型的相似或类似的部分。如本文所用的那样,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可互换地使用,以将一个构件与另一个区分开,且不旨在表示单独构件的位置或重要性。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主要包括风道壳体1以及置于风道壳体1内部的内芯11,该内芯11的内部能够嵌装动力输出装置,例如电机等;其中风道壳体1的内壁与内芯11的外壁之间成型有第二导流筋12,以在每两个相邻地第二导流筋12之间形成间隙构成风道壳体1内部的排风通道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在于,在风道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补风筒2,该补风筒2通过内侧上成型的第一导流筋21固定在风道壳体1上,该补风筒2的内径大于风道壳体1的外径,以在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21之间分别形成有补风口20,以通过各补风口20将排风通道10与风道壳体1外侧的空间连通;使用时,当空气快速沿排风通道10引导的方向流动时,因空气快速流动造成排风通道10内部的压强急剧变小,从而风道壳体外侧空气的压强则要远远大于排风通道10中的压强,从而根据虹吸现象可知,F(压)=PS,从而处于空间压强较大的空气会流动至压强较小的空间中,其中F为压力,P为压强,S为受压面积;因此,风道壳体1外侧的空气则会流动至排风通道10中实现补风效果,提高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结构的出风量。
第一实施例:
具体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主要包括风道壳体1及内芯11,其结构与上述结构相同故不再进行详细描述,其技术要点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在风道壳体1一端的补风筒2,该补风筒2的内壁上成型有若干个第一导流筋21,各导流筋21周向均匀地布置,且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21之间形成补风口20,各第一导流筋21与第二导流筋12的位置及数量一一对应,并将各第一导流筋21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12上;各第一导流筋21分别延伸至排风通道10内,并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12上,其安装方式可采用插接、拼接或者紧固件固定等方式,从而将补风筒2可拆卸地安装在风道壳体1的一端方向上,便于更换。
第二实施例:
具体参照图4至图6所示,其它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在进行赘述,其区别在于:第一导流筋21与第二导流筋12为一体成型的,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风道壳体1的内壁与补风筒2的内壁,其第一导流筋21与第二导流筋12邻接处通过弯折方式匹配风道壳体1和补风筒2的安装位置,以将风道壳体1与补风筒2设置为一个零部件,便于风筒的整体装卸。
第三实施例:
具体参照图7至图9所示,其风道壳体1和内芯11的结构基本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其区别在于:还包括用于固定补风筒2的安装外壳3,该风道壳体1嵌装在安装外壳3中,使其安装外壳3覆盖在风道壳体1的外表面上,该补风筒2靠近风道壳体1的一端向内延伸形成环状凸缘22,各第一导流筋21均成型在环状凸缘22上,并且各第一导流筋21将远离环状凸缘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外壳3靠近端部的径向表面上,以通过安装外壳3将补风筒2置于风道壳体1的一端外侧。
作为实施例的优选,安装外壳3、补风筒2以及第一导流筋21均为塑胶材料制成,并且在制造的过程中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将安装外壳3、补风筒2以及第一导流筋21制成同一部件。
参照图10至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电机结构,主要包括电机4和上述第一实施例或者第二实施例又或者第三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其风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在上述三种实施例中任选其一,其中该电机4嵌装在风道壳体1内部的内芯11中,电机4的内部设置有定子铁芯41、输出轴40以及沿定子铁芯41内壁周向排布的转子42,该定子铁芯41为电机4的外壳,并嵌装在内芯11中,该定子铁芯41由导磁材料制成,而各转子的中心位置可转动地安装有输出轴40,该输出轴40的一端安装有环状磁铁43,从而环状磁铁43上N极的磁力能够通过定子铁芯41的齿部传递至定子铁芯41的外周直至回到环状磁铁43的S极上,以在定子铁芯41上形成磁回路,其技术要点在于,该输出轴40远离环状磁铁43的一端延伸至风道壳体1的一端后安装有同步转动的叶轮5,以在排风通道10的两端形成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该叶轮5位于风道壳体1靠近进风口101的一端内侧,而补风筒2位于风道壳体靠近进风口102的一端外侧。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时采用虹吸现象增加排风通道内的进风量,从而实现提高出风量的技术效果,其虹吸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于,首先在排风通道10中产生气体流动,可知气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使其排风通道10内部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再将其流动的气体通过设置补风筒2的位置,从而使其处于大压强空间的空气通过补风口20流入小压强的排风通道10内部;从而该技术方案只能将叶轮5设置在风道壳体靠近进风口101的一端,将补风筒2设置在风道壳体靠近出风口102的一端。
使用时,电机4通电后输出轴40驱使叶轮转动,将空气吸入进风口101排入排风通道10中,再由排风通道10的出风口102排出,当排风通道10产生气体流速时,其空间的压强则小于风道壳体1外部空间的压强,从而迫使风道壳体1外部空间的空气通过补风口20吸入排风通道10中,实现利用虹吸现象产生的补风效果,提高本实用新型中电机结构的出风量。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提升风机总的出风量;
2.由于提升的风量并不是风叶做功吹出来的风,而是利用虹吸原理负压压入的风,这样变相的提升了整个风机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包括风道壳体(1)以及固定在风道壳体(1)内部的内芯(11),所述风道壳体(1)与内芯(11)之间具有排风通道(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1)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补风筒(2),且该补风筒(2)内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一导流筋(21),所述风道壳体(1)的外径小于补风筒(2)的内径,以通过每两个相邻地第一导流筋(21)之间形成的补风口(20)接通排风通道(10)与风道壳体(1)的外侧空间,从而将风道壳体(1)外侧的空气经补风口(20)补入排风通道(1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1)的内壁上成型有若干个周向布置的第二导流筋(12),所述内芯(11)的外表面分别与各第二导流筋(12)远离风道壳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以将每两个相邻地第二导流筋(12)之间的间隙共同构成所述排风通道(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流筋(21)远离补风筒(2)的一端弯折并沿轴向延伸至风道壳体(1)内,且与各第二导流筋(12)一一对应,各第一导流筋(21)延伸至风道壳体(1)内的端部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12)上,以将补风筒(2)置于风道壳体(1)的一端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流筋(2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流筋(12)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导流筋(21)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对应的第二导流筋(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1)嵌装在用于固定补风筒(2)的安装外壳(3)中,所述补风筒(2)靠近风道壳体(1)的外缘上成型有环状凸缘(22),各第一导流筋(2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环状凸缘(22)的内缘以及安装外壳(3)靠近一端的径向表面上,以将补风筒(2)置于风道壳体(1)的一端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外壳(3)、补风筒(2)以及第一导流筋(21)一体成型,且由塑胶材料制成。
8.一种基于虹吸现象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4)以及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所述电机(4)可拆卸地安装在内芯(11)中,且该电机(4)的输出轴(40)延伸至风道壳体(1)的一端后安装有同步转动的叶轮(5),以在排风通道(10)的两端形成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2),所述补风筒(2)位于风道壳体(1)靠近出风口(102)的一端外侧,所述叶轮(5)位于风道壳体(1)靠近进风口(101)的一端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虹吸现象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4)的内部还设置有定子铁芯(41)和周向布置在定子铁芯(41)内侧的转子(42),所述定子铁芯(41)嵌装在内芯(11)中,所述输出轴(40)远离叶轮(5)的一端套设有环状磁铁(43),各转子(42)围绕环状磁铁(43)的径向外周面均匀排布。
CN202320381915.6U 2023-03-03 2023-03-03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Active CN219422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1915.6U CN219422387U (zh) 2023-03-03 2023-03-03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1915.6U CN219422387U (zh) 2023-03-03 2023-03-03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2387U true CN219422387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45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1915.6U Active CN219422387U (zh) 2023-03-03 2023-03-03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2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01554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CN201355796Y (zh) 用于吸尘器的直流无刷电机
CN100555810C (zh) 电动机
CN105442478A (zh) 吹风机
CN219422387U (zh)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CN116058584A (zh) 基于虹吸现象的风道结构及电机结构
CN113494465A (zh) 一种干湿两用的吸尘器电机以及吸尘器
EP2980304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clothes dryer having same
CN201750283U (zh) 新型装配的直流吸尘器电机
CN210484130U (zh) 一种直流无刷专用风机
CN110994905A (zh) 一种降噪电机
CN110043491A (zh) 一种分体式风机
CN213298387U (zh) 一种离心风机的壳体结构、离心风机及风冷电机
CN206099653U (zh) 吸风自扇冷式开启式电动机
CN214247802U (zh) 一种导风结构及风机
CN101978919B (zh) 热风护发装置
CN211908487U (zh) 一种风机用散热型交流感应电动机
CN204670566U (zh) 吹风机结构
CN112781103A (zh) 风道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406634A (zh) 一种微型数码吸风电机
CN219671197U (zh) 吹风机
CN110005568A (zh) 一种微型水力发电机
CN216742189U (zh) 一种风机流道及风机
CN208797721U (zh) 一种横流风机用电机
CN219287277U (zh) 一种电机机壳及吸尘器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