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2182U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2182U
CN219422182U CN202320450728.9U CN202320450728U CN219422182U CN 219422182 U CN219422182 U CN 219422182U CN 202320450728 U CN202320450728 U CN 202320450728U CN 219422182 U CN219422182 U CN 219422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channel
air outlet
airflow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5072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道胜
彭争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5072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2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2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2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包括:外壳,其内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仓及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包括进气通道及与进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通道;雾化芯,设于出气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且与储液仓相连通;以及惯性叶轮,安装于气流通道内并对应雾化芯设置,且沿出气通道的轴向,惯性叶轮相较于雾化芯更远离出气通道的出气端口,惯性叶轮设置为,当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有抽吸气流时,能够在抽吸气流的推动下进行旋转且在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以将残留在气流通道内的汽雾排出,如此能够防止汽雾因滞留在气流通道内而形成冷凝液,从而能够减少漏液现象的发生。

Description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以及用于雾化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物质的电子设备可统称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一般包括有用于产生气溶胶的雾化器以及用于为雾化器提供电能的电池组件,目前市面上的雾化器通常包括外壳以及雾化芯,外壳体内设有进气通道、出气通道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仓,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相连通而形成气流通道,雾化芯一般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和发热体,雾化芯安装于气流通道的流通路径上并与储液仓相连通。雾化器的雾化过程一般如下:雾化液从储液仓流入雾化芯的导液体内,在发热体的加热作用下,导液体所吸附的雾化液被雾化而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汽雾,用户进行抽吸时,会在气流通道的流通路径上形成抽吸气流,气流流经发热体时将汽雾带走,汽雾最终跟随抽吸气流一起从出气通道的出气口流出至用户的口腔而被用户所吸食。
然而,不可避免地,在用户完成每一次的抽吸后,雾化器的气流通道内都会有少量的汽雾残留,残留的汽雾经过冷却会形成冷凝液,冷凝液最终从雾化器的气流通道内流出而出现漏液的现象,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因此,如何在防止冷凝液在雾化器中形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其能够在用户完成抽吸后将残留在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内的汽雾排出以防止汽雾因滞留在气流通道内而形成冷凝液,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漏液现象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
外壳,其内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仓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进气通道以及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通道;
雾化芯,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且与所述储液仓相连通;以及
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对应所述雾化芯设置,且沿所述出气通道的轴向,所述惯性叶轮相较于所述雾化芯更远离所述出气通道的出气端口,所述惯性叶轮设置为,当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有抽吸气流时,能够在所述抽吸气流的推动下进行旋转,且在所述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以将残留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汽雾排出。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或者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内,所述惯性叶轮包括:
安装组件,固定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转轴,与所述安装组件转动连接,且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方向延伸设置;
叶片,与所述转轴相连接,设置有多片,多片所述叶片沿所述转轴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叶片均为沿所述转轴的轴向螺旋扭曲延伸设置的片状结构,以使得每一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抽吸气流的冲击下环绕所述转轴进行旋转;以及
配重部,至少固定连接于所述叶片,以使得每一所述叶片在所述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配重部呈环套状并固定套设于每一所述叶片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外缘,且所述配重部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或者
所述配重部呈块状,每一所述叶片上均固定有所述配重部,且各片所述叶片上的所述配重部环绕所述转轴旋转对称设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或者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内,所述惯性叶轮包括:
安装组件,固定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转轴,与所述安装组件转动连接,且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方向延伸设置;
叶片,与所述转轴相连接,设置有多片,多片所述叶片沿所述转轴的外周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叶片均为沿所述转轴的轴向螺旋扭曲延伸设置的片状结构;
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每一所述叶片的一端厚度大于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均匀设置,或者,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每一所述叶片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的厚度大于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均匀设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内且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出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同轴设置或者呈夹角设置,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一镂空部以及对应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定位部,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一镂空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一定位部间隔布置;
第二固定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的内壁上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二镂空部以及对应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定位部,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部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二镂空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二定位部间隔布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惯性叶轮的容纳腔,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出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偏离所述转轴的轴心设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惯性叶轮的容纳腔,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出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偏离所述转轴的轴心设置,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空腔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空腔,且沿所述出气通道的轴向,所述第一空腔相较于所述第二空腔更靠近所述出气通道设置;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三镂空部以及对应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第三定位部,且多个所述第三镂空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三定位部间隔布置;
所述配重部呈盘状,所述配重部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其外周边缘与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壁存在间隙,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定位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配重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底壁上,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每一所述叶片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端均与所述配重部的端面固定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设置有多条,多条所述进气通道环绕所述转轴间隔布置;且/或
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径自远离所述出气通道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出气通道的一侧逐渐递减,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每一所述叶片的第一端均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每一所述叶片的第二端均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大于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端的宽度。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设置有四条,各条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均与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垂直,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相对的两个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或
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定位部转动配合,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的底壁转动配合,且所述转轴的两端之中至少有一端为尖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器,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雾化芯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气流通道内设置惯性叶轮,在用户进行抽吸时,会在气流通道内形成抽吸气流,抽吸气流推动惯性叶轮旋转,在用户停止抽吸时,抽吸气流会从气流通道中撤除,即此时气流通道内不会形成抽吸气流,但此时惯性叶轮仍然可以依靠惯性而保持旋转,从而扇动残留在气流通道内的汽雾,使之排出雾化器之外,避免汽雾滞留在气流通道内而形成冷凝液,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雾化器出现漏液的现象。
其二、一般情况下,由于用户在进行抽吸的同时,雾化芯会对雾化液进行雾化而产生汽雾,汽雾在形成后会立刻被抽吸进入用户的口腔而不会朝气流通道的进气方向逆流,因此,通过将惯性叶轮设置于气流通道内,且其相较于雾化芯更远离出气通道的出气端口,这样能够避免以下情况的发生:如若惯性叶轮相较于雾化芯更靠近出气通道的出气端口设置,那么汽雾在经过惯性叶轮时,会在惯性叶轮上发生冷凝而形成具有粘性的冷凝液,冷凝液附着于惯性叶轮上,会增加惯性叶轮的重量,致使推动惯性叶轮旋转所需要的启动力增大,且在停止抽吸时,惯性叶轮所能达到的转速降低,致使惯性叶轮维持惯性旋转的时长减短,最终影响惯性叶轮的排气效果;另外,由于冷凝液是随机附着在惯性叶轮的不同部位上的,并非均匀附着,因此会对惯性叶轮的配重均匀程度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惯性叶轮的动态平衡,致使惯性叶轮在进行旋转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增大,进而会影响其惯性旋转的持续时长。
其三、用户每完成一次抽吸动作,惯性叶轮都会进行一次残留汽雾的排出,如此能够缩短汽雾在气流通道内停留的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地避免汽雾滞留在气流通道内形成冷凝液。另外,由于在抽吸的过程中,惯性叶轮在抽吸气流的推动下加速转动,在抽吸动作停止时惯性叶轮的转速往往已达到最大值,因此,用户在停止抽吸的同时,惯性叶轮即刻以最大效率对气流通道内残留的汽雾进行排出,并无缓慢启动的过程,如此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将气流通道内残留的汽雾排出,最大程度地缩短了汽雾在气流通道内停留的时间,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避免冷凝液的形成。
其四、由于惯性叶轮的动力源是抽吸气流的推动力,无需电源提供电能,因此,雾化器在排除残留汽雾的过程中并不需要额外消耗电子雾化装置的电能,具有零能耗排残雾的优势,也即电子雾化装置仍然能够保持原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B-B方向的立体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惯性叶轮去掉安装组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含有第三固定架的外壳的半剖视图;
图5为图1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沿A-A方向的立体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惯性叶轮的爆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惯性叶轮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外壳;11、储液仓;12、气流通道;121、进气通道;122、出气通道;13、容纳腔;131、第一空腔;132、第二空腔;14、第四定位部;
2、雾化芯;
3、惯性叶轮;31、安装组件;311、第一固定架;3111、第一镂空部;3112、第一定位部;312、第二固定架;3121、第二镂空部;3122、第二定位部;313、连接部;314、第三固定架;3141、第三镂空部;3142、第三定位部;32、转轴;321、尖端;33、叶片;331、第一端;332、第二端;34、配重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图2和图6-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外壳1、雾化芯2以及惯性叶轮3。
其中,外壳1内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仓11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12,气流通道12包括进气通道121以及与进气通道121相连通的出气通道122。雾化芯2设置于出气通道122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且与储液仓11相连通。惯性叶轮3安装于气流通道12内并对应雾化芯2设置,且沿出气通道122的轴向,惯性叶轮3相较于雾化芯2更远离出气通道122的出气端口,惯性叶轮3设置为,当气流通道12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有抽吸气流时,能够在抽吸气流的推动下进行旋转,且在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以将残留在气流通道12内的汽雾排出。
采用本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效果:
其一、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气流通道12内设置惯性叶轮3,在用户进行抽吸时,汽雾会在气流通道12内形成抽吸气流,抽吸气流推动惯性叶轮3旋转,在用户停止抽吸时,抽吸气流会从气流通道12中撤除,即此时气流通道12内不会形成抽吸气流,但此时惯性叶轮3仍然可以依靠惯性而保持旋转,从而扇动残留在气流通道12内的汽雾,使之排出雾化器之外,避免汽雾滞留在气流通道12内而形成冷凝液,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雾化器出现漏液的现象。
其二、一般情况下,由于用户在进行抽吸的同时,雾化芯2会对雾化液进行雾化而产生汽雾,汽雾在形成后会立刻被抽吸进入用户的口腔而不会朝气流通道12的进气方向逆流,因此,通过将惯性叶轮3设置于气流通道12内,且其相较于雾化芯2更远离出气通道122的出气端口,这样能够避免以下情况的发生:如若惯性叶轮3相较于雾化芯2更靠近出气通道122的出气端口设置,那么汽雾在经过惯性叶轮3时,会在惯性叶轮3上发生冷凝而形成具有粘性的冷凝液,冷凝液附着于惯性叶轮3上,会增加惯性叶轮3的重量,致使推动惯性叶轮3旋转所需要的启动力增大,且在停止抽吸时,惯性叶轮3所能达到的转速降低,致使惯性叶轮3维持惯性旋转的时长减短,最终影响惯性叶轮3的排气效果;另外,由于冷凝液是随机附着在惯性叶轮3的不同部位上的,并非均匀附着,因此会对惯性叶轮3的配重均匀程度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惯性叶轮3的平衡,致使惯性叶轮3在进行旋转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增大,进而会影响其惯性旋转的持续时长。
其三、用户每完成一次抽吸动作,惯性叶轮3都会进行一次残留汽雾的排出,如此能够缩短汽雾在气流通道12内停留的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地避免汽雾滞留在气流通道12内形成冷凝液。另外,由于在抽吸的过程中,惯性叶轮3在抽吸气流的推动下加速转动,在抽吸动作停止时惯性叶轮3的转速往往已达到最大值,因此,用户在停止抽吸的同时,惯性叶轮3即刻以最大效率对气流通道12内残留的汽雾进行排出,并无缓慢启动的过程,如此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将气流通道12内残留的汽雾排出,最大程度地缩短了汽雾在气流通道12内停留的时间,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避免冷凝液的形成。
其四、由于惯性叶轮3的动力源是抽吸气流的推动力,无需电源提供电能,因此,雾化器在排除残留汽雾的过程中并不需要额外消耗电子雾化装置的电能,具有零能耗排残雾的优势,也即电子雾化装置仍然能够保持原续航能力。
可选地,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惯性叶轮3可安装于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之间的连通处并位于雾化芯2的正下方设置;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惯性叶轮3亦可安装于出气通道122内并位于雾化芯2的正下方设置,惯性叶轮3的具体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雾化器还可包括咪头(未图示),咪头安装于进气通道121中且偏离出气通道122设置,惯性叶轮3设置于出气通道122内或者对应出气通道122设置于进气通道121内,在用户停止吸食时,惯性叶轮3第一时间将残留在出气通道122内的汽雾吹出雾化器外,能够有效地防止汽雾流入进气通道121,并在进气通道121内形成冷凝液,从而防止冷凝液污染咪头和影响咪头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惯性叶轮3安装于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之间的连通处或者安装于出气通道122内时,惯性叶轮3的结构形式可以如下:
如图2、3、8、10所示,惯性叶轮3包括:安装组件31、转轴32、叶片33和配重部34。其中,安装组件31固定于气流通道12内。转轴32与安装组件31转动连接,且沿气流通道12的出气方向延伸设置。叶片33与转轴32相连接,叶片33设置有多片,多片叶片33沿转轴32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每一叶片33均为沿转轴32的轴向螺旋扭曲延伸设置的片状结构,以使得每一叶片33能够在抽吸气流的冲击下环绕转轴32进行旋转。配重部34至少固定连接于叶片33上,以使得每一叶片33在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并能够延长持续旋转的时间,由于在用户停止抽吸后,惯性叶轮3惯性越大,惯性叶轮3持续旋转的时间越长,而配重部34的设置增加了惯性叶轮3的重量,使得惯性叶轮3的惯性增大,因此,惯性叶轮3因惯性而持续旋转的时间得以延长,从而能够很好地扇动残留在气流通道12内的汽雾,使之排出雾化器之外。
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时,叶片33与转轴3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叶片33也可以通过插接或粘接等方式与转轴32固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叶片33沿转轴32的轴向螺旋扭曲的程度应实际需求而设定,只要能够使得每一叶片33在抽吸气流的冲击下环绕转轴32进行旋转,也即在抽吸气流经过每两片相邻的叶片33之间的通道时,能够冲击叶片33上螺旋扭曲的部位,以对叶片33产生推力,使得叶片33绕转轴32的轴线旋转便可,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惯性叶轮3配重均匀,以使得惯性叶轮3在旋转时能够更好地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确保每一叶片33在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更好地保持旋转,配重部34的设置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如图10所示,配重部34呈环套状并固定套设于每一叶片33背离转轴32的一侧外缘,且配重部34与转轴32同轴设置,沿转轴32的轴向,配重部34位于叶片33的两端或两端之间均可,在此不作限定。
方式二,配重部34呈块状(未图示),每一叶片33上均固定有配重部34,且各片叶片33上的配重部34环绕转轴32旋转对称设置。在具体实施时,可在每一叶片33上分别设置一块配重部34,或者在相邻的多块叶片33上设有同一块配重部34,只要能够使惯性叶轮3的配重均匀且能够在旋转时保持动态平衡即可,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可同轴设置,亦可呈夹角设置,惯性叶轮3可安装于出气通道122内并使得转轴32的轴线与出气通道122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此时为便于将惯性叶轮3的主体部分(即叶片33、转轴32和配重部34三者的组合体)设置于出气通道122内并使得当用户进行抽吸时出气通道122内能够顺利产生推动叶片33进行旋转的气流,安装组件31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如下:
请参照图8和图10,安装组件31包括:第一固定架311和第二固定架312。第一固定架311固定安装于出气通道122的内壁上,第一固定架311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一镂空部3111以及对应转轴32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定位部3112,转轴32的一端与第一定位部3112转动连接,且多个第一镂空部3111沿转轴32的周向环绕第一定位部3112间隔布置。第二固定架312固定安装于出气通道122的内壁上并与第一固定架311相对间隔设置,第二固定架312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二镂空部3121以及对应转轴32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定位部3122,转轴32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部3122转动连接,且多个第二镂空部3121沿转轴32的周向环绕第二定位部3122间隔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固定架311和第二固定架312均与出气通道122的内壁过盈配合,以实现其二者在出气通道122内的固定安装。此外,为便于实现转轴32与第一定位部3112、第二定位部3122之间的转动连接,第一定位部3112和第二定位部3122均具有可供转轴32端部置入的凹槽或通孔。
请继续参照图8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组件31还可包括连接部313,沿转轴32的轴向,连接部31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架311和第二固定架312上,使得第一固定架311和第二固定架312连接为一体,如此设置,在将安装组件31装配于出气通道122内时,只需要将一体的安装组件31安装于出气通道122内即可将整个惯性叶轮3安装于出气通道122内,而无需分别安装第一固定架311和第二固定架312,从而能够达到方便安装惯性叶轮3的效果。另外,连接部313靠近转轴32的一侧与每一片叶片33背离转轴32的一侧之间存在间距,如此能够防止叶片33在绕转轴32的轴线旋转时,受连接部313的阻挡而无法实现转动。其中,可选地,连接部313呈条状或片状,且设有多个,多个连接部313沿第一固定架311和第二固定架312的周向等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惯性叶轮3安装于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之间的连通处或者安装于出气通道122内时,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形式的惯性叶轮3:
如图8和图11所示,惯性叶轮3包括:安装组件31、转轴32和叶片33。安装组件31固定于气流通道12内。转轴32与安装组件31转动连接,且沿气流通道12的出气方向延伸设置。叶片33与转轴32相连接,叶片33设置有多片,多片叶片33沿转轴32的外周间隔设置,每一叶片33均为沿转轴32的轴向螺旋扭曲延伸设置的片状结构,使得每一叶片33能够在抽吸气流的冲击下环绕转轴32进行旋转。而且,沿转轴32的轴向,每一叶片33的一端厚度大于叶片33其余部位的厚度(例如,可以将每一叶片33的下端厚度设置为大于叶片33其余部位的厚度),叶片33其余部位的厚度均匀设置,或者,沿转轴32的径向,每一叶片33背离转轴32的一端厚度大于叶片33其余部位的厚度,叶片33其余部位的厚度均匀设置,如此能够使得每一叶片33在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并能够延长持续旋转的时长。由于在用户停止抽吸后,惯性叶轮3的惯性越大,惯性叶轮3持续旋转的时间就越长,而通过增加叶片33局部的厚度以增加其重量,可使得惯性叶轮3的惯性增大,因此,惯性叶轮3因惯性而持续旋转的时间得以延长。
需要说明的是,叶片33沿转轴32的轴向螺旋扭曲的程度应实际需求而设定,只要能够使得每一叶片33在抽吸气流的冲击下环绕转轴32进行旋转,也即在抽吸气流经过每两片相邻的叶片33之间的通道时,能够冲击叶片33上螺旋扭曲的部位,以对叶片33产生推力,使得叶片33绕转轴32的轴线旋转便可,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另外,本实施例的安装组件31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惯性叶轮3(如图11所示)与如图3-4所示实施例的惯性叶轮3相比,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增加叶片33的局部厚度的方式来增加惯性叶轮3的惯性的,而后者是通过设置与叶片33相连接的配重部34的方式来增加惯性叶轮3的惯性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可呈夹角设置,惯性叶轮3可安装于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之间的连通处,具体地,如图1-6所示,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之间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容置惯性叶轮3的容纳腔13,惯性叶轮3安装于容纳腔13内,转轴32的轴线与出气通道122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进气通道121的轴线与转轴32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沿转轴32的径向,进气通道121的轴线偏离转轴32的轴心设置。如此设置,当用户在进行抽吸时,抽吸气流从进气通道121进入,其冲击的方向并非正对转轴32的轴心,而是向偏离转轴32的轴心方向冲击叶片33的叶面,使得抽吸气流从进气通道121进入后能够很好地冲击惯性叶轮3进行旋转,并且在用户停止抽吸后,惯性叶轮3因惯性旋转产生的气流能够很好地吹向出气通道122,从而能够很好地将残留在的出气通道122内的汽雾吹出雾化器之外。
优选地,在具体实施时,为了缩短进气通道121的路径以方便用户进行抽吸,进气通道121的轴线与转轴3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4,当惯性叶轮3的具体安装位置为位于进气通道121与出气通道122之间的容纳腔13时,配重部34的设置方式除了可采用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进行设置之外,还可以将配重部34设置为呈盘状(例如可以是圆盘状、方盘状等)并与转轴32同轴设置,且沿转轴32的轴向,每一叶片33的一端均与盘状的配重部34的端面固定连接,转轴32的一端贯穿配重部34设置,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惯性叶轮3的主体部分(即叶片33、转轴32和盘状的配重部34三者的组合体)安装于容纳腔13内,具体如下:
请继续参考图2至图4,容纳腔13包括第一空腔131以及与第一空腔131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空腔132,且沿出气通道122的轴向,第一空腔131相较于第二空腔132更靠近出气通道122设置。安装组件31包括第三固定架314,第三固定架314固定安装于第一空腔131内,且第三固定架314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三镂空部3141以及对应转轴32的一端设置第三定位部3142,且多个第三镂空部3141沿转轴32的周向环绕第三定位部3142间隔布置;
配重部34呈盘状,配重部34位于第二空腔132内且其外周边缘与第二空腔132的内壁存在间隙,转轴32的一端与第三定位部3142转动连接,转轴32的另一端贯穿配重部34并转动连接于第二空腔132的底壁上,且沿转轴32的轴向,每一叶片33远离第一空腔131的一端均与配重部34的端面固定连接。如此,当用户在进行抽吸时,抽吸气流可从进气通道121进入并向偏离转轴32的轴心方向冲击叶片33的叶面,使得抽吸气流从进气通道121进入后能够很好地冲击惯性叶轮3进行旋转,并且在用户停止抽吸后,惯性叶轮3因惯性旋转产生的气流能够很好地吹向出气通道122,从而能够很好地将残留在的出气通道122内的汽雾吹出雾化器之外。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为便于实现转轴32与第三定位部3142、第二空腔132的底壁之间的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二空腔132的壁上设有对应转轴32的另一端设置第四定位部14,第三定位部3142和第四定位部14均具有可供转轴32的端部置入的凹槽或通孔,转轴32的一端与第三定位部3142上的凹槽或通孔转动配合,转轴32的另一端与第四定位部14上的凹槽或通孔转动配合。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进气通道121设置有多条,多条进气通道121环绕转轴32间隔布置,通过设置多条进气通道121,在用户进行抽吸时,能够产生多股抽吸气流,多股抽吸气流能够从多个方向冲击惯性叶轮3的多个部位,同时推动惯性叶轮3沿一个方向转动,从而有利于快速且平稳地启动惯性叶轮3进行旋转。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第一空腔131的内径自远离出气通道122的一侧向靠近出气通道122的一侧逐渐递减,沿转轴32的轴向,每一叶片33的第一端331均位于第一空腔131内,每一叶片33的第二端332均位于第二空腔132内,且沿转轴32的径向,每一叶片33的第二端332的宽度大于每一叶片33的第一端331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在用户进行抽吸时,外界空气可分别从多条进气通道121进入而产生多股抽吸气流,多股抽吸气流从多个方向冲击叶片33的第二端332并同时推动惯性叶轮3沿一个方向转动,由于每一叶片33的第二端332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每一叶片33的第一端331宽度,即每一叶片33下端的叶面宽度大于每一叶片33上端的叶面宽度,因此在用户停止抽吸后,相比于每一叶片33的第一端331,每一叶片33的第二端332在进行惯性旋转时能够扇动更多的空气并产生流量更大的冲向第一空腔131的冲击气流,而且由于第一空腔131的内径自远离出气通道122的一侧向靠近出气通道122的一侧逐渐递减,即第一空腔131的气流截面积由下自上逐渐变小,因此惯性叶轮3进行惯性旋转时所产生的冲击气流在流经第一空腔131的过程中,冲击气流的流速会逐渐加快而形成一股高速气流,也即提高了冲击气流的流速,使得在第一空腔131的出气端口处能够形成一股冲击力较强的气流,从而能够更高效且更彻底地将残留于出气通道122内的汽雾排出雾化器之外。
优选地,在具体实施时,请继续参考图5,进气通道121设置有四条,各条进气通道121的轴线均与转轴32的轴线相垂直,相邻的两个进气通道121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且沿转轴32的径向,相对的两个进气通道121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如此,通过设置四条进气通道121并采用将进气通道121的进气方向设置为与惯性叶轮的周向旋转方向相切(或者近似相切)的布局方式来对四条进气通道121进行布置,使得用户在进行抽吸时,从进气通道121形成的抽吸气流能够更好地冲击在叶片33的叶面上并对惯性叶轮3提供最有效的旋转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在抽吸气流撤除后惯性叶轮3所能达到的最大转速。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转轴32的一端与第三定位部3142转动配合,转轴32的另一端与第二空腔132的底壁转动配合,且转轴32的两端之中至少有一端为尖端321。如此设置,能够减少转轴32与第三定位部3142和/或第二空腔132的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惯性叶轮3在进行惯性旋转时受到的阻力,有利于延长惯性叶轮3进行惯性旋转的时长,进而有利于更加彻底地将残留于气流通道12内的汽雾排出。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未图示),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电池组件与雾化器的雾化芯2电连接,电池组件用于为雾化器的雾化芯2提供电能,以使得雾化芯2能够通电发热并将自身所吸附的来源于储液仓11的雾化液汽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汽雾,其中,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电池组件具体可包括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供电电源可以是锂电池或干电池,控制电路板分别与供电电源、雾化芯2电连接,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供电电源为雾化芯2供电,使得雾化芯2通电发热并将自身所吸附的雾化液汽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汽雾。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可为电子烟(此时,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提及到的雾化液可以是烟油),得益于上述雾化器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雾化器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除此以外,由于雾化器的各个部件之间以及雾化器与电池组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装配缝隙,通过惯性叶轮3将残留在气流通道12内的汽雾排出雾化器外以防止汽雾在气流通道12内滞留而形成冷凝液,能够避免冷凝液沿着雾化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缝隙,以及雾化器与电池组件之间的装配缝隙流至控制电路板上,导致控制电路板烧坏,从而能够延长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内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仓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进气通道以及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通道;
雾化芯,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且与所述储液仓相连通;以及
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对应所述雾化芯设置,且沿所述出气通道的轴向,所述惯性叶轮相较于所述雾化芯更远离所述出气通道的出气端口,所述惯性叶轮设置为,当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有抽吸气流时,能够在所述抽吸气流的推动下进行旋转,且在所述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以将残留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汽雾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或者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内,所述惯性叶轮包括:
安装组件,固定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转轴,与所述安装组件转动连接,且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方向延伸设置;
叶片,与所述转轴相连接,设置有多片,多片所述叶片沿所述转轴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叶片均为沿所述转轴的轴向螺旋扭曲延伸设置的片状结构,以使得每一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抽吸气流的冲击下环绕所述转轴进行旋转;以及
配重部,至少固定连接于所述叶片,以使得每一所述叶片在所述抽吸气流撤除后能够因惯性而持续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部呈环套状并固定套设于每一所述叶片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外缘,且所述配重部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或者
所述配重部呈块状,每一所述叶片上均固定有所述配重部,且各片所述叶片上的所述配重部环绕所述转轴旋转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或者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内,所述惯性叶轮包括:
安装组件,固定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转轴,与所述安装组件转动连接,且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方向延伸设置;
叶片,与所述转轴相连接,设置有多片,多片所述叶片沿所述转轴的外周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叶片均为沿所述转轴的轴向螺旋扭曲延伸设置的片状结构;
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每一所述叶片的一端厚度大于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均匀设置,或者,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每一所述叶片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的厚度大于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所述叶片其余部位的厚度均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内且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出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同轴设置或者呈夹角设置,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一镂空部以及对应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定位部,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一镂空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一定位部间隔布置;
第二固定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出气通道的内壁上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二镂空部以及对应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定位部,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部转动连接,且多个所述第二镂空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二定位部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惯性叶轮的容纳腔,所述惯性叶轮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出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偏离所述转轴的轴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惯性叶轮的容纳腔,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出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或重合,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与所述转轴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偏离所述转轴的轴心设置,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空腔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空腔,且沿所述出气通道的轴向,所述第一空腔相较于所述第二空腔更靠近所述出气通道设置;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第三镂空部以及对应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第三定位部,且多个所述第三镂空部沿所述转轴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三定位部间隔布置;
所述配重部呈盘状,所述配重部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其外周边缘与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壁存在间隙,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定位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配重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底壁上,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每一所述叶片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端均与所述配重部的端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设置有多条,多条所述进气通道环绕所述转轴间隔布置;且/或
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径自远离所述出气通道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出气通道的一侧逐渐递减,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每一所述叶片的第一端均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每一所述叶片的第二端均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大于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端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设置有四条,各条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均与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垂直,相邻的两个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相对的两个所述进气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且/或
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定位部转动配合,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的底壁转动配合,且所述转轴的两端之中至少有一端为尖端。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雾化芯电连接。
CN202320450728.9U 2023-03-10 2023-03-10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9422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0728.9U CN219422182U (zh) 2023-03-10 2023-03-10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0728.9U CN219422182U (zh) 2023-03-10 2023-03-10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2182U true CN219422182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40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50728.9U Active CN219422182U (zh) 2023-03-10 2023-03-10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21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41232B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加热蒸发抽吸装置
KR102043068B1 (ko) 송풍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KR101970245B1 (ko) 송풍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TW202021522A (zh) 風扇馬達及包含該風扇馬達的真空吸塵器
US7008189B2 (en) Centrifugal fan
TWM460167U (zh) 風扇
WO2018203366A1 (ja) 電動送風機、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ハンドドライヤー
CN113775547A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1898097U (zh) 吹风机
CN219422182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521344U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EP4245163A1 (en)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N21961307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83002U (zh) 挂脖式加湿设备、挂脖式风扇以及应用于其的离心式扇叶
CN207342928U (zh) 一种离心雾化器
JP2010101505A (ja) 加湿装置
CN215595958U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068863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138302A (zh) 一种离心雾化器
CN208692311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加热蒸发抽吸装置
CN108105891B (zh) 空气处理机
CN215983003U (zh) 挂脖式加湿设备、挂脖式风扇以及应用于其的离心式扇叶
CN111503055A (zh) 风机组件、降温装置、具有风机组件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3907426B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1195432U (zh) 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