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1247U -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 Google Patents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1247U
CN219421247U CN202223234040.1U CN202223234040U CN219421247U CN 219421247 U CN219421247 U CN 219421247U CN 202223234040 U CN202223234040 U CN 202223234040U CN 219421247 U CN219421247 U CN 219421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bayonet
main body
included angle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340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340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1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1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1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扣结构及面板。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位件与第二卡位件,所述第一卡位件用于与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卡位件用于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卡位件部分弯折形成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卡口内侧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卡位件部分弯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口相适配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卡口内侧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卡口与第一卡口卡接以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接。所述面板包括前盖、后壳及所述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壳体为所述前盖,所述第二壳体为所述后壳。

Description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面板一般包括前盖及后壳,后壳安装在墙体上,后壳安装在墙体上时,前盖盖设于后壳并与后壳的卡接。
然而,前盖与后壳多是采用直扣位结构,存在拆装不便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一种卡扣结构,其包括:
第一卡位件,用于与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卡位件部分弯折形成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卡口内侧的夹角为钝角;
第二卡位件,用于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卡位件部分弯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口相适配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卡口内侧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卡口与第一卡口扣合以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接体与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接体连接,所述第一卡接体与所述第一主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卡口,所述第一卡接体靠近所述第一卡口的一侧设有第一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一主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位件包括第二卡接体与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接体连接,所述第二卡接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卡接体靠近所述第二卡口的一侧设有第二扣合面,所述第二扣合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扣合面抵接,所述第二扣合面与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00°至10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二扣合面之间形成有卡位凸筋,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二扣合面两者中的任一者连接所述卡位凸筋,所述卡位凸筋用于抵接至另一者。卡位凸筋的设置可减小第一卡位件与第二卡位件之间的摩擦力,拆卸时更省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位凸筋延伸呈条状,且所述卡位凸筋的横截面轮廓为梯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位凸筋的外侧周面沿周向形成有第一梯面、第二梯面与第三梯面,所述第二梯面位于所述第三梯面与所述第一梯面之间,所述第一梯面与所述第一扣合面相连且所述第一梯面与所述第二梯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梯面与所述第一扣合面相连且所述第三梯面与所述第二梯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梯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扣合面或所述第二扣合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梯面与所述第一扣合面或所述第二扣合面间隙配合且间隙为0.0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卡位凸筋的横截面轮廓上,所述第二梯面的宽度为0.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位件与所述第二卡位件均设置为多个,且一个所述第一卡位件至少对应卡接一个所述第二卡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体背向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主体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卡接体背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主体间隙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卡位件与第二卡位件卡接时过盈配合,降低拆装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为0.5mm至1.3mm。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智能面板,其包括前盖、后壳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卡扣结构,所述前盖为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后壳为所述第二壳体。
上述卡扣结构及面板,其第一壳体可通过第一卡位件与第二卡位件卡接以与第二壳体固定。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扣合面处的摩擦力与扣合面所受到的压力呈正相关,相较于传统的直扣位结构,本申请的第二卡位件的第二卡口与第一卡位件的第一卡口适配,且第一卡位件的第一卡口内侧的夹角和第二卡位件的第二卡口的内侧的夹角均为钝角,意味着第一卡口与第二卡口两者的扣合面均倾斜并朝向对方,在扣合面进行压力分解可知,扣合面所受到的压力(即垂直于扣合面的作用力)更小,即扣合面的摩擦力更小,则要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进行拆分时所需施加的外力亦更小,便于拆分。
在一种可能出现的实施场景中,传统的具有直扣位结构的面板的后壳安装在墙体上时,若墙体出现不平整的情况,局部墙体较为凸出,前盖被凸出的墙面略微顶出,则前盖难以完成扣接至后壳上。而本申请的前盖的第一卡位件的第一卡口为钝角,其扣合面倾斜,即便前盖被凸出的墙面略微顶出,第一卡位件的第一卡口依旧可以扣接至后壳的第二卡位件上。换言之,本申请的卡扣结构拆装方便且适应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的A区域的卡扣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的A区域的立体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第一卡位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的第二卡位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位凸筋沿横截面的剖视图;
图9为传统的直扣位结构及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卡扣结构。
附图标记:
10、面板;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00、第一卡位件;110、第一卡接体;111、第一扣合面;112、第一侧面;113、第一导向斜面;120、第一主体;130、第一卡口;200、第二卡位件;210、第二卡接体;211、第二扣合面;212、第二侧面;213、第二导向斜面;220、第二主体;230、第二卡口;300、卡位凸筋;310、第一梯面;320、第二梯面;330、第三梯面;340、第四梯面;20、直扣位结构;a、第一夹角;b、第二夹角;c、第一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7,本申请提供一种卡扣结构,其可应用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面板10上,亦可应用于其他的需要进行连接的壳体结构,如空调外壳、遥控器外壳、插排外壳等。
卡扣结构包括用于相互卡接的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
第一卡位件100用于与第一壳体11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一壳体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一壳体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超声波焊接、螺纹连接等。
第二卡位件200用于与第二壳体12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卡位件200与第二壳体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卡位件200与第二壳体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超声波焊接、螺纹连接等。
以面板10为例,第一壳体11可以认为是面板10的前盖,第二壳体12可以认为是面板10的后盖。第一卡位件100部分弯折形成有第一卡口130,第一卡口130内侧的夹角为钝角。第二卡位件200部分弯折形成有与第一卡口130相适配的第二卡口230,这可以认为是第二卡口230内侧的夹角亦为钝角且角度与第一卡口130内侧的夹角角度相同,第二壳体12通过第二卡口230与第一卡口130扣合以与第一壳体11卡接。
具体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位件100包括第一卡接体110与第一主体120,第一主体12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连接,第一主体120的另一端与第一卡接体110连接,第一卡接体110与第一主体120围合形成第一卡口130,第一卡接体110靠近第一卡口130的一侧设有第一扣合面111,第一扣合面111与第一主体12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夹角为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为钝角。
再结合图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卡位件200包括第二卡接体210与第二主体220,第二主体22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连接,第二主体220的另一端与第二卡接体210连接,第二卡接体210与第二主体220围合形成第二卡口230,第二卡接体210靠近第二卡口230的一侧设有第二扣合面211,第二扣合面211用于与第一扣合面111抵接,第二扣合面211与第二主体22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夹角为第二夹角b,第二夹角b与第一夹角a相等。
更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100°至105°,如图7所示,第二夹角b的角度范围亦为100°至105°。
上述卡扣结构及面板10,其第一壳体11可通过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卡接以与第二壳体12固定。
在一种可能出现的实施场景中,当要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拆开时,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扣合面处的摩擦力与扣合面所受到的压力呈正相关。相较于图9所示的传统的直扣位结构20,本申请的第二卡位件200的第二卡口230与第一卡位件100的第一卡口130适配,而第一卡位件100的第一卡口130内侧的夹角和第二卡位件200的第二卡口230的内侧的夹角均为钝角,意味着第一卡口130与第二卡口230两者的扣合面均倾斜并朝向对方,即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卡接时第一扣合面111与第二扣合面211相对。在第一卡口130与第二卡口230两者的扣合面处进行压力分解可知,扣合面所受到的压力(即垂直于扣合面的作用力)更小,即扣合面的摩擦力更小,则要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进行拆分时所需施加的外力亦更小,即可以用更小的力使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利于第一卡接体110从第二卡口230脱出,第二卡接体210从可以第一卡口130脱出,便于拆分。
在一种可能出现的实施场景中,传统的具有直扣位结构20的面板10的后壳安装在墙体上时,若墙体出现不平整的情况,局部墙体较为凸出,前盖被凸出的墙面略微顶出,则前盖难以完成扣接至后壳上。而本申请的前盖的第一卡位件100的第一卡口130为钝角,其扣合面倾斜,即便前盖被凸出的墙面略微顶出,第一卡位件100的第一卡口130依旧可以扣接至后壳的第二卡位件200上,即利于扣合。换言之,本申请的卡扣结构拆装方便且适应性高。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扣合面111与第二扣合面211之间形成有卡位凸筋300,第一扣合面111与第二扣合面211两者中的任一者连接卡位凸筋300,卡位凸筋300用于抵接至另一者。卡位凸筋300的设置可减小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之间的摩擦力,拆卸时更省力。
更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卡位凸筋300延伸呈条状,且卡位凸筋300的横截面轮廓为梯形。卡位凸筋300的外侧周面沿周向形成有第一梯面310、第二梯面320与第三梯面330,第二梯面320位于第三梯面330与第一梯面310之间,第一梯面310与第一扣合面111相连且第一梯面310与第二梯面32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三梯面330与第一扣合面111相连且第三梯面330与第二梯面32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梯面320用于与第一扣合面111或第二扣合面211抵接。其中,第二梯面320与第一扣合面111或第二扣合面2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体成型、粘接、螺纹连接、超声波焊接等。
例如,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卡位凸筋300连接于第一扣合面111时,且卡位凸筋300与第一卡接体110一体成型,第二梯面320则朝向第二扣合面211并用于与第二扣合面211抵接。
又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卡位凸筋300连接于第二扣合面211时,且卡位凸筋300与第二卡接体210一体成型,第二梯面320则朝向第一扣合面111并用于与第一扣合面111抵接。
更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梯面320与第一扣合面111或第二扣合面211以间隙配合且间隙为0.05mm。
更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卡位凸筋300的横截面轮廓上,第二梯面320的宽度为0.5mm。
请参阅图6和图7所述第一卡接体110背向所述第一卡口130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13,所述第二卡接体210背向所述第二卡扣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斜面213。当要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进行连接时,可以使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相互靠近,第一卡接体110的第一导向斜面113与第二卡接体210的第二导向斜面213抵接且相对滑动。第一导向斜面113与第二导向斜面213倾斜设置,利于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而进行扣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均设置为多个,且一个第一卡位件100至少对应卡接一个第二卡位件200。具体地,多个第一卡位件100可以沿第一壳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卡位件200可以沿第二壳体12的周向间隔设置。增加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的数量,可以提高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体110背向第一主体120的一侧设有第一侧面112,第一侧面112与第二主体220间隙配合;第二卡接体210背向第二主体220的一侧设有第二侧面212,第二侧面212与第一主体120间隙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卡接时过盈配合,降低拆装难度。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112与第二侧面21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c,第一距离c的范围为0.5mm至1.3mm。第一侧面112与第二侧面212之间的距离,可以认为是第一卡位件100与第二卡位件200之间的扣合量,也可以认为是第一卡接体110伸入第二卡口230的深度,也可以认为是第二卡接体210伸入第一卡口130的深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其他的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Claims (10)

1.一种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卡位件,用于与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卡位件部分弯折形成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卡口内侧的夹角为钝角;
第二卡位件,用于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卡位件部分弯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口相适配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卡口内侧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卡口与第一卡口扣合以与所述第一壳体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件包括第一卡接体与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接体连接,所述第一卡接体与所述第一主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卡口,所述第一卡接体靠近所述第一卡口的一侧设有第一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一主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位件包括第二卡接体与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接体连接,所述第二卡接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卡接体靠近所述第二卡口的一侧设有第二扣合面,所述第二扣合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扣合面抵接,所述第二扣合面与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100°至10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二扣合面之间形成有卡位凸筋,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二扣合面两者中的任一者连接所述卡位凸筋,所述卡位凸筋用于抵接至另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凸筋延伸呈条状,且所述卡位凸筋的横截面轮廓为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凸筋的外侧周面沿周向形成有第一梯面、第二梯面与第三梯面,所述第二梯面位于所述第三梯面与所述第一梯面之间,所述第一梯面与所述第一扣合面相连且所述第一梯面与所述第二梯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梯面与所述第一扣合面相连且所述第三梯面与所述第二梯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梯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扣合面或所述第二扣合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卡位件与所述第二卡位件均设置为多个,且一个所述第一卡位件至少对应卡接一个所述第二卡位件;
所述第一卡接体背向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主体间隙配合;
所述第二卡接体背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主体间隙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为0.5mm至1.3mm。
10.一种智能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盖、后壳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结构,所述前盖为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后壳为所述第二壳体。
CN202223234040.1U 2022-11-30 2022-11-30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Active CN219421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040.1U CN219421247U (zh) 2022-11-30 2022-11-30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040.1U CN219421247U (zh) 2022-11-30 2022-11-30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1247U true CN219421247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28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34040.1U Active CN219421247U (zh) 2022-11-30 2022-11-30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12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93998B2 (en) Bumper fixture, and bumper mounting structure
US7823888B2 (en) Gasket
JP4083518B2 (ja) ドアミラー用ガスケット
CN219421247U (zh) 卡扣结构及智能面板
JP5354476B2 (ja) 電子機器構造
CN108758099B (zh) 一种斜销锁紧软管接头
CN217145617U (zh) 顶棚天窗组件和车辆
CN212616926U (zh) 管件连接装置
CN216331753U (zh) 内后视镜罩盖
CN212390593U (zh) 空调器
CN220169627U (zh) 显示盒组件和空调器
CN220527763U (zh) 电动牙刷机芯结构及电动牙刷
CN215809102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9459494U (zh) 具有防水功能的定位终端
CN217185192U (zh) 一种装配工装
CN220053962U (zh) 用于车辆轮眉板的卡扣组件及车辆
CN219102845U (zh) 一种灯盒安装结构及吸油烟机
CN220061954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760842U (zh) 柜体装置及变频器
CN217804590U (zh) 一种骨架式车身内饰护板卡扣安装机构
CN220363303U (zh) 卡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392829U (zh) 安装板、以及过滤装置
CN220184880U (zh) 拉索密封件及车辆
CN215637922U (zh) 壳体组件和移动空调器
CN213473005U (zh) 挡皮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