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7784U -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7784U
CN219417784U CN202320322564.1U CN202320322564U CN219417784U CN 219417784 U CN219417784 U CN 219417784U CN 202320322564 U CN202320322564 U CN 202320322564U CN 219417784 U CN219417784 U CN 219417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on
touch
diffusion film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25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生发
詹雅莹
杨军
陈仕超
吴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Truly Opto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25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7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7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7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包括扩散膜,所述扩散膜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还包括第一遮光油墨,所述第一遮光油墨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迎光面上。该扩散组件可减轻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串光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按键,包括上述扩散组件。

Description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按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载盖板和触控屏很多带有触控按键,触控按键的下方有背光灯,为了使触控按键的显示效果透光均匀,通常会在触控按键和背光灯之间加上一层扩散膜,扩散膜一般通过背胶紧贴在车载盖板或触控屏上。
如专利号为CN202121728894.8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触控按键的导光结构,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LED灯,所述LED灯对称设置在电路板的上下两侧,所述电路板与前面板的背面相连接,所述前面板的上下两侧开设有反射部,所述反射部的背面开设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与LED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前面板的中部开设有矩形安装孔,所述反射部的正面设置有扩散片,所述扩散片设置在前面板和TP玻璃之间。该导光结构将电路板与前面板的背面连接,LED灯与插入通光孔内,将扩散片贴在TP玻璃的背面,与其构成一个整体后,再将这个整体与前面板的正面粘贴在一起,LED灯发出的光线巾帼反射部的反射进入扩散片内,通过扩散片自身的匀光效果,将扩散片变成均匀发光的光带,最终照亮触控按键,可以完全替代导光罩的作用将光线在扩散片内均匀铺开,最大程度的消除光源中心亮点的现象。
但是,车载盖板和触控屏上的触控按键比较多,为了美观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有时候会为不同的触控按键设置不同颜色的光线,来实现不同颜色的显示效果,而由于各个触控按键之间的距离太近,不同颜色的光线在扩散膜和背胶内会沿平面传播,进而从一个触控区域串入另一个触控区域,发生串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扩散组件,可减轻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串光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按键,包括上述扩散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包括扩散膜,所述扩散膜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还包括第一遮光油墨,所述第一遮光油墨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迎光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背胶层,所述背胶层设置于所述扩散膜的背光面;所述背胶层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一个镂空区域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遮光油墨,所述第二遮光油墨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背光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光油墨在所述扩散膜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遮光油墨在所述扩散膜上的正投影,两者相重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背胶层,所述背胶层设置于所述扩散膜的背光面以及所述第二遮光油墨上;所述背胶层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一个镂空区域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进一步地,还包括离型膜,所述离型膜设置于所述背胶层背向所述扩散膜的一面上。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包括扩散膜,所述扩散膜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还包括第二遮光油墨,所述第二遮光油墨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背光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背胶层,所述背胶层设置于所述扩散膜的背光面以及所述第二遮光油墨上;所述背胶层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一个镂空区域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进一步地,还包括离型膜,所述离型膜设置于所述背胶层背向所述扩散膜的一面上。
一种触控按键,包括触控屏、背光灯以及上述的扩散组件,所述触控屏设置于所述扩散组件的背光面上,所述背光灯设置于所述扩散组件的迎光面上;所述触控屏包括至少两个触控电极,一个触控电极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所述背光灯包括至少两种颜色的发光器件,一种颜色的发光器件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扩散组件通过在所述扩散膜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遮光油墨和第二遮光油墨,所述第一遮光油墨和第二遮光油墨覆盖于所述扩散膜的间隔区域上,当背光灯所发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扩散膜的迎光面和背光面时,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会依次被所述第一遮光油墨和第二遮光油墨所遮挡吸收,仅有发散角度较小的光线会进入到所述扩散膜内和透过所述扩散膜(进入到所述背胶层内),而由于进入到所述扩散膜内和透过所述扩散膜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较小,光线从一个触控区域串入另一个触控区域的情况会所有减少,极大地减轻了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串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扩散组件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扩散组件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另一扩散组件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又一扩散组件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1,包括扩散膜11,所述扩散膜11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111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111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112;还包括第一遮光油墨12,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112的迎光面上。
该扩散组件1通过在所述扩散膜11的迎光面上设置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覆盖于所述扩散膜11的间隔区域112上,当背光灯所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膜11的迎光面时,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会被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所遮挡吸收,仅有发散角度较小的光线会进入到所述扩散膜11内,而由于进入到所述扩散膜11内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较小,光线从一个触控区域111串入另一个触控区域111的情况会所有减少,极大地减轻了相邻触控区域111之间的串光问题。
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丝印、喷涂、辊涂、溅射或蒸镀等方式形成于所述扩散膜11的迎光面上。
该扩散组件1还包括背胶层14,所述背胶层14设置于所述扩散膜11的背光面;所述背胶层14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141,一个镂空区域141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111。
所述背胶层14用于将该扩散组件1贴合于触控屏上,以使背光灯为所述触控屏提供的光线更加均匀。
该扩散组件1还包括离型膜15,所述离型膜15设置于所述背胶层14背向所述扩散膜11的一面上。
所述离型膜15用于在生产、流转和运输等过程中对该扩散组件1的背胶层14进行保护,以避免所述背胶层14在生产、流转和运输等过程中沾染灰尘、指纹以及被划伤等,在与所述触控屏贴合之前,需要将所述离型膜15撕去。
实施例二
如图1和3所示,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1,包括扩散膜11,所述扩散膜11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111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111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112;还包括第一遮光油墨12和第二遮光油墨13,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112的迎光面上,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112的背光面上。
该扩散组件1通过在所述扩散膜11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和第二遮光油墨13,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和第二遮光油墨13覆盖于所述扩散膜11的间隔区域112上,当背光灯所发射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扩散膜11的迎光面和背光面时,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会依次被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和第二遮光油墨13所遮挡吸收,仅有发散角度较小的光线会进入到所述扩散膜11内和透过所述扩散膜11(进入到所述背胶层14内),而由于进入到所述扩散膜11内和透过所述扩散膜11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较小,光线从一个触控区域111串入另一个触控区域111的情况会所有减少,极大地减轻了相邻触控区域111之间的串光问题。
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和第二遮光油墨1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丝印、喷涂、辊涂、溅射或蒸镀等方式分别形成于所述扩散膜11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光油墨12在所述扩散膜1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在所述扩散膜11上的正投影,两者相重合。
该扩散组件1还包括背胶层14,所述背胶层14设置于所述扩散膜11的背光面以及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上;所述背胶层14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141,一个镂空区域141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111。
所述背胶层14用于将该扩散组件1贴合于触控屏上,以使背光灯为所述触控屏提供的光线更加均匀。
该扩散组件1还包括离型膜15,所述离型膜15设置于所述背胶层14背向所述扩散膜11的一面上。
所述离型膜15用于在生产、流转和运输等过程中对该扩散组件1的背胶层14进行保护,以避免所述背胶层14在生产、流转和运输等过程中沾染灰尘、指纹以及被划伤等,在与所述触控屏贴合之前,需要将所述离型膜15撕去。
实施例三
如图1和4所示,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1,包括扩散膜11,所述扩散膜11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111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111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112;还包括第二遮光油墨13,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112的背光面上。
该扩散组件1通过在所述扩散膜11的背光面上设置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覆盖于所述扩散膜11的间隔区域112上,当背光灯所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扩散膜11的背光面时,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会被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所遮挡吸收,仅有发散角度较小的光线会透过所述扩散膜11(进入到所述背胶层14内),而由于透过所述扩散膜11的光线的发散角度较小,光线从一个触控区域111串入另一个触控区域111的情况会所有减少,极大地减轻了相邻触控区域111之间的串光问题。
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丝印、喷涂、辊涂、溅射或蒸镀等方式形成于所述扩散膜11的背光面上。
该扩散组件1还包括背胶层14,所述背胶层14设置于所述扩散膜11的背光面以及所述第二遮光油墨13上;所述背胶层14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141,一个镂空区域141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111。
所述背胶层14用于将该扩散组件1贴合于触控屏上,以使背光灯为所述触控屏提供的光线更加均匀。
该扩散组件1还包括离型膜15,所述离型膜15设置于所述背胶层14背向所述扩散膜11的一面上。
所述离型膜15用于在生产、流转和运输等过程中对该扩散组件1的背胶层14进行保护,以避免所述背胶层14在生产、流转和运输等过程中沾染灰尘、指纹以及被划伤等,在与所述触控屏贴合之前,需要将所述离型膜15撕去。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一种触控按键,包括触控屏2、背光灯3以及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所述的扩散组件1,所述触控屏2设置于所述扩散组件1的背光面上,所述背光灯3设置于所述扩散组件1的迎光面上;所述触控屏2包括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31,一个触控电极231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111;所述背光灯3包括至少两种颜色的发光器件31,一种颜色的发光器件31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111。
具体的,所述触控屏2包括显示区域201和外围区域202,所述外围区域202围绕所述显示区域201;所述触控屏2还包括保护盖板21、边框油墨22和触控功能层23,所述边框油墨22设置于所述保护盖板21的外围区域202上,所述触控功能层23设置于所述边框油墨22上、或者同时设置于所述保护盖板21的显示区域201以及所述边框油墨22上;所述触控功能层23在所述边框油墨22上的部分形成有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31,一个触控电极231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111;所述边框油墨22形成有至少两个可透光按键图标221,一个可透光按键图标221对应于一个触控电极231;所述扩散组件1通过其背胶层14贴合于所述触控屏2的边框油墨22上,与所述触控屏2上的触控电极231和可透光按键图标221相对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包括扩散膜,所述扩散膜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遮光油墨,所述第一遮光油墨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迎光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胶层,所述背胶层设置于所述扩散膜的背光面;所述背胶层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一个镂空区域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遮光油墨,所述第二遮光油墨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背光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油墨在所述扩散膜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遮光油墨在所述扩散膜上的正投影,两者相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胶层,所述背胶层设置于所述扩散膜的背光面以及所述第二遮光油墨上;所述背胶层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一个镂空区域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离型膜,所述离型膜设置于所述背胶层背向所述扩散膜的一面上。
7.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包括扩散膜,所述扩散膜包括相对的迎光面和背光面,以及多个触控区域和位于相邻触控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区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遮光油墨,所述第二遮光油墨设置于所述间隔区域的背光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胶层,所述背胶层设置于所述扩散膜的背光面以及所述第二遮光油墨上;所述背胶层开设有多个镂空区域,一个镂空区域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离型膜,所述离型膜设置于所述背胶层背向所述扩散膜的一面上。
10.一种触控按键,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屏、背光灯以及权利要求1-5、7和8中任一所述的扩散组件,所述触控屏设置于所述扩散组件的背光面上,所述背光灯设置于所述扩散组件的迎光面上;所述触控屏包括至少两个触控电极,一个触控电极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所述背光灯包括至少两种颜色的发光器件,一种颜色的发光器件对应于一个触控区域。
CN202320322564.1U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Active CN219417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2564.1U CN219417784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2564.1U CN219417784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7784U true CN219417784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2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2564.1U Active CN219417784U (zh) 2023-02-23 2023-02-23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7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5827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73698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964464B1 (ko) 표시 장치
JP3815374B2 (ja) El表示装置
KR102466114B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JPWO2011074334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476478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50048376A (ko) 표시장치
US20140226312A1 (en) Light unit and a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light unit
JP2009186905A (ja) 透過型発光表示体
CN219417784U (zh) 一种可防串光的扩散组件及触控按键
KR20160136114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415418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P3690523A1 (en) Display device
CN219414525U (zh) 一种带黑色背胶的扩散膜模组及触控按键模块
CN210514875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JP2005202301A (ja) 電光表示装置
CN211316580U (zh) 显示面板、操作面板及热水器
CN208076882U (zh) 一种屏幕的柔性线路板正反面错开黑色阻光体结构
CN217544435U (zh) 彩色发光键盘及笔记本电脑
KR20170017375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20076825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19266927U (zh) 一种双玻璃触控组件
CN218159515U (zh) 一种具有发光触控按键的装置
KR20160078038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