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6329U -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06329U
CN219406329U CN202320185445.6U CN202320185445U CN219406329U CN 219406329 U CN219406329 U CN 219406329U CN 202320185445 U CN202320185445 U CN 202320185445U CN 219406329 U CN219406329 U CN 219406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vehicle
mounting
port
moun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544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亮
田竹
舒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8544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06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壳,安装壳安装至车辆的外置安装口,且安装壳具有与外置安装口对应的感应口,外置感应器设置于安装壳的内部与感应口对应的位置,安装壳的第一端悬挂至外置安装口的第一侧,安装壳的第二端卡接于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且安装壳能够在外力撞击作用下脱离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并绕着第一端向外置安装口的内部翻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不仅能够将车辆外置感应器稳定的安装至车辆的外置安装口,还能够在车辆的外置安装口受到撞击时带动外置感应器向车辆的内部翻转,以此降低外置感应器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被损坏的风险。

Description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传统车辆和智驾车辆一般都设置有外置感应器,如外置摄像头、声波雷达感应器和毫米波雷达感应器等,外置感应器能够辅助用户驾驶车辆,但是,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外置感应器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容易被损坏,影响外置感应器的正常工作。而且,GB17354低速碰撞的新法规标准增加了对摄像头在碰撞中不能损坏的要求,但是,目前量产的车型很少考虑对外置感应器的碰撞保护,导致现有车型的外置感应器既不合规,也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车辆上的外置感应器容易被碰撞损坏的技术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壳,安装壳安装至车辆的外置安装口,且安装壳具有与外置安装口对应的感应口,外置感应器设置于安装壳的内部与感应口对应的位置,安装壳的第一端悬挂至外置安装口的第一侧,安装壳的第二端卡接于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且安装壳能够在外力撞击作用下脱离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并绕着第一端向外置安装口的内部翻转。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不仅能够将车辆外置感应器稳定的安装至车辆的外置安装口,还能够在车辆的外置安装口受到撞击力时带动外置感应器向车辆的内部翻转,以此减少外置感应器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被损坏的现象。
具体地,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安装组件能够将外置感应器的一端悬挂,并将外置感应器的另一端卡接,从而使外置感应器能够在碰撞事故中利用撞击力通过安装组件脱离卡接约束,然后在安装组件的带动下绕着悬挂端向车辆的内部翻转,以此减少外置感应器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与外部撞击器接触被撞坏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置安装口设置于车辆的外壳,安装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外壳的内壁并位于外置安装口的第一侧的铰接座,安装壳的第一端设置有与铰接座转动连接的挂耳。
在一些实施例中,铰接座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半椭圆形支架,安装壳的设置有分别与两个半椭圆形支架转动连接的两个挂耳,且两个半椭圆形支架设置为与外壳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内部设置有与外置安装口对应的保险杠,第一侧包括外置安装口的顶部或底部,第二侧位于外置安装口的与第一侧相对的一侧,铰接座设置于第一侧并位于保险杠的覆盖范围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的翻转半径为R,铰接座的长度为L,外壳与保险杠之间的距离为D,D-L>R。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置安装口设置于车辆的外壳,安装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外壳的内壁并位于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的悬臂,安装壳的第二端设置为卡接至悬臂。
在一些实施例中,悬臂设置有卡接槽,安装壳的第二端设置有与卡接槽配合的卡接凸起,安装壳通过卡接凸起推压卡接槽使悬臂发生形变从而脱离悬臂。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槽设置有由外而内分布的装配部和止位部,装配部设置有由外而内分布的下倾斜坡,止位部设置有对卡接凸起进行限位的挡壁,且卡接槽的槽深设置为与外置感应器的安全碰撞力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凸起设置为锯齿结构,卡接槽设置为沿安装壳的翻转方向分布的多个锯齿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凸起设置为棘爪结构,卡接槽设置为沿安装壳的翻转方向分布的多个棘轮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置感应器包括外置摄像头、声波雷达感应器、毫米波雷达感应器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还包括围设于感应口的周边的保护套,保护套设置为突出外置摄像头的透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前保险结构和/或后保险结构设置有安装组件和外置感应器。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体以及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车辆的外置感应器通过安装组件安装至车体。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外置感应器、安装组件、外壳和保险杠的布局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外置感应器与安装组件和外壳的装配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外置感应器与安装组件和外壳的装配图;
图4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外置感应器与安装组件和外壳的装配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0、安装组件;11、挂耳;12、卡接凸起;13、保护套;14、铰接座;15、悬臂;
20、外置感应器;21、透镜;
30、外壳;
40、保险杠;
50、牌照安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通过车辆的外置摄像头阐述安装组件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并不是对安装组件的应用范围的限制,例如,本申请的安装组件还可以用于安装其他外置感应器如雷达感应器等,这种调整同样属于本申请安装组件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外”、“内”、“侧”、“端”、“”、“下”、“边沿”、“内”、“外”、“前”、“后”、“顶部”、“底部”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机构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机构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机构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外置感应器”指的是设置于车辆上并显露于车身外的感应器,如设置于车辆的后保险杠的钣金上的后视摄像头,以及设置于车辆的前保险杠的钣金上的前视摄像头,“外置感应器”可以理解为与ADAS(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相关的智驾感应器,如毫米波雷达感应器、激光雷达感应器、摄像头感应器等智驾感应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外置安装口”指的是设置于车身并在车身的外部可视的安装口,例如,“外置安装口”可以是设置于车身钣金或者车辆的A柱、B柱或者C柱;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外壳”包括车身钣金、车架和车辆的A柱、B柱或者C柱。
传统车辆和智驾车辆一般都设置有外置感应器,如外置摄像头、声波雷达感应器和毫米波雷达感应器等,外置感应器能够辅助用户驾驶车辆,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外置感应器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容易被损坏,影响外置感应器的正常工作。而且,GB17354低速碰撞的新法规标准增加了对摄像头在碰撞中不能损坏的要求,但是,目前量产的车型很少考虑对外置感应器的碰撞保护,导致现有车型的外置感应器既不合规,也不安全。
具体地,车辆的前视摄像头和后视摄像头一般位于前、后保险杠本体的中间位置。由于摄像头采集范围限制,摄像头的离地高度一般设置为500mm左右,该位置处于车辆的低速碰撞的撞击范围内,而且,摄像头的前部一般设置为凸出的玻璃透镜,在车辆的碰撞中很容易被外部碰撞件击碎,例如,车辆在低速行车或者倒车的过程中有可能被墙体或者其他车辆刮蹭到摄像头,存在有摄像头被撞碎的风险。因此,基于安全和法规的考虑,有必要对摄像头等外置感应器进行碰撞保护。
本申请的实施例为了解决车辆上的外置感应器容易被碰撞损坏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外置感应器的一端悬挂,并将外置感应器的另一端卡接的安装组件,从而使外置感应器能够在碰撞事故中利用撞击力脱离卡接结构,然后绕着悬挂结构向车辆的内部翻转,以此减少外置感应器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被撞坏的现象。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安装组件10包括安装壳,安装壳安装至车辆的外置安装口,且安装壳具有与外置安装口对应的感应口,外置感应器20设置于安装壳的内部与感应口对应的位置,安装壳的第一端悬挂至外置安装口的第一侧,安装壳的第二端卡接于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且安装壳能够在外力撞击作用下脱离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并绕着第一端向外置安装口的内部翻转。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不仅能够将车辆外置感应器20稳定的安装至车辆的外置安装口,还能够在车辆的外置安装口受到撞击力时带动外置感应器20向车辆的内部翻转,以此减少外置感应器20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被损坏的现象。
具体地,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安装组件10能够将外置感应器20的一端悬挂,并将外置感应器20的另一端卡接,从而使外置感应器20能够在碰撞事故中利用撞击力通过安装组件10脱离卡接约束,然后在安装组件10的带动下绕着悬挂端向车辆的内部翻转,以此减少外置感应器20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与外部撞击器接触被撞坏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并未对安装壳、悬挂结构和卡接结构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是因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了安装壳、悬挂结构和卡接结构的多种结构,例如,安装壳包括圆筒结构、盒体结构或者框架结构等结构,悬挂结构包括等销轴、吊钩或者吊绳等结构,卡接结构包括卡槽、锁扣或者柔性挤压垫等结构,安装组件10的这些结构均可达到安装外置感应器20以及为外置感应器20提供翻转结构的目的,因此,安装壳、悬挂结构和卡接结构的这些结构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下面通过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详细阐述安装壳、悬挂结构和卡接结构的具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置安装口设置于车辆的外壳30,安装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外壳30的内壁并位于外置安装口的第一侧的铰接座14,安装壳的第一端设置有与铰接座14转动连接的挂耳11。
在本实施例中,铰接座14和挂耳11均设置有轴孔,铰接座14与挂耳11通过穿设轴孔的销轴连接,铰接座14和销轴为安装壳提供了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内外方向的限位,同时,铰接座14和销轴又为安装壳提供了转动自由度,从而使安装壳能够绕着铰接座14和销轴向车辆的内部翻转。具体地,铰接座14可以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顶部、底部或者左右两侧,铰接座14优选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顶部或者底部。
进一步地,铰接座14设置为沿安装壳的翻转方向向车辆的内部延伸,铰接座14与外壳30的内壁之间形成供挂耳11转动的活动空间,从而使安装壳在翻转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挂耳11绕着铰接座14转动,提高了安装壳的翻转幅度,使安装壳不仅能够完全显露于外置安装口的外部,还能够完全翻转于外置安装口的内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内部设置有与外置安装口对应的保险杠40,第一侧包括外置安装口的顶部或底部,第二侧位于外置安装口的与第一侧相对的一侧,铰接座14设置于第一侧并位于保险杠40的覆盖范围外。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铰接座14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顶部或底部并位于保险杠40的覆盖范围外,可以使安装组件10能够绕着铰接座14翻转至保险杠40的覆盖范围外,降低安装组件10被挤压在外壳30与保险杠40之间的风险。具体地,如图2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保险杠40一般主要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分布,保险杠40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分布的尺寸较小,因此,将安装组件10设置为沿保险杠40的高度方向翻转,可以使安装组件10能够较为容易的翻转至保险杠40的覆盖范围。
另外,将安装壳悬挂至外置安装口的顶部,使安装壳能够在装配过程以及翻转后能够利用自身重力复位至外置安装口处,不需要用户手动复位,以此提高用户的装配体验。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的翻转半径为R,铰接座14的长度为L,外壳30与保险杠40之间的距离为D,D-L>R。
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30与保险杠40之间的距离D为定值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合理设置铰接座14的长度为L,可以使安装壳能够顺利翻转至保险杠40的覆盖范围,以此减少安装壳在翻转的过程中与保险杠40发生干涉碰撞现象。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并未对铰接座14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是因为铰接座14既可以设置为单个支架,还可以设置为沿销轴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支架,对应的,安装壳既可以设置一个挂耳11,还可以设置沿销轴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挂耳11,铰接座14和挂耳11这些结构和分布方式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铰接座1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半椭圆形支架,安装壳的设置有分别与两个半椭圆形支架转动连接的两个挂耳11,且两个半椭圆形支架设置为与外壳30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安装壳通过两个挂耳11悬挂于铰接座14的两个支架,通过两点悬挂并支撑安装壳翻转的方式提高安装壳的翻转平稳性,减少安装壳在翻转过程中出现偏斜现象。
进一步地,半椭圆形支架焊接至外壳30,或者半椭圆形支架与外壳30一体铸造成型,或者,半椭圆形支架也可以通过卡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与保险杠40的外壳30固定,以此提高半椭圆形支架的结构稳定性,降低铰接座14从外壳30上脱落的风险。
另外,为了减少铰接座14与外置安装口发生过定位现象,以及为了使铰接座14和外置安装口能够适用更多尺寸的安装壳,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出了在铰接座14上设置沿外置安装口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布的多个轴孔,对于不同尺寸的安装壳,可以选择将转轴安装至对应的轴孔处,然后在安装安装壳后使安装孔能够正好位于外置安装口的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置安装口设置于车辆的外壳30,安装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外壳30的内壁并位于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的悬臂15,安装壳的第二端设置为卡接至悬臂15。
在本实施例中,悬臂15可以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顶部、底部或者左右两侧,在铰接座14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顶部的情况下,悬臂15优选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底部,以此达到悬臂15与铰接座14配合对安装壳进行上下限位的目的,提高安装壳的装配稳定性。
具体地,悬臂15与安装壳的卡接方式包括卡槽、锁扣或者弹性挤压的方式进行卡接,例如,悬臂15设置有卡接槽、锁扣或者弹性挤压垫,在悬臂15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底部的情况下,悬臂15还可以设置为向安装壳的底部倾斜,以此达到通过悬臂15挤压固定安装壳的目的。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在碰撞事故消失后可复位,可重复使用,以此降低频繁维护和更换安装组件10的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悬臂15设置有卡接槽,安装壳的第二端设置有与卡接槽配合的卡接凸起12,安装壳通过卡接凸起12推压卡接槽使悬臂15发生形变从而脱离悬臂15。
在本实施例中,悬臂15设置为弹性结构件,安装壳能够在碰撞事故中利用撞击力推动悬臂15发生变形,从而使安装壳的锯齿结构能够利用悬臂15的变形脱离悬臂15的锯齿槽。
进一步地,卡接槽设置于靠近悬臂15的自由端的位置,悬臂15的自由端相对于悬臂15的固定端的形变幅度较大,从而使安装壳能够通过推压悬臂15发生形变的方式使安装壳的卡接凸起12脱离悬臂15的卡接槽。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槽设置有由外而内分布的装配部和止位部,装配部设置有由外而内分布的下倾斜坡,止位部设置有对卡接凸起12进行限位的挡壁,且卡接槽的槽深设置为与外置感应器20的安全碰撞力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下倾斜坡设置为由浅入深分布,在安装完安装壳后,卡接槽通过下倾斜坡和挡壁对安装壳的卡接凸起12进行前后限位,减少安装壳在车辆的正常行驶过程中向外置安装口的外部和内部晃动,以此提高安装壳和外置感应器20的工作稳定性。
具体地,导向坡设置为沿横向分布的下倾斜坡,挡壁设置为沿高度方向分布的竖向壁,卡接凸起12设置有与下倾斜坡配合的斜面部以及与挡壁配合的竖面部,在将安装组件10安装至悬臂15的过程中,卡接凸起12的斜面部首先与悬臂15的自由端接触,然后卡接凸起12的斜面部挤压悬臂15的自由端发生形变,直到卡接凸起12滑落至悬臂15的卡接槽,在此过程中,卡接凸起12的斜面部起到导向作用,悬臂15的自由端设置为弧面,以此提高卡接凸起12与悬臂15的装配顺畅性。
进一步地,卡接槽的槽深以及卡接凸起12的高度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拉脱力进行设计,卡接凸起12的高度一般可设置为2mm左右,能够保证200N左右的拉脱力,以此减少安装壳出现误脱离翻转的现象。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凸起12设置为锯齿结构,卡接槽设置为沿安装壳的翻转方向分布的多个锯齿槽。
在本实施例中,当安装壳处于正常装配状态时,安装壳的锯齿结构卡接于多个锯齿槽中靠近外置安装口的锯齿槽,当车辆遇到碰撞事故时,安装壳能够在碰撞事故中利用撞击力脱离靠近外置安装口的锯齿槽,然后绕着安装壳的悬挂端向车辆的内部翻转,安装壳在向车辆的内部翻转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由外而内分布的多个锯齿槽,直到翻转至相对安全的位置,此时,安装壳的锯齿结构卡接于该安全位置处的锯齿槽,通过锯齿槽和锯齿结构达到对安装壳和外置感应器20进行限位的目的,减少安装壳和外置感应器20在向车内翻转的过程中出现往复晃动的现象,以此降低外置感应器20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被损坏的风险。
进一步地,悬臂15设置为弹性结构件,安装壳能够在碰撞事故中利用撞击力推动悬臂15发生变形,从而使安装壳的锯齿结构能够利用悬臂15的变形脱离悬臂15的锯齿槽。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凸起12设置为棘爪结构,卡接槽设置为沿安装壳的翻转方向分布的多个棘轮槽。
在本实施例中,当安装壳处于正常装配状态时,安装壳的棘爪结构卡接于多个棘轮槽中靠近外置安装口的棘轮槽,当车辆遇到碰撞事故时,安装壳能够在碰撞事故中利用撞击力脱离靠近外置安装口的棘轮槽,然后绕着安装壳的悬挂端向车辆的内部翻转,安装壳在向车辆的内部翻转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由外而内分布的多个棘轮槽,直到翻转至相对安全的位置,此时,安装壳的棘爪结构卡接于该安全位置处的棘轮槽,通过棘爪结构和棘轮槽达到对安装壳和外置感应器20进行限位的目的,减少安装壳和外置感应器20在向车内翻转的过程中由于往复晃动发生碰撞的现象,以此降低外置感应器20在车辆的撞击过程中被损坏的风险。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安装壳与悬臂15之间通过棘爪结构与棘轮槽配合,可以达到对安装壳进行单向限位的目的,安装壳在车辆的碰撞过程中能够向外置安装口的内部单向翻转,而不能向外置安装口的外部翻转,以此减少安装壳带动外置感应器20向外置安装口的外部翻转导致的二次碰撞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置感应器20包括外置摄像头、声波雷达感应器、毫米波雷达感应器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外置摄像头、声波雷达感应器以及毫米波雷达感应器作为ADAS(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的一部分,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外置感应器20的保护范围,安装组件10的结构设置为不阻挡外置摄像头的可视范围,以及不阻挡声波雷达感应器和毫米波雷达感应器的感应信号,本申请实施例正是基于此考虑,提出了将安装组件10的安装部设置于外置安装口的内部,并将安装组件10的感应口伸出外置安装口外,然后将外置感应器20设置于安装组件10的内部,以此达到在稳定安装外置感应器20的基础上,不影响外置感应器20的正常使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还包括围设于感应口的周边的保护套13,保护套13设置为突出外置摄像头的透镜2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置摄像头的外部设置突出外置摄像头的透镜21的保护套13,保护套13对透镜21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外置摄像头在车辆的碰撞事故中出现透镜21直接碰撞外部器件被损坏的风险。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套13包括圆筒形结构和矩形筒结构,保护套13突出透镜21的尺寸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定,保护套13突出透镜21的尺寸优选为2mm,以此达到既能保护透镜21,又不影响安装组件10和外置感应器20的外观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前保险结构和/或后保险结构设置有安装组件10和外置感应器20。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的前保险结构和后保险结构是车辆的碰撞高发区,且车辆的后保险结构一般会设置后视摄像头和倒车雷达,车辆的前保险结构一般会设置前视摄像头作为辅助驾驶系统的感应器,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在车辆的前保险结构和/或后保险结构设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安装组件10,通过安装组件10保护车辆的外置感应器20,降低外置感应器20由于碰撞事故被损坏的风险。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的安装壳会突出外置摄像头的透镜21,安装壳突出透镜21的部分形成一个保护套13。在车辆的低速碰撞过程中,因为安装壳的保护套13比外置摄像头的透镜21要向外突出,可以用以防止外置摄像头的透镜21直接跟低速碰撞中的碰撞器或者其他车辆的保险杠40接触,降低外置摄像头的透镜21受损的风险。具体地,保护套13大概突出透镜21的表面约2mm,保护套13设置为与外置摄像头的安装壳一体成型,保护套13和安装壳的材料一般选为PP塑料。
在安装完外置感应器20以及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后,安装组件10的安装壳会突出保险杠40的外壳30的外置安装口,外置摄像头的透镜21位于安装壳突出外置安装口的部分。保险杠40的外壳30的内壁设置有由两片半椭圆形支架组成的铰接座14,铰接座14设置为与保险杠40的外壳30一体成型。外置摄像头的安装壳通过销轴(或转轴)连接铰接座14。因此,摄像头保护套13(或摄像头本体)可以通过销轴绕铰接座14转动。在车辆受到碰撞时,外置摄像头的安装壳的卡接凸起12与悬臂15上的卡接槽脱开,从而使外置摄像头的安装壳可以绕着顶部的销轴旋转,达到保护外置摄像头不被挤坏的目的。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体以及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车辆的外置感应器20通过安装组件10安装至车体。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组件10和外置感应器20可以设置于车辆的前保险结构、后保险结构、A柱、B柱、C柱或者车架,外置感应器20包括前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声波雷达感应器、毫米波雷达感应器等,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具有本申请实施例的安装组件10的一切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详细阐述。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只是阐述了车辆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及车辆中与本申请的改进点有关的结构,并不代表本申请的车辆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及车辆不具备其他的结构,例如,车辆还包括设置于车辆的后保险杠40的外壳30处的牌照安装结构50等结构,车辆的外置感应器20以及外置感应器20的安装组件10设置于该牌照安装结构50,通过牌照安装结构50起到保护外置感应器20以及安装组件10的作用,这些结构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保护范围,车辆的其他结构在此不再一一阐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
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安装至所述车辆的外置安装口,且所述安装壳具有与所述外置安装口对应的感应口,所述外置感应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的内部与所述感应口对应的位置,
所述安装壳的第一端悬挂至所述外置安装口的第一侧,所述安装壳的第二端卡接于所述外置安装口的第二侧,且所述安装壳能够在外力撞击作用下脱离所述外置安装口的所述第二侧,并绕着所述第一端向所述外置安装口的内部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安装口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壳,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壁并位于所述外置安装口的所述第一侧的铰接座,所述安装壳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铰接座转动连接的挂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座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半椭圆形支架,所述安装壳设置有分别与两个所述半椭圆形支架转动连接的两个所述挂耳,且两个所述半椭圆形支架设置为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外置安装口对应的保险杠,所述第一侧包括所述外置安装口的顶部或底部,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外置安装口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一侧,所述铰接座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并位于所述保险杠的覆盖范围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的翻转半径为R,所述铰接座的长度为L,所述外壳与所述保险杠之间的距离为D,D-L>R。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安装口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壳,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壁并位于所述外置安装口的所述第二侧的悬臂,所述安装壳的所述第二端设置为卡接至所述悬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安装壳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接槽配合的卡接凸起,所述安装壳通过所述卡接凸起推压所述卡接槽使所述悬臂发生形变从而脱离所述悬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设置有由外而内分布的装配部和止位部,所述装配部设置有由外而内分布的下倾斜坡,所述止位部设置有对所述卡接凸起进行限位的挡壁,且所述卡接槽的槽深设置为与所述外置感应器的安全碰撞力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设置为锯齿结构,所述卡接槽设置为沿所述安装壳的翻转方向分布的多个锯齿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设置为棘爪结构,所述卡接槽设置为沿所述安装壳的翻转方向分布的多个棘轮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感应器包括外置摄像头、声波雷达感应器、毫米波雷达感应器中的至少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还包括围设于所述感应口的周边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设置为突出所述外置摄像头的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结构和/或后保险结构设置有所述安装组件和所述外置感应器。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体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所述车辆的外置感应器通过所述安装组件安装至所述车体。
CN202320185445.6U 2023-02-08 2023-02-08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406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5445.6U CN219406329U (zh) 2023-02-08 2023-02-08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5445.6U CN219406329U (zh) 2023-02-08 2023-02-08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06329U true CN219406329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6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5445.6U Active CN219406329U (zh) 2023-02-08 2023-02-08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06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307046A1 (en)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automobile bumpers
JP2005271912A (ja)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イト構成群
KR20170000497U (ko) 트렁크 거치형 안전 표지판
CN219406329U (zh) 车辆外置感应器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US6220716B1 (en) Post attached type fender mirror for automotive vehicle
US8002307B2 (en) Air bag in rear view mirror
JP6129488B2 (ja)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06522703A (ja) 安全装置
KR20150088520A (ko) 추돌방지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도어보호장치
JP4172265B2 (ja) 車両のピラー部構造
CN206870975U (zh) 盲点探测系统的检测套件
KR200345829Y1 (ko) 앞범퍼와전륜휀더사각지대관측용보조미러구조
CN213115726U (zh) 一种具有防撞保护功能的新型车位锁
CN217112721U (zh) 一种车载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及汽车
US20230311751A1 (en) Rear Vehicle Light Assistant Device
CN217294445U (zh) 一种防磕碰装置及汽车
CN210066559U (zh) 公路防撞护栏立柱反光警示柱帽
CN216331760U (zh) 一种智能对焦后视镜
CN215793481U (zh) 一种防刮擦结构及其后视镜
CN215971342U (zh) 驾驶员监测设备总成
KR200212160Y1 (ko) 차량용 센서장착 장치
CN211893099U (zh) 一种车道线偏离监测预警设备
CN211391182U (zh) 一种隐藏式侧碰传感器安装结构
CN207433391U (zh) 后视镜、后视镜总成和车辆
KR200345786Y1 (ko) 안전탈락기능을 구비한 자동차용 인사이드 미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