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6311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06311U
CN219406311U CN202320064504.4U CN202320064504U CN219406311U CN 219406311 U CN219406311 U CN 219406311U CN 202320064504 U CN202320064504 U CN 202320064504U CN 219406311 U CN219406311 U CN 219406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tate
luggage
cover plate
trunk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645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645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06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行李箱和行李箱盖板,行李箱内限定出行李仓,行李箱盖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行李箱盖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在第一状态,行李箱盖板位于行李仓内以用于支撑物品,在第二状态,行李箱盖板的至少部分可以通过车辆的尾门槛的上方伸出至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的行李箱盖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可以使车辆的行李箱盖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解决了现有的行李箱盖板功能单一的问题,增加了行李箱盖板使用功能,丰富了行李箱盖板使用场景。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行李箱盖板位于行李箱内,仅起到行李箱内放置行李、物品的功能,行李箱盖板功能单一。因此,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行李箱盖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在第一状态,行李箱盖板位于行李箱内以用于支撑物品,在第二状态,行李箱盖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行李箱的外部且位于车身的外部,从而可以解决行李箱盖板功能单一的问题,增加行李箱盖板使用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行李箱,所述行李箱内限定出行李仓;行李箱盖板,所述行李箱盖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所述行李箱盖板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位于所述行李仓内以用于支撑物品,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的至少部分适于通过车辆的尾门槛的上方伸出至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的行李箱盖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可以使车辆的行李箱盖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解决了现有的行李箱盖板功能单一的问题,增加了行李箱盖板使用功能,丰富了行李箱盖板使用场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支撑于所述车辆的尾门槛;和/或,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沿水平方向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所述行李箱盖板与所述连接机构可转动连接,所述行李箱盖板的转动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机构至少用于驱动所述行李箱盖板升降,所述行李箱盖板可相对所述连接机构转动,以使得所述行李箱盖板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行李箱盖板通过转动预设角度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2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连接机构为四连杆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所述第一固定架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架均固定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且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盖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均邻近所述车辆的尾门槛,所述第一固定架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更邻近所述尾门槛。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尾门槛,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行李箱地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所述第一架体呈U型且具有第一配合轴,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配合轴;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所述第二架体呈U型且具有第二配合轴,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配合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连接机构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右两侧且邻近所述车辆的尾门槛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机构的所述第一转轴分别连接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厚度方向相对两侧且与所述行李箱盖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连接机构与行李箱盖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连接机构与行李箱盖板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行李箱盖板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行李箱盖板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行李箱盖板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行李箱盖板;
1、连接机构;11、第一连杆;12、第一转轴;13、第二连杆;14、第二转轴;15、第三连杆;16、第一固定架;161、第一固定板;162、第一架体;163、第一配合轴;17、第二固定架;171、第二固定板;172、第二架体;173、第二配合轴;
2、连接支架;20、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
22、尾门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行李箱和行李箱盖板10,行李箱内限定出行李仓,行李箱盖板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行李箱盖板1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行李箱盖板10可以通过运动,实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例如可以是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运动,使得行李箱盖板1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参照图4,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一状态时,行李箱盖板10位于行李仓内以用于支撑物品,行李箱盖板10低于车辆的尾门槛,行李箱盖板10可以沿水平方向放置;参照图5,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二状态时,行李箱盖板10的至少部分适于通过车辆的尾门槛的上方伸出至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
例如,在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二状态时,可以是行李箱盖板10的部分位于行李箱的外部且位于车身的外部,行李箱盖板10的其余部分位于行李仓内;在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二状态时,也可以是整个行李箱盖板10均位于行李箱的外部且位于车身的外部。
通过将行李箱盖板10具有不同的两种状态且在两种状态之间可以切换,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将行李箱盖板10切换至相应的状态。并且,由于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二状态时,行李箱盖板10的至少部分位于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使得行李箱盖板10在第二状态时可以形成一张向外展开的桌子,可以满足例如夜市摆摊及野外露营等场景摆放物品的功能需求,增加了行李箱盖板10的功能,丰富了行李箱盖板10的使用场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的行李箱盖板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可以使车辆的行李箱盖板1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解决了现有的行李箱盖板10功能单一的问题,增加了行李箱盖板10的使用功能,丰富了行李箱盖板10的使用场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在第二状态,行李箱盖板10支撑于车辆的尾门槛22。在行李箱盖板10的至少部分通过车辆的尾门槛22的上方伸出至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时,通过使得行李箱盖板10支撑于车辆的尾门槛22,可以增加对行李箱盖板10的支撑点以及支撑力度,使得行李箱盖板10位于第二状态时,可以更好地起到放置物品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在第二状态,行李箱盖板10沿水平方向放置,可以使行李箱盖板10对放置在行李箱盖板10上的物品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避免或减少放置在上面的物品从行李箱盖板10上滑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5,车辆还包括连接机构1,连接机构1设于行李仓的内壁,行李箱盖板10与连接机构1可转动连接,行李箱盖板10的转动轴线沿左右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e1方向)延伸,行李箱盖板10相对连接机构1转动时,行李箱盖板10绕其转动轴线转动。连接机构1至少用于驱动行李箱盖板10沿上下方向(参照附图中的e2方向)升降,行李箱盖板10可相对连接机构1转动,以使得行李箱盖板1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连接机构1运动,从而至少带动行李箱盖板10升降,也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相对连接机构1转动。
其中,在连接机构1运动,以至少带动行李箱盖板10升降时,可以是仅带动行李箱盖板10升降,也可以是带动行李箱盖板10升降的同时朝向行李箱的外部运动。
在行李箱盖板1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沿向上方向上升至高于尾门槛时,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相对连接机构1转动,使行李箱盖板10的至少部分可以通过车辆的尾门槛的上方伸出至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在行李箱盖板1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相对连接机构1转动,使行李箱盖板10通过车辆的尾门槛上方回到行李箱及车身的内部时,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沿向下方向下降,使行李箱盖板10回到行李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5,行李箱盖板10通过转动预设角度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210°。例如,行李箱盖板10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转动角度为180°;再例如,行李箱盖板10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转动角度可以为1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连接机构1为四连杆机构,连接机构1包括第一固定架16、第二固定架17、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5、第一转轴12以及第二转轴14,第一固定架16以及第二固定架17均固定于行李仓的内壁且间隔设置,第一连杆1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架16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1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12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3的一端与第一转轴12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14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15的一端与第二转轴14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15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架17可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2连接于行李箱盖板10。
在行李箱盖板1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第一连杆11,使第一连杆11运动,使得第一连杆11由向内倾斜的状态逐渐运动至接近竖直放置的状态,在运动过程中,第一连杆11通过第一转轴12带动第二连杆13,第二连杆13通过第二转轴14带动第三连杆15,从而带动行李箱盖板10上升,上升至高于尾门槛且高度合适时停止。而后,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使行李箱盖板10绕第一转轴12相对连接机构1转动,使行李箱盖板10进行翻转,从而使得行李箱盖板10的至少部分可以通过车辆的尾门槛22的上方伸出至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
在行李箱盖板1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行李箱盖板10,使李箱盖板10绕第一转轴12相对连接机构1转动,使行李箱盖板10进行翻转,从而使得行李箱盖板10通过车辆的尾门槛22上方回到行李箱及车身的内部。而后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方式驱动第一连杆11,使第一连杆11运动,使得第一连杆11由接近竖直放置的状态逐渐运动至向内倾斜放置的状态,在第一连杆11运动过程中,第一连杆11通过第一转轴12带动第二连杆13,第二连杆13通过第二转轴14带动第三连杆15,从而带动行李箱盖板10下降,使行李箱盖板10回到行李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5,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17均邻近车辆的尾门槛,第一固定架16相对第二固定架17更邻近车辆的尾门槛。22第一固定架16和第二固定架17均邻近车辆的尾门槛,可以使行李箱盖板10翻转至车外时,尽可能少的部分留在车内,使行李箱盖板10置于车外部分面积增大,便于使用。通过使得第一固定架16相对第二固定架17更邻近车辆的尾门槛,可以减少在转动过程中行李仓内部所需要的避让空间,从而使得行李箱盖板10更容易翻转至车身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第一固定架16固定于车辆的尾门槛,第二固定架17固定于车辆的行李箱地板,其中在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一状态时,行李箱盖板10盖设在行李箱地板的上方,从而方便第一固定架16以及第二固定架17的安装固定,且可以使第一固定架16尽可能地靠近尾门槛,在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二状态时,可以使得行李箱盖板10置于车外部分面积尽可能地增大。例如,第一固定架16可以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尾门槛,第二固定架17可以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行李箱地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第一固定架16包括第一固定板161和第一架体162,第一架体162设于第一固定板161,第一固定板161固定于行李仓的内壁,第一架体162呈U型且具有第一配合轴163,第一连杆11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配合轴163;第二固定架17包括第二固定板171和第二架体172,第二架体172设于第二固定板171,第二固定板171固定于行李仓的内壁,第二架体172呈U型且具有第二配合轴173,第三连杆15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配合轴173。该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固定架16以及第二固定架17的结构强度较高,且方便实现第一连杆11与第一固定架16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三连杆15与第二固定架17的转动连接。例如,第一固定板161可以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行李仓内壁,第二固定板171可以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行李仓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1-图3,连接机构1有两个,两个连接机构1分别位于行李箱盖板10的左右两侧且邻近车辆的尾门槛设置,两个连接机构1的第一转轴12分别连接于行李箱盖板10的左右两侧。两个连接机构1分别位于行李箱盖板10的左右两侧且邻近车辆的尾门槛,可以使行李箱盖板10在转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在行李箱盖板10处在第二状态时位于车外部分更多,使用更方便。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行李箱盖板10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支架2,连接支架2包括第一连接板20以及第二连接板21,第一连接板20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板20位于行李箱盖板10的厚度方向相对两侧且与行李箱盖板10相连,例如两个第一连接板20与行李箱盖板10通过第三紧固件相连。第二连接板21连接在两个第一连接板20之间且位于行李箱盖板10的左侧或右侧,具体地,处在行李箱盖板10的左侧的连接机构1的第二连接板21位于行李箱盖板10的左侧,处在行李箱盖板10的右侧的连接机构1的第二连接板21位于行李箱盖板10的右侧。第一转轴12连接于第二连接板21。该结构使行李箱盖板10连接支架2结构强度较高,固定更牢固,使行李箱在升降,转动工作中运行更稳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李箱,所述行李箱内限定出行李仓;
行李箱盖板,所述行李箱盖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所述行李箱盖板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位于所述行李仓内以用于支撑物品,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的至少部分适于通过车辆的尾门槛的上方伸出至行李箱以及车身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支撑于所述车辆的尾门槛;和/或,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行李箱盖板沿水平方向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所述行李箱盖板与所述连接机构可转动连接,所述行李箱盖板的转动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机构至少用于驱动所述行李箱盖板升降,所述行李箱盖板可相对所述连接机构转动,以使得所述行李箱盖板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盖板通过转动预设角度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50°-21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为四连杆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所述第一固定架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架均固定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于所述行李箱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均邻近所述车辆的尾门槛,所述第一固定架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更邻近所述尾门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尾门槛,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行李箱地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所述第一架体呈U型且具有第一配合轴,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配合轴;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于所述行李仓的内壁,所述第二架体呈U型且具有第二配合轴,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配合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右两侧且邻近所述车辆的尾门槛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机构的所述第一转轴分别连接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右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厚度方向相对两侧且与所述行李箱盖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行李箱盖板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
CN202320064504.4U 2023-01-05 2023-01-05 车辆 Active CN219406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4504.4U CN219406311U (zh) 2023-01-05 2023-01-05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4504.4U CN219406311U (zh) 2023-01-05 2023-01-05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06311U true CN219406311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6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64504.4U Active CN219406311U (zh) 2023-01-05 2023-01-05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06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3061B (zh) 具有能在顶篷上方移动的一个顶篷件的车辆顶篷
CN106985756B (zh) 杂物箱结构和商用车辆
CN101011950B (zh) 行李舱盖板装置
CN104010927A (zh) 紧凑型城市车辆
CN219406311U (zh) 车辆
CN114654981B (zh) 一种皮卡车斗加装组件及皮卡车
CN113844369A (zh) 一种卡车卷帘门式前顶柜结构
CN105731304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助力拖车
KR100443671B1 (ko) 음식물 수거차량용 수거통 수취장치
US10988085B2 (en) Motor vehicle
CN112249061B (zh) 车厢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805578A (zh) 一种配送机器人
CN215513388U (zh) 一种后翻式自卸半挂车
CN209813824U (zh) 多连杆货厢顶盖系统
CN213768222U (zh) 车辆
CN2534062Y (zh) 一种货厢硬盖封闭装置
CN112145011B (zh) 顶盖的控制系统、车厢及车辆
CN210526251U (zh) 一种玻璃与金属网板交替切换遮挡在车窗上的车窗装置
CN209852438U (zh) 电动汽车后备箱及电动汽车
CN210652819U (zh) 一种平移摆幅式双边自卸车
CN220548918U (zh) 具有无线电控侧滑门的货箱及货车
CN221090622U (zh) 一种内置升降尾板及车辆
CN208931442U (zh) 可移动变形后背轿车
CN213734983U (zh) 车厢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722964A (zh) 车辆的可升降顶盖装置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