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2145U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82145U CN219382145U CN202223078051.5U CN202223078051U CN219382145U CN 219382145 U CN219382145 U CN 219382145U CN 202223078051 U CN202223078051 U CN 202223078051U CN 219382145 U CN219382145 U CN 2193821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ssis
- heat exchanger
- air duct
- air conditioner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属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顶置式空调器包括底盘、内风道组件和外风道组件,内风道组件通过风道构件形成连通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的室内风道,并将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室内风道内,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将室内换热器固定连接于底盘上,使室内换热器得到有效固定;将外风道组件安装在底盘的后部,外风道支架固定连接在底盘上且设置在室外换热器的前侧或后侧,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底盘固定连接,使整机随着房车运行产生晃动时,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也会同步协调的与底盘一起运动,有利于缓解器件之间的相互运动,降低振动环境造成的破坏,运行更加稳定可靠,适用于房车等车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顶置式空调器通常安装于车顶,随着整车颠簸行驶,面临着非常严苛的振动环境,特别是蒸发器和冷凝器在缺乏有效的固定结构的情况下,会在空调器整机内部产生晃动,对空调器造成较大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顶置式空调器,能够有效解决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固定不稳定的问题,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上述顶置式空调器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包括:
底盘,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内风道组件,设于所述底盘的前部,所述内风道组件包括室内换热器和风道构件,所述风道构件限定出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的室内风道,所述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底盘的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侧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外风道组件,设于所述底盘的后部,所述外风道组件包括室外换热器和外风道支架,所述外风道支架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前侧或后侧,且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内风道组件通过风道构件形成连通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的室内风道,并将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室内风道内,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将室内换热器固定连接于底盘上,第一连接结构可设置在室内换热器的前侧或后侧,也可以在前侧和后侧同时设置第一连接结构,使室内换热器得到有效固定;将外风道组件安装在底盘的后部,外风道支架固定连接在底盘上且设置在室外换热器的前侧或后侧,对室外换热器的前侧或后侧形成支撑,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底盘固定连接,使室外换热器也得到有效固定,这样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均固定在底盘上,使整机随着房车运行产生晃动时,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也会同步协调的与底盘一起运动,有利于缓解器件之间的相互运动,降低振动环境造成的破坏,运行更加稳定可靠,适用于房车等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未装配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盘与蒸发器和冷凝器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蒸发器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蒸发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凝器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凝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盘100;室内进风口110;室内出风口120;后侧板130;第一固定台140;第一安装孔141;第一定位柱142;第二固定台150;第二安装孔151;第二定位柱152;第三安装孔160;第一支撑部170;凸台171;第二支撑部180;第二固定架181;
顶盖200;进风格栅210;
内风道组件300;室内换热器301;第一连接结构302;第一连接板303;第一通孔3031;第一定位孔3032;蒸发器310;第一边板311;出风侧左连接板312;出风侧右连接板313;进风侧左连接板314;进风侧右连接板315;蒸发器排气管316;风道构件320;上构件321;下构件322;贯流风轮330;接水盘340;
外风道组件400;室外换热器401;第二连接结构402;冷凝器410;第二边板411;连接耳412;第二连接板413;第二通孔4131;第二定位孔4132;第一固定架414;冷凝器进气管415;冷凝器排气管416;毛细管417;外风道支架420;进风通道430;外风机440;
电控盒组件500;
压缩机600;
出风格栅700;
管夹800;
加固板900;
顶置式空调器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非全部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1000,包括底盘100和顶盖200,顶盖200连接在底盘100上,底盘100的底部设有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外出风口;底盘100和顶盖200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格栅210,形成室外进风口,顶盖200和底盘100的后侧设有出风格栅700,形成室外出风口。可理解到,以房车为示例,顶置式空调器1000整机安装在房车的顶部,房车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口(附图未示出),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外出风口均朝向下方,且与安装口相连通,实现室内侧的空气循环,整机的外部从侧面进风并朝后侧出风,实现室外侧的空气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位均以底盘100为基准,结合图1所标注的方位关系作为参照,顶置式空调器1000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位与房车的方位一一对应。
参照图2所示,图2为顶置式空调器1000在无顶盖200状态的装配结构图,可以理解的是,顶置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内风道组件300和外风道组件400,内风道组件300安装在底盘100的前部,外风道组件400安装在底盘100的后部,在内风道组件300与外风道组件400之间隔开形成有一定的空间,该空间为外风道组件400的进风通道430。进风通道430的顶部安装有电控盒组件500,电控盒组件500固定连接在内风道组件300和外风道组件400之间。顶置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有压缩机600,压缩机600位于底盘100远离电控盒组件500的一侧,压缩机600与底盘100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底盘100的前部朝向房车的前侧,后部朝向房车的后侧。
此外,内风道组件300和外风道组件400的顶部之间还连接有加固板900,通过加固板900能够固定两个风道组件,提升结构的整体性,结构更牢固,加固板9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设定,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内风道组件300包括室内换热器301和风道构件320,其中风道构件320固定在底盘100上,风道构件320可包括上构件321和下构件322,通过上构件321和下构件322配合以限定出室内风道,室内风道连通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室内换热器301设置在室内风道中,且位于室内进风口110与室内出风口120之间,室内换热器301与底盘100固定连接。内风道组件300还包括内电机和贯流风轮330,贯流风轮330设置室内风道内,通过内电机驱动贯流风轮330运转,实现室内空气沿室内风道流动,从而使室内空气经过室内换热器301进行换热。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外风道组件400包括室外换热器401和外风道支架420,室外换热器401固定在底盘100靠近后侧位置,外风道支架420与底盘100固定连接,外风道支架420罩设在室外换热器401的前侧,通过外风道支架420对室外换热器401的前侧进行支撑,使外风道支架420与室外换热器401之间形成送风通道,送风通道与进风通道430连通形成室外风道。外风道组件400还包括外风机440,外风机440安装在外风道支架420上,室外的空气能够依次经过室外进风口、室外风道、室外换热器401和室外出风口流动,使室外空气经过室外换热器401进行换热。
当然,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外风道支架420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01的后侧,也即是通过外风道支架420对室外换热器401的后侧进行支撑,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同样的使得外风道支架420与室外换热器401之间形成送风通道,结构稳定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通过在风道构件320内形成室内风道,使室内风道与室外风道隔开,避免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发生窜风;而且风道构件320可采用保温材料制作而成,例如上构件321和下构件322由泡沫材料制成,具有保温作用。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600周围具有管路结构,通过管路结构将压缩机600与室内换热器301和室外换热器401连接组成循环回路,从而形成整个制冷系统,在制冷系统中室内换热器301为蒸发器310,室外换热器401为冷凝器410,下面以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为例,对制冷系统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图4为底盘100在未装配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状态的结构图,图5为底盘100在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装配完成的结构图。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中,在蒸发器31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第一连接结构302,蒸发器310通过第一连接结构302与底盘100固定连接,使蒸发器310的前后两侧均得到固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例如,第一连接结构302可以是用于支撑蒸发器310的支架,支架的一端与蒸发器3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盘100固定连接,通过在蒸发器310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支架进行支撑,当然,第一连接结构302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固定结构。
参照图9、图10和图11所示,实施例中,蒸发器310沿底盘10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边板311,第一连接结构302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303,两个第一连接板303分别与两侧的第一边板311固定连接,由于蒸发器31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第一连接结构302,也即是蒸发器310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板303。
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具体来说,蒸发器310前侧的两个第一连接板303分别为出风侧左连接板312和出风侧右连接板313,出风侧左连接板312与左侧的第一边板311固定连接,出风侧右连接板313与右侧的第一边板311固定连接。蒸发器310后侧的两个第一连接板303分别为进风侧左连接板314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进风侧左连接板314与左侧的第一边板311固定连接,进风侧右连接板315与右侧的第一边板311固定连接。
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出风侧左连接板312和出风侧右连接板313分别位于蒸发器310前端的左右两侧位置,出风侧左连接板312和出风侧右连接板313均与底盘100固定连接;进风侧左连接板314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分别位于蒸发器310后端的左右两侧位置,进风侧左连接板314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均与底盘100固定连接。也就是说,利用四个第一连接板303对蒸发器310进行固定,使蒸发器310的前侧和后侧均得到支撑,能够缓解车辆前行中振动产生的晃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参照图9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出风侧左连接板312和出风侧右连接板313为大致呈三角形的板体,以出风侧左连接板312为示例进行说明,出风侧左连接板312的竖直边和底边分别折弯形成翻边,翻边上设有开设有通孔,使出风侧左连接板312的竖直边可通过螺钉穿过通孔与左侧的第一边板311固定连接,底边也可通过螺钉穿过通孔与底盘100固定连接。出风侧右连接板313可参考上述出风侧左连接板312的连接结构。
参照图10所示,进风侧左连接板314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为大致呈梯形的板体,以进风侧左连接板314为示例进行说明,进风侧左连接板314的竖直边和底边分别折弯形成翻边,翻边上设有开设有通孔,使进风侧左连接板314的竖直边和底边可分别通过螺钉连接于第一边板311和底盘100。进风侧右连接板315可参考上述进风侧左连接板314的连接结构。
参照图1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出风侧左连接板312和出风侧右连接板313的高度尺寸小于进风侧左连接板314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的高度尺寸,有利于节省蒸发器310的前侧的安装空间。可理解到,进风侧左连接板314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的竖直边沿蒸发器310的高度方向延伸,并能够覆盖第一边板311,也即是后侧的两个第一连接板303能够对蒸发器310的整个高度进行支撑固定,使得蒸发器310的固定结构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从而使蒸发器310具有较强的抗振动性能。
参照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盘100的前部设有四个第一固定台140,其中两个第一固定台140位于室内进风口110的两侧,另外两个第一固定台140位于室内出风口120的两侧,每个第一固定台140设有第一安装孔141,出风侧左连接板312、出风侧右连接板313、进风侧左连接板314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与四个第一固定台140一一对应,每个第一连接板303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通孔3031,利用螺钉等连接件穿过第一通孔3031并连接于第一安装孔141,使得蒸发器310通过第一连接板303固定连接在底盘100上。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2可理解到,下构件322的中部设有接水盘340,接水盘340位于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之间,蒸发器310位于接水盘340上,第一固定台140凸出形成于底盘100内,第一固定台140能够穿过下构件322并进入到室内风道,第一固定台140分布于接水盘340的前后两侧,便于与第一连接板303进行连接,对蒸发器310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固定台140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41和一个第一定位柱142,第一定位柱142设置在第一固定台140的中部位置且位于两个第一安装孔141之间。结合图9和图10可理解到,每个第一连接板303底部的翻边均设有两个第一通孔3031和一个第一定位孔3032,第一定位孔3032位于两个第一通孔3031之间,通过中部位置的第一定位柱142与第一定位孔3032配合进行定位,能够使得前后两侧的第一安装孔141和第一通孔3031快速并准确得到定位,便于快速安装螺钉,提高装配效率。
参照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柱142与第一固定台140一体成型,第一定位柱142为圆柱形状,第一定位柱142的直径自下至上逐渐减小,使第一定位柱142的顶部形成锥形状,便于第一定位柱142能够快速插入到第一定位孔3032中进行定位,可理解到,装配时蒸发器310从接水盘340上部由上至下进行安装,依靠前后左右四个第一连接板303底部的第一定位孔3032与底盘100上的锥形状的第一定位柱142配合,可以快速且准确的装配到位,然后采用螺钉将第一连接板303固定在底盘100上。当然,第一定位柱142不限于圆柱形状,也可以是方形体或其它形状,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柱142的横截面尺寸自下至上逐渐减小,使第一定位柱142的顶端尺寸小于底端尺寸,从而便于与第一定位孔3032快速定位。
结合图5和图6可理解到,四个第一连接板303先连接到蒸发器310两侧的第一边板311上,然后将蒸发器310装配到底盘100上。以出风侧右连接板313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为示例进行具体说明,装配时,出风侧右连接板313和进风侧右连接板315的第一定位孔3032分别对应前后两侧的第一定位柱142,通过第一定位柱142通过锥形状顶端能够快速插入到前后两侧的第一定位孔3032中,从而使出风侧右连接板313上两个第一通孔3031与前侧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41一一对应,且进风侧右连接板315上两个第一通孔3031与后侧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41一一对应,提高定位效率,从而实现快速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第一固定柱上的第一安装孔141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置有三个或更多,第一定位柱142位于其中两个第一安装孔141之间,第一通孔3031的数量与第一安装孔141的数量匹配,通过增加第一安装孔141和第一通孔3031的数量可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具体数量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第一连接结构302对蒸发器310进行固定,可仅在蒸发器310的前侧或后侧设置第一连接结构302,由于第一连接结构302能够同时对蒸发器310的左侧和右侧提供有效的支撑,满足蒸发器310的稳定性要求,确保蒸发器310在车辆晃动时对能够起到加固的作用,运行稳定性得到保障,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底盘100设有后侧板130,后侧板130位于底盘100后部的末端,后侧板130固定连接有出风格栅700,冷凝器410的后侧设有第二连接结构402,冷凝器410通过第二连接结构402与后侧板130固定连接,使冷凝器410贴近出风格栅700设置。实施例中,结合图1可理解到,出风格栅700的下部与底盘100连接,上部与顶盖200连接,从而使出风格栅700得到固定。
参照图12所示,实施例中,冷凝器410沿底盘10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边板411,第二连接结构402为形成于第二边板411朝向后侧板130一侧的连接部,具体的,连接部为凸出于第二边板411的连接耳412,连接耳412设有连接孔,连接孔通过紧固件与后侧板固定连接,该连接孔为螺孔,紧固件为螺钉,后侧板130设有与该螺孔对应的连接孔,通过螺钉将后侧板130的连接孔与螺孔连接起来,从而使冷凝器410的后侧得到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5和图7可理解到,由于出风格栅700位于冷凝器410与后侧板130之间,通过螺钉可以依次穿过后侧板130、出风格栅700和连接耳412,使得在固定冷凝器410的同时能够将出风格栅700进行固定,装配更加方便快捷。
参照图13和图14所示,冷凝器410的前侧设有两个第二连接板413,两个第二连接板413分别连接在两侧的第二边板411上,且两个第二连接板413分别与底盘100固定连接,具体来说,第二连接板413的竖直边和底边分别折弯形成翻边,翻边上设有开设有通孔,使第二连接板413的竖直边可通过螺钉穿过通孔与第二边板411固定连接,底边也可通过螺钉穿过通孔与底盘100固定连接,使冷凝器410的前侧得到固定,配合后侧的第二连接结构402,能够更好地支撑冷凝器410,能够缓解车辆前行中振动产生的晃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底盘100的后部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台150,两个第二固定台150靠近冷凝器410的前侧,每个第二固定台150设有第二安装孔151,每个第二连接板413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二通孔4131,利用螺钉等连接件穿过第二通孔4131并连接于第二安装孔151,使得冷凝器410的前侧通过第二连接板413固定连接在底盘100上。
参照图5和图7所示,每个第二固定台150上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151和一个第二定位柱152,第二定位柱152设置在第二固定台150的中部位置且位于两个第二安装孔151之间。结合图13和图14可理解到,每个第二连接板413底部的翻边均设有两个第二通孔4131和一个第二定位孔4132,第二定位孔4132位于两个第二通孔4131之间,通过中部位置的第二定位柱152与第二定位孔4132配合进行定位,能够使得第二安装孔151和第二通孔4131快速并准确得到定位。
值得指出的是,第二定位柱152的直径自下至上逐渐减小,使第二定位柱152的顶部形成锥形状,便于第二定位柱152能够快速插入到第二定位孔4132中进行定位,具体的,第二连接板413与第二固定台150的具体连接结构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第一连接板303与第一固定台140的结构,第二定位柱152的横截面尺寸自下至上逐渐减小;且装配时冷凝器410也是由上至下进行安装,通过上述连接结构能够便于快速安装螺钉,提高冷凝器410的装配效率。结合图5和图7可以理解到,第二连接板413支撑着冷凝器410前部一侧的整个第二边板411,具有较强的连接和支撑强度。
参照图13和图1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二连接板413分别朝向前侧延伸,也即是第二连接板413凸出于冷凝器410的前侧,通过两侧的第二连接板413分别与外风道支架420的侧部固定连接。
具体的,结合图2和图4可理解到,底盘100上设置多个第三安装孔160,外风道支架420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三安装孔160,安装到位后外风道支架420紧靠冷凝器410,向前凸出的第二连接板413能够通过螺钉与外风道支架420的两侧部连接,第二连接板413和外风道支架420上分别设有装配螺钉的固定孔,使得冷凝器410的前侧可通过第二连接板413与底盘100和外风道支架420固定连接,具有较强的支撑强度;而且,外风道支架420的顶部侧壁朝向冷凝器410延伸,并覆盖冷凝器410的顶部,能够向下的压紧冷凝器410,从而使外风道支架420罩设在冷凝器410的前侧,一方面可以提高冷凝器410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强冷凝器410结构的作用,极大的提升了冷凝器410的稳定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固定在底盘100上,使整机随着房车运行产生晃动时,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也会同步协调地与底盘100一起运动,有利于缓解蒸发器310与冷凝器410之间的相互运动,降低剧烈振动造成的破坏,使顶置式空调器1000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600与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的相互之间通过管路相连,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组成制冷系统。考虑到由于顶置式空调器1000使用环境是在车辆上,其面临着更加苛刻的振动环境,需要面对车辆运行所产生的振动破坏,蒸发器310与管路以及冷凝器410与管路这两组结构中,每组相互之间一旦出现相对的运动将会容易拉断管路,因此需要协调一致,确保每组内两者的固定具备随整机的运动同步性,即两者相对静止。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管路结构进行固定,解决整个制冷系统中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分别与管路之间的协调固定问题。
参照图5和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制冷系统中的管路包括蒸发器排气管316、冷凝器进气管415、冷凝器排气管416和毛细管417,其中,蒸发器排气管316与压缩机600的进气口连接,冷凝器进气管415与压缩机600的排气口连接,冷凝器排气管416通过毛细管417与蒸发器310连接。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蒸发器310右侧部延伸出的蒸发器排气管316经过向下折弯以后靠近底盘100上的第一支撑部170,该第一支撑部170为与底盘100一体成型的凸台171,凸台171通过管夹800将蒸发器排气管316固定在底盘100上,防止蒸发器排气管316受振动破坏断裂,然后蒸发器排气管316继续延伸经过多次折弯以后进入压缩机600。
继续参照图5和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冷凝器410右侧端部的冷凝器进气管415经过前后折弯以后再向下折弯并靠近第二连接板413上的第一固定架414,通过固定件将冷凝器进气管415固定在第一固定架414上,固定件可以是管夹800,通过管夹800夹紧冷凝器进气管415,使其固定在第一固定架414上,有效防止冷凝器进气管415受振动破坏断裂;冷凝器进气管415再经过几次折弯以后进入压缩机600顶部。
继续参照图5和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冷凝器410右侧端部靠近底盘100的底部是冷凝器排气管416,冷凝器排气管416经过向上和向整机前部折弯后靠近底盘100上的第二支撑部180,该第二支撑部180为固定连接在底盘100上的第二固定架181,通过固定件将冷凝器排气管416固定在第二固定架181上,该固定件具体可以是管夹800,能够有效防止冷凝器排气管416受振动破坏断裂;该第二固定架181也可以采用凸台171替代,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冷凝器排气管416固定后继续向整机前部延伸并分支为两路毛细管417,毛细管417通过向上折弯以后再向前折弯,最后折弯进入蒸发器310右侧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连接板303将蒸发器310的两侧进行固定,并且对蒸发器310后侧从上到下的整个侧面进行支撑,同时对冷凝器410的前后两侧进行固定,使得冷凝器410前后两侧得到整个高度范围都得到夹紧式抱持支撑,并且顶部也得到压紧,将整个制冷系统牢牢固定在底盘100上,能够同步协调地与底盘100一起运动,缓解制冷系统中蒸发器310、冷凝器410和管路之间的相互运动,避免产生过大的拉扯力,造成管路断裂;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蒸发器排气管316、冷凝器进气管415、冷凝器排气管416和毛细管417分别折弯形成有多段弯管,在剧烈的振动时上述的多段弯管可以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避免管路拉扯损坏。此外,第一支撑部170的固定点与蒸发器310之间的管路,以及第二支撑部180与冷凝器410之间的管路能够得到与整体振动的协调,有效避免拉扯断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体为房车或其它形式的车种,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1000。以房车为示例,顶置式空调器1000安装在房车的车顶,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均且与车顶的安装口相连通,实现室内侧的空气循环,整机的外部从侧面进风并朝后侧出风,实现室外侧的空气流动。由于车辆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1000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7)
1.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内风道组件,设于所述底盘的前部,所述内风道组件包括室内换热器和风道构件,所述风道构件限定出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的室内风道,所述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底盘的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侧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
外风道组件,设于所述底盘的后部,所述外风道组件包括室外换热器和外风道支架,所述外风道支架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前侧或后侧,且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沿所述底盘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边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边板的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配合的第一固定台,所述第一固定台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通过连接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台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柱配合定位的第一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台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位于其中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安装孔之间,且所述第一定位柱的横截面尺寸自下至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后侧,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边板连接的侧边沿所述室内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设有后侧板,所述后侧板设有出风格栅,所述室外换热器沿所述底盘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边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连接耳,所述连接耳设于所述第二边板,所述连接耳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后侧板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边板的前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底盘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配合的第二固定台,所述第二固定台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连接件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台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间隔设置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柱配合定位的第二定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台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其中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且所述第二定位柱的横截面尺寸自下至上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远离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与所述外风道支架的侧部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固定架和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气管在所述固定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式空调器的压缩机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循环回路,所述管路具有多段弯折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设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有固定件,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排气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排气管固定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式空调器还包括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架设于所述内风道组件与所述外风道组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5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式空调器还包括加固板,所述加固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内风道组件与所述外风道组件。
17.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78051.5U CN219382145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PCT/CN2022/135540 WO2024103448A1 (zh) | 2022-11-18 | 2022-11-30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78051.5U CN219382145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82145U true CN219382145U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7165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78051.5U Active CN219382145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82145U (zh) |
-
2022
- 2022-11-18 CN CN202223078051.5U patent/CN2193821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80799B2 (en) | Outdoor unit | |
CN219382145U (zh)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
CN21526006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4223380U (zh) | 换热装置和空调 | |
CN118056695A (zh)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
CN215412219U (zh) |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
WO2024103448A1 (zh)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
CN21705771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390597U (zh) | 空调器 | |
CN211119658U (zh) | 一种风管机 | |
CN217357060U (zh) | 空调内机及空调 | |
CN221172423U (zh) | 柜式空调器 | |
CN203131986U (zh) | 室内机 | |
CN216448260U (zh) | 一种蒸发器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893648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096901U (zh) | 驻车空调器 | |
CN205372782U (zh) | 空调器 | |
CN218787591U (zh) | 一种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的内部结构及空气源冷热水机组 | |
CN215597458U (zh) | 固定板、出风组件及风管机 | |
CN213599488U (zh) | 安装板和室外机 | |
CN221098947U (zh) | 出风面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 |
CN218410271U (zh) | 空调风口安装架 | |
CN212108742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2189787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4469283U (zh) | 一种用于接水盘的连接板装置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