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3807U -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3807U
CN219373807U CN202222520428.1U CN202222520428U CN219373807U CN 219373807 U CN219373807 U CN 219373807U CN 202222520428 U CN202222520428 U CN 202222520428U CN 219373807 U CN219373807 U CN 219373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eat generating
conductive
heating elemen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04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宇翔
凌常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04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3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3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3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中,该发热模块包括发热体组件、壳体以及第一导电部,发热体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壳体形成有插接槽和容纳槽,发热体组件插设于插接槽内;第一导电部设置于容纳槽,第一导电部与发热体组件导电接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效率高的发热模块。

Description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通过控制电路和雾化元件来控制工作状态和烟雾输出量,根据气溶胶生成基质不同,产生不同成分的气溶胶以供人抽吸的一种电子传送系统。相关技术中,发热体组件是通过两根引线焊接到电路板的焊点上,如此,存在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装配效率高的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模块,包括:
发热体组件,所述发热体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插接槽和容纳槽,所述发热体组件插设于所述插接槽内;
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发热体组件导电接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以及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的引线,所述引线远离所述发热体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引线导电接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座体以及盖设在所述座体上的盖体,所述座体上形成所述容纳槽,所述插接槽包括形成在所述座体上的第一子槽和形成在所述盖体上的第二子槽,所述发热体连接有所述引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槽,所述引线经所述第一子槽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引线的一端经所述第二子槽伸出所述插接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以及环设在所述发热体周侧的定位部,所述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子槽的第一定位面,所述盖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子槽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卡接,且将所述定位部的相对两端夹持在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发热体,且密封夹设于所述发热体、所述第一子槽的槽壁以及所述定位部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的外侧壁形成有凸缘,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盖体外侧壁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夹设于所述凸缘与所述座体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槽形成在所述座体的底部,所述容纳槽具有朝下敞开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导电部过盈设置于所述容纳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具有容纳腔的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开口;
主板组件,所述主板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
上述所述的发热模块,所述发热模块的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发热模块的一端从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导电接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为导电块。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为弹片,当所述发热模块的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弹片产生弹性形变,并在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导电接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口处形成第一卡接部,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形成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卡槽,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卡槽卡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扣具有第一卡接面,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面相对的第二卡接面,所述第一卡接面与所述第二卡接面抵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形成导槽,所述第一卡扣经所述导槽导向,卡入所述卡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槽的顶部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容纳腔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朝沿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减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扣的顶部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容纳腔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朝沿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减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发热模块包括发热体组件、壳体以及第一导电部,壳体形成有插接槽和容纳槽,发热体组件插设于插接槽内,即壳体通过设置插接槽,用于固定发热体组件。同时,发热模块还包括设置于容纳槽的第一导电部,第一导电部与发热体组件导电接触,即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部,以使发热体组件通过第一导电部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路板实现电连接,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部,以使发热体组件、壳体以及第一导电部模块化,发热模块在装配时,发热体组件不用通过引线焊接到电路板的焊点上,进而提高了发热模块的装配效率,另外,在后续的定位测温和装配的过程中,有利于避免引线受到拉扯而导致引线与发热体或者电路板接触不良,进而产生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发热模块的装配效率和质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发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发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发热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热模块11、发热体组件111、发热体112、定位部113、引线114、第一密封圈115、第二密封圈12、壳体12a、插接槽12b、卡槽12c、第二卡扣12d、第二卡接面12e、导槽12f、第一导向面121、座体121a、第一子槽121b、第一定位面121c、容纳槽121d、第一开口122、盖体122a、第二子槽122b、第二定位面122c、凸缘13、第一导电部20、外壳20a、容纳腔20b、第二开口20c、第一卡扣20d、第一卡接面20e、第二导向面30、主板组件31、电路板32、第二导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7,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外壳20、主板组件30以及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模块10。
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包括但不限于药品、含尼古丁的烟草材料或不含尼古丁的植物叶类材料等。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优选为固体。
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电源组件以及主板组件30,电源组件设置在外壳20内,主板组件3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外壳20内,电源组件例如可以包括电池,电池与主板组件30以及发热模块10之间为电连接,主板组件30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控制电源组件与发热模块10之间的通断电。
请参阅图1至图5,外壳20设置有容纳腔20a,外壳20的顶部形成有与容纳腔20a连通的第二开口20b,发热模块10的部分结构设置于容纳腔20a,发热模块的一端从第二开口20b伸出,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雾化。
请参阅图1和图2,主板组件30包括电路板31以及与电路板31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32,电路板31设置于容纳腔20a,发热模块10的部分结构设置于容纳腔20a,以使发热模块的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32导电接触,进而实现发热模块10与电路板31的电连接。
一实施例中,主板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电路板31,至少一个电路板31设置于容纳腔20a。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数量包括一个、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模块,请参阅图1至图5,该发热模块10包括发热体组件11、壳体12以及第一导电部13。
发热体组件11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请参阅图3、图4和图6,壳体12形成有插接槽12a,发热体组件11插设于插接槽12a内,也就是说,壳体12通过设置插接槽12a,用于固定发热体111。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组件11与壳体12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便于单独取出发热体组件11进行清洁,清洁更加干净;更换发热体组件11时,只需更换发热体组件11即可,发热模块10中的其它元件仍能继续使用,避免发热模块10中的其它元件被丢弃浪费,节约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成本;使得发热体组件11可以成为一种无需清洁的一次性耗材。
请参阅图1至图4,第一导电部13设置于容纳槽121c,第一导电部13与发热体组件11导电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接触指的是第一导电部13与发热体组件11之间通过接触以实现电连接,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导电部13与发热体组件11之间通过连接以实现电连接,也就是说,发热模块10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部13,以使发热体组件11、壳体12以及第一导电部13模块化,发热模块10在装配时,发热体组件11不用通过引线113焊接到电路板31的焊点上,即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部13,以使发热体组件11通过第一导电部13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路板31实现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模块,该发热模块10包括发热体组件11、壳体12以及第一导电部13,壳体12形成有插接槽12a和容纳槽121c,发热体组件11插设于插接槽12a内,即壳体12通过设置插接槽12a,用于固定发热体组件11。同时,发热模块10还包括设置于容纳槽121c的第一导电部13,第一导电部13与发热体组件11导电接触,即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部13,以使发热体组件11通过第一导电部13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路板31实现电连接,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部13,以使发热体组件11、壳体12以及第一导电部13模块化,发热模块10在装配时,发热体组件11不用通过引线113焊接到电路板31的焊点上,进而提高了发热模块10的装配效率,另外,在后续的定位测温和装配的过程中,有利于避免引线113受到拉扯而导致引线113与发热体111或者电路板31接触不良,进而产生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发热模块10的装配效率和质量的稳定性。
第一导电部13与发热体组件11导电接触的设置方式有多种。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和图6,发热体组件11包括发热体111以及与发热体111电连接的引线113,引线113远离发热体111的一端伸入容纳槽121c,并夹设于容纳槽121c的槽壁与第一导电部13之间,第一导电部13与引线113导电接触,其中,第一导电部13的数量为两个,引线113的数量为两根,两根引线113分别与第一导电部13导电接触,并分别构成发热体111的正极和负极。也就是说,通过将与发热体111电连接的引线113的一端伸入容纳槽121c,以使第一导电部13与引线113过盈压合接触,进而实现第一导电部13与引线113导电接触。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13与引线113过盈压合接触,不需要与引线113连接,减少了装配步骤,提高了装配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引线113被拉扯而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
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111端部的表面镀有金属层、电镀导电银浆层等以形成电极,第一导电部13与发热体111端部的金属镀层导电接触。
又一些实施方式中,引线113也可以不是夹设于容纳槽121c的槽壁与第一导电部13之间,而是与第一导电部13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电连接。
发热体111远离引线113的一端形成有尖端,尖端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制,只需便于发热体111插入固体气溶胶生成基质即可。
其中,发热体组件11的材质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可以是导电陶瓷或金属合金等其他导电材料。
发热体111的具体结构形式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可以是片式、针式、多棱式等,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以发热体组件11为针式为例进行描述。
示例性地,壳体12是分体式结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壳体12包括座体121以及盖设在座体121上的盖体122。具体地,座体121上形成容纳槽121c,插接槽12a包括形成在座体121上的第一子槽121a和形成在盖体122上的第二子槽122a。采用分体式结构,通过座体121与盖体122共同形成插接槽12a,便于发热体组件11的装配,装配的时候,可以先将发热体组件11插入座体121内形成的第一子槽121a中,然后将盖体122盖设在座体121上,并使得发热体组件11插设于第二子槽122a中,以共同实现对发热体组件11的固定。
发热体111连接有引线113的一端设置于第一子槽121a,引线113经第一子槽121a伸入容纳槽121c,以实现与第一导电部13之间的电连接,发热体111远离引线113的一端经第二子槽122a伸出插接槽12a,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
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座体121单独形成插接槽12a。
当然,壳体12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一体注塑成型。一体式的壳体12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减少装配时间,提升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122与座体121的具体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制,例如盖体122与座体121之间可以为卡接、插接、紧固连接或者胶接等,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盖体122与座体121为卡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发热体组件11包括发热体111以及环设在发热体111周侧的定位部112,发热体组件11通过设置定位部112,定位部112环设在发热体111周侧,用于对发热体111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有利于发热体111装配到位,在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发热体组件11因装配不到位而导致发热体组件11与电路板31接触不良。
具体地,请参阅图3和图4,座体121形成有朝向第二子槽122a的第一定位面121b,盖体122形成有朝向第一子槽121a的第二定位面122b,盖体122与座体121卡接,且将定位部112的相对两端夹持在第一定位面121b和第二定位面122b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面121b可以是形成在座体121的端部,也就是形成在第二子槽122a内;第二定位面122b可以是形成在盖体122的端部,也就是形成在第一子槽121a内。
在盖体122卡接在座体121上的过程中,第一定位面121b和第二定位面122b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直至将定位部112的相对两端夹紧在第一定位面121b和第二定位面122b上。该实施例中,只需要盖体122和座体121对定位部112进行夹持即可,无需使用螺钉等紧固件进行紧固。当取下盖体122时,直接将发热体组件11从第一子槽121a的开口抽出即可。当需要装配时,将发热体组件11的定位部112从第一子槽121a的开口插入第一子槽121a,随后将盖体122与座体121即可,拆卸和装配均比较便捷。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发热体组件11包括第一密封圈114,第一密封圈114套设于发热体111,且密封夹设于发热体111、第一子槽121a的槽壁以及定位部1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密封圈114通过套设于发热体111,以使第一密封圈114与发热体111之间密封抵接,第一密封圈114密封夹设于发热体111、第一子槽121a的槽壁以及定位部112之间,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114密封壳体12与发热体组件11之间的间隙,提高了壳体12与发热体组件11之间的密封性能,有效改善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气溶胶或残留液进入壳体12与发热体组件11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
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盖体122的外侧壁形成有凸缘122c,发热体组件11包括套设于盖体122外侧壁的第二密封圈115,第二密封圈115密封夹设于凸缘122c与座体121之间。也就是说,盖体122的外侧壁形成有凸缘122c,通过在盖体122与座体121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以使凸缘122c与座体121共同挤压第二密封件,提高了盖体122与座体121之间的密封性,如此,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密封盖体122与座体121之间的间隙,提高了盖体122与座体121之间的密封性能,有效改善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气溶胶或残留液进入盖体122与座体121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
由于第一密封圈114和发热体111直接接触,而发热体111温度较高,所以第一密封圈114的材质需要耐高温,例如,第一密封圈114的材质可以选用硅胶、塑胶等能耐高温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密封圈115的材质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可以选用硅胶、塑胶等能耐高温材料。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容纳槽121c形成在座体121的底部,容纳槽121c具有朝下敞开的第一开口121d。如此,一方面,有利于第一导电部13经第一开口121d设置于容纳槽121c,另一方面,容纳槽121c具有朝下敞开的第一开口121d,发热模块10设置于容纳腔20a时,便于第一导电部13与电路板31的第二导电部32导电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部13与壳体12的具体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制,例如第一导电部13与壳体12之间可以为卡接、过盈配合或者胶接等,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13过盈设置于容纳槽121c。如此,只需要将第一导电部13过盈设置于容纳槽121c,容纳槽121c的槽壁对第一导电部13进行挤压即可,无需使用螺钉等紧固件进行紧固或者进行胶接,提高了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部13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第一导电部13为导电块,导电块例如为铜触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电部32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4,第二导电部32为弹片,当发热模块10的部分结构设置于容纳腔20a,弹片产生弹性形变,并在弹力作用下与第一导电部13导电接触。也就是说,发热模块10的部分结构设置于外壳20的容纳腔20a,第一导电部13与弹片抵接并对弹片产生作用力,弹片在第一导电部13的作用力下产生弹性形变,弹片在弹力作用下与第一导电部13导电接触,以实现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二导电部32设置为弹片,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32直接的作用力过大导致第一导电部13或第二导电部32被损坏,另一方面,即使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的安装尺寸存在一定的公差,通过弹片的弹性形变也可以实现第一导电部13与第二导电部32直接之间导电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的具体连接结构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之间可以为卡接、插接、紧固连接或者胶接等,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7,第二开口20b处形成第一卡接部,壳体12的外侧壁形成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以实现将发热模块10固定在外壳20的容纳腔20a,可以防止发热模块10从容纳腔20a内脱出。该实施例中,只需要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即可,无需使用螺钉等紧固件进行紧固。拆卸和装配均比较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数量均为2个,如此,2个第一卡接部与2个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能够提高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卡接部为第一卡扣20c,第二卡接部为卡槽12b,第一卡扣20c与卡槽12b卡接。例如,第二开口20b处的部分侧壁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卡扣20c,座体121的部分外侧壁内凹形成卡槽12b,在将发热模块10经第二开口20b处伸入容纳腔20a的时候,第一卡扣20c与卡槽12b的距离逐渐减小,当第一卡扣20c卡入卡槽12b,第二导电部32在弹力作用下与第一导电部13导电接触,即完成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的连接。
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卡接部为卡槽12b,第二卡接部为第一卡扣20c,第一卡扣20c与卡槽12b卡接。
又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第一卡扣20c具有第一卡接面20d,第二卡接部为第二卡扣12c,第二卡扣12c具有与第一卡接面20d相对的第二卡接面12d,第一卡接面20d与第二卡接面12d抵接。也就是说,第二开口20b处的部分侧壁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卡扣20c,座体121的部分外侧壁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卡扣12c,第二卡扣12c具有与第一卡接面20d相对的第二卡接面12d,在将发热模块10经第二开口20b处伸入容纳腔20a的时候,当第一卡接面20d与第二卡接面12d抵接,第二导电部32在弹力作用下与第一导电部13导电接触,即完成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的连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5,壳体12的外侧壁形成导槽12e,第一卡扣20c经导槽12e导向,卡入卡槽12b。也就是说,导槽12e位于卡槽12b的下方,在将发热模块10经第二开口20b处伸入容纳腔20a的时候,先将第一卡扣20c对准导槽12e,第一卡扣20c可以沿着导槽12e逐渐靠近卡槽12b,一方面,便于发热模块10的第一卡扣20c卡入卡槽12b,另一方面,卡槽12b可以起到防呆作用,有利于防止发热模块10装错方向而导致第一导电部13不能顺利地与第二导电部32导电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导槽12e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是指数量包括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5,导槽12e的顶部具有第一导向面12f,第一导向面12f与容纳腔20a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朝沿第二开口20b进入容纳腔20a的方向减小。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面12f的设置,有利于第一卡扣20c可以沿着导槽12e顶部的第一导向面12f卡入卡槽12b,以实现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的装配。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一卡扣20c的顶部具有第二导向面20e,第二导向面20e与容纳腔20a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朝沿第二开口20b进入容纳腔20a的方向减小。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向面20e的设置,有利于第一卡扣20c可以沿着导槽12e逐渐靠近卡槽12b,以实现发热模块10与外壳20的装配。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中”、“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又一些实施例中”、或“示例性”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发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体组件,所述发热体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插接槽和容纳槽,所述发热体组件插设于所述插接槽内;
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发热体组件导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以及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的引线,所述引线远离所述发热体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引线导电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座体以及盖设在所述座体上的盖体,所述座体上形成所述容纳槽,所述插接槽包括形成在所述座体上的第一子槽和形成在所述盖体上的第二子槽,所述发热体连接有所述引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槽,所述引线经所述第一子槽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引线的一端经所述第二子槽伸出所述插接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以及环设在所述发热体周侧的定位部,所述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子槽的第一定位面,所述盖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子槽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卡接,且将所述定位部的相对两端夹持在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发热体,且密封夹设于所述发热体、所述第一子槽的槽壁以及所述定位部之间;和/或,
所述盖体的外侧壁形成有凸缘,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盖体外侧壁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夹设于所述凸缘与所述座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形成在所述座体的底部,所述容纳槽具有朝下敞开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导电部过盈设置于所述容纳槽。
7.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容纳腔的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开口;
主板组件,所述主板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模块,所述发热模块的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发热模块的一端从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导电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为导电块;和/或,
所述第二导电部为弹片,当所述发热模块的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弹片产生弹性形变,并在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导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处形成第一卡接部,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形成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卡槽,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卡槽卡接;和/或,
所述第一卡扣具有第一卡接面,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面相对的第二卡接面,所述第一卡接面与所述第二卡接面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形成导槽,所述第一卡扣经所述导槽导向,卡入所述卡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的顶部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容纳腔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朝沿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减小;和/或,
所述第一卡扣的顶部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容纳腔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朝沿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减小。
CN202222520428.1U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9373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0428.1U CN219373807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0428.1U CN219373807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3807U true CN219373807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97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0428.1U Active CN219373807U (zh) 2022-09-22 2022-09-22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3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10526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110537294B (zh) 具有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及组装方法
JP3716345B2 (ja) 携帯電話のバッテリ接続端子
CN218773341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373807U (zh) 一种发热模块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044933U (zh) 一种发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958743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089624U (zh) 一种电子雾化器
CN211861805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1065047U (zh) 一种雾化头组件及雾化器
CN215124322U (zh) 一种一体式雾化装置
CN218245654U (zh) 一种发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832811U (zh) 电极与绝缘安装座一体化成型的电子烟杆和电子烟
CN210642464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
CN220859463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和供电组件
CN114041632A (zh) 电极连接可靠的雾化组件和雾化装置
CN218303464U (zh) 咪头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79055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999528U (zh) 电源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906319U (zh) 一种雾化装置及雾化设备
CN218790509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8889265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90631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888926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9762485U (zh) 储液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