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6153U - 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66153U CN219366153U CN202223000338.6U CN202223000338U CN219366153U CN 219366153 U CN219366153 U CN 219366153U CN 202223000338 U CN202223000338 U CN 202223000338U CN 219366153 U CN219366153 U CN 2193661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gine
- intercooler
- heat exchanger
- pip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651 drink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5
- 235000020188 drinking water Nutrition 0.000 claims 5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23 enhan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一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平行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所述发动机侧面还设置有用于抽取外部冷却液并将其输送至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抽液组件,所述抽液组件包括设置于发动机侧面并向下延伸的抽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并与热交换器连通的冷却液进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与中冷器连通的中冷器进水管以及设置于抽水管进水口处的抽水泵。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冷却液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却液的输送效率,进而提高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用发动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现有蜗轮增压器结构的船用发动机的功率不断提升,发动机本体的散热量增加,同时需要的进气量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较低的进气温度,但是由于船舱的密封性,需要采用中冷器和热交换器降低进气温度和冷却内循环水的温度。
目前,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1648852A公开了一种船用发动机,包括:换热器、增压器、中冷器、发动机水泵和外置水泵,中冷器通过进气管道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接,中冷器用于将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冷却后输送至进气歧管中;发动机水泵通过发动机出水管与换热器连接,换热器通过发动机进水管与发动机本体连接,换热器用于冷却发动机水泵输出的冷却液;外置水泵由发动机曲轴带动,外置水泵通过管道与换热器和中冷器连接,外置水泵输送的冷却液用于和换热器中的高温冷却液换热,以及和中冷器中的高温空气换热。
虽然这种船用发动机能够提高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但是这种船用发动机需要通过外置水泵将冷却液同时输送到中冷器和热交换器内,由于中冷器和热交换器分别设置在发动机的两端,所以在通过外置水泵通过管道输送冷却液时,管道的流通路径较长会影响到冷却液的输送效率,同时外置水泵需要较大的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器水输送管道较长输送功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一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平行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所述发动机侧面还设置有用于抽取外部冷却液并将其输送至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抽液组件,所述抽液组件包括设置于发动机侧面并向下延伸的抽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并与热交换器连通的冷却液进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与中冷器连通的中冷器进水管以及设置于抽水管进水口处的抽水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从而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间距减速,能够在通过抽液组件输送冷却液时,使冷却液不再需要分流至发动机的两端,只需要向同一侧输送并配合冷却液进水管与中冷器进水管,就能够实现冷却液的输送,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冷却液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却液的输送效率,进而提高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提高了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同时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相同一侧,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便于安装,进一步能够减少对抽水泵的使用要求。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相对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外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相邻设置,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的冷却液进水口均设置于相同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热交换器相对中冷器体积较大,通过将热交换器设置于中冷器外侧,能够使整体空间排布更加合理,同时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相邻设置,能够减少两者之间的间距,进而更便于抽液组件输送冷却液,也能够使发动机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动机上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置连接的飞轮盘,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设置于飞轮盘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就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飞轮盘一侧,能够更便于中冷器与热交换器上管路的排布,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加便于安装。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发动机上设置有用于空气增压的增压器,所述中冷器上设置有与增压器连通的进气管、与发动机本体连通的出气管和设置于中冷器侧面用于冷却液排出的中冷器排水管,所述中冷器排水管与进气管设置于相同一侧,所述出气管相对设置于另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气管使增压后的气体进入到中冷器内冷却后,再由出气管进入到发动机内,同时进气管与冷却排水管设置于相同一侧,能够使管道排布更加合理,而且更便于气路的流通。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用于冷却液排出的冷却液排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上与发动机连通用于发动机内循环水进入热交换器内冷却的内循环水进水管和设置于热交换器上使冷却后的内循环水回流至发动机的内循环水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内循环水进水管和内循环水出水管将发动机内循环水通过热交换器冷却后再流至发动机内。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进水口设置于底部并与内循环水进水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于热交换器外侧,并位于热交换器的中部,与内循环水排水管连通,所述内循环水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发动机相对飞轮盘的另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循环水进水口设置于热交换器底部,内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于侧面中部,从而便于发动机管道的排布,能够将内循环水进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下侧,内循环水排水管对应设置于发动机上侧,从而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增压器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气管和用于空气过滤的滤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在进入增强器内时能够通过滤芯进行过滤。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出气管出气端设置有进气歧管,使冷却后的气体由进气歧管进入到发动机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冷却后的气体通过进气歧管分别输送至发动机内的各个腔室内。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从而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间距减速,能够在通过抽液组件输送冷却液时,使冷却液不再需要分流至发动机的两端,只需要向同一侧输送并配合冷却液进水管与中冷器进水管,就能够实现冷却液的输送,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冷却液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却液的输送效率,进而提高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提高了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同时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相同一侧,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便于安装,进一步能够减少对抽水泵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右视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后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发动机;2、中冷器;3、热交换器;4、飞轮盘;5、抽液组件;6、抽水管;7、冷却液进水管;8、中冷器进水管;9、抽水泵;10、三通管;11、冷却液排水管;12、内循环水进水管;13、内循环水出水管;14、增压器;15、进气管;16、出气管;17、中冷器排水管;18、进气歧管;19、排气管;20、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1,包括发动机1、中冷器2、热交换器3,发动机1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飞轮盘4,中冷器2设置于飞轮盘4一侧,热交换器3与中冷器2平行设置并设置于相同一侧,热交换器3相对于中冷器2设置于发动机1外侧,并与中冷器2相邻设置,中冷器2与热交换的冷却液进水口均设置于相同一侧。
如图2所示,发动机1侧面还设置有用于抽取外部冷却液并将其输送至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的抽液组件5,抽液组件5包括设置于发动机1侧面并向下延伸的抽水管6、设置于抽水管6出水口并与热交换器3连通的冷却液进水管7、设置于抽水管6出水口与中冷器2连通的中冷器进水管8以及设置于抽水管6进水口处的抽水泵9,抽水管6出水口设置有三通管10,通过三通管10使抽水管6与热交换冷却液进水管7和中冷器进水管8连通,从而能够通过抽水泵9抽取冷却液后同时对热交换冷却液进水管7和中冷器进水管8进行供水。
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3相对冷却液进水管7另一侧设置有用于冷却液排出的冷却液排水管11,热交换器3上还设置有与发动机1连通用于发动机1内循环水进入热交换器3内冷却的内循环水进水管12和设置于热交换器3上使冷却后的内循环水回流至发动机1的内循环水出水管13。
使用时,能够通过抽水泵9将冷却液输送到热交换器3内,从而实现对热交换器3内的内循环水进行冷却,然后再通过冷却液排水管11将使用过的冷却液从热交换器3中排出,再通过抽水泵9的不断抽水,从而实现热交换器3的单循环冷却。
如图4、图5所示,热交换器3的内循环水进水口设置于底部并与内循环水进水管12连通,热交换器3的内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于热交换器3外侧,并位于热交换器3的中部,与内循环水排水管连通,内循环水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发动机1相对飞轮盘4的另一侧,能够在内循环水通过内循环进水管进入到热交换器3内冷却后,由内循环排水管输送到发动机1另一侧进行循环供水。
发动机1上设置有用于空气增压的增压器14,中冷器2上设置有与增压器14连通的进气管15、与发动机1本体连通的出气管16和设置于中冷器2侧面用于冷却液排出的中冷器排水管17,中冷器排水管17与进气管15设置于相同一侧,出气管16相对设置于另一侧,出气管16出气端设置有进气歧管18,使冷却后的气体由进气歧管18进入到发动机1内。
使用时,能够通过抽水泵9将冷却液输送到中冷器2内,从而对中冷器2内的压缩气体进行冷却,然后再通过中冷器排水管17将使用后的冷却液排出,再通过抽水泵9的不断抽水,从而实现中冷器2的单循环冷却。
增压器14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气管19和用于空气过滤的滤芯20。
通过将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设置于发动机1相同一侧,从而使中冷器2与热交换器3之间的间距减速,能够在通过抽液组件5输送冷却液时,使冷却液不再需要分流至发动机1的两端,只需要向同一侧输送并配合冷却液进水管7与中冷器进水管8,就能够实现冷却液的输送,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冷却液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却液的输送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一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平行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所述发动机侧面还设置有用于抽取外部冷却液并将其输送至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抽液组件,所述抽液组件包括设置于发动机侧面并向下延伸的抽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并与热交换器连通的冷却液进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与中冷器连通的中冷器进水管以及设置于抽水管进水口处的抽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相对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外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相邻设置,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的冷却液进水口均设置于相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上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置连接的飞轮盘,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设置于飞轮盘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用于空气增压的增压器,所述中冷器上设置有与增压器连通的进气管、与发动机本体连通的出气管和设置于中冷器侧面用于冷却液排出的中冷器排水管,所述中冷器排水管与进气管设置于相同一侧,所述出气管相对设置于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用于冷却液排出的冷却液排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上与发动机连通用于发动机内循环水进入热交换器内冷却的内循环水进水管和设置于热交换器上使冷却后的内循环水回流至发动机的内循环水出水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进水口设置于底部并与内循环水进水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于热交换器外侧,并位于热交换器的中部,与内循环水排水管连通,所述内循环水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发动机相对飞轮盘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气管和用于空气过滤的滤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出气端设置有进气歧管,使冷却后的气体由进气歧管进入到发动机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00338.6U CN219366153U (zh) | 2022-11-08 | 2022-11-08 | 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00338.6U CN219366153U (zh) | 2022-11-08 | 2022-11-08 | 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66153U true CN219366153U (zh) | 2023-07-18 |
Family
ID=87150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00338.6U Active CN219366153U (zh) | 2022-11-08 | 2022-11-08 | 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66153U (zh) |
-
2022
- 2022-11-08 CN CN202223000338.6U patent/CN2193661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3881455A (en) | Aftercool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10521619A (ja) | 充填流体吸入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内燃機関 | |
CN210509353U (zh) | 一种内燃机用新型冷却系统 | |
CN102032073A (zh) | 废气再循环系统 | |
CN210239843U (zh) | 一种发动机高低温循环冷却系统 | |
CN101943034A (zh) | 水冷压气机蜗壳 | |
CN201133280Y (zh) | 一种发动机中冷系统 | |
CN215109685U (zh) | 一种压缩机蜗壳水冷装置 | |
CN219366153U (zh) | 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 |
CN204003074U (zh) | 集成式车用冷却器 | |
CN201756998U (zh) | 柴油机中冷器安装箱体 | |
CN210105974U (zh) | 一种用于大型天然气发动机增压混合气体冷却系统 | |
CN106930821A (zh) | 一种内置式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 | |
CN211287873U (zh) | 一种发动机散热冷却装置 | |
US11208944B2 (en) | Cool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210564825U (zh) | 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 | |
JPH10220305A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ー付きegr装置 | |
CN204663655U (zh) | 一种发动机及其中冷器 | |
CN208862697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齿轮油泵电机冷却系统 | |
CN217950513U (zh) | 一种船用发动机 | |
CN220285858U (zh) | 一种发动机横流式水路结构 | |
CN207437196U (zh) | 一种发动机低温冷却系统 | |
CN208153142U (zh) | 汽车发动机进气冷却装置 | |
CN205064144U (zh) | 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 | |
CN216518264U (zh) | 一种新型板翅式水冷式中冷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