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7500U - 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47500U CN219347500U CN202320076801.0U CN202320076801U CN219347500U CN 219347500 U CN219347500 U CN 219347500U CN 202320076801 U CN202320076801 U CN 202320076801U CN 219347500 U CN219347500 U CN 2193475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storage tank
- liquid storage
- heat exchange
-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79 retar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具有集水结构,集水结构用于收集冷凝水;第一储液箱,集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储液箱的进口连通,第一储液箱具有漏斗状的出水结构;第二储液箱,出水结构的出液口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二储液箱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设备存在冷凝水不方便处理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换热设备具有温度调节的功能,例如空调,在空调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整体式空调器在冬季运行制热模式下,室外侧的冷凝器通过换热或者高温除霜、融冰时会产生冷凝水顺着翅片滑落并聚集到底盘内。由于使用需求,整体式空调器室外侧的冷凝水不需要水管安装和直接排放、滴落到地面或建筑物上,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时,聚集在底盘内的冷凝水会结冰,存在损坏高速运转中的风叶和风叶上设置的打水圈,造成空调器无法正常工作。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换热设备存在冷凝水不方便处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设备存在冷凝水不方便处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具有集水结构,集水结构用于收集冷凝水;第一储液箱,集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储液箱的进口连通,第一储液箱具有漏斗状的出水结构;第二储液箱,出水结构的出液口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二储液箱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上。
进一步地,第一储液箱位于第二储液箱的上方。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一缓流组件,第一缓流组件设置在第一储液箱的内部,第一缓流组件位于出水结构的一侧,冷凝水经进口、第一缓流组件、出水结构流向第二储液箱,第一缓流组件用于对由进口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进一步地,第一储液箱的底面具有出水结构的进液口区域和安装第一缓流组件的安装区域。
进一步地,第一缓流组件包括引水筋板,引水筋板与第一储液箱的内壁面连接,引水筋板具有引水面,引水面用于将进口流入的冷凝水进行分流。
进一步地,引水筋板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配合形成朝向进口设置的第一引水区域和第二引水区域,第一引水区域的内壁面为第一引水面,第二引水区域的内壁面为第二引水面,冷凝水经第一引水区域和第二引水区域流向出水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呈十字型布置。
进一步地,第一储液箱包括第一箱体,第一箱体安装在壳体上;第一箱盖,第一箱体与第一箱盖可拆卸地连接,第一缓流组件设置在第一箱体和/或第一箱盖上。
进一步地,出水结构的出液口位于第二储液箱的进液口的正上方;和/或换热设备包括连通管,连通管的一端与出液口连通,连通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箱的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储液箱包括第二缓流组件,第二储液箱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缓流组件与第二储液箱的内腔连通,第二缓流组件用于对出水结构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进一步地,第二缓流组件包括接水槽,接水槽形成在第二储液箱上,接水槽具有出水口,出水口与第二储液箱的内腔连通。
进一步地,接水槽的底面沿朝向出水口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以形成斜面,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0°至50°。
进一步地,第二缓流组件还包括挡水筋板,挡水筋板设置在第二储液箱的内部,挡水筋板的至少一部分与出水口正对并间隔设置,且挡水筋板与出水口之间形成过流间隙,以使出水口流出的冷凝水沿过流间隙、挡水筋板流入第二储液箱的内腔中。
进一步地,挡水筋板具有呈T字型布置的板状部和凸起部,板状部与出水口间隔设置,凸起部朝向出水口和/或背离出水口的一端,板状部的至少一端与第二储液箱的侧面间隔设置以形成供冷凝水流动的过流通道。
进一步地,第二储液箱包括第二箱体;第二箱盖,第二箱盖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箱体上,接水槽设置在第二箱体和/或第二箱盖上。
进一步地,第二储液箱具有排水孔,换热设备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将第二储液箱的内腔分隔为待过滤区域和过滤区域,第二储液箱的进液口与待过滤区域连通,排水孔与过滤区域连通。
进一步地,待过滤区域与过滤区域沿水平方向排列。
进一步地,过滤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立杆,至少两个立杆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立杆中的两个立杆分别与第二储液箱的侧面连接;横杆,横杆安装在第二储液箱的底面上且与立杆连接,横杆与立杆配合围成滤网支架;过滤网,过滤网安装在滤网支架上。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液位感应装置,液位感应装置设置在第二储液箱内;和/或换热设备还包括检测板,检测板与液位感应装置电连接,液位感应装置具有液位检测端,液位检测端设置在第二储液箱的内腔的顶部,以用于在检测到第二储液箱内的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送提示信息给检测板,检测板提示第二储液箱处于满水状态。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安装盒,安装盒安装在壳体上,安装盒具有安装口,第二储液箱由安装口滑动设置在安装盒的内部。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包括滑动组件,第二储液箱与安装盒通过滑动组件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滑动组件包括沿安装盒深度方向延伸的滑条和与滑条滑动配合的滑槽,滑条和滑槽两者中的其中之一设置在安装盒的内壁面上,两者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二储液箱的外壁面上。
进一步地,安装盒的侧壁上设置有弹性筋条,弹性筋条用于与第二储液箱抵接;和/或。
进一步地,第二储液箱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凸筋;和/或第二储液箱上设置有把手;和/或壳体上设置有避让第二储液箱上的排水孔的过孔。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底盘,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集水结构还包括水泵和输送管路,水泵将集水槽内的冷凝水经输送管路传输给第一储液箱。
进一步地,集水槽内还设置有排水阀,壳体上设置有雨水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是否下雨并在检测到下雨时发送排水信号,雨水检测装置与排水阀连接,以在排水阀接收到排水信号时打开排水。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为整体式空调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第一储液箱和第二储液箱,壳体具有集水结构,集水结构用于收集冷凝水,集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储液箱的进口连通,第一储液箱具有漏斗状的出水结构,出水结构的出液口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二储液箱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上。
由上可知,本申请的换热设备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集水结构进行收集,本申请通过设置有第一储液箱和第二储液箱,以形成双储液箱的结构,通过双储液箱以对多余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其中,第一储液箱采用漏斗状的出水结构向第二储液箱供液,以实现液体充分流入至第二储液箱的内部,第二储液箱可实现集中排放冷凝水,实现冷凝水的集中处理,避免冷凝水随意排放影响环保;第二储液箱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上,以在需要将冷凝水进行集中处理时,将第二储液箱由壳体上抽出,以实现取出第二储液箱并将第二储液箱的内部的冷凝水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储液箱和第二储液箱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储液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储液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储液箱和第二储液箱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储液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盒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储液箱和安装盒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水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管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01、集水结构;1011、集水槽;20、第一储液箱;201、进口;210、第一箱体;220、第一箱盖;230、出水结构;231、出液口;30、第二储液箱;310、第二箱盖;311、接水槽;320、第二箱体;321、待过滤区域;322、过滤区域;3221、排水孔;330、挡水筋板;40、安装盒;410、安装口;420、弹性筋条;430、滑动组件;440、过孔;50、第一缓流组件;60、加热件;70、输送管路;701、第一段;702、第二段;703、第三段;80、水泵;810、浮子液位开关;90、过滤组件;910、立杆;920、过滤网;930、横杆;1010、液位感应装置;1020、凸筋;1030、检测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设备存在冷凝水不方便处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的可用于工业领域也可以用于家用领域,以实现温度调节。
具体地,换热设备为空调器。
进一步地,空调器为整体式空调器。
需要说明的是,整体式空调器在冬天制热模式的使用的过程中,室外侧的冷凝器通过换热或者高温除霜、融冰时产生冷凝水,冷凝水进入到空调器的壳体10的集水结构101中,以实现收集冷凝水的效果。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2所示,换热设备包括壳体10、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壳体10具有集水结构101,集水结构101用于收集冷凝水,集水结构10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储液箱20的进口201连通,第一储液箱20具有漏斗状的出水结构230,出水结构230的出液口231与第二储液箱30连通,第二储液箱3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0上。
具体地,本申请的换热设备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集水结构101进行收集,本申请通过设置有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以形成双储液箱的结构,通过双储液箱以对多余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其中,第一储液箱20采用漏斗状的出水结构230向第二储液箱30供液,以实现液体充分流入至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第二储液箱30可实现集中排放冷凝水,实现冷凝水的集中处理,避免冷凝水随意排放影响环保;第二储液箱30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以在需要将冷凝水进行集中处理时,将第二储液箱30由壳体10上抽出,以实现取出第二储液箱30并将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冷凝水进行处理。
进一步地,本申请采用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的双储液箱设置结构,以方便在集中处理冷凝水时,可单独将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冷凝水集中排放,并不会影响到第一储液箱20的内部存储冷凝水。其中,第一储液箱20的出水结构230的出液口231处设置有阀体,以实现控制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的连通或者断开。
进一步地,第二储液箱30位于第一储液箱20的下方,以使第一储液箱20的内部的冷凝水经漏斗状的出水结构230进入到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上下布置的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以实现在冷凝水的重力作用下进入到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位于壳体10的角部处,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设置在壳体10的角部处也方便在需要集中处理冷凝水时,方便对第二储液箱30进行拆卸或者直接将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冷凝水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减小了排放路径,提高了冷凝水的排放的效率。
如图1至图12所示,集水结构101包括集水槽1011,通过集水槽1011进行收集冷凝水,集水结构101还包括水泵80和输送管路70,水泵80将集水槽1011内的冷凝水经输送管路70传输给第一储液箱20。
进一步地,当温度过低导致冷凝水在集水结构101的集水槽1011的内部结冰时,可以利用设置在集水槽1011中的加热件60进行加热进行融冰,以使冷凝水保持液体,水泵80上设置有浮子液位开关810,以当加热件60进行加热进行融冰形成冷凝水后,浮子液位开关810控制水泵80进行工作,在水泵80的驱动下能将冷凝水通过输送管路70进行输送至第一储液箱20的内部。
其中,加热件60为电加热器例如电加热丝、电加热棒等具有加热功能的结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具有底盘,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1011,水泵80和集水槽1011设置在壳体10上远离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的一侧,且水泵80位于壳体10的角部处,第一储液箱20、第二储液箱30和水泵80位于壳体10的对角方向上。
通过设置水泵80与输送管路70的结构实现向第一储液箱20输送冷凝水,水泵80位于壳体10的角部处实现为冷凝水在输送管路70的内部流动提供动力,上述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冷凝水的流动,加强冷凝水的收集效率。
当然,水泵80的布置位置不限于设置在壳体10的角部处,还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的其他位置,以能实现提供动力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的角部处为壳体10的底盘的两个侧面连接形成的角部。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朝向输送管路70的进液口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以使冷凝水充分进入到输送管路70的内部。
如图1至图12所示,集水槽1011内还设置有排水阀,以通过控制排水阀的通断进行控制集水槽1011的内部的冷凝水是否向外部环境排放。
具体地,壳体10上设置有雨水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是否下雨并在检测到下雨时发送排水信号,雨水检测装置与排水阀连接,以在排水阀接收到排水信号时打开排水。
进一步地,雨水检测装置为雨水感应器。
进一步地,集水槽1011具有不同的深度区域,随着深度区域的冷凝水被抽出,浅区域的冷凝水会补充至深度区域中,输送管路70的进液口与底盘的集水槽1011的最深的区域连通,以实现能充分传输冷凝水。
如图1至图12所示,输送管路7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701、第二段702和第三段703,第一段701沿壳体10的侧边延伸,第三段703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设置,且第三段703的出液口231与第一储液箱20进口201连通。
具体地,采用分段式设置的输送管路70,以实现冷凝水的输送,其中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折弯设置,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均沿着壳体10的相邻的两个侧边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的具体角度设置可以是根据安装需求进行适应性设置的。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可以呈直角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段701远离第二段702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管路70材质为硅橡胶,可在-30°的低温下使用,为保证管内不结冰、不堵塞,输送管路70外表面套有不低于9mm厚度保温海绵。
如图1至图12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一缓流组件50,第一缓流组件50设置在第一储液箱20的内部,第一缓流组件50位于出水结构230的一侧,冷凝水经进口201、第一缓流组件50、出水结构230流向第二储液箱30,第一缓流组件50用于对由进口201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具体地,第一缓流组件50用于对进口201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以实现在第一缓流组件50的作用下冷凝水不会直接滴落至第一储液箱20的底面上,避免产生水滴声会影响用户舒适性,同时设置第一箱盖220设置在第一箱体210上,避免出现冷凝水飞溅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储液箱20包括第一箱体210和第一箱盖220,第一箱体210安装在壳体10上,第一箱体210与第一箱盖220可拆卸地连接。其中,第一箱体210和第一箱盖220配合形成第一储液箱20的内腔,
进一步地,第一缓流组件50可以是设置在第一箱体210上,第一缓流组件50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箱盖220上,当然,第一缓流组件50可以是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箱体210上一部分设置在第一箱盖220上,第一缓流组件5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是适应性设置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箱体210和第一箱盖2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或者紧固件进行连接,紧固件可以是螺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箱20的底面具有出水结构230的进液口区域和安装第一缓流组件50的安装区域。第一储液箱20的底面设置有漏斗状的出水结构230的进液口,出水结构230朝向远离第一储液箱20的内腔的方向突出设置,即出水结构230为向下突出设置的漏斗状结构,出水结构230的进液口的口径大于出液口231的口径。
其中,由进口201进入到第一储液箱20的内腔的冷凝水在第一缓流组件50的缓流和导向下进入到出水结构230的进液口内。
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一缓流组件50包括引水筋板,引水筋板与第一储液箱20的内壁面连接,引水筋板具有引水面,引水面用于将进口201流入的冷凝水进行分流。
具体地,通过引水筋板的引水面进行引水,以实现对进口201流入的冷凝水实现引导和分流,避免冷凝水直接冲击第一储液箱20的底面产生噪音。
进一步地,引水筋板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配合形成朝向进口201设置的第一引水区域和第二引水区域,第一引水区域的内壁面为第一引水面,第二引水区域的内壁面为第二引水面,冷凝水经第一引水区域和第二引水区域流向出水结构230。
其中,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呈角度设置,交叉设置的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形成四个区域,朝向进口201的两个区域为第一引水区域和第二引水区域,进口201流入的冷凝水沿第一引水面和第二引水面流动,并最终均流向出水结构2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呈十字型布置。
如图1至图12所示,出水结构230的出液口231位于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的正上方,冷凝水经出水结构230的出液口231流向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
具体地,由于出水结构230的出液口231位于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的正上方,以在冷凝水的重力作用下,冷凝水直接向第二储液箱30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储液箱30包括第二缓流组件,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通过第二缓流组件与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连通,第二缓流组件用于对出水结构230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具体地,出水结构230中的冷凝水通过第二缓流组件后流向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其中第二缓流组件起到缓流和导向的技术效果。
其中,第二缓流组件包括接水槽311,接水槽311形成在第二储液箱30上,接水槽311具有出水口,出水口与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连通。冷凝水经过出水结构230后流入接水槽311的内部,并由接水槽311的出水口流至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中。
进一步地,接水槽311的底面沿朝向出水口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以形成斜面,斜面的倾斜角度H为30°至50°。其中斜面具有导向的作用,以使流入至接水槽311的内部的冷凝水均能流向出水口后进入到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中。倾斜角度的设置可以是30°、35°、40°、45°、50°,倾斜的角度过小不利于冷凝水流动,倾斜的角度过大缓冲效果受影响。
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二缓流组件还包括挡水筋板330,挡水筋板330设置在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挡水筋板330的至少一部分与出水口正对并间隔设置,且挡水筋板330与出水口之间形成过流间隙,以使出水口流出的冷凝水沿过流间隙、挡水筋板330流入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中。
具体地,接水槽311的出水口流出的冷凝水进入到过流间隙中并沿着挡水筋板330流入至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中。通过设置第二缓流组件避免出现冷凝水直接进入第二储液箱30并与第二储液箱30的底面撞击发出噪音的问题,例如水流声音,或者滴答滴答的滴水声音;同时也避免出现液体飞溅的问题。
进一步地,挡水筋板330具有呈T字型布置的板状部和凸起部,板状部与出水口间隔设置,凸起部朝向出水口和/或背离出水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凸起部与出水口正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板状部的至少一端与第二储液箱30的侧面间隔设置以形成供冷凝水流动的过流通道,以使冷凝水在挡水筋板330的缓冲作用后,经过流通道流向过滤区域322。
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二储液箱30包括第二箱体320和第二箱盖310,第二箱盖310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箱体320上,接水槽311设置在第二箱体320和/或第二箱盖310上。
具体地,第二箱体320和第二箱盖310配合形成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接水槽311可以是设置在第二箱体320上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二箱盖310上,具体地设置位置可以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的。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方式中,接水槽311设置在第二箱盖310上,且接水槽311与第二箱盖310为一体式设置,接水槽311由第二箱盖310的至少一部分向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凹入形成,接水槽311的出水口作为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
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二储液箱30具有排水孔3221,换热设备还包括过滤组件90,过滤组件90将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分隔为待过滤区域321和过滤区域322,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与待过滤区域321连通,排水孔3221与过滤区域322连通。
具体地,为实现对冷凝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后排放,在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设置过滤组件90,冷凝水由待过滤区域321经过过滤组件90进入到过滤区域322,过滤后的冷凝水可由排水孔3221排出。
进一步地,待过滤区域321与过滤区域322沿水平方向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组件90包括至少两个立杆910、横杆930和过滤网920,至少两个立杆910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立杆910中的两个立杆910分别与第二储液箱30的侧面连接,横杆930安装在第二储液箱30的底面上且与立杆910连接,横杆930与立杆910配合围成滤网支架,过滤网920安装在滤网支架上。
具体地,两个立杆910通过横杆930连接以形成滤网支架,滤网支架用于支撑过滤网920。
进一步地,立杆910和横杆930配合形成U型结构的滤网支架,横杆930设置在第二储液箱30的底面上,待过滤区域321的内部的冷凝水中的杂质被过滤网920止挡后沉淀后降至底部后被横杆930进行止挡,横杆930用于止挡杂质。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支架上设置有安装槽,过滤网920与安装槽滑动连接。立杆910和横杆930上均设置有滑道,立杆910和横杆930配合形成U型结构的滑道,以实现过滤网920能上下方向进行插接滑至到滤网支架上,方便进行装卸滤网,从而达到方便进行清洗的效果。
如图1至图12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液位感应装置1010,液位感应装置1010设置在第二储液箱30内。
具体地,液位感应装置1010用于检测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水位,以达到定时处理冷凝水。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检测板1030,检测板1030与液位感应装置1010电连接,液位感应装置1010具有液位检测端,液位检测端设置在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的顶部,以用于在检测到第二储液箱30内的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送提示信息给检测板1030,检测板1030提示第二储液箱30处于满水状态。
其中,检测板1030可以是报警器等结构,以在第二储液箱30内的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出报警以提醒操作人员进行处理冷凝水。
在本实施例中,液位感应装置1010为浮子和传感装置,随着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冷凝水逐渐增加,浮子跟随液位上升,当浮子与传感设置感应配合后,感应装置向检测板1030发送提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液位感应装置1010也可以是液位传感器,以进行检测水位信息,达到预设水位后向检测板1030发送提示信息。
如图1至图12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安装盒40,安装盒40安装在壳体10上,安装盒40具有安装口410,第二储液箱30由安装口410滑动设置在安装盒40的内部。
具体地,第二储液箱30滑动设置在安装盒40的内部,以实现可通过抽拉的方式实现将第二储液箱30滑出安装盒40或者将第二储液箱30滑动至安装盒40的内部。采用滑动式抽拉的方式实现第二储液箱30的安装和拆卸,提高了便捷性,以当需要集中排放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冷凝水时,方便操作。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包括滑动组件430,第二储液箱30与安装盒40通过滑动组件430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组件430包括沿安装盒40深度方向延伸的滑条和与滑条滑动配合的滑槽,滑条和滑槽两者中的其中之一设置在安装盒40的内壁面上,两者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二储液箱30的外壁面上。
当然,滑动组件430的设置不限于上述的滑条与滑槽的结构配合形式,还可以是其他类似的能实现滑动导向的结构,例如滑轮与滑槽配合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二储液箱30能稳定地安装在安装盒40的内部,安装盒40的侧壁上设置有弹性筋条420,弹性筋条420用于与第二储液箱30抵接,弹性筋条420的一端与安装盒40的侧壁连接,弹性筋条420的另一端朝向第二储液箱30的一侧延伸,弹性筋条420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二储液箱30抵接,进而实现夹持第二储液箱30。具体地,当第二储液箱30安装至安装盒40的内部后,第二储液箱30的外壁与弹性筋条420的另一端抵接,以使弹性筋条420的另一端发生变形,当第二储液箱30移出安装盒40后,弹性筋条420恢复原状。
进一步地,为提高第二储液箱30的安装的稳定性,第二储液箱3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凸筋1020,通过凸筋1020以实现第二储液箱30与安装盒40的内壁之间加大摩擦,提高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二储液箱30上设置有把手,通过把手实现推拉第二储液箱30,通过设置把手,以方便人工抽拉第二储液箱30。
具体地,把手设置的位置可以是根据第二储液箱30的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的,以方便实现推拉移动第二储液箱30为准。
进一步地,壳体10上设置有有避让第二储液箱30上的排水孔3221的过孔440,当不进行拆卸第二储液箱30时,可通过管路贯穿过孔440后与排水孔3221连通,以方便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冷凝水经管路流至第二储液箱30的外部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第二储液箱30能由壳体10的内部移出,壳体10上设置有与安装对位设置的避让口,以实现在需要将第二储液箱30移出时,将第二储液箱30依次经过安装口410、避让口移出。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换热设备还包括连通管,第一储液箱20的出水结构230和第二储液箱30之间通过连通管连通设置。
具体地,连通管为直管结构,以实现通过连通管进行液体输送,以避免出现冷凝水溅出的问题。
当然,还可以是在连通管上设置泵体,以通过泵体为冷凝水由第一储液箱20进入到第二储液箱30提供动力,当连通管上设置泵体后,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上下布置的方式,还可以是其他布置方式,例如并排设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换热设备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集水结构101进行收集,本申请通过设置有第一储液箱20和第二储液箱30,以形成双储液箱的结构,通过双储液箱以对多余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其中,第一储液箱20采用漏斗状的出水结构230向第二储液箱30供液,以实现液体充分流入至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第二储液箱30可实现集中排放冷凝水,实现冷凝水的集中处理,避免冷凝水随意排放影响环保;第二储液箱30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上,以在需要将冷凝水进行集中处理时,将第二储液箱30由壳体10上抽出,以实现取出第二储液箱30并将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的冷凝水进行处理。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集水结构(101),所述集水结构(101)用于收集冷凝水;
第一储液箱(20),所述集水结构(101)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储液箱(20)的进口(201)连通,所述第一储液箱(20)具有漏斗状的出水结构(230);
第二储液箱(30),所述出水结构(230)的出液口(231)与所述第二储液箱(30)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箱(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液箱(20)位于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第一缓流组件(50),所述第一缓流组件(50)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箱(20)的内部,所述第一缓流组件(50)位于所述出水结构(230)的一侧,所述冷凝水经所述进口(201)、所述第一缓流组件(50)、所述出水结构(230)流向所述第二储液箱(30),所述第一缓流组件(50)用于对由所述进口(201)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箱(20)的底面具有所述出水结构(230)的进液口区域和安装所述第一缓流组件(50)的安装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流组件(50)包括引水筋板,所述引水筋板与所述第一储液箱(20)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引水筋板具有引水面,所述引水面用于将所述进口(201)流入的所述冷凝水进行分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筋板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引水板和第二引水板,所述第一引水板和所述第二引水板配合形成朝向所述进口(201)设置的第一引水区域和第二引水区域,所述第一引水区域的内壁面为第一引水面,所述第二引水区域的内壁面为第二引水面,所述冷凝水经所述第一引水区域和所述第二引水区域流向所述出水结构(2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水板和所述第二引水板呈十字型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箱(20)包括:
第一箱体(210),所述第一箱体(21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
第一箱盖(220),所述第一箱体(210)与所述第一箱盖(22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缓流组件(50)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210)和/或所述第一箱盖(220)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结构(230)的出液口(231)位于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的正上方;和/或
所述换热设备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231)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液箱(30)包括第二缓流组件,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缓流组件与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缓流组件用于对所述出水结构(230)进入的所述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流组件包括接水槽(311),所述接水槽(311)形成在所述第二储液箱(30)上,所述接水槽(311)具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311)的底面沿朝向所述出水口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以形成斜面,所述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0°至5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流组件还包括:
挡水筋板(330),所述挡水筋板(330)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内部,所述挡水筋板(330)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出水口正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挡水筋板(330)与所述出水口之间形成过流间隙,以使所述出水口流出的所述冷凝水沿所述过流间隙、所述挡水筋板(330)流入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筋板(330)具有呈T字型布置的板状部和凸起部,所述板状部与所述出水口间隔设置,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出水口和/或背离所述出水口的一端,所述板状部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侧面间隔设置以形成供所述冷凝水流动的过流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液箱(30)包括:
第二箱体(320);
第二箱盖(310),所述第二箱盖(31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320)上,所述接水槽(311)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320)和/或所述第二箱盖(310)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液箱(30)具有排水孔(3221),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过滤组件(90),所述过滤组件(90)将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分隔为待过滤区域(321)和过滤区域(322),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进液口与所述待过滤区域(321)连通,所述排水孔(3221)与所述过滤区域(322)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待过滤区域(321)与所述过滤区域(322)沿水平方向排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90)包括:
至少两个立杆(910),所述至少两个立杆(910)间隔设置,且所述至少两个立杆(910)中的两个所述立杆(910)分别与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侧面连接;
横杆(930),所述横杆(930)安装在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底面上且与所述立杆(910)连接,所述横杆(930)与所述立杆(910)配合围成滤网支架;
过滤网(920),所述过滤网(920)安装在所述滤网支架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液位感应装置(1010),所述液位感应装置(1010)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箱(30)内;和/或
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检测板(1030),所述检测板(1030)与所述液位感应装置(1010)电连接,所述液位感应装置(1010)具有液位检测端,所述液位检测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内腔的顶部,以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储液箱(30)内的所述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送提示信息给所述检测板(1030),所述检测板(1030)提示所述第二储液箱(30)处于满水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安装盒(40),所述安装盒(4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安装盒(40)具有安装口(410),所述第二储液箱(30)由所述安装口(410)滑动设置在所述安装盒(40)的内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包括滑动组件(430),所述第二储液箱(30)与所述安装盒(40)通过所述滑动组件(430)滑动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430)包括沿所述安装盒(40)深度方向延伸的滑条和与所述滑条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条和所述滑槽两者中的其中之一设置在所述安装盒(40)的内壁面上,两者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外壁面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盒(40)的侧壁上设置有弹性筋条(420),所述弹性筋条(420)用于与所述第二储液箱(30)抵接;和/或
所述第二储液箱(3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凸筋(1020);和/或
所述第二储液箱(30)上设置有把手;和/或
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避让所述第二储液箱(30)上的排水孔(3221)的过孔(440)。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具有底盘,所述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1011),所述集水结构(101)还包括水泵(80)和输送管路(70),所述水泵(80)将所述集水槽(1011)内的所述冷凝水经所述输送管路(70)传输给所述第一储液箱(20)。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1011)内还设置有排水阀,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雨水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是否下雨并在检测到下雨时发送排水信号,所述雨水检测装置与所述排水阀连接,以在所述排水阀接收到所述排水信号时打开排水。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为整体式空调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76801.0U CN219347500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换热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76801.0U CN219347500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换热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47500U true CN219347500U (zh) | 2023-07-14 |
Family
ID=87100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76801.0U Active CN219347500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换热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47500U (zh) |
-
2023
- 2023-01-09 CN CN202320076801.0U patent/CN2193475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486625C (en) | Coil drain pan apparatus | |
CN203949430U (zh) | 一种风冷冰箱 | |
CN115479326A (zh) | 换热设备 | |
CN219347500U (zh) | 换热设备 | |
CN209013346U (zh) | 一种风管室内机 | |
CN116045720A (zh) | 换热设备 | |
CN218379653U (zh) | 换热设备 | |
CN20385755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7636011U (zh) | 一种暖通空调用可调式送风装置 | |
CN215909350U (zh) | 风道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7303011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05757953B (zh) | 一种圆筒柜机接水盘上的定向溢流结构 | |
CN115435490A (zh) | 空调器 | |
CN204128103U (zh) |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空调 | |
CN210425452U (zh) | 空调外机自动清洗装置 | |
CN210197480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2064843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9222661U (zh) | 具有导流功能的电加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 |
CN207378987U (zh) | 一种节能清洁型空调装置 | |
CN20616037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8721885U (zh) | 空调器 | |
CN205641441U (zh) | 竖式挂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047447U (zh) | 自清洁过滤装置 | |
CN221825577U (zh) | 换热设备 | |
CN203375585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