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9653U - 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79653U
CN218379653U CN202222784725.7U CN202222784725U CN218379653U CN 218379653 U CN218379653 U CN 218379653U CN 202222784725 U CN202222784725 U CN 202222784725U CN 218379653 U CN218379653 U CN 218379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avity
heat exchange
outlet
exchan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847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善勇
鞠文宏
仲明凯
薛源
张磊
王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278472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79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79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796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具有集水结构,集水结构用于收集冷凝水;蒸发器,蒸发器设置在壳体内;储液箱,集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与储液箱的进口连通,储液箱的至少一个出口向蒸发器供冷凝水,以用于实现加湿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设备存在冷凝水处理不彻底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换热设备具有温度调节的功能,例如空调,在空调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整体式空调器在冬季运行制热模式下,室外侧的冷凝器通过换热或者高温除霜、融冰时会产生冷凝水顺着翅片滑落并聚集到底盘内。由于使用需求,整体式空调器室外侧的冷凝水不需要水管安装和直接排放、滴落到地面或建筑物上,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时,聚集在底盘内的冷凝水会结冰,存在损坏高速运转中的风叶和风叶上设置的打水圈,造成空调器无法正常工作。
虽然,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部分空调具有将冷凝水融化并向蒸发器供液以形成蒸汽,以使蒸汽实现加湿的技术效果,但是蒸汽消耗的冷凝水的量有限,依然会存在有冷凝水需要外排的问题。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换热设备存在冷凝水处理不彻底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设备存在冷凝水处理不彻底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具有集水结构,集水结构用于收集冷凝水;蒸发器,蒸发器设置在壳体内;储液箱,集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与储液箱的进口连通,储液箱的至少一个出口向蒸发器供冷凝水,以用于实现加湿功能。
进一步地,储液箱具有相连通的一级腔体和二级腔体,储液箱的进口与一级腔体连通,一级腔体和/或二级腔体设置有出口。
进一步地,一级腔体的容积小于二级腔体的容积,二级腔体用于存储冷凝水;和/或与一级腔体连通的出口的第一出口用于向蒸发器供冷凝水;和/或与二级腔体连通的出口的第二出口作为排水口;和/或一级腔体的底部高于二级腔体的底部;和/或一级腔体与二级腔体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
进一步地,储液箱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一阀门设置在出口的第一出口处以调节一级腔体与蒸发器之间的通断状态。
进一步地,储液箱包括箱体,箱体具有出口;盖板,盖板可拆卸地安装在箱体的顶部,箱体和盖板配合在二者之间形成腔体,进口设置在箱体或者盖板上;隔板,隔板设置在腔体的内部,隔板将腔体分为一级腔体和二级腔体。
进一步地,隔板立置在腔体内,且隔板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一级腔体与二级腔体通过溢流口连通。
进一步地,溢流口连通至隔板的顶部的边缘处;和/或隔板的顶部与盖板之间形成溢流缝隙;和/或出口位于溢流口的下方。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缓流组件,进口通过缓流组件与一级腔体连通,缓流组件用于对由进口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进一步地,缓流组件包括接水槽,接水槽形成在盖板或者箱体上,接水槽具有出水口,出水口与一级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缓流组件还包括挡水筋板,挡水筋板设置在一级腔体的内部,挡水筋板与盖板或者箱体连接,挡水筋板的至少一部分与出水口正对并间隔设置,且挡水筋板与出水口之间形成过流间隙,以使出水口流出的冷凝水沿过流间隙、挡水筋板流入一级腔体。
进一步地,挡水筋板具有呈T字型布置的板状部和凸起部,板状部与出水口间隔设置,凸起部朝向进口的一端设置,板状部的至少一端与一级腔体的侧面间隔设置以形成供冷凝水流动的过流通道。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滤网组件,滤网组件设置在一级腔体的内部,滤网组件将一级腔体分为待过滤区域和过滤区域,进口与待过滤区域连通,出口的第一出口和隔板的溢流口均与过滤区域连通。
进一步地,滤网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立杆,至少两个立杆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立杆中的两个立杆分别与隔板和一级腔体的侧面连接;横杆,横杆安装在一级腔体的底面上且与立杆连接,横杆与立杆配合围成滤网支架;过滤网,过滤网安装在滤网支架上。
进一步地,横杆具有预设高度,高度为8-10mm。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液位感应装置,液位感应装置设置在二级腔体内;和/或换热设备还包括提示装置,提示装置与液位感应装置电连接,液位感应装置具有液位检测端,液位检测端设置在二级腔体的顶部,以用于在检测到二级腔体内的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送提示信息给提示装置,提示装置提示储液箱处于满水状态。
进一步地,储液箱的二级腔体具有出口的第三出口,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二阀门,第二阀门设置在二级腔体的出口的第三出口处,且二级腔体的出口的第三出口通过第二阀门与集水结构的集水槽连通,向集水槽内排水。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底盘,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集水结构还包括水泵和输送管路,水泵将集水槽内的冷凝水经输送管路传输给储液箱。
进一步地,水泵和集水槽设置在壳体上远离蒸发器的一侧,且水泵位于壳体的角部处,储液箱和水泵位于壳体的对角方向上。
进一步地,底盘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远离蒸发器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以使蒸发器所在一侧的冷凝水回流至集水槽内。
进一步地,集水槽内还设置有排水阀。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雨水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是否下雨并在检测到下雨时发送排水信号,雨水检测装置与排水阀连接,以在排水阀接收到排水信号时打开排水。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排水盒,排水盒设置在蒸发器的顶部,排水盒具有与出口的第一出口连通的排水腔。
进一步地,排水腔包括与出口的第一出口连通的过渡腔以及与过渡腔连通的多个分流腔,多个分流腔沿蒸发器的长度方向排列,各分流腔的腔壁面上设置有外部连通孔。
进一步地,排水盒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多个第一分隔板沿蒸发器的厚度方向间隔排列以形成过渡腔,且第一分隔板的至少一端与排水盒的内壁面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通道,排水盒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隔板,第二分隔板与第一分隔板和排水盒的内壁面连接,通过第二分隔板在排水盒的内部分隔成多个分流腔。
进一步地,外部连通孔朝向排水盒内的一侧具有锥形孔段,且锥形孔段的直径沿朝向排水盒的外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各分流腔内设置有多个外部连通孔,多个外部连通孔的直径不完全相等,且多个外部连通孔中靠近过渡腔与分流腔的连通位置的外部连通孔的直径小于远离过渡腔与分流腔的连通位置的外部连通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为整体式空调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包括壳体、蒸发器和储液箱,壳体具有集水结构,集水结构用于收集冷凝水,蒸发器设置在壳体内,集水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与储液箱的进口连通,储液箱的至少一个出口向蒸发器供冷凝水,以用于实现加湿功能。
由上可知,本申请的换热设备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集水结构进行收集,并将冷凝水向蒸发器供液,通过蒸发器将冷凝水蒸发消耗,以达到消耗冷凝水的同时能加湿空气;本申请还设置有储液箱以对多余的冷凝水进行收集,通过储液箱向蒸发器供液或者通过储液箱收集冷凝水以集中排放冷凝水,实现冷凝水的集中处理,避免冷凝水随意排放影响环保。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储液箱的流向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A处放大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集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设备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管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水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管路与储液箱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储液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箱的俯视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滤网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储液箱与排水盒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盒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01、集水结构;1011、集水槽;102、排液通道;20、储液箱;201、进口;202、一级腔体;2021、待过滤区域;2022、过滤区域;203、二级腔体;204、第一出口;205、第二出口;206、第三出口;210、箱体;220、盖板;230、隔板;231、溢流口;30、排水盒;301、分流腔;302、过渡腔;310、盒盖;320、盒体;330、第一分隔板;340、第二分隔板;350、外部连通孔;40、蒸发器;50、水泵;510、浮子液位开关;60、加热件;70、输送管路;701、第一段;702、第二段;703、第三段;80、第一阀门;90、缓流组件;901、接水槽;9011、出水口;902、挡水筋板;903、过流通道;1010、液位感应装置;1020、滤网组件;1021、滤网支架;10211、立杆;10212、横杆;1022、过滤网;1030、第二阀门;1040、排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换热设备的可用于工业领域也可以用于家用领域,以实现温度调节。
具体地,换热设备为空调器。
进一步地,空调器为整体式空调器。
需要说明的是,整体式空调器在冬天制热模式的使用的过程中,室外侧的冷凝器通过换热或者高温除霜、融冰时产生冷凝水,冷凝水进入到空调器的壳体10的集水结构101中以实现收集冷凝水的效果。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8所示,换热设备包括壳体10、蒸发器40和储液箱20,壳体10具有集水结构101,集水结构101用于收集冷凝水,蒸发器40设置在壳体10内,集水结构101至少一部分与储液箱20的进口201连通,储液箱20的至少一个出口向蒸发器40供冷凝水,以用于实现加湿功能。
具体地,本申请的换热设备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集水结构101进行收集,并将冷凝水向蒸发器40供液,通过蒸发器40将冷凝水蒸发消耗,以达到消耗冷凝水的同时能加湿空气;本申请还设置有储液箱20以对多余的冷凝水进行收集,通过储液箱20向蒸发器40供液或者通过储液箱20收集冷凝水以集中排放冷凝水,实现冷凝水的集中处理,避免冷凝水随意排放影响环保。
进一步地,集水结构101包括集水槽1011,通过集水槽1011进行收集冷凝水,集水结构101还包括水泵50和输送管路70,水泵50将集水槽1011内的冷凝水经输送管路70传输给储液箱20。
需要说明的是,当温度过低导致冷凝水在集水结构101的集水槽1011的内部结冰时,可以利用设置在集水槽1011中的加热件60进行加热进行融冰,以使冷凝水保持液体,水泵50上设置有浮子液位开关510,以当加热件60进行加热进行融冰形成冷凝水后,浮子液位开关510控制水泵50进行工作,在水泵50的驱动下能将冷凝水通过输送管路70进行输送至储液箱20的内部。其中加热件60为电加热器例如电加热丝、电加热棒等具有加热功能的结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具有底盘,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1011,水泵50和集水槽1011设置在壳体10上远离蒸发器40的一侧,且水泵50位于壳体10的角部处,储液箱20和水泵50位于壳体10的对角方向上。
由于集水槽1011收集冷凝水与蒸发器40具有一段距离,因此通过设置水泵50与输送管路70的结构实现向储液箱20输送冷凝水,水泵50位于壳体10的角部处实现为冷凝水在输送管路70的内部流动提供动力,上述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冷凝水的流动,加强冷凝水的收集效率。
当然,水泵50的布置位置不限于设置在壳体10的角部处,还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的其他位置,以能实现提供动力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的角部处为壳体10的底盘的两个侧面连接形成的角部。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远离蒸发器40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以使蒸发器40所在一侧的冷凝水回流至集水槽1011内。
如图1至图4所示,集水槽1011内还设置有排水阀1040,以通过控制排水阀1040的通断进行控制集水槽1011的内部的冷凝水是否向外部环境排放。
具体地,壳体10上设置有雨水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是否下雨并在检测到下雨时发送排水信号,雨水检测装置与排水阀1040连接,以在排水阀1040接收到排水信号时打开排水。
进一步地,雨水检测装置为雨水感应器。
进一步地,集水槽1011具有不同的深度区域,随着深度区域的冷凝水被抽出,浅区域的冷凝水会补充至深度区域中,输送管路70的进液口与底盘的集水槽1011的最深的区域连通,以实现能充分传输冷凝水。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输送管路7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701、第二段702和第三段703,第一段701沿壳体10的侧边延伸,第三段703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设置,且第三段703的出液口位于储液箱20的顶部。
具体地,采用分段式设置的输送管路70,以实现冷凝水的输送,其中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折弯设置,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均沿着壳体10的相邻的两个侧边延伸,其中第一段701由泵体朝向蒸发器40延伸,第二段702朝向储液箱20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的具体角度设置可以是根据安装需求进行适应性设置的。第一段701和第二段702可以呈直角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段701远离第二段702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段701用于于水泵50进行连接,第二段702用于向储液箱20的方向进行传输液体,第三段703用于将液体输送至储液箱20的顶部,三段式的设置方式进行液体的传输以提高液体的输出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管路70材质为硅橡胶,可在-30°的低温下使用,为保证管内不结冰、不堵塞,输送管路70外表面套有不低于9mm厚度保温海绵。
如图10至图15所示,储液箱20具有相连通的一级腔体202和二级腔体203,储液箱20的进口201与一级腔体202连通,一级腔体202上设置有出口的第一出口204,与一级腔体202连通的第一出口204用于向蒸发器40供冷凝水。
具体地,一级腔体202上设置有向蒸发器40提供冷凝水的第一出口204,冷凝水进入到一级腔体202后,冷凝水可以是由第一出口204向蒸发器40处流动,以实现加湿的效果。
进一步,为了实现对加湿效果的可控性,储液箱20还包括第一阀门80,第一阀门80设置在第一出口204处以调节一级腔体202与蒸发器40之间的通断状态。其中,通过控制第一阀门80从而实现控制是否加湿。
进一步地,第一出口204与一级腔体202的底面之间的距离h为3-5mm,具体可以是3mm、3.5mm、4mm、4.5mm、5mm。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门80可以远程控制通断状态,第一阀门80也可以手动控制通断状态。其中第一阀门80为电磁阀。
在本实施例中,一级腔体202的容积小于二级腔体203的容积,二级腔体203用于存储冷凝水,根据储液箱20的结构不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如图10至图15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储液箱20部分区域围成一级腔体202,储液箱20另一部分围成二级腔体203,围成二级腔体203储液箱20的高度大于围成一级腔体202的储液箱20的高度,储液箱20呈7字型结构。
具体地,通过不用高度实现一级腔体202的容积小于二级腔体203的容积。
在一个未图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级腔体202和二级腔体203的外形相同,储液箱20整体呈矩形结构,一级腔体202的底部高于二级腔体203的底部,通过底面高度的不同从而控制一级腔体202的容积小于二级腔体203的容积。
在本实施例中,一级腔体202与二级腔体203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
如图10至图15所示,储液箱20包括箱体210、盖板220和隔板230,箱体210具有出口,盖板220可拆卸地安装在箱体210的顶部,箱体210和盖板220配合在二者之间形成腔体,进口201设置在箱体210或者盖板220上,隔板230设置在腔体的内部,隔板230将腔体分为一级腔体202和二级腔体203。
其中,进口201设置在盖板220和箱体210上都是可以的,具体以能在输送管路70的输送作用下实现冷凝水由进口201进入到腔体的内部为准。
具体地,隔板230将腔体隔成一级腔体202和二级腔体203,从而保证冷凝水先进入到一级腔体202的内部,根据需要控制冷凝水是否由一级腔体202的第一出口204向蒸发器40供冷凝水,避免出现冷凝水直接进入到二级腔体203的内部。
进一步地,隔板230立置在腔体内,且隔板230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231,一级腔体202与二级腔体203通过溢流口231连通,将溢流口231设置在隔板230的顶部从而保障出口位于溢流口231的下方。当然,溢流口231设置在隔板230其他位置也是可以的,具体溢流口231设置的位置以高于出口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不限于设置溢流口231的方式,以实现一级腔体202的内部的冷凝水能流向二级腔体203,还可以是隔板230的顶部与盖板220之间形成溢流缝隙,通过溢流缝隙进行液体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两种方式可以是单独设置也可以是同时设置的。
如图10至图15所示,为避免在冷凝水进入到储液箱20的内部时发出噪音以及出现飞溅的现象,换热设备还包括缓流组件90,进口201通过缓流组件90与一级腔体202连通,缓流组件90用于对由进口201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具体地,缓流组件90包括接水槽901,接水槽901形成在盖板220或者箱体210上,接水槽901具有出水口9011,出水口9011与一级腔体202连通。冷凝水由进口201进入后,冷凝水沿着接水槽901的槽内壁流动并由出水口9011流出,由于接水槽901的引导作用,液体被导向进入到一级腔体202的内部。
进一步地,接水槽901设置与盖板220为一体时,接水槽901由盖板220的至少一部分向一级腔体202内凹入形成,接水槽901的槽口作为进口201。
进一步地,接水槽901的底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并具有倾斜度,倾斜度S为5°-8°,且接水槽901的底面沿靠近出水口9011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倾斜设置的底面具有不易产生积水,使得冷凝水顺畅的流入一级腔体202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倾斜度可以为5°、6°、7°、8°。倾斜的角度过小不利于冷凝水流动,倾斜的角度过大缓冲效果受影响。
如图10至图15所示,缓流组件90还包括挡水筋板902,挡水筋板902设置在一级腔体202的内部,挡水筋板902与盖板220或者箱体210连接,挡水筋板902的至少一部分与出水口9011正对并间隔设置,且挡水筋板902与出水口9011之间形成过流间隙,以使出水口9011流出的冷凝水沿过流间隙、挡水筋板902流入一级腔体202。
具体地,出水口9011流出的冷凝水沿着过流间隙、挡水筋板902流入一级腔体202,以在挡水筋板902的引导下,冷凝水顺着挡水筋板902流向一级腔体202,以达到不产生水流声音,或者滴答滴答的滴水声音。
进一步地,挡水筋板902具有呈T字型布置的板状部和凸起部,板状部与出水口9011间隔设置,凸起部朝向进口201的一端设置。
进一步地,凸起部与出水口9011正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板状部的至少一端与一级腔体202的侧面间隔设置以形成供冷凝水流动的过流通道903,以使冷凝水在挡水筋板902的缓冲作用后,经过流通道903进入到一级腔体202的第一出口204区域。
如图1至图15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滤网组件1020,滤网组件1020设置在一级腔体202的内部,滤网组件1020将一级腔体202分为待过滤区域2021和过滤区域2022,进口201与待过滤区域2021连通,第一出口204和隔板230的溢流口231均与过滤区域2022连通。
具体地,为实现对冷凝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在一级腔体202的内部设置滤网组件1020,进口201流入的冷凝水进入到待过滤区域2021,待过滤区域2021的冷凝水经过滤网组件1020进入到过滤区域2022,过滤后的冷凝水进入到二级腔体203或者蒸发器40中,实现对冷凝水的净化。
进一步地,滤网组件1020立置在一级腔体202的内部,以将待过滤区域2021和过滤区域2022并列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组件1020包括至少两个立杆10211、横杆10212和过滤网1022,至少两个立杆10211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立杆10211中的两个立杆10211分别与隔板230和一级腔体202的侧面连接,横杆10212安装在一级腔体202的底面上且与立杆10211连接,横杆10212与立杆10211配合围成滤网支架1021,过滤网1022安装在滤网支架1021上。
具体地,两个立杆10211通过横杆10212连接以形成滤网支架1021,滤网支架1021用于支撑过滤网1022。
进一步地,横杆10212具有预设高度,高度H为8-10mm,立杆10211和横杆10212配合形成U型结构的滤网支架1021,滤网支架1021的底部的高度H为8-10mm。其中,横杆10212的高度可以是在8-10mm之间选取适应性的高度进行设置,待过滤区域2021的内部的冷凝水中的杂质被过滤网1022止挡后沉淀后降至底部后被横杆10212进行止挡,横杆10212用于止挡杂质。
进一步地,滤网支架1021上设置有安装槽,过滤网1022与安装槽滑动连接。立杆10211和横杆10212上均设置有滑道,立杆10211和横杆10212配合形成U型结构的滑道,以实现过滤网1022能上下方向进行插接滑至到滤网支架1021上,方便进行装卸滤网,从而达到方便进行清洗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横杆10212的高度H可以是8mm、8.5mm、9mm、9.5mm、10mm。
如图1至图18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液位感应装置1010,液位感应装置1010设置在二级腔体203内。
具体地,通过在设置液位感应装置1010以实现对二级腔体203的内部存储的冷凝水进行检测,以达到定时处理冷凝水。
进一步地,换热设备还包括提示装置,提示装置与液位感应装置1010电连接,液位感应装置1010具有液位检测端,液位检测端设置在二级腔体203的顶部,以用于在检测到二级腔体203内的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送提示信息给提示装置,提示装置提示储液箱20处于满水状态。
其中,提示装置可以是报警器等结构,以在二级腔体203内的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出报警以提醒操作人员进行处理冷凝水。
在本实施例中,液位感应装置1010为浮子和传感装置,随着二级腔体203的内部的冷凝水逐渐增加,浮子跟谁液位上升,当浮子与传感设置感应配合后,感应装置向提示装置发送提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液位感应装置1010也可以是液位传感器,以进行检测水位信息,达到预设水位后向提示装置发送提示信息。
如图1至图18所示,二级腔体203具有出口的第三出口206,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二阀门1030,第二阀门1030设置在二级腔体203的出口的第三出口206处,且二级腔体203的第三出口206通过第二阀门1030与集水结构101的集水槽1011连通,向集水槽1011内排水。
具体地,通过第二阀门1030实现控制二级腔体203的内部的冷凝水向集水槽1011的内部排放,提高可控性,以当外部下雨天气时,可以直接将二级腔体203的内部的冷凝水经过集水槽1011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阀门1030为电磁阀。
在本实施例中,二级腔体203还具有用于与外部环境连接的第二出口205,与外部环境连接的第二出口205可以通过拆卸储液箱20实现冷凝水排放,也可以通过增加排液管进行排放。储液箱20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的内部,以实现将储液箱20拆卸后将二级腔体203的内部的冷凝水通过第二出口205集中排放。
如图1至图18所示,换热设备还包括排水盒30,排水盒30设置在蒸发器40的顶部,排水盒30具有与出口的第一出口204连通的排水腔。
其中,排水腔包括与出口的第一出口204连通的过渡腔302以及与过渡腔302连通的多个分流腔301,多个分流腔301沿蒸发器40的长度方向排列,各分流腔301的腔壁面上设置有外部连通孔350。
其中,排水盒30包括盒体320和盒盖310,盒盖310盖设在盒体320上,过渡腔302和分流腔301设置在盒体320和盒盖310的内部。
具体地,排水盒30具有过渡腔302和分流腔301,第一出口204流出的冷凝水进入到过渡腔302的内部后,分别进入到分流腔301的内部,并经过分流腔301上的外部连通孔350向蒸发器40流动,通过设置分流腔301以使液体能均匀向蒸发器40流动,提高了蒸发效率,有利于提高加湿效率。
进一步地,排水盒30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330,多个第一分隔板330沿蒸发器40的厚度方向间隔排列以形成过渡腔302,且第一分隔板330的至少一端与排水盒3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通道,排水盒30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隔板340,第二分隔板340与第一分隔板330和排水盒30的内壁面连接,通过第二分隔板340在排水盒30的内部分隔成多个分流腔301。
其中,经过第一出口204进入到排水盒30内部的冷凝水先进入到过渡腔302,过渡腔302对冷凝水进行分流,以使冷凝水均匀的向分流腔301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分隔板330和第二分隔板340设置在盒盖310上。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分隔板330形成的过渡腔302具有多个子腔体,多个子腔体连通设置,过渡腔302内部的冷凝水通过连通通道流入不同的分流腔301的内部。
如图1至图18所示,设置有两个第一分隔板330,一个第一分隔板330与排水盒30的侧面形成与第一出口204连通的子腔体,两个分隔板230之间形成另一个子腔体,两个子腔体的连通口位于另一个子腔体的中部,另一个第一分隔板330与排水盒30之间形成两个联通通道以向两个分流腔301供液。第二分隔板340设置在另一个第一分隔板330与排水盒30之间,且第二分隔板340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分隔板330的中部连接,第二分隔板340的另一端与排水盒30侧面的中部连接,以实现成型两个等大的分流腔301。
进一步地,外部连通孔350朝向排水盒30内的一侧具有锥形孔段,且锥形孔段的直径沿朝向排水盒30的外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外部连通孔350的锥形孔段有利于进行聚水,实现排液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外部连通孔350还具有圆孔段,圆孔段与锥形孔段连通,以使冷凝水经过锥形孔段、圆孔段后进入到蒸发器40。其中圆孔段的直径与锥形孔段的最小直径相等且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冷凝水由分流腔301的内部均匀的流向蒸发器40,各分流腔301内设置有多个外部连通孔350,多个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不完全相等,且多个外部连通孔350中靠近过渡腔302与分流腔301的连通位置的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小于远离过渡腔302与分流腔301的连通位置的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冷凝水流入至分流腔301的内部后,随着冷凝水的流动水量逐渐减小,为保证出液量,将外部连通孔350中靠近过渡腔302与分流腔301的连通位置的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小于远离过渡腔302与分流腔301的连通位置的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
如图1至图18所示,壳体10上还设置有排液通道102,排液通道102设置在蒸发器40的出液口与集水槽1011之间,以实现流经蒸发器40且未被蒸发冷凝水流回至集水槽1011的内部。
其中,冷凝水在流向蒸发器40后,部分未被蒸发的冷凝水回流至集水槽1011的内部实现冷凝水的循环使用。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二级腔体203设置有向蒸发器40供液的出口。
具体地,冷凝水在一级腔体202的内部经过滤后溢流至二级腔体203的内部,并可以经过出口向蒸发器40进行提供冷凝水。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一级腔体202和二级腔体203上均设置有向蒸发器40供液的出口。
具体地,设置有多个向蒸发器40提供冷凝水的出口,从而增加可控性,避免单个出口无法使用时导致整体无法实现冷凝水流向蒸发器40的问题。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滤网组件1020横置在一级腔体202的内部。
具体地,滤网组件1020将一级腔体202分为上下布置的待过滤区域2021和过滤区域2022,冷凝水经过过滤组件后进入到过滤区域2022的内部。
进一步地,滤网组件1020包括设置在一级腔体202的内壁面上的滤网支架1021,滤网支架1021用于安装和支撑过滤网1022,过滤网1022位于滤网支架1021的上方,方便拆卸过滤网1022。
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上述的将过滤网1022设置在滤网支架1021的上方,还可以是滤网支架1021上具有安装槽,过滤网1022安装在安装槽的内部,需要更换过滤网1022时,将滤网组件1020整个拆装。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换热设备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通过集水结构101进行收集,并将冷凝水向蒸发器40供液,通过蒸发器40将冷凝水蒸发消耗,以达到消耗冷凝水的同时能加湿空气;本申请还设置有储液箱20以对多余的冷凝水进行收集,通过储液箱20向蒸发器40供液或者通过储液箱20收集冷凝水以集中排放冷凝水,实现冷凝水的集中处理,避免冷凝水随意排放影响环保。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集水结构(101),所述集水结构(101)用于收集冷凝水;
蒸发器(40),所述蒸发器(4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
储液箱(20),所述集水结构(101)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储液箱(20)的进口(201)连通,所述储液箱(20)的至少一个出口向所述蒸发器(40)供所述冷凝水,以用于实现加湿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20)具有相连通的一级腔体(202)和二级腔体(203),所述储液箱(20)的进口(201)与所述一级腔体(202)连通,所述一级腔体(202)和/或所述二级腔体(203)设置有所述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级腔体(202)的容积小于所述二级腔体(203)的容积,所述二级腔体(203)用于存储所述冷凝水;和/或
与所述一级腔体(202)连通的所述出口的第一出口(204)用于向所述蒸发器(40)供所述冷凝水;和/或
与所述二级腔体(203)连通的所述出口的第二出口(205)作为排水口;和/或
所述一级腔体(202)的底部高于所述二级腔体(203)的底部;和/或
所述一级腔体(202)与所述二级腔体(203)沿水平方向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20)还包括第一阀门(80),所述第一阀门(80)设置在所述出口的第一出口(204)处以调节所述一级腔体(202)与所述蒸发器(40)之间的通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20)包括:
箱体(210),所述箱体(210)具有所述出口;
盖板(220),所述盖板(220)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箱体(210)的顶部,所述箱体(210)和盖板(220)配合在二者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进口(201)设置在所述箱体(210)或者所述盖板(220)上;
隔板(230),所述隔板(230)设置在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隔板(230)将所述腔体分为所述一级腔体(202)和所述二级腔体(20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30)立置在所述腔体内,且所述隔板(230)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231),所述一级腔体(202)与所述二级腔体(203)通过所述溢流口(23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溢流口(231)连通至所述隔板(230)的顶部的边缘处;和/或
所述隔板(230)的顶部与所述盖板(220)之间形成溢流缝隙;和/或
所述出口位于所述溢流口(231)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缓流组件(90),所述进口(201)通过所述缓流组件(90)与所述一级腔体(202)连通,所述缓流组件(90)用于对由所述进口(201)进入的冷凝水进行导向和缓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组件(90)包括接水槽(901),所述接水槽(901)形成在所述盖板(220)或者所述箱体(210)上,所述接水槽(901)具有出水口(9011),所述出水口(9011)与所述一级腔体(20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组件(90)还包括挡水筋板(902),所述挡水筋板(902)设置在所述一级腔体(202)的内部,所述挡水筋板(902)与所述盖板(220)或者所述箱体(210)连接,所述挡水筋板(90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出水口(9011)正对并间隔设置,且所述挡水筋板(902)与所述出水口(9011)之间形成过流间隙,以使所述出水口(9011)流出的所述冷凝水沿所述过流间隙、所述挡水筋板(902)流入所述一级腔体(20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筋板(902)具有呈T字型布置的板状部和凸起部,所述板状部与所述出水口(9011)间隔设置,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进口(201)的一端设置,所述板状部的至少一端与所述一级腔体(202)的侧面间隔设置以形成供所述冷凝水流动的过流通道(903)。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
滤网组件(1020),所述滤网组件(1020)设置在所述一级腔体(202)的内部,所述滤网组件(1020)将所述一级腔体(202)分为待过滤区域(2021)和过滤区域(2022),所述进口(201)与所述待过滤区域(2021)连通,所述出口的第一出口(204)和所述隔板(230)的溢流口(231)均与所述过滤区域(2022)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组件(1020)包括:
至少两个立杆(10211),所述至少两个立杆(10211)间隔设置,且所述至少两个立杆(10211)中的两个所述立杆(10211)分别与所述隔板(230)和所述一级腔体(202)的侧面连接;
横杆(10212),所述横杆(10212)安装在所述一级腔体(202)的底面上且与所述立杆(10211)连接,所述横杆(10212)与所述立杆(10211)配合围成滤网支架(1021);
过滤网(1022),所述过滤网(1022)安装在所述滤网支架(1021)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杆(10212)具有预设高度,所述高度为8-1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液位感应装置(1010),所述液位感应装置(1010)设置在所述储液箱(20)的二级腔体(203)内;和/或
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提示装置,所述提示装置与所述液位感应装置(1010)电连接,所述液位感应装置(1010)具有液位检测端,所述液位检测端设置在所述二级腔体(203)的顶部,以用于在检测到所述二级腔体(203)内的所述冷凝水处于满水状态时发送提示信息给所述提示装置,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储液箱(20)处于满水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20)的二级腔体(203)具有所述出口的第三出口(206),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第二阀门(1030),所述第二阀门(1030)设置在所述二级腔体(203)的第三出口(206)处,且所述二级腔体(203)的第三出口(206)通过所述第二阀门(1030)与所述集水结构(101)的集水槽(1011)连通,向所述集水槽(1011)内排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具有底盘,所述底盘上形成有所述集水槽(1011),所述集水结构(101)还包括水泵(50)和输送管路(70),所述水泵(50)将所述集水槽(1011)内的所述冷凝水经所述输送管路(70)传输给所述储液箱(2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50)和所述集水槽(10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远离所述蒸发器(40)的一侧,且所述水泵(50)位于所述壳体(10)的角部处,所述储液箱(20)和所述水泵(50)位于所述壳体(10)的对角方向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远离所述蒸发器(40)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以使所述蒸发器(40)所在一侧的冷凝水回流至所述集水槽(1011)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1011)内还设置有排水阀(1040)。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雨水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是否下雨并在检测到下雨时发送排水信号,所述雨水检测装置与所述排水阀(1040)连接,以在所述排水阀(1040)接收到所述排水信号时打开排水。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排水盒(30),所述排水盒(30)设置在所述蒸发器(40)的顶部,所述排水盒(30)具有与所述出口的第一出口(204)连通的排水腔。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腔包括与所述出口的第一出口(204)连通的过渡腔(302)以及与所述过渡腔(302)连通的多个分流腔(301),多个所述分流腔(301)沿所述蒸发器(40)的长度方向排列,各所述分流腔(301)的腔壁面上设置有外部连通孔(350)。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盒(30)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330),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板(330)沿所述蒸发器(40)的厚度方向间隔排列以形成所述过渡腔(302),且所述第一分隔板(330)的至少一端与所述排水盒(3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通道,所述排水盒(30)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隔板(340),所述第二分隔板(340)与所述第一分隔板(330)和所述排水盒(30)的内壁面连接,通过所述第二分隔板(340)在所述排水盒(30)的内部分隔成多个所述分流腔(301)。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通孔(350)朝向所述排水盒(30)内的一侧具有锥形孔段,且所述锥形孔段的直径沿朝向所述排水盒(30)的外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和/或
各所述分流腔(301)内设置有多个所述外部连通孔(350),多个所述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不完全相等,且多个所述外部连通孔(350)中靠近所述过渡腔(302)与所述分流腔(301)的连通位置的所述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过渡腔(302)与所述分流腔(301)的连通位置的所述外部连通孔(350)的直径。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为整体式空调器。
CN202222784725.7U 2022-10-19 2022-10-19 换热设备 Active CN218379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84725.7U CN218379653U (zh) 2022-10-19 2022-10-19 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84725.7U CN218379653U (zh) 2022-10-19 2022-10-19 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79653U true CN218379653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32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84725.7U Active CN218379653U (zh) 2022-10-19 2022-10-19 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796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428A1 (zh) * 2022-10-19 2024-04-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428A1 (zh) * 2022-10-19 2024-04-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79326A (zh) 换热设备
CN218379653U (zh) 换热设备
CN104214852A (zh) 空调器
CN109945314A (zh) 空调器清洁装置、清洁方法及空调器
CN210861425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8348754U (zh) 换热设备
CN110068066B (zh) 移动空调
CN209978174U (zh) 空调器清洁装置及空调器
JP5019492B1 (ja) エアコン室外機用吸入空気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エアコン室外機
CN209944503U (zh) 空调器清洁装置及空调器
CN115560392A (zh) 换热设备
CN215863743U (zh) 空调挂机
CN212746720U (zh) 天花式空调器
CN205373117U (zh)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CN212109066U (zh) 一种具有良好排水性能的热泵机组
CN110068072B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8954777B (zh) 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及风管机
CN108413535B (zh)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CN219347509U (zh) 布液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685808U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及空调机组
CN217817184U (zh) 加湿空调
CN219389932U (zh) 一种除湿加湿装置
CN22035569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64843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962165U (zh) 接水盘组件、风管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