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39268U -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9268U
CN219339268U CN202320137853.4U CN202320137853U CN219339268U CN 219339268 U CN219339268 U CN 219339268U CN 202320137853 U CN202320137853 U CN 202320137853U CN 219339268 U CN219339268 U CN 219339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rest
locking
rear seat
unlock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78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慧霞
李晶
胡晓泽
毛钧霆
赵磊
李威
冀建伯
曹振华
田德普
贾士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785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9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9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9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包括顶部集成有头枕的扶手本体,扶手本体通过扶手骨架转动连接在扶手转轴上,且扶手骨架和扶手转轴之间设有相对布置的两个锁止机构,扶手本体上设有解锁机构,两个锁止机构用于锁止收起状态下的扶手本体,解锁机构用于解锁两个锁止机构;解锁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扶手骨架上的解锁手柄与减力杠杆,减力杠杆分别通过拉线与各锁止机构连接,且解锁手柄的转动轴线与减力杠杆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能够降低后排座椅的组装难度,增加头枕设置的稳定性,同时也可减少扶手锁止机构的解锁力,提升解锁操作品质。

Description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上述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座椅乘坐舒适性以及功能性的要求逐渐提高,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既能够置物,也可用于乘客放松手臂,同时又能够收纳起来,不占用后排座椅座垫空间,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现有技术中,汽车后排座椅上的中央扶手一般与中间位置的头枕分离设计,也即中央扶手设置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在中央扶手放倒时,头枕不会随之放倒。这种中央扶手与头枕的分离式设计,在座椅组装时存在操作繁琐,会增加后排座椅组装难度的问题,同时,由于中央扶手长度受头枕制约,也难以给后排乘客提供更多的肘部支撑空间,而会降低中央扶手使用的舒适性。
此外,目前后排座椅上的中央扶手在收起状态,通常采用设置在扶手骨架与后排座椅骨架之间的锁止机构进行锁止,并在中央扶手上对应设置解锁结构,以在需要中央扶手展开使用时进行中央扶手的解锁。不过,现有中央扶手上的解锁机构在使用时也存在需要的解锁力较大,不便于进行解锁操作等问题,其也会影响中央扶手的使用体验,降低汽车后排座椅的整体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以可降低后排座椅组装难度,并能够减小扶手锁止机构的解锁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包括顶部集成有头枕的扶手本体,所述扶手本体通过扶手骨架转动连接在扶手转轴上,且所述扶手骨架和所述扶手转轴之间设有相对布置的两个锁止机构,所述扶手本体上设有解锁机构,两个所述锁止机构用于锁止收起状态下的所述扶手本体,所述解锁机构用于解锁两个所述锁止机构;
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扶手骨架上的解锁手柄与减力杠杆,所述减力杠杆分别通过拉线与各所述锁止机构连接,且所述解锁手柄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减力杠杆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减力杠杆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转动板,以及固连在两个转动板之间的联动杆,所述解锁手柄和所述联动杆相连,各所述转动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扶手骨架上,另一端通过拉线与对应侧的所述锁止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与扶手骨架固连并转动套装在扶手转轴上的底板,以及固连在所述扶手转轴上的卡板,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制动钩和卡爪,以及与所述卡爪相连的限位板,且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卡爪绕同一轴线转动;
所述卡板上设有沿所述扶手转轴径向布置的第一扇形板和第二扇形板,所述第一扇形板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扇形板,且所述第一扇形板上设有第一锁止槽,所述第二扇形板上设有第二锁止槽,所述卡爪上设有锁齿,所述限位板上设有限位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扇形板的圆心角小于所述第二扇形板;和/或,所述第一锁止槽和所述锁齿为匹配设置的楔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制动钩上设有锁止面,所述卡爪上设有锁止配合面,并在所述制动钩和所述底板之间设有驱使所述制动钩转动回位的回位弹簧,且在所述制动钩回位后,所述锁止面抵接在所述锁止配合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锁止面为弧面,所述锁止配合面为与所述锁止面相切设置的斜面,并在所述制动钩上设有位于所述锁止面一侧的凸起,所述凸起能够与所述卡爪抵接,以在所述制动钩的回位方向上,限制所述制动钩相对于所述卡爪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扶手转轴横穿所述扶手设置,且所述底板和所述卡板位于扶手内部;和/或,
所述扶手转轴和所述扶手骨架之间设有阻尼器和/或助力弹簧,所述阻尼器用于在所述扶手转动时施加阻尼力,所述助力弹簧用于在解锁后的所述扶手展开时,对所述扶手施加与展开方向相反的弹性力。
进一步的,所述扶手本体的顶部设有弹出式杯托,所述扶手本体具有与所述扶手骨架连接的扶手主体,连接在所述扶手主体前侧的泡沫,以及包覆在所述泡沫外的蒙皮,还具有连接在所述扶手主体后侧的后盖;
所述扶手主体包括主体部分,与所述主体部分顶端相连的头枕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头枕部分顶部的杯托出口面板,且所述主体部分、所述头枕部分和所述杯托出口面板一体注塑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后盖上设有储物盒,并在所述后盖上设有可翻转启闭的储物盒盖;和/或,所述扶手转轴连接在后排座椅中的安装支架上,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相对布置的两个安装臂与所述扶手转轴焊接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通过在扶手本体的顶部集成头枕,可利用中央扶手与头枕的一体式设计,降低后排座椅的组装难度,便于后排座椅的组装操作,同时也能够增加头枕在后排座椅中设置的稳定性。而通过解锁机构中的减力杠杆的设置,以及使解锁手柄的转动轴线与减力杠杆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也可减少扶手锁止机构的解锁力,便于进行解锁操作,能够提升解锁操作品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此外,减力杠杆由相对布置的转动板,以及固连在两个转动板之间的联动杆构成,有着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制造,以及在扶手内布置的优点。通过卡板上具有锁止槽的两个扇形板的设置,并通过锁齿在第一锁止槽内的嵌设,限位齿在第二锁止槽内的嵌设,不仅可实现对收起状态的扶手的锁止,提高扶手收起时的锁止强度,同时也可在扶手解锁后转动时,利用锁齿沿第一扇形板的外周壁导向滑动,限位齿沿第二扇形板的外周壁导向滑动,提升扶手展开及收起时运动的平稳性。
其次,第一扇形板的圆心角小于第二扇形板,可减少第一扇形板的尺寸,而利于将锁止机构布置在扶手内部。通过相互配合的锁止面和锁止配合面,以及回位弹簧的设置,能够实现制动钩的自动回位,并可在扶手收起时保持锁齿与限位齿的锁止状态。锁止面设置为弧面,锁止配合面设置为与锁止面相切的斜面,同时设置可与卡爪抵接的凸起,能够吸收相互配合的制动钩和卡爪之间的零件制造公差,避免因制造公差产生间隙,以有效减少扶手锁止时的晃动量。第一锁止槽和锁齿设置为楔形结构,也可吸收因零件制造公差产生的间隙,有效减少扶手锁止时的晃动量。
另外,使扶手转轴横穿扶手,且底板和卡板位于扶手内,可将整个锁止机构设置在扶手内部,避免锁止机构外露影响扶手及座椅外观质量。通过阻尼器与助力弹簧的设置,均可提高扶手展开转动的平稳性,同时,利用助力弹簧也可实现扶手的轻松收起,而能够提升扶手使用的高级感和安全性。弹出式杯托以及储物盒及储物盒盖的设置,可提升中央扶手的功能性,扶手主体中的主体部分、头枕部分和杯托出口面板一体注塑成型,能够降低制造难度,提高头枕和扶手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安装支架通过相对布置的两个安装臂与扶手转轴焊接相连,可保证扶手转轴在后排座椅中的设置的稳定性,提升中央扶手安装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后排座椅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设置上述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能够降低后排座椅的组装难度,便于后排座椅的组装操作,同时也可减少扶手锁止机构的解锁力,便于进行解锁操作,能够提升解锁操作品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止机构与扶手骨架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止机构与解锁手柄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止机构没有底板时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卡板、制动钩和卡爪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制动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卡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止机构锁止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制动钩处于临界解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制动钩处于最大锁止位置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阻尼器和助力弹簧的设置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解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弹出式杯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扶手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储物盒及储物盒盖的设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扶手本体;2、安装支架;3、解锁手柄;4、扶手转轴;5、底板;6、卡板;7、制动钩;8、卡爪;9、限位板;10、制动钩铆钉;11、卡爪铆钉;12、限位板铆钉;13、小衬套;14、大衬套;15、回位弹簧;16、拉线;17、减力杠杆;18、阻尼器;19、助力弹簧;20、连接杆;21、锁紧垫圈;22、弹出式杯托;23、控制面板;
1a、头枕;101、扶手骨架;102、扶手主体;102a、主体部分;102b、头枕部分;102c、杯托出口面板;103、泡沫;104、蒙皮;105、后盖;106、储物盒盖;107、储物盒;201、安装臂;401、助力弹簧连接孔;601、第一扇形板;6011、第一锁止槽;6021、第二锁止槽;602、第二扇形板;701、锁止面;702、凸起;703、挂钩;704、拉线连接孔;801、锁齿;802、悬臂;803、锁止配合面;901、限位齿;1701、转动板;1702、联动杆;
a、轨迹一;b、轨迹二。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配合部件之间采用本领域常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便可。而且,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整体结构上,结合图1至图8,以及图21中所示的,其包括顶部集成有头枕1a的扶手本体1,扶手本体1通过扶手骨架101转动连接在扶手转轴4上,并且在扶手骨架101和扶手转轴4之间设置有相对布置的两个锁止机构,在扶手本体1上设置有解锁机构。
其中,两个锁止机构用于锁止收起状态下的扶手本体1,且两个锁止机构的结构相同,以通过两个锁止机构同步动作,共同实现对收起状态下的扶手本体1的锁止。解锁机构则用于解锁两个锁止机构,并且,本实施例的解锁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扶手骨架101上的解锁手柄3与减力杠杆17,减力杠杆17分别通过拉线16与各锁止机构连接,同时,解锁手柄3的转动轴线与减力杠杆17的转动轴线之间也为同轴设置。
具体地,上述中央扶手的收起状态,也即中央扶手与后排座椅靠背平齐或并排布置的状态,在中央扶手的收起状态下,可使座椅座垫有着更大的使用面积。当然,相对于收起状态,中央扶手相对于座椅靠背向座椅座垫方向翻转后,所处的可供乘客使用的状态便为中央扶手的展开状态。
作为一种优选的示例性结构形式,继续结合图4至19中所示的,以其中一个锁止机构为例,本实施例的锁止机构具体包括与扶手骨架101固连并转动套装在扶手转轴4上的底板5,以及固连在扶手转轴4上的卡板6,还包括转动连接在底板5上的制动钩7和卡爪8,以及与卡爪8相连的限位板9,并且限位板9与卡爪8绕同一轴线转动。
与此同时,在卡板6上设置有沿扶手转轴4径向布置的第一扇形板601和第二扇形板602,第一扇形板601的半径大于第二扇形板602,并且在第一扇形板60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一锁止槽6011,在第二扇形板60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二锁止槽6021,在卡爪8上设置有锁齿801,在限位板9上则设置有限位齿901。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构成,本实施例在扶手被收起时,锁齿801嵌设在第一锁止槽6011内,限位齿901嵌设在第二锁止槽6021内,而能够实现对收起状态下的扶手本体1的锁止。在制动钩7被外力驱使转动时,制动钩7能够带动限位板9和卡爪8同步转动,并进而使锁齿801脱离第一锁止槽6011,限位齿901脱离第二锁止槽6021,以将扶手本体1解锁。
而在解锁后的扶手转动时,上述锁齿801则能够沿第一扇形板601的外周壁滑动,同时限位齿901也能够沿第二扇形板602的外周壁滑动,以实现对扶手本体1转动的支撑引导,增加扶手本体1转动的平稳性。
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扶手本体1例如可通过安装支架2安装至汽车座椅上,该安装支架2固连在座椅骨架上,以成为扶手本体1的安装基础。上述底板5可采用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并能够通过螺接或铆接方式固连在扶手骨架101上。而且,对于底板5在扶手转轴4上的转动套装,优选的,本实施例可在底板5上安装大衬套14,并经由该大衬套14将底板5套装至扶手转轴4上。同时,在底板5外侧的扶手转轴4上也可设置锁紧垫圈21,以保证底板5在扶手转轴4上位置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时,上述大衬套14采用相对于扶手转轴4硬度低及耐磨性好的材料制备便可,并且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大衬套14,不仅可增加底板5相对于扶手转轴4转动的平稳性,同时也利于减少底板5和扶手转轴4相对转动时的磨损。
本实施例中,制动钩7通过制动钩铆钉10转动连接在安装板5上,卡爪8及限位板9可通过卡爪铆钉11一并转动连接在安装板5上。此外,卡爪8和限位板9之间也进一步通过限位板铆钉12连接在一起。此时,通过卡爪铆钉11能够实现卡爪8和限位板9绕同一轴线(也即卡爪铆钉11轴线)转动,且再配合于限位板铆钉12的连接,能够实现限位板9与卡爪8的同步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为减少制动钩7以及卡爪8、限位板9转动时的磨损,本实施例也在制动钩7与制动钩铆钉10之间,以及卡爪8、限位板9和卡爪铆钉11之间均设置有小衬套13。相较于制动钩铆钉10和卡爪铆钉11,各小衬套13也采用硬度低及耐磨性好的材料制备便可。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扶手转轴4具体由多段管体结构组成,且对于与扶手转轴4固连的卡板6,其即如图13所示的,使得卡板6与扶手转轴4中的一部分一体成型。此时,卡板6和扶手转轴4采用图13中所示的结构形式,可保证卡板6与扶手转轴4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并且也能够省去对卡板6的连接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使得卡板6与扶手转轴4中的一部分一体成型,当然使得扶手转轴4采用一体成型的轴体结构,并将卡板6以焊接、铆接或螺接等方式固连在扶手转轴4上,其也是可以的。
本实施例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参见图13所示,第一扇形板601的圆心角也被设置为小于第二扇形板602的圆心角。这样,通过减少第一扇形板601的圆心角,能够减小第一扇形板601的尺寸,进而可参考图7所示的,将半径较大的第一扇形板601收容在底板5内,以利于减小整个锁止机构的尺寸,便于将锁止机构布置在扶手本体1内部。
此外,基于第一扇形板601的圆心角小于第二扇形板602,由此在解锁后的扶手转动时,卡爪8上的锁齿801便会先沿第一扇形板601的外周壁,也即沿轨迹一a滑动,并在锁齿801与第一扇形板601的外周壁脱离后,限位板9上的限位齿901才沿第二扇形板602的外周壁,也即沿轨迹二b滑动。这样,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锁齿801先沿第一扇形板601滑动后,限位齿901再沿第二扇形板602滑动,便能够在第一扇形板601圆心角较小的同时,保证扶手本体1展开及收起过程中运动的平稳性。
仍由图9至图11,并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的,本实施例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制动钩7上设置有锁止面701,同时在卡爪8上设置有锁止配合面803,并且在制动钩7和底板5之间也进一步设置有回位弹簧15。该回位弹簧15的一端钩挂在底板5上,另一端钩挂在制动钩7的挂钩703上,在外力驱使制动钩7转动时,回位弹簧15拉伸蓄能,而在扶手本体1由展开状态恢复至收起状态时,其则可释能以驱使制动钩7转动回位。
而且,在制动钩7回位后,上述锁止面701即抵接在锁止配合面803上,以保持锁齿801和限位齿901的嵌入状态。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相互配合的锁止面701和锁止配合面803,以及通过上述回位弹簧15的设置,本实施例相较于利用制动钩7的自身重力回位,能够实现制动钩7的自动回位,以保证制动钩7的使用效果。而且,利用回位的制动钩7对锁齿801及限位齿901嵌入状态的保持,也可在扶手本体1收起时保持锁齿801与限位齿901的锁止状态,以保证扶手本体1锁止的稳定性。
在设置有上述锁止面701和锁止配合面803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将锁止面701设置为弧面,同时也将锁止配合面803设置为与锁止面701相切设置的斜面,并且在制动钩7上还设置有位于锁止面701一侧的凸起702。
此时,结合图17至图19中所示的,在制动钩7的回位过程中,制动钩7由图18所示的临界解锁位置向图17所示的锁止位置运动,并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制动钩7也运动至图19所示的最大锁止位置,以使得上述凸起702与卡爪8抵接。这样,一方面利用凸起702,可以在制动钩7的回位方向上,限制制动钩7相对于卡爪8的转动。另一方面,基于锁止面701为弧面,锁止配合面803为与锁止面701相切的斜面,使得制动钩7可从锁止位置进一步运动至最大锁止位置,其便能够吸收相互配合的制动钩7和卡爪8之间的零件制造公差,避免因制造公差使锁止机构中的各部件之间产生间隙,而能够有效减少扶手本体1锁止时的晃动量。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卡爪8上设置有向制动钩7一侧延伸的悬臂802,该悬臂802与锁止分设在卡爪8的两端,并且制动钩7即通过抵推悬臂802,以带动限位板9和卡爪8同步转动。此时,通过在卡爪8上设置悬臂802,以及使得制动钩7通过抵推悬臂802带动卡爪8和限位板9转动,其不仅可实现制动钩7对卡爪8及限位板9转动的驱使,同时也有着结构简单,便于设计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同样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也将第一扇形板601上的第一锁止槽6011,以及与之锁止配合的锁齿801设计为匹配设置的楔形结构。这样,使得第一锁止槽6011和锁齿801为相匹配的楔形结构,也能够吸收因零件制造公差产生的间隙,而有效减少扶手本体1锁止时的晃动量。
仍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将第二锁止槽6021设置为沿第二扇形板602周向布置的弧形槽,并且如图16所示,也沿指向第二扇形板602的方向,使得限位齿901的宽度渐小设置。此时,将第二锁止槽6021设置为弧形槽,并使得限位齿901的宽度渐小设置,有利于实现限位齿901与第二锁止槽6021之间的锁止配合,并能够提高限位齿901随限位板9转动的平顺性。
而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鉴于第二锁止槽6021为弧形槽,在扶手本体1处于收起状态,且锁止机构如图17所示的进入锁止状态后,也可通过对第二锁止槽6021周向长度及位置的设计,使得限位齿901的端部与第二锁止槽6021的其中一端抵接。如此,能够增加相互配合的限位齿901和第二锁止槽6021之间的锁止效果,并可更好地提升对扶手本体1的锁止强度,减少扶手本体1远端的晃动量。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参见图1、图2所示,扶手转轴4也具体为横穿扶手本体1设置,并且上述底板5和卡板6也位于扶手本体1的内部。此时,使得扶手转轴4横穿扶手本体1,尤其是使得底板5和卡板6位于扶手本体1内,便可将整个锁止机构设置在扶手内部,进而能够避免锁止机构外露影响扶手本体1及座椅的外观质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继续结合图20所示,在扶手转轴4和扶手骨架101之间可设置阻尼器18和助力弹簧19,或者,仅设置阻尼器18与助力弹簧19中的一个。而且,上述阻尼器18具体用于在扶手本体1转动时施加阻尼力,上述助力弹簧19则具体用于在解锁后的扶手本体1展开时,对扶手本体1施加与展开方向相反的弹性力。
具体实施时,上述阻尼器18采用现有的转动阻尼结构便可,且阻尼器18可设置为并排布置的两个,并通过连接杆20与扶手骨架101传动相连。上述助力弹簧19采用套设在扶手转轴4上的扭簧结构即可,且其一端与扶手骨架101固连,另一端可连接在扶手转轴4上的助力弹簧连接孔401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阻尼器18与助力弹簧19的设置,其不仅均可提高扶手本体1展开转动的平稳性,与此同时,利用上述助力弹簧19也可在扳动扶手本体1收起时,实现扶手本体1的轻松收起,而能够提升扶手本体1使用的高级感和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仍由图1、图5、图6以及图21所示的,在解锁手柄3被扳动而旋转时,其通过减力杠杆17的传动后,利用两个拉线16拉动各锁止机构中的制动钩7,以向制动钩7施加所述的“外力”,而进行两个锁止机构的解锁。
此时,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减力杠杆17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转动板1701,以及固连在两个转动板1701之间的联动杆1702。解锁手柄3和联动杆1702相连,各转动板170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扶手骨架101上,另一端即通过拉线16与对应侧的锁止机构中的制动钩7相连,且各拉线16具体连接在制动钩7上的拉线连接孔704中。
可以理解的是,使得减力杠杆17由相对布置的转动板1701,以及固连在两个转动板1701之间的联动杆1702构成,其有着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制造,以及在扶手本体1内布置的优点。另外,本实施例中前述的解锁手柄3的转动轴线与减力杠杆17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其也即图21中示出的解锁手柄3与减力杠杆17的转动轴线均为轴线O。在采用减力杠杆17的基础上,再配合于解锁手柄3和减力杠杆17的转动轴线同轴,其不仅能够利于解锁手柄3以及减力杠杆17的布置,并且在解锁手柄3通过减力杠杆17拉动拉线16时,也能够提高拉线16的负载效率,以减小解锁力,而可提升解锁操作品质。
本实施例中,具体实施时,优选的,上述卡板6、制动钩7以及卡爪8、限位板9等可采用调制后的合金钢30CrMo制备,制动钩铆钉10、卡爪铆钉11以及限位板铆钉12等则可采用调制后的中碳钢SWRCH35K制备。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为提升中央扶手的功能性,在扶手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弹出式杯托22,结合图22中所示的,该弹出式杯托22采用现有汽车中常用的弹出形式的杯托结构便可。此外,仍参考图3中所示的,除了上述扶手骨架101,本实施例扶手本体1也具有与扶手骨架101连接的扶手主体102,连接在扶手主体102前侧的泡沫103,以及包覆在泡沫103外的蒙皮104,和连接在扶手主体102后侧的后盖105。
此时,再如图23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扶手主体102在结构上包括主体部分102,与主体部分102a顶端相连的头枕部分102b,以及设置在头枕部分102b顶部的杯托出口面板102c。主体部分102a具体与扶手骨架101固连在一起,头枕部分102b不仅作为头枕1a的内部骨架结构,并且其也与顶部的杯托出口面板102c一起,共同限定出弹出式杯托22的安装空间,以实现弹出式杯托22在扶手本体1顶部的安装。
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具体实施时,上述主体部分102a、头枕部分102b和杯托出口面板103c例如可为一体注塑成型。这样,通过使扶手主体102中的主体部分102a、头枕部分102b和杯托出口面板102c一体注塑成型,不仅能够降低制造难度,同时也可提高头枕1a和扶手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升中央扶手的功能性,如图24中所示的,在后盖105上也设有储物盒107,并在后盖105上设置有可翻转启闭的储物盒盖106。该储物盒盖106闭合后可覆盖储物盒107,以保证中央扶手使用的舒适性,当需要取放物品时,上翻打开储物盒盖106便可。而为保证储物盒盖106的使用效果,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也可在储物盒盖106的翻转轴处设置阻尼结构,以及驱使储物盒盖106回位至闭合状态的弹性部件。该阻尼结构与弹性部件,借鉴上述阻尼器18和助力弹簧19设置即可。
另外,具体实施时,再结合图2、图3与图24所示的,本实施例中还可在扶手本体1上设置控制面板23,该控制面板23具体可安装在扶手骨架101上,并在后盖105上开设过孔,以供控制面板23露出。并且,在汽车中,该控制面板23可与整车控制器等连接,以用于操控相关汽车使用功能。
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的扶手转轴4连接在后排座椅中的安装支架2上,此时,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形式,安装支架2具体可通过相对布置的两个安装臂201与扶手转轴4焊接相连。这样,通使安装支架2通过相对布置的两个安装臂201与扶手转轴4焊接相连,可保证扶手转轴4在后排座椅中的设置的稳定性,以提升中央扶手安装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中央扶手在使用时,收起状态的扶手本体1可如图17所示的被锁止。当需要使用扶手本体1时,扳动解锁手柄3,通过拉线16向制动钩7施加外力,制动钩7绕制动钩铆钉10转动后,先与卡爪8脱离,再抵推卡爪8上的悬臂802,使得卡爪8与限位板9开始转动。转动后的卡爪8与限位板9先使得锁齿801脱离第一锁止槽6011,以及限位齿901脱离第二锁止槽6021,实现解锁。
解锁后,锁齿801沿第一扇形板601上的轨迹一a滑动,在锁齿801脱离轨迹一a后,由限位齿901沿第二扇形板602上的轨迹二b滑动,直至扶手本体1转动至与座椅座垫接触,或者扶手本体1被相关限位结构限位,而达到展开状态。
在扶手本体1使用完毕,或者当后排座椅需要乘坐第三人时,手动向上扳动扶手本体1,使扶手本体1向收纳位置回位,锁止机构中的锁齿801和限位齿901可沿对应的轨迹复位,同时,回位弹簧15也会拉动制动钩7回位。当锁齿801重新嵌入第一锁止槽6011内,以及限位齿901重新嵌入第二锁止槽6021内时,扶手本体1恢复到收起状态,并被锁止,便实现扶手本体1的收起复位。
本实施例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通过在扶手本体1的顶部集成头枕1a,可利用中央扶手与头枕1a的一体式设计,降低后排座椅的组装难度,便于后排座椅的组装操作,同时也能够增加头枕1a在后排座椅中设置的稳定性。而且,通过解锁机构中的减力杠杆17的设置,以及使解锁手柄3的转动轴线与减力杠杆17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其也可减少扶手锁止机构的解锁力,便于进行解锁操作,能够提升解锁操作品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的后排座椅上设置有实施例一中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
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能够降低后排座椅的组装难度,便于后排座椅的组装操作,同时也能够减少扶手锁止机构的解锁力,便于进行解锁操作,能够提升解锁操作品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包括顶部集成有头枕(1a)的扶手本体(1),所述扶手本体(1)通过扶手骨架(101)转动连接在扶手转轴(4)上,且所述扶手骨架(101)和所述扶手转轴(4)之间设有相对布置的两个锁止机构,所述扶手本体(1)上设有解锁机构,两个所述锁止机构用于锁止收起状态下的所述扶手本体(1),所述解锁机构用于解锁两个所述锁止机构;
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扶手骨架(101)上的解锁手柄(3)与减力杠杆(17),所述减力杠杆(17)分别通过拉线(16)与各所述锁止机构连接,且所述解锁手柄(3)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减力杠杆(17)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力杠杆(17)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转动板(1701),以及固连在两个转动板(1701)之间的联动杆(1702),所述解锁手柄(3)和所述联动杆(1702)相连,各所述转动板(170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扶手骨架(101)上,另一端通过拉线(16)与对应侧的所述锁止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与扶手骨架(101)固连并转动套装在扶手转轴(4)上的底板(5),以及固连在所述扶手转轴(4)上的卡板(6),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5)上的制动钩(7)和卡爪(8),以及与所述卡爪(8)相连的限位板(9),且所述限位板(9)与所述卡爪(8)绕同一轴线转动;
所述卡板(6)上设有沿所述扶手转轴(4)径向布置的第一扇形板(601)和第二扇形板(602),所述第一扇形板(601)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扇形板(602),且所述第一扇形板(601)上设有第一锁止槽(6011),所述第二扇形板(602)上设有第二锁止槽(6021),所述卡爪(8)上设有锁齿(801),所述限位板(9)上设有限位齿(9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扇形板(601)的圆心角小于所述第二扇形板(602);和/或,所述第一锁止槽(6011)和所述锁齿(801)为匹配设置的楔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钩(7)上设有锁止面(701),所述卡爪(8)上设有锁止配合面(803),并在所述制动钩(7)和所述底板(5)之间设有驱使所述制动钩(7)转动回位的回位弹簧(15),且在所述制动钩(7)回位后,所述锁止面(701)抵接在所述锁止配合面(80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面(701)为弧面,所述锁止配合面(803)为与所述锁止面(701)相切设置的斜面,并在所述制动钩(7)上设有位于所述锁止面(701)一侧的凸起(702),所述凸起(702)能够与所述卡爪(8)抵接,以在所述制动钩(7)的回位方向上,限制所述制动钩(7)相对于所述卡爪(8)的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转轴(4)横穿所述扶手本体(1)设置,且所述底板(5)和所述卡板(6)位于扶手本体(1)内部;和/或,
所述扶手转轴(4)和所述扶手骨架(101)之间设有阻尼器(18)和/或助力弹簧(19),所述阻尼器(18)用于在所述扶手本体(1)转动时施加阻尼力,所述助力弹簧(19)用于在解锁后的所述扶手本体(1)展开时,对所述扶手本体(1)施加与展开方向相反的弹性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本体(1)的顶部设有弹出式杯托(22),所述扶手本体(1)具有与所述扶手骨架(101)连接的扶手主体(102),连接在所述扶手主体(102)前侧的泡沫(103),以及包覆在所述泡沫(103)外的蒙皮(104),还具有连接在所述扶手主体(102)后侧的后盖(105);
所述扶手主体(102)包括主体部分(102a),与所述主体部分(102a)顶端相连的头枕部分(102b),以及设置在所述头枕部分(102b)顶部的杯托出口面板(102c),且所述主体部分(102a)、所述头枕部分(102b)和所述杯托出口面板(102c)一体注塑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盖(105)上设有储物盒(107),并在所述后盖(105)上设有可翻转启闭的储物盒盖(106);和/或,所述扶手转轴(4)连接在后排座椅中的安装支架(2)上,且所述安装支架(2)通过相对布置的两个安装臂(201)与所述扶手转轴(4)焊接相连。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的后排座椅上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
CN202320137853.4U 2023-01-30 2023-01-30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Active CN219339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7853.4U CN219339268U (zh) 2023-01-30 2023-01-30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7853.4U CN219339268U (zh) 2023-01-30 2023-01-30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9268U true CN219339268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8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7853.4U Active CN219339268U (zh) 2023-01-30 2023-01-30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9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8760B2 (en) Locking and inclination-adjusting arrangement, in particular backrest lock
CN107962986B (zh) 动力提升和调角器释放/折叠装置
KR100568980B1 (ko) 차량의 시트 폴딩 장치
JP401945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CN113147537B (zh) 一种汽车及车用座椅收纳装置
CN219339268U (zh) 汽车后排座椅中央扶手及汽车
KR20050103630A (ko) 차량용 시트의 더블폴딩 고정을 위한 록킹기구
KR101423774B1 (ko) 시트백 연동형 자동 암레스트장치
CN219056064U (zh) 汽车座椅扶手锁止机构及汽车后排座椅和汽车
JP548637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6215342A (zh) 汽车座椅扶手锁止机构及汽车后排座椅和汽车
JP2874855B2 (ja) 車両用折り畳み式シートのロッキング装置
KR20110009282A (ko) 차량용 리어시트 폴딩 장치
KR200388056Y1 (ko) 차량의 시트백 폴딩기구
KR20120126347A (ko) 세미 록킹 구조를 갖는 차량용 시트의 폴딩 리클라이닝 장치
CN221162376U (zh) 折叠放置组件以及座椅
KR100197259B1 (ko) 차량용 보조시트 폴딩장치
JPH072296Y2 (ja) 乗物用の折畳みシート
KR200163100Y1 (ko) 승합차용 보조 시트 체결장치
JP3982006B2 (ja) フルフラット可能な折畳式シート
JP4446100B2 (ja) 折畳み収納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JPS6318262Y2 (zh)
JPH08913Y2 (ja) シートロック解除装置
JPH0733945Y2 (ja) 乗物用補助座席の支持構造
JP2000229527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