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31853U - 脊柱复位撑板 - Google Patents

脊柱复位撑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1853U
CN219331853U CN202223058694.3U CN202223058694U CN219331853U CN 219331853 U CN219331853 U CN 219331853U CN 202223058694 U CN202223058694 U CN 202223058694U CN 219331853 U CN219331853 U CN 2193318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ing
column
shell
transmission rod
transmiss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86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姣
张磊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Ruih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Ruih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Ruih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Ruihe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86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18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18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18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复位撑板,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壳体、传动组件、驱动部、推顶柱和两个固定柱,传动组件设于壳体内部,驱动部与传动组件连接,推顶柱设于壳体一侧且通过传动杆与传动组件连接,传动杆穿过壳体,一端与推顶柱连接、另一端与传动组件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组件运行后通过传动杆驱动推顶柱水平移动,两个固定柱固设在壳体侧面,椎体复位时将两个固定柱外端抵靠在与待复位椎体相邻的两侧椎体上,使推顶柱外端抵靠待复位椎体上,借助传动组件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具有对椎体复位操作方便灵活,能微量调节复位距离,便于实现精准复位和调节,利于患者椎体复位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脊柱复位撑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脊柱复位撑板。
背景技术
从颅骨到骨盆的柱状骨骼和组织,就构成了人体的脊柱,它包围并保护着其内部的神经组织(脊髓),并支撑着我们的头部和身体,构成脊柱的块状骨就叫做脊椎。脊柱上相连的脊椎或椎体中,发生椎体凸出或骨折时,则需要将突出的椎体或脊椎借助外部工具将其复位到原来位置,复位后采取固位器将该椎体或脊椎定位,从而便于后期定型和椎体恢复等。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复位工具,在推顶椎体复位时操作不方便,对于待复位的椎体不能微量调节复位移动距离,还可能存在超复位(即通过工具复位后的位置超出了原位置)的现象,影响椎体复位操作灵活性和精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复位撑板,旨在解决对椎体复位操作不方便,不能微量调节复位距离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脊柱复位撑板,包括壳体、传动组件、驱动部、推顶柱和两个固定柱,壳体的外端角处均为圆弧过渡;传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传递动力;驱动部穿过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运行;推顶柱设于所述壳体一侧且通过传动杆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传动杆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壳体,一端与所述推顶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传动组件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组件运行后通过所述传动杆驱动所述推顶柱水平移动;两个固定柱固设在所述壳体侧面,分别并排设于所述推顶柱两侧且与所述推顶柱之间留有间隙,椎体复位时将两个所述固定柱外端抵靠在与待复位椎体相邻的两侧椎体上,使所述推顶柱外端抵靠待复位椎体上,借助所述传动组件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和盖板,所述主壳呈立方体型且侧端设有开口,所述盖板通过锁紧件封盖开口,所述主壳内部形成封闭空腔,所述传动组件设于封闭空腔内,所述传动杆滑动穿过所述盖板,所述推顶柱位于所述盖板外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外侧面上设有多个用于导向所述推顶柱移动方向的导向杆,所述推顶柱上设有多个盲孔,多个所述盲孔设置位置分别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导向杆的位置,且使多个所述导向杆插接在多个所述盲孔内,所述推顶柱在移动中借助所述导向杆导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杆伸出所述盖板的一端设有呈球状连接部,所述推顶柱上设有用于与所述连接部配合连接的连接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外侧面上设有两个螺柱,两个所述固定柱上均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对应与所述螺柱螺接,以固定所述固定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锥齿轮组件、螺杆和两个导杆;锥齿轮组件的其中一个锥齿轮与所述驱动部下端固结;螺杆水平设置且两端转动限位在所述壳体内壁,所述锥齿轮组件的另一个锥齿轮同轴固设在所述螺杆中部,所述螺杆借助所述锥齿轮组件旋转;两个导杆均一端通过滑块与所述螺杆螺接、另一端均与所述传动杆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铰接,两个所述导杆借助所述螺杆旋转用于驱动所述传动杆平移,进而驱动所述推顶柱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传动杆上设有外螺纹,在所述外螺纹上螺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限位所述传动杆的推顶滑动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顶柱和两个所述固定柱的高度和宽度均相同,且所述固定柱高度与所述壳体高度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顶柱的外端面呈弧形凸起结构,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用于抵靠推顶待复位椎体,两个所述固定柱外端面均为平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壳顶部设有通孔,所述驱动部为呈Z字型的摇把,所述摇把穿过所述通孔且下端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脊柱复位撑板,用于对脊柱上凸出的椎体进行复位,包括壳体、传动组件、驱动部、推顶柱和两个固定柱,传动组件设于壳体内部,用于传递动力,驱动部穿过壳体并与传动组件连接,用于驱动传动组件运行;推顶柱设于壳体一侧且通过传动杆与传动组件连接,传动杆沿水平方向穿过壳体,一端与推顶柱连接、另一端与传动组件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组件运行后通过传动杆驱动推顶柱水平移动;两个固定柱固设在壳体侧面,分别并排设于推顶柱两侧且与推顶柱之间留有间隙,椎体复位时将两个固定柱外端抵靠在与待复位椎体相邻的两侧椎体上,使推顶柱外端抵靠待复位椎体上,借助传动组件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解决对椎体复位操作不方便,不能微量调节复位距离的技术问题,具有对椎体复位操作方便灵活,能微量调节复位距离,便于实现精准复位和调节,利于患者椎体复位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壳体内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推顶柱为半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壳体内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壳体内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推顶柱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的固定柱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主壳;12、盖板;13、螺柱;2、传动组件;21、锥齿轮组件;22、螺杆;23、导杆;24、滑块;3、驱动部;4、推顶柱;41、盲孔;42、连接孔;5、传动杆;51、连接部;6、固定柱;61、螺孔;7、导向杆;8、限位板;9、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进行说明。所述脊柱复位撑板,包括壳体1、传动组件2、驱动部3、推顶柱4和两个固定柱6;传动组件2设于壳体1内部,用于传递动力;驱动部3穿过壳体1并与传动组件2连接,用于驱动传动组件2运行;推顶柱4设于壳体1一侧且通过传动杆5与传动组件2连接,传动杆5沿水平方向穿过壳体1,一端与推顶柱4连接、另一端与传动组件2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组件2运行后通过传动杆5驱动推顶柱4水平移动;两个固定柱6固设在壳体1侧面,分别并排设于推顶柱4两侧且与推顶柱4之间留有间隙,椎体复位时将两个固定柱6外端抵靠在与待复位椎体相邻的两侧椎体上,使推顶柱4外端抵靠待复位椎体上,借助传动组件2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脊柱复位撑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脊柱复位撑板,用于对脊柱上凸出的椎体进行复位,包括壳体1、传动组件2、驱动部3、推顶柱4和两个固定柱6,传动组件2设于壳体1内部,用于传递动力;驱动部3穿过壳体1并与传动组件2连接,用于驱动传动组件2运行;推顶柱4设于壳体1一侧且通过传动杆5与传动组件2连接,传动杆5沿水平方向穿过壳体1,一端与推顶柱4连接、另一端与传动组件2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组件2运行后通过传动杆5驱动推顶柱4水平移动;两个固定柱6固设在壳体1侧面,分别并排设于推顶柱4两侧且与推顶柱4之间留有间隙,椎体复位时将两个固定柱6外端抵靠在与待复位椎体相邻的两侧椎体上,使推顶柱4外端抵靠待复位椎体上,借助传动组件2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解决对椎体复位操作不方便,不能微量调节复位距离的技术问题,具有对椎体复位操作方便灵活,能微量调节复位距离,便于实现精准复位和调节,利于患者椎体复位的技术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壳体1包括主壳11和盖板12,主壳11呈立方体型且侧端设有开口,盖板12通过锁紧件封盖开口,主壳11内部形成封闭空腔,传动组件2设于封闭空腔内,传动杆5滑动穿过盖板12,推顶柱4位于盖板12外侧。打开盖板12,将传动组件2、驱动部3安装到壳体1内部后,盖上盖板12,再安装推顶柱4和两个固定柱6,最后在伸出主壳11的驱动部3上安装把手等,便于在主壳11外部操作驱动部3。
在对椎体复位时,先将推顶柱4抵接到待复位的椎体上,而两个固定柱6是不与椎体(或待复位椎体的相邻椎体)接触的,主壳11的外部端角处均为圆弧过渡,这样不会对组织造成伤害,驱动部3穿过主壳11的上端面,通过旋拧驱动部3可使传动组件2向推顶柱4上传递动力,从而推顶弯曲的椎体,使弯曲的椎体与相邻的椎体均在同一个平面内,或固定柱6接触到待复位椎体的相邻椎体以后,这样就完成了对弯曲椎体的复位。当推顶柱4的外端与相邻的固定柱6的外端在同一平面内使,停止推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盖板12外侧面上设有多个用于导向推顶柱4移动方向的导向杆7,推顶柱4上设有多个盲孔41,多个盲孔41设置位置分别一一对应多个导向杆7的位置,且使多个导向杆7插接在多个盲孔41内,推顶柱4在移动中借助导向杆7导向。为了保证推顶柱4在推顶移动过程中能够定向移动或滑动,则设置多个导向杆7,使推顶柱4能够实现精准推顶椎体。
导向杆7的数量优选为4个,围成矩形结构,传动杆5位于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传动杆5伸出盖板12的一端设有呈球状连接部51,推顶柱4上设有用于与连接部51配合连接的连接孔42。连接部51插接在连接孔42内实现连接,球状连接部51具有弹性,方便插接,当插接连接后,两者就很难拆卸。因为推顶柱4承受的是被推顶的作用力,则推顶柱4不会与传动杆5之间脱离。
推顶柱4可分为两部分,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构件,本附图中为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相互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盖板12外侧面上设有两个螺柱13,两个固定柱6上均设有螺孔61,螺孔61对应与螺柱13螺接,以固定固定柱6。通过旋拧固定柱6,螺孔61与螺柱13实现了连接,螺纹连接比较方便,也易于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传动组件2包括锥齿轮组件21、螺杆22和两个导杆23,锥齿轮组件21中其中一个锥齿轮与驱动部3下端固结;螺杆22水平设置且两端转动限位在壳体1内壁,锥齿轮组件21的另一个锥齿轮同轴固设在螺杆22中部,螺杆22借助锥齿轮组件21旋转;两个导杆23均一端通过滑块24与螺杆22螺接、另一端均与传动杆5上位于壳体1内的一端铰接,两个导杆23借助螺杆22旋转用于驱动传动杆5平移,进而驱动推顶柱4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锥齿轮组件21在传动中,两个导杆23均绕传动杆5的端部转动,进而以驱动部3和壳体1的连接点为支点,推顶传动杆5的平移,进而推动推顶柱4的平移,实现推顶椎体复位。
锥齿轮组件21的正向传动或反向传动,可以带动传动杆5的推顶或回缩,实现对椎体推顶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位于壳体1内的传动杆5上设有外螺纹9,在外螺纹9上螺接有限位板8,限位板8用于限位传动杆5的推顶滑动距离。限位板8螺接在传动杆5上,通过与传动杆5之间的螺纹连接位置,进而可调节限位板8与盖板12之间的距离或长度,进而限位了传动杆5对推顶柱4的推顶长度范围。
具体的,限位板8可在壳体1内部转动,进而实现与传动杆5的螺接,则限位板8的长度和高度都小于壳体1的高度,这样在旋转过程中也不会触碰壳体1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推顶柱4和两个固定柱6的高度和宽度均相同,且固定柱6高度与壳体1高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推顶柱4的外端面呈弧形凸起结构,弧形凸起结构用于抵靠推顶待复位椎体,两个固定柱6外端面均为平面。因为推顶柱4是主要起到推顶的作用,而两者固定柱6主要起到支撑的作用,设计成弧形凸起结构,目的就是与待复位的椎体的接触,实现精准推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7,主壳11顶部设有通孔,驱动部3为呈Z字型的摇把,摇把穿过通孔且下端与传动组件2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传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传递动力;
驱动部,穿过所述壳体并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运行;
推顶柱,设于所述壳体一侧且通过传动杆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传动杆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壳体,一端与所述推顶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传动组件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组件运行后通过所述传动杆驱动所述推顶柱水平移动;
两个固定柱,固设在所述壳体侧面,分别并排设于所述推顶柱两侧且与所述推顶柱之间留有间隙,椎体复位时将两个所述固定柱外端抵靠在与待复位椎体相邻的两侧椎体上,使所述推顶柱外端抵靠待复位椎体上,借助所述传动组件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和盖板,所述主壳呈立方体型且侧端设有开口,所述盖板通过锁紧件封盖开口,所述主壳内部形成封闭空腔,所述传动组件设于封闭空腔内,所述传动杆滑动穿过所述盖板,所述推顶柱位于所述盖板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外侧面上设有多个用于导向所述推顶柱移动方向的导向杆,所述推顶柱上设有多个盲孔,多个所述盲孔设置位置分别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导向杆的位置,且使多个所述导向杆插接在多个所述盲孔内,所述推顶柱在移动中借助所述导向杆导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伸出所述盖板的一端设有呈球状连接部,所述推顶柱上设有用于与所述连接部配合连接的连接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外侧面上设有两个螺柱,两个所述固定柱上均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对应与所述螺柱螺接,以固定所述固定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锥齿轮组件,其中一个锥齿轮与所述驱动部下端固结;
螺杆,水平设置且两端转动限位在所述壳体内壁,所述锥齿轮组件的另一个锥齿轮同轴固设在所述螺杆中部,所述螺杆借助所述锥齿轮组件旋转;以及
两个导杆,均一端通过滑块与所述螺杆螺接、另一端均与所述传动杆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铰接,两个所述导杆借助所述螺杆旋转用于驱动所述传动杆平移,进而驱动所述推顶柱推顶待复位椎体复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传动杆上设有外螺纹,在所述外螺纹上螺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限位所述传动杆的推顶滑动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柱和两个所述固定柱的高度和宽度均相同,且所述固定柱高度与所述壳体高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柱的外端面呈弧形凸起结构,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用于抵靠推顶待复位椎体,两个所述固定柱外端面均为平面。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复位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顶部设有通孔,所述驱动部为呈Z字型的摇把,所述摇把穿过所述通孔且下端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CN202223058694.3U 2022-11-17 2022-11-17 脊柱复位撑板 Active CN2193318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8694.3U CN219331853U (zh) 2022-11-17 2022-11-17 脊柱复位撑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8694.3U CN219331853U (zh) 2022-11-17 2022-11-17 脊柱复位撑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1853U true CN219331853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9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8694.3U Active CN219331853U (zh) 2022-11-17 2022-11-17 脊柱复位撑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18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31853U (zh) 脊柱复位撑板
CN114587534A (zh) 一种穿刺与超声探头配合使用的辅助支撑装置
CN114642486B (zh) 穿刺针夹持驱动装置及前列腺穿刺机器人的末端操作装置
CN115363950A (zh) 一种电子加热式针灸器
CN204092152U (zh) 一种可使骨折处两端紧密接合的自锁加压髓内钉
CN103378477A (zh) 一种宇航单机在轨易插拔机构
CN111603346B (zh) 一种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脊柱外科手术装置
CN203291001U (zh) 一种螺纹型拉力螺钉系统及其专用复合起子
CN213465288U (zh) 一种椎体成形术辅助操作装置
CN204446072U (zh) 一种椎间隙弹性撑开内固定装置
CN210019643U (zh) 基于弧形导轨rcm机构的穿刺机器人的进针装置
CN209713095U (zh) 一种防旋空心螺钉
CN111759435A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的椎弓根螺钉
CN215351578U (zh) 一种经颅磁刺激设备
CN205569056U (zh) 矫形双螺塞螺钉
CN212346687U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的椎弓根螺钉
CN110101489B (zh) 无切迹融合装置
CN116549072B (zh) 一种超声引导穿刺装置
CN215025388U (zh) 放射性粒子自动植入装置
CN117462230B (zh) 一种具有泄压功能的骨水泥注入系统及机器人系统
CN218684651U (zh) 一种抗拔出皮质骨螺钉组件
CN215701359U (zh) 一种双顶丝结构压力式拔销器
CN117122353B (zh) 一种骨髓干细胞提取用穿刺取样装置
CN218651859U (zh) 一种核酸采样器
CN219720979U (zh) 一种辅助矫正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