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1871U -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11871U
CN219311871U CN202222788867.0U CN202222788867U CN219311871U CN 219311871 U CN219311871 U CN 219311871U CN 202222788867 U CN202222788867 U CN 202222788867U CN 219311871 U CN219311871 U CN 219311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erial returning
die
channel
mold
mold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888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双
张四华
杜军红
葛振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Long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Long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Long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Long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888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11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11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11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其中模芯结构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对应分别设置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适于形成成型腔,且二者被配置成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在第二模芯上开设与成型腔连通的进料通道;退料组件,在由合模位置向开模位置分离的开模过程中,退料组件由进料状态切换到退料状态,在退料状态下,退料组件适于拉动余料,使其沿进料通道从第二模芯的侧边滑动退出进料通道,以与产品分离。该退料组件向位于进料通道内的余料施加拉动力,使得余料能够沿着进料通道滑动,且从第二模芯的侧边滑动退出进料通道,进而实现与产品分离的效果,使得成型后的产品本体上没有多余的骨位。

Description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背景技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的总称,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其中部分双色塑胶产品通过注塑成型的方法进行生产,参见图7和图8,现有的部分用于生产双色塑胶的注塑模具在注塑完成后,由于注塑模具中的浇道的浇口与产品之间的流道内的残余的胶料也会进行成型,因此在将产品从模具中脱离后,产品上会多出一个骨位13,需要人工进行去除,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不良率会增加,同时当再次注塑时,残留的胶料若不从模芯中清除,会影响产品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部分用于生产双色塑胶的注塑模具在注塑完成后,由于注塑模具中的浇道的浇口与产品之间的流道内的残余的胶料也会进行成型,因此在将产品从模具中脱离后,产品上会多出一个骨位,需要人工进行去除,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不良率会增加,同时当再次注塑时,残留的胶料若不从模芯中清除,会影响产品外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一种模芯结构,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对应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二模体分别设置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所述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适于形成成型腔,且二者被配置成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在所述第二模芯上开设与所述成型腔连通的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包括进料口和出料口,其中所述出料口对应与所述成型腔连通,所述进料口低于所述出料口,以使所述进料通道的轴线与所述成型腔的轴线呈夹角设置,胶料适于沿进料通道进入到所述成型腔内;退料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模体上,其适于向余料施加外力,所述退料组件具有退料状态和进料状态;在由所述合模位置向所述开模位置分离的开模过程中,所述退料组件由进料状态切换到退料状态,在所述退料状态下,所述退料组件适于拉动位于所述进料通道内的余料,使其沿所述进料通道从所述第二模芯的侧边滑动退出所述进料通道,以与产品分离。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所述退料组件包括退料件,在所述第二模芯的本体一侧设置一滑动面,所述退料件设置在所述滑动面上,其上开设具有敞口的退料槽,所述退料槽与所述进料通道同轴设置,其的一端具有与所述敞口连通的槽口,所述槽口与所述进料口对应,以使余料的端部从所述退料槽延伸到所述进料通道内;
受外力的作用,所述退料件具有沿所述滑动面滑动,以远离所述出料口的后退状态,在所述后退状态下,所述退料件向所述余料施加拉动力,以使余料从所述第二模芯的侧边退出所述进料通道。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在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一模芯上开设对应的浇料通道,所述浇料通道的浇料口与所述退料槽的敞口对应设置,向所述浇料通道通入胶料,胶料依次沿浇料通道和退料槽进入到进料通道内,且沿着所述出料口进入到成型腔内。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所述退料组件还包括顶料件,在所述第二模体上开设输送通道,所述退料件上开设顶料通道,在余料从所述第二模芯的侧边退出所述进料通道后,所述顶料通道与所述输送通道连通,供所述顶料件的一端沿所述输送通道伸向所述顶料通道,且与位于所述顶料通道内的部分余料抵接,向余料施加顶出力,以将余料顶出退料槽。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所述顶料件设置为圆顶针。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所述退料组件还包括退料配合件,所述退料件与所述退料配合件连接,其位于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二模体之间,且三者之间通过推动件连接;
在所述第一模体携带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推动件相对所述第二模体远离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适于向所述退料配合件施加推动力,以使所述退料配合件带动所述退料件沿所述滑动面滑动。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在所述第一模体、所述退料配合件、所述第二模体上对应开设供所述推动件插接的插接槽,三个插接槽连通后形成倾斜设置的插接通道。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所述进料通道上靠近所述出料口的部分设置为弯曲状。
可选地,上述模芯结构中,还包括压设件,所述压设件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模体上,其具有压设面,所述压设面适于向所述退料配合件施加偏压力。
一种注塑系统,包括模芯结构,所述模芯结构为如上所述的模芯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芯结构,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对应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二模体分别设置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所述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适于形成成型腔,且二者被配置成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在所述第二模芯上开设与所述成型腔连通的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包括进料口和出料口,其中所述出料口对应与所述成型腔连通,所述进料口低于所述出料口,以使所述进料通道的轴线与所述成型腔的轴线呈夹角设置,胶料适于沿进料通道进入到所述成型腔内;退料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模体上,其适于向余料施加外力,所述退料组件具有退料状态和进料状态;在由所述合模位置向所述开模位置分离的开模过程中,所述退料组件由进料状态切换到退料状态,在所述退料状态下,所述退料组件适于拉动位于所述进料通道内的余料,使其沿所述进料通道从所述第二模芯的侧边滑动退出所述进料通道,以与产品分离。
此结构的模芯结构中,将进料通道的进料口设置低于出料口,以使进料通道的轴线与成型腔的轴线呈夹角设置,通过设置退料组件,该退料组件能够向位于进料通道内的余料施加拉动力,使得余料能够沿着进料通道滑动,且从第二模芯的侧边滑动退出进料通道,进而实现与产品分离的效果,使得成型后的产品本体上没有多余的骨位,同时进料通道也不会残余胶料,进而再进行注塑时,不会影响产品的外观,提高了双色产品的良品率,退料操作简单易行,在开模的过程中即可同步完成退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部分用于生产双色塑胶的注塑模具在注塑完成后,由于注塑模具中的浇道的浇口与产品之间的流道内的残余的胶料也会进行成型,因此在将产品从模具中脱离后,产品上会多出一个骨位,需要人工进行去除,降低了工作效率,且不良率会增加,同时当再次注塑时,残留的胶料若不从模芯中清除,会影响产品外观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模芯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退料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处于合模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模芯和第二模芯处于开模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将余料从退料件中顶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进料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8为采用图7中的注塑模具注塑出的带有骨位的产品;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模体;101-浇料通道;
2-第二模体;201-输送通道;202-滑动配合面;
3-第一模芯;
4-第二模芯;401-进料通道;402-进料口;403-出料口;404-滑动面;
5-成型腔;
6-退料组件;601-退料件;602-退料槽;603-槽口;604-顶料件;605-顶料通道;606-退料配合件;607-推动件;608-压设件;609-压设面;
7-余料;
8-模体面板;9-水口拉板;10-模体底板;11-顶料面板;12-顶料底板;13-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记载了一种模芯结构,参见图1-图6,该模芯结构包括第一模体1和第二模体2,对应该第一模体1和该第二模体2分别设置第一模芯3和第二模芯4,该第一模芯3和第二模芯4适于形成成型腔5,且第一模芯3和第二模芯4之间,当第一模芯3在第一模体1的带动下,其相对第二模芯4远离和靠近,二者被配置成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远离的过程为开模的过程,靠近的过程为合模过程,在该第二模芯4上开设与该成型腔5连通的进料通道401,该进料通道401包括进料口402和出料口403,其中该出料口403对应与该成型腔5连通,该进料口402低于该出料口403,以使该进料通道401的轴线与该成型腔5的轴线呈夹角设置,胶料适于沿进料通道401进入到该成型腔5内,在该第二模体2设置退料组件6,该退料组件6适于向余料7施加外力,在使用的过程中,该退料组件6具有退料状态和进料状态,在第一模芯3相对第二模芯4远离时,该第一模芯3从合模位置向该开模位置切换,在二者分离的开模过程中,退料组件6由进料状态切换到退料状态,在退料状态下,该退料组件6适于拉动位于进料通道401内的余料,使余料能够沿着进料通道401滑动,且从第二模芯4的侧边滑动退出进料通道401,以完成余料与产品分离。
通过将进料通道的进料口402设置低于出料口403,以使进料通道401的轴线与成型腔5的轴线呈夹角设置,胶料在压力的作用下就进入到成品腔内,通过设置退料组件6,该退料组件6能够向位于进料通道内的余料施加拉动力,使得余料能够沿着进料通道滑动,且从第二模芯4的侧边滑动退出进料通道,进而实现与产品分离的效果,使得成型后的产品本体上没有多余的骨位,同时进料通道也不会残余胶料,进而再进行注塑时,不会影响产品的外观,提高了二射产品的良品率,退料操作简单易行,在开模的过程中即可同步完成退料,产品同时与余料分离。
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在第一模体1和第二模体2上开设对应的模芯槽,分别放置第一模芯3和第二模芯4。
本实施例中的模芯结构中,上述退料组件6包括退料件601,在该第二模芯4的本体一侧设置一滑动面404,将退料件601设置在该滑动面404上,且在该退料件601上开设具有敞口的退料槽602,将该退料槽602与上述进料通道同轴设置,且该退料槽602的一端具有与该敞口连通的槽口603,该槽口603与上述进料通道的进料口402对应,以使余料的端部从该退料槽602延伸到该进料通道内,位于退料槽602内的余料与进料通道401内的余料为一体成型设置。
在开模的过程中,该退料件601受到外力的作用,其能够沿着第一模芯3的滑动面404滑动,以远离该出料口403,使得退料件601具有后退状态,在后退状态下,该退料件601向余料施加拉动力,以使得余料也能够沿着滑动面404远离出料口403,实现余料从该第二模芯4的侧边退出进料通道401的效果。
为了能够使得退料件601在沿着滑动面404更顺畅的远离出料口403,还可以在第二模体2的一侧开设滑动配合面202,在退料件601沿着滑动面404滑动时,其一端可以后退到滑动配合面上,滑动配合面能够向退料件601提供支撑力,避免退料件601在后退的过程中,从第二模芯4和第二模体2上掉落,具体的,该滑动配合面202与滑动面404处于同一平面。
为了向该进料通道401内浇入浇料,可以在上述第一模体1和上述第一模芯3上开设对应的浇料通道101,该浇料通道101的浇料口与该退料槽602的敞口对应设置,向该浇料通道101通入胶料,胶料依次沿浇料通道101和退料槽602进入到进料通道内,且沿着该出料口403进入到成型腔5内,该浇料通道101内的胶料的输送方向为自上向下,在浇料通道101内的浇料沿着退料槽602进入到进料通道401内后,在压力的作用下,进料通道401内的胶料沿着进料口402自下倾斜向上的输送到出料口403,且进入到成型腔5内。
为了实现在退料件601将余料7从进料通道401内完成退料后,将余料从退料件601中脱离的效果,上述退料组件6还包括顶料件604,可以在上述第二模体2上开设输送通道201,该退料件601上开设顶料通道605,在余料从该第二模芯4的侧边退出该进料通道401后,该顶料通道605与该输送通道201连通,供顶料件604的一端沿着输送通道201伸向该顶料通道605,且与位于该顶料通道605内的部分余料抵接,以向余料施加顶出力,实现将余料顶出退料槽602的效果,可以将该顶料件604设置为圆顶针。
本实施例中的上述退料组件6还包括退料配合件606,该退料件601与该退料配合件606连接,其位于该第一模体1和该第二模体2之间,且三者之间通过推动件607连接,在上述第一模体1携带第一模芯3和该推动件607相对该第二模体2远离的过程中,该推动件607适于向该退料配合件606施加推动力,以使该退料配合件606带动该退料件601沿该滑动面404滑动,在上述第一模体1、上述退料配合件606以及上述第二模体2上对应开设供该推动件607插接的插接槽,三个插接槽连通后形成倾斜设置的插接通道,在开模的过程中,第二模体2固定不动,第一模体1携带第一模芯3相对第二模体2和第二模芯4垂直运动,由于将插接通道倾斜设置,因此推动件607在垂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其会向退料配合件606施加推动力,在该推动力的作用下,退料配合件606和推料件沿着滑动面404和滑动配合面滑动运动,以远离出料口403,且将余料从进料通道内带出。
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进料通道401上靠近出料口403的部分设置为弯曲状,该弯曲状的出料口403作为浇口,通过操作退料件601,实现浇口处的余料与产品分离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模芯结构还包括压设件608,该压设件608的一端插入到该第一模体1上,其具有压设面609,该压设面609适于向该退料配合件606施加偏压力,通过偏压力的作用,避免退料件601沿着滑动面404移动,可以保证在合模的过程中,退料件601始终处于进料状态。
本实施例的模芯结构工作原理:
在合模位置,将一射产品放置到模芯结构的成型腔5内,然后向成型腔5内通入二射胶料,完成注塑,由合模位置切换到开模位置,在开模过程中,退料件601将余料从进料通道内退出,实现余料与产品的分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记载了一种注塑系统,该注塑系统包括模芯结构,该模芯结构为如实施例1中记载的模芯结构,该注塑系统还包括盖设在第一模体1上的模体面板8、水口拉板9,以及设置在第二模体2下方的模体底板10和适于放置顶料件604的顶料面板11及顶料底板12。
在模体面板8和水口拉板9上设置与浇料通道101连通的料源通道,将浇料通道101设置为T型状,将胶料的料源连接到料源通道内,通过料源通道将胶料浇入到浇料通道101内。
在顶料面板11上开设固定槽,顶料件604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槽内,另一端适于伸入到输送通道201内,在需要顶出余料时,将顶料面板11和顶料底板12上升操作,实现顶料件604的上升,进而向余料施加顶出力,
该注塑系统注塑效率高,且完成的双色产品良品率高,便于推广。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体(1)和第二模体(2),对应所述第一模体(1)和所述第二模体(2)分别设置第一模芯(3)和第二模芯(4),所述第一模芯(3)和第二模芯(4)适于形成成型腔(5),且二者被配置成开模位置和合模位置;
在所述第二模芯(4)上开设与所述成型腔(5)连通的进料通道(401),所述进料通道(401)包括进料口(402)和出料口(403),其中所述出料口(403)对应与所述成型腔(5)连通,所述进料口(402)低于所述出料口(403),以使所述进料通道(401)的轴线与所述成型腔(5)的轴线呈夹角设置,胶料适于沿进料通道进入到所述成型腔(5)内;
退料组件(6),设置在所述第二模体(2)上,其适于向余料(7)施加外力,所述退料组件(6)具有退料状态和进料状态;
在由所述合模位置向所述开模位置分离的开模过程中,所述退料组件(6)由进料状态切换到退料状态,在所述退料状态下,所述退料组件(6)适于拉动位于所述进料通道(401)内的余料,使其沿所述进料通道(401)从所述第二模芯(4)的侧边滑动退出所述进料通道(401),以与产品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退料组件(6)包括退料件(601),在所述第二模芯(4)的本体一侧设置一滑动面(404),所述退料件(601)设置在所述滑动面(404)上,其上开设具有敞口的退料槽(602),所述退料槽(602)与所述进料通道同轴设置,其的一端具有与所述敞口连通的槽口(603),所述槽口(603)与所述进料口(402)对应,以使余料的端部从所述退料槽(602)延伸到所述进料通道内;
受外力的作用,所述退料件(601)具有沿所述滑动面(404)滑动,以远离所述出料口(403)的后退状态,在所述后退状态下,所述退料件(601)向所述余料施加拉动力,以使余料从所述第二模芯(4)的侧边退出所述进料通道(4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体(1)和所述第一模芯(3)上开设对应的浇料通道(101),所述浇料通道(101)的浇料口与所述退料槽(602)的敞口对应设置,向所述浇料通道(101)通入胶料,胶料依次沿浇料通道(101)和退料槽(602)进入到进料通道内,且沿着所述出料口(403)进入到成型腔(5)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退料组件(6)还包括顶料件(604),在所述第二模体(2)上开设输送通道(201),所述退料件(601)上开设顶料通道(605),在余料从所述第二模芯(4)的侧边退出所述进料通道(401)后,所述顶料通道(605)与所述输送通道(201)连通,供所述顶料件(604)的一端沿所述输送通道(201)伸向所述顶料通道(605),且与位于所述顶料通道(605)内的部分余料抵接,向余料施加顶出力,以将余料顶出退料槽(6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料件(604)设置为圆顶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退料组件(6)还包括退料配合件(606),所述退料件(601)与所述退料配合件(606)连接,其位于所述第一模体(1)和所述第二模体(2)之间,且三者之间通过推动件(607)连接;
在所述第一模体(1)携带所述第一模芯(3)和所述推动件(607)相对所述第二模体(2)远离的过程中,所述推动件(607)适于向所述退料配合件(606)施加推动力,以使所述退料配合件(606)带动所述退料件(601)沿所述滑动面(404)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模体(1)、所述退料配合件(606)、所述第二模体(2)上对应开设供所述推动件(607)插接的插接槽,三个插接槽连通后形成倾斜设置的插接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通道上靠近所述出料口(403)的部分设置为弯曲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设件(608),所述压设件(608)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一模体(1)上,其具有压设面(609),所述压设面(609)适于向所述退料配合件(606)施加偏压力。
10.一种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芯结构,所述模芯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模芯结构。
CN202222788867.0U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Active CN219311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88867.0U CN219311871U (zh)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88867.0U CN219311871U (zh)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11871U true CN219311871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33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88867.0U Active CN219311871U (zh)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118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11730A (zh) 一种带有联动式倒扣脱模机构的注塑模具
CN219311871U (zh) 一种模芯结构及具有其的注塑系统
CN113510900A (zh) 一种模内快速成型的水桶注塑模具
CN211683302U (zh) 一种侧浇口自动切断的注塑模具
CN218453156U (zh) 一种前面板注塑模具
CN109403747B (zh) 一种支架壳体以及生产该壳体的模具
CN112810073B (zh) 一种流道残料自顶出注塑模具
CN210067715U (zh) 一种支架壳体以及生产该壳体的模具
CN210477639U (zh) 倒扣产品模具
CN220113886U (zh) 可局部更换上成型构件的模具
CN114393794B (zh) 一种便于倒扣成型并脱模的成型模具
CN216758111U (zh) 一种压铸模具的顶出内缩机构
CN220784728U (zh) 一种结构精简的二次顶出模具
CN214383244U (zh) 一种矩形框架成型模具
CN216465969U (zh) 一种模具侧进胶机械式模内切结构
CN217670545U (zh) 模具的哈弗自动打开以及产品自动顶出结构
CN215791531U (zh) 后模抽芯结构模具
CN221233011U (zh) 新能源尾门本体注塑模具
CN219114689U (zh) 一种镂空电池胶框加工用注塑模具
CN216329695U (zh) 一种手机保护套注塑模具
CN220129408U (zh) 一种二次顶出且带强脱功能的注塑模具
CN217531671U (zh) 端子外壳的注塑模具
CN115816772A (zh) 成型模具
CN215039799U (zh) 一种模内快速成型的水桶注塑模具
CN113246411B (zh) 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