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1966U - 保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保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1966U
CN219301966U CN202320391204.7U CN202320391204U CN219301966U CN 219301966 U CN219301966 U CN 219301966U CN 202320391204 U CN202320391204 U CN 202320391204U CN 219301966 U CN219301966 U CN 2193019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over plate
cover
central axis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912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管梦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Zeif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912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19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19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19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保温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具有收容腔,以容纳待控温件;盖体,与所述装置本体可拆卸连接,且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盖体的开口;以及至少一个密封盖,与所述盖体可拆卸连接,且对应所述开口设置;其中所述密封盖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通过将所述密封盖设置成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所述子盖板之间能够拼接组成不同大小的所述密封盖,以使所述密封盖能够暴露出不同尺寸的所述开口,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所述保温装置对不同待控温件的适配性。

Description

保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技术中,汽车转向器主要起到转向的作用,其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其它机件的寿命。为了验证汽车转向器的耐久性,通常需要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进行测试,以考核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由于在进行耐久试验时,保温装置需要匹配不同项目的产品进行测试,不同产品搭载中间轴倾斜的角度不同,因而需要不同的适配窗口,且试验时产品的两侧需要通过连接轴与相应设备连接,试验时也会有相对位移产生;目前的保温装置结构相对固定,其前面板和产品中间轴连接的窗口位置不能随意变化,适配性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装置,以至少解决目前保温装置对不同待控温件的适配性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具有收容腔,以容纳待控温件;盖体,与所述装置本体可拆卸连接,且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盖体的开口;以及至少一个密封盖,与所述盖体可拆卸连接,且对应所述开口设置;其中所述密封盖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将所述密封盖设置成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所述子盖板之间能够拼接组成不同大小的所述密封盖,以使所述密封盖能够暴露出不同尺寸的所述开口,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所述保温装置对不同待控温件的适配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子盖板的外部凸起的凸部,所述凸部沿所述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面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子盖板的内部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子盖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其中任一所述子盖板的所述凸部与其相邻的所述子盖板的所述凹槽能够相互配合,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盖板相互拼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在所有子盖板上均设置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通过将任一所述子盖板的所述凸部与其相邻的所述子盖板的所述凹槽对接,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盖板相互拼接,也就是说,每一所述子盖板均设置有相同的拼接结构,这样能够保证在拼接所述子盖板时,相较于两种不同结构的所述子盖板之间的拼接,无需考虑拼接时的先后顺序,能够进行无序排列,其结构简单,拼接时更为方便,适配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子盖板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中轴线;所述凸部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1;所述凸部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2;所述凹槽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1;所述凹槽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2;其中:D2≥L1≥D1≥L2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将所述凸部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大于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以及所述凹槽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小于所述凹槽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当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互相拼接后,实际上是限制了相邻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度,但是又并未限制相邻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度,也就是说,相邻两个所述子盖板在拼接完成后,仅能够通过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分离,这种结构进一步保证了相邻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的稳定性,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性的同时,减少所述密封盖与所述盖体之间固定连接所需要的连接点位的数量。也就是说,能够仅固定暴露出的所述开口两侧最远端的所述子盖板与所述盖体即可,其余所述子盖板通过这种限制自由度的拼接结构,依然能够覆盖需要覆盖的部分所述开口,且暴露出的所述开口的尺寸的改变更加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子盖板包括第一子盖板与第二子盖板;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外部凸起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沿所述第一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内部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二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第二子盖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其中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凹槽能够相互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子盖板与所述第二子盖板相互拼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子盖板的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子盖板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相邻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的拼接;也就是说,通过所述第一子盖板与所述第二子盖板之间的相互间隔设置,从而组成完整的所述密封盖,通过将部分所述第一子盖板和/或所述第二子盖板拆卸,达到暴露出不同尺寸的所述开口的目的,相较于整块设置的具有固定开口大小的密封盖,使用灵活,适配性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盖板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二中轴线;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3;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4;所述第二子盖板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三中轴线;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三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3;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4;其中:D4≥L3≥D3≥L4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大于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以及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三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小于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当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凹槽互相拼接后,实际上是限制了所述第一子盖板与所述第二子盖板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度,但是又并未限制所述第一子盖板与所述第二子盖板之间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度,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子盖板与所述第二子盖板在拼接完成后,仅能够通过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分离,这种结构进一步保证了所述第一子盖板与所述第二子盖板之间的稳定性,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性的同时,减少所述密封盖与所述盖体之间固定连接所需要的连接点位的数量。也就是说,能够仅固定暴露出的所述开口两侧最远端的所述子盖板与所述盖体即可,其余所述子盖板通过这种限制自由度的拼接结构,依然能够覆盖需要覆盖的部分所述开口,且暴露出的所述开口的尺寸的改变更加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子盖板的宽度相同。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将多个所述子盖板的宽度相同,能够进一步降低拼接所述密封盖的难度,也更容易计算暴露出的所述开口的尺寸大小,从而在对所述待控温件进行控温的过程中,合理的推算出所需拆卸掉的所述子盖板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相互磁性拼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相互拼接的基础上,引入磁力,能够进一步提高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的拼接后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两侧分别覆盖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面与前面;所述开口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其中所述子盖板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且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角度相同。
上述的保温装置,能够保证所述密封盖贴合于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且覆盖所述开口,其中所述子盖板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且与所述弯折部弯折角度相同,能够提高所述密封盖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还包括透明窗口,所述透明窗口对应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面设置。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透明窗口,能够在不打开盖体的前提下,观察到装置本体内的待控温件,以便实时监控待控温件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装置本体的背面,且分别用于与温控箱固定连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所述温控箱分别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对所述装置本体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升温或降温,以使所述装置本体内的温度达到耐久测试所需的预设温度,从而在排除温度因素的干扰下对所述待控温件进行耐久测试,以得出更为接近实际状况的试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两个开孔,两个所述开孔分别位于所述装置本体的两个侧面;两个所述开孔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柔性保温套。
上述的保温装置,两个所述开孔分别能够使所述待控温件两端的连接轴穿出,在所述开孔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柔性保温套,能够有效的对所述装置本体内的所述待控温件进行保温,防止因所述开孔导致所述装置本体内的空气与所述装置本体外的空气进行流通,从而导致所述装置本体内的温度波动的问题;由于所述柔性保温套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强所述保温装置的密封性,降低所述保温装置的能耗;另一方面,当所述待控温件两端的连接轴因进行耐久测试产生相对位移时,所述柔性保温套也能够随其产生相对位移,且始终保持与所述连接轴的密封性,从而实现稳定保温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与所述装置本体的可拆卸连接包括:卡扣连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所述盖体与所述装置本体卡扣连接能够实现所述盖体与所述装置本体的快速拆卸,利于更换不同的待控温件,以满足对不同尺寸的所述待控温件的温度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与所述盖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与磁性连接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螺纹连接或磁性连接,能够方便快捷地将所述密封盖与所述盖体进行固定或拆卸,由于这两种连接方式通用性强,便于作业人员操作,且螺纹连接与磁性连接能够同时并存,进一步提高所述密封盖与所述盖体之间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的保温装置,通过将所述密封盖设置成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所述子盖板之间能够拼接组成不同大小的所述密封盖,以使所述密封盖能够暴露出不同尺寸的所述开口,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所述保温装置的对不同待控温件的适配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在A-A’方向上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四;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盖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
1 保温装置
10 装置本体
11 收容腔
12 进风口
13 出风口
14 开孔
20 盖体
21 开口
22 弯折部
23 透明窗口
30 密封盖
31 子盖板
311 凸部
312 凹槽
313 第一子盖板
314 第二子盖板
315 第一凸部
316 第一凹槽
40 柔性保温套
2 待控温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本实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此外,具体描述时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1在A-A’方向上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温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10,具有收容腔11,以容纳待控温件2;盖体20,与装置本体10可拆卸连接,且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盖体20的开口21;以及至少一个密封盖30,与盖体20可拆卸连接,且对应开口21设置;其中密封盖30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31。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将密封盖30设置成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31,子盖板31之间能够拼接组成不同大小的密封盖30,以使密封盖30能够暴露出不同尺寸的开口21,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保温装置1对不同待控温件2的适配性。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3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一;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子盖板31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个端面具有至少一个向子盖板31的外部凸起的凸部311,凸部311沿子盖板31的长度方向Y延伸;子盖板31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个端面具有至少一个向子盖板31的内部凹陷的凹槽312,凹槽312沿子盖板31的长度方向Y延伸,且贯穿子盖板31的长度方向Y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其中任一子盖板31的凸部311与其相邻的子盖板31的凹槽312能够相互配合,以将相邻的两个子盖板31相互拼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在所有子盖板31上均设置凸部311与凹槽312,通过将任一子盖板31的凸部311与其相邻的子盖板31的凹槽312对接,以将相邻的两个子盖板31相互拼接,也就是说,每一子盖板31均设置有相同的拼接结构,这样能够保证在拼接子盖板31时,相较于两种不同结构的子盖板31之间的拼接,无需考虑拼接时的先后顺序,能够进行无序排列,其结构简单,拼接时更为方便,适配性更高。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3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二;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子盖板31沿其长度方向Y具有第一中轴线M;凸部311在子盖板31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1;凸部311在子盖板31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2;凹槽在子盖板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1;凹槽在子盖板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2;其中:D2≥L1≥D1≥L2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将凸部311在子盖板31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大于在子盖板31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以及凹槽312在子盖板31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小于凹槽312在子盖板31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一中轴线M的一端的截面宽度,当凸部311与凹槽312互相拼接后,实际上是限制了相邻两个子盖板31之间在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自由度,但是又并未限制相邻两个子盖板31之间在长度方向Y上的移动自由度,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子盖板31在拼接完成后,仅能够通过在长度方向Y上的移动进行分离,这种结构进一步保证了相邻两个子盖板31之间的稳定性,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密封盖30与盖体20之间固定连接所需要的连接点位的数量。也就是说,能够仅固定暴露出的开口21两侧最远端的子盖板31与盖体20即可,其余子盖板31通过这种限制自由度的拼接结构,依然能够覆盖需要覆盖的部分开口21,且暴露出的开口21的尺寸的改变更加便捷。进一步地,凸部311和凹槽312的截面结构并不以图6为限,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保证当凸部311与凹槽312配合后,限制相邻两个子盖板31之间在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自由度即可。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三;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子盖板31包括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第一子盖板31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向第一子盖板313的外部凸起的第一凸部315,第一凸部315沿第一子盖板313的长度方向Y延伸;第二子盖板314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向第二子盖板314的内部凹陷的第一凹槽316,第一凹槽316沿第二子盖板314的长度方向Y延伸,且贯穿第二子盖板314的长度方向Y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其中第一凸部315与第一凹槽316能够相互配合,以将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相互拼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1,通过第一子盖板313的第一凸部315与第二子盖板314的第一凹槽316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相邻两个子盖板31之间的拼接;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之间的相互间隔设置,从而组成完整的密封盖30,通过将部分第一子盖板313和/或第二子盖板314拆卸,达到暴露出不同尺寸的开口21的目的,相较于整块设置的具有固定开口21大小的密封盖30,使用灵活,适配性高。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盖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四;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盖板313沿其长度方向Y具有第二中轴线N;第一凸部315在第一子盖板313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二中轴线N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3;第一凸部315在第一子盖板313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二中轴线N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4;第二子盖板314沿其长度方向Y具有第三中轴线P;第一凹槽316在第二子盖板314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三中轴线P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3;第一凹槽316在第二子盖板314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三中轴线P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4;其中:D4≥L3≥D3≥L4
上述的保温装置,通过将第一凸部315在第一子盖板313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二中轴线N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大于在第一子盖板313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二中轴线N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以及第一凹槽316在第二子盖板314的厚度方向Z上远离第三中轴线P的一端的截面宽度设置得小于第一凹槽316在第二子盖板314的厚度方向Z上靠近第三中轴线P的一端的截面宽度,当第一凸部315与第一凹槽316互相拼接后,实际上是限制了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之间在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自由度,但是又并未限制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之间在长度方向Y上的移动自由度,也就是说,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在拼接完成后,仅能够通过在长度方向Y上的移动进行分离,这种结构进一步保证了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之间的稳定性,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密封盖30与盖体20之间固定连接所需要的连接点位的数量。也就是说,能够仅固定暴露出的开口21两侧最远端的子盖板31与盖体20即可,其余子盖板31通过这种限制自由度的拼接结构,依然能够覆盖需要覆盖的部分开口21,且暴露出的开口21的尺寸的改变更加便捷。进一步地,第一凸部315和第一凹槽316的截面结构并不以图8为限,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保证当第一凸部315与第一凹槽316配合后,限制第一子盖板313与第二子盖板314之间在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自由度即可。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盖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子盖板31的宽度相同。
上述的保温装置1,通过将多个子盖板31的宽度相同,能够进一步降低拼接密封盖30的难度,也更容易计算暴露出的开口21的尺寸大小,从而在对待控温件2进行控温的过程中,合理的推算出所需拆卸掉的子盖板31的数量。优选地,任一子盖板31的宽度范围在40mm至80mm之间;任一子盖板31的长度范围在200mm至400mm之间。例如:任一子盖板31的宽度为50mm、60mm、或70mm;任一子盖板31的长度为250mm、300mm、或350mm;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子盖板31之间相互磁性拼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1,在相邻的两个子盖板31之间相互拼接的基础上,引入磁力,能够进一步提高相邻的两个子盖板31之间的拼接后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0具有弯折部22,弯折部22的两侧分别覆盖装置本体10的顶面与前面;开口21对应弯折部22设置;其中一个子盖板31对应弯折部22设置,且与弯折部22的弯折角度相同。
上述的保温装置1,能够保证密封盖30贴合于装置本体10的表面,且覆盖开口21,其中一子盖板31对应弯折部22设置,且与弯折部22弯折角度相同,能够提高密封盖30的密封性。也就是说,对应弯折部22设置的子盖板31与其他子盖板31之间结构并不相同,其他任一子盖板31弯折后均能使其与该子盖板31结构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0还包括透明窗口23,透明窗口23对应装置本体10的顶面设置。
上述的保温装置1,通过透明窗口23,能够在不打开盖体20的前提下,观察到装置本体10内的待控温件2,以便实时监控待控温件2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0包括进风口12与出风口13,进风口12与出风口13位于装置本体10的背面,且分别用于与温控箱固定连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1,温控箱分别通过进风口12与出风口13对装置本体1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升温或降温,以使装置本体10内的温度达到耐久测试所需的预设温度,从而在排除温度因素的干扰下对待控温件2进行耐久测试,以得出更为接近实际状况的试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0还包括两个开孔14,两个开孔14分别位于装置本体10的两个侧面;两个开孔14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柔性保温套40。
上述的保温装置1,两个开孔14分别能够使待控温件2两端的连接轴穿出,在开孔14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柔性保温套40,能够有效的对装置本体10内的待控温件2进行保温,防止因开孔14导致装置本体10内的空气与装置本体10外的空气进行流通,从而导致装置本体10内的温度波动的问题;由于柔性保温套40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强保温装置1的密封性,降低保温装置1的能耗;另一方面,当待控温件2两端的连接轴因进行耐久测试产生相对位移时,柔性保温套40也能够随其产生相对位移,且始终保持与连接轴的密封性,从而实现稳定保温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0与装置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包括:卡扣连接。
上述的保温装置1,盖体20与装置本体10卡扣连接能够实现盖体20与装置本体10的快速拆卸,利于更换不同的待控温件2,以满足对不同尺寸的待控温件2的温度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盖30与盖体2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与磁性连接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保温装置1,通过螺纹连接或磁性连接,能够方便快捷地将密封盖30与盖体20进行固定或拆卸,由于这两种连接方式通用性强,便于作业人员操作,且螺纹连接与磁性连接能够同时并存,进一步提高密封盖30与盖体20之间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待控温件2包括转向器,但不仅限于此。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温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0与图11,以待控温件2为转向器为例,在对转向器进行耐久测试时,转向器两端的连接轴分别从装置本体10的两个侧面的开孔14穿出,通过柔性保温套40进行密封保温;转向器的中间轴则从盖体20的开口21穿出,通过拼接合适数量的子盖板31以实现对开口21的初步密封,然后在转向器的中间轴的周围黏附保温膜,以将开口21进一步密封,从而在转向器进行耐久测试过程中实现保温装置1的保温功能。能够理解的是,通过拼接子盖板31与保温膜的结合使用,实现对不同转向器在进行耐久测试过程中的保温功能。保温膜只要能够同时满足保温与密封即可,例如:保温膜包括:锡箔、密封胶带,但不以此为限。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保温装置1,通过将密封盖30设置成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31,子盖板31之间能够拼接组成不同大小的密封盖30,以使密封盖30能够暴露出不同尺寸的开口21,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保温装置1的对不同待控温件2的适配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本体,具有收容腔,以容纳待控温件;
盖体,与所述装置本体可拆卸连接,且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盖体的开口;以及
至少一个密封盖,与所述盖体可拆卸连接,且对应所述开口设置;其中
所述密封盖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子盖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子盖板的外部凸起的凸部,所述凸部沿所述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面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子盖板的内部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子盖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其中
任一所述子盖板的所述凸部与其相邻的所述子盖板的所述凹槽能够相互配合,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盖板相互拼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盖板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中轴线;
所述凸部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1;所述凸部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2
所述凹槽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1;所述凹槽在所述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2;其中:
D2≥L1≥D1≥L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盖板包括第一子盖板与第二子盖板;
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外部凸起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沿所述第一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向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内部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二子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第二子盖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其中
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凹槽能够相互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子盖板与所述第二子盖板相互拼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盖板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二中轴线;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3;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L4
所述第二子盖板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三中轴线;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三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3;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子盖板的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三中轴线的一端的截面宽度为D4;其中:
D4≥L3≥D3≥L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子盖板的宽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盖板之间相互磁性拼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两侧分别覆盖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面与前面;
所述开口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其中
所述子盖板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且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角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透明窗口,所述透明窗口对应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面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括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装置本体的背面,且分别用于与温控箱固定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两个开孔,两个所述开孔分别位于所述装置本体的两个侧面;
两个所述开孔的外侧分别可拆卸地设置有柔性保温套。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与所述装置本体的可拆卸连接包括:卡扣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与所述盖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与磁性连接中的至少一种。
CN202320391204.7U 2023-03-03 2023-03-03 保温装置 Active CN2193019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91204.7U CN219301966U (zh) 2023-03-03 2023-03-03 保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91204.7U CN219301966U (zh) 2023-03-03 2023-03-03 保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1966U true CN219301966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86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91204.7U Active CN219301966U (zh) 2023-03-03 2023-03-03 保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19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8273B1 (en) RF shielded enclosure for automated testing
CN107138183B (zh) 可分区多进程的高低温试验箱
CN219301966U (zh) 保温装置
JP6435246B2 (ja) 環境試験装置、副試験室ユニット及び複合試験装置
JPS5847976A (ja) 自動温度調節される冷蔵庫の密閉コンプレツサに対する電力供給及び保護ユニツト
CN108963132B (zh) 蓄电装置
US20080315736A1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inverter housing
US10726183B1 (en) Testing apparatus
US3795134A (en) Anti-buckling fatigue test assembly
US10070554B2 (en) Flexible chassis interface device
JP5016566B2 (ja) 組電池装置
JP2013002946A (ja) 基板組立体、電子部品試験装置、及びウォータジャケット
US5974902A (en) Portable thermal chamber and testing system
CN218121665U (zh) 复式快速温变冲击试验箱
JP2016225136A (ja) 電源装置
WO2013078183A2 (en) Cable closure
CN217331529U (zh) 一种用于气动执行机构的动态耐温性能试验装置
US20190361070A1 (en) Rf testing apparatus, movable testing device thereof, and case module thereof
JPH0686429A (ja) 配線シール栓体及び配線シール具
CN214943698U (zh) 视窗结构及均质机
JP2003270281A (ja) スライドトレイ
KR101874362B1 (ko) 도막 성능 평가 장치
JPH08265939A (ja) ケーブル固定具
KR102372610B1 (ko) 히터 제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동파 방지 시스템
US20210129693A1 (en) Fluid vessel assembly with welded conn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