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5080U -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95080U
CN219295080U CN202223268569.5U CN202223268569U CN219295080U CN 219295080 U CN219295080 U CN 219295080U CN 202223268569 U CN202223268569 U CN 202223268569U CN 219295080 U CN219295080 U CN 219295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n
holding
section
tiger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685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潜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Jianqiaoshu Busine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Jianqiaoshu Busine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Jianqiaoshu Busine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Jianqiaoshu Busines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685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95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95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95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包括笔杆段,所述笔杆段包括相对于书写端依次设置的握笔段、虎口段;所述握笔段具有第一握笔区及第二握笔区,分布设置于所述握笔段,分别具有指示握笔指腹位置的第一类型凹面结构;至少一个虎口区,设置于虎口段,具有指示握笔虎口位置的第二类型凹面结构;所述第一握笔区及第二握笔区相对于所述组件的周向对称设置。按照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能够充分利用虎口定位的方式,使得握姿的调整能够简易自然实现,并且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笔型设计,能够提供健康和舒适的书写体验,保护健康。

Description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学习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背景技术
错误的写字姿势不仅会使孩子产生疲惫感,书写不美观,而且会导致眼睛近视,中指和食指疼痛甚至变形,影响手腕和脊椎的发育,从而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便十分重要。正确的握笔姿势为: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距笔尖3cm左右处自然弯曲,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其中拇指指尖与食指指腹相对不相连,中指指甲盖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弯曲依次靠在中指下方起支撑作用,小拇指不能碰到手心,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第三个关节根部,笔杆与纸面大于50°朝右后方倾斜,手腕伸直,不能内勾或外翻。
近些年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矫正工具来帮助孩子进行握笔姿势的引导和矫正,其主要的实现方式是利用可以在笔杆上套上设置有手指放置区域的套件,或者是在笔的构造形状上进行设置,使得笔本体上含有手指放置的区域,并且对于上述手指放置区域的指槽设计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上述矫正技术,仍然存在问题:(1)对于指槽区的其中一种设计是食指的指槽区和大拇指的指槽区相对于笔的圆周面存在一个切向方向的延伸,并且食指的指槽区更接近笔头端,呈环绕上升的结构,这可能会造成拇指与食指上下错位的错误姿势,而且会使手指受力不均,导致着力点存在偏差,肌肉紧张,长期使用反而不会有利于正确握笔姿势的养成;(2)通常是在笔杆上设置笔套或设计可嵌入手指的指槽。这类产品在指槽的设计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并且在套设过程中存在变形的可能性,当取下笔套时,孩子仍然较难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其次,笔套的造型较为笨重,外形会影响书写视线,另外在指头上套设环状结果来进行握笔姿势矫正的时候可能对指头存在拉扯,影响手指关节的健康;(3)未整体考虑手部握笔姿势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处的设计上,而忽略了笔杆上端应斜靠在食指的第三个关节根部,所以仍旧无法改变手部肌肉过度收紧而导致的手部酸痛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矫正笔的现有指槽位置和本身形状设计不科学以及忽略笔杆上端应斜靠在食指的第三个关节根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满足人体工程学原理,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着力点均匀、符合科学握笔姿势、舒适性佳等诸多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包括笔杆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段包括相对于书写端依次设置的握笔段、虎口段;
所述握笔段具有第一握笔区及第二握笔区,分布设置于所述握笔段,分别具有指示握笔指腹位置的第一类型凹面结构;
至少一个虎口区,设置于虎口段,具有指示握笔虎口位置的第二类型凹面结构;所述第一握笔区及第二握笔区相对于所述组件的周向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握笔区及第二握笔区相应的握笔段沿轴向的握笔区第一端具有第一径向握笔周面,握笔区第二端具有第二径向握笔周面,所述第二径向握笔周面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径向握笔周面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为靠近书写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远离书写端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虎口区相应的虎口段沿轴向的虎口区第一端具有第一径向虎口周面,虎口区第二端具有第二径向虎口周面,所述第二径向虎口周面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径向虎口周面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虎口区第一端为靠近书写端的一端,所述虎口区第二端为远离书写端的一端。
进一步地,第一径向虎口周面外径略大于所述第二径向握笔周面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握笔区第二端到所述握笔区第一端的长度范围为所述握笔段长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虎口区的长度范围为所述虎口段长度的三分之二及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虎口区第二类型凹面结构在靠近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一平均曲率,远离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二平均曲率,所述第一平均曲率绝对值大于第二平均曲率绝对值。
进一步地,所述握笔区第一类型凹面结构在靠近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三平均曲率,远离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四平均曲率,所述第三平均曲率绝对值小于第四平均曲率绝对值。
进一步地,所述握笔段的截面为具有圆角的等腰曲边三角形,所述第一握笔区及第二握笔区分别位于所述等腰曲边三角形的两个等腰部所对应的外侧面;
或,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握笔段设置为在轴向方向上可伸缩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握姿矫正的笔,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及笔头段,所述笔头段连接握笔段,用于安置可书写的笔芯。
进一步地,所述笔头段与握笔段的连接处、握笔段与虎口段的连接处均为可拆卸连接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笔芯直径范围为1.8mm-3.5mm或0.6mm-1.5mm;
或,所述笔头段具有可替换式的笔芯头,所述笔芯头直径范围为1.8mm-3.5mm或0.6mm-1.5mm。
进一步地,所述笔芯直径或笔芯头直径为以下数值的其中之一:3.15mm、2mm、0.7mm或1.4mm。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握姿矫正的笔,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握笔矫姿组件,所述握笔矫姿组件设置为笔套形式,套设于对应直径的笔上形成所述握姿矫正的笔。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两个指槽区与虎口区呈“三区鼎立”状态,使笔通过“三区”可以更好的定位在手中,同时增大虎口区与手的接触面,使其牢牢斜靠在食指关节根部,不易滑动,将笔杆对手指指尖的部分压力转移到了食指关节根部,这样手部肌肉的力量就不会过度集中在握笔区发力,使整个手最大化地保持放松状态,不仅帮助孩子解决持笔无力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指槽位置左右对称设计,使孩子在握笔时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在笔杆上的轴向位置间隔一致,且拇指与食指共同发力、相互抵靠但不接触、受力均匀、书写省力。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指槽位于笔本体上,保证了手指与指槽的有效接触面,贴合度高,不仅不会对手指进行拉扯,且笔本身较为轻巧,也不会使指槽处发生形变。
(4)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笔对应设置的笔头段包括多种笔芯型号的设计,或者笔头段设置有不同可替换笔芯头的设计,笔芯的型号优选为3.15mm,使小朋友写字更能体会到笔芯线条粗细及用笔时的力度。
(5)本实用新型将握笔段上下端设计为可拆卸连接,使换笔芯时更加方便,多样化,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握笔矫姿组件的整体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握笔矫姿组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握笔矫姿组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握笔矫姿组件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握笔矫姿组件连接笔帽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握笔矫姿组件握笔段第一握笔区11的正面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握笔矫姿组件虎口区21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笔杆为上述握笔矫姿组件的一种笔的设置实施方式,其中笔杆的截面为圆形;
图9为图8中笔杆为上述握笔矫姿组件的一种笔的设置实施方式中的整体外观图一;
图10为图8中笔杆为上述握笔矫姿组件的一种笔的设置实施方式中的整体外观图二。
1-握笔段,2-虎口段,11-第一握笔区,12-第二握笔区,13-握笔段笔杆区,21-虎口区,22-虎口段笔杆区,111-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2-第二径向握笔周面,211-第一径向虎口周面,212-第二径向虎口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中所示,本实用新型首先公开了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其中上述握笔矫姿组件相对于书写端依次包括有握笔段1及虎口段2,其中握笔段1及虎口段2可以为相互连接的形式,也可以为分段套设的形式。
其中握笔段1上设置有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分布设置于所述握笔段,分别具有指示握笔指腹位置的第一类型凹面结构,至少一个虎口区21,设置于虎口段2,具有指示握笔虎口位置的第二类型凹面结构,上述中所涉及的第一类型凹面结构和第二类型凹面结构,在上述组件的设置中内凹是相对于筒状的笔杆状的使用情况下的表面向杆轴心内的凹陷,使得能够明显指示出握笔的三区定位的功能,通过“三区”可以以更加自然的握笔姿态辅助书写工具定位在手中,同时增大虎口区21与手的接触面,使其牢牢斜靠在食指根部的握姿正确的位置。也即是,上述三区在指示握笔定位的过程中,形成了握笔区和虎口区在组件的笔杆状结构的相对两侧的位置关系。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握笔区的周向对称关系,在握笔矫姿组件中,主要说明握笔区的位置和结构的对称性,第一方面,两个握笔区在组件的轴向方向上所对应的高度是一一对应的,第二方面,两个握笔区的凹面结构在空间结构也是一一对应对称,由于握笔矫姿组件一般作为笔套形式设计或者是直接为笔结构中的其中一个部分,虽然并不指向为严格的圆筒型结构,但使用周向指示垂直于组件轴向方向的截面的周向趋势。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虎口区,一般来说,虎口指手掌全部打开后拇指尖与食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虎口区从广义上解释,也是从食指尖到拇指尖的区域,在握笔书写的状态下,健康的握姿是笔杆倚靠在食指的根部关节上,实际上用户在使用上述组件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虎口段倚靠在从食指根部的关节到拇指根部关节的其中一个部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虎口区的设置,指示握笔时虎口区的健康姿态点。
如图1和2中所示,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相对于组件的中心轴截面对称,在本实用新型所对应的实施方式中,组件沿着中心轴的截面具有一中心轴截面,两个握笔区相对于此中心轴截面有对称的结构。轴截面为过任意一个轴的“面”,中心轴截面为过中心轴的一个面,即AB面;所述对称的关系是指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不仅位置关系对称,其凹面结构在空间上也一一对称。在现有技术的握姿矫正笔的设计中,一般是采用食指对应的握笔区的结构设计比大拇指对应的握笔区的结构设计更靠近书写端,或者是握笔区的结构设计不仅仅是在轴向上的延伸,而是同时在笔杆表面的径向上也有一定角度的延伸,首先,对称的设计更适应于左手右手的握笔设计,并且利用对称的设计并不特意强调食指和大拇指在轴向方向上的更靠近书写端或者是更不靠近书写端的位置,使得用户在进行握笔矫姿的使用中,能够更加灵活的掌握握笔姿态中的食指和大拇指的握笔角度,更加适应于手指长度比例不同的握笔姿态。
两个握笔区的对称设置方式,在从组件的侧面来看,更加靠近指尖的一侧,使得握笔段中的其它位置集中在握笔时中指关节倚靠区留下空间。
对于上述握笔矫姿组件,在整体的杆状设计上,具有如图2中所示的结构,
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相应的握笔段沿轴向的握笔区第一端具有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1,握笔区第二端具有第二径向握笔周面112;
第二径向握笔周面面积112大于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1,第一端为靠近书写端的一端,第二端为远离书写端的一端。
第二径向握笔周面112的外径大于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1,握笔区的第一类型凹面结构的设置与杆的整体结构配合设计,握笔端1所对应的杆体的外径是从小至大依次增加的,握笔时自然指示食指和大拇指之间的握笔角度。
虎口区21相应的虎口段2沿轴向的虎口区21第一端具有第一径向虎口周面211,虎口区21第二端具有第二径向虎口周面212,第二径向虎口周面212面积小于第一径向虎口周面211。虎口区21第一端为靠近书写端的一端,虎口区21第二端为远离书写端的一端。
第一径向虎口周面211外径略大于第二径向握笔周面212外径。虎口区的第二类型凹面结构的设置与杆的整体结构配合设计,虎口段2所对应的杆体的外径是从大至小依次减小的,握笔时自然指示虎口区的放置位置。
握笔区第二端到握笔区第一端的长度范围为握笔段1长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
握笔区的整体的长度不宜过长,本身指腹的位置在握笔自然的状态下,不占取握笔段的距离过长,合理的握笔区长度能够指示握笔姿势中握笔指腹的着力位置,握笔区的长度较长可能指示过度的指关节弯曲,对握笔姿势的健康造成影响。
虎口区21的长度范围为虎口段1长度的三分之二及以上,虎口区21在笔杆的设计中,第二类型凹面结构对应虎口的设计,为握笔的状态中能够指示虎口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二类型凹面结构的第一部分倚于手指的关节处,下折点N处的对应部分倚靠于手指关节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类型凹面结构,为握笔区指示指腹放置的具体位置,握笔区至少包括两个部分的曲面结构,从Z方向上所分开的两个部分(杆状结构的轴向方向),
第一类型凹面结构从径向切面方向被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靠近书写端的一部分)至少具有第三平均曲率,远离书写端的第二部分(远离书写端的一部分)至少具有第四平均曲率,第三平均曲率的绝对值小于第四平均曲率的绝对值,也即是说,第一类型凹面结构在更靠近书写端的一侧具有更加平滑的曲面,而在更远离书写端的一部分具有更加“陡峭”的曲面设计,使得握笔区指示更加舒展的关节把握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平均曲率指的是对应区域的宏观表面的平均曲率,在相应的凹面结构中,可能会设置一些具有指槽区域的增加摩擦的小突起的结构或者是波纹结构,上述结构设计的突起不超出凹面结构的外周段,从而不造成握笔的突兀感,其中上述两个部分的平均曲率之间优选为平滑过渡。
第二类型凹面结构在靠近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一平均曲率,远离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二平均曲率,第一平均曲率大于第二平均曲率,第二类型凹面结构在更靠近书写端的一侧具有更加“陡峭”的曲面,而在更远离书写端的一部分具有更加“平滑”的曲面设计,使得虎口区在下折点N处的结构处实现指关节尾部的食指嵌合,使得虎口的位置指示区域体感更加强烈,指导握笔姿势。
第二类型凹面结构从轴线切平面方向被分为两个部分,具有基本对称的两个部分的结构。
握笔段1与虎口段2可拆卸连接,连接方式可螺旋旋转式或可拉拔式。
如图3所示,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相应的握笔段1沿轴向的握笔区第一端具有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1,握笔区第二端具有第二径向握笔周面112,第二径向握笔周面112外径大于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1外径。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握笔矫姿组件轴向垂直,呈镜像对称,且对称面为AB面;如图4-5所示,握笔段1、虎口段2的截面为具有圆角的等腰曲边三角形,图8为本实施例中笔杆为上述矫姿组件的一种笔的设置实施方式,其中笔杆的截面为圆形;图9和图10均为图8中笔杆为上述矫姿组件的一种笔的设置实施方式中的整体外观图,笔扣和笔帽可以组合设计成动物形状。其中握姿矫正笔的截面为圆形的设计,圆形的笔截面设置,使得握笔时能够形成更饱满的握笔笔感,并且在除了握笔区域的部分,中指关节的倚靠部分对应弧形的外侧面,对中指的握笔指示记忆感增强。
如图1所示,以笔芯尖P为原点设置空间直角坐标系,X轴与Z轴在AB面上,Y轴垂直于AB面,第一握笔区11大部分位于第一象限,第二握笔区12大部分位于第二象限,虎口区21位于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第一握笔区11、第二握笔区12及虎口区21的位置关于Z轴“三区鼎立”,使矫正笔通过“三区”可以更好的定位在手中,同时增大虎口区21与手的接触面,使其牢牢斜靠在食指根部。
如图2所示,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关于AB面左右对称但不相连,从而使手指相对而不相连,受力均匀,肌肉放松。
如图3所示,虎口区21本身关于AB面左右对称。
如图6所示,第一握笔区11和第二握笔区12通过平滑的曲面与握笔段笔杆区13连接,使其呈一体式曲面结构。
如图3及7所示,虎口区21通过平滑的弧形凹槽与虎口段笔杆区22连接,且虎口区21与虎口段笔杆区22连接处有上折点M及下折点N使其不呈一体式曲面结构。
如图6所示,第一握笔区11为平滑的内凹弧面,正面呈椭圆状,且相对于笔杆轴向,径向倾斜设置,倾斜方向相对于X轴负方向,倾斜角度为30°。
同时,第二握笔区12为平滑的内凹弧面,正面呈椭圆状,且相对于笔杆轴向,径向倾斜设置,倾斜方向相对于X轴负方向,倾斜角度为30°。
如图7所示,虎口区21为平滑的内凹弧面,正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三角形的角为圆角,虎口区21相对于笔杆轴向设置,无径向倾斜。
第一握笔区11、第二握笔区12及虎口区21的表面材质可为弹性材料,也可设置软垫、纹路或标记颜色。
握笔矫姿组件与笔头可以组装成一种握姿矫正的笔,笔头连接握笔段1,用于安置可书写的笔芯。
握笔段1上下端的可拆卸连接处为向内凹陷的平滑圆角,圆角角度为120°。
笔帽与虎口段连接的径向握笔周面面积小于第二径向虎口周面212,且笔帽顶部呈封闭状态。
第一握笔区11的纵向长度占握笔段1长度的1/4~1,第二握笔区12的纵向长度占握笔段1长度的1/4~1,虎口区21的纵向长度占虎口段2长度的1/3~1。
握笔段1长度为:4cm;虎口段2长度为:5cm。
握笔段1设置为在轴向方向上可伸缩设置。
在握姿矫正笔的应用中,笔头段连接握笔段,用于安置可书写的笔芯,笔头段与握笔段1的连接处、握笔段1与虎口段2的连接处均为可拆卸连接设置。
笔芯直径范围为1.8mm-3.5mm或0.6mm-1.5mm。
或,笔头段具有可替换式的笔芯头,笔芯头直径范围为1.8mm-3.5mm或0.6mm-1.5mm。
更优的,所述笔芯直径或笔芯头直径为以下数值的其中之一:3.15mm、2mm、0.7mm或1.4mm。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类型的书写笔,笔芯可为铅笔笔芯、圆珠笔笔芯、水笔笔芯或钢笔笔芯等。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包括笔杆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段包括相对于书写端依次设置的握笔段(1)、虎口段(2);
所述握笔段(1)具有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分布设置于所述握笔段(1),分别具有指示握笔指腹位置的第一类型凹面结构;
至少一个虎口区(21),设置于虎口段(2),具有指示握笔虎口位置的第二类型凹面结构;所述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相对于所述组件的周向对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相应的握笔段(1)沿轴向的握笔区第一端具有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1),握笔区第二端具有第二径向握笔周面(112),所述第二径向握笔周面(112)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径向握笔周面(111)外径。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为靠近书写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远离书写端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虎口区(21)相应的虎口段(2)沿轴向的虎口区第一端具有第一径向虎口周面(211),虎口区第二端具有第二径向虎口周面(212),所述第二径向虎口周面(212)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径向虎口周面(211)外径。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虎口区第一端为靠近书写端的一端,所述虎口区第二端为远离书写端的一端。
6.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虎口周面(211)外径略大于第二径向握笔周面(112)外径。
7.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握笔区第二端到所述握笔区第一端的长度范围为所述握笔段(1)长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虎口区(21)的长度范围为所述虎口段(2)长度的三分之二及以上。
9.如权利要求1或8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虎口区第二类型凹面结构在靠近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一平均曲率,远离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二平均曲率,所述第一平均曲率绝对值大于第二平均曲率绝对值。
10.如权利要求1或7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握笔区第一类型凹面结构在靠近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三平均曲率,远离书写端的一段至少具有第四平均曲率,所述第三平均曲率绝对值小于第四平均曲率绝对值。
11.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握笔段(1)的截面为具有圆角的等腰曲边三角形,所述第一握笔区(11)及第二握笔区(12)分别位于所述等腰曲边三角形的两个等腰部所对应的外侧面;
或,截面为圆形。
1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握笔段(1)设置为在轴向方向上可伸缩设置。
13.一种握姿矫正的笔,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及笔头段,所述笔头段连接所述握笔段(1),用于安置可书写的笔芯。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握姿矫正的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头段与握笔段(1)的连接处、握笔段(1)与虎口段(2)的连接处均为可拆卸连接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握姿矫正的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芯直径范围为1.8mm-3.5mm或0.6mm-1.5mm;
或,所述笔头段具有可替换式的笔芯头,所述笔芯头直径范围为1.8mm-3.5mm或0.6mm-1.5mm。
16.如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握姿矫正的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芯直径或笔芯头直径为以下数值的其中之一:3.15mm、2mm、0.7mm或1.4mm。
17.一种握姿矫正的笔,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握笔矫姿组件,所述握笔矫姿组件设置为笔套形式,套设于对应直径的笔上形成所述握姿矫正的笔。
CN202223268569.5U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Active CN219295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8569.5U CN219295080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8569.5U CN219295080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95080U true CN219295080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5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68569.5U Active CN219295080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95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47246A1 (en) Grip for hand held instruments
CN101380858A (zh) 握笔模
US3338217A (en) Hand writing implement
CN219295080U (zh)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US8434954B2 (en) Handle for writing instruments
JP2002192885A (ja) 筆記用具
JP4851205B2 (ja) 指動作補助具
CN209851890U (zh) 一种握笔器
CN215041620U (zh) 一种曲颈握杆平行操控作业的笔
CN115817053A (zh) 一种握笔矫姿组件及握姿矫正的笔
JP2008273030A (ja) 毛筆
US10717314B2 (en) Tactual finger grip
CN204914991U (zh) 一种握笔器
WO2015180405A1 (zh) 笔具握持结构
CN219133673U (zh) 一种便于规范握姿的笔
CN212765407U (zh) 一种虎口手形定位握笔器
CN201220528Y (zh) 握笔矫正套
CN1843772A (zh) 握笔器
CN210821510U (zh) 一种动态矫正握笔姿势的书写套件及工具件
CN215041644U (zh) 一种省力防滑握笔矫正器
JP3058988U (ja) 筆記具用指支持体
JP5074633B1 (ja) 筆記具筒ホルダー
CN2895082Y (zh) 握笔器
CN214258088U (zh) 一种用于矫正书写握笔手势的手套
CN206141166U (zh) 一种毛笔握笔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