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3697U -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3697U
CN219283697U CN202223600174.0U CN202223600174U CN219283697U CN 219283697 U CN219283697 U CN 219283697U CN 202223600174 U CN202223600174 U CN 202223600174U CN 219283697 U CN219283697 U CN 2192836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gas
chamber
in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01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基奥·基隆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FI Filters SpA
Original Assignee
UFI Filters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FI Filters SpA filed Critical UFI Filters SpA
Priority to CN20222360017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36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3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36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和制冷系统。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内部空间分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储液干燥部,设置在第一腔室中,用于对供应到第一腔室中的制冷剂进行除水干燥;气液分离部,设置在第二腔室中,用于对供应到第二腔室中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第一进入通道,用于向第一腔室供应液态制冷剂;以及第一排出通道,从第一腔室引出,用于将由储液干燥部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引出;第二进入通道,用于向第二腔室供应制冷剂;以及第二排出通道,从第二腔室引出,用于将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二腔室中引出。该气液分离器减少了制冷系统中的零件,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理系统的领域,具体涉及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热管理系统是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架构成熟稳固,零部件高度标准化。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系统上发生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在零部件数量、系统复杂程度、单车价值等方面显著提升,是除三电系统外变化最大的部分。在制冷系统(热泵系统)中,有四个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分别是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它们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多样,例如,压缩机可以是螺杆机、活塞机、转子机、涡旋机等,换热器可以是平行流、层流、风冷、水冷等,节流机构可以是毛细管、节流孔、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等。对于新能源车的热管理系统,普遍使用涡旋压缩机、电子膨胀阀、层流水冷换热器;除此之外,热管理系统中还有一些辅助保护器件,如气液分离器、储液干燥器、视液镜、油分离器等。
新能源车的热管理包括电池热管理、乘员舱空调系统和电机电控热管理。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热管理,电动车的热管理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首先是没有了内燃机,空调压缩机的动力从机械式改为了电动,缺乏了发动机余热的利用,需要制造新的稳定热源来制热和除霜;其次,电池热管理也是全新的领域,电机和电控系统与原先的发动机与变速箱组合是完全不同的。以空调系统为例,不仅压缩机需要变化,随着PTC和热泵的使用,传统的制冷回路更加复杂,管路和阀件数量较以往增加更多。现有的制冷系统中有同时使用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干燥器,储液干燥器一般安装在冷凝器的出口,而储液干燥器的出口进入到膨胀阀;气液分离器一般安装在蒸发器的出口,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进入到压缩机。
现有的制冷系统中有同时使用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干燥器,这样制冷系统需要多一个储液空间,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的需求量就增加,而且多加一个产品,同时要增加相连接的管路及控制模块,占用空间大,浪费大量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实现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干燥器的集成,并且可以集成视液镜,从而减少制冷系统对制冷剂的需求量,减少制冷系统中的零部件,降低成本,便于制冷系统的布置及控制,减少整个制冷系统所占用的空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所述内部空间分成彼此隔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储液干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中,用于对供应到所述第一腔室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除水干燥;气液分离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中,用于对供应到所述第二腔室中的气液混合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第一进入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一腔室供应液态制冷剂;第一排出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从所述第一腔室引出,用于将由所述储液干燥部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引出;第二进入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二腔室供应气液混合制冷剂;以及第二排出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从所述第二腔室引出,用于将由所述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从所述第二腔室中引出。
以这种方式,气液分离部和储液干燥部一体化集成在单个气液分离器中,以使得该气液分离器同时具有储液干燥功能和气液分离功能,减少制冷系统对制冷剂的需求量,减少制冷系统中的零部件,降低成本,便于制冷系统的布置及控制,减少整个制冷系统所占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储液干燥部包括过滤构件,其中,所述过滤构件布置在所述第一腔室中,所述过滤构件将所述第一腔室分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进入通道连接所述第一子腔室,所述第一排出通道连接所述第二子腔室。
以这种方式,优化了储液干燥部的布局,同时储液干燥部实现了对液体制冷剂的良好的过滤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其中,所述第一进入通道包括供液态制冷剂进入的第一进口和与所述第一进口连接的第一直管,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道包括使由所述储液干燥部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离开的第一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的第二直管;其中,所述第一直管包括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直管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且所述第一直管的第二端进入所述第一子腔室;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直管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中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直管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以这种方式,优化了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整体布局,减少气液分离器所占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所述第二直管的第一端上设置有防堵塞,所述防堵塞配置为防止杂质进入所述第二直管。
以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杂质进入所述第二直管,避免制冷系统因为制冷剂中的杂质而出现故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所述储液干燥部包括用于对液态制冷剂进行除水干燥的干燥材料,所述干燥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室中。
以这种方式,优化了储液干燥部的布局,同时储液干燥部实现了对液体制冷剂的良好的除水干燥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所述干燥材料包括氧化铝分子筛。
以这种方式,干燥材料实现了对液体制冷剂的良好的除水干燥功能,同时成本较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所述过滤构件包括过滤网和设置于所述过滤网上的过滤棉。
以这种方式,过滤构件实现了对液体制冷剂的良好的过滤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所述气液分离部包括U形弯管,所述U形弯管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U形弯管的所述第一管口悬置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上部中,并且所述U形弯管的所述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排出通道连通。
以这种方式,优化了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整体布局,减少气液分离器所占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所述U形弯管的靠近所述第二管口的管壁处设置有压力平衡孔,所述压力平衡孔的直径是所述U形弯管的外直径的0.1倍至0.25倍。
以这种方式,实现了气液分离部的良好工作状态,不会发生因压力平衡孔过小而导致压缩机停机时向气液分离器回液的故障,也不会发生因压力平衡孔过大而导致的向压缩机供应的气态制冷剂不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所述壳体包括底部、顶部和位于所述底部和所述顶部之间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一部分、所述底部和所述隔板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腔室,并且所述侧壁的另一部分、所述顶部和所述隔板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腔室。
以这种方式,优化了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整体布局,减少气液分离器所占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部上集成有视液镜,所述视液镜用于监视所述第二腔室中的制冷剂的状态。
以这种方式,视液镜也集成在气液分离器中,减少制冷系统中的零部件,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方面,所述第一进入通道包括供液态制冷剂进入的第一进口,所述第一排出通道包括使由所述储液干燥部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离开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进入通道包括供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入的第二进口,所述第二排出通道包括使由所述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离开的第二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部中。
以这种方式,优化了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整体布局,减少气液分离器所占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方面,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部呈圆柱形,所述圆柱形具有纵向中心轴线,其中,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布置在所述圆柱形的周壁上,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关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关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对称布置,并且其中,当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处于在使用中的竖直位置时,所述第一进口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线处于第一高度处,并且所述第一出口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出口的中心线处于第二高度处,所述第一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高度。
以这种方式,优化了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整体布局,减少气液分离器所占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方面,所述隔板是导热金属板。
由于隔板的导热性能,使得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存在良好的热传递,使得第二腔室中保持较高温度,这样有利于在第二腔室中存在的少量的液态制冷剂能够蒸发为气态制冷剂并供应到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机构,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种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所述第一进入通道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以接收来自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的液态制冷剂;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道与所述节流机构的入口连接,以将由所述储液干燥部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供应到所述节流机构的入口;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进入通道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以接收来自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并且所述第二排出通道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接,以将由所述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供应到所述压缩机的入口。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和制冷系统至少可以实现如下有益技术效果:减少制冷系统对制冷剂的需求量,减少制冷系统中的零部件,降低成本,便于制冷系统的布置及控制,减少整个制冷系统所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一个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一个示意性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另一个示意性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一些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U形弯管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防堵塞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防堵塞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8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防堵塞的示意性仰视图。
图9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示意性立体图,并且为了清楚,删除了一些部件。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0、壳体
11、隔板
11'、隔板
12、第二腔室
13、第一腔室
131、第一子腔室
132、第二子腔室
14、底部
15、顶部
16、侧壁
20、气液分离部
20'、气液分离部
21、第一管口
21'、第一管口
22、第二管口
23、压力平衡孔
30、储液干燥部
30'、储液干燥部
31、过滤构件
32、干燥材料
40、第二进入通道
40'、第二进入通道
41、第二进口
50、第二排出通道
51、第二出口
60、第一进入通道
60'、第一进入通道
61、第一进口
62、第一直管
62'、第一直管
70、第一排出通道
71、第一出口
72、第二直管
72'、第二直管
73、防堵塞
73'、防堵塞
731、第一流道
732、第二流道
80、视液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方案,首先对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制冷系统中,有四个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分别是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机构(例如膨胀阀);除此之外,系统中还有一些辅助保护器件,如视液镜、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干燥器等。制冷剂从压缩机出来进入冷凝器,再进入储液干燥器,然后进入节流机构,接着进入蒸发器,再进入气液分离器,最后又回到压缩机,实现一整个循环。储液干燥器是为了给制冷系统补充制冷剂并过滤制冷系统中的杂质和水分,气液分离器是为了将气态的制冷剂和液态的制冷剂分开,使进入压缩机的是纯气态制冷剂,以保护压缩机不受液态制冷剂的冲击。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主要包括:壳体10、气液分离部20、储液干燥部30、第一进入通道60、第一排出通道70、第二进入通道40、第二排出通道50和视液镜80。视液镜80用于监视第二腔室12中的制冷剂的状态。
参照图2,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将壳体10的内部空间分成彼此隔离的位于下部的第一腔室13和位于上部的第二腔室12,第一腔室13可称作液态区,而第二腔室12可称作气态区。隔板11例如可以通过激光焊接而与壳体10的侧壁16固定在一起。储液干燥部30包括过滤构件31和干燥材料32,过滤构件31和干燥材料32均设置在第一腔室13中,用于对供应到第一腔室13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杂质过滤和除水干燥。
参照图3和图4,气液分离部20用于对供应到第二腔室12中的气液混合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气液分离部20设置在第二腔室12中,气液分离部20包括U形弯管,U形弯管包括第一管口21和第二管口22,U形弯管的第一管口21悬置在第二腔室12的上部中,并且U形弯管的第二管口22与第二出口51连通(图2有示出)。
参照图5,U形弯管的靠近第二管口22的管壁处设置有压力平衡孔23,压力平衡孔23的直径是U形弯管的外直径的0.1倍至0.25倍,优选地是0.177倍。在此说明,如果压力平衡孔太小可能造成压缩机停机时回液,再启动时出现故障;压力平衡孔太大可能造成向压缩机供应的气态制冷剂不足的问题。显然地,当U形弯管处于竖直安装位置时,第二管口22高于第一管口21,且第二管口22处的压力平衡孔23也高于第一管口21,由此实现了气液分离部的良好工作状态。
参照图2,壳体10包括底部14、顶部15和位于底部14和顶部15之间的侧壁16,侧壁16的一部分、底部14和隔板11共同限定出第一腔室13,并且侧壁16的另一部分、顶部15和隔板11共同限定出第二腔室12。
参照图2,第一排出通道70设置于壳体10并从第一腔室13引出,用于将由储液干燥部30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引出,以供应到节流机构(具体是膨胀阀)的入口。第二排出通道50设置于壳体10并从第二腔室12引出,用于将由气液分离部2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二腔室12中引出,以供应到压缩机的入口。
参照图3,第一进入通道60设置于壳体10并与第一腔室13的内部连通,用于向第一腔室13供应来自冷凝器的出口的液态制冷剂。第二进入通道40设置于壳体10并与第二腔室12的内部连通,用于向第二腔室12供应来自蒸发器的出口的气液混合制冷剂。
同时参照图2和图3,第一进入通道60包括供液体制冷剂进入的第一进口61,第一排出通道70包括使由储液干燥部30处理过的液体制冷剂离开的第一出口71,第二进入通道40包括供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入的第二进口41,并且第二排出通道50包括使由气液分离部2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离开的第二出口51。第一进口61、第一出口71、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51均设置于壳体10的顶部15中。
参照图1和图4,壳体10的顶部15呈圆柱形,圆柱形具有纵向中心轴线。第一进口61、第一出口71、第二进口41和第二出口51均布置在圆柱形的周壁上,第一进口61和第二进口41关于纵向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第一出口71和第二出口51关于纵向中心轴线对称布置。当纵向中心轴线处于在使用中的竖直位置时,第一进口61的中心线和第二进口41的中心线处于第一高度处,并且第一出口71的中心线和第二出口51的中心线处于第二高度处,第一高度低于第二高度。
参照图3,过滤构件31将第一腔室13分成第一子腔室131和第二子腔室132。第一进入通道60包括第一直管62,并且第一排出通道70包括第二直管72。第一直管62包括与第一进口61连通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直管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直管62穿过隔板11,并且第一直管62的第二端进入第一子腔室131。第二直管72包括位于第二子腔室132中的第一端和与第二直管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二直管72穿过过滤构件31、穿过干燥材料32并穿过隔板11,并且第二直管72的第二端与第一出口71连通(可参照图2)。
过滤构件31包括过滤网和设置于过滤网上的过滤棉,并且干燥材料32包括氧化铝分子筛。过滤网例如是金属过滤网,过滤网可以包括底部和从底部向上延伸的环形凸缘部,由此整体形成碗状的容纳空间以容纳过滤棉。
参照图3,第二直管72的第一端上设置有防堵塞73,防堵塞73配置为防止杂质进入第二直管72。防堵塞73可以是注塑件加金属滤网构成。
参照图6至图8,其中清楚地示出了防堵塞73的具体结构。防堵塞73可以具有两个流道,即,位于防堵塞73的外周上的沿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流道731和位于防堵塞73的中心的沿轴向延伸的第二流道732,因此在局部可以形成自循环流动,即液态制冷剂从第一流道731进入再从第二流道732流出或者从第二流道732进入再从第一流道731出,局部的自循环流动可以减少杂质堵住直管的风险;另外,由于设置径向和轴向的两组流道,且径向流道均匀分布于四周,所以就算某个流道暂时堵住也不影响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此外,防堵塞73具有用于在第二直管72插入防堵塞73的中心孔时对第二直管72的第一端进行限位的台阶,该台阶位于第一流道731的上方,所以第二直管72不会影响第一流道731的流动。
应说明的是,隔板11是由导热材料制成,例如隔板11是导热金属板,具体可以是铝板。由于隔板11的导热性能,使得第一腔室13与第二腔室12存在良好的热传递,使得第二腔室12中保持较高温度,这样有利于在第二腔室12中存在的少量的液态制冷剂能够蒸发为气态制冷剂并供应到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机构(具体可以是膨胀阀),特别地,制冷系统还包括上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在制冷系统中,第一进入通道60与冷凝器的出口连接,以接收来自冷凝器的出口的液态制冷剂;第一排出通道70与节流机构的入口连接,以将由储液干燥部30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供应到节流机构的入口;第二进入通道40与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以接收来自蒸发器的出口的制冷剂;并且第二排出通道50与压缩机的入口连接,以将由气液分离部20分离出的气态的制冷剂供应到压缩机的入口。
简言之,制冷剂从冷凝器的出口经第一直管62进入第一腔室13,经储液干燥部30的一道过滤和一道分子筛除水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二直管72供应到节流机构的入口,然后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又进入第一腔室13,最后从U形弯管出去到压缩机,实现制冷剂的整个循环。
参照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的示意性立体图,并且为了清楚,删除了一些部件。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第二实施例中,将储液干燥部和气液分离部的位置互换,则储液干燥部30'位于上部的第一腔室,而气液分离部20'位于下部的第二腔室,其中隔板11'将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隔开。来自冷凝器的出口的液态制冷剂从第一进入通道60'直接进入上部的第一腔室,液态制冷剂经过干燥过滤之后经第二直管72'排出,来自蒸发器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经第一直管62'从第二进入通道40'进入下部的第二腔室,气态制冷剂从U形弯管的第一管口21'进入U形弯管后出去,然后供应到压缩机。图9还示出了防堵塞73',该防堵塞73'配置为防止杂质进入第二直管72',该防堵塞的结构可以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防堵塞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差别主要是储液干燥部和气液分离部的位置互换,并且对因位置互换而影响的一些部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这两个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针对第一实施例的一些相关描述也适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壳体(10),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所述壳体(10)的所述内部空间分成彼此隔离的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2);
储液干燥部(30),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3)中,用于对供应到所述第一腔室(13)中的液态制冷剂进行除水干燥;
气液分离部(20),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2)中,用于对供应到所述第二腔室(12)中的气液混合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第一进入通道(6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并与所述第一腔室(13)的内部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一腔室(13)供应液态制冷剂;
第一排出通道(7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并从所述第一腔室(13)引出,用于将由所述储液干燥部(30)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引出;
第二进入通道(4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并与所述第二腔室(12)的内部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二腔室(12)供应气液混合制冷剂;以及
第二排出通道(5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并从所述第二腔室(12)引出,用于将由所述气液分离部(2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从所述第二腔室(12)中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干燥部(30)包括过滤构件(31),其中,所述过滤构件(31)布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3)中,所述过滤构件(31)将所述第一腔室(13)分成第一子腔室(131)和第二子腔室(132);所述第一进入通道(60)连接所述第一子腔室(131),所述第一排出通道(70)连接所述第二子腔室(1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进入通道(60)包括供液态制冷剂进入的第一进口(61)和与所述第一进口(61)连接的第一直管(62),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道(70)包括使由所述储液干燥部(30)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离开的第一出口(71)以及与所述第一出口(71)连接的第二直管(72);
其中,所述第一直管(62)包括与所述第一进口(61)连通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直管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且所述第一直管(62)的第二端进入所述第一子腔室(131);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直管(72)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132)中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二直管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直管(7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出口(7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管(72)的第一端上设置有防堵塞(73),所述防堵塞(73)配置为防止杂质进入所述第二直管(7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干燥部(30)包括用于对液态制冷剂进行除水干燥的干燥材料,所述干燥材料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室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材料包括氧化铝分子筛。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构件(31)包括过滤网和设置于所述过滤网上的过滤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部(20)包括U形弯管,所述U形弯管包括第一管口(21)和第二管口(22),所述U形弯管的所述第一管口(21)悬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2)的上部中,并且所述U形弯管的所述第二管口(22)与所述第二排出通道(50)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弯管的靠近所述第二管口(22)的管壁处设置有压力平衡孔(23),所述压力平衡孔(23)的直径是所述U形弯管的外直径的0.1倍至0.25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包括底部(14)、顶部(15)和位于所述底部(14)和所述顶部(15)之间的侧壁(16),所述侧壁(16)的一部分、所述底部(14)和所述隔板(1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腔室(13),并且所述侧壁(16)的另一部分、所述顶部(15)和所述隔板(11)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二腔室(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顶部(15)上集成有视液镜(80),所述视液镜用于监视所述第二腔室(12)中的制冷剂的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入通道(60)包括供液态制冷剂进入的第一进口(61),所述第一排出通道(70)包括使由所述储液干燥部(30)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离开的第一出口(71),所述第二进入通道(40)包括供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入的第二进口(41),所述第二排出通道(50)包括使由所述气液分离部(2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离开的第二出口(51),其中,所述第一进口(61)、所述第一出口(71)、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51)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顶部(15)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顶部(15)呈圆柱形,所述圆柱形具有纵向中心轴线,
其中,所述第一进口(61)、所述第一出口(71)、所述第二进口(41)和所述第二出口(51)均布置在所述圆柱形的周壁上,所述第一进口(61)和所述第二进口(41)关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出口(71)和所述第二出口(51)关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对称布置,
并且其中,当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处于在使用中的竖直位置时,所述第一进口(61)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进口(41)的中心线处于第一高度处,并且所述第一出口(71)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出口(51)的中心线处于第二高度处,所述第一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1)是导热金属板。
15.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
其中,所述第一进入通道(60)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以接收来自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的液态制冷剂;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道(70)与所述节流机构的入口连接,以将由所述储液干燥部(30)处理过的液态制冷剂供应到所述节流机构的入口;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进入通道(40)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以接收来自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并且所述第二排出通道(50)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接,以将由所述气液分离部(2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供应到所述压缩机的入口。
CN202223600174.0U 2022-12-30 2022-12-30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Active CN219283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0174.0U CN219283697U (zh) 2022-12-30 2022-12-30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0174.0U CN219283697U (zh) 2022-12-30 2022-12-30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3697U true CN219283697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07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0174.0U Active CN219283697U (zh) 2022-12-30 2022-12-30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36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09106A (en) Condenser structure with liquid tank
US5505060A (en) Integral evaporator and suction accumulator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tilizing refrigerant recirculation
US20020073730A1 (en) Receiver-integrated condenser for a vehicle
US6374632B1 (en) Receiver and refrigerant cycle system
US6038884A (en) Air-conditioning condenser provided with an exchangeable fluid reservoir
US20010017039A1 (en) Electric system
GB2316738A (en) A combined refrigerant accumulator and heat transfer unit
WO2009084532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1799232B (zh) 包括内部热交换器和蓄积器的组合装置
CN219283697U (zh) 具有储液干燥功能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制冷系统
KR100421079B1 (ko) 보조부품을구비한응축기(condenserprovidedwithauxiliarypart)및 그에 보조부품 을부착하기위한커넥터
US20100155028A1 (en) Combined Device Comprising An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And An Accumulator That Make Up An Air-Conditioning Loop
CN113665316A (zh) 同轴管、汽车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15183605A (zh) 壳管式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US9062900B2 (en) Integrated evaporator and accumulator for refrigerant systems
KR102667771B1 (ko) 압축기 모듈
CN110454395A (zh) 一种法兰结构、压缩机及空调
CN214928817U (zh) 客车空调及客车
CN220483035U (zh) 一种节能型汽车空调干燥器总成
CN219015045U (zh) 冷却装置、制冷压缩机组及制冷设备
CN118046732A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218495443U (zh) 一种卧式油分离装置
CN218600053U (zh) 分液器、压缩机组件和空调系统
JPS62276375A (ja) 冷凍装置
KR100232648B1 (ko) 자동차 에어컨용 응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