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2542U - 电动阀 - Google Patents

电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2542U
CN219282542U CN202320252655.2U CN202320252655U CN219282542U CN 219282542 U CN219282542 U CN 219282542U CN 202320252655 U CN202320252655 U CN 202320252655U CN 219282542 U CN219282542 U CN 2192825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equalizing
cover
outlet
flow
exhaust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526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启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IAOMI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IAOMI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IAOMI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IAOMI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526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25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25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25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阀,以优化其结构。电动阀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于排气道,所述本体上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上设有入口和出口;均流结构,所述均流结构上设有排气口,所述均流结构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均流结构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口经所述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安装通道;密封盖,所述密封盖设于所述均流结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本体;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设于所述密封盖和/或所述均流结构,所述执行机构还设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

Description

电动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阀。
背景技术
电动阀包括阀体和阀片,阀体上设有轴孔和排气口,阀片上设有转轴,转轴插入轴孔以使阀片与阀体转动连接,在转轴插入轴孔并带动阀片相对阀体转动后,阀片可打开或关闭排气口。
在阀片关闭排气口后,阀片在竖直面上的投影覆盖排气口,当阀片关闭排气口(阀片与排气口平行)时,排气口无法排放油烟。在阀片打开排气口后,阀片在竖直面上的投影无法覆盖排气口,当阀片打开排气口时,油烟机的油烟可通过排气口排放至烟道内。
排气口与阀片在竖直面上的投影重合面积尺寸可用于判断排气口的开度,当阀片关闭排气口时,排气口的开度最小,此时,排气口无法排放油烟。当阀片与排气口垂直时,排气口的开度最大,此时,排气口在单位时间内油烟排放量最大。
电动阀还包括电机,电机与阀体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固定连接,电机通过输出轴带动转轴相对轴孔转动,以实现转轴带动阀片调节排气口的开度。
然而,现有的电动阀具有以下缺点:1、排气口易发生漏烟;电机的输出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转动偏差,即电机的输出轴在规定工作时间内未能带动阀片关闭排气口,当电机的输出轴为带动阀片完全关闭排气口时,排气口会发生油烟泄漏。2、油烟排放量调节范围小;电动阀受到排气口的限制,当阀片与排气口垂直时,排气口在单位时间内的油烟排放量将无法进一步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电动阀,以优化其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电动阀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设于排气道,所述本体上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上设有入口和出口;
均流结构,所述均流结构上设有排气口,所述均流结构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均流结构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口经所述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安装通道;
密封盖,所述密封盖设于所述均流结构;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本体;
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设于所述密封盖和/或所述均流结构,所述执行机构还设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
其中,在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朝靠近所述出口方向运动后,所述密封盖可关闭所述出口;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朝远离所述出口方向运动后,所述密封盖打开所述出口,并且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外的开口大小发生改变。
本实用新型中,电动阀包括本体、均流结构和密封盖,其中,本体上设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上设有出口,密封盖设于均流结构,在驱动机构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均流结构以及密封盖朝靠近出口方向运动后,密封盖可关闭出口。如此设计,本实用新型通过密封盖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阀片”。
本实用新型中,均流结构上设有开口朝上的排气口,驱动机构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均流结构以及密封盖朝远离出口方向运动后,密封盖打开出口,并且排气口位于安装通道外的开口大小发生改变。如此设计,通过设置于均流结构上的排气口取代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阀体上的排气口”。
根据常识不难得出,“设置于均流结构上的排气口”的尺寸调节范围受限于排气道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而排气道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远大于现有技术中阀体在竖直面上的横截面积,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于均流结构上的排气口”取代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阀体上的排气口”,可有效提高“设置于均流结构上排气口”的介质排放量的调节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介质可以是油烟、空气、带液体的空气等。
在现有技术中的“阀片”被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盖取代后,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通过密封盖实现了出口的关闭;在现有技术中“设置于阀体上的排气口”被本实用新型“设置于均流结构上的排气口”取代后,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通过均流结构实现了介质排放量的调节。当密封盖和均流结构在电动阀上启到的作用不同时,密封盖就无需兼顾“介质排放量调节”这一功能,而均流结构也无需兼顾“关闭出口”这一功能,换句话说,电动阀通过密封盖提高了关闭出口的可靠性,电动阀通过均流结构提高了介质排放量的调节范围。如此设计,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电动阀无法同时解决“排气口易发生泄漏”以及“介质排放量的调节范围小”这两个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均流结构包括至少两段均流罩,至少一段均流罩上设有上开口,相邻均流罩首尾活动相连,相邻均流罩首尾活动相连后,所有上开口围成所述排气口,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朝远离所述出口方向运动后,至少一段均流罩会相对其相邻均流罩活动,以使少部分所述排气口经所述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安装通道。如此设计,均流结构通过均流罩改变上开口的尺寸变化范围,以实现进一步提高介质排放量的调节范围。
进一步的,每段均流罩上设有限位单元,所述均流罩通过限位单元限制其相邻均流罩的运动范围。如此设计,避免相邻均流罩发生相对运动后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均流结构包括第一均流罩、第二均流罩和第三均流罩,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均流罩设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第一均流罩上的限位单元包括滑轨和外限位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一均流罩内,所述第二均流罩上的限位单元包括滑槽、滑块和内限位面,所述滑槽包括内槽壁和外槽壁,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二均流罩内,所述第三均流罩的限位单元包括限位块,当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一均流罩内,并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二均流罩内时,所述限位块插入所述滑槽并可沿所述滑槽滑动以抵接所述内槽壁或所述外槽壁,所述滑块插入所述滑轨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以使所述内限位面抵接所述外限位面。如此设计,有效控制排气口的尺寸变化范围,以及提高均流结构在工作过程中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均流结构还包括导轨和导向块,所述导轨设于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一段均流罩,所述导向块设于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另一段均流罩,所述导向块活动地设于所述导轨,当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一段均流罩相对另一段运动时,所述导向块沿所述导轨运动。如此设计,导轨用于限定均流罩的运动方向。
当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之一设有卡块,并且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另一个设于卡槽时,导轨可以确保均流罩的运动方向。如此设计,可避免在卡槽的干涉下,卡块带动均流罩朝偏离导轨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每段均流罩能够相对其相邻的均流罩滑动,并且,相邻均流罩发生相对滑动过程中二者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力,当所述均流结构包括三段均流罩或三段以上均流罩时,其中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的起始滑动摩擦力区别于剩余均流罩中任一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的起始滑动摩擦力。通过限定不同均流罩的运动顺序,以避免若干均流罩同时运动而导致其中部分均流罩发生运动方向偏移。如此设计,通过减少部分均流罩由于其方向偏移而导致相邻均流罩无法相对运动,以实现提高均流结构工作的可靠性及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之一设有卡块,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另一个设于卡槽,所述卡块可插设于所述卡槽,在所述均流结构受到的外力超过预定作用力后,所述卡块退出所述卡槽,以使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所述卡块退出所述卡槽时的作用力为所述起始滑动摩擦力。如此设计,通过卡块和卡槽控制不同均流罩的运动顺序。
进一步的,至少两段均流罩中位于首段的均流罩设于所述安装通道,位于首段的均流罩与所述本体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固定连接,并且,该定位结构限定位于首段的均流罩相对所述本体的位置和/或朝向。如此设计,降低密封盖无法关闭出口的概率。
进一步的,所述均流结构包括一段均流罩,所述均流罩上设有上开口,所述上开口为所述排气口,所述均流罩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均流罩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口经所述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安装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密封圈,当所述密封盖关闭所述出口时,所述密封盖通过密封圈抵接所述本体;和/或,所述本体上设有密封圈,当所述密封盖关闭所述出口时,所述密封盖通过密封圈抵接所述本体。如此设计,进一步提高密封盖关闭出口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排气道和电动阀的立体图(密封盖打开出口);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排气道和电动阀的立体图(密封盖关闭出口);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电动阀的立体图(密封盖打开出口);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阀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立体图(滑块位于密封盖打开出口的位置);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立体图(滑块位于密封盖打关闭出口的位置);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阀体和第一均流罩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三均流罩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均流罩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均流罩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电动阀的俯视图(密封盖打开出口);
图12为图11中A-A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图4和图5,电动阀包括:
本体1,本体1设于排气道100,本体1上设有安装通道10,安装通道10上设有入口101和出口102;
均流结构2,均流结构2上设有开口朝上的排气口20,均流结构2可活动地设于安装通道10,均流结构2相对安装通道10运动后,至少部分排气口20经出口102进入或退出安装通道10;
密封盖3,密封盖3设于均流结构2;
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4设于本体1;
执行机构5,执行机构5设于密封盖3,执行机构5还设于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4通过执行机构5带动均流结构2以及密封盖3相对安装通道10运动;
其中,在驱动机构4通过执行机构5带动均流结构2以及密封盖3朝靠近出口102方向运动后,密封盖3可关闭出口102;驱动机构4通过执行机构5带动均流结构2以及密封盖3朝远离出口102方向运动后,密封盖3打开出口102,并且排气口20位于安装通道10外的开口大小发生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执行机构设于均流结构;或,执行机构设于密封盖和均流结构。
结合图3、图4和图6可以看出,电动阀包括本体1、均流结构2和密封盖3,其中,本体1上设有安装通道10,安装通道10上设有出口102,密封盖3设于均流结构2,在驱动机构4通过执行机构5带动均流结构2以及密封盖3朝靠近出口102方向运动后,密封盖3可关闭出口102。当密封盖3关闭出口102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密封盖3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阀片”。
结合图1和图5可以看出,均流结构2上设有开口朝上的排气口20,驱动机构4通过执行机构5带动均流结构2以及密封盖3朝远离出口102方向运动后,密封盖3打开出口102,并且排气口20位于安装通道10外的开口大小发生改变。当排气口20位于安装通道10外的开口大小可发生改变时,设置于均流结构2上的排气口20变化范围远大于现有技术中“设置于阀体上的排气口变化范围”。
根据常识不难得出,“设置于均流结构2上的排气口20”的尺寸调节范围受限于排气道100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而排气道100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远大于现有技术中阀体在竖直面上的横截面积,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于均流结构2上的排气口20”取代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阀体上的排气口”,可有效提高“设置于均流结构2上排气口”的介质排放量的调节范围。
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所述“排气道100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为排气道100上的流道100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结合图2、图3和图4也可以明显看出,流道100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远大于出口102在竖直面上的横截面积。其中,可以以图5作为参考基准,流道100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与图5中的丝杆51的轴线平行,出口102在竖直面上的横截面与图5中丝杆51的轴线垂直。
在现有技术中的“阀片”被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盖3取代后,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通过密封盖3实现了出口102的关闭;在现有技术中“设置于阀体上的排气口”被本实用新型“设置于均流结构2上的排气口20”取代后,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阀通过均流结构2实现了介质排放量的调节。当密封盖3和均流结构2在电动阀上启到的作用不同时,密封盖3就无需兼顾“介质排放量调节”这一功能,而均流结构2也无需兼顾“关闭出口”这一功能,换句话说,电动阀通过密封盖3提高了关闭出口102的可靠性,电动阀通过均流结构2提高了介质排放量的调节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均流结构2包括至少两段均流罩,至少一段均流罩上设有上开口,相邻均流罩首尾活动相连,相邻均流罩首尾活动相连后,所有上开口围成排气口20,驱动机构4通过执行机构5带动均流结构2以及密封盖3朝远离出口102方向运动后,至少一段均流罩会相对其相邻均流罩活动,以使少部分排气口20经出口102进入或退出安装通道10。每段均流罩上设有限位单元(未标记),均流罩通过限位单元限制其相邻均流罩的运动范围。
参见图3、图7、图8、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均流结构2的具体结构为:均流结构2包括第一均流罩21、第二均流罩22和第三均流罩23,至少部分第一均流罩21设于安装通道10,第一均流罩21上的限位单元包括滑轨212和外限位面213,至少部分第二均流罩22设于第一均流罩21内,第二均流罩22上的限位单元包括滑槽224、滑块222和内限位面223,滑槽224包括内槽壁225和外槽壁226,至少部分第三均流罩23设于第二均流罩22内,第三均流罩23的限位单元包括限位块232,当至少部分第二均流罩22设于第一均流罩21内,并且至少部分第三均流罩23设于第二均流罩22内时,限位块232插入滑槽224并可沿滑槽224滑动以抵接内槽壁225或外槽壁226,滑块222插入滑轨212并可沿滑轨212滑动以使内限位面223抵接外限位面213。
优选的,内限位面223与外槽壁226衔接。当内限位面223与外槽壁226衔接时,第一均流罩21和第三均流罩23均由第二均流罩22的同一平面限定滑动的范围。如此设计,有效降低第一均流罩21相对第三均流罩23发生倾斜的概率。
优选的,滑槽224由滑块222、内槽壁225和外槽壁226围成。当滑槽224由滑块222、内槽壁225和外槽壁226围成时,第一均流罩21和第三均流罩23均由第二均流罩22的滑块222限定滑动方向。如此设计,进一步降低第一均流罩21相对第三均流罩23发生倾斜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均流结构可以包括两段均流罩;或,均流结构也可以包括四段均流罩;或,均流结构也可以包括六段均流罩。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均流结构可以包括一段均流罩,均流罩上设有上开口,上开口为所述排气口,均流罩活动地设于安装通道,均流罩相对安装通道运动后,至少部分排气口经出口进入或退出安装通道。
优选的,第一均流罩21上设有第一均流槽211和与第一均流槽211连通第一上开口210,第二均流罩22上设有第二均流槽221和与第二均流槽221连通第二上开口220,第三均流罩23上设有第三均流槽231和与第三均流槽231连通第三上开口230,第一上开口210、第二上开口220和第三上开口230围成排气口20。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均流罩、第二均流罩和第三均流罩的其中之一设有上开口;或,第一均流罩、第二均流罩和第三均流罩中的任意两个设有上开口。
参见图1和图8,均流结构2还包括导轨25和导向块24,导轨25设于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一段均流罩,导向块25设于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另一段均流罩,导向块24活动地设于导轨25,当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一段均流罩相对另一段运动时,导向块24沿导轨25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导轨25和导向块24可以与相应的均流罩一体成型,或通过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本实施例中,第一均流罩21和第三均流罩23分别设有导轨25,第二均流罩22设有与第一均流罩21上导轨25配合的导向块24以及与第三均流罩23上导轨25配合的导向块24。
参见图7、图9和图10,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之一设有卡块214,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另一个设于卡槽225,卡块214可插设于卡槽225,在均流结构2受到的外力超过预定作用力后,卡块214退出卡槽225,以使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卡块214退出卡槽225时的作用力为所述起始滑动摩擦力。均流结构2通过卡块214和卡槽225控制不同均流罩的运动顺序。
参见图7、图9和图10,每段均流罩能够相对其相邻的均流罩滑动,并且,相邻均流罩发生相对滑动过程中二者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力,当均流结构2包括三段均流罩或三段以上均流罩时,其中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的起始滑动摩擦力区别于剩余均流罩中任一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的起始滑动摩擦力,通过限定不同均流罩的运动顺序,以避免若干均流罩同时运动而导致其中部分均流罩发生运动方向偏移,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卡块214设于第一均流罩21,卡槽225设于第二均流罩22,第三均流罩23未设置卡块或卡槽,因此,在驱动机构4通过执行机构5带动均流结构2以及密封盖3朝靠近或远离出口102方向运动后,第三均流罩23先相对第二均流罩22运动,接着,第二均流罩22相对第一均流罩21运动。
参见图7,至少两段均流罩中位于首段的均流罩设于安装通道10,位于首段的均流罩与本体1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固定连接,并且,该定位结构限定位于首段的均流罩相对本体1的位置和/或朝向,具体的:本体1包括软管连接头11和阀体12,软管连接头11与阀体12固定连接,在软管连接头11与阀体12固定连接后,软管连接头11上的通道和阀体12上的通道连接形成所述安装通道10,入口101位于软管连接头11的首端,出口102位于阀体12的末端,阀体12上的通道包括若干第一弧形段和若干第一直线段,由若干第一弧形段和若干第一直线段所围成的阀体12通道为位于本体1上的定位结构,第一均流罩21包括若干第二弧形段和若干第二直线段,由若干第二弧形段和若干第二直线段所围成的第一均流罩21外轮廓为位于首段均流罩的定位结构,位于本体1上的定位结构与位于首段均流罩的定位结构相互配合,以实现限定位于首段的均流罩相对本体1的位置和/或朝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安装通道可以仅设于阀体,软管连接头上设有与安装通道连通的入口,阀体上设有与安装通道连通的出口;或,安装通道还可以仅设于软管连接头,软管连接头上设有与安装通道连通的入口,阀体上设有与安装通道连通的出口。
本实施例中,密封盖3上设有密封圈(未标记),当密封盖3关闭出口102时,密封盖3通过密封圈抵接本体1。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本体上设有密封圈,当密封盖关闭出口时,密封盖通过密封圈抵接本体;或,密封盖上设有密封圈,本体上设有密封圈,当密封盖关闭出口时,密封盖通过密封圈抵接本体。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包括电机,执行机构5包括丝杆51,密封盖3上设有可拆地螺套31,丝杆51与螺套31螺纹连接,丝杆51通过三种方式设置于电机:第一种结构,参见图11和图12,执行机构5还包括联轴器54,电机的输出轴41通过联轴器54与丝杆51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轴41通过联轴器54带动丝杆51旋转,以实现丝杆51带动螺套31沿丝杆121的轴向移动;第二种结构,驱动机构还包括主动齿轮,主动齿轮设于电机的输出轴,执行机构还包括被动齿轮,被动齿轮设于丝杆,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电机通过输出轴带动主动齿轮旋转,主动齿轮通过被动齿轮带动丝杆旋转,以实现丝杆带动螺套沿丝杆的轴向移动;第三种结构,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杆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丝杆旋转,以实现丝杆带动螺套沿丝杆的轴向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泵,执行机构包括推杆,推杆设于液压泵,密封盖设于推杆,液压泵通过推杆带动均流结构以及密封盖朝靠近或远离出口方向运动;或,驱动机构包括气泵,执行机构包括推杆,推杆设于气泵,密封盖设于推杆,气泵通过推杆带动均流结构以及密封盖朝靠近或远离出口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螺套31通过两种方式设置于密封板3:第一种结构,参见图5、图8和图12,密封盖3上设有螺套孔32,螺套31通过螺套孔32直接设置于密封板3,此结构可以增加螺套31与密封板3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种结构,螺套31通过连接板(未标记)间接的设置于密封板3,此结构可以缩减丝杆51的长度尺寸,以降低执行机构5的制造成本。
参见图12,执行机构5还包括安装座52,丝杆51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座52转动连接,丝杆51相对安装座52转动过程中,丝杆51不会发生轴向移动。假如驱动机构11与阀体3之间存在间隙,由于排气道100内的介质流速与安装通道10内的介质流速不同,因此,当安装通道10内的介质流速大于排气道100内的介质流速时,安装通道10会产生吸力,排气道100内的介质在安装通道10内吸力的作用下,经驱动机构5与阀体12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通道10内,这会大大削弱电动阀的排烟效果。
参见图4和图12,为了降低驱动机构5与阀体12之间的存在间隙的概率,本实施例中,当软管连接头11设于阀体12的正面时,驱动机构5位于安装通道10内,此时,驱动机构5上设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在本实施例中为电机的输出轴41,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还可以是气缸的推杆;或,所述驱动轴为液压缸的推杆),阀体12的正面设有安装槽122,驱动机构5设于阀体12的正面,在驱动机构5设于阀体12的正面后,安装槽122与驱动机构5之间夹持有密封环7,驱动轴贯穿密封环7的通道。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为了降低驱动机构与阀体之间的存在间隙的概率,当软管连接头设于阀体的正面时,软管连接头与阀体之间形成互不连通的内腔和外腔,所述内腔为安装通道,外腔用于容置至少部分驱动机构和至少部分执行机构,此结构中,电动阀无需考虑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安装于阀体时,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是否会将排气道内的介质泄漏至安装通道内。
参见图12,阀体12的背面设有法兰6,法兰6用于减小电动阀在安装过程中与排气道100发生撞击的概率、以及减小电动阀与排气道100之间发生漏烟的概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电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设于排气道,所述本体上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上设有入口和出口;
均流结构,所述均流结构上设有排气口,所述均流结构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均流结构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口经所述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安装通道;
密封盖,所述密封盖设于所述均流结构;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本体;
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设于所述密封盖和/或所述均流结构,所述执行机构还设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
其中,在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朝靠近所述出口方向运动后,所述密封盖可关闭所述出口;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朝远离所述出口方向运动后,所述密封盖打开所述出口,并且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外的开口大小发生改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结构包括至少两段均流罩,至少一段均流罩上设有上开口,相邻均流罩首尾活动相连,相邻均流罩首尾活动相连后,所有上开口围成所述排气口,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执行机构带动所述均流结构以及所述密封盖朝远离所述出口方向运动后,至少一段均流罩会相对其相邻均流罩活动,以使少部分所述排气口经所述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安装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每段均流罩上设有限位单元,所述均流罩通过限位单元限制其相邻均流罩的运动范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结构包括第一均流罩、第二均流罩和第三均流罩,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均流罩设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第一均流罩上的限位单元包括滑轨和外限位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一均流罩内,所述第二均流罩上的限位单元包括滑槽、滑块和内限位面,所述滑槽包括内槽壁和外槽壁,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二均流罩内,所述第三均流罩的限位单元包括限位块,当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一均流罩内,并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均流罩设于所述第二均流罩内时,所述限位块插入所述滑槽并可沿所述滑槽滑动以抵接所述内槽壁或所述外槽壁,所述滑块插入所述滑轨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以使所述内限位面抵接所述外限位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结构还包括导轨和导向块,所述导轨设于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一段均流罩,所述导向块设于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另一段均流罩,所述导向块活动地设于所述导轨,当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一段均流罩相对另一段运动时,所述导向块沿所述导轨运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每段均流罩能够相对其相邻的均流罩滑动,并且,相邻均流罩发生相对滑动过程中二者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力,当所述均流结构包括三段均流罩或三段以上均流罩时,其中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的起始滑动摩擦力区别于剩余均流罩中任一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的起始滑动摩擦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其中之一设有卡块,两段相邻均流罩的另一个设于卡槽,所述卡块可插设于所述卡槽,在所述均流结构受到的外力超过预定作用力后,所述卡块退出所述卡槽,以使两段相邻均流罩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所述卡块退出所述卡槽时的作用力为所述起始滑动摩擦力。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段均流罩中位于首段的均流罩设于所述安装通道,位于首段的均流罩与所述本体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固定连接,并且,该定位结构限定位于首段的均流罩相对所述本体的位置和/或朝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结构包括一段均流罩,所述均流罩上设有上开口,所述上开口为所述排气口,所述均流罩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均流罩相对所述安装通道运动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口经所述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安装通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密封圈,当所述密封盖关闭所述出口时,所述密封盖通过密封圈抵接所述本体;和/或,所述本体上设有密封圈,当所述密封盖关闭所述出口时,所述密封盖通过密封圈抵接所述本体。
CN202320252655.2U 2023-02-17 2023-02-17 电动阀 Active CN2192825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2655.2U CN219282542U (zh) 2023-02-17 2023-02-17 电动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2655.2U CN219282542U (zh) 2023-02-17 2023-02-17 电动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2542U true CN219282542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2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52655.2U Active CN219282542U (zh) 2023-02-17 2023-02-17 电动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25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73968B (zh) 一种止回阀
JP7369815B2 (ja) 電子膨張弁
CN101975105B (zh) 双流道涡轮旁通放气装置
CN219282542U (zh) 电动阀
KR20200141433A (ko) 차량용 열 관리 모듈
CN110439772A (zh) 一种变量柱塞泵
JP2020012553A (ja) 電動駆動式流量制御弁
CN201802477U (zh) 一种双流道涡轮旁通放气装置
CN219571011U (zh) 均流结构及电动阀
KR101655129B1 (ko) 배기가스 재순환밸브
CN100339624C (zh) 水流控制阀
CN217003153U (zh) 一种阀杆上行行程调节式闸阀
CN217431998U (zh) 一种花洒流量调节结构和花洒
CN106939808B (zh) 一种应用于低速柴油机的带液压旋阀器的排气阀装置
KR101662795B1 (ko) 유체 리타더
CN213245361U (zh) 过载保护式气动执行器
CN113738882A (zh) 双节流调节阀
CN219623340U (zh) 一种进水开关装置及马桶
KR101837499B1 (ko) 스윙차단밸브
CN217951267U (zh) 新型电动调节阀
CN213176852U (zh) 一种闸阀
JP2009127553A (ja) バキュームポンプ
CN112324950B (zh) 一种电动球阀
CN213021030U (zh) 一种内置式自动气道门
CN216566723U (zh) 应用于核电站高参数大口径智能控制逆止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