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2252U - 一种主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主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2252U
CN219202252U CN202320076879.2U CN202320076879U CN219202252U CN 219202252 U CN219202252 U CN 219202252U CN 202320076879 U CN202320076879 U CN 202320076879U CN 219202252 U CN219202252 U CN 219202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section
heat dissipation
heat con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768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匡雯慧
史洪波
陈志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oc Hi Tech Holdings Group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ning Yanxia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ning Yanxia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ning Yanxia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768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22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2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22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主机,主机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侧板、发热器件、第一散热件、导热管和第一压件。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发热器件、第一散热件、导热管和第一压件均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一散热件的第一面与发热器件贴合;导热管的一端嵌设于第一散热件的第二面,其中第二面为与第一面相对的一面;第一压件压设于导热管的一端且与第一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导热管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固定连接;导热管的另一端与侧板可拆卸连接。通过上述方式,以便于对主机内的导热管进行维修更换,提高维修更换效率,降低维修更换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主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机。
背景技术
主机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机内部的发热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对主机进行散热,防止发热器件因温度过高而失效。目前,常见的散热方式有通过风扇或导热管对主机进行散热。风扇一般需占据较大的空间,导致主机体积过大从而无法满足小尺寸的要求。为了满足主机小尺寸需求,通常选择导热管散热方式。
相关技术中,通常将导热管焊接在发热器件上设置的散热件上。若导热管在组装过程中受损或使用过程中老化,需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由于导热管的焊接固定方式将导致不便于对其进行维修更换,且维修更换效率低、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机,以便于对导热管进行维修更换,提高维修更换效率,降低维修更换成本。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主机,主机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侧板、发热器件、第一散热件、导热管和第一压件。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发热器件、第一散热件、导热管和第一压件均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一散热件的第一面与发热器件贴合;导热管的一端嵌设于第一散热件的第二面,其中第二面为与第一面相对的一面;第一压件压设于导热管的一端且与第一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导热管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固定连接;导热管的另一端与侧板可拆卸连接。
通过将第一散热件的第一面与发热器件贴合,导热管嵌设于第二面,使得第一散热件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管。通过将第一压件压设于导热管的一端且与第一散热件连接,以将导热管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固定连接,可防止导热管的一端因晃动而不与第一散热件保持贴合,因此导热管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接触良好,进而保证了第一散热件将发热器件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管的效果,还通过将导热管的另一端与侧板连接,使得导热管将第一散热件传导的热量传导至侧板并通过侧板散发至主机的外部,进而对发热器件起到散热的作用。通过将第一压件与第一散热件可拆卸连接,导热管的另一端与侧板可拆卸连接,便于将导热管拆卸下来以进行维修更换,提高了维修更换效率,节省了维修更换成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上沿导热管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多个螺纹孔,第一压件上与螺纹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空间,第一压件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穿过安装空间和螺纹孔与第一散热件螺纹连接。通过在第一散热件上沿导热管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开设多个螺纹孔,第一压件上与螺纹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空间,优先满足导热管的位置设置需求,例如优先将导热管设置于热量较为集中的第一散热件的中间位置,第一螺纹紧固件避开导热管所在的位置对第一压件和第一散热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保证导热管对第一散热件的导热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安装空间包括安装槽和安装孔,安装孔位于安装槽和螺纹孔之间,安装槽的直径大于安装孔的直径,第一压件和第一散热件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连接,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至少有部分嵌设于安装槽内。通过在安装孔上方设置直径较大的安装槽,使得第一紧固件连接第一压件和第一散热件时,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便可以至少部分地嵌设于安装槽内,进而减小了第一螺纹紧固件占用的第一压件和第二面板之间的空间,若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全部嵌设于安装槽内则第一螺纹紧固件无需占用第一压件和第二面板之间的空间,从而可以减小主机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的高度,满足主机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压件与第一散热件贴合,第一压件上背离第一散热件的一面与第二面板贴合。通过将第一压件的两面分别与第一散热件和第二面板贴合,使得第一压件可以对第一散热件进行导热,并将第一散热件的热量传导至第二面板,第二面板通过热辐射或与主机外部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等方式进行散热,提高了对第一散热件进行散热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对发热器件进行散热的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侧板包括第二散热件,第二散热件的一侧与导热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散热件的另一侧朝向主机的外部。第二散热件的一侧与导热管的另一端连接,使得传导至导热管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第二散热件进一步将热量传导至主机的外部,进而提高了第二散热件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此外,导热管可拆卸连接于第二散热件,方便对导热管的维修更换。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热管的另一端嵌设于第二散热件的一侧。主机还包括第二压件,第二压件压设于导热管的另一端且与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导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通过将导热管的另一端嵌设于第二散热件,使得导热管将第一散热件传导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并通过第二散热件传导至主机的外部。通过将第二压件压设于导热管的另一端且与第二散热件连接,以将导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可防止导热管的另一端因晃动而不与第二散热件保持贴合,因此导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散热件接触良好,进而保证了导热管将第一散热件传导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的效果,从而提高了第二散热件对发热器件进行散热的效率。此外,通过将第二压件与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导热管和第二散热件之间实施没有焊接、胶粘等不方便拆卸的固定方式,便于将导热管拆卸下来以进行更换,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了成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热管包括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第一导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段、第二导热段和第三导热段,第二导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导热段、第五导热段和第六导热段;第一导热段和第四导热段平行嵌设于第一散热件内;第二导热段和第五导热段呈弯折状;第三导热段和第六导热段分别从各自与第二导热段和第五导热段的连接处沿反向延伸并与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第二压件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第一压块与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第三导热段与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第二压块与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第六导热段与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通过将导热管设置为两条,增加了导热管通过对第一散热件进行导热而对发热器件进行散热的数量,提高了导热管对第一散热件进行散热的效率。并通过将一条导热管的第二导热段和另一条导热管的第五导热段设置为弯折状,第三导热段和第六导热段分别从各自与第二导热段和第五导热段的连接处沿反向延伸,使得两条导热管于容纳空间内的布局合理,提高了主机的空间利用率。将两个压块分别与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第三导热段和第六导热段均固定于第二散热件,便于将导热管拆卸下来以进行更换。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主机还包括主板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螺纹紧固件、绝缘管和绝缘垫片。主板设置于第一面板,发热器件固定于主板,主板上开设有第一孔,第一散热件上与第一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孔。第二螺纹紧固件包括头部和具有螺纹的杆部。绝缘管包括第一绝缘段和第二绝缘段,第一绝缘段位于主板和第一散热件之间,第一绝缘段用于支撑第一散热件,第二绝缘段位于第二孔内,第一散热件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穿过绝缘垫片、第二绝缘段、第一绝缘段和第一孔固定于主板,绝缘垫片位于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和第一散热件之间。绝缘垫片位于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和第一散热件之间,对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和第一散热件起到绝缘的作用。通过将第一绝缘段设置于主板和第一散热件之间,第一绝缘段对主板和第一散热件起到了绝缘的作用。将第二绝缘段设置于第一散热件的第二孔内,且第一散热件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穿过第二绝缘段、第一绝缘段和第一孔固定于主板,对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和第一散热件进行了隔离,进而对第一散热件和主板之间起到了绝缘的作用。由此可知,本实施例对第一散热板和主板之间起到了整体绝缘的作用。此外,由于第一绝缘段设置于主板和第一散热件之间,第一绝缘段用于支撑第一散热件,因此,第一绝缘段不但对主板和第一散热件起到了绝缘的作用,而且减轻了第一散热件对发热器件的重力,防止发热器件因受力过重发生变形而损坏,起到了保护发热器件的作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包括第一螺柱段和第二螺柱段,第一螺柱段分别与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和第二螺柱段连接;第一螺柱段的直径小于第二螺柱段的直径,第一螺柱段的直径小于第二绝缘段的内径,第一螺柱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绝缘段的长度。通过上述方式,使得第一螺柱段与第二绝缘段之间存在间距,即使第二绝缘段开裂,第一螺柱段也不会接触到第一散热件,进一步保障第一散热件和主板之间的绝缘。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主机还包括底板,底板位于主板和底板之间且设置于第一面板;底板上与第一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孔,主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主板的贴插螺柱,贴插螺柱插置于第三孔内,主板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与贴插螺柱连接而固定于底板。主机上设置底板,增加了用于固定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板的面积。通过将贴插螺柱插置于底板的第三孔内,贴插螺柱用于支撑主板,使得底板与主板之间形成空间,便于将电子元器件固定于上述空间内。主板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与贴插螺柱连接而固定于底板,且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穿过主板上的第一孔,因此第一孔不但可以将第一散热件固定于主板,还可以将主板固定于底板,减少了主板开设孔的数量,保证了主板用于固定电子元器件的面积,也减少了螺钉的数量。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中导热管嵌设于第一散热件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8示出了图6中D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0、主机;100a、容纳空间;
110、第一面板;
120、第二面板;
130、侧板;131、第二散热件;
140、发热器件;
150、第一散热件;151、第一面;152、第二面;153、螺纹孔;154、第二孔;
160、导热管;161、第一导热管;1611、第一导热段;1612、第二导热段;1613、第三导热段;162、第二导热管;1621、第四导热段;1622、第五导热段;1623、第六导热段;
170、第一压件;171、安装空间;1711、安装槽;172、第一螺纹紧固件;1721、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
180、第二压件;181、第一压块;182、第二压块;
190、主板;191、第一孔;
211、第二螺纹紧固件;2111、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2112、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1、第一螺柱段;21122、第二螺柱段;212、绝缘管;2121、第一绝缘段;2122、第二绝缘段;213、绝缘垫片;
220、底板;221、第三孔;222、贴插螺柱;223、金属孔;224、第三螺纹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对主机进行散热的常见方式是通过风扇或导热管进行散热。风扇一般需占据较大的空间,导致主机体积过大从而无法满足小尺寸的要求。为了满足主机小尺寸需求,通常将导热管焊接在设置于发热器件上的散热件上。若导热管在组装过程中受损或使用过程中老化,需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由于导热管的焊接固定方式将导致不便于对其进行维修更换,且维修更换效率低、成本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可以通过对导热管进行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对导热管进行维修更换。如在主机内部设置与发热器件贴合的第一散热件,导热管的一端嵌设于第一散热件内,另一端与主机的侧板连接,使得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依次通过第一散热件和导热管传导至侧板,并通过侧板散发至主机的外部,从而实现散热;通过将第一压件压设于导热管的一端且与第一散热件可拆卸连接,导热管的另一端与侧板可拆卸连接,便于将导热管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更换,提高了维修更换效率,降低了维修更换成本。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中导热管嵌设于第一散热件内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主机100,主机100包括:第一面板110、第二面板120和侧板130,第一面板110、第二面板120和侧板130围合形成容纳空间100a。主机100还包括发热器件140、第一散热件150、导热管160和第一压件170,发热器件140、第一散热件150、导热管160和第一压件170均位于容纳空间100a内。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一面151与发热器件140贴合,导热管160的一端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二面152,其中第二面152为与第一面151相对的一面。第一压件170压设于导热管160的一端且与第一散热件150可拆卸连接,以将导热管160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150固定连接。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与侧板130可拆卸连接。
第一面板110和第二面板120平行设置,侧板130垂直于第一面板110和第二面板120。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有4块侧板130。第一面板110或第二面板120与侧板130可拆卸连接,打开第一面板110或第二面板120使容纳空间100a外露,可对容纳空间100a内的部件或元器件进行检测、维修或更换操作。
容纳空间100a内设置有主板,主板上固定有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以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等。容纳空间100a内还设置有电池等其他部件。CPU、电池等产生热量的器件均为发热器件140。
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一面151与发热器件140贴合,增大了第一散热件150对发热器件140进行导热的面积,进而提高了第一散热件150对发热器件140的导热效率。
第一散热件150的材质可选用铝,使得第一散热件150具有良好的导热效率,同时减轻了第一散热件150的重量以及第一散热件150对发热器件140的压力,保障发热器件140的工作稳定性。
导热管160的材质可选用铜,由于铜的导热系数远大于铝的导热系数,提高了导热管160将传导至其上的热量传导至侧板130的效率。
导热管160的一端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二面152的方式,可以为如图3、图5和图6中所示的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二面152开设槽,导热管160的一端嵌设于槽内。
导热管160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与第一散热件150上槽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大小相同,使得导热管160可以与第一散热件150面接触,提高导热管160对第一散热件150进行导热的效率。如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导热管160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槽的横截面的下半部分的形状为半圆,且两者的半径相同,导热管160嵌设于槽内从而使导热管160至少部分侧面及底面与第一散热件150面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导热管160的底部为平面,则可以将槽的底面也加工为与之相适配的平面从而实现面接触导热。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不方便将槽加工成与导热管160相适配的形状,也可以使导热管160仅与第一散热件150线接触。
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一面151将发热器件14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二面152和导热管160的一端,导热管160将第一散热件150传导至导热管160的热量传导至与导热管160的另一端连接的侧板130,并由侧板130发生热辐射或侧板130与主机100外部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等方式散发至主机100的外部。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二面152开设的槽的高度可以与导热管160的高度相同,使导热管160完全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内,此时,第一压件170压设导热管160的一面无需开设用于容纳导热管160的槽,第一压件170与第一散热件150连接,以将导热管160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150固定连接,防止导热管160因晃动而不与第一散热件150保持贴合,使导热管160与第一散热件150保持良好的接触,进而保证了第一散热件150将发热器件140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管160的效果,从而使导热管160和第一散热件150对发热器件140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当然,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二面152开设的槽的高度也可以小于导热管160的高度,使导热管160仅部分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上的槽内,此时,第一压件170压设导热管160的一面需开设导热管160的容纳槽,导热管160的另一部分嵌设于第一压件170上开设的容纳槽内。
第一压件170与第一散热件150可拆卸连接,导热管160和第一散热件150之间实施没有焊接、胶粘等不方便拆卸的固定方式,便于对导热管160进行拆卸,以对导热管160进行维修更换。
通过将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一面151与发热器件140贴合,导热管160嵌设于第二面152,使得第一散热件150将发热器件14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管160。通过将第一压件170压设于导热管160的一端且与第一散热件150连接,以将导热管160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150固定连接,可防止导热管160的一端因晃动而不与第一散热件150保持贴合,因此导热管160的一端与第一散热件150接触良好,进而保证了第一散热件150将发热器件140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管160的效果,还通过将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与侧板130连接,使得导热管160将第一散热件150传导的热量传导至侧板130并通过侧板130散发至主机100的外部,进而对发热器件140起到散热的作用。通过将第一压件170与第一散热件150可拆卸连接,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与侧板130可拆卸连接,便于将导热管160拆卸下来以进行维修更换,提高了维修更换效率,节省了维修更换成本。
请参阅图3和图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150上沿导热管160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多个螺纹孔153,第一压件170上与螺纹孔153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空间171,第一压件170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172穿过安装空间171和螺纹孔153与第一散热件150螺纹连接。
安装空间171用于供第一螺纹紧固件172穿过。安装空间171的内壁可以具有螺纹孔153,此时,第一螺纹紧固件172穿过安装空间171和螺纹孔153,第一螺纹紧固件172可以与第一压件170和第一散热件150均螺纹连接,从而第一压件170将导热管160压设于第一散热件150。安装空间171的内壁也可以为平滑的曲面,此时,第一螺纹紧固件172穿过安装空间171和螺纹孔153,第一螺纹紧固件172仅与第一散热件150螺纹连接,第一压件170将导热管160压设于第一散热件150。
通过在第一散热件150上沿导热管160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开设多个螺纹孔153,第一压件170上与螺纹孔153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空间171,优先满足导热管160的位置设置需求,例如优先将导热管160设置于热量较为集中的第一散热件150的中间位置,第一螺纹紧固件172避开导热管160所在的位置对第一压件170和第一散热件150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保证导热管160对第一散热件150的导热效果。
请参阅图3、图5、图6和图7,图7示出了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安装空间171包括安装槽1711和安装孔(图中未示出),安装孔位于安装槽1711和螺纹孔153之间,安装槽1711的直径大于安装孔的直径,第一压件170和第一散热件150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172连接,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1721至少有部分嵌设于安装槽1711内。
通过在安装孔上方设置直径较大的安装槽1711,使得第一紧固件连接第一压件170和第一散热件150时,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1721便可以至少部分地嵌设于安装槽1711内,进而减小了第一螺纹紧固件172占用的第一压件17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的空间,若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1721全部嵌设于安装槽1711内则第一螺纹紧固件172无需占用第一压件17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的空间,从而可以减小主机100的第一面板11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的高度,满足主机100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压件170与第一散热件150贴合,第一压件170上背离第一散热件150的一面与第二面板120贴合。
第一压件170的材质可选用铝,使得第一压件170具有良好的导热效率且减轻了重量。
第一压件170与第一散热件150贴合的一面即第一压件170压设导热管160的一面,其形状与第一散热件150相适配使二者可以贴合,例如均为平面,或者为了提高导热面积也可以设置为曲面。第一压件170的两面分别与第一散热件150和第二面板120贴合,以将第一散热件150的热量传导至第二面板120。
第一压件170上背离第一散热件150的一面与第二面板120贴合的方式,可以为第一压件170直接与第二面板120贴合,也可以为第一压件17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放置导热片,第一压件170通过导热片与第二面板120贴合。导热片放置于第一压件17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导热片可填充第一压件17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的微小间隙,增大了第一压件170和第二面板120之间的导热面积,提高了第二面板120对第一压件170进行散热的效率。
通过将第一压件170的两面分别与第一散热件150和第二面板120贴合,使得第一压件170可以对第一散热件150进行导热,并将第一散热件150的热量传导至第二面板120,第二面板120通过热辐射或与主机100外部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等方式进行散热,提高了对第一散热件150进行散热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对发热器件140进行散热的效率。
请参阅图3和图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侧板130包括第二散热件131,第二散热件131的一侧与导热管160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散热件131的另一侧朝向主机100的外部。
第二散热件131的一侧与导热管160的另一端连接,使得传导至导热管160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131,第二散热件131进一步将热量传导至主机100的外部,进而提高了第二散热件131对发热器件140的散热效率。此外,导热管160可拆卸连接于第二散热件131,方便对导热管160的维修更换。
第二散热件131的材质可选用铝,使得第二散热件131具有良好的散热效率,且减轻了重量。
第二散热件131朝向主机100的外部的一侧可以具有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增大了第二散热件131与主机100的外部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的面积,进一步提高了第二散热件131对发热器件14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热管160的另一端嵌设于第二散热件131的一侧。主机100还包括第二压件180,第二压件180压设于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且与第二散热件131可拆卸连接,以将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与第二散热件131固定连接。
导热管160的另一端嵌设于第二散热件131的一侧的方式,可以与导热管160的一端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二压件180压设导热管160的另一端的方式可以与第一压件170压设导热管160的一端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将导热管160的另一端嵌设于第二散热件131,使得导热管160将第一散热件150传导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131,并通过第二散热件131传导至主机100的外部。通过将第二压件180压设于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且与第二散热件131连接,以将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与第二散热件131固定连接,可防止导热管160的另一端因晃动而不与第二散热件131保持贴合,因此导热管160的另一端与第二散热件131接触良好,进而保证了导热管160将第一散热件150传导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件131的效果,从而提高了第二散热件131对发热器件140进行散热的效率。此外,通过将第二压件180与第二散热件131可拆卸连接,导热管160和第二散热件131之间实施没有焊接、胶粘等不方便拆卸的固定方式,便于将导热管160拆卸下来以进行更换,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了成本。
请参阅图3和图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热管160包括第一导热管161和第二导热管162,第一导热管16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段1611、第二导热段1612和第三导热段1613,第二导热管16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导热段1621、第五导热段1622和第六导热段1623。第一导热段1611和第四导热段1621平行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内;第二导热段1612和第五导热段1622呈弯折状;第三导热段1613和第六导热段1623分别从各自与第二导热段1612和第五导热段1622的连接处沿反向延伸并与第二散热件131固定连接。第二压件180包括第一压块181和第二压块182;第一压块181与第二散热件131可拆卸连接,以将第三导热段1613与第二散热件131固定连接;第二压块182与第二散热件131可拆卸连接,以将第六导热段1623与第二散热件131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热管161可以通过一体成型而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段1611、第二导热段1612和第三导热段1613。第一导热管161一体成型的方式简单,而且三段连接良好,保证了第一导热管161的散热效果。第一导热段1611、第二导热段1612和第三导热段1613也可以通过焊接而形成第一导热管161。
第二导热管162的形成方式可以与第一导热管161的形成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导热段1611和第四导热段1621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内的方式与前述的导热管160的一端嵌设于第一散热件150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将导热管160设置为两条,增加了导热管160通过对第一散热件150进行导热而对发热器件140进行散热的数量,提高了导热管160对第一散热件150进行散热的效率。并通过将一条导热管160的第二导热段1612和另一条导热管160的第五导热段1622设置为弯折状,第三导热段1613和第六导热段1623分别从各自与第二导热段1612和第五导热段1622的连接处沿反向延伸,使得两条导热管160于容纳空间100a内的布局合理,提高了主机100的空间利用率。将两个压块分别与第二散热件131可拆卸连接,以将第三导热段1613和第六导热段1623均固定于第二散热件131,便于将导热管160拆卸下来以进行更换。
请参阅图6和图8,图8示出了图6中D部分的放大图,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主机100还包括主板190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螺纹紧固件211、绝缘管212和绝缘垫片213。主板190设置于第一面板110,发热器件140固定于主板190,主板190上开设有第一孔191,第一散热件150上与第一孔191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孔154。第二螺纹紧固件211包括头部和具有螺纹的杆部。绝缘管212包括第一绝缘段2121和第二绝缘段2122,第一绝缘段2121位于主板190和第一散热件150之间,第一绝缘段2121用于支撑第一散热件150,第二绝缘段2122位于第二孔154内,第一散热件150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穿过绝缘垫片213、第二绝缘段2122、第一绝缘段2121和第一孔191固定于主板190,绝缘垫片213位于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2111和第一散热件150之间。
绝缘管212包括第一绝缘段2121和第二绝缘段212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绝缘段2121和第二绝缘段2122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第一绝缘段2121和第二绝缘段2122之间连接时,绝缘管212作为一个整体,便于将第二螺纹紧固件211将第一散热件150固定于主板190。绝缘管21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而具有连接的第一绝缘段2121和第二绝缘段2122,加工方便。
绝缘垫片213位于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2111和第一散热件150之间,对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2111和第一散热件150起到绝缘的作用。通过将第一绝缘段2121设置于主板190和第一散热件150之间,第一绝缘段2121对主板190和第一散热件150起到了绝缘的作用。将第二绝缘段2122设置于第一散热件150的第二孔154内,且第一散热件150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穿过第二绝缘段2122、第一绝缘段2121和第一孔191固定于主板190,对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和第一散热件150进行了隔离,进而对第一散热件150和主板190之间起到了绝缘的作用。由此可知,本实施例对第一散热板和主板190之间起到了整体绝缘的作用。此外,由于第一绝缘段2121设置于主板190和第一散热件150之间,第一绝缘段2121用于支撑第一散热件150,因此,第一绝缘段2121不但对主板190和第一散热件150起到了绝缘的作用,而且减轻了第一散热件150对发热器件140的重力,防止发热器件140因受力过重发生变形而损坏,起到了保护发热器件140的作用。
在第二螺纹紧固件211的紧固过程中,绝缘管212可能会存在开裂的情况,导致绝缘失效,具体的,绝缘管212开裂可能导致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与第一散热件150接触,导致主板190上的电传导至第一散热件150,并通过第一散热件150和导热管160传导至侧板130。
基于此问题,请参阅图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包括第一螺柱段21121和第二螺柱段21122,第一螺柱段21121分别与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2111和第二螺柱段21122连接;第一螺柱段21121的直径小于第二螺柱段21122的直径,第一螺柱段21121的直径小于第二绝缘段2122的内径,第一螺柱段2112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绝缘段2122的长度。
通过上述方式,使得第一螺柱段21121与第二绝缘段2122之间存在间距,即使第二绝缘段2122开裂,第一螺柱段21121也不会接触到第一散热件150,进一步保障第一散热件150和主板190之间的绝缘。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主机100还包括底板220,底板220位于主板190和底板220之间且设置于第一面板110。底板220上与第一孔191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孔221,主板190和底板220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主板190的贴插螺柱222,贴插螺柱222插置于第三孔221内,主板190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与贴插螺柱222连接而固定于底板220。
主机100上设置底板220,增加了用于固定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板的面积。通过将贴插螺柱222插置于底板220的第三孔221内,贴插螺柱222用于支撑主板190,使得底板220与主板190之间形成空间,便于将电子元器件固定于上述空间内。主板190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与贴插螺柱222连接而固定于底板220,且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2112穿过主板190上的第一孔191,因此第一孔191不但可以将第一散热件150固定于主板190,还可以将主板190固定于底板220,减少了主板190开设孔的数量,保证了主板190用于固定电子元器件的面积,也减少了螺钉的数量。
主板190和底板220之间可以通过连接器进行信号连接,信号包括地信号。底板220上的金属孔223可以接地信号,底板220通过第三螺纹紧固件224穿过金属孔223固定在第一面板110上,避免电传导至第一面板110,此时底板220与第一面板110之间具有绝缘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
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侧板,围合形成容纳空间;
发热器件、第一散热件、导热管和第一压件,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散热件的第一面与所述发热器件贴合;所述导热管的一端嵌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的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二面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一面;所述第一压件压设于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散热件固定连接;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侧板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上沿所述导热管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多个螺纹孔,所述第一压件上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压件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螺纹孔与所述第一散热件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空间包括安装槽和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安装槽和所述螺纹孔之间,所述安装槽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压件和所述第一散热件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螺纹紧固件的头部至少有部分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件与所述第一散热件贴合,所述第一压件上背离所述第一散热件的一面与所述第二面板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的一侧与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散热件的另一侧朝向所述主机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嵌设于所述第二散热件的一侧;
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压件,所述第二压件压设于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包括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所述第一导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段、第二导热段和第三导热段,所述第二导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导热段、第五导热段和第六导热段;所述第一导热段和所述第四导热段平行嵌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内;所述第二导热段和所述第五导热段呈弯折状;所述第三导热段和所述第六导热段分别从各自与所述第二导热段和所述第五导热段的连接处沿反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压件包括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所述第三导热段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压块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可拆卸连接,以将所述第六导热段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主板和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螺纹紧固件、绝缘管和绝缘垫片;
所述主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发热器件固定于所述主板,所述主板上开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散热件上与所述第一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孔;
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包括头部和具有螺纹的杆部;
所述绝缘管包括第一绝缘段和第二绝缘段,所述第一绝缘段位于所述主板和所述第一散热件之间,所述第一绝缘段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二绝缘段位于所述第二孔内,所述第一散热件通过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穿过所述绝缘垫片、所述第二绝缘段、所述第一绝缘段和所述第一孔固定于所述主板,所述绝缘垫片位于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和所述第一散热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包括第一螺柱段和第二螺柱段,所述第一螺柱段分别与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的头部和所述第二螺柱段连接;所述第一螺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螺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一螺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绝缘段的内径,所述第一螺柱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段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主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底板上与所述第一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孔,所述主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主板的贴插螺柱,所述贴插螺柱插置于所述第三孔内,所述主板通过所述第二螺纹紧固件的杆部与所述贴插螺柱连接而固定于所述底板。
CN202320076879.2U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主机 Active CN2192022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6879.2U CN219202252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主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6879.2U CN219202252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主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2252U true CN219202252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4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76879.2U Active CN219202252U (zh) 2023-01-10 2023-01-10 一种主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22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37474B2 (en) Chipset cooling device of video graphic adapter card
US7881060B2 (en) Heat-dissipation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4153569B2 (ja) ヒートシンク構造を有する電子装置
US6487076B1 (en) Compact heat sink module
CN115079795A (zh) 一种液冷服务器及其液冷散热硬盘模组
CN219202252U (zh) 一种主机
CN212320018U (zh) 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US7954541B2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WO2022161548A2 (zh) 计算机处理器高效散热装置
EP3709776A1 (en) Circuit board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CN213844055U (zh) 一种迷你电脑主板散热装置
CN210466300U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444575U (zh) 功放机用紧凑型主板结构
CN102316701A (zh) 散热装置
CN212084094U (zh) Cpu多层次散热结构
CN209882215U (zh) 电路板散热总成
CN218103954U (zh) 高效散热的散热器
CN219834548U (zh) 一种紧凑型探测器壳体散热结构
CN218415112U (zh) 电子组件
CN218548419U (zh) 散热组件
CN219285684U (zh) 一种笔记本散热模组
CN217113219U (zh) 一种cpu散热器结构
CN220626964U (zh) 主板固定组件及机箱
CN211293821U (zh) 数字货币矿机及其散热器
CN218122591U (zh) 主板散热组件及电子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21

Address after: 518057 B1, 20/F, Yan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No. 31, High-tech Fourth Road, Maling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EVOC hi-tech Holdings Group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30032 No.7, Nahong Avenue,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Nanning Yanxiang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