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1927U -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1927U
CN219191927U CN202320667289.7U CN202320667289U CN219191927U CN 219191927 U CN219191927 U CN 219191927U CN 202320667289 U CN202320667289 U CN 202320667289U CN 219191927 U CN219191927 U CN 2191919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lot
coil device
coi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672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仁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er Group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per Group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per Group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per Group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672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19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19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19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bstract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自主移动载具包含一载具本体、一电力储存装置及一电力接收模块。载具本体具有一凹陷部与一接通凹陷部的开口。电力储存装置位于载具本体内。电力接收模块包含一线圈装置。线圈装置电连接电力储存装置,位于凹陷部内,且与开口之间具有一间隙。通过以上架构,自主移动载具能够设置线圈装置而不致影响车体外观,降低遭窃风险及妨碍美观的疑虑,从而提高驾驶的购买意愿。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充电系统,尤其关于一种能够提供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当电动车停靠至充电站时,不需通过充电站的充电线的插接至电动车上,电动车的接收线圈只需靠近充电站的供电线圈,便能够让接收线圈与供电线圈之间产生无线感应,从而提供所需电动车的电力。
然而,在电动车上设置接收线圈会外露于电动车的外观面,有碍车体外观,不仅衍生遭窃风险及妨碍美观等问题,从而影响驾驶的购买意愿。
由此可见,上述技术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用以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自主移动载具包含一载具本体、一电力储存装置及一电力接收模块。载具本体具有一凹陷部与一接通凹陷部的开口。电力储存装置位于载具本体内。电力接收模块包含一第一线圈装置。第一线圈装置电连接电力储存装置,位于凹陷部内,且与开口之间具有一间隙。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自主移动载具中,载具本体包含一壳体,凹陷部凹设于壳体上,且开口位于凹陷部连接该壳体的一侧。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自主移动载具还包含一覆盖元件。覆盖元件包含一盖板,盖板覆盖开口。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覆盖元件包含一连动部,连动部连接盖板,盖板可移动地覆盖于开口上。电力接收模块还包含一第一马达装置,第一马达装置连接连动部,用以通过连动部带动盖板覆盖及露出开口。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自主移动载具中,载具本体还包含至少一轨道、至少一支架与一第二马达装置。轨道固定于凹陷部内。支架可滑移地位于轨道上,用以沿着轨道线性滑移进出开口。第二马达装置固接于支架上,且第二马达装置的传动轴连接第一线圈装置,用以带着第一线圈装置转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第一线圈装置包含一线圈模块以及一线圈外壳。线圈外壳位于凹陷部内。线圈外壳具有一容置槽,容置槽用以容纳线圈模块。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自主移动载具还包含至少一止挡件。止挡件位于载具本体。第一线圈装置包含至少一第一轴接部与至少一第二轴接部,第一轴接部与第二轴接部位于线圈外壳的同一侧面,第二轴接部位于第一轴接部与止挡件之间,且第一轴接部的长度小于第二轴接部的长度。当第一线圈装置位于凹陷部内,线圈模块的一轴心线平行一重力方向。载具本体还包含至少一轨道、至少一支架、至少一L型连动件及一滑动件。轨道固定于凹陷部内。支架可滑移地位于轨道上,通过一第一枢轴枢接至第一轴接部上,并且具有一长孔。L型连动件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段与一第二段,第一段通过一第二枢轴枢接至第二轴接部上,第二段自第一段朝第二轴接部延伸。滑动件位于L型连动件的第二段,且可滑移地限位于长孔内。当支架通过第一枢轴将第一线圈装置的一部分推出开口时,L型连动件被止挡件所止挡而无法伸出开口,当支架继续推动第一线圈装置时,第一线圈装置以第二枢轴为支点而转动,从而让第一线圈装置的另一部分从开口转出凹陷部,使得线圈模块的轴心线与重心方向相互正交。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自主移动载具中,第一线圈装置通过一穿过凹陷部的电力线电性连接电力储存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自主移动载具中,开口的一开口方向与一重力方向相互正交。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含一罩盖、一电力发送模块及一如上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凹陷部具有一第一开槽。电力发送模块包含一供电装置及一第二线圈装置,罩盖的一面具有一第二开槽,第二线圈装置位于第二开槽内,电连接供电装置。当电力发送模块对接电力接收模块时,凹陷部与罩盖共同整合出一感应空间,第一线圈装置与第二线圈装置于感应空间内彼此面对并感应。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无线充电系统中,当罩盖接触载具本体且覆盖开口时,第一开槽与罩盖的第二开槽彼此接通并组合出密闭感应空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无线充电系统中,第一开槽的槽底为平面状。当凹陷部对接罩盖时,罩盖位于第一开槽内,罩盖接触第一开槽的槽底,且第一线圈装置位于第二开槽内。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无线充电系统中,第一开槽具有一槽底及一倾斜内壁,倾斜内壁邻接槽底。罩盖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开槽内,且罩盖接触第一开槽的倾斜内壁。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无线充电系统中,凹陷部具有一第一开槽,电力接收模还包含用以承载第一线圈装置的另一罩盖,另一罩盖位于第一开槽内。第二开槽具有一槽底及一倾斜内壁,倾斜内壁邻接槽底。当凹陷部对接罩盖时,罩盖的一部分位于该第一开槽内,另一罩盖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开槽内,且另一罩盖接触第二开槽的倾斜内壁。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无线充电系统中,凹陷部与罩盖共同结合为一内含感应空间的屏蔽腔室。
如此,通过以上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能够设置线圈装置而不致影响车体外观,降低遭窃风险及妨碍美观的疑虑,从而提高驾驶的购买意愿。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电力发送模块彼此对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第一罩盖的立体图;
图3B为图3A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电力发送模块彼此对接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的局部示意图;
图5A与图5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其内容纳有电力接收模块的第一罩盖于不同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电力发送模块彼此对接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电力发送模块彼此对接的示意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电力发送模块彼此对接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的连续操作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第一罩盖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电力接收模块与第一罩盖的局部分解图;
图10A至图10D分别为图9的电力接收模块的连续操作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无线充电系统
100、101、102、103、104、105:自主移动载具
110:载具本体
110A:壳体
111:外侧面
112:内部空间
113:开口
114:凹陷部
115:内侧面
120:覆盖元件
121:盖板
122:连动部
123:齿条
130:电力储存装置
200:电力接收模块
210:第一线圈装置
211:感应面
212:第一线圈模块
213:第一线圈外壳
213A:侧面
214:第一轴接部
215:第二轴接部
216:容置槽
230、232、250:第一罩盖
231:面
240:第一开槽
241:槽底
242:槽口
243:倾斜内壁
251:前侧板
251U:上侧
251L:下侧
252:U型框
253:下斜板
255:开隙
256:止挡件
260:第一马达装置
261:传动轴
262:齿轮
270:第二马达装置
280:第三马达装置
281:传动轴
282:带动滚轮
283:连接框
284:从动滚轮
290:传动机构
300:第三罩盖
301:面
310:第一轨道
320:第一支架
330:第三开槽
331:槽底
332:槽口
410:第二轨道
420:第二支架
421:长孔
500:L型连动件
510:第一段
520:第二段
521:滑动件
530:第一枢轴
540:第二枢轴
600:充电站
700:电力发送模块
710:供电装置
720、722:第二罩盖
721:面
730:第二开槽
731:槽底
732:槽口
733:倾斜内壁
740:第二线圈装置
741:感应面
742:第二线圈模块
743:第二线圈外壳
C1、C2:电力线
D:最短距离
G:间隙
L1、L2:高度
T1、T2:厚度
X、Y、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复数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系统10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电力发送模块700彼此对接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无线充电系统10包含一自主移动载具100及一充电站600。自主移动载具100包含一载具本体110、一电力储存装置130及一电力接收模块200。载具本体110具有一凹陷部114与一开口113。开口113接通凹陷部114。电力储存装置130位于载具本体110内。电力接收模块200包含一第一线圈装置210。第一线圈装置210电连接电力储存装置130,且第一线圈装置210位于凹陷部114内,并且与载具本体110的开口113之间具有一间隙G。
在本实施例中,载具本体110包含一壳体110A,所述凹陷部114凹设于壳体110A的一外侧面111,且所述开口113位于凹陷部114连接壳体110A的一侧,且开口113的一开口方向(如X轴)与一重力方向(如Z轴)相互正交。
凹陷部114内具有一第一开槽240,第一开槽240包含一槽底241,槽底241与开口113彼此相对配置。第一线圈装置210位于第一开槽240内,且固定于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且第一线圈装置210的正面(以下称感应面211)面向开口113,故,第一线圈装置210目前的配置方向以下称横放状态。
所述充电站600上具有一电力发送模块700及一第二罩盖720。电力发送模块700包含一供电装置710及一第二线圈装置740。第二罩盖720的一面721具有一第二开槽730。供电装置710位于第二开槽730之外。第二线圈装置740位于第二开槽730内,且电连接供电装置710。更具体地,第二开槽730包含一槽底731与一槽口732,槽底731与槽口732彼此相对配置。第二线圈装置740位于第二开槽730的槽底731,且第二线圈装置740的正面(以下称感应面741)面向第二开槽730的槽口732。故,第二线圈装置740目前的配置方向处于上述横放状态。
此外,电力储存装置130固定于壳体110A的内部空间112内,且第一线圈装置210(如第一线圈模块212)通过一穿过凹陷部114的电力线C1电性连接电力储存装置130。第二线圈装置740通过一穿过第二罩盖720的电力线C2电性连接供电装置710。
如此,如图1与图2,当自主移动载具100移至充电站600,使得电力接收模块200对接电力发送模块700时,凹陷部114与第二罩盖720共同整合出一感应空间,第一线圈装置210与第二线圈装置740于感应空间内彼此面对并感应,而让第一线圈装置210产生电力并发送电力至电力储存装置130,从而对电力储存装置130进行充电。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罩盖720的所述面721接触壳体110A的所述外侧面111(即第二罩盖720未伸入凹陷部114内),且第一开槽240的全部与第二开槽730的全部彼此接通并组合出上述的感应空间。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装置210包含一第一线圈模块212与一第一线圈外壳213。第一线圈外壳213位于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第一线圈外壳213内的容置槽216用以容纳第一线圈模块212。第一线圈模块212具有一第一轴心线(如X轴),第一轴心线穿过第一线圈装置210的感应面211,且平行开口113的开口方向(如X轴),此时第一线圈装置210处于横放状态。第二线圈装置740包含一第二线圈模块742与一第二线圈外壳743。第二线圈模块742容置于第二线圈外壳743内,且第二线圈外壳743例如位于第二开槽730的槽底731。第二线圈模块742具有一第二轴心线(如X轴)。第二轴心线穿过第二线圈装置740的感应面741,且平行第二开槽730的槽口732的开口方向(如X轴)。此时第二线圈装置740处于横放状态。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第二线圈装置210、740亦可能只有线圈模块,而不需线圈外壳的承载。
需定义的是,第一线圈模块212与第二线圈模块742分别呈螺旋状或同心圆状,分别围绕出具有第一/第二轴心线的线圈口,且第一轴心线也可称为第一线圈装置210的第一轴心线,且第二轴心线也可称为第二线圈装置740的第二轴心线。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线圈装置740与第一线圈装置210之间具有一最短距离D(如约为10~20厘米),最短距离D为第一线圈装置210的厚度T1的数倍。举例来说,第一线圈装置210的厚度T1约为2厘米,且第一线圈装置210与开口113之间的间隙G约为8厘米。故,就磁共振充电技术而言,第二线圈装置740与第一线圈装置210之间需维持一定距离(如约4厘米以上),以提供较佳的充电效率,避免过度接近而导致充电效率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载具本体110为一电动车(如四轮电动车),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载具本体110也可能为单/双人座的电动机车或是无人飞行载具。在本实施例中,电力接收模块200埋设于电动车的车尾(如后车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电力接收模块200也可能固定于后车厢之外(例如车身侧边)。在本实施例中,电力储存装置130例如为电池装置,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第一罩盖230的立体图。图3B为图3A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电力发送模块700彼此对接的侧视示意图。如图3A与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101与图2的自主移动载具10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所述凹陷部为一内含第一开槽240的第一罩盖230,且并非一体成形于壳体110A上,而是第一罩盖230的一面231另外结合至壳体110A的内侧面115。在本实施例中,开口113贯穿地设于壳体110A上(图3B)。第一开槽240凹设于第一罩盖230朝向开口113的一侧。第一罩盖230位于壳体110A内、连接壳体110A且覆盖开口113,使得开口113接通第一罩盖230内的第一开槽240。
更具体地,第一开槽240包含彼此相对配置的槽底241与槽口242,且槽口242较槽底241更接近开口113。第一线圈装置210位于第一开槽240内,且固定于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第一线圈装置210的正面(以下称感应面211)面向槽口242。此外,第一罩盖230的厚度T2约为10厘米,且第一线圈装置210与开口113之间的间隙G约为8厘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罩盖230与第二罩盖720共同结合为一内含感应空间的屏蔽腔室。故,屏蔽腔室能够提供感应空间与外界的隔绝,使得第一线圈装置210与第二线圈装置740于感应空间内能够接受屏蔽腔室的屏蔽,从而让感应空间内的电磁波不致从屏蔽腔室内所泄漏。举例来说,第一罩盖230与第二罩盖720分别为金属材质。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101的侧视局部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102与图3B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自主移动载具102还包含一覆盖元件120。覆盖元件120覆盖壳体110A及开口113。更具体地,覆盖元件120固定于壳体110A的外侧面111,且覆盖壳体110A的外侧面111及开口113。须了解到,由于覆盖元件120以非金属材质所制成(即覆盖元件120包含非金属材质),故,位于第一罩盖230与第二罩盖720(参考图3B)之间的覆盖元件120不致影响第一线圈装置210对第二线圈装置740的感应。
须了解到,在本实施例中,覆盖元件120为电动车上的外饰板,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覆盖元件120也可能为电动车的车牌或广告品牌。
图5A与图5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其内容纳有电力接收模块200的第一罩盖232于不同状态下的立体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电力发送模块700彼此对接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103与图4的自主移动载具102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如图5A与图5B所示,覆盖元件120可移动地覆盖壳体110A的开口113,或外露出壳体110A的开口113(参考图6A)。
更具体地,如图5A与图5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覆盖元件120包含一盖板121及一连动部122。连动部122连接盖板121,盖板121可移动地覆盖开口113。自主移动载具103还包含一第一马达装置260。第一马达装置260连接所述连动部122,用以通过连动部122带动盖板121覆盖及露出开口113(参考图6A)。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来说,第一马达装置260位于第一罩盖232上,且第一马达装置260位于第一开槽240之外,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连动部122呈圆弧状,连动部122的一端枢接至第一马达装置260的传动轴261,其另端伸入第一开槽240内,并经第一开槽240的槽口242及所述开口113固接至盖板121上,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须了解到,在本实施例中,覆盖元件120为电动车上的外饰板,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覆盖元件120也可能为电动车的车牌或广告品牌。
如图6A所示,当第一罩盖232对接第二罩盖720时,第二罩盖720伸入第一开槽240内,且直接接触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为平面状,且第二罩盖720的所述面721也为平面状。
如此,当第一罩盖232对接第二罩盖720时,第二罩盖720位于第一开槽240内,且第二罩盖720的所述面721直接接触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第二开槽730的全部即为所述的感应空间,且第一线圈装置210与第二线圈装置740皆位于第二开槽730内。须了解到,在其他需求与限制下,只要间隔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上述结构能够让第一线圈装置210与第二线圈装置740彼此更为接近,从而提高感应效能。
图6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电力发送模块700彼此对接的示意图。如图6B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电力发送模块700的对接状态与图6B的对接状态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当第一罩盖232对接第二罩盖720时,第二罩盖720伸入第一开槽240的一部分,且未接触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槽240更具有多个倾斜内壁243,这些倾斜内壁243共同围绕且邻接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其另侧共同围绕出所述槽口242。故,当第一罩盖232对接第二罩盖720时,第二罩盖720的一部分伸入第一开槽240内,且第二罩盖720接触第一开槽240的倾斜内壁243,并被倾斜内壁243所止挡而无法持续前进。故,第一开槽240的一部分与第二开槽730的全部共同整合出所述密闭感应空间。
图6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电力发送模块700彼此对接的示意图。如图6C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电力发送模块700的对接状态与图2的对接状态大致相近,其差异在于,电力接收模块200还包含一用以承载第一线圈装置210的第三罩盖300。第三罩盖300位于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第三罩盖300面向开口113的一面301凹设有一第三开槽330,第三开槽330包含彼此相对配置的槽底331与槽口332,第三开槽330的槽口332较槽底331更接近开口113,且第三开槽330的槽底331较接近第一开槽240的槽底241。第一线圈装置210位于第三开槽330内,且固定于第三开槽330的槽底331,且第一线圈装置210的正面(以下称感应面211)面向槽口332及开口113。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槽730更具有多个倾斜内壁733,这些倾斜内壁733共同围绕且邻接第二开槽730的槽底731,其另侧共同围绕出所述槽口732。
故,当第三罩盖300对接第二罩盖722时,第二罩盖722的一部分伸入第一开槽240内,第三罩盖300的一部分伸入第二开槽730内,且第三罩盖300接触第二开槽730的倾斜内壁733,并被倾斜内壁733所止挡而无法持续前进。故,第二开槽730的一部分与第三开槽330的全部共同整合出所述密闭感应空间。
须了解到,在其他需求与限制下,只要间隔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上述结构能够让第一线圈装置210与第二线圈装置740之间的距离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满足合适的感应效能。
图7A至图7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104的连续操作示意图。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的自主移动载具104与图3A的自主移动载具101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第一线圈装置210并非固定于第一罩盖230内,而是能够伸出或缩回第一罩盖230,且盖板121能够沿着重力方向(如Z轴)直线移动而覆盖或露出开口113(图7A)。
更具体地,自主移动载具104还包含至少一第一轨道310、至少一第一支架320、一第二马达装置270及一第三马达装置280。第一轨道310固定于第一罩盖230内,且第一轨道310具有一第一长轴方向(如X轴)。第一长轴方向平行第一开槽240的长轴方向(如X轴)。第一支架320可滑移地位于第一轨道310上,用以沿着第一长轴方向(如X轴)线性滑移。第二马达装置270固接于第一支架320上,且第二马达装置270的传动轴(图中未示)同轴连接第一线圈装置210,用以绕着一旋转轴向(如Y轴)而带着第一线圈装置210转动,且旋转轴向(如Y轴)、第一长轴方向(如X轴)及重力方向(如Z轴)三者彼此正交。第三马达装置280位于第一罩盖230内、连动第一支架320,用以带着第一支架320沿着第一轨道310直线滑移。
如此,如图7A至图7B所示,当第一支架320沿着第一轨道310滑移,并将第二马达装置270与第一线圈装置210从载具本体110的所述开口113伸出第一开槽240之外。此时,第一线圈装置210的第一轴心线(如Z轴)平行重力方向(如Z轴),意即第一线圈装置210的感应面211面朝下方(图7B),第一线圈装置210目前的配置方向以下称平放状态;接着,如图7B至图7C所示,当第二马达装置270与第一线圈装置210被伸出载具本体110之后,第二马达装置270转动第一线圈装置210,使得第一线圈装置210绕着旋转轴向(如Y轴)转动,从而让第一线圈装置210的第一轴心线(如X轴)平行第一长轴方向(如X轴)。换句话说,第一线圈装置210的感应面211从平放状态改为横放状态(图7C),以便能够面向第二线圈装置740(图1)。
须了解到,在本实施例中,尽管第二马达装置270的传动轴连接于第一线圈装置210的侧缘,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亦可能视需求与限制,将第二马达装置270的传动轴连接于第一线圈装置210的侧边的中间位置。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与第一罩盖250的立体图。图9为图8的电力接收模块200的局部分解图。图10A至图10D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的连续操作示意图。如图8与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力接收模块200不须通过动力装置(如马达装置)就能让第一线圈装置210从平放状态(图10A)改为横放状态(图10D)。
更具体地,如图8与图9所示,自主移动载具105还包含至少一(例如2个)止挡件256。止挡件256位于自主移动载具105(如第一罩盖250)上。第一线圈装置210包含至少一(如2个)第一轴接部214与至少一(如2个)第二轴接部215。第一轴接部214(如L型弯折件)与第二轴接部215(如L型弯折件)皆位于第一线圈外壳213的同一侧面213A,第二轴接部215位于第一轴接部214与止挡件256之间,且第一轴接部214的高度L1小于第二轴接部215的高度L2。
更具体地,此些第一轴接部214对称地位于第一线圈外壳213的侧面213A(即此些第一轴接部214沿Y轴排列),且此些第二轴接部215对称地位于第一线圈外壳213的此侧面213A(即此些第二轴接部215沿Y轴排列),且此些第二轴接部215对齐止挡件256。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止挡件256也可能位于载具本体上。
自主移动载具105还包含至少一(如2个)第二轨道410、至少一(如1个)第二支架420、至少一(如2个)L型连动件500及至少一(如2个)滑动件521。第二轨道410固定于第一罩盖250内,且具有一第二长轴方向(如X轴)。第二长轴方向平行所述槽口242的开口方向(如X轴)。第二支架420(例如U字形)可滑移地位于第二轨道410上,通过一第一枢轴530枢接至第一轴接部214上,且具有一的长孔421。长孔421平行第二长轴方向(如X轴)。L型连动件500包含彼此相交的第一段510与第二段520。第一段510通过一第二枢轴540枢接至第二轴接部215上,且平行第二长轴方向(如X轴),第二段520自第一段510朝第二轴接部215延伸。滑动件521位于第二段520,且可滑移地限位于长孔421内。
如此,如图10A与图10B,当第二支架420通过第一枢轴530将第一线圈装置210的一部分沿着第二长轴方向(如X轴)推出所述槽口242(参考图8)时,L型连动件500被止挡件256所止挡而无法伸出所述槽口242(参考图8)。此时,当第一线圈装置210位于第一罩盖250内,第一线圈装置210的第一轴心线平行重力方向(如Z轴),意即,第一线圈装置210处于平放状态(图10A)。接着,如图10C与图10D,当第二支架420继续推动第一线圈装置210时,滑动件521开始朝远离第一枢轴530的方向滑移,且第一线圈装置210以第二枢轴540为支点而转动,从而让第一线圈装置210的另一部分从所述槽口242(参考图8)转出第一罩盖250,使得第一线圈模块212的第一轴心线平行第二长轴方向(如X轴),意即,让第一线圈装置210处于横放状态(图10D)。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罩盖250还包含一前侧板251、一U型框252与一下斜板253。前侧板251用以连接载具本体110(图3B)。U型框252的一侧连接前侧板251的上侧251U,且下斜板253分别连接U型框252的另侧与前侧板251的下侧251L。前侧板251还包含二开隙255。槽口242对齐且接通上述开口113(参考图5A)。此二开隙255对称地形成于前侧板251上,且分别接通槽口242的同侧。每个止挡件256位于其中一开隙255的内侧,用以阻止对应的L型连动件500继续移动,从而无法从开隙255伸出第一罩盖250之外。
在本实施例中,自主移动载具105还包含一传动机构290。举例来说,传动机构290包含一第三马达装置280、一带动滚轮282、一连接框283与一从动滚轮284。第三马达装置280位于第一罩盖250内、固定于第二轨道410上,且连动第二支架420,用以带着第二支架420沿着第二长轴方向(如X轴)直线滑移。连接框283固接至第二轨道410上,容纳带动滚轮282,且让从动滚轮284可转动地设于连接框283上。带动滚轮282同轴连接第三马达装置280的传动轴281,且直接接触第二支架420。第二支架420受夹合位于带动滚轮282与从动滚轮284之间。
如此,当第三马达装置280的传动轴281同步转动带动滚轮282时,带动滚轮282能够让位于从动滚轮284与带动滚轮282之间的第二支架420同步直线滑移。然而,只要能让第二支架420直线滑移,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A,第一马达装置260用以带着盖板121沿着重力方向(如Z轴)直线滑移。更具体地,举例来说,连动部122包含一齿条123。齿条123固定地位于盖板121的一面,且齿条123的长轴方向平行重力方向(如Z轴)。第一马达装置260还包含一齿轮262。齿轮262同轴连接第一马达装置260的传动轴261,且与齿条123直接接合。故,当第一马达装置260的传动轴261同步转动齿轮262,齿轮262能够通过齿条123同步地直线移动盖板121。然而,只要能让盖板121直线滑移,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结构。
如此,通过以上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能够设置线圈装置而不致影响车体外观,降低遭窃风险及妨碍美观的疑虑,从而提高驾驶的购买意愿。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载具本体,具有一凹陷部与一接通该凹陷部的开口;
一电力储存装置,位于该载具本体内;以及
一电力接收模块,包含:
一第一线圈装置,电连接该电力储存装置,该第一线圈装置位于该凹陷部内,且与该开口之间具有一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载具本体包含一壳体,该凹陷部凹设于该壳体上,且该开口位于该凹陷部连接该壳体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覆盖元件,该覆盖元件包含一盖板,覆盖该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覆盖元件还包含一连动部,该连动部连接该盖板,该盖板可移动地覆盖于该开口上;以及
该载具本体还包含一第一马达装置,该第一马达装置连接该连动部,用以通过该连动部带动该盖板覆盖及露出该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载具本体还包含:
至少一轨道,固定于该凹陷部内;
至少一支架,可滑移地位于该轨道上,用以沿着该轨道线性滑移进出该开口;以及
一第二马达装置,固接于该支架上,且该第二马达装置的传动轴连接该第一线圈装置,用以带着该第一线圈装置转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装置包含:
一线圈模块;以及
一线圈外壳,位于该凹陷部内,该线圈外壳具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用以容纳该线圈模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止挡件,位于该载具本体;
该第一线圈装置还包含至少一第一轴接部与至少一第二轴接部,该第一轴接部与该第二轴接部位于该线圈外壳的同一侧面,其中当该第一线圈装置位于该凹陷部内,该线圈模块的一轴心线平行一重力方向;以及
该载具本体还包含:
至少一轨道,固定于该凹陷部内;
至少一支架,可滑移地位于该轨道上,通过一第一枢轴枢接至该第一轴接部上,并且具有一长孔;
至少一L型连动件,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段与一第二段,该第一段通过一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轴接部上,该第二段自该第一段朝该第二轴接部延伸;以及
一滑动件,位于该L型连动件的该第二段,且可滑移地限位于该长孔内,
其中当该支架通过该第一枢轴将该第一线圈装置的一部分推出该开口时,该L型连动件被该止挡件所止挡而无法伸出该开口,当该支架继续推动该第一线圈装置时,该第一线圈装置以该第二枢轴为支点而转动,从而让该第一线圈装置的另一部分从该开口转出该凹陷部,使得该线圈模块的该轴心线与该重力方向相互正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装置通过一穿过该凹陷部的电力线电性连接该电力储存装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开口的一开口方向与一重力方向相互正交。
10.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移动载具,其中该凹陷部具有一第一开槽;
一罩盖,该罩盖的一面具有一第二开槽;以及
一电力发送模块,包含一供电装置及一第二线圈装置,该第二线圈装置位于该第二开槽内,且电连接该供电装置,
其中当该罩盖对接该凹陷部,该凹陷部与该罩盖的该第二开槽组合出一感应空间,该第一线圈装置与该第二线圈装置于该感应空间内彼此面对并感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该罩盖接触该载具本体且覆盖该开口时,该第一开槽与该罩盖的该第二开槽彼此接通并组合出该感应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槽的槽底为平面状,
其中当该凹陷部对接该罩盖时,该罩盖位于该第一开槽内,该罩盖接触该第一开槽的该槽底,且覆盖该第一线圈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槽具有一槽底及一倾斜内壁,该倾斜内壁邻接该槽底,
其中当该凹陷部对接该罩盖时,该罩盖的一部分位于该第一开槽内,且该罩盖接触该第一开槽的该倾斜内壁。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电力接收模块还包含用以承载该第一线圈装置的另一罩盖,该另一罩盖位于该第一开槽内;以及
该第二开槽具有一槽底及一倾斜内壁,该倾斜内壁邻接该槽底,
其中当该凹陷部对接该罩盖时,该罩盖的一部分位于该第一开槽内,该另一罩盖的一部分位于该第二开槽内,且该另一罩盖接触该第二开槽的该倾斜内壁。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凹陷部与该罩盖共同结合为一内含该感应空间的屏蔽腔室。
CN202320667289.7U 2023-03-30 2023-03-30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Active CN2191919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7289.7U CN219191927U (zh) 2023-03-30 2023-03-30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7289.7U CN219191927U (zh) 2023-03-30 2023-03-30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1927U true CN219191927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27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67289.7U Active CN219191927U (zh) 2023-03-30 2023-03-30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19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24547B2 (en) Recharging or connection tray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761269B (zh) 具有滑行机构的携带式信息终端
US8602299B2 (en) Mobile terminal device
KR101675355B1 (ko) 모터
CN102842934B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101001269A (zh) 带有滑动组件的便携式终端
KR101756476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접속 단자
CN219191927U (zh)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自主移动载具
CN111483302A (zh) 滑动车门结构和车辆
WO2006097780A1 (en) Universal card holder for electronic devices
JP3243973U (ja) ワイヤレス充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自律移動キャリア
CN116658513B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2887050B (zh)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WO2018086084A1 (zh) 近距离无线通信nfc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01131085Y (zh) 移动存储装置
CN102760984B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13370194A (zh) 一种三轴机械臂
US20230035566A1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its charging station
US8705231B2 (en) Extension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220272915U (zh) 一种滑轨供电结构
KR200460533Y1 (ko) 슬라이더 스위치 유니트
CN101345355B (zh) 电子卡连接器
KR20090089706A (ko) 멀티카드 슬롯 인터페이스 장치
CN115675134A (zh)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充电站
CN209946938U (zh) 存储卡罩以及行车记录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