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1807U -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1807U
CN219191807U CN202223052579.5U CN202223052579U CN219191807U CN 219191807 U CN219191807 U CN 219191807U CN 202223052579 U CN202223052579 U CN 202223052579U CN 219191807 U CN219191807 U CN 219191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upport
bracket
mounting groove
wheel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25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技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Ke Sheng Wanx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Ke Sheng Wanx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Ke Sheng Wanx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Ke Sheng Wanx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25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1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1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1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它包括轮毂,所述轮毂的中心位置设有车轮轴安装孔,所述轮毂的边缘处安装有若干个滚轮组,所述滚轮组以车轮轴安装孔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所述轮毂的内部设有柔性减震圈,所述滚轮组置于柔性减震圈的外侧,所述车轮轴安装孔置于柔性减震圈的内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的实现了整体减震,很好的避免了多点减震时因滚轮组发生径向移动而导致全向轮出现不圆的情况,提高了减震效果,避免震动透过轮毂和轮轴传递至载具,提升载具移动时的平稳度及乘坐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向轮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载具的车轮为单纯的轴向移动,只能直线移动和旋转,无法横向移动到任意方向。全向轮的问世,除了提供载具直线移动和旋转之外,还能够提供载具朝任意方向横向移动。装配全向轮的载具拥有移动转向灵活的优点,可进行多方向的移动,即使在狭小空间也能够无碍地行进到任何一处。因此,机器人和轮椅等载具非常适合装配全向轮。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10680276U,授权公告日2020年06月05日,公开了一种多点减震全向轮,包括一轮毂、复数减震装置以及复数滚轮组组。轮毂开设一轴孔以及复数组接槽,轴孔用以供一轮轴穿设于其中,所述组接槽沿着轮毂的外周面环绕设置。所述减震装置分别设于所述组接槽中。各滚轮组组包括一轮座以及二滚轮组,各轮座具有一上部以及一下部,各轮座的下部凸设于各轮座的上部的底端,所述轮座的下部分别设于所述组接槽并且其底端接触所述减震装置,各滚轮组组的所述二滚轮组分别设于各滚轮组组的轮座的上部的二侧并且可围绕一轴线旋转。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当其中一个小轮发生减震时,整个全向轮其实就不圆了,这会使得全向轮在行进过程中会有一个类似爬坡的过程,导致产生的震动反而更大。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种能够实现有效减震的整体减震全向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当其中一个小轮发生减震时,整个全向轮其实就不圆了,这会使得全向轮在行进过程中会有一个类似爬坡的过程,导致产生的震动反而更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有效减震的整体减震全向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包括轮毂,所述轮毂的中心位置设有车轮轴安装孔,所述轮毂的边缘处安装有若干个滚轮组,所述滚轮组以车轮轴安装孔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所述轮毂的内部设有柔性减震圈,所述滚轮组置于柔性减震圈的外侧,所述车轮轴安装孔置于柔性减震圈的内侧。
其中车轮轴安装孔用于供外设的车轮轴穿设固定。当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全向轮的载具行进于凹凸不平的路面或高低落差的路段或辗压路面上的杂物时,滚轮组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此时轮毂内部的柔性减震圈能够时刻吸收每个滚轮组产生的震动,有效的实现了整体减震,很好的避免了多点减震时因滚轮组发生径向移动而导致全向轮出现不圆的情况,提高了减震效果,避免震动透过轮毂和轮轴传递至载具,提升载具移动时的平稳度及乘坐的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组包括若干个轮组一和若干个轮组二,所述轮组一和所述轮组二均以车轮轴安装孔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且两者交替设置。当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全向轮的载具进行前后行进时,此时载具的轮胎则由所有轮组一和轮组二共同绕着轮毂的边缘形成;当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全向轮的载具进行侧向行进时,此时则由与地面接触的轮组一或轮组二作为载具的轮胎。
作为优选,所述轮组一包括一个轮组支架一和两个轮体一,所述轮毂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轮组支架一相匹配的支架安装槽一,所述轮组支架一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支架安装槽一内,所述轮组支架一的另一端设有轮体轴一,两个轮体一均套接在轮体轴一上且分别置于轮组支架一的两侧,所述轮组二包括一个轮组支架二和两个轮体二,所述轮毂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轮组支架二相匹配的支架安装槽二,所述轮组支架二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支架安装槽二内,所述轮组支架二的另一端设有轮体轴二,两个轮体二均套接在轮体轴二上且分别置于轮组支架二的两侧。其中轮组支架一起到轮体轴一及轮体一在轮毂上的连接安装作用,轮组支架二起到轮体轴二及轮体二在轮毂上的连接安装作用。轮体轴一和轮体轴二构成的环状结构环绕设置在轮毂的外周,且在轮体轴一和轮体轴二上分别对应设置轮体一和轮体二,从而使得轮体一和轮体二围绕于轮毂的外周设置,作为载具前后行进的轮胎;而轮体一、轮体二则又能够绕着轮体轴一、轮体轴二进行单独转动,作为载具侧向行进的轮胎。
作为优选,所述轮体一的直径大于轮体二的直径,所述轮体一上设有与轮体二相匹配的避让槽。通过避让槽的设计,起到了节省空间的作用,可以使轮体一和轮体二之间的分布更加密集,使全向轮的结构更加紧凑,行进时平稳度更高。
作为优选,所述轮毂包括主支架,所述主支架上设有与柔性减震圈相匹配的减震圈安装孔,所述柔性减震圈固定在减震圈安装孔内。通过减震圈安装孔的设计,方便柔性减震圈在主支架上的安装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减震圈的内侧固定有轴承固定座,所述车轮轴安装孔置于轴承固定座上,所述轴承固定座上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置于车轮轴安装孔的开口处。通过轴承的设计,轮毂与车轮轴之间的支撑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安装槽一和支架安装槽二均置于主支架的外侧壁上且两者交替设置,所述主支架的两个侧面上均固定有盖板,所述支架安装槽一、支架安装槽二、柔性减震圈均置于两个盖板之间,所述盖板上还设有与轴承固定座相匹配的盖板通孔。盖板与主支架的连接方式可为焊接也可为一体化注塑成型。通过盖板的设计,一方面提高了主支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对主支架起到辅助减震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上设有卡槽一,所述卡槽一的位置与支架安装槽一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轮组支架一上固定有与卡槽一相匹配的卡扣一,所述轮组支架一通过卡扣一和卡槽一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一内,所述盖板上设有卡槽二,所述卡槽二的位置与支架安装槽二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轮组支架二上固定有与卡槽二相匹配的卡扣二,所述轮组支架二通过卡扣二和卡槽二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二内。轮组支架一通过卡扣一和卡槽一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一内,轮组支架二通过卡扣二和卡槽二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二内,操作简单,组装方便,固定效果好,连接强度高。
作为优选,所述主支架的材料为铝合金。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易于加工成型、散热快、减震性能好的优点。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减震圈的材料为橡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充足的抗压强度,减震效果好。当载具行进时,通过橡胶减震圈时刻吸收每个滚轮组产生的震动,有效的实现了整体减震,很好的避免了多点减震时因滚轮组发生径向移动而导致全向轮出现不圆的情况,提高了减震效果,避免震动透过轮毂和轮轴传递至载具,提升载具移动时的平稳度及乘坐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的实现了整体减震,很好的避免了多点减震时因滚轮组发生径向移动而导致全向轮出现不圆的情况,提高了减震效果,避免震动透过轮毂和轮轴传递至载具,提升载具移动时的平稳度及乘坐的舒适性;全向轮的结构更加紧凑,行进时平稳度更高;方便柔性减震圈在主支架上的安装固定;提高了主支架的结构强度;操作简单,组装方便,固定效果好,连接强度高;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易于加工成型、散热快、减震性能好;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充足的抗压强度,减震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视图;
图4是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5是轮毂的一种立体图;
图6是主支架的一种立体图。
图中:1. 轮毂,2. 车轮轴安装孔,3. 柔性减震圈,4. 轮组一,5. 轮组二,6. 轮组支架一,7. 轮体一,8. 支架安装槽一,9. 轮体轴一,10. 轮组支架二,11. 轮体二,12.支架安装槽二,13. 轮体轴二,14. 避让槽,15. 主支架,16. 减震圈安装孔,17. 轴承固定座,18. 轴承,19. 盖板,20. 卡槽一,21. 卡扣一,22. 卡槽二,23. 卡扣二,24. 盖板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3和图4所述的实施例中,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包括轮毂1,轮毂1的中心位置设有车轮轴安装孔2,轮毂1的边缘处安装有若干个滚轮组,滚轮组以车轮轴安装孔2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轮毂1的内部设有柔性减震圈3,滚轮组置于柔性减震圈3的外侧,车轮轴安装孔2置于柔性减震圈3的内侧。
滚轮组包括若干个轮组一4和若干个轮组二5,轮组一4和轮组二5均以车轮轴安装孔2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且两者交替设置。
轮组一4包括一个轮组支架一6和两个轮体一7,轮毂1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轮组支架一6相匹配的支架安装槽一8,轮组支架一6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支架安装槽一8内,轮组支架一6的另一端固定有轮体轴一9,两个轮体一7均套接在轮体轴一9上且分别置于轮组支架一6的两侧,轮体一7与轮体轴一9之间通过轴承相连接,轮组二5包括一个轮组支架二10和两个轮体二11,轮毂1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轮组支架二10相匹配的支架安装槽二12,轮组支架二10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支架安装槽二12内,轮组支架二10的另一端固定有轮体轴二13,两个轮体二11均套接在轮体轴二13上且分别置于轮组支架二10的两侧,轮体二11与轮体轴二13之间通过轴承相连接。
轮体一7的直径大于轮体二11的直径,轮体一7上设有与轮体二11相匹配的避让槽14。
如图6所示,轮毂1包括主支架15,主支架15上设有与柔性减震圈3相匹配的减震圈安装孔16,柔性减震圈3固定在减震圈安装孔16内。
柔性减震圈3的内侧固定有轴承固定座17,车轮轴安装孔2置于轴承固定座17上,轴承固定座17上安装有轴承18,轴承18置于车轮轴安装孔2的开口处。
支架安装槽一8和支架安装槽二12均置于主支架15的外侧壁上且两者交替设置,主支架15的两个侧面上均固定有盖板19(金属盖板),支架安装槽一8、支架安装槽二12、柔性减震圈3均置于两个盖板19之间,盖板19上还设有与轴承固定座17相匹配的盖板通孔24。
如图1和图2、图5所示,盖板19上设有卡槽一20,卡槽一20的位置与支架安装槽一8的位置相对应,轮组支架一6上固定有与卡槽一20相匹配的卡扣一21,轮组支架一6通过卡扣一21和卡槽一20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一8内,盖板19上设有卡槽二22,卡槽二22的位置与支架安装槽二12的位置相对应,轮组支架二10上固定有与卡槽二22相匹配的卡扣二23,轮组支架二10通过卡扣二23和卡槽二22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二12内。
主支架15的材料为铝合金。
柔性减震圈3的材料为橡胶。
当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全向轮的载具进行前后行进时,轮体轴一9和轮体轴二13构成的环状结构环绕设置在轮毂1的外周,且在轮体轴一9和轮体轴二13上分别对应设置轮体一7和轮体二11,从而使得轮体一7和轮体二11围绕于轮毂1的外周设置,作为载具前后行进的轮胎;当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全向轮的载具进行侧向行进时,轮体一7、轮体二11则又能够分别绕着轮体轴一9、轮体轴二13进行单独转动,此时则由与地面接触的轮体一7或轮体二11作为载具侧向行进的轮胎。
当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全向轮的载具行进于凹凸不平的路面或高低落差的路段或辗压路面上的杂物时,滚轮组(轮组一4、轮组二5)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此时轮毂1内部的柔性减震圈3(橡胶圈)能够时刻吸收每个滚轮组产生的震动,有效的实现了整体减震,很好的避免了多点减震时因滚轮组发生径向移动而导致全向轮出现不圆的情况,提高了减震效果,避免震动透过轮毂1和轮轴传递至载具,提升载具移动时的平稳度及乘坐的舒适性。

Claims (10)

1.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包括轮毂(1),所述轮毂(1)的中心位置设有车轮轴安装孔(2),所述轮毂(1)的边缘处安装有若干个滚轮组,所述滚轮组以车轮轴安装孔(2)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所述轮毂(1)的内部设有柔性减震圈(3),所述滚轮组置于柔性减震圈(3)的外侧,所述车轮轴安装孔(2)置于柔性减震圈(3)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滚轮组包括若干个轮组一(4)和若干个轮组二(5),所述轮组一(4)和所述轮组二(5)均以车轮轴安装孔(2)为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且两者交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轮组一(4)包括一个轮组支架一(6)和两个轮体一(7),所述轮毂(1)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轮组支架一(6)相匹配的支架安装槽一(8),所述轮组支架一(6)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支架安装槽一(8)内,所述轮组支架一(6)的另一端设有轮体轴一(9),两个轮体一(7)均套接在轮体轴一(9)上且分别置于轮组支架一(6)的两侧,所述轮组二(5)包括一个轮组支架二(10)和两个轮体二(11),所述轮毂(1)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轮组支架二(10)相匹配的支架安装槽二(12),所述轮组支架二(10)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支架安装槽二(12)内,所述轮组支架二(10)的另一端设有轮体轴二(13),两个轮体二(11)均套接在轮体轴二(13)上且分别置于轮组支架二(10)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轮体一(7)的直径大于轮体二(11)的直径,所述轮体一(7)上设有与轮体二(11)相匹配的避让槽(1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轮毂(1)包括主支架(15),所述主支架(15)上设有与柔性减震圈(3)相匹配的减震圈安装孔(16),所述柔性减震圈(3)固定在减震圈安装孔(16)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柔性减震圈(3)的内侧固定有轴承固定座(17),所述车轮轴安装孔(2)置于轴承固定座(17)上,所述轴承固定座(17)上安装有轴承(18),所述轴承(18)置于车轮轴安装孔(2)的开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支架安装槽一(8)和支架安装槽二(12)均置于主支架(15)的外侧壁上且两者交替设置,所述主支架(15)的两个侧面上均固定有盖板(19),所述支架安装槽一(8)、支架安装槽二(12)、柔性减震圈(3)均置于两个盖板(19)之间,所述盖板(19)上还设有与轴承固定座(17)相匹配的盖板通孔(2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盖板(19)上设有卡槽一(20),所述卡槽一(20)的位置与支架安装槽一(8)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轮组支架一(6)上固定有与卡槽一(20)相匹配的卡扣一(21),所述轮组支架一(6)通过卡扣一(21)和卡槽一(20)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一(8)内,所述盖板(19)上设有卡槽二(22),所述卡槽二(22)的位置与支架安装槽二(1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轮组支架二(10)上固定有与卡槽二(22)相匹配的卡扣二(23),所述轮组支架二(10)通过卡扣二(23)和卡槽二(22)的配合卡接在支架安装槽二(12)内。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主支架(15)的材料为铝合金。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其特征是,所述柔性减震圈(3)的材料为橡胶。
CN202223052579.5U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Active CN219191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2579.5U CN219191807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2579.5U CN219191807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1807U true CN219191807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2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2579.5U Active CN219191807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1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6112B2 (en) In-wheel motor system
CN202965863U (zh) 用在机动车辆支承座中的多件式导向支承件
CN219191807U (zh)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CN209776031U (zh) 一种减震器、自行车减震车轮及减震自行车
CN110539584A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用减震轮胎
US8061697B1 (en) Wheel with rotary shock absorber
CN106335320B (zh) 一种免充气轮胎用减震轮毂
CN218986224U (zh) 一种全向轮结构
US7614467B2 (en) In-wheel motor system having damping mechanism
CN210337443U (zh) 一种铸态高强度高韧性汽车轮毂
US7566050B1 (en) Rotary shock absorber
KR100208836B1 (ko) 차량용 휠
CN205601605U (zh) 传动轴中间支撑总成
US2830826A (en) Elastic wheel suspensions for vehicles
CN218966581U (zh) 一种车辆轮毂减震结构
CN219583849U (zh) 车轮总成
CN221067660U (zh) 一种车轮组件及移动载具
CN217944791U (zh) 轮毂
CN219927374U (zh) 一种万向轮
CN215322846U (zh) 一种全地形车碟刹转向机构
CN116141867A (zh) 一种可拆装式减震全向轮
US2850065A (en) Flexible wheel assembly
CN216443407U (zh) 一种omv全向移动车的一体式麦克纳姆轮
CN217435928U (zh) 全地形车
CN213799081U (zh) 一种易安装的摩托车轮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