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4791U - 轮毂 - Google Patents

轮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44791U
CN217944791U CN202221837679.6U CN202221837679U CN217944791U CN 217944791 U CN217944791 U CN 217944791U CN 202221837679 U CN202221837679 U CN 202221837679U CN 217944791 U CN217944791 U CN 217944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m
shock absorbing
hub
shock
shock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376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376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44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44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44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毂,包括:轮辋组件,包括轮辋中筒、位于所述轮辋中筒外圆周外侧的轮辋;减震组件,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减震组件连接轮辋中筒及轮辋,适于为轮辋提供支撑力,且在轮辋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每组减震组件包括减震件,每个减震件具有变形部,变形部沿轮辋的圆周方向分布以将轮辋的内圆周覆盖;其中,变形部的形变方向与减震件的受力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轮辋所受的作用力能够传递至减震件的变形部,变形部发生形变以将作用力缓冲吸收,从而实现减震组件既能够支撑轮辋的同时,又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

Description

轮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轮毂,具体涉及一种轮毂。
背景技术
轮毂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其又可称为轮圈、钢圈、轱辘等。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被投入使用。汽车在日常形式过程中往往因为路况不好而发生颠簸,使得车内的乘客身体不适、导致乘客晕车,甚至发生车祸。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轮辐将轮辋与轮辋中筒连接,而轮辐基本由钢制或铝制材料铸造或锻造成型,其功能上仅仅能够实现支撑整个轮胎的转动。当汽车在遇到糟糕路段时,其不能够达到减震效果,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减震且支撑效果好的轮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轮毂,包括:
轮辋组件,包括轮辋中筒、位于所述轮辋中筒外圆周外侧的轮辋;
减震组件,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所述减震组件连接所述轮辋中筒及所述轮辋,适于为所述轮辋提供支撑力,且在所述轮辋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
每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件,每个所述减震件具有变形部,所述变形部沿所述轮辋的圆周方向分布以将所述轮辋的内圆周覆盖;
其中,所述变形部的形变方向与所述减震件的受力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减震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轮辋连接,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轮辋中筒连接;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等于所述轮辋的内径。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轮辋中筒位于所述减震件的弧顶外侧。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轮辋中筒位于所述减震件的弧顶内侧。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减震件为可形变材料,所述减震件整体作为所述变形部。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于所述轮辋中筒的轴长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减震件的端部层叠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减震件的宽度自端部向中心逐渐增大。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轮辋中筒具有自所述轮辋中筒的外表面向外突伸设置的凸块;
所述凸块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减震件的弧顶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部适配的配合部,所述减震件通过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轮辋中筒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固定部为设置在所述凸块上的第一通孔,所述配合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适配的第二通孔,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所述减震件的弧顶与所述轮辋中筒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轮毂,所述减震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轮辋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适配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减震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轮辋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有至少两组减震组件,每组减震组件包括减震件,该减震件连接轮辋中筒及轮辋,以为轮辋提供支撑力,使得轮辋能够转动。其中,每个减震件还具有变形部,变形部沿轮辋的圆周方向分布以将轮辋的内圆周覆盖,以使得该变形部可以在轮辋受到作用力时发生形变,且变形部的形变方向与减震件的受力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以使得轮辋所受的作用力能够传递至减震件的变形部,变形部发生形变以将作用力缓冲吸收,从而实现减震组件既能够支撑轮辋的同时,又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轮毂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辋组件,11-轮辋中筒,111-凸块,1111-固定部,12-轮辋,121-第二连接部,13-轮轴,14-中轴,15-轴承部件;
2-减震组件,21-减震件,211-第一端,212-第二端,213-连接端,2131-配合部,214-第一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轮毂,其适用于安装在轮胎内,并将安装好轮毂的轮胎安装在车体上,以保证车体可以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依靠轮胎移动行驶。该车体可以为汽车、货运车、越野车、滑板车等,在此不对该车体的类型做具体限定。
轮毂包括轮辋组件1,该轮辋组件1包括轮辋中筒11及位于轮辋中筒11外圆周外侧的轮辋12。其中,轮胎设置在轮辋12的外侧,轮辋中筒11内设置有具有通孔的中轴14、穿过通孔的轮轴13以及套设在轮轴13外侧的轴承部件15。该轮轴13的两端分别与车体部分连接,以使得整个轮胎与车体连接。本实施例中,轮轴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母与车体可拆卸连接,以便于轮胎的维护更换等。在其他实施例中,轮轴13与车头的连接还可以为其他连接方式,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现有技术中,轮毂还包括轮辐,通过轮辐将轮辋与轮辋中筒连接。由于轮辐基本由钢制或铝制材料铸造或锻造成型,其具有较大的强度,因此将轮辐连接轮辋和轮辋中筒可以增加整个轮胎的支撑强度,以防止轮毂在受外力时发生形变。但当车体在遇到糟糕路段时或受到外力时,具有较大强度的轮辐在功能上仅仅能够实现支撑整个轮胎的转动,并不能够达到减震效果,给车体内的乘客等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取消轮辐的设置,且轮毂包括至少两组减震组件2,该减震组件2适于连接轮辋中筒11及轮辋12。当轮辋12受到外力的挤压时产生轻微形变,而与轮辋12连接的减震组件2可以缓冲轮毂受到的作用力,以使得轮胎既具有支撑的作用,又能够达到一定的减震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减震组件2具有变形部,变形部沿着轮辋12的圆周方向分布以将轮辋12的内圆周覆盖,这样设置的目的为:无论轮辋12的任一方向受到外力产生形变时,连接轮辋12与轮辋中筒11的减震组件2的变形部都能达到对轮辋12受到的作用力缓冲的作用,从而达到对整个车体的减震,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还能减少车体本身的磕碰等。
具体的,每组减震组件2包括减震件21,该减震件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11、第二端212以及位于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之间的连接端213。其中,第一端211和第二端 212分别与轮辋12的内部连接,以使得轮辋12受到作用力时,与轮辋12连接的减震件21 可以缓冲轮辋12受到的作用力。而连接端213与轮辋中筒11连接,可以使得减震件21在受到轮辋12形变产生的作用力时(图1中箭头a的方向为减震件21的受力方向),每个变形部的形变方向与减震件21的受力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
更具体的,轮辋中筒11具有自轮辋中筒11的外表面向外突伸设置的凸块111,该凸块111上设置有固定部1111,减震件21的连接端213上设置有与固定部1111适配的配合部2131,减震件21通过固定部1111和配合部2131与轮辋中筒11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111为设置在凸块111上的第一通孔1111,配合部2131为设置在减震件21的连接端213的第二通孔2131,通过螺杆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111和第二通孔2131将减震件21的连接端 213和凸块111可拆卸连接,以方便减震件21或轮辋12中轴14的拆卸和更换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块111与减震件21的连接端213也可以为其他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减震件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4,轮辋12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214适配的第二连接部121,减震件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分别通过第一连接部214和第二连接部121与轮辋1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轮辋12具有朝向轮辋中筒11的方向突伸设置的环形凸起121,该环形凸起121作为上述轮辋12的第二连接部121,而减震件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上皆设置有穿孔214,该穿孔214作为上述减震件21上的第一连接部214,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过环形凸起121和穿孔214以将减震件21的与轮辋12 连接。本实施例中,减震件21设置有三个,相对应的,凸块111也设置有三个,第二连接部121也设置有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对减震件21到的个数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减震件21的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之间的最短距离设置为小于等于轮辋12的直径。当减震件21的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之间的最短距离设置为等于轮辋12的直径时,减震件21可以设置为两个,此时两个减震件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首尾相接,以使得两个减震件21能够覆盖轮辋12的圆周,从而使得减震件21可以缓冲来自轮辋12任一方向所受到的作用力。而本实施例中,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轮辋12的直径,且减震件21设置有三个。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减震件21皆呈弧形设置,且三个弧形减震件21的变形部覆盖轮辋12的圆周。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三个减震件21呈三角形设置可以增强对轮辋12的支撑力;另一方面可以缓冲轮辋12各个角度所受的作用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整个轮毂的美观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减震件21为可形变材料,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减震件21为板簧,板簧的整体作为上述变形部,当轮毂受到外力产生形变时,与其连接的板簧产生形变以缓冲来自轮毂所受的外力,达到减震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中,轮辋中筒11位于减震件21的弧顶外侧,在其他实施例中,轮辋中筒11也可以位于减震件21的弧顶内侧,在此不对减震件21的具体设置方式做具体限定,能够达到上述效果即可。
于轮辋中筒11的轴长方向上,相邻两个减震件21的端部层叠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其中一个减震件21在进行缓冲轮毂所受的作用力时,相邻的另一个减震件21可以抵持该减震件21的挤压力,进一步增强减震组件2的减震效果。
由于本申请中的减震件21呈弧形设置,当减震件21受到轮毂的作用力时,减震件21 靠近连接端213的部分会产生相对较大幅度的形变。因此,本实施例中,每个减震件21的宽度自端部向中心逐渐增大,以使得减震件21靠近连接端213的部分能够承受更多的作用力,防止减震件21断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轮轴13设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可在轮辋中筒11的通孔中发生浮动或者将轮辋中筒11设置为可以在车身受到的外力作用下相对于轮辋12发生径向位移。当车体遇到糟糕路段时,车身所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轮轴13,以使轮轴13在作用力的作用下在通孔内发生浮动或轮辋中筒11相对于轮辋12发生径向位移,从而使得浮动的轮轴13或轮辋中筒11向减震件21施加挤压的作用力(图1中箭头b的方向为减震件21的受力方向),进而使得减震件21的变形部产生形变,也可以达到上述减震效果。亦或者,当车体遇到糟糕路段时,轮毂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的同时,轮轴13或轮辋中筒 11也会发生浮动,轮毂所受的作用力可以传递至减震件21上,轮轴13或轮辋中筒11浮动产生的作用力也传递至减震件21上,同样可以达到上述的减震效果。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辋组件,包括轮辋中筒、位于所述轮辋中筒外圆周外侧的轮辋;
减震组件,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所述减震组件连接所述轮辋中筒及所述轮辋,适于为所述轮辋提供支撑力,且在所述轮辋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
每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件,每个所述减震件具有变形部,所述变形部沿所述轮辋的圆周方向分布以将所述轮辋的内圆周覆盖;
其中,所述变形部的形变方向与所述减震件的受力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轮辋连接,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轮辋中筒连接;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等于所述轮辋的内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中筒位于所述减震件的弧顶外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中筒位于所述减震件的弧顶内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为可形变材料,所述减震件整体作为所述变形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轮辋中筒的轴长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减震件的端部层叠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的宽度自端部向中心逐渐增大。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中筒具有自所述轮辋中筒的外表面向外突伸设置的凸块;
所述凸块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减震件的弧顶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部适配的配合部,所述减震件通过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轮辋中筒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设置在所述凸块上的第一通孔,所述配合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适配的第二通孔,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所述减震件的弧顶与所述轮辋中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轮辋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适配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减震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轮辋固定连接。
CN202221837679.6U 2022-07-15 2022-07-15 轮毂 Active CN217944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7679.6U CN217944791U (zh) 2022-07-15 2022-07-15 轮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7679.6U CN217944791U (zh) 2022-07-15 2022-07-15 轮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44791U true CN217944791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22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37679.6U Active CN217944791U (zh) 2022-07-15 2022-07-15 轮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44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36027A (en) Wheel assembly
WO2018010444A1 (zh) 一种变辐车轮
US9421817B2 (en) Wheel for at least partially muscle-powered vehicles and in particular bicycles
CN107053947B (zh) 适用于免充气轮胎的轮辋
SK69596A3 (en) Combined wheel for rail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rim and centre of this combined wheel
US6637828B2 (en) Wheel construction, in particular for automobiles
CN217944791U (zh) 轮毂
CA1202988A (en) Wheel suspension with eccentric shear disc
CN206242798U (zh) 一种汽车轮盖结构
CN214355341U (zh) 一种减震加强型锻造轮毂
CN205736625U (zh) 一种变辐车轮
CN210337443U (zh) 一种铸态高强度高韧性汽车轮毂
CN210680317U (zh) 一种中置减震器空气悬架
CN213861706U (zh)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卡车铝合金轮毂
CN205292110U (zh) 一种三角形车轴轮胎
CN205674771U (zh) 一种减振轮毂
CN220129907U (zh) 柔性扭力梁悬架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CN211710541U (zh) 一种新型复合减震车轮结构
CN219544441U (zh) 一种重型独立悬架轮边结构
CN205292142U (zh) 一种五角星车轴轮胎
CN209813615U (zh) 一种全地形车轮
CN2220378Y (zh) 一种车轮
CN218892391U (zh) 一种减震耐蚀型铝合金轮毂
CN219191807U (zh) 一种整体减震全向轮
CN212472958U (zh) 一种轻量化高强度铝合金车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