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0933U -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0933U
CN219190933U CN202320493717.9U CN202320493717U CN219190933U CN 219190933 U CN219190933 U CN 219190933U CN 202320493717 U CN202320493717 U CN 202320493717U CN 219190933 U CN219190933 U CN 219190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piece
mould
connecting block
sleeve
connecting blo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37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顺利
陈振宇
张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Yongyu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Yongyu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Yongyu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Yongyu Rub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937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0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0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0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涉及模具领域,包括下模,所述下模上方设置有上模,且下模与上模之间安装有金属固定环组件,所述金属固定环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三固定件、铰接轴、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定位杆、拉环和吊耳,所述下模内部开设有下模腔,且上模内部开设有上模腔,所述下模腔内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三固定件、铰接轴、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定位杆、拉环和吊耳,实现便于对铸造完成后位于轮胎内侧的金属固定环组件进行取出,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提高装置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为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背景技术
轮胎模具是用于硫化成型各类轮胎的模具,其主要用于对实心轮胎的生产,实心轮胎是与充气轮胎对应的一种轮胎,其胎体是实心的,不用帘线作骨架,不必充气,故不需内胎或气密层,且使用时实心轮胎多用于低速行驶的高负荷车辆或机械,与充气轮胎相比其具备良好的防爆效果,实心轮胎一般分为黏结式和非黏结式两种,黏结式是指橡胶直接硫化在轮辋上的轮胎,非黏结式是指硫化后再固定在轮辋上的轮胎。
专利号为CN214137429U公开了一种实心胎加工用模具,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用于生产实心轮胎的加工模具在对实心轮胎生产加工时,由于模具上模与下模贴合时缺乏较好的卡合装置,易导致上模与下模之间贴合不准确,使上模与下模在贴合时位置发生偏移,降低了实心胎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的问题,但是现有的专利号CN214137429U专利针对实心轮胎硫化过称中内部设置的金属固定环取出较为麻烦,为此亟需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以解决现有的专利号CN214137429U专利针对实心轮胎硫化过称中内部设置的金属固定环取出较为麻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包括下模,所述下模上方设置有上模,且下模与上模之间安装有金属固定环组件,所述金属固定环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三固定件、铰接轴、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定位杆、拉环和吊耳,所述下模内部开设有下模腔,且上模内部开设有上模腔,所述下模腔内部设置有定位组件,且定位组件包括有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套环,所述下模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柱,且上模的底面开设有导套,所述下模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突出杆,且上模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突出杆。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一固定件的一侧,且第三固定件位于第一固定件的一侧,所述铰接轴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二固定件与第三固定件通过其中一组铰接轴转动连接,且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通过另一组铰接轴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块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第一固定件的一侧上下分布,且第二连接块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连接块位于第三固定件的一侧上下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块与第一连接块位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三固定件接触的一侧,且第二连接块位于第一连接块下方,所述第二连接块与第一连接块上均开设有通孔。
优选地,所述定位杆贯穿两组所述第二连接块与第一连接块并延伸至其下方,且拉环位于定位杆的顶端,所述吊耳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吊耳分别位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内侧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筒位于下模腔内侧底面,且第二套筒位于上模腔内侧顶面,所述套环位于金属固定环组件的上下两端设置,所述套环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均匹配。
优选地,所述导柱的数量为四组,四组所述导柱位于下模顶面四角处设置,所述导套的数量为四组,四组所述导套位于上模底面四角处开设,且导柱与导套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三固定件、铰接轴、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定位杆、拉环和吊耳,实现便于对铸造完成后位于轮胎内侧的金属固定环组件进行取出,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在需要对金属固定环组件进行取出时,拉动拉环,使拉环带动定位杆向上移动,使定位杆与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分开,而后向内依次翻转第三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使金属固定环组件的直径变小,从而将位于轮胎内部的金属固定环组件取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提高装置灵活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套环、导柱和导套,实现便于对下模与上模快速定位连接,使下模与上模可以完全的贴合,以减少因下模与上模连接出现误差,使轮胎铸造出现不合格的现象,通过套环与第二套筒和第一套筒相匹配,可以快速的将金属固定环组件放置在下模与上模之间,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提高装置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与金属固定环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与第一套筒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与第二套筒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固定环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模;2、上模;3、金属固定环组件;301、第一固定件;302、第二固定件;303、第三固定件;304、铰接轴;305、第一连接块;306、第二连接块;307、定位杆;308、拉环;309、吊耳;4、下模腔;5、上模腔;6、定位组件;601、第一套筒;602、第二套筒;603、套环;7、导柱;8、导套;9、第一突出杆;10、第二突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和图5,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下模1,下模1上方设置有上模2,且下模1与上模2之间安装有金属固定环组件3,金属固定环组件3包括有第一固定件301、第二固定件302、第三固定件303、铰接轴304、第一连接块305、第二连接块306、定位杆307、拉环308和吊耳309,第二固定件302位于第一固定件301的一侧,且第三固定件303位于第一固定件301的一侧,铰接轴304的数量为两组,第二固定件302与第三固定件303通过其中一组铰接轴304转动连接,且第一固定件301与第二固定件302通过另一组铰接轴304转动连接,且第一固定件301、第二固定件302和第三固定件303组成一组圆环状结构,第一连接块305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连接块305位于第一固定件301的一侧上下分布,且第二连接块306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二连接块306位于第三固定件303的一侧上下设置,第一连接块305与第一固定件30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306与第三固定件303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块305位于第二连接块306下方,第二连接块306与第一连接块305位于第一固定件301与第三固定件303接触的一侧,且第二连接块306位于第一连接块305下方,第二连接块306与第一连接块305上均开设有通孔,定位杆307的顶端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有效的防止定位杆307滑落,且限位块的直径比通孔直径要大,定位杆307贯穿两组第二连接块306与第一连接块305并延伸至其下方,且拉环308位于定位杆307的顶端,吊耳309的数量为两组,两组吊耳309分别位于第一固定件301与第二固定件302内侧设置,拉环308与定位杆307固定连接,拉环308便于工人将定位杆307从两组第二连接块306和第一连接块305内部取出,两组吊耳309分别于第一固定件301于第二固定件302固定连接,且吊耳309便于工作人员抓取金属固定环组件3,以便于将金属固定环组件3取出,且套环603位于金属固定环组件3上下两端,套环603随着第一固定件301、第二固定件302和第三固定件303分割也一同分割,在金属固定环组件3组成一个圆时,也形成一个圆,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件301、第二固定件302、第三固定件303、铰接轴304、第一连接块305、第二连接块306、定位杆307、拉环308和吊耳309,实现便于对铸造完成后位于轮胎内侧的金属固定环组件3进行取出,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在需要对金属固定环组件3进行取出时,拉动拉环308,使拉环308带动定位杆307向上移动,使定位杆307与第一连接块305和第二连接块306分开,而后向内依次翻转第三固定件303和第二固定件302,使金属固定环组件3的直径变小,从而将位于轮胎内部的金属固定环组件3取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提高装置灵活性。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下模1内部开设有下模腔4,且上模2内部开设有上模腔5,下模腔4内部设置有定位组件6,且定位组件6包括有第一套筒601、第二套筒602和套环603,下模1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柱7,且上模2的底面开设有导套8,下模1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突出杆9,且上模2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突出杆10,下模腔4与上模腔5内部相匹配,且下模腔4与上模腔5内部设置有花纹圈便于轮胎成型,第一突出杆9位于下模1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二突出杆10位于上模2的两侧固定连接,且第二突出杆10与第一突出杆9呈垂直状态分布,第一突出杆9与第二突出杆10便于吊具将下模1或是上模2吊起,第一套筒601位于下模腔4内侧底面,且第二套筒602位于上模腔5内侧顶面,套环603位于金属固定环组件3的上下两端设置,套环603与第一套筒601和第二套筒602均匹配,且第一套筒601的内部凹槽直径较大,便于在对金属固定环组件3进行收缩时,可以有效的保证金属固定环组件3的直径在减小,且套环603不会阻碍金属固定环组件3的翻转,第二套筒602位于上模2内部固定连接,且第二套筒602与套环603的大小相匹配,导柱7的数量为四组,四组导柱7位于下模1顶面四角处设置,导套8的数量为四组,四组导套8位于上模2底面四角处开设,且导柱7与导套8相匹配,导柱7与下模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一套筒601、第二套筒602、套环603、导柱7和导套8,实现便于对下模1与上模2快速定位连接,使下模1与上模2可以完全的贴合,以减少因下模1与上模2连接出现误差,使轮胎铸造出现不合格的现象,通过套环603与第二套筒602和第一套筒601相匹配,可以快速的将金属固定环组件3放置在下模1与上模2之间,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提高装置灵活性。
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收卷好的橡胶卷放置在下模1内部,而后将金属固定环组件3放置在橡胶卷之间,使套环603位于第一套筒601内部,使金属固定环组件3的外侧与第一套筒601的外侧相贴合,然后将上模2放置在下模1上方,通过下模1上设置的导柱7与上模2开设的导套8相匹配,使下模1与上模2接触,而后将连接好的下模1与上模2搬运至实心胎硫化设备上,而后使下模1与上模2内部的橡胶卷与下模腔4与上模腔5内部设置的花纹圈重合,从而使以完成对轮胎的铸造,而后将上模2从下模1上方拆卸,后拉动拉环308,使拉环308带动定位杆307向上移动,使定位杆307与第一连接块305和第二连接块306分开,从而使第一固定件301与第三固定件303分开,而后向内翻转第三固定件303,后翻转第二固定件302,使金属固定环组件3整体的直径减小,通过抓取吊耳309可以将金属固定环组件3,便于对位于轮胎内部的金属固定环组件3的取出,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包括下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上方设置有上模(2),且下模(1)与上模(2)之间安装有金属固定环组件(3),所述金属固定环组件(3)包括有第一固定件(301)、第二固定件(302)、第三固定件(303)、铰接轴(304)、第一连接块(305)、第二连接块(306)、定位杆(307)、拉环(308)和吊耳(309),所述下模(1)内部开设有下模腔(4),且上模(2)内部开设有上模腔(5),所述下模腔(4)内部设置有定位组件(6),且定位组件(6)包括有第一套筒(601)、第二套筒(602)和套环(603),所述下模(1)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柱(7),且上模(2)的底面开设有导套(8),所述下模(1)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突出杆(9),且上模(2)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突出杆(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302)位于第一固定件(301)的一侧,且第三固定件(303)位于第一固定件(301)的一侧,所述铰接轴(304)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二固定件(302)与第三固定件(303)通过其中一组铰接轴(304)转动连接,且第一固定件(301)与第二固定件(302)通过另一组铰接轴(304)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块(305)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连接块(305)位于第一固定件(301)的一侧上下分布,且第二连接块(306)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连接块(306)位于第三固定件(303)的一侧上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块(306)与第一连接块(305)位于第一固定件(301)与第三固定件(303)接触的一侧,且第二连接块(306)位于第一连接块(305)下方,所述第二连接块(306)与第一连接块(305)上均开设有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307)贯穿两组第二连接块(306)与第一连接块(305)并延伸至其下方,且拉环(308)位于定位杆(307)的顶端,所述吊耳(309)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吊耳(309)分别位于第一固定件(301)与第二固定件(302)内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601)位于下模腔(4)内侧底面,且第二套筒(602)位于上模腔(5)内侧顶面,所述套环(603)位于金属固定环组件(3)的上下两端设置,所述套环(603)与第一套筒(601)和第二套筒(602)均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7)的数量为四组,四组所述导柱(7)位于下模(1)顶面四角处设置,所述导套(8)的数量为四组,四组所述导套(8)位于上模(2)底面四角处开设,且导柱(7)与导套(8)相匹配。
CN202320493717.9U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Active CN219190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3717.9U CN219190933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3717.9U CN219190933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0933U true CN219190933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8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3717.9U Active CN219190933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0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90933U (zh) 一种实心胎硫化模具
CN201432385Y (zh) 径缩式翻新胎面活络模具
CN217454603U (zh) 一种配合硫化机使用的轮胎胎胚定位及正型装置
JP5775502B2 (ja) 剛性中子の取り出し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216032658U (zh) 一种内胎自动硫化机
CN214395524U (zh) 一种刚性内模、轮胎模具以及硫化设备
CN112025194A (zh) 一种特种车辆钢制轮毂焊接工装及焊接工艺
CN101462324B (zh) 拆卸轮胎成型芯轮的设备和方法
CN211941782U (zh) 一种全涨缩型冰箱发泡模具的脱模平衡结构
CN203818596U (zh) 一种轮胎生产冷却定型机
CN108393381B (zh) 锥形滤网制作装置
CN220614677U (zh) 一种快速出模的轮胎模具
CN111687254A (zh) 一种汽车骨架钢材加工处理系统
CN211843037U (zh) 一种成形模具
CN209775606U (zh) 双向同步对中模具
CN213082018U (zh) 一种扎针装配组件
CN210026373U (zh) 一种复合材料非等径封闭型方管梁成型模具
CN216400440U (zh) 一种起重机行车手柄外壳模内注塑装螺母装置
CN219926676U (zh) 电缆连接用橡胶预制件脱模装置
CN213972157U (zh) 一种新型内胎印字装置
CN214820078U (zh) 一种多片式轮胎模具
CN220198618U (zh) 一种轮胎高温硫化设备
CN220681517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轮胎模具
CN207044505U (zh) 一种实验用环形预硫化翻新胎面模具
CN214111132U (zh) 一种轮胎生产用硫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