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8359U -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8359U
CN219188359U CN202223450126.8U CN202223450126U CN219188359U CN 219188359 U CN219188359 U CN 219188359U CN 202223450126 U CN202223450126 U CN 202223450126U CN 219188359 U CN219188359 U CN 2191883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
lower die
subassembly
assembly
stripp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01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林
李涛
陈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ji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501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83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83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83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包括有上下正对设置的上模组件、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有上模和设置于上模之朝向下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所述第一至第三脱板入子组件均包括有第一脱板入子、第二脱板入子以及第三脱板入子;所述下模组件包括有下模和设置于下模之朝向上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至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均包括有第一下模入子、第二下模入子、第三下模入子、第四下模入子以及第五下模入子;如此,通过连续模逐步折弯端子,确保精密小尺寸的端子组得到可靠折弯成型。

Description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端子成型模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端子以料带形式冲压折弯成型,是十分常见的技术,在生产加工端子料带时,冲压模具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生产设备,其普遍是将钢还或者铜带送入冲压模具内,冲压折弯获得连续式的端子组。
例如:CN 202803917 U中,其公开了一种料带式端子自动送料连续冲压模具及其相应冲压设备,其料带式端子自动送料连续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为冲压配合连接,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设置有自动送料装置,实现了自动送料连续冲压生产;其相应冲压设备,包括料带式端子自动送料连续冲压模具,所述料带式端子自动送料连续冲压模具连接有自动放料机构和自动收料机构;通过自动放料机构、连续冲压模具和自动收料机构的协同配合,实现自动送料、连续冲压和自动收料的全自动化生产。在冲压时,操作者开动电源时,冲压模具对料带进行连续冲压,冲压出符合规格的五金端子。冲压模具的连续冲压过程如下 :首先,滑块活动定位针插入料带的边孔,上模下压时带动夹板斜楔块下压,推料倾斜面推动滑块向内侧滑动,滑块滑动的同时带动滑块活动定位针滑动,滑块活动定位针拉动料带向模具内侧前进;当上模冲压完毕后,上升的过程中止退针插入料带的边孔,其作用是防止料带在上、下模开模的时候松脱、倒退。由于在合模的过程中,弹簧被滑块预紧压缩,所以在开模的时候,滑块活动定位针脱离料带的边孔,弹簧将滑块复位至原来位置,为下一轮的拉料作准备。冲压模具的连续冲压就是通过上述不断连续循环的过程实现的。
但是,该种冲压模具及冲压设备,其为一次性冲压折弯成型,只适用于尺寸相对较大的端子组。而对于某些精密尺寸的端子组而言,由于相邻端子间距小,每个端子的尺寸本身也较小,该种冲压模具及冲压设备不适用,若需要满足精密尺寸的端子组的折弯成型,需要将精密尺寸的端子组设计为两个部分,分别冲压折弯制作每一部分,再将这两部分复合而成精密尺寸的端子组,一方面,其制程麻烦,另一方面,依赖两次折弯成型,额外加上复合步骤,导致精密尺寸的端子组的整体良率受局限,难以进一步提升。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其通过连续模逐步折弯端子,确保精密小尺寸的端子组得到可靠折弯成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包括有上下正对设置的上模组件、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有上模和设置于上模之朝向下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至第三脱板入子组件均包括有第一脱板入子、第二脱板入子以及第三脱板入子;所述第一脱板入子至第三脱板入子均具有连接成Z字形且朝向下模侧设置的第一平压部、第一折压部和第二平压部,所述第一平压部所在位置高于第二平压部,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的第一折压部、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的第一折压部均为锐角斜边,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的第一折压部为竖直边,且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三者的第一折压部的倾斜角度依次增大;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有下模和设置于下模之朝向上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与相应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逐一正对设置;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至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均包括有第一下模入子、第二下模入子、第三下模入子、第四下模入子以及第五下模入子;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第四下模入子以及第五下模入子的顶部均为平面,所述第二下模入子、第三下模入子的顶部均具有相连接的第三平压部和第二折压部,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的第二折压部均为锐角斜边,第三下模入子组件的第二折压部为竖直边,且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三者的第二折压部的倾斜角度依次增大;所述第一脱板入子与相应的第三下模入子相匹配,所述第二脱板入子与相应的第二下模入子相匹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四下模入子连接有下模弹簧,以利用下模弹簧将第四下模入子上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组件设置有上模驱动装置以将上模组件上下动作。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模组件设置有下模驱动装置以将下模组件上下动作。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第二脱板入子以及第三脱板入子沿加工方向依次并排布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在上模组件上设置有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在下模组件上设置有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利用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与相应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逐一正对设置,适于对精密小尺寸的端子组逐步折弯成型,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精密小尺寸端子组需要两组分别折弯再复合所存在的制程麻烦、良率难以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端子料带的局部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端子料带经端子折弯成型模具三次折弯后端子相应形状变化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一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一状态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一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二状态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一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三状态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一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四状态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一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五状态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的分解示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一状态示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二状态示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三状态示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四状态示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五状态示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的分解示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脱板入子组件、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一状态示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脱板入子组件、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二状态示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脱板入子组件、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三状态示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脱板入子组件、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四状态示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脱板入子组件、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在折弯过程中第五状态示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脱板入子组件、第三下模入子组件的分解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上模组件10、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第三脱板入子组件103、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第三脱板入子13、第一平压部1、第一折压部2、第二平压部3、下模组件20、第一下模入子组201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202、第三下模入子组件203、第一下模入子21、第二下模入子22、第三下模入子23、第四下模入子24、第五下模入子25、第三平压部4、第二折压部5。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2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包括有上下正对设置的上模组件10、下模组件20。所述上模组件10设置有上模驱动装置以将上模组件10上下动作。所述下模组件20设置有下模驱动装置以将下模组件20上下动作。
所述上模组件10包括有上模和设置于上模之朝向下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103;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至第三脱板入子组件均包括有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13;所述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13沿加工方向依次并排布置。所述第一脱板入子11至第三脱板入子13均具有连接成Z字形且朝向下模侧设置的第一平压部1、第一折压部2和第二平压部3,所述第一平压部1所在位置高于第二平压部3,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的第一折压部、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的第一折压部2均为锐角斜边,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的第一折压部2为竖直边,且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103三者的第一折压部2的倾斜角度依次增大。第一脱板入子11至第三脱板入子13的第一平压部1位于同一高度,第一脱板入子11至第三脱板入子13的第二平压部3位于另一相同高度,所述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13的第一折压部1彼此平行且自下而上间距布置。
所述下模组件20包括有下模和设置于下模之朝向上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下模入子组201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202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203;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201、第二下模入子组件202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203与相应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103逐一正对设置;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201至第三下模入子组件203均包括有第一下模入子21、第二下模入子22、第三下模入子23、第四下模入子24以及第五下模入子25;所述第四下模入子24连接有下模弹簧,以利用下模弹簧将第四下模入子24上顶。所述第一下模入子21、第四下模入子24以及第五下模入子25的顶部均为平面,所述第二下模入子22、第三下模入子23的顶部均具有相连接的第三平压部4和第二折压部5,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201、第二下模入子组件202的第二折压部5均为锐角斜边,所述第三下模入子组件203的第二折压部5为竖直边,且第一下模入子组件201、第二下模入子组件202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203三者的第二折压部5的倾斜角度依次增大;所述第一脱板入子11与相应的第三下模入子23相匹配,所述第二脱板入子12与相应的第二下模入子22相匹配。所述第三下模入子23的第三平压部4所在高度低于第二下模入子22的第三平压部4。
如图1所示,其显示了端子料带的局部俯视图。如图2所示,其显示了经端子折弯成型模具三次折弯后端子相应形状变化示图。
如图3至图8所示,图8显示了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第一下模入子组件201的分解结构。接下来,请参照图3至图7所示:
如图3所示,模具在上死点,首先,第四下模入子24利用下模弹簧力顶起来,与材料送料高度同高,然后,整个上模组件10往上走,停留在上死点。
如图4所示,第一脱板入子11和第四下模入子压死,具体是指:第一脱板入子11往下走,利用上模弹簧力压死第四下模入子24,同时压死材料,完成折弯前的动作。
如图5所示,进行折弯动作,其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往下走,利用上模弹簧力压死材料,第四下模入子24往下走,让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与第三下模入子23、第二下模入子22对材料需要折弯部分产生塑性变形,完成折弯。
如图6所示,模具在下死点,首先,整个上模继续往下走,到下死点,把折弯部分折死,最后完成折弯。
如图7所示,模具在上死点,其整个上模继续往下走,到上死点,而第四下模入子24则利用下模弹簧力往上走,使产品脱离下模折弯零件,完成折弯工序。
如图9至图14所示,图14显示了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第二下模入子组件202的分解结构。接下来,请参照图9至图13所示:
如图9所示,模具在上死点,首先,第四下模入子24利用下模弹簧力顶起来,与材料送料高度同高,然后,整个上模组件10往上走,停留在上死点。
如图10所示,第一脱板入子11和第四下模入子压死,具体是指:第一脱板入子11往下走,利用上模弹簧力压死第四下模入子,同时压死材料,完成折弯前的动作。
如图11所示,进行折弯动作,其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往下走,利用上模弹簧力压死材料,第四下模入子往下走,让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与第三下模入子23、第二下模入子22对材料需要折弯部分产生塑性变形,完成折弯。
如图12所示,模具在下死点,首先,整个上模继续往下走,到下死点,把折弯部分折死,最后完成折弯。
如图13所示,模具在上死点,其整个上模继续往下走,到上死点,而第四下模入子24则利用下模弹簧力往上走,使产品脱离下模折弯零件,完成折弯工序。
如图15至图20所示,图20显示了第三脱板入子组件103、第三下模入子组件203的分解结构。接下来,请参照图15至图19所示:
如图15所示,模具在上死点,首先,第四下模入子24利用下模弹簧力顶起来,与材料送料高度同高,然后,整个上模组件10往上走,停留在上死点。
如图16所示,第一脱板入子11和第四下模入子24压死,具体是指:第一脱板入子11往下走,利用上模弹簧力压死第四下模入子24,同时压死材料,完成折弯前的动作。
如图17所示,进行折弯动作,其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往下走,利用上模弹簧力压死材料,第四下模入子往下走,让第一脱板入子11、第二脱板入子12与第三下模入子23、第二下模入子24对材料需要折弯部分产生塑性变形,完成折弯。
如图18所示,模具在下死点,首先,整个上模继续往下走,到下死点,把折弯部分折死,最后完成折弯。
如图19所示,模具在上死点,其整个上模继续往下走,到上死点,而第四下模入子24则利用下模弹簧力往上走,使产品脱离下模折弯零件,完成折弯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在上模组件10上设置有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103,在下模组件20上设置有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利用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与相应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101、第二脱板入子组件102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103逐一正对设置,适于对精密小尺寸的端子组逐步折弯成型,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精密小尺寸端子组需要两组分别折弯再复合所存在的制程麻烦、良率难以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包括有上下正对设置的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有上模和设置于上模之朝向下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至第三脱板入子组件均包括有第一脱板入子、第二脱板入子以及第三脱板入子;所述第一脱板入子至第三脱板入子均具有连接成Z字形且朝向下模侧设置的第一平压部、第一折压部和第二平压部,所述第一平压部所在位置高于第二平压部,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的第一折压部、第二脱板入子组件的第一折压部均为锐角斜边,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的第一折压部为竖直边,且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三者的第一折压部的倾斜角度依次增大;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有下模和设置于下模之朝向上模侧且沿加工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与相应的第一脱板入子组件、第二脱板入子组件以及第三脱板入子组件逐一正对设置;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至第三下模入子组件均包括有第一下模入子、第二下模入子、第三下模入子、第四下模入子以及第五下模入子;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第四下模入子以及第五下模入子的顶部均为平面,所述第二下模入子、第三下模入子的顶部均具有相连接的第三平压部和第二折压部,所述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的第二折压部均为锐角斜边,第三下模入子组件的第二折压部为竖直边,且第一下模入子组件、第二下模入子组件以及第三下模入子组件三者的第二折压部的倾斜角度依次增大;所述第一脱板入子与相应的第三下模入子相匹配,所述第二脱板入子与相应的第二下模入子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下模入子连接有下模弹簧,以利用下模弹簧将第四下模入子上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设置有上模驱动装置以将上模组件上下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设置有下模驱动装置以将下模组件上下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折弯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板入子、第二脱板入子以及第三脱板入子沿加工方向依次并排布置。
CN202223450126.8U 2022-12-23 2022-12-23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Active CN2191883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0126.8U CN219188359U (zh) 2022-12-23 2022-12-23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0126.8U CN219188359U (zh) 2022-12-23 2022-12-23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8359U true CN219188359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2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0126.8U Active CN219188359U (zh) 2022-12-23 2022-12-23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83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55681U (zh) 一种能多面同步冲孔的冲压模具
CN219188359U (zh) 端子折弯成型模具
CN218555324U (zh) 一种冲压双向翻边盖板的连续冲模机构
CN219483939U (zh) 端子料带刺破折弯成型连续模具
CN216324396U (zh) 一种汽车门框中柱内板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的冲压装置
CN215965758U (zh) 电机铁芯用带料正反冲裁分离装置
CN212857395U (zh) 一种汽车用支架生产工装
CN111545691B (zh) 一种半开式金属弹性件成型设备及其成型方法
CN210817115U (zh) 机械式模内送料机构
CN113198914A (zh) 带负角零件冲压方法及翻边负角一体成型模具
CN217617241U (zh) 一种锐角工件的冲压模具
CN220760705U (zh) 一种预成型焊片用的成型机
CN112951634B (zh) 焊脚装订模具和硅胶按键的生产设备
CN220560170U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汽车零部件冲压模具
CN213613646U (zh) 一种用于冲压锁具五金件的连续模
CN219851682U (zh) 一种服务器端子连续冲压模具
CN219833293U (zh) 模内弯曲扣合机构
CN220636036U (zh) 一种弹片成型连续模
CN212494863U (zh) 一种负间隙冲压装置
CN219899913U (zh) 成型模具
CN217492369U (zh) 连续料带产品连接边折弯切边同步成型机构及连续模
CN218693119U (zh) 一种具有模内送料机构的模具
CN220177900U (zh) 冲模上一模多穴折弯机构
CN215918932U (zh) 一种自动折弯冲针模具
CN213134585U (zh) 一种燃料电池金属极板边缘内扣特征的一体化折弯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3000, No. 138 Gangjian Road, Changpi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anji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3000 room 212, building 3, No. 42, Muxuan Chuangye 1st Road, Changpi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