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1964U - 储能柜 - Google Patents

储能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1964U
CN219181964U CN202320134035.9U CN202320134035U CN219181964U CN 219181964 U CN219181964 U CN 219181964U CN 202320134035 U CN202320134035 U CN 202320134035U CN 219181964 U CN219181964 U CN 219181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channel
air inlet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40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伟
尹雪芹
曹虎
李善鹏
尹小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40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19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1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19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柜,包括:柜体,柜体具有容纳腔;安装架,安装架设于容纳腔内,安装架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分隔件,相邻两个分隔件之间限定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包括: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设于进风通道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出风通道,出风通道在第三方向上与进风通道间隔开侧,出风通道与进风通道通过混风出口连通,混风出口设于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之间,出风通道具有出风口;换热器,换热器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储能柜,可以减小相邻两个分隔件之间的多个待换热件之间温差,缩小储能柜的体积,降低散热能耗,提高待换热件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储能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柜。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对储能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通常需要通过多个动力源对不同温度的空气进行混合和输送,其风道的占用空间大,且由于使用了多个动力源,能耗也高。另外,现有的散热结构在混风后还需要均温风道进行均温,但均温效果较差,容易造成待换热件的温度不均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柜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结构占用空间大、能耗高、均温效果差等问题中的一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容纳腔;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安装架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分隔件,相邻两个所述分隔件之间限定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包括: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进风通道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在第三方向上与所述进风通道间隔开,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进风通道通过混风出口连通,所述混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所述出风通道具有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混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进风通道为两个,两个所述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分别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且每个所述进风通道的一侧分别设有所述出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间隔开分布,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出风通道靠近所述第二风道设置,所述混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出风通道之间;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端部之间以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端之间设有所述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所在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之间设有所述混风风道,两个所述混风风道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道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开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之间设有所述混风风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出风通道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
可选地,储能柜还包括:顶部风道,所述顶部风道设于所述安装架的上方,所述顶部风道与所述换热器连通;侧部风道,所述侧部风道设于所述安装架在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所述侧部风道与所述顶部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柜,在柜体的安装架上设置分隔件,并在相邻分隔件之间设置换热通道,利用换热通道内的进风通道的两端的进风口,依靠换热器自身的动力源就可以使换热器输出的低温气流从进风通道的两端开始,依次流经待换热件的表面对待散热件进行散热,减小多个待换热件的两端之间温差。另外,本实施例的储能柜的换热通道,在小风量的条件下,也可以利用具有两个进风口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行热交换实现均温,可以避免使用体积庞大的混风仓和额外的动力源驱动气流流动,有利于简化储能柜的结构,缩小储能柜的体积,并降低散热能耗。同时,换热通道设置在相邻分隔件之间,可以提高待换热件的换热效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柜的顶部风道和侧部风道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柜的换热通道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处圈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柜内气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储能柜的换热通道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储能柜的换热通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能柜100;
柜体10;容纳腔11;柜门12;
安装架20;分隔件21;进风通道221;第一进风口222;第二进风口223;第一风道224;第二风道225;混风风道226;混风出口227;出风通道228;出风口229;
换热器30;
顶部风道40;对接口41;
侧部风道50;导风板51;
待换热件6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柜100。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柜100包括:柜体10、安装架20和换热器30。
具体而言,柜体10具有容纳腔11,安装架20设于容纳腔11内,安装架20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分隔件21,相邻两个分隔件21之间限定有换热通道。换热通道包括进风通道221和出风通道228,进风通道221具有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设于进风通道221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出风通道228在第三方向上与进风通道221间隔开,出风通道228与进风通道221通过混风出口227连通,混风出口227设于第一进风口222与第二进风口223之间,出风通道228具有出风口229。换热器30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连通。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柜100主要由柜体10、安装架20和换热器30构成。其中,柜体10内的容纳腔11可以容纳有安装架20,安装架20上可以安装有待换热件60,待换热件60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在第一方向上,安装架20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开分布的分隔件21,分隔件21可以将安装架20上的待换热件60进行分隔。相邻分隔件21之间可以间隔开形成安装区域,由于分隔件21沿第一方向上间隔开排布,因此,安装区域也可以在安装架20上沿第一方向间隔开排布,每个安装区域内可以安装有多个待换热件60。
相邻两个分隔件21之间可以设有换热通道,且换热通道可以主要由进风通道221和出风通道228构成,其中,进风通道221可以具有两个分别与换热器30连通的进风口,分别为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进风口222可以设置在进风通道221的一端,第二进风口223可以设置在进风通道221的另一端。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可以相对设置,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流入的气流可以在进风通道221内汇流并形成对冲,减小进风通道221内各处气流之间的温差。可选地,进风通道221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以减小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流入的气流汇流的阻力。
另外,在第三方向上,在与进风通道221间隔开的位置处可以设有与进风通道221连通的出风通道228,进风通道221的两个进风口之间可以设有混风出口227,混风出口227可以连通进风通道221和出风通道228,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流入进风通道221的气流可以通过混风出口227进入出风通道228,再由出风通道228的出风口229流出。
可选地,第一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是竖直方向。也就是说,分隔件21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并沿水平方向间隔开,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并沿竖直方向间隔开。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可以互相垂直。当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时,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可以沿竖直方向间隔开,当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时,第二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可以沿水平方向间隔开。
可选地,出风通道228的出风口229可以与容纳腔11连通,容纳腔11可以与换热器30连通,从出风通道228的出风口229流出的气流可以通过容纳腔11流入换热器30。
具体地,换热器30输出的温度较低的气流可以分别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进入进风通道221,在进风通道221内气流可以吸收待换热件60散发的热量,并从混风出口227流入出风通道228,接着由出风通道228的出风口229流入容纳腔11的腔室内,例如,流入安装架20的外表面与柜体10的内壁面间隔开形成的腔室内。最后气流可以从容纳腔11流入换热器30内,由换热器30进行降温。
也就是说,气流可以从相邻分隔件21的两端流入相邻分隔件21之间,吸收安装区域内的待换热件60进行降温,由于气流从两个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221时的温度较低,在进风通道221内流向混风出口227的过程中气流的温度会逐渐上升,因此,通过两端的进风口流入的方式对待换热件60进行散热,可以减小同一安装区域内两端的待换热件60之间的温差,避免气流从单一进风口流入时同一安装区域内两端的待换热件60之间的温差过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柜100,在柜体10的安装架20上设置分隔件21,并在相邻分隔件21之间设置换热通道,利用换热通道内的进风通道221的两端的进风口,依靠换热器30自身的动力源就可以使换热器30输出的低温气流从进风通道221的两端开始,依次流经待换热件60的表面对待散热件进行散热,减小多个待换热件60的两端之间温差。另外,本实施例的储能柜100的换热通道,在小风量的条件下,也可以利用具有两个进风口的进风通道221和出风通道228进行热交换实现均温,可以避免使用体积庞大的混风仓和额外的动力源驱动气流流动,有利于简化储能柜100的结构,缩小储能柜100的体积,并降低散热能耗。同时,换热通道设置在相邻分隔件21之间,可以提高待换热件6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待换热件60可以为电池,相邻分隔件21之间可以安装有多个电池,且多个电池可以沿进风通道221的延伸方向层叠设置,以使得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流入的气流可以通过进风通道221吸收每个电池散发的热量。
可选地,柜体10可以包括柜门12,换热器30可以安装在柜门12上,并与安装架20间隔开,可以定义柜体10设有柜门12的一侧为柜体10的前侧,柜体10上与柜门12相对的一侧为柜体10的后侧,柜体10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为人在柜体10外并朝向柜门12站立时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混风出口227设于第一进风口222与第二进风口223的中间位置。
具体而言,混风出口227设置在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的中间位置,由于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流入的气流汇流的位置也是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的中间位置,因此,将混风出口227设置在该中间位置,可以使从各个进风口流入的气流经过大致相同的路程后到达混风出口227,减少两个进风口流入的气流的路程差,从而减小进风通道221内各处气流之间的温差。
可选地,第二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垂直,例如,第一方向可以是竖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进风通道221和出风通道228可以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气流可以沿水平方向从两个进风口流入进风通道221,然后通过进风通道221中部的混风出口227流入出风通道228,实现对待换热件60的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得从两个进风口流入进风通道221的气流在进风通道221内汇流并形成对冲,使得两股气流充分混合后再从第一进风口222与第二进风口223的中间位置流向出风通道228,可以有效减小进风通道221内各处气流之间的温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进风通道221为两个,两个进风通道221沿第三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进风通道221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且每个进风通道221的一侧分别设有出风通道228。
具体地,两个进风通道221可以在第三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两个出风通道228也可以沿第三方向间隔开,且两个进风通道221设置在两个出风通道228之间,每个进风通道221均具有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
下面对换热通道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方向可以是储能柜100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储能柜100的前后方向,第三方向可以是储能柜100的左右方向。两个进风通道221可以左右间隔开分布,且左侧的进风通道221的左侧设有出风通道228,右侧的进风通道221的右侧也设有出风通道228。进风通道221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进风通道221的前端设有第一进风口222,进风通道221的后端设有第二进风口223,混风出口227位于两个进风口之间。两个进风通道221可以与待换热件60的中部对应,由于待换热件60的中部发热量较大,而流入进风通道221内的气流温度较低,因此,可以通过进风通道221有效降低待换热件60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进风通道221,同时对每个进风通道221设置一个对应的出风通道228,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减少各个待换热件60之间的温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7所示,进风通道221包括:第一风道224、第二风道225和混风风道226。
具体而言,第一风道224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进风口222,第二风道225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与第一风道224在第三方向上间隔开分布,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223,出风通道228靠近第二风道225设置,混风出口227设于第二风道225与出风通道228之间,混风风道226设于第一风道224的端部与第二风道225的端部之间以连通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储能柜100的进风通道221可以主要由第一风道224、第二风道225和混风风道226构成。其中,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可以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进风口222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第二进风口223可以设置在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和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可以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开。
另外,第二风道225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24和出风通道228之间,第二风道225的一侧设有第一风道224,第二风道225的另一侧设有出风通道228,且第二风道225和出风通道228之间设有混风出口227,进入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的气流均通过第二风道225上的混风出口227流入出风通道228。
此外,在第三方向上,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可以间隔开,并通过混风风道226连通,且混风风道226与第一风道224的端部以及第二风道225的端部连通。从第一进风口222进入第一风道224的气流可以通过混风风道226与第二风道225内的气流混合,从第二进风口223进入第二风道225的气流也可以通过混风风道226与第一风道224内的气流混合,从而使得两个进风口流入的气流可以实现混合并进行均温,减小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内各处气流的温差。
例如,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可以均沿储能柜100的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可以在储能柜100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开,第一风道224的前端可以设有第一进风口222,第二风道225的后端可以设有第二进风口223,第一风道224的端部和第二风道225的端部之间可以设有混风风道226,通过混风风道226可以混合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端部的气流,避免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端部的气流温度过高,以减小第一风道224两端以及第二风道225两端的气流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小安装区域前后的待换热件60之间的温差。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风道224的第一进风口222以及第二风道225的第二进风口223导入气流,可以使两个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分别沿第二方向相向流通,并通过混风风道226进行汇流,实现冷热气流之间的热量交换,有利于平衡进风通道221两端的气流的温差,从而均衡安装区域前后的待换热件60之间的温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与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之间设有混风风道226,混风风道226从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向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所在方向倾斜延伸。
具体地,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的端部可以封闭,第一风道224设有第一进风口222的一端与第二风道225的封闭端可以连通。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22进入第一风道224后,可以沿第一风道224的延伸方向流向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也可以从混风风道226流向第二风道225。第二风道225内的气流从第二进风口223流入后,可以沿第二风道225的延伸方向流向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并在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与第一进风口222流入第一风道224的气流混合。
由于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进风口222,因此,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内的气流温度较低,而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远离第二进风口223,因此,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内的气流温度较高,将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内的气流与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内的气流进行混合,可以降低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的温度,均衡两个风道的端部之间的温度。
另外,混风风道226可以从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向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倾斜延伸。也就是说,混风风道226的一端朝向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混风风道226的另一端可以朝向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且混风风道226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例如,第一风道224的前端与第二风道225的前端之间可以设有混风风道226,且混风风道226可以从第一风道224的前端向第二风道225的后端倾斜延伸。
由于混风风道226从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向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倾斜,因此,从的第一进风口222进入第一风道224的气流,可以沿着自身的流动方向顺利通过混风风道226,从第二进风口223进入的第二风道225的气流,也可以沿自身流动方向顺利通过混风风道226,从而减小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之间的气流通过混风风道226汇流的阻力,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通道可以适用于风量较小的情况,避免使用额外的动力源推动气流流动,进而可以降低储能柜100散热所需的能耗。
可选地,混风风道226可以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孔道,多个孔道可以沿第二方向间隔开,以便于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内的气流进行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与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之间设有混风风道226,两个混风风道226平行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的端部可以封闭,第二风道225设有第二进风口223的一端与第一风道224的封闭端可以连通。气流从第二进风口223进入第二风道225后,可以沿第二风道225的延伸方向流入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也可以从混风风道226流向第一风道224。第一风道224内的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22流入后,可以沿第一风道224的延伸方向流向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并在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与第二进风口223流入第二风道225的气流混合。
由于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223,因此,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内的气流温度较低,而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远离第一进风口222,因此,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内的气流温度较高,将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内的气流与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内的气流进行混合,可以降低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的温度,均衡两个风道的端部之间的温度。
另外,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与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之间的混风风道226和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与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之间的混风风道226相平行。也就是说,第一风道224的第二端与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之间的混风风道226也可以从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向第二风道225的第一端倾斜延伸。例如,第一风道224的后端与第二风道225的后端之间也可以设有混风风道226,且该混风风道226和第一风道224的前端与第二风道225的前端之间的混风风道226平行。
由于混风风道226从第一风道224的第一端向第二风道225的第二端倾斜,因此,从的第一进风口222进入第一风道224的气流,可以沿着自身的流动方向顺利通过混风风道226,从第二进风口223进入的第二风道225的气流,也可以沿自身流动方向顺利通过混风风道226,从而减小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之间的气流通过混风风道226汇流的阻力,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通道可以适用于风量较小的情况,避免使用额外的动力源推动气流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风道225为两个,两个第二风道225沿第三方向间隔开设于第一风道224的两侧,每个第二风道225与第一风道224之间设有混风风道226。
具体地,第一风道224的两侧可以分别设有一个第二风道225,且两个第二风道225沿第三方向间隔开,相邻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之间均设有混风风道226。
例如,第一风道224可以沿储能柜100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第二风道225中的一个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24的左侧,两个第二风道225中的另一个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24的右侧。左侧的第二风道225与第一风道224之间可以设有两个混风风道226,右侧的第二风道225与第一风道224之间也可以设有两个混风风道226。且左侧的第二风道225的左侧设有一个出风通道228,右侧的第二风道225的右侧设有另一个出风通道228、
如图7所示,从第一进风口222进入第一风道224的气流可以通过混风风道226进入第二风道225,再由第二风道225通过混风出口227进入出风通道228,从第二进风口223进入第二风道225的气流可以通过混风出口227进入出风通道228,也可以通过混风风道226与第一风道224内的气流混合后,再由混风出口227进入出风通道228。出风通道228内的气流可以从出风口229流入容纳腔11,并从容纳腔11内流向换热器30。
在本实施中,将第二风道225设置为两个,并沿第三方向间隔开设于第一风道224的两侧,可以使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内的气流通过混风风道226进行混合,并统一由第二风道225的混风出口227流出,有利于提高第一风道224和第二风道225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高换热通道的散热效率,维持相邻分隔件21之间的多个待换热件60的温度恒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风道225在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一风道224的宽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道224的宽度和第二风道225的宽度可以是相应风道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风道225的数量大于第一风道224的数量,因此,将第二风道225的宽度设置为小于第一风道224的宽度,可以增大第一风道224的流量,减小第二风道225的流量,以便于第一风道224内的气流更容易进入第二风道225,并从第二风道225的混风出口227流出。
可选地,待散热件可以为电池,在相邻分隔件21之间,电池可以沿储能柜100的前后方向层叠排布,在第一风道224、第二风道225和出风通道228内流动的气流可以沿电池的层叠方向流经电池,并吸收电池散发的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出风通道228在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出风口229。由于出风通道228沿第二方向延伸,通过在出风通道228在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出风口229,可以减小出风通道228两端流出的气流的温差。也就是说,可以出风通道228内各处气流的温差,从而进一步减小多个待散热件之间的温差。
例如,出风通道228的前端和后端可以分别设有出风口229,出风口229与容纳腔11连通,从混风出口227流入出风通道228的气流分别从出风通道228的前端和后端流入容纳腔1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储能柜100还包括:顶部风道40和侧部风道50。具体地,顶部风道40设于安装架20的上方,顶部风道40与换热器30连通,侧部风道50,侧部风道50设于安装架20在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侧部风道50与顶部风道40、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连通。
具体地,安装架20的上方可以设有顶部风道40,顶部风道40可以通过对接口41与换热器30连通,对接口41可以设置在顶部风道40的前端。安装架20在水平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可以设有侧部风道50,侧部通道的顶端可以与顶部风道40连通,侧部通道的侧面可以与第一进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223连通。换热器30输出的低温气流可以依次流经顶部风道40、侧部风道50、进风通道221、出风通道228,并从出风通道228的出风口229流入容纳腔11,换热器30的吸气口可以与容纳腔11连通,并吸取容纳腔11内的气体进行降温处理。
可选的,安装架20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均设有侧部风道50,两个侧部风道50可以分别与顶部风道40连通,两个侧部风道50中的一个可以与多个第一进风口222连通,两个侧部风道50中的另一个可以与多个第二进风口223连通,从而使得换热器30输出的低温气流可以在经过顶部风道40后分别从两个侧部风道50流向对应的进风口。
例如,侧部风道50可以包括前侧部风道50和后侧部风道50,前侧部分到可以设置在安装架20的前侧,并与设置在进风通道221前端的第一进风口222连通,后侧部分到可以设置在安装架20的后侧,并与设置在进风通道221后端的第二进风口223连通。如图6所示,换热器30输出的低温气流可以首先进入顶部风道40,然后在顶部风道40的前后两端分流进入对应的侧部风道50,接着通过两个侧部风道50分别从分隔件21前端和后端对应的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221,并在进风通道221内汇流。
可选地,侧部风道50内可以设有导风板51,导风板51可以用于引导气流在侧部风道50内的流向。气流从顶部风道40内进入侧部风道50后,侧部风道50底部的气流温度会低于侧部风道50顶部的气流温度,通过设置导风板51,可以减小侧部风道50顶部和底部之间的温差,例如,可以在侧部风道50的中部设置导风板51,也可以在侧部风道50内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导风板51,以均衡侧部风道50内的气流温度。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储能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容纳腔;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安装架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的分隔件,相邻两个所述分隔件之间限定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包括:
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进风通道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端;
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在第三方向上与所述进风通道间隔开,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进风通道通过混风出口连通,所述混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所述出风通道具有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为两个,两个所述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分别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且每个所述进风通道的一侧分别设有所述出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包括:
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
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风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间隔开分布,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出风通道靠近所述第二风道设置,所述混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出风通道之间;
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端部之间以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端之间设有所述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所在方向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端之间设有所述混风风道,两个所述混风风道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道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开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之间设有所述混风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顶部风道,所述顶部风道设于所述安装架的上方,所述顶部风道与所述换热器连通;
侧部风道,所述侧部风道设于所述安装架在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所述侧部风道与所述顶部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CN202320134035.9U 2023-01-11 2023-01-11 储能柜 Active CN219181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4035.9U CN219181964U (zh) 2023-01-11 2023-01-11 储能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4035.9U CN219181964U (zh) 2023-01-11 2023-01-11 储能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1964U true CN219181964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9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4035.9U Active CN219181964U (zh) 2023-01-11 2023-01-11 储能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19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39184A1 (zh) * 2022-12-30 2024-07-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39184A1 (zh) * 2022-12-30 2024-07-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52772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WO2018040902A1 (zh) 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及汽车
CN207517757U (zh) 储能用恒温机柜及其柜体
CN219181964U (zh) 储能柜
CN211350908U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用风道结构及储能集装箱
CN113540614B (zh) 基于侧面散热的软包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CN212161902U (zh) 一种小型储能电池柜
CN114725570A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风道及具有该风道的储能集装箱
CN114614157B (zh) 一种电池簇热管理设备
CN111048870A (zh) 一种采用双通道气流的电池冷却装置
CN217691343U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用风道及储能集装箱
CN218241958U (zh) 储能柜
CN117154295A (zh) 电池模组
CN217426890U (zh) 储能柜和储能装置
CN217522110U (zh) 一种分布式储能集装箱系统导风引流装置
CN215377536U (zh) 一种储能电池系统
CN210838023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5101847A (zh) 储能电池系统
CN220544022U (zh) 一种模块式散热储能柜
CN219066970U (zh) 电池组温度均衡结构
CN217884268U (zh) 空气循环对流散热机柜及数据中心
CN220796866U (zh) 一种电池集装箱和集装箱散热装置
CN219287382U (zh) 逆变器及其布局结构
CN220775017U (zh) 一种电气机柜、工作组及塔筒
CN214254537U (zh) 冷却板组件、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