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280U -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280U
CN219180280U CN202221659007.0U CN202221659007U CN219180280U CN 219180280 U CN219180280 U CN 219180280U CN 202221659007 U CN202221659007 U CN 202221659007U CN 219180280 U CN219180280 U CN 219180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ing
main
die
wire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90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子春
郝胜国
石胜涛
郝继宁
俞强
刘荣刚
赵风军
刘保全
吕浩
苏新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lu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lu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lu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lu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590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2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导体并线技术领域,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包括主并线模、副并线模,所述副并线模由所述主并线模的中心贯通孔穿出,在所述主并线模上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主束线孔,在所述副并线模的右端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主束线孔相配合的第一副束线孔,在所述主并线模左侧的所述副并线模的外侧壁上安装有一并线导向调节机构,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用于实现调节所述主并线模与所述副并线模的相对间隔距离。本并线模结构采用纳米金刚石涂层整体并线模,模具具有硬度高、抗拉强度大,孔壁可以达到镜面光洁度,摩擦系数小,各股导线在被拉移的过程中同模具摩擦时产生的热量较小。

Description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导体并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的多线束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用以满足多条电缆导体线束在进入绞制工序前的平稳牵拉,有效地保证各软铜导体线得到均衡的牵拉导向后平行进入绞制工序,尤其是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用量较大的电器装备用电缆和移动类软电缆用导体,一般采用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中规定的第5种和第6种软铜导体。此种软铜导体由多根或多股单线按一定结构排列绞合成圆形,导体绞合采用束绞工艺。
因产品标准中对导体结构只规定了组成导体的最大单线直径,导体束绞工艺不规范,尤其标称截面10mm2及以上导体采用先束绞成股线然后再由股线复绞而成时,显现出的弊端明显。
10mm2及以上导体复绞时,股线在旋转绞合的同时首先需经并线模使各股线紧压受力,使各根股线紧密绞合在一起,不产生回弹。
传统的并线模多为上下两个半模拼合在一起,两个半模不能完好处于吻合状态,两半模接触处存在缝隙,股线属于不规则的单线并线结构,股线结构不稳定,股线通过模孔时因受阻力单线易跳起和缝隙处易划伤线芯,毛刺、跳线、跳股、束绞不紧密、绞线空间填充系数小,导体直径增大。
目前为消除以上不利情况,传统导体设计模孔直径时根据导体截面大小通常要比导体理论计算直径大0.5-1mm,这样就出现实际导体外径比理论计算外径大。这就导致各根股线之间接触不紧密,绞线空间填充系数小仅达到0.57-0.61。股线之间接触不紧密致使单线之间接触电阻大,导体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
为使软导体设计电阻满足标准的要求,传统方法只能增加导体有效截面积来补偿,这样就加大了导体工艺成本。传统软铜导体绞线直径大增加了电缆绝缘及护层单位材料用量,使电缆材料成本增加。产生以上缺陷的关键因素是传统的束绞并线模设计落后和导体工艺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为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并研发出了一种可调节的多线束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用以满足多条电缆导体线束在进入绞制工序前的平稳牵拉,有效地保证各软铜导体线得到均衡的牵拉导向后平行进入绞制工序,从而有效地保证后续绞制的效果,用以更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包括主并线模、副并线模,所述副并线模由所述主并线模的中心贯通孔穿出,所述副并线模与所述主并线模为同轴设置,在所述主并线模上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主束线孔,在所述副并线模的右端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主束线孔相配合的第一副束线孔,在所述主并线模左侧的所述副并线模的外侧壁上安装有一并线导向调节机构,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用于实现调节所述主并线模与所述副并线模的相对间隔距离,所述主并线模与所述副并线模的相对间隔距离调节用以调节由左向右穿过所述主并线模、所述副并线模的各软铜导线的被牵拉轨迹,在所述副并线模的中心束线通道内贯穿有软铜主导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主并线模的左端为水平设置的圆柱状、右端为水平设置的圆台状;
在所述主并线模的中心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的所述中心贯通孔,在所述中心贯通孔内安装所述副并线模;
各所述主束线孔的结构相同,所述主束线孔的左端为水平段、右端为曲线段且中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段,各软铜导线分别由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的左端进入并贯穿至右端穿出后继续向所述副并线模上对应的副束线孔穿线,由所述副并线模穿出的各软铜导线进入绞制设备实现导线绞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中心贯通孔沿其长度方向的截断面为正方形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副并线模包括活动滑动插装在对应的所述中心贯通孔内的移位方管,所述移位方管的断面外部轮廓为正方形、内部为圆形,在所述移位方管的右端可拆卸的固连一副圆盘,在所述副圆盘的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副束线孔,在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的外侧均间隔设置有第二副束线孔,各相对应的第一副束线孔、第二副束线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移位方管的中心轴线共面。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所述移位方管的左端外侧壁上的限位立座,在所述限位立座的偏心螺纹孔内旋合有一手拧锁定螺栓,所述手拧锁定螺栓的右端旋合伸至所述主并线模的左端面上对应的螺纹盲孔内,在所述限位立座的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前置导向束线孔,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的左端水平段同轴设置。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主束线孔、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的孔径均与对应的被牵拉的软铜导线的外径相匹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所述主束线孔、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所述中心束线通道的孔内壁上均设置有达到镜面光洁度的纳米金刚石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并线模结构采用纳米金刚石涂层整体并线模,模具具有硬度高、抗拉强度大,孔壁可以达到镜面光洁度,摩擦系数小,各股导线在被拉移的过程中同模具摩擦时产生的热量较小。
2、多股导线在旋转绞合过程中可以实现边在下游工序进行绞合、边在本结构上进行多股导线向下游牵拉,各股导线的受力均匀;通过调节主并线模、副并线模之间的水平向的间隔尺寸,来达到调节第一副束线孔或第二副束线孔与对应的主束线孔之间的 间隔距离,从而保证软铜导线在穿过各孔时不同的弯曲程度以及不同点位的间隔支撑,各股导线在牵拉的过程中可以预先根据间隔距离进行径向间隔的调节,从而可以保证在后续绞合时各股导线绞合的更加密实。
3、本结构的并线模及其使用方法在设计上比较精准,孔线精准配合,跟随下游的牵拉力可以易操作实现牵拉并线,并线的工作效率高,并线所得的产品在后期绞制时性能优良,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传统软铜导体并线模的良好替代,在电缆制造中能够起到有效地作用。
4、经过整个并线模结构的各跟软铜导线在向下游牵拉绞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主束线孔、第一副束线孔或第二副束线孔、前置导向束线孔实现多位支撑,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导线的多线束线,同样的由于孔壁的光滑性可以有效地保证导线在牵拉经过各孔壁时的流畅性,经过多孔弯曲调节后可以实现将各股导线并线后的间隔距离实现调节,从而更加便于进行后期的紧密绞制,提高绞制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软铜导线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并线模;101、圆柱状;102、圆台状;2、副并线模;3、中心贯通孔;4、主束线孔;5、第一副束线孔;6、软铜导线;7、中心束线通道;8、软铜主导线;9、移位方管;10、副圆盘;11、第二副束线孔;12、限位立座;13、偏心螺纹孔;14、手拧锁定螺栓;15、螺纹盲孔;16、前置导向束线孔;17、绞制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如图1-3中所示。
针对传统软铜导体绞线空间填充系数小,外径大,单线之间接触电阻大, 电缆导体、绝缘、护层材料用量增大,电缆成本高的问题经过参考有关文献和反复实际生产验证,设计方案如下:
实施例1: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包括主并线模1、副并线模2,所述副并线模2由所述主并线模1的中心贯通孔3穿出,所述副并线模2与所述主并线模1为同轴设置,在所述主并线模1上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主束线孔4,在所述副并线模2的右端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主束线孔4相配合的第一副束线孔5,在所述主并线模1左侧的所述副并线模2的外侧壁上安装有一并线导向调节机构,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用于实现调节所述主并线模1与所述副并线模2的相对间隔距离,所述主并线模1与所述副并线模2的相对间隔距离调节用以调节由左向右穿过所述主并线模1、所述副并线模2的各软铜导线6的被牵拉轨迹,在所述副并线模2的中心束线通道7内贯穿有软铜主导线8。
本并线组合模具结构采用的主并线模1、副并线模2的双模结构,多根需要并线的软铜导线6依次由左至右穿过对应的副并线模2左端的前置导向束线孔16、主并线模1上的主束线孔4、副并线模2右端的第一副束线孔5或第二副束线孔11后继续向下游输送进行多股导线同时绞合绞制。
同一组需要绞合的导线在经过副并线模2的右端时统一的采用同时经过第一副束线孔5或第二副束线孔11的方式实现并线,选用第一副束线孔5或第二副束线孔11的主要依据时根据当前的多股导线的并线时间隔距离的需要进行选择。
同样的当需要选用具有主芯导线的绞合方式时,则需要将作为中间主要的软铜主导线8穿过副并线模2的中心束线通道7并各个被牵拉的软铜导线6实现同步向下游输送并进入绞线设备。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主并线模1的左端为水平设置的圆柱状101、右端为水平设置的圆台状102;
在所述主并线模1的中心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的所述中心贯通孔3,在所述中心贯通孔3内安装所述副并线模2;
各所述主束线孔4的结构相同,所述主束线孔4的左端为水平段、右端为曲线段且中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段,各软铜导线6分别由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4的左端进入并贯穿至右端穿出后继续向所述副并线模2上对应的副束线孔穿线,由所述副并线模2穿出的各软铜导线6进入绞制设备17实现导线绞制。
主并线模1的内壁为新型纳米金刚石涂层,且其左端进线端为平直段,经过圆弧过渡弯曲后可以有效地实现将导线进行径向靠拢,从而可以有效地匹配不同线间距的并线要求;同样地的在此设置的主并线模1可以单独使用,单独使用时直接将副并线模2以及并线导向调节机构拆卸即可,主并线模1作为普通的并线模使用实现多股导线的并线要求。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所述移位方管9的左端外侧壁上的限位立座12,在所述限位立座12的偏心螺纹孔13内旋合有一手拧锁定螺栓14,所述手拧锁定螺栓14的右端旋合伸至所述主并线模1的左端面上对应的螺纹盲孔15内,在所述限位立座12的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前置导向束线孔16,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16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4的左端水平段同轴设置。
在此设置的并线导向调节机构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其上的手拧锁定螺栓14的旋合的程度可以调节副圆盘10与主并线模1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达到控制各所述主束线孔4与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5或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11之间的过渡弯曲角度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当前穿过的导线的限位位置的调节。
实施例2: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包括主并线模1、副并线模2,所述副并线模2由所述主并线模1的中心贯通孔3穿出,所述副并线模2与所述主并线模1为同轴设置,在所述主并线模1上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主束线孔4,在所述副并线模2的右端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主束线孔4相配合的第一副束线孔5,在所述主并线模1左侧的所述副并线模2的外侧壁上安装有一并线导向调节机构,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用于实现调节所述主并线模1与所述副并线模2的相对间隔距离,所述主并线模1与所述副并线模2的相对间隔距离调节用以调节由左向右穿过所述主并线模1、所述副并线模2的各软铜导线6的被牵拉轨迹,在所述副并线模2的中心束线通道7内贯穿有软铜主导线8。
本并线组合模具结构采用的主并线模1、副并线模2的双模结构,多根需要并线的软铜导线6依次由左至右穿过对应的副并线模2左端的前置导向束线孔16、主并线模1上的主束线孔4、副并线模2右端的第一副束线孔5或第二副束线孔11后继续向下游输送进行多股导线同时绞合绞制。
同一组需要绞合的导线在经过副并线模2的右端时统一的采用同时经过第一副束线孔5或第二副束线孔11的方式实现并线,选用第一副束线孔5或第二副束线孔11的主要依据时根据当前的多股导线的并线时间隔距离的需要进行选择。
同样的当需要选用具有主芯导线的绞合方式时,则需要将作为中间主要的软铜主导线8穿过副并线模2的中心束线通道7并各个被牵拉的软铜导线6实现同步向下游输送并进入绞线设备。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主并线模1的左端为水平设置的圆柱状101、右端为水平设置的圆台状102;
在所述主并线模1的中心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的所述中心贯通孔3,在所述中心贯通孔3内安装所述副并线模2;
各所述主束线孔4的结构相同,所述主束线孔4的左端为水平段、右端为曲线段且中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段,各软铜导线6分别由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4的左端进入并贯穿至右端穿出后继续向所述副并线模2上对应的副束线孔穿线,由所述副并线模2穿出的各软铜导线6进入绞制设备17实现导线绞制。
主并线模1的内壁为新型纳米金刚石涂层,且其左端进线端为平直段,经过圆弧过渡弯曲后可以有效地实现将导线进行径向靠拢,从而可以有效地匹配不同线间距的并线要求;同样地的在此设置的主并线模1可以单独使用,单独使用时直接将副并线模2以及并线导向调节机构拆卸即可,主并线模1作为普通的并线模使用实现多股导线的并线要求。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中心贯通孔3沿其长度方向的截断面为正方形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副并线模2包括活动滑动插装在对应的所述中心贯通孔3内的移位方管9,所述移位方管9的断面外部轮廓为正方形、内部为圆形,在所述移位方管9的右端可拆卸的固连一副圆盘10,在所述副圆盘10的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副束线孔5,在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5的外侧均间隔设置有第二副束线孔11,各相对应的第一副束线孔5、第二副束线孔1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移位方管9的中心轴线共面。
副并线模2的移位方管9采用外方内圆的结构可以有效地起到防止旋转的目的,从而可以保证各个副束线孔与对应的主束线孔4的共面性,保证导线过渡时的流畅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所述移位方管9的左端外侧壁上的限位立座12,在所述限位立座12的偏心螺纹孔13内旋合有一手拧锁定螺栓14,所述手拧锁定螺栓14的右端旋合伸至所述主并线模1的左端面上对应的螺纹盲孔15内,在所述限位立座12的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前置导向束线孔16,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16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4的左端水平段同轴设置。
在此设置的并线导向调节机构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其上的手拧锁定螺栓14的旋合的程度可以调节副圆盘10与主并线模1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达到控制各所述主束线孔4与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5或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11之间的过渡弯曲角度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当前穿过的导线的限位位置的调节。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主束线孔4、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5、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11、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16的孔径均与对应的被牵拉的软铜导线6的外径相匹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各所述主束线孔4、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5、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11、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16、所述中心束线通道7的孔内壁上均设置有达到镜面光洁度的纳米金刚石涂层。本并线模结构采用纳米金刚石涂层整体并线模,模具具有硬度高、抗拉强度大,孔壁可以达到镜面光洁度,摩擦系数小,各股导线在被拉移的过程中同模具摩擦时产生的热量较小。
本实用新型结构是在满足GB/T 3956-2008最大单线直径上设计,对传统绞线结构进行优化组合,采用不同标称截面导体股线单线根数相同,绞线采用同向正规排列绞合即每层股线绞向同该层绞线绞向向同,相邻层采用异向绞合。股线单线根数相同可通用于不同标称截面导体,可减少库存股线占有盘数,同时提高换规工作效率。同向绞合可使股线之间相互接触紧密,提高绞线的填充系数。新导体结构单线接触面大减少接触电阻,相同截面导体电阻更小,从而达到满足电阻要求的最佳实用截面。
本实用新型结构采用新型纳米金刚石涂层整体并线模,并线模无缝隙,光洁度高,摩擦系数小,股线受拉时流畅性较好且阻力小,各个模孔的强度大、不易磨损。
每股导线先用引线穿过并线模上的主并线模1、副并线模2,然后向下游的绞线设备拉移进行多股导线的绞合,导线在绞制旋转过后会继续向前牵引输送,从而会使得左侧下游并线后的多根导线被不断地向右并线输送,由于本实用新型中设计的主并线模1、副并线模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调节,且随着调节间隔距离的不同会存在每根导线可以在牵拉的过程中沿着不同的钝角弯曲程度向下游输送,因此可以实现多股导线并线后的间隔距离的小范围内调节,从而可以有效地调节在绞制时各个导线之间绞合的紧密度,从而可以实现根据制造需要调节绞制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在实际绞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的工艺来确定绞制的方案,其中,中心束线通道7内贯穿的软铜主导线8可以根据绞制类型的需要选择安装与否。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7)

1.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并线模、副并线模,所述副并线模由所述主并线模的中心贯通孔穿出,所述副并线模与所述主并线模为同轴设置,在所述主并线模上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主束线孔,在所述副并线模的右端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主束线孔相配合的第一副束线孔,在所述主并线模左侧的所述副并线模的外侧壁上安装有一并线导向调节机构,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用于实现调节所述主并线模与所述副并线模的相对间隔距离,通过对所述主并线模与所述副并线模的相对间隔距离的调节实现对由左向右穿过所述主并线模、所述副并线模的各软铜导线的被牵拉轨迹的调节,在所述副并线模的中心束线通道内贯穿有软铜主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并线模的左端为水平设置的圆柱状、右端为水平设置的圆台状;
在所述主并线模的中心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设置的所述中心贯通孔,在所述中心贯通孔内安装所述副并线模;
各所述主束线孔的结构相同,所述主束线孔的左端为水平段、右端为曲线段且中间设置有圆弧过渡段,各软铜导线分别由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的左端进入并贯穿至右端穿出后继续向所述副并线模上对应的副束线孔穿线,由所述副并线模穿出的各软铜导线进入绞制设备实现导线绞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贯通孔沿其长度方向的截断面为正方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并线模包括活动滑动插装在对应的所述中心贯通孔内的移位方管,所述移位方管的断面外部轮廓为正方形、内部为圆形,在所述移位方管的右端可拆卸的固连一副圆盘,在所述副圆盘的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副束线孔,在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的外侧均间隔设置有第二副束线孔,各相对应的第一副束线孔、第二副束线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移位方管的中心轴线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线导向调节机构包括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所述移位方管的左端外侧壁上的限位立座,在所述限位立座的偏心螺纹孔内旋合有一手拧锁定螺栓,所述手拧锁定螺栓的右端旋合伸至所述主并线模的左端面上对应的螺纹盲孔内,在所述限位立座的外围沿其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前置导向束线孔,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主束线孔的左端水平段同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主束线孔、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的孔径均与对应的被牵拉的软铜导线的外径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主束线孔、各所述第一副束线孔、各所述第二副束线孔、各所述前置导向束线孔、所述中心束线通道的孔内壁上均设置有达到镜面光洁度的纳米金刚石涂层。
CN202221659007.0U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Active CN219180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9007.0U CN219180280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9007.0U CN219180280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280U true CN219180280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5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9007.0U Active CN219180280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02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935398Y (zh) 异型单线成型绞合装置
CN101364460A (zh) 中心穿线式管绞机
CN111599534A (zh) 一种五金交电设备加工用电缆管式绞线装置
US6272828B1 (en) Double-twisting cable machine and cable formed therewith
CN210489318U (zh) 一种铜线绞线装置
CN210296037U (zh) 一种铜线绞线机的引线盘
CN219180280U (zh) 一种软铜导体绞制工序的并线组合模具结构
CN205384907U (zh) 一种导轮式分线盘机构
CN205406195U (zh) 一种线缆用绞丝机分线装置
CN114803675B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引导传送装置
CN105070409A (zh) 异形架空导线用拼合式并线模
CN105913973A (zh) 一种束丝机分线板组
CN105261424A (zh) 一次性束绞正规成型的方法和装置
CN212010538U (zh) 一种电线电缆的笼式成缆装置
CN205542186U (zh) 一种具有预扭功能的管绞机
CN114425587A (zh) 一种承力索单线自动校直方法
CN212127104U (zh) 一种电缆加工生产用高速束丝机
CN104700965A (zh) 一种紧压软结构导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紧压绞合装置
CN204424009U (zh) 一种紧压软结构导体的紧压绞合装置
CN110544564B (zh) 铜绞线的出口束线装置
CN103219092A (zh) 通信数据软线缆用高效绞合装置
CN219393038U (zh) 一种电缆制备用成缆绞线机
CN220020734U (zh) 一种同一笼体分层绞合一次成型工装治具
CN103065722B (zh) 超高压电缆导体的制作方法
CN219476392U (zh) 一种高速绞线机用分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Combined Mold Structure for the Twisting Process of Soft Copper Conductor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613

Pledgee: Yanggu Shandong rural commercial bank Limited by Share Ltd.

Pledgor: QILU CABL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51529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