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7866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7866U
CN219177866U CN202222760589.8U CN202222760589U CN219177866U CN 219177866 U CN219177866 U CN 219177866U CN 202222760589 U CN202222760589 U CN 202222760589U CN 219177866 U CN219177866 U CN 219177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th switching
air path
duct
switch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605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冠成
岑嘉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605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7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7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7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主风道,连接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变温单元,设置在所述主风道内,使吸入的空气发生温度变化,还包括:旁通风道,连接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风路切换部,设置在所述旁通风道内,控制壳体内的空气进入所述旁通风道或从所述旁通风道进入所述主风道。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调整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的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调湿装置或增湿器之类的空气调节设备是用于调节目标空间(例如,室内空间)的相对湿度和/或温度的空气处理装置。在进行调湿过程时,其根据空间内温湿度的变化或用户的需求,进行加湿或除湿处理,以达到对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增湿或除湿的效果。
一般的调湿装置,包括热交换单元、加热单元、加湿单元。当调湿装置进入除湿模式时,热交换单元与高湿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空气温度降低至结露点温度,从而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析出,为了使经过热交换单元除湿后的空气吹向室内时的温度适宜。因此,在热交换单元的下游侧进一步设置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对除湿后的空气加热,使其温度升高后再吹向室内,由此,调湿装置可以向室内提供温度与相对湿度适中的空气;当调湿装置进入加湿模式时,加湿单元对流经的空气进行加湿。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加湿效率,调湿装置通过设置在加湿单元的上游位置的热交换单元与加热单元提高空气的温度,从而提高空气的饱和相对湿度的阈值,当经处理后的高温的空气流经加湿单元时,空气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由此,调湿装置可以向室内提供湿度更高的空气。
但是,当热交换单元的制冷能力过大而导致热交换后温度过低时,最终吹出室内的空气的温度就有可能低于室内的露点温度。导致向室内送风的风口产生结露水,发生滴水等问题,造成用户的不适;进一步,当检测到有结露水产生时,有可能触发保护机制,停止加湿单元的运行,使得用户误以为机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由于现有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存在可能结露的问题,因此,为了抑制送风结露的课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能够抑制结露的空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主风道,连接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变温单元,设置在所述主风道内,使吸入的空气发生温度变化,还包括:旁通风道,连接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风路切换部,设置在所述旁通风道内,控制壳体内的空气进入所述旁通风道或从所述旁通风道进入所述主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变温单元包括:热交换部,与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相交换能量,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一风路切换板,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打开时,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到达所述热交换部的下游侧与经过所述热交换部后的空气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变温单元还包括:加热部,加热经过所述热交换部后的空气,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二风路切换板,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打开时,在所述热交换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到达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与经过所述加热部后的空气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变温单元还包括:加湿部,加湿经过所述加热部后的空气,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三风路切换板,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打开时,在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到达所述加湿部的下游侧与经过所述加湿部后的空气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还包括:风路切换控制部,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风路切换部的开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风路切换部的控制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打开,同时控制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和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风路切换部的控制模式还包括: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打开,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和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风路切换部的控制模式还包括: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打开,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和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抑制空气处理装置结露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一风路切换板打开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二风路切换板打开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三风路切换板打开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气处理装置100、壳体101、主风道110、进风口111、出风口112、变温单元120、热交换部121、加热部122、加湿部123、旁通风道130、风路切换部140、第一风路切换板141、第二风路切换板142、第三风路切换板143、风口150、第一连通口151、第二连通口152、第三连通口15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下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具体地,相对于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游侧,下游侧的方位词语均以空气在空气处理装置内流动的方向为参照定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例如可以是除湿加湿系统、除湿除菌系统、或者是调温调湿机。空气处理装置是为了对进入目标空间的空气进行处理的装置。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01、主风道110、变温单元120、旁通风道130、风路切换控制部140。
壳体101设置为箱状结构,例如长方体形状、正方体形状,其中,壳体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侧面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其中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相对设置。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壳体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状,例如圆柱形、棱柱形等。进一步地,壳体101包括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
进风口111为设于壳体101上的开口,用于使壳体外单元的空气进入到壳体内部单元中。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1设置于壳体101的一个侧面上,具体地,进风口111位于壳体101的第一壁面。在其他的可选实施例中,进风口也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其他位置,例如顶面或者底面等,其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
出风口112为设于相对于进风口111所在面的壳体上的开口,用于使壳体内单元的空气吹出到壳体外部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2设置于壳体101的一个侧面上,具体地,出风口112位于壳体101的与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在其他的可选实施例中,出风口也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其他位置,例如底面或者顶面等,其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和进风口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主风道110,设置在壳体101内连接进风口111至出风口112的风道,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可以经由主风道110最终从出风口112排出,主风道110设有变温单元120。
变温单元120,设置在主风道110内,使吸入的空气发生温度变化,具体地,温度的变化可以是指经过变温单元后的温度比吸入空气的温度低,或可以是指经过变温单元后的温度比吸入空气的温度高。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变温单元120包括:热交换部121、加热部122、加湿部123。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只包含热交换部、加热部、加湿部中的其中一个部件或两个部件组合使用,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除热交换部、加热部、加湿部之外的其他部件。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变温单元120的从进风口111到出风口112设置顺序为:热交换部121、加热部122、加湿部123。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也可以是加热部、热交换部、加湿部。
热交换部121,可以对进入空气处理装置的空气进行温度或/和湿度的调节,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部121例如可以是组成后述的制冷循环的一部分的热交换部,即盘管。热交换部121由中空的弯曲的铜管的组成,使该铜管内流动热介质与流经其表面的空气之间互相交换能量。热交换部121可以是能使经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气态热介质转换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并向外界散发热量的冷凝器;也可以是使热介质液体汽化的同时吸收外界热量的蒸发器。在制冷循环中,热交换部121可以起蒸发器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目标空间温度的目的;热交换部121也可以起冷凝器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目标空间温度的目的。
热交换部121设置在后述加热部122的上游侧,进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气首先通过热交换部121后再进入加热部122。
加热部122,设置在热交换部121的下游侧,加湿部123的上游侧,即设置在热交换部121和加湿部123之间,用于加热空气从而产生暖风/热风。加热部122可以是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等用于加热空气的装置。加热部122开启时,经过热交换部121的空气被加热后进入加湿部123;当加热部122关闭时,经过热交换部121的空气经过加热部122后温度保持不变,然后进入加湿部123。
加湿部123,设置在热交换部122的下游侧,通过水与空气混合使空气加湿的装置。加湿部123为可以通过调节其转速调整其产生的水量的转动式装置。例如加湿部123可以包括:加湿马达,水破碎部。
加湿马达,通过通电,驱动加湿回转轴转动。加湿马达的种类包括:能实现转速的无级调整的类型,例如可以是DC马达;也可以是只能按照固定档位对转速进行调整的类型,例如可以是AC马达。在其他的可选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马达。
水破碎部,使大颗粒的水滴与壁碰撞后,破碎成水雾状颗粒的装置。水破碎部是随着加湿回转轴的转动而转动结构,用于产生水雾颗粒,以对空气进行加湿。
旁通风道130,连接进风口111至出风口112的风道,从进风口111进入壳体101后的空气经过旁通风道130可以到达出风口112,即旁通风道130可以连通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旁通风道130既独立又能通过风口与主风道相通。旁通风道130可以包括:风口以及风路切换部。
风口150,设有多个开口,用于连通主风道110和旁通风道130,即经过旁通风道130中的空气可以从风口150进入主风道110,或者主风道110的空气可以通过风口150进入旁通风道130。风口150包括:第一连通口151、第二连通口152、第三连通口153。
第一连通口151,设置在热交换部121的下游侧,且位于加热部122的上游侧,连通旁通风道与热交换部的下游侧。
第二连通口152,设置在加热部122的下游侧,且位于加湿部123的上游侧,连通旁通风道与加热部的下游侧。
第三连通口153,设置在加湿部123的下游侧,连通旁通风道130与加湿部123的下游侧。
风路切换部140,设置在旁通风道130内,例如通过步进电机控制,可以自由控制开闭度以打开或截断旁通风道,使得壳体内的空气进入旁通风道或经旁通风道进入变温单元。当风路切换部140打开时,空气可以进入旁通风道130,例如从进风口111进入旁通风道130,或者经由风口150从主风道110进入旁通风道130;当风路切换部140截断旁通风道130,也就是说关闭时,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变温单元120,已在旁通风道130中的空气从旁通风道130经由风口150进入变温单元120。在本实施例中,风路切换部140包括第一风路切换板141、第二风路切换板142以及第三风路切换板143。
第一风路切换板141,设置在旁通风道130中,靠近进第一连通口151处。当第一风路切换板141关闭时,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无法进入旁通风道130,只能进入主风道110内。当第一风路切换板141打开时,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可以进入旁通风道130,例如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一部分经由旁通风道130到达热交换部121的下游侧,另一部分空气通过热交换部121到达热交换部121的下游侧。
第二风路切换板142,设置在旁通风道130中,设置在第一风路切换板141和后述的第三风路切换板143之间,第二风路切换板142位于旁通风道130的第一连通口151和第二连通口152之间。当第二风路切换板142关闭时,截断了旁通风道130的空气继续从旁通风道通130往出风口112,旁通风路130中的空气通过第一连通口151进入主风道110内的热交换部121的下游侧。当第二风路切换板152打开时,热交换部121的下游侧的一部分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口151进入旁通风道130,热交换部121的下游侧的另一部分空气可以穿过加热部122,到达加热部122的下游侧。
第三风路切换板143,设置在旁通风道130中,靠近出风口112处,第三风路切换板143位于旁通风道130的第二连通口152和第三连通口153之间。同理,当第三风路切换板143关闭时,截断了旁通风道130的空气继续从旁通风道130通往出风口112,进入旁通风道130的空气通过第二连通口152进入主风道110内的加热部122的下游侧。当第三风路切换板143打开时,加热部122的下游侧的一部分空气通过第二连通口152进入旁通风道130,加热部122的下游侧的另一部分空气直接穿过加湿部123,到达加湿部123的下游侧。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风路切换板141、第二风路切换板142以及第三风路切换板143为呈直板状结构说明,除此之外,根据旁通风道的形状,第一风路切换板、第二风路切换板以及第三风路切换板还可以是弯曲等形变结构。
风路切换控制部140,控制风路切换部的开闭度,可以以一定的角度打开或完全打开,或完全关闭。例如将风路切换板与旁通风道的壁之间的夹角调整为45°时,旁通风道只打开一半通道;如将风路切换板与旁通风道的壁之间的夹角调整为90°时,旁通风道关闭;将风路切换板与旁通风道的壁之间的夹角调整为0°时,旁通风道全部打开。在其他的可选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风路切换板与旁通风道之间的夹角的度数,从而精确控制风路切换部的通风大小。
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上述风路切换控制部140控制风路切换部至少有以下三种控制模式:
第一模式,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第一风路切换板141打开,同时控制第二风路切换板142和第三风路切换板143关闭。
第二模式,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第三风路切换板143打开,同时控制第一风路切换板141和第二风路切换板142关闭。
第三模式,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第二风路切换板142打开,同时控制第一风路切换板141、第三风路切换板143关闭。
为了使空气处理装置运行,空气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是将吸入的空气往目标空间吹出的送风部,该送风部可以设置在壳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外的独立部件。
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部件,与设于室外的室外装置(图中未示)连接。所说的室外装置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部件等部件,这些部件与空气调湿装置内的热交换部件通过配管连接,形成使热介质循环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是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的详细说明,以下对空气处理装置的运行进行说明。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一风路切换板打开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二风路切换板打开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三风路切换板打开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目标空间为室内,而目标空间外为室外;其中,本实施例以吸入外部空气,也就是吸入室外空气。本实施例以空气处理装置的热交换部作为蒸发器将经过热交换部的空气的温度下降,同时,加热部和加湿部打开的情况为例说明。
如图2所示,风路切换部在第一模式下,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第一风路切换板打开,第二风路切换板和第三风路切换板关闭。使得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一部分的空气进入主风道,一部分的空气进入旁通风道。进入主风道的空气经过热交换部后温度下降,而进入旁通风道内的空气温度保持从进风口进入后的温度一致,也就是说比经过热交换部后的空气的温度高。进入旁通风道后的空气由于第二风路切换板关闭,截断了空气继续往旁通风道前进,因此这部分的空气会从第一连通口进入主风道,与经过热交换部后的空气在热交换部的下游侧汇合,具有温度差的两股空气在热交换部的下游侧汇合时会发生能量的传递,使得在热交换下游侧的空气的温度升高,也就是说,进入加热部的空气的温度较原本的高。这样,尽管热交换部的制冷能力过大,也能有效地控制最终从空气处理装置吹到室内的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内的露点温度,抑制结露的产生,确保空气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
如图4所示,当空气处理装置100运行第二模式时,在第二模式下,风路切换控制部140控制第三风路切换板143打开,第一风路切换板141和第二风路切换板142关闭。由于第一风路切换板141和第二风路切换板142的关闭,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无法进入旁通风道130,而是从进入主风道110内依次进入热交换部121、加热部122。到达加热部122的下游侧后,第三风路切换板143的打开,使得在加热部122下游侧的一部分的空气从第二连通口152进入旁通风道130,一部分的空气进入加湿部123。进入加湿部123的空气与打散后的小颗粒水滴接触后温度下降,而进入旁通风道130内的空气温度保持温度一致,也就是说比经过加湿部123后的空气的温度高。进入旁通风道130后的空气经第三连通口153进入主风道,与经过加湿后的空气在加湿部123的下游侧汇合,具有温度差的两股空气在加湿部123的下游侧,也就是出风口上游侧汇合时会发生能量的传递,使得在加湿部123下游侧的空气的温度升高,也就是说,吹出室内的温度较原本的高。这样,温度的升高可以有效地控制最终从空气处理装置吹到室内的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内的露点温度,抑制结露的产生,确保空气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
除了解决结露问题,当加热部只有一个档位,也就是不能调节加热的大小时,通过调整旁通风道中风路切换部的开闭,调整加热部下游侧的温度,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3所示,在第三模式下,风路切换控制部140控制第二风路切换板142打开,第一风路切换板141、第三风路切换板143关闭。由于第一风路切换板141的关闭,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无法进入旁通风道130,而是从进入主风道110内的热交换部121,空气经过热交换部121后,到达热交换部121下游侧,这时,部分的空气沿着主风道110进入加热部122,而一部分的空气由于第二风路切换板142打开而通过第一连通口151进入旁通风道130。空气在旁通风道130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关闭的第三风路切换板143,截断了空气继续往旁通风道130前进,因此旁通风道130中的部分空气会从第二连通口152进入主风道110,与经过加热部122后的空气在加热部122的下游侧汇合。具有温度差的两股空气在加热部122的下游侧汇合时会发生能量的传递,使得在加热部122下游侧的空气的温度比通过加热部122吹出的温度降低,也就是说,将要进入加湿部的空气的温度较原本的低。这样,即使加热部只有一个档位,不能调节空气的温度,也能通过第二风路切换板的开闭调整温度,不仅能减低成本,还能防止空气过热,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另外,风路切换部除了上述三种模式的变化以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同时打开第一风路切换板141和第二风路切换板142,关闭第三风路切换板143;或同时打开第二风路切换板142和第三风路切换板143,关闭第一风路切换板141。
另外,风路切换部的模式不仅仅只能在热交换部作为蒸发器将经过热交换部的空气的温度下降,同时,加热部和加湿部打开的情况下运行,热交换部作为冷凝器将经过热交换部的空气的温度上升,或加热部、加湿部不打开的情况也是可以运行的。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
主风道,连接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
变温单元,设置在所述主风道内,使吸入的空气发生温度变化,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旁通风道,连接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
风路切换部,设置在所述旁通风道内,控制壳体内的空气进入所述旁通风道或从所述旁通风道进入所述主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温单元包括:
热交换部,与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相交换能量,
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一风路切换板,
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打开时,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到达所述热交换部的下游侧与经过所述热交换部后的空气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温单元还包括:加热部,加热经过所述热交换部后的空气,
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二风路切换板,
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打开时,在所述热交换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到达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与经过所述加热部后的空气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温单元还包括:加湿部,加湿经过所述加热部后的空气,
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三风路切换板,
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打开时,在所述加热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道到达所述加湿部的下游侧与经过所述加湿部后的空气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风路切换控制部,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风路切换部的开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切换部的控制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打开,同时控制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和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切换部的控制模式还包括: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打开,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和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切换部的控制模式还包括: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风路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风路切换板打开,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风路切换板和所述第三风路切换板关闭。
CN202222760589.8U 2022-10-19 2022-10-19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9177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0589.8U CN219177866U (zh) 2022-10-19 2022-10-19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0589.8U CN219177866U (zh) 2022-10-19 2022-10-19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7866U true CN219177866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1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60589.8U Active CN219177866U (zh) 2022-10-19 2022-10-19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7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53459B2 (ja) 空調用換気装置
KR101825873B1 (ko) 바이패스를 이용한 히트파이프 공기조화장치
CN110748974B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KR102216987B1 (ko) 양흡입 제가습장치
CN20748695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7285410B2 (ja)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113587221B (zh) 一种空调柜机及其湿度调控方法
CN107270448A (zh) 一种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10184058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장치
JP447800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9177866U (zh) 空气处理装置
KR100569548B1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18021682A (ja) 可動型の気化式加湿装置
JP343290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429835B2 (ja) 調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H0933065A (ja) 空気調和方法および装置
JP7281616B2 (ja) 換気システム
CN113167490B (zh) 带除湿功能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KR102535605B1 (ko) 2개의 외기전동댐퍼에 의하여 노점온도를 제어하는 대용량 항온항습장치
CN219103274U (zh) 整体式热泵空调
CN217635961U (zh) 除湿换气装置
CN215446811U (zh) 一种恒温恒湿控制装置
KR102538819B1 (ko) 공기정화 및 노점온도조절기능을 갖는 대용량 항온항습장치
KR100531299B1 (ko)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풍량 제어방법
JP2007139337A (ja) 換気空調装置、空調システム及び建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