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2175U - 动力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2175U
CN219172175U CN202223410353.8U CN202223410353U CN219172175U CN 219172175 U CN219172175 U CN 219172175U CN 202223410353 U CN202223410353 U CN 202223410353U CN 219172175 U CN219172175 U CN 219172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arrier
power source
transmission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1035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胜麟
高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1035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2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2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2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和车辆,动力总成包括第一动力源、第二动力源、第三动力源和行星差速器,行星差速器的太阳齿轮和行星齿轮均为柱形齿轮;行星差速器的太阳齿轮机构、行星架机构和齿圈机构中的一个形成为行星差速器的输入部,行星差速器的太阳齿轮机构、行星架机构和齿圈机构中的另外两个分别形成为行星差速器的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第一动力源与第一输出部传动连接,第二动力源与第二输出部传动连接,第三动力源与输入部传动连接。本申请提供的动力总成和车辆,可同时实现主动差速和被动差速的驱动模式,且占用空间小、装配精度相对较低。

Description

动力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动力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动力总成一般通过锥齿轮差速器来实现转弯时左右车轮的差速转动。然而这种差速方式无法主动地控制左右车轮的转速,且锥齿轮差速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占用空间大、装配精度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可同时实现主动差速和被动差速的驱动模式,且占用空间小、装配精度相对较低。
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动力源;
第二动力源;
第三动力源;以及
行星差速器,所述行星差速器包括太阳齿轮机构、行星架机构、行星齿轮和齿圈机构,所述太阳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机构上,所述齿圈机构包括内齿圈,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均为柱形齿轮;所述太阳齿轮机构、所述行星架机构和所述齿圈机构中的一个形成为所述行星差速器的输入部,所述太阳齿轮机构、所述行星架机构和所述齿圈机构中的一个形成为所述行星差速器的输入部,所述太阳齿轮机构、所述行星架机构和所述齿圈机构中的另外两个分别形成为所述行星差速器的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
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源与所述输入部传动连接。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动力总成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行星架机构包括行星架、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二行星齿轮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均设置在所述行星架上,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与所述行星架的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与所述行星架的轴线的距离;所述行星齿轮包括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上,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所述齿圈机构形成为所述输入部,所述太阳齿轮机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输出部,所述行星架机构形成为所述第二输出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内齿圈的齿数为所述太阳齿轮的齿数的两倍。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太阳齿轮机构还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太阳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行星架设有支撑孔,所述第一输出轴的部分通过轴承与所述支撑孔配合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行星架包括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连接,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孔包括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所述第一支撑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二支撑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孔且通过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孔配合设置,且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支撑孔配合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行星架机构还包括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同轴布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齿圈机构还包括齿圈支撑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齿圈支撑部之间通过第三轴承配合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太阳齿轮机构上设置有第一输入齿轮,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输入齿轮传动连接;和/或,所述行星架机构上设置有第二输入齿轮,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输入齿轮传动连接;和/或,所述齿圈机构还包括外齿圈,所述第三动力源与所述外齿圈传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源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传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还包括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源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传动比等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传动比。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动力源包括发动机、接合断开元件和第三传动机构,所述发动机通过所述接合断开元件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三传动机构与所述输入部传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动力源还包括第三电机和第四传动机构,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发动机之间通过所述第四传动机构连接,且所述第四传动机构通过所述接合断开元件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轮和本申请提供的动力总成,所述车轮包括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车轮传动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动力总成和车辆,可以通过所述第三动力源独立对行星差速器进行动力输入以实现被动差速,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动力源和所述第二动力源分别调节所述第一输出部和所述第二输出部的动力输出以实现主动差速,还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动力源和所述第二动力源分别独立对所述第一输出部和所述第二输出部进行动力输出以实现主动差速,具有优秀的动力性能和转向性能,且采用柱形齿轮的行星差速器相对于锥形齿轮的普通差速器具有占用空间小、装配精度低的优点。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和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的行星差速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被动差速模式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主动差速模式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综合差速模式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双电机纯电模式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发动机直驱模式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混动串联模式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混动并联模式的动力总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动力总成;
110、第一动力源;111、第一电机;112、第一传动机构;
120、第二动力源;121、第二电机;122、第二传动机构;
130、第三动力源;131、发动机;132、接合断开元件;133、第三传动机构;134、第三电机;135、第四传动机构;
140、行星差速器;10、太阳齿轮机构;11、太阳齿轮;12、第一输出轴;13、第一输入齿轮;20、行星架机构;21、行星架;211、第一行星架;212、第二行星架;221、第一行星齿轮轴;222、第二行星齿轮轴;23、支撑孔;231、第一支撑孔;232、第二支撑孔;24、轴承;241、第一轴承;242、第二轴承;243、第三轴承;25、第二输入齿轮;30、行星齿轮;31、第一行星齿轮;32、第二行星齿轮;40、齿圈机构;41、内齿圈;42、齿圈支撑部;43、外齿圈;51、第一输出部;52、第二输出部;53、输入部;
2000、车辆;2110、第一车轮;2120、第二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垂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其中,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10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总成1000和车辆2000。
如图1所示,动力总成1000包括第一动力源110、第二动力源120、第三动力源130和行星差速器140。如图2所示,行星差速器140包括太阳齿轮机构10、行星架机构20、行星齿轮30和齿圈机构40。太阳齿轮机构10包括太阳齿轮11,行星齿轮30可转动地设置在行星架机构20上,齿圈机构40包括内齿圈41,行星齿轮30分别与太阳齿轮11和内齿圈41啮合。其中,太阳齿轮11和行星齿轮30均为柱形齿轮,例如为柱形直齿轮或柱形斜齿轮。太阳齿轮机构10、行星架机构20和齿圈机构40中的一个形成为行星差速器140的输入部53,太阳齿轮机构10、行星架机构20和齿圈机构40中的另外两个分别形成为行星差速器140的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如图1所示,第一动力源110与第一输出部51传动连接,第二动力源120与第二输出部52传动连接,第三动力源130与输入部53传动连接。车辆2000包括车轮和动力总成1000,车轮包括第一车轮2110和第二车轮2120,第一输出部51与第一车轮2110传动连接,第二输出部52与第二车轮2120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一车轮2110和第二车轮2120可以分别为同轴的左车轮和右车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1000和车辆2000,可以通过第三动力源130独立对行星差速器140进行动力输入以实现被动差速,也可以通过第一动力源110和第二动力源120分别调节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的动力输出以实现主动差速,还可以通过第一动力源110和第二动力源120分别独立对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进行动力输出以实现主动差速,具有优秀的动力性能和转向性能,且采用柱形齿轮的行星差速器140相对于锥形齿轮的普通差速器具有占用空间小、装配精度低的优点。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行星架机构20包括行星架21、第一行星齿轮轴221和第二行星齿轮轴222,第一行星齿轮轴221和第二行星齿轮轴222均设置在行星架21上,且第一行星齿轮轴221与行星架21的轴线的距离小于第二行星齿轮轴222与行星架21的轴线的距离。行星齿轮30包括第一行星齿轮31和第二行星齿轮32,第一行星齿轮3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轴221上,第二行星齿轮3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轴222上,第一行星齿轮31分别与太阳齿轮11和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第一行星齿轮31分别与第二行星齿轮32和内齿圈41啮合。齿圈机构40形成为输入部53,太阳齿轮机构10形成为第一输出部51,行星架机构20形成为第二输出部52。
也就是说,行星架机构20为双级行星齿轮机构,各部件之间的转速关系为:
n1+(α-1)·n2-α·n3 = 0,即(n3-n1) / (n2-n3) = a-1
其中n1为太阳齿轮11的转速,n2为行星架21的转速,n3为内齿圈41的转速,α为内齿圈41的齿数和太阳齿轮11的齿数的比值。因此,当齿圈机构40形成为输入部53、太阳齿轮机构10形成为第一输出部51、行星架机构20形成为第二输出部52时,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可实现被动差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齿圈41的齿数为太阳齿轮11的齿数的两倍,即α=2,此时(n3-n1) / (n2-n3) = 1,此时根据行星齿轮机构的杠杆原理可以得到,行星差速器140可以实现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的输出为差速不差扭的状态,保证了车辆2000的转向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齿轮机构10还包括第一输出轴12,太阳齿轮11设置在第一输出轴12上。行星架21设有支撑孔23,第一输出轴12的部分通过轴承24与支撑孔23配合设置。利用行星架21形成支撑孔23支撑第一输出轴12,可省去部分支撑结构。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行星架21包括第一行星架211和第二行星架212,第一行星架211和第二行星架212之间通过第一行星齿轮轴221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222连接,太阳齿轮11和行星齿轮30均设置在第一行星架211和第二行星架212之间。将行星架21设置成具有分布在太阳齿轮11和行星齿轮30两侧的第一行星架211和第二行星架212,使得行星架21的转动稳定性更高。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孔23包括第一支撑孔231和第二支撑孔232,第一支撑孔231设置在第一行星架211上,第二支撑孔232设置在第二行星架212上。轴承24包括第一轴承241和第二轴承242,第一输出轴12的一部分穿过第一支撑孔231且通过第一轴承241与第一支撑孔231配合设置,且第一输出轴12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二轴承242与第二支撑孔232配合设置。利用行星架21为第一输出轴12提供了两个支撑点,可省去部分支撑结构。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齿圈机构40还包括齿圈支撑部42,行星架21与齿圈支撑部42之间通过第三轴承243配合设置。利用行星架21和齿圈支撑部42之间的配合进行相互支撑,可省去部分支撑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行星架21、第三轴承243和齿圈支撑部42在径向上自内而外依次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齿圈支撑部42、第三轴承243和行星架21在径向上自内而外依次设置。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齿轮机构10上设置有第一输入齿轮13,第一动力源110与第一输入齿轮13传动连接。行星架机构20上设置有第二输入齿轮25,第二动力源120与第二输入齿轮25传动连接。齿圈机构40还包括外齿圈43,第三动力源130与外齿圈43传动连接。第一动力源110、第二动力源120、第三动力源130均可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与行星差速器140的第一输出部51、第二输出部52、输入部53传动连接,结构简单、可靠、高效,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传动比。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源110包括第一电机111,第一电机111与第一输出部51传动连接,第二动力源120包括第二电机121,第二电机121与第二输出部52传动连接。第一电机111和第二电机121的设置,对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的主动差速具有较高的控制自由度。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源110还包括第一传动机构112,第一电机111通过第一传动机构112与第一输出部51传动连接,第二动力源120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122,第二电机121通过第二传动机构122与第二输出部52传动连接,第一传动机构112的传动比等于第二传动机构122的传动比,从而使得第一电机111和第二电机121分别对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的动力输出能力保持一致,保证了动力稳定性。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动力源130包括发动机131、接合断开元件132和第三传动机构133,发动机131通过接合断开元件132与第三传动机构133传动连接,且第三传动机构133与输入部53传动连接。接合断开元件132接合时,发动机131可以对行星差速器140的输入部53进行动力输入;接合断开元件132断开时,发动机131可以断开对输入部53的动力输入。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动力源130还包括第三电机134和第四传动机构135,第三电机134和发动机131之间通过第四传动机构135连接,且第四传动机构135通过接合断开元件132与第三传动机构133传动连接。接合断开元件132接合时,第三电机134可以对行星差速器140的输入部53进行动力输入,且发动机131和第三电机134之间通过第四传动机构135常连接,发动机131可以驱动第三电机134发电,第三电机134也可以带动发动机131启动。其中,接合断开元件132可以是同步器、离合器、单向离合器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1000及具有其的车辆2000具有多种工作模式:被动差速模式、主动差速模式、综合差速模式。
如图4所示,动力总成1000处于被动差速模式时,第一动力源110和第二动力源120不输出动力,第三动力源130对行星差速器140的输入部53进行动力输入,并通过行星差速器140实现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之间的被动差速。
如图5所示,动力总成1000处于主动差速模式时,第三动力源130不输出动力,第一动力源110和第二动力源120分别对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进行动力输入,从而实现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之间的主动差速。
如图6所示,动力总成1000处于综合差速模式时,第三动力源130对行星差速器140的输入部53进行动力输入,然后通过行星差速器140实现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之间的被动差速,同时第一动力源110和第二动力源120分别对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进行动力输入,从而主动调整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的转速。
当第一动力源110包括第一电机111、第二动力源120包括第二电机121、第三动力源130包括发动机131和第三电机134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1000及具有其的车辆2000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双电机纯电模式、发动机直驱模式、混动串联模式、混动并联模式。
如图7所示,动力总成1000处于双电机纯电模式时,接合断开元件132处于断开状态,发动机131不对输入部53输出动力,第一电机111通过第一输出部51驱动第一车轮2110,第二电机121通过第二输出部52驱动第二车轮2120。
如图8所示,动力总成1000处于发动机直驱模式时,接合断开元件132处于接合状态,第一动力源110和第二动力源120不输出动力,发动机131对输入部53输出动力,并通过行星差速器140驱动第一车轮2110和第二车轮2120。
如图9所示,动力总成1000处于混动串联模式时,接合断开元件132处于断开状态,发动机131带动第三电机134进行发电,第一电机111通过第一输出部51驱动第一车轮2110,第二电机121通过第二输出部52驱动第二车轮2120。
如图10所示,动力总成1000处于混动并联模式时,接合断开元件132处于接合状态,发动机131和第三电机134均可对输入部53输出动力,且第一动力源110和第二动力源120分别对第一输出部51和第二输出部52输出动力,从而实现对第一车轮2110和第二车轮2120的驱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总成1000和车辆2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动力源;
第二动力源;
第三动力源;以及
行星差速器,所述行星差速器包括太阳齿轮机构、行星架机构、行星齿轮和齿圈机构,所述太阳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机构上,所述齿圈机构包括内齿圈,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均为柱形齿轮;所述太阳齿轮机构、所述行星架机构和所述齿圈机构中的一个形成为所述行星差速器的输入部,所述太阳齿轮机构、所述行星架机构和所述齿圈机构中的另外两个分别形成为所述行星差速器的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
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源与所述输入部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机构包括行星架、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二行星齿轮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均设置在所述行星架上,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与所述行星架的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与所述行星架的轴线的距离;
所述行星齿轮包括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上,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
所述齿圈机构形成为所述输入部,所述太阳齿轮机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输出部,所述行星架机构形成为所述第二输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的齿数为所述太阳齿轮的齿数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齿轮机构还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太阳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
所述行星架设有支撑孔,所述第一输出轴的部分通过轴承与所述支撑孔配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包括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轴连接,所述太阳齿轮和所述行星齿轮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孔包括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所述第一支撑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二支撑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
所述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孔且通过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孔配合设置,且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支撑孔配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机构还包括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
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同轴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圈机构还包括齿圈支撑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齿圈支撑部之间通过第三轴承配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齿轮机构上设置有第一输入齿轮,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第一输入齿轮传动连接;
和/或
所述行星架机构上设置有第二输入齿轮,所述第二动力源与所述第二输入齿轮传动连接;
和/或
所述齿圈机构还包括外齿圈,所述第三动力源与所述外齿圈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源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源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传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源还包括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源还包括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传动比等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传动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源包括发动机、接合断开元件和第三传动机构,所述发动机通过所述接合断开元件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三传动机构与所述输入部传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动力源还包括第三电机和第四传动机构,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发动机之间通过所述第四传动机构连接,且所述第四传动机构通过所述接合断开元件与所述第三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和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所述车轮包括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车轮传动连接。
CN202223410353.8U 2022-12-16 2022-12-16 动力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9172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0353.8U CN219172175U (zh) 2022-12-16 2022-12-16 动力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0353.8U CN219172175U (zh) 2022-12-16 2022-12-16 动力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2175U true CN219172175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10353.8U Active CN219172175U (zh) 2022-12-16 2022-12-16 动力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21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2679B (zh) 双行星排四轴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US9638292B1 (en) CVT differential
CN108290485B (zh)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
CN107654591B (zh) 包含双行星齿轮组的多模式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
WO2022041545A1 (zh) 一种三挡平行轴式双电机三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US9664261B1 (en) Planetary differential CVT with anti-freewheel one way clutch
CN219172175U (zh) 动力总成和车辆
CN211731022U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N116373596A (zh) 高效四挡电驱桥传动系统
CN217574828U (zh) 电机单侧放置两档电驱动桥动力系统
CN217401607U (zh) 一种双电机直驱系统和车辆
JP382396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変速機
CN215552500U (zh) 一种双电机动力系统及汽车
CN110549837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114435106A (zh) 可用于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桥结构
CN115465094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驱总成、电驱系统以及车辆
CN211641819U (zh) 用于车辆的动力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592226U (zh) 用于车辆的混合动力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103621B (zh) 混合动力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401606U (zh) 一种双电机直驱系统和车辆
CN217401609U (zh) 一种双电机直驱系统和车辆
CN220785438U (zh) 车辆的变速器、动力系统和车辆
CN220009446U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其车辆
CN217396222U (zh) 一种双电机直驱系统和车辆
CN219045549U (zh) 多动力源变速器及汽车传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