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31022U -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31022U
CN211731022U CN202020097562.3U CN202020097562U CN211731022U CN 211731022 U CN211731022 U CN 211731022U CN 202020097562 U CN202020097562 U CN 202020097562U CN 211731022 U CN211731022 U CN 211731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gear
engine
power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975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华朝
费学安
华煜
王逢春
潘世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975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31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31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31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包括:电动发电单元、电机驱动单元和发动机;动力输出部,所述动力输出部与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机驱动单元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所述第一元件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元件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三元件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第三元件可选择性地制动。本申请的动力传动系统,极大地丰富车辆的工作模式,增加动力驱动的方式,提高驱动效率,提升动力传动系统的动力性能。

Description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和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和利用已逐渐地成为一种趋势。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车型中的一种,通过发动机和/或电机进行驱动,具有多种模式,可以改善传动效率、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但是,发明人所了解的相关技术中,部分动力传动系统无法实现多种工作模式,传动形式单一,部分动力传动系统虽然能够实现多种工作模式,但整体结构过于复杂,且无法实现发动机单独工作,没有增程模式,实用性能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传动系统,该动力传动系统能够实现多种工作模式,发动机可独立驱动,且有高低速挡,可实现增程模式,纯电模式可双电机驱动,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好,且整体结构简单,空间尺寸较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包括:电动发电单元、电机驱动单元和发动机;动力输出部,所述动力输出部与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机驱动单元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所述第一元件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元件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三元件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第三元件可选择性地制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电动发电单元和发动机通过行星齿轮机构与动力输出部相连,以及电机驱动单元与动力输出部配合,极大地丰富了车辆的工作模式,增加动力驱动的方式,以在不同的运行工况时,均可合理性地适应当前的运行工况,提高系统的驱动效率,降低油耗,提升动力传动系统的动力性能。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双离合器,所述双离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一个用于与所述第一元件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另一个用于与所述第三元件选择性地接合。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制动元件,所述制动元件用于将所述第三元件与变速器的壳体选择性地相连。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所述第一元件为太阳轮,所述第二元件为行星架,所述第三元件为齿圈。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所述电动发电单元、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发动机沿所述第一元件的轴向依次布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主传动轴,所述第一元件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主传动轴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所述第二元件空套设置于所述主传动轴,且所述第二元件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动力输出部包括:动力传动轴和设于所述动力传动轴上的第一输出齿轮和第二输出齿轮,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形成为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输入齿轮副,所述输入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所述第一输入齿轮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第二输入齿轮与所述第一元件相连。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动力传动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2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处于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连接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动力传动系统100,
电动发电单元11,第一输入齿轮111,第二输入齿轮112电机驱动单元12,电机输出齿轮121,发动机2,
行星齿轮机构3,第一元件31,第二元件32,传动齿轮321,第三元件33,主传动轴34,
动力输出部4,动力传动轴41,第一输出齿轮42,第二输出齿轮43,
双离合器5,第一接合部51,第二接合部52,
制动元件6,差速器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该动力传动系统100能够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具有燃油低速挡和高速挡,低速挡可输出较高扭矩,高速挡适合高速巡航工况,该系统利于提高系统效率,提升动力性,降低油耗,且在增程模式中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
如图1-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包括:电动发电单元11、电机驱动单元12、发动机2、行星齿轮机构3和动力输出部4。
如图1所示,电动发电单元11的输出端和发动机2的输出端均可与行星齿轮机构3动力耦合连接,且行星齿轮机构3与动力输出部4的输入端相连,以使电动发电单元11输出的驱动力和/或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均可输出给行星齿轮机构3,并输出至动力输出部4。其中,动力输出部4与差速器7的输入端相连,这样,行星齿轮机构3可将驱动输出给差速器7以用于驱动车辆运行。
行星齿轮机构3包括第一元件31、第二元件32和第三元件33,其中,第一元件31中的一个为齿圈、另一个为太阳轮,第一元件31与电动发电单元11的输出端相连,第二元件32与动力输出端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元件31和第三元件33可选择性地与发动机2的输出端相连。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第二元件32为行星架,即行星齿轮机构3通过行星架将动力输出给动力输出部4,进而向差速器7输出。这样,第一元件31和第三元件33均与行星架上的行星轮啮合,以使第一元件31上的驱动力和第三元件33上的驱动力均可通过第二元件32输出给动力输出部4。
由此,电动发电单元11输出的驱动力可通过第一元件31进入行星齿轮机构3,进而通过第二元件32输出。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可通过第一元件31进入行星齿轮机构3,也可通过第三元件33进入行星齿轮机构3,也就是说,本申请的发动机2可与电动发电单元11共同作用于第一元件31,以实现第一元件31到第二元件32的混合动力传递路径,或者发动机2也可作用于第三元件33,从第三元件33输出给第二元件32,从而实现发动机2和电动发电单元11不同路径的动力传递。
其中,第三元件33可选择性地制动,这样,在第三元件33处于非制动状态时,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可通过第三元件33输出给第二元件32,而在第三元件33处于制动状态时,第三元件33上无动力传递,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通过第一元件31输出给第二元件32,从而实现发动机2动力的不同路径切换。
由此,本申请通过行星齿轮机构3将电动发电单元11、发动机2与动力输出部4相连,可通过切换电动发电单元11、发动机2的工作状态和动力传递路径,以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从而丰富动力传动系统100的工作模式,利于适应不同的运行工况。
其中,电动发电单元11即可作为发电机,也可作为电动机。也就是说,在电动发电单元11作为电动机时,可单独进行动力输出,或者与发动机2共同进行动力输出。在电动发电单元11作为发电机时,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也可通过第一元件31直接输出给电动发电单元11,以用于电动发电单元11进行发电。
如图1所示,电机驱动单元12与动力输出部4的输入端相连,这样,电机驱动单元12输出的驱动力可直接作用于动力输出部4,进而输出给差速器7,实现电动驱动。可以理解的是,电机驱动单元12与动力输出部4直接相连,不需通过行星齿轮机构3,利于缩短动力传递路径,减少动力损失,从而可提高电动驱动的效率。
且电机驱动单元12可与电动发电单元11共同输出驱动力,或者电机驱动单元12可与发动机2共同输出驱动力,当然,电机驱动单元12、电动发电单元11和发动机2三者可同时输出驱动力,由此,极大地丰富了车辆的工作模式,增加动力驱动的方式,以在不同的运行工况时,通过切换三个动力源的工作状态,从而更加合理性地适应当前的运行工况,提高系统的驱动效率,降低油耗,提升动力传动系统100的动力性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电动发电单元11和发动机2通过行星齿轮机构3与动力输出部4相连,以及电机驱动单元12与动力输出部4配合,极大地丰富了车辆的工作模式,增加动力驱动的方式,以在不同的运行工况时,均可合理性地适应当前的运行工况,提高系统的驱动效率,降低油耗,提升动力传动系统100的动力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还包括:双离合器5。
其中,双离合器5的输入端与发动机2的输出端相连,且双离合器5用于将第一元件31和第三元件33中的一个与发动机2的输出端选择性地相连,以使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选择性地通过第一元件31或第三元件33进入行星齿轮机构3。
如图1所示,双离合器5包括第一接合部51和第二接合部52,第一接合部51和第二接合部52中的一个用于与第一元件31选择性地接合,第一接合部51和第二接合部52中的另一个用于与第三元件33选择性地接合。
如图1所示,第一接合部51用于与第一元件31接合,第二接合部52用于与第二元件32接合,这样,可通过双离合器5灵活地切换发动机2的驱动力输出路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元件31和第二元件32之间的传动比与第三元件33和第二元件32之间的传动比不同,使得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通过第一元件31或第三元件33输出的驱动挡位不同,以使发动机2至少具有低速挡和高速挡两种驱动挡位,由此,便于动力传动系统100在不同的运行状况时进行动力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还包括:制动元件6,制动元件6用于将第三元件33与变速器的壳体选择性地相连。具体地,如图1所示,制动元件6的一端连接在第三元件33(如第三元件33为齿圈)上,制动元件6的另一端连接在变速器壳体上,这样,在制动元件6的两端固定连接时,第三元件33实现制动,此时,第三元件33无动力传递,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可通过第一元件31输出给第二元件32。
这样,发动机2与行星齿轮机构3之间的动力传递方式通过双离合器5和制动元件6共同控制,利于实现不同挡位、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13所示,第一元件31为太阳轮,第二元件32为行星架,第三元件33为齿圈。也就是说,电动发电单元11与太阳轮相连,发动机2可通过双离合器5与太阳轮相连,也可以齿圈相连,且制动元件6用于对齿圈进行选择性地制动,从而利于控制发动机2、电动发电单元11与行星齿轮机构3之间的连接状态。
其中,如图1所示,电动发电单元11、第一元件31和发动机2沿第一元件31的轴向依次布置,也就是说,电动发电单元11和发动机2分别位于行星齿轮机构3的两侧,这样,电动发电单元11与行星齿轮机构3之间的距离、发动机2与行星齿轮机构3之间的距离均较小,由此,可缩短电动发电单元11与发动机2动力输出的路径长度,减少动力损失,提高驱动效率。
如图1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还包括:主传动轴34。第一元件31固定安装于主传动轴34,主传动轴34与电动发电单元11的输出端相连,如主传动轴34与电动发电单元11的电机轴集成为一体,且主传动轴34可选择性地与发动机2的输出端相连,如图1所示,主传动轴34与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可选择性相连,以与发动机2之间进行动力传递。
其中,如图1所示,第二元件32空套设置于主传动轴34,且第二元件32连接有传动齿轮321,传动齿轮321与动力输出部4的输入端相连,如图1所示,行星架空套于主传动轴34,行星架的第一端设有行星齿轮,且行星架的第二端设有传动齿轮321。这样,利于节省安装空间,降低空间占用率。且在第二元件32转动的过程中,主传动轴34能够对第二元件32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保证第二元件32进行可靠、准确地动力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输出部4包括:动力传动轴41和设于动力传动轴41上的第一输出齿轮42和第二输出齿轮43,第一输出齿轮42形成为动力输出部4的输入端,第二输出齿轮43与差速器7的输入端相连。如图1所示,第一输出齿轮42与行星架上的传动齿轮321啮合,以使行星齿轮机构3上的动力通过第一输出齿轮42、动力传动轴41以及第二输出齿轮43传递给差速器7,实现动力输出。
且如图1所示,电机驱动单元12的输出轴上设有电机输出齿轮121,电机输出齿轮121与第一输出齿轮42啮合,以使电机驱动单元12输出的驱动力也可通过动力输出部4输出给差速器7,从而实现动力输出。
由此,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通过双离合器5以及制动元件6之间的配合作用,再通过调整各个动力源的输出状态能够实现多种不同工作模式,如可实现两个燃油挡(低速、高速),纯电动三个前进挡位(驱动电机单独驱动、发电机单独驱动、双电机共同驱动)和一个倒挡(驱动电机反转实现倒挡),增程模式,混动ECVT模式,以及混动有固定速比的挡位(低速挡、高速挡)。
下面参考附图2-图12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能够实现的工作模式,以及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的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
一)、如图2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发动机2低速挡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接合,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断开,且制动器对齿圈进行制动。其中,发动机2处于工作状态,电动发电单元11和电机驱动单元12均处于非工作状态。
此时,发动机2单独驱动,驱动力由主传动轴34及太阳轮输入行星齿轮机构3,且通过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再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实现低速挡动力输出,在此工作模式下能够输出较高的扭矩,适用于行驶难度较大的路况。
二)、如图3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发动机2高速挡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接合,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结合,且制动器对齿圈无制动作用。其中,发动机2处于工作状态,电动发电单元11和电机驱动单元12均处于非工作状态。
此时,发动机2单独驱动,驱动力由齿圈和太阳轮同时输入行星齿轮机构3,且通过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再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实现高速挡动力输出,在此工作模式下能够输出较高的挡速,适用于高速巡航的路况,利于提高系统效率,降低油耗。
三)、如图4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第一种纯电动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断开,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断开,且制动器对齿圈无制动作用。其中,电动发电单元11和发动机2均处于非工作状态,电机驱动单元12处于工作状态。
此时,电机驱动单元12单独驱动,驱动力由第一输出齿轮42输入到动力输出部4,再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实现纯电动动力输出,在此工作模式下,动力传递路径短,驱动力消耗较低,动力传动系统100的工作效率高。
其中,电机驱动单元12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能够实现正转、反转的切换。这样在第一种纯电动工作模式下,电机驱动单元12正转实现前进挡,电机驱动单元12反转实现倒车挡。四)、如图5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第二种纯电动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断开,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断开,且制动器对齿圈制动。其中,电机驱动单元12和发动机2均处于非工作状态,电动发电单元11处于工作状态。
此时,电动发电单元11单独驱动,驱动力由太阳轮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且通过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再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
五)、如图6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第三种纯电动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断开,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断开,且制动器对齿圈制动。其中,发动机2处于非工作状态,电机驱动单元12和电动发电单元11均处于工作状态。
此时,电机驱动单元12和电动发电单元11共同驱动,电动发电单元11的驱动力由太阳轮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且通过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电机驱动单元12输出的驱动力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并由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实现双电机驱动,可输出较大扭矩。
六)、如图7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增程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接合,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断开,且制动器对齿圈无制动作用。其中,发动机2、电动发电单元11和电机驱动单元12均处于工作状态,且此时,电动发电单元11作为发电机。
此时,电机驱动单元12和发动机2共同驱动,电动发电单元11的驱动力由太阳轮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通过主传动轴34直接输出给电动发电单元11以用于电动发电单元11进行发电,同时电机驱动单元12输出的驱动力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并由第一输出齿轮42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
七)、如图8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第一种混动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接合,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断开,且制动器对齿圈制动。其中,发动机2、电动发电单元11均处于工作状态,电机驱动单元12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此时,电动发电单元11作为电动机。
此时,发动机2、电动发电单元11共同驱动,发动机2的驱动力和电动发电单元11的驱动力同时由太阳轮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通过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并由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
八)、如图9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第二种混动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接合,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断开,且制动器对齿圈无制动作用。其中,发动机2、电动发电单元11和电机驱动单元12均处于工作状态,且此时,电动发电单元11作为发电机。
此时,电机驱动单元12和发动机2共同驱动,发动机2的驱动力由太阳轮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一部分通过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另一部分通过主传动轴34直接输出给电动发电单元11以用于电动发电单元11进行发电,同时电机驱动单元12输出的驱动力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以与发动机2的一部分动力汇聚,并由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该混动挡位,可输出较大的扭矩。
九)、如图10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混动ECVT(可实现无级变速)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断开,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接合,且制动器对齿圈无制动作用。其中,发动机2、电动发电单元11和电机驱动单元12均处于工作状态,且此时,电动发电单元11作为发电机。
此时,电机驱动单元12和发动机2共同驱动,发动机2的驱动力由齿圈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并传递至行星轮,一部分通过行星轮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另一部分通过行星轮传递给太阳轮,并由太阳轮直接输出给电动发电单元11以用于电动发电单元11进行发电,同时电机驱动单元12输出的驱动力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以与发动机2的一部分动力汇聚,并由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该挡位,可实现无级变速,发动机2可工作在经济区间,效率较高,调速更灵活、范围宽。
十)、如图11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混动模式(第一种高速HEV(混合动力))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接合,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接合,且制动器对齿圈无制动作用。其中,发动机2、电动发电单元11均处于工作状态,电机驱动单元12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此时,电动发电单元11作为电动机。
此时,电动发电单元11和发动机2共同驱动,发动机2的驱动力由齿圈、太阳轮共同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同时电动发电单元11输出的驱动力由太阳轮输出给行星架,以与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汇聚,并由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并由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该挡位,行星排速比为1:1,系统可输出较高转速。
十一)、如图12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处于混动模式(第二种高速HEV(混合动力))工作模式,此时,双离合器5的第一接合部51与太阳轮接合,双离合器5的第二接合部52与齿圈接合,且制动器对齿圈无制动作用。其中,发动机2、电机驱动单元12均处于工作状态,电动发电单元11处于非工作状态。
此时,电机驱动单元12和发动机2共同驱动,发动机2的驱动力由齿圈、太阳轮共同输入到行星齿轮机构3,并由行星架以及传动齿轮321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电机驱动单元12输出的驱动力输出给第一输出齿轮42以与发动机2的一部分动力汇聚,并由第一输出齿轮42同时经动力传动轴41、第二输出齿轮43输出给差速器7,该混动挡位,可输出较大的扭矩。该挡位下,行星排速比为1:1,系统可输出较高转速。
由此,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采用了双离合器5,集成度高,控制更加灵活,能优化发动机2工作区间,提高效率。且采用单行星排,可通过双离合器5与制动元件6的控制,挡位实现较为容易,从而可实现上述多种工作模式,丰富动力传动系统100的工作模式,便于动力传动系统100适应多种不同的运行工况。
本申请还提出了另一些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如图13所示,在该动力传动系统100中,还包括:输入齿轮副,输入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输入齿轮111和第二输入齿轮112,第一输入齿轮111与电动发电单元11的输出轴相连,第二输入齿轮112与第一元件31相连。
由此,电动发电单元11输出的驱动力可依次通过第一输入齿轮111、第二输入齿轮112传递给太阳轮,或者发动机2输出的驱动力也可依次通过太阳轮、第二输入齿轮112和第一输入齿轮111输出给电动发电单元11以用于电动发电单元11进行发电。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调节电动发电单元11与发动机2扭矩合理匹配,另一方面可调节增程发电模式下发动机2与电动发电单元11之间的转速比,提高发电效率。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可极大地丰富车辆的工作模式,增加动力驱动的方式,以在不同的运行工况时,均可合理性地适应当前的运行工况,提高系统的驱动效率,降低油耗,提升整车性能,增强行业竞争力。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发电单元、电机驱动单元和发动机;
动力输出部,所述动力输出部与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机驱动单元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
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所述第一元件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元件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三元件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第三元件可选择性地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离合器,所述双离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一个用于与所述第一元件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另一个用于与所述第三元件选择性地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动元件,所述制动元件用于将所述第三元件与变速器的壳体选择性地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元件为太阳轮,所述第二元件为行星架,所述第三元件为齿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发动机沿所述第一元件的轴向依次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传动轴,所述第一元件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主传动轴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元件空套设置于所述主传动轴,且所述第二元件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部包括:动力传动轴和设于所述动力传动轴上的第一输出齿轮和第二输出齿轮,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形成为所述动力输出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齿轮副,所述输入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输入齿轮和第二输入齿轮,所述第一输入齿轮与所述电动发电单元的输出轴相连,所述第二输入齿轮与所述第一元件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
CN202020097562.3U 2020-01-16 2020-01-16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1731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97562.3U CN211731022U (zh) 2020-01-16 2020-01-16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97562.3U CN211731022U (zh) 2020-01-16 2020-01-16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31022U true CN211731022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82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97562.3U Active CN211731022U (zh) 2020-01-16 2020-01-16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3102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9884A (zh) * 2021-01-14 2021-04-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CN112659885A (zh) * 2021-01-14 2021-04-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9884A (zh) * 2021-01-14 2021-04-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CN112659885A (zh) * 2021-01-14 2021-04-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8050684A1 (en) Power output device, and hybrid automobile
CN112959881B (zh) 一种三档平行轴式可跛行带取力模块双电机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113879104B (zh) 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815399B (zh) 一种双两档位双电机混动系统
WO2022041545A1 (zh) 一种三挡平行轴式双电机三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211731022U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N110758084B (zh) 一种单电机电动汽车的多模式动力耦合系统
CN210174606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传动系统
CN109624687B (zh) 一种基于无级变速器的单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CN111361412A (zh) 一种单电机纯电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0174608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
CN216101510U (zh) 一种平行轴式双电机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210174609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
CN114857222A (zh) 一种多模式车用机电复合传动变速器
CN113580917A (zh) 一种四挡可跛行带取力模块双电机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108638846B (zh) 一种动力传动装置及车辆
CN220517975U (zh) 车辆的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9988989U (zh) 传动系统以及车辆
CN220390978U (zh) 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9988993U (zh) 传动系统以及车辆
CN211617414U (zh) 用于车辆的传动系统及车辆
CN219988988U (zh) 传动系统以及车辆
CN216101509U (zh) 一种四挡可跛行带取力模块双电机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220535395U (zh) 动力装置及车辆
CN218112349U (zh) 混合动力变速装置、混合动力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8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BYD Road,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3009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