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9928U -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9928U
CN219169928U CN202223398463.7U CN202223398463U CN219169928U CN 219169928 U CN219169928 U CN 219169928U CN 202223398463 U CN202223398463 U CN 202223398463U CN 219169928 U CN219169928 U CN 219169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piece
connecting piece
hing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9846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德原
董孝斌
程林江
刘得利
润军
雷帝
许超军
涂国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9846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9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9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9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包括底座、连接组件、承载组件及驱动机构,连接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及三个联动件,第一连接件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均连接有一个联动件,承载组件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及第三驱动组件。上述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中,通过在多个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的偏转角度,使得安装于承载组件上的工件随着在多方位上实现角度的调节,以便于在多个方位上分别加工工件上的多个待加工部位,从而提高了工件的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加工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加工工件时,例如激光打标,一般需要在多个方位上调节工件的倾斜角度,以便于对工件的多个待加工部位进行加工,现有的工件加工作业方式为通过将工件分别放置在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装夹治具上,以对工件上不同的待加工部位进行加工。然而,这种作业方式需要将工件多次安装至不同的装夹治具上,使得作业繁琐,劳动量大,导致工件的角度调节效率较低,进而影响工件的加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以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所述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包括:
底座;
连接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及三个联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联动件;
承载组件,用于承载工件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
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及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及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连接的所述联动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连接的所述联动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连接的所述联动件;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以使所述承载组件偏转至预定承载角度。
上述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中,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连接件转动,以使第一连接件转动时带动承载组件偏转,用以在其中一个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的偏转角度,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连接件转动,以使第二连接件转动时带动承载组件偏转,用以在另一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的偏转角度,通过第三驱动组件驱动第三连接件转动,以使第三连接件转动时带动承载组件偏转,用以在又一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的偏转角度。如此,通过在多个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的偏转角度,使得安装于承载组件上的工件随着在多方位上实现角度的调节,以便于在多个方位上分别加工工件上的多个待加工部位,从而提高了工件的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
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
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
第三铰接件,所述第三铰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
承载件,用于承载所述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铰接件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承载件;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带动第一支撑件转动,并使所述第一铰接件带动所述承载件偏转至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并使所述第二铰接件带动所述承载件偏转至预定角度,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三连接件带动第三支撑件转动,并使所述第三铰接件带动所述承载件偏转至预定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铰接体、第一转动轴及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体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体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带动所述第一铰接体转动,所述第一铰接体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轴带动所述承载件偏转;
所述第二铰接件包括第二铰接体、第二转动轴及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转动轴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体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体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转动轴带动所述第二铰接体转动,所述第二铰接体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带动所述承载件偏转;
所述第三铰接件包括第三铰接体、第三转动轴及第三旋转轴,所述第三转动轴连接于所述第三铰接体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旋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三铰接体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三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三转动轴带动所述第三铰接体转动,所述第三铰接体通过所述第三旋转轴带动所述承载件偏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固定体及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端及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固定体及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
所述第三支撑件包括第三固定体及第三支撑体,所述第三支撑体与所述第三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固定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体的一端及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支撑体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铰接件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主动件、第一活动件及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一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动件,所述第一主动件与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移动,并使所述第一主动件带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联动件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主动件、第二活动件及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活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主动件,所述第二主动件与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活动件移动,并使所述第二主动件带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联动件转动;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三主动件、第三活动件及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底座及所述第三活动件,所述第三活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三主动件,所述第三主动件与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所述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活动件移动,并使所述第三主动件带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所述联动件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止挡件,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第一活动件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所述第一活动件;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二止挡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沿所述第二活动件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活动件;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三止挡件,所述第三止挡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沿所述第三活动件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所述第三活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动件与所述底座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件与所述底座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活动件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三主动件与所述底座沿所述平行于所述第三活动件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及第三滑轨,所述第一滑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所述第二滑轨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活动件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所述第三滑轨沿平行于所述第三活动件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动件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一滑动体,所述第一滑动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主动件包括第二本体及第二滑动体,所述第二滑动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轨,所述第三主动件包括第三本体及第三滑动体,所述第三滑动体连接于所述第三本体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滑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可转动地插设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载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连接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及第三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底座、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及第三驱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承载装置 10
底座 11
底板 111
第一滑轨 112
第二滑轨 113
第三滑轨 114
凹槽 115
连接组件 12
第一连接件 121
第二连接件 122
第三连接件 123
联动件 124
承载组件 13
承载件 131
第一支撑件 132
第一固定体 1321
第一支撑体 1322
第二支撑件 133
第二固定体 1331
第二支撑体 1332
第三支撑件 134
第三固定体 1341
第三支撑体 1342
第一铰接件 135
第一铰接体 1351
第一转动轴 1352
第一旋转轴 1353
第二铰接件 136
第二铰接体 1361
第二转动轴 1362
第二旋转轴 1363
第三铰接件 137
第三铰接体 1371
第三转动轴 1372
第三旋转轴 1373
驱动机构 14
第一驱动组件 141
第一主动件 1411
第一本体 1411a
第一滑动体 1411b
第一活动件 1412
第一驱动件 1413
第一止挡件 1414
第二驱动组件 142
第二主动件 1421
第二本体 1421a
第二滑动体 1421b
第二活动件 1422
第二驱动件 1423
第二止挡件 1424
第三驱动组件 143
第三主动件 1431
第三本体 1431a
第三滑动体 1431b
第三活动件 1432
第三驱动件 1433
第三止挡件 14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案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10,包括底座11、连接组件12、承载组件13及驱动机构14,用于对具有多个加工部位的工件进行加工,示例性地,工件可以为手机零部件。
请一并参见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2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第三连接件123及三个联动件124,第一连接件121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连接件122,第二连接件122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三连接件123,第三连接件12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底座11,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及第三连接件123的一端均连接有一个联动件124,承载组件13用于承载工件并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及第三连接件123的另一端,驱动机构14包括第一驱动组件141、第二驱动组件142及第三驱动组件143,第一驱动组件141、第二驱动组件142及第三驱动组件143间隔设置在底座11上,第一驱动组件141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1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第二驱动组件142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2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第三驱动组件143连接于第三连接件123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第一驱动组件141、第二驱动组件142、第三驱动组件143分别用于驱动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第三连接件123转动,以使承载组件13偏转至预定承载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件124可以为齿轮。
上述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10中,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41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以使第一连接件121转动时带动承载组件13偏转,用以在其中一个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13的偏转方向和角度,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42驱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以使第二连接件122转动时带动承载组件13偏转,用以在另一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13的偏转方向和角度,通过第三驱动组件143驱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以使第三连接件123转动时带动承载组件13偏转,用以在又一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13的偏转方向和角度。如此,通过在多个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13的偏转角度,使得安装于承载组件13上的工件随着在多方位上实现角度的调节,以便于在多个方位上分别加工工件上的多个待加工部位,从而提高了工件的加工效率。
请一并参见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组件13包括承载件131、第一支撑件132、第二支撑件133、第三支撑件134、第一铰接件135、第二铰接件136及第三铰接件137。第一支撑件1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1,第二支撑件13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2,第三支撑件134的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件123,第一铰接件135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32的另一端,第二铰接件136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件133的另一端,第三铰接件137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支撑件134的另一端。承载件131用于承载工件,第一铰接件135的另一端、第二铰接件136的另一端及第三铰接件137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承载件131。第一驱动组件141用于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第一连接件121带动第一支撑件132转动,并使第一铰接件135带动承载件131偏转至预定角度。第二驱动组件142用于带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第二连接件122带动第二支撑件133转动,并使第二铰接件136带动承载件131偏转至预定角度。第三驱动组件143用于带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第三连接件123带动第三支撑件134转动,并使第三铰接件137带动承载件131偏转至预定角度。
在其中一个方位上调节承载件131的角度时,第一驱动组件141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以使第一连接件121带动第一支撑件132绕第一连接件121转动,并使第一铰接件135在第一支撑件132的带动下绕第一连接件121转动时,第一铰接件135自身也发生转动,并带动承载件131在其中一个方位上偏转至预定角度。
在另一方位上调节承载件131的角度时,第二驱动组件142驱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以使第二连接件122带动第二支撑件133绕第二连接件122转动,并使第二铰接件136在第二支撑件133的带动下绕第二连接件122转动时,第二铰接件136自身也发生转动,并带动承载件131在另一方位上偏转至预定角度。
在又一方位上调节承载件131的角度时,第三驱动组件143驱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以使第三连接件123带动第三支撑件134绕第三连接件123转动,并使第三铰接件137在第三支撑件134的带动下绕第三连接件123转动时,第三铰接件137自身也发生转动,并带动承载件131在又一方位上偏转至预定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141、第二驱动组件142及第三驱动组件143之间还可以进行协同作业,例如,第一驱动组件141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的同时,第二驱动组件142驱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或第一驱动组件141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的同时,第三驱动组件143驱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或第二驱动组件142驱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的同时,第三驱动组件143驱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或第一驱动组件141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的同时,第二驱动组件142驱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且第三驱动组件143驱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因此,通过进行不同的协同作业的方式,以便于在更多的方位上调节承载组件13的偏转角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承载组件13的角度的调节效率。
请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铰接件135包括第一铰接体1351、第一转动轴1352及第一旋转轴1353。第一转动轴1352连接于第一铰接体1351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32的另一端,第一旋转轴1353连接于第一铰接体1351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承载件131,第一支撑件132通过第一转动轴1352带动第一铰接体1351转动,第一铰接体1351通过第一旋转轴1353带动承载件131偏转;
如此,第一铰接体1351通过第一转动轴1352与第一支撑件132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一旋转轴1353与承载组件13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轴1352及第一旋转轴1353结构简单且易于加工,以便于提高第一铰接件135的生产效率。
第二铰接件136包括第二铰接体1361、第二转动轴1362及第二旋转轴1363,第二转动轴1362连接于第二铰接体1361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件133的另一端,第二旋转轴1363连接于第二铰接体1361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承载件131,第二支撑件133通过第二转动轴1362带动第二铰接体1361转动,第二铰接体1361通过第二旋转轴1363带动承载件131偏转。
如此,第二铰接体1361通过第二转动轴1362与第二支撑件133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二旋转轴1363与承载组件13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轴1362及第二旋转轴1363结构简单且易于加工,以便于提高第二铰接件136的生产效率。
第三铰接件137包括第三铰接体1371、第三转动轴1372及第三旋转轴1373,第三转动轴1372连接于第三铰接体1371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第三支撑件134的另一端,第三旋转轴1373连接于第三铰接体1371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承载件131,第三支撑件134通过第三转动轴1372带动第三铰接体1371转动,第三铰接体1371通过第三旋转轴1373带动承载件131偏转。
如此,第三铰接体1371通过第三转动轴1372与第三支撑件134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三旋转轴1373与承载组件13转动连接,第三转动轴1372及第三旋转轴1373结构简单且易于加工,以便于提高第三铰接件137的生产效率。
请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32包括第一固定体1321及第一支撑体1322,第一支撑体1322与第一连接件121沿垂直于第一连接件121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固定体13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撑体1322的一端及第一连接件121,第一支撑体132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铰接件135的一端。
第二支撑件133包括第二固定体1331及第二支撑体1332,第二支撑体1332与第二连接件122沿垂直于第二连接件122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固定体133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支撑体1332的一端及第二连接件122,第二支撑体133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铰接件136的一端。
第三支撑件134包括第三固定体1341及第三支撑体1342,第三支撑体1342与第三连接件123沿垂直于第三连接件123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三固定体13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三支撑体1342的一端及第三连接件123,第三支撑体13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铰接件137的一端。
如此,通过将第一支撑体1322与第一连接件121间隔设置,将第二支撑体1332与第二连接件122间隔设置,以及将第三支撑体1342与第三连接件123间隔设置,同时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及第三连接件123同轴设置,以使得第一支撑体1322、第二支撑体1332及第三支撑体1342与第一连接件121的轴线之间形成间距,并使第一支撑体1322、第二支撑体1332及第三支撑体1342分别通过第一铰接件135、第二铰接件136及第三铰接件137支撑于承载件131的边缘位置,以便于实现对承载件131的稳定支撑,从而提高了对承载件131支撑时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141包括第一主动件1411、第一活动件1412及第一驱动件1413,第一驱动件1413连接于底座11及第一活动件1412,第一活动件1412连接于第一主动件1411,第一主动件1411与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1的联动件124连接,第一驱动件1413用于驱动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并使第一主动件1411带动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1的联动件124转动;示例性地,第一驱动件1413可以为气缸。
如此,第一驱动件1413驱动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以使第一活动件1412带动第一主动件1411移动,并使第一主动件1411带动第一连接件121下端的联动件124转动,从而使得第一驱动组件141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通过将第一驱动组件141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21的周边位置使得第一驱动组件141安装空间更加充足。
第二驱动组件142包括第二主动件1421、第二活动件1422及第二驱动件1423,第二驱动件1423连接于底座11及第二活动件1422,第二活动件1422连接于第二主动件1421,第二主动件1421与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2的联动件124连接,第二驱动件1423用于驱动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并使第二主动件1421带动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2的联动件124转动;示例性地,第二驱动件1423可以为气缸。
如此,第二驱动件1423驱动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以使第二活动件1422带动第二主动件1421移动,并使第二主动件1421带动第二连接件122下端的联动件124转动,从而使得第二驱动组件142驱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通过将第二驱动组件142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22的周边位置使得第二驱动组件142安装空间更加充足。
第三驱动组件143包括第三主动件1431、第三活动件1432及第三驱动件1433,第三驱动件1433连接于底座11及第三活动件1432,第三活动件1432连接于第三主动件1431,第三主动件1431与连接于第三连接件123的联动件124连接,第三驱动件1433用于驱动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并使第三主动件1431带动连接于第三连接件123的联动件124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1433可以为气缸。
如此,第三驱动件1433驱动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以使第三活动件1432带动第三主动件1431移动,并使第三主动件1431带动第三连接件123下端的联动件124转动,从而使得第三驱动组件143驱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通过将第三驱动组件143设置于第三连接件123的周边位置使得第三驱动组件143安装空间更加充足。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141还包括第一止挡件1414,第一止挡件1414与第一驱动件1413沿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第一活动件1412,第二驱动组件142还包括第二止挡件1424,第二止挡件1424与第二驱动件1423沿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第二活动件1422,第三驱动组件143还包括第三止挡件1434,第三止挡件1434与第三驱动件1433沿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第三活动件1432。
如此,第一驱动件1413驱动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预定距离后,第一止挡件1414止挡第一活动件1412,以使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所移动的实际距离与预定距离一致,从而保证第一活动件1412所移动距离的精准度,第二驱动件1423驱动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预定距离后,第二止挡件1424止挡第二活动件1422,以使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所移动的实际距离与预定距离一致,从而保证第二活动件1422所移动距离的精准度,第三驱动件1433驱动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预定距离后,第三止挡件1434止挡第三活动件1432,以使第三活动件1432所移动的实际距离与预定距离一致,从而保证第三活动件1432所移动距离的精准度。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动件1411与底座11沿平行于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第二主动件1421与底座11沿平行于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第三主动件1431与底座11沿平行于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
如此,通过将第一主动件1411与底座11之间设置为滑动连接,以便于第一主动件1411滑动时降低第一主动件1411与底座11之间的磨损,通过将第二主动件1421与底座11之间设置为滑动连接,以便于降低第二主动件1421与底座11之间的磨损,通过将第三主动件1431与底座11之间设置为滑动连接,以便于降低第三主动件1431与底座11之间的磨损。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包括底板111、第一滑轨112、第二滑轨113及第三滑轨114。第一滑轨112沿平行于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第一驱动件1413设置,并滑动连接于第一主动件1411,第二滑轨113沿平行于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第二驱动件1423设置,并滑动连接于第二主动件1421,第三滑轨114沿平行于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第三驱动件1433设置,并滑动连接于第三主动件1431。
如此,通过将第一主动件1411滑动连接于第一滑轨112,以使第一滑轨112引导第一主动件1411稳定的移动,从而提高第一主动件1411移动时的稳定性,通过将第二主动件1421滑动连接于第二滑轨113,以使第二滑轨113引导第二主动件1421稳定地移动,从而提高了第二主动件1421的稳定性,通过将第三主动件1431滑动连接于第三滑轨114,第三滑轨114引导第三主动件1431稳定的移动,从而提高了第三主动件1431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动件1411包括第一本体1411a及第一滑动体1411b,第一滑动体1411b连接于第一本体1411a朝向底板111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第一滑轨112,第二主动件1421包括第二本体1421a及第二滑动体1421b,第二滑动体1421b连接于第二本体1421a朝向底板111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第二滑轨113,第三主动件1431包括第三本体1431a及第三滑动体1431b,第三滑动体1431b连接于第三本体1431a朝向底板111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第三滑轨114,第一本体1411a通过第一滑动体1411b与第一滑轨112滑动连接,以使第一本体1411a能够沿第一滑轨112稳定滑动,第二本体1421a通过第二滑动体1421b与第二滑轨113滑动连接,以使第二本体1421a能够沿第二滑轨113稳定滑动,第三本体1431a通过第三滑动体1431b于第三滑轨114滑动连接,以使第三本体1431a能够沿第三滑轨114稳定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第三本体均可以为齿条。
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还开设有凹槽115,第三连接件123的一端可转动地插设于凹槽115内,以使第三连接件123转动连接于底座11。
如此,通过将第三连接件123的一端插入到凹槽115内,以便于底座11能够通过凹槽115支撑第三连接件123稳定地转动,凹槽115的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
请一并参见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23所连接的联动件124背离底座11的一侧抵持于第二连接件122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第三连接件123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用于支撑第二连接件122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第二连接件122所连接的联动件124背离底座11的一侧抵持于第一连接件121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第二连接件122所连接的联动件124用于支撑第一连接件121所支撑的联动件124。
如此,通过连接于第三连接件123的联动件124对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2上的联动件124进行支撑,以使第三连接件123下端的联动件124能够支撑第二连接件122下端的联动件124及第二连接件122稳定的转动,从而提高第二连接件122的稳定性,通过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22上的联动件124对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1上的联动件124进行支撑,以使第二连接件122下端的联动件124能够支撑第一连接件121下端的联动件124及第一联动件124能够稳定地转动,从而提高了第一连接件121的稳定性。
上述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10作业的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41驱动第一连接件121转动,以使第一连接件121带动第一支撑件132绕第一连接件121转动,并使第一连接件121在第一支撑件132的带动下绕第一连接件121转动时,第一铰接件135自身随着转动并带动承载件131在其中一个方位上偏转至预定角度,以实现在其中一个方位上调节工件的偏转角度,以便于对工件上其中一个方位上的部位进行加工;
然后,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42驱动第二连接件122转动,以使第二连接件122带动第二支撑件133绕第二连接件122转动,并使第二铰接件136在第二支撑件133的带动下绕第二连接件122转动时,第二铰接件136自身也发生转动并带动承载件131在另一方位上偏转至预定角度,以便于对工件上另一个方位上的部位进行加工;
接着,通过第三驱动组件143驱动第三连接件123转动,以使第三连接件123带动第三支撑件134绕第三连接件123转动,并使第三铰接件137在第三支撑件134的带动下绕第三连接件123转动时,第三铰接件137自身也发生转动并带动承载件131在又一方位上偏转至预定角度,以便于对工件上又一个方位上的部位进行加工;
最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41与第二驱动组件142协同作业,以使第一连接件121及第二连接件122均带动承载组件13偏转,并使承载组件13偏转至预定角度,或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41、第二驱动组件142及第三驱动组件143协同作业,以使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及第三连接件123均带动承载组件13偏转,并使承载组件13偏转至预定角度,或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41与第三驱动组件143协同作业,以使第一连接件121及第三连接件123均带动承载组件13偏转,并使承载组件13偏转至预定角度,或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42与第三驱动组件143协同作业,以使第二连接件122及第三连接件123均带动承载组件13偏转,并使承载组件13偏转至预定角度,从而实现在其他多个方位上调节承载件131的偏转角度,以便于对工件上其他方位上的部位进行加工。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1);
连接组件(12),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21)、第二连接件(122)、第三连接件(123)及三个联动件(124),所述第一连接件(121)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所述第二连接件(122)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23),所述第三连接件(12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11),所述第一连接件(121)、所述第二连接件(122)及所述第三连接件(123)的一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联动件(124);
承载组件(13),用于承载工件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所述第二连接件(122)及所述第三连接件(123)的另一端;
驱动机构(14),包括第一驱动组件(141)、第二驱动组件(142)及第三驱动组件(143),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41)、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42)及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43)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41)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所连接的所述联动件(124),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42)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所连接的所述联动件(124),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43)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23)所连接的所述联动件(124);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41)、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42)、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43)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121)、所述第二连接件(122)、所述第三连接件(123)转动,以使所述承载组件(13)偏转至预定承载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13)包括:
第一支撑件(132),所述第一支撑件(1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
第二支撑件(133),所述第二支撑件(13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
第三支撑件(134),所述第三支撑件(13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23);
第一铰接件(135),所述第一铰接件(135)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32)的另一端;
第二铰接件(136),所述第二铰接件(136)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33)的另一端;
第三铰接件(137),所述第三铰接件(137)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134)的另一端;
承载件(131),用于承载所述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135)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铰接件(136)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铰接件(137)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承载件(131);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4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121)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121)带动第一支撑件(132)转动,并使所述第一铰接件(135)带动所述承载件(131)偏转至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42)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122)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122)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133)转动,并使所述第二铰接件(136)带动所述承载件(131)偏转至预定角度,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43)用于带动所述第三连接件(123)转动,所述第三连接件(123)带动第三支撑件(134)转动,并使所述第三铰接件(137)带动所述承载件(131)偏转至预定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铰接件(135)包括第一铰接体(1351)、第一转动轴(1352)及第一旋转轴(1353),所述第一转动轴(1352)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体(1351)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3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旋转轴(1353)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体(1351)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件(131),所述第一支撑件(132)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1352)带动所述第一铰接体(1351)转动,所述第一铰接体(1351)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轴(1353)带动所述承载件(131)偏转;
所述第二铰接件(136)包括第二铰接体(1361)、第二转动轴(1362)及第二旋转轴(1363),所述第二转动轴(1362)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体(1361)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33)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旋转轴(1363)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体(1361)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件(131),所述第二支撑件(133)通过所述第二转动轴(1362)带动所述第二铰接体(1361)转动,所述第二铰接体(1361)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1363)带动所述承载件(131)偏转;
所述第三铰接件(137)包括第三铰接体(1371)、第三转动轴(1372)及第三旋转轴(1373),所述第三转动轴(1372)连接于所述第三铰接体(1371)的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件(134)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旋转轴(1373)连接于所述第三铰接体(1371)的另一端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件(131),所述第三支撑件(134)通过所述第三转动轴(1372)带动所述第三铰接体(1371)转动,所述第三铰接体(1371)通过所述第三旋转轴(1373)带动所述承载件(131)偏转。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132)包括第一固定体(1321)及第一支撑体(1322),所述第一支撑体(132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体(13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体(1322)的一端及所述第一连接件(121),所述第一支撑体(132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件(135)的一端;
所述第二支撑件(133)包括第二固定体(1331)及第二支撑体(1332),所述第二支撑体(133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体(133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体(1332)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连接件(122),所述第二支撑体(133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件(136)的一端;
所述第三支撑件(134)包括第三固定体(1341)及第三支撑体(1342),所述第三支撑体(1342)与所述第三连接件(123)沿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23)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固定体(13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体(1342)的一端及所述第三连接件(123),所述第三支撑体(13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铰接件(137)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41)包括第一主动件(1411)、第一活动件(1412)及第一驱动件(1413),所述第一驱动件(1413)连接于所述底座(11)及所述第一活动件(1412),所述第一活动件(1412)连接于所述第一主动件(1411),所述第一主动件(1411)与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的所述联动件(124)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141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并使所述第一主动件(1411)带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1)的所述联动件(124)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42)包括第二主动件(1421)、第二活动件(1422)及第二驱动件(1423),所述第二驱动件(1423)连接于所述底座(11)及所述第二活动件(1422),所述第二活动件(1422)连接于所述第二主动件(1421),所述第二主动件(1421)与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的所述联动件(124)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1423)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并使所述第二主动件(1421)带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2)的所述联动件(124)转动;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43)包括第三主动件(1431)、第三活动件(1432)及第三驱动件(1433),所述第三驱动件(1433)连接于所述底座(11)及所述第三活动件(1432),所述第三活动件(1432)连接于所述第三主动件(1431),所述第三主动件(1431)与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23)的所述联动件(124)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1433)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并使所述第三主动件(1431)带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123)的所述联动件(124)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141)还包括第一止挡件(1414),所述第一止挡件(1414)与所述第一驱动件(1413)沿所述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所述第一活动件(1412);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42)还包括第二止挡件(1424),所述第二止挡件(1424)与所述第二驱动件(1423)沿所述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活动件(1422);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143)还包括第三止挡件(1434),所述第三止挡件(1434)与所述第三驱动件(1433)沿所述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用于止挡所述第三活动件(143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动件(1411)与所述底座(11)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件(1421)与所述底座(11)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三主动件(1431)与所述底座(11)沿所述平行于所述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的方向滑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1)包括底板(111)、第一滑轨(112)、第二滑轨(113)及第三滑轨(114),所述第一滑轨(112)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活动件(1412)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所述第一驱动件(1413)设置,所述第二滑轨(113)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活动件(1422)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所述第二驱动件(1423)设置,所述第三滑轨(114)沿平行于所述第三活动件(1432)移动的方向且相邻于所述第三驱动件(1433)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动件(1411)包括第一本体(1411a)及第一滑动体(1411b),所述第一滑动体(1411b)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1411a)朝向所述底板(111)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轨(112),所述第二主动件(1421)包括第二本体(1421a)及第二滑动体(1421b),所述第二滑动体(1421b)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1421a)朝向所述底板(111)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轨(113),所述第三主动件(1431)包括第三本体(1431a)及第三滑动体(1431b),所述第三滑动体(1431b)连接于所述第三本体(1431a)朝向所述底板(111)的一侧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滑轨(114)。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1)还开设有凹槽(115),所述第三连接件(123)的一端可转动地插设于所述凹槽(115)内,以使所述第三连接件(123)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11)。
CN202223398463.7U 2022-12-19 2022-12-19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Active CN219169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98463.7U CN219169928U (zh) 2022-12-19 2022-12-19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98463.7U CN219169928U (zh) 2022-12-19 2022-12-19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9928U true CN219169928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2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98463.7U Active CN219169928U (zh) 2022-12-19 2022-12-19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99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72941A (zh) * 2024-01-31 2024-03-08 深圳市森美协尔科技有限公司 角度调节装置及晶圆检测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72941A (zh) * 2024-01-31 2024-03-08 深圳市森美协尔科技有限公司 角度调节装置及晶圆检测系统
CN117672941B (zh) * 2024-01-31 2024-04-30 深圳市森美协尔科技有限公司 角度调节装置及晶圆检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69928U (zh) 可调节承载角度的承载装置
US6447224B2 (en) Machine tool with pivotal spindle head
CN201325215Y (zh) 一种用于激光打标机的转塔式升降台
US4891916A (en) Oscillatory or translational table for machine tools
CN101372053B (zh) 转角度带锯床
CN102133723A (zh) 卧式机床
CN208945886U (zh) 一种不锈钢餐具机械臂式夹具机构
CN217143941U (zh) 三轴机械手
CN108405759B (zh) 绕线机及绕线方法
CN216228583U (zh) 一种导轨磨床的立磨主轴头旋转机构
CN110465852B (zh) 一种槽楔360度倒角装置
CN108328333B (zh) 一种旋转工作台及面板检测装置
CN219901668U (zh) 一种长轴加工用抛光设备
CN110549183A (zh) 高精度立式针齿壳复合磨床
CN217123105U (zh) 一种发电机组装多角度定位平台
CN220260307U (zh) 一种铝型材切割送料装置
CN217776222U (zh) 一种低损耗能量的滑台
CN211393178U (zh) 一种平行度可调的放卷机构
CN219293406U (zh) 一种机加工用导料机构
CN221020314U (zh) 一种钢板加工用边框打磨装置
CN219485244U (zh) 法兰开槽装置
CN220240825U (zh) 高速切割机的高精度送料装置
CN214293558U (zh) 一种三轴圆弧面加工装置
CN219901251U (zh) 一种孔加工用摇臂钻床
CN218964813U (zh) 加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