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6411U - 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66411U CN219166411U CN202222735611.3U CN202222735611U CN219166411U CN 219166411 U CN219166411 U CN 219166411U CN 202222735611 U CN202222735611 U CN 202222735611U CN 219166411 U CN219166411 U CN 2191664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nitoring device
- trigger
- needle
- shell
- vivo monito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包括壳体、在体监测装置和助针组件,壳体的一端具有开口,施加器还包括触发单元,触发单元能够触发助针组件,以使在体监测装置朝向开口运动;施加器还包括底盖,底盖可拆卸地连接于开口,以与壳体配合围成容置腔室,在体监测装置和助针组件位于容置腔室,底盖具有止挡部,止挡部与触发单元止挡配合,以限制触发单元触发助针组件;底盖安装至壳体的状态下,止挡部与触发单元形成止挡,从而使触发单元无法完成触发动作,起到限制触发单元误触发的作用;当用户将底盖拆下后,止挡部失去对触发单元的止挡,触发单元能够正常运动触发,提高了施加器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提高了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
背景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活性物质敏感并将感知的生物活性物质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其中,葡萄糖传感器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生物传感器。CGM(连续血糖监测)是通过葡萄糖传感器连续地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使用时,用户需要将CGM产品的壳体放置在皮肤上,然后按压触发按钮,此时壳体内部的穿刺针和传感器引脚向皮肤运动并刺破人体皮肤,通过传感器上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液产生电化学反应,转化成电信号,并通过转化为血糖数值提供给使用者。
为了保证穿刺针和传感器的清洁,通常CGM产品为一次性产品,即用户按下触发按钮,使穿刺针和传感器运动完成植入动作后,该产品便不能再次使用。而由于触发按钮一般设置在壳体外表面,在CGM产品运输过程中或用户拿取、握持壳体时,极容易出现误触触发按钮的情况,导致穿刺针和传感器在用户未将壳体压在皮肤上时提前完成植入运动,进而导致该产品报废,这不仅导致现有监测装置施加器的使用体验欠佳,而且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此外,由于壳体的一端还设有供穿刺针和传感器通过的开口,因此在植入前,需要对穿刺针和传感器等部件进行密封灭菌处理,避免受到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在体监测装置和助针组件,所述壳体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施加器还包括触发单元,所述触发单元能够触发所述助针组件,以使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相对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开口运动;所述施加器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开口,以与所述壳体配合围成容置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和所述助针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室,所述底盖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触发单元止挡配合,以限制所述触发单元触发所述助针组件。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置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至少部分所述触发单元位于第二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位于第一腔室,所述止挡部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触发单元止挡配合。
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抵顶件,所述抵顶件能够朝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以触发所述助针组件,所述抵顶件具有两个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的触发凸起,两个所述触发凸起之间具有容置位,所述止挡部伸入所述容置位中。
其中一个所述触发凸起具有止挡筋,另一个所述触发凸起具有限位筋,所述助针组件具有配合部,所述止挡筋具有与所述配合部止挡的锁止位置,以及与所述配合部错位的触发位置,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壳体配合,以限制所述抵顶件自所述助针组件脱出。
所述底盖的至少部分区域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底盖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置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至少部分所述触发单元位于第二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位于第一腔室,所述底盖的端部与所述隔板抵接,所述隔板开设有通孔,所述止挡部穿过所述通孔且能够将所述通孔密封。
所述助针组件的一端沿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连接筋位,所述连接筋位围成安装位,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置于所述安装位,且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的外周与所述连接筋位抵接。
所述底盖还具有朝向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抵顶所述在体监测装置背离所述助针组件的一侧。
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助针组件位于所述内壳体内部,所述触发单元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内壳体或同时外露于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
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置于外壳体的触发按钮以及设置于内壳体的抵顶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抵顶件止挡配合;助针前,所述触发按钮与抵顶件抵接,所述抵顶件同时与外壳体和助针单元抵接以限制两者相对滑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包括壳体和底盖,所述底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开口,从而与所述壳体配合围成密封的所述容置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和所述助针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室内,从而在所述底盖拆下之前,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和所述助针组件始终位于密闭的空间内,防止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等对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和所述助针组件形成污染,保证二者的清洁。
此外,所述底盖安装至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底盖的所述止挡部与所述触发单元形成止挡,限制所述触发单元的运动,从而使所述触发单元无法完成触发动作,起到限制所述触发单元误触发的作用。当用户将所述底盖自所述壳体拆下后,所述止挡部失去对所述触发单元的止挡,所述触发单元能够正常运动触发,提高了所述施加器在整个施加过程中的可靠性,提高了使用体验。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置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至少部分所述触发单元位于第二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位于第一腔室,所述止挡部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触发单元止挡配合。所述隔板能够对底盖起到安装到位的提醒作用,当所述底盖与所述隔板抵顶后,表示所述底盖已安装到位。同时所述止挡部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触发单元配合,所述隔板上的过口能够对所述止挡部起到定位作用,保证所述止挡部与所述触发单元的准确配合,降低出厂前的装配难度。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一个所述触发凸起具有止挡筋,另一个所述触发凸起具有限位筋,所述助针组件具有配合部,所述止挡筋具有与所述配合部止挡的锁止位置,以及与所述配合部错位的触发位置,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壳体配合,以限制所述抵顶件自所述助针组件脱出。所述抵顶件通过移动使所述止挡筋与所述配合部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触发和止挡状态的切换,当二者对位时,所述止挡筋位于所述配合部朝向所述开口的运动路径上,从而所述止挡筋对所述配合部形成止挡,使所述助针组件无法运动,当二者错位时,所述止挡筋失去对所述配合部的止挡,所述助针组件带动所述在体监测装置朝向所述开口移动,完成植入动作。通过相对位置的变化实现止挡和解锁状态的切换,使得二者的止挡和解锁结构更加简单,简化所述施加器的内部结构,节约成本。此外,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壳体配合能够限制所述抵顶件朝向所述壳体外侧的移动距离,使所述抵顶件始终与所述助针组件保持连接关系,防止所述抵顶件从所述助针组件上脱落。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盖的至少部分区域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底盖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所述底盖伸入所述壳体内部,一方面减小了所述施加器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使得所述施加器整体体积更加小巧,方便运输携带,另一方面,所述底盖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接,增大了所述底盖与所述壳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所述底盖与所述壳体连接处的密封效果,保证所述容置腔室内的清洁。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助针组件的一端沿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连接筋位,所述连接筋位围成安装位,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置于所述安装位,且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的外周与所述连接筋位抵接。所述在体监测装置装入所述安装位后,所述连接筋位受到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的抵顶挤压而分别向外侧发生弹性形变,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抓紧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对所述在体监测装置起到固定作用,在保证所述在体监测装置不会从所述助针组件上轻易脱离的同时,还使得所述连接筋位对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的固定力较小,因此当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粘黏在皮肤表面时,能够在粘力作用下将所述在体监测装置从所述助针组件上拆下,使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留在皮肤表面。相较于在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和所述助针组件分别设置卡接结构以利用卡接固定的方式而言,降低了固定结构的加工难度,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的结构爆炸视图;
图2为图1中所述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述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述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述助针组件与所述内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助针组件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所述抵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所述助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述助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所述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的剖视图。
其中:
1壳体;11外壳体;111导向筋;12内壳体;121隔板;1211通孔;122导向槽;123限位槽;124导向滑槽;125解锁凸筋;13开口;14容置腔室;141第一腔室;142第二腔室;
2助针组件;21本体;211助推弹簧;212限位凸块;213连接筋位;214安装位;215导向滑条;216导向轨道;217止挡凸起;22助针部;221拉簧;222抵接翼;23配合部;24滑道;
3在体监测装置;
4底盖;41止挡部;
5触发单元;51触发按钮;52抵顶件;521触发凸起;5211止挡筋;5212限位筋;5213容置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包括壳体1、置于壳体1内的在体监测装置3和助针组件2,壳体1的一端具有开口13,施加器还包括触发单元5,触发单元5能够触发助针组件2,以使在体监测装置3相对于壳体1朝向开口13运动;施加器还包括底盖4,底盖4可拆卸地连接于开口13,以与壳体1配合围成容置腔室14,在体监测装置3和助针组件2位于容置腔室14,底盖4具有止挡部41,止挡部41与触发单元5止挡配合,以限制触发单元5触发助针组件2。
本实用新型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包括壳体1和底盖4,底盖4可拆卸地连接于开口13,从而与壳体1配合围成密封的容置腔室14,在体监测装置3和助针组件2位于容置腔室14内,从而在底盖4拆下之前,在体监测装置3和助针组件2始终位于密闭的空间内,减少在体监测装置3和助针组件2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等的接触,保证二者的清洁。
此外,底盖4安装至壳体1的状态下,底盖4的止挡部41与触发单元5形成止挡,限制触发单元5的运动,从而使触发单元5无法完成触发动作,起到限制触发单元5误触发的作用。当用户将底盖4自壳体1拆下后,止挡部41失去对触发单元5的止挡,触发单元5能够正常运动触发,提高了施加器在整个施加过程中的可靠性,提高了使用体验。
在施加器出厂前,底盖4即安装至壳体1,使助针组件2和在体监测装置3处于密闭的腔室内,避免运输等过程中被污染,同时防止触发单元5被误触发。用户使用前,需要先将底盖4从壳体1上拆下,使得开口13暴露,同时解除止挡部41对触发单元5的止挡,然后将开口13贴紧皮肤,按压触发单元5,使助针组件2和在体监测装置3一同向开口13运动,完成植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底盖4与壳体1的装拆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底盖4自开口13沿壳体1的轴向插入壳体1,在取下时,沿壳体1的轴向将底盖4拔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底盖4通过旋转固定于壳体1或者从壳体1上拆下,例如利用螺纹结构等。
优选的,助针组件2包括半壁针,在体监测装置3包括传感器,半壁针穿过在体监测装置3且传感器的触针容置于半壁针内部,以通过半壁针带动触针刺入用户皮下。进一步地,在体监测装置3朝向开口13的一侧具有黏结片,当其运动至与用户皮肤接触时,能够粘在用户皮肤表面,从而在植入完成后,在体监测装置3固定于用户皮肤表面。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半壁针的端部与壳体1的开口13之间具有一定空间,即壳体1对半壁针形成遮挡,不仅能够为助针组件2植入时提供一定的植入空间,同时半壁针不外露,还达到了半壁针隐藏设计的效果,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因为见到针头而感到恐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壳体1内部设有隔板121,隔板121将容置腔室14分为第一腔室141和第二腔室142,至少部分触发单元5位于第二腔室142,在体监测装置3位于第一腔室141,止挡部41穿过隔板121与触发单元5止挡配合。
隔板121能够对底盖4起到安装到位的提醒作用,当底盖4与隔板121抵顶后,表示底盖4已安装到位。同时止挡部41穿过隔板121与触发单元5配合,隔板121上的通孔1211能够对止挡部41起到定位作用,保证止挡部41与触发单元5的准确配合,降低出厂前的装配难度。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第二腔室142内设置有用于为助针组件2提供动力的动力组件,助针组件2与动力组件相连接,且助针组件2的部分区域穿过隔板121伸入至第一腔室141内,在体监测装置3固定于助针组件2的一端。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触发单元5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抵顶件52,抵顶件52能够朝向壳体1内部移动以触发助针组件2,抵顶件52具有两个朝向壳体1的内部延伸的触发凸起521,两个触发凸起521之间具有容置位5213,止挡部41伸入容置位5213中。
两个触发凸起521能够对止挡部41起到限位作用,使止挡部41始终位于容置位5213内,与抵顶件52保持稳定的止挡作用,防止止挡部41在挤压或磕碰下发生位移,失去对抵顶件52的止挡。
更进一步地,如图6、图7、图8所示,其中一个触发凸起521具有止挡筋5211,另一个触发凸起521具有限位筋5212,助针组件2具有配合部23,止挡筋5211具有与配合部23止挡的锁止位置,以及与配合部23错位的触发位置,限位筋5212与壳体1配合,以限制抵顶件52自助针组件2脱出。
抵顶件52通过移动使止挡筋5211与配合部2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触发和止挡状态的切换,当二者对位时,止挡筋5211位于配合部23朝向开口13的运动路径上,从而止挡筋5211对配合部23形成止挡,使助针组件2无法运动,当二者错位时,止挡筋5211失去对配合部23的止挡,助针组件2带动在体监测装置3朝向开口13移动,完成植入动作。通过相对位置的变化实现止挡和解锁状态的切换,使得二者的止挡和解锁结构更加简单,简化施加器的内部结构,方便用户操作,节约成本。
此外,限位筋5212与壳体1配合能够限制抵顶件52朝向壳体1外侧的移动距离,使抵顶件52始终与助针组件2保持连接关系,防止抵顶件52从助针组件2上脱落。
优选的,如图8所示,助针组件2在配合部23的一侧还设置有滑道24,抵顶件52朝向壳体1内部运动将助针组件2触发后,止挡筋5211与配合部23错开,并顺势进入滑道24内,在滑道24侧壁的止挡下,使止挡筋5211始终保持在滑道24内,从而将抵顶件52限制在触发位置,阻止抵顶件52向外回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底盖4的至少部分区域自开口13伸入壳体1内部,且底盖4的侧壁与壳体1的内壁抵接。
底盖4伸入壳体1内部,一方面减小了施加器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使得施加器整体体积更加小巧,方便运输携带,另一方面,底盖4的侧壁与壳体1的内壁相抵接,增大了底盖4与壳体1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底盖4与壳体1连接处的密封效果,保证容置腔室14内的清洁。
进一步地,如图1、图4、图11所示,壳体1内部设有隔板121,隔板121将容置腔室14分为第一腔室141和第二腔室142,至少部分触发单元5位于第二腔室142,在体监测装置3位于第一腔室141,底盖4的端部与隔板121抵接,隔板121开设有通孔1211,止挡部41穿过通孔1211且能够将通孔1211密封。
止挡部41穿过并密封通孔1211,将第一腔室141和第二腔室142分隔密封,保证第一腔室141内的密闭无菌环境。止挡部41可以为锥形结构,随着其伸入壳体1内,其与通孔1211配合处的直径越来越大,直至止挡部41将通孔1211完全封堵,或者,止挡部41设置有密封环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对于止挡部4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止挡部可以如图11所示的包括至少两根止挡杆,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图8、图11所示,助针组件2的一端沿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连接筋位213,连接筋位213围成安装位214,在体监测装置3置于安装位214,且在体监测装置3的外周与连接筋位213抵接。
在体监测装置3装入安装位214后,连接筋位213受到在体监测装置3的抵顶挤压而分别向外侧发生弹性形变,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抓紧在体监测装置3,对在体监测装置3起到固定作用,在保证在体监测装置3不会从助针组件2上轻易脱离的同时,还使得连接筋位213对在体监测装置3的固定力较小,因此当在体监测装置3粘黏在皮肤表面时,能够在粘力作用下将在体监测装置3从助针组件2上拆下,使在体监测装置3留在皮肤表面。相较于在在体监测装置3和助针组件2分别设置卡接结构以利用卡接固定的方式而言,降低了固定结构的加工难度,节约了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在体监测装置3朝向助针组件2的一侧的外周设置有圆弧面,以进一步减小连接筋位213和在体监测装置3的固定力,使在体监测装置3更容易从连接筋位213上拆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底盖4还具有朝向在体监测装置3延伸的支撑部,支撑部抵顶在体监测装置3背离助针组件2的一侧。
支撑部不仅能够对在体监测装置3起到抵顶支撑作用,在底盖4未拆下前,使在体监测装置3牢牢固定在助针组件2上,防止脱落。
本实施方式对于支撑部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支撑部可以为支撑环,也可以为多根支撑杆。优选的,支撑部为支撑环,以使支撑部能够与在体监测装置3配合进一步围成一个密封腔体,使在体监测装置3的触针以及助针组件2的半壁针容置在密封腔体内,进一步避免被污染。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5所示,壳体1包括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助针组件2位于内壳体12内部,触发单元5的一端外露于内壳体12或同时外露于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触发单元5包括设置于外壳体11的触发按钮51以及设置于内壳体12的抵顶件52,止挡部41与抵顶件52止挡配合;助针前,触发按钮51与抵顶件52抵接,抵顶件52同时与外壳体11和助针单元2抵接以限制两者相对滑动。
如图3所示,外壳体11设置有弹性筋位以构成触发按钮51,弹性筋位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形变的能力,当用户向内按压触发按钮51时,弹性筋位挤压触发抵顶件52向内部运动。
具体的,外壳体11设置有第一定位部,内壳体12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以对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的安装起到导向定位作用,如图3、图4、图6所示,第一定位部为导向筋111,第二定位部为导向槽122,当然,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具体使用中,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保持相对静止,二者之间无相对运动,内壳体12的一端设置有隔板121。
如图8、图9所示,助针组件2包括本体21以及助针部22,助针部22固定有半壁针,本体21置于内壳体12内部,内壳体12设置有沿壳体1轴向延伸的导向滑槽124,本体21具有导向滑条215,导向滑条215位于导向滑槽124内,并沿导向滑槽124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本体21设有引导助针部22助针和/或退针的导向轨道216,导向轨道216设置有止挡凸起217,助针部22设置有抵接翼222,抵接翼222与止挡凸起217相抵接,以限制助针部22向远端运动。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壳体1设置有解锁凸筋125,当助针部22与本体21一同朝向开口13运动至近端时,解锁凸筋125能够抵顶抵接翼222以使抵接翼222移动并与止挡凸起217脱离,使助针部向远端运动,实现退针操作的自动触发。
同时,如图6所示,内壳体12还设置有限位槽123,本体21对应设置有限位凸块212,以进一步确保助针组件2的运动可靠性。
如图1、图8所示,内壳体12内部设置有助推弹簧211,助推弹簧211的一端作用于内壳体12,另一端作用于本体21,且施加器安装完毕的状态下,助推弹簧211处于压缩状态,当用户按下触发单元5,使抵顶件52与助针组件2的配合部错位后,助针组件2携带在体监测装置3在助推弹簧211的弹力作用下朝向开口13运动,半壁针携带在体监测装置3的触针刺入皮下,在体监测装置3与皮肤表面接触并粘黏,完成植入。
此外,如图1、图8所示,助针组件2还包括拉簧221,拉簧221的一端固定于助针部22,另一端固定于本体21,且初始状态下拉簧221处于拉伸状态,本体21具有用于限制助针部22运动的限位结构,当助针部22和本体21一同朝向开口13运动完成植入后,限位结构受到壳体1的触发,使得限位结构失去对助针部22的止挡,助针部22在拉簧221的拉力作用下朝向背离开口13的方向运动,完成退针,在体监测装置3则粘黏在皮肤表面。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包括壳体、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在体监测装置和助针组件,所述壳体的一端具有开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加器还包括触发单元,所述触发单元能够触发所述助针组件,以使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相对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开口运动;
所述施加器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开口,以与所述壳体配合围成容置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和所述助针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室,所述底盖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触发单元止挡配合,以限制所述触发单元触发所述助针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置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至少部分所述触发单元位于第二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位于第一腔室,所述止挡部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触发单元止挡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抵顶件,所述抵顶件能够朝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以触发所述助针组件,所述抵顶件具有两个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的触发凸起,两个所述触发凸起之间具有容置位,所述止挡部伸入所述容置位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个所述触发凸起具有止挡筋,另一个所述触发凸起具有限位筋,所述助针组件具有配合部,所述止挡筋具有与所述配合部止挡的锁止位置,以及与所述配合部错位的触发位置,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壳体配合,以限制所述抵顶件自所述助针组件脱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盖的至少部分区域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底盖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置腔室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至少部分所述触发单元位于第二腔室,所述在体监测装置位于第一腔室,所述底盖的端部与所述隔板抵接,所述隔板开设有通孔,所述止挡部穿过所述通孔且能够将所述通孔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针组件的一端沿自身周向设置有多个连接筋位,所述连接筋位围成安装位,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置于所述安装位,且所述在体监测装置的外周与所述连接筋位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盖还具有朝向所述在体监测装置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抵顶所述在体监测装置背离所述助针组件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助针组件位于所述内壳体内部,所述触发单元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内壳体或同时外露于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置于外壳体的触发按钮以及设置于内壳体的抵顶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抵顶件止挡配合;助针前,所述触发按钮与抵顶件抵接,所述抵顶件同时与外壳体和助针单元抵接以限制两者相对滑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35611.3U CN219166411U (zh) | 2022-10-17 | 2022-10-17 | 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35611.3U CN219166411U (zh) | 2022-10-17 | 2022-10-17 | 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66411U true CN219166411U (zh) | 2023-06-13 |
Family
ID=86668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35611.3U Active CN219166411U (zh) | 2022-10-17 | 2022-10-17 | 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66411U (zh) |
-
2022
- 2022-10-17 CN CN202222735611.3U patent/CN2191664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70245798A1 (en) | Sensor inserting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2294303A (zh) | 一种用于承载传感器的容器及其容器操作方法 | |
CN113499126B (zh) | 植入器及植入方法 | |
CN216060518U (zh) | 医疗设备及医疗辅助装置 | |
WO2023138571A1 (zh) | 经皮分析物传感器系统及使用方法 | |
CN114391834A (zh) | 体表附接单元 | |
CN114391838B (zh) | 植入器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3499067A (zh) | 分离式传感器电极固定结构 | |
CN110664415A (zh) | 一种敷贴装置 | |
JP4308483B2 (ja) | 穿刺用ユニットおよび穿刺装置 | |
CN219166411U (zh) | 一种在体监测装置施加器 | |
CN115969371B (zh) |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器植入装置 | |
CN219166414U (zh) |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器 | |
CN219166416U (zh) |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装置 | |
CN115005816B (zh) | 传感器组件保护装置、组装工艺及分析物浓度监测系统 | |
CN115779124A (zh) |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器灭菌组件及持续血糖监测器 | |
CN117897091A (zh) | 分析物传感器固定装置 | |
CN216907974U (zh) | 助针器组件、动态血糖仪自动植入安装机构 | |
CN219166413U (zh) |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装置 | |
CN219167165U (zh) |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器灭菌组件及持续血糖监测器 | |
CN218922587U (zh) | 一种生物监测传感器植入装置 | |
CN118044808A (zh) |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 |
CN219166412U (zh) |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装置 | |
WO2024160114A1 (zh) | 生理体征检测装置 | |
CN115919305B (zh) | 一种生物监测传感器植入装置及持续血糖监测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