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4636U -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4636U
CN219164636U CN202223182640.8U CN202223182640U CN219164636U CN 219164636 U CN219164636 U CN 219164636U CN 202223182640 U CN202223182640 U CN 202223182640U CN 219164636 U CN219164636 U CN 219164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light detection
night vision
vehicle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826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越高
高站伟
祁昌恒
王敏
夏建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Priority to CN2022231826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4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4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46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包括:下壳体,用于封闭所述下壳体顶部的上盖;所述下壳体内腔的底部设有用于安装各个部件的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上设有夜视摄像机构;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用于辅助夜视摄像机构工作的辅助组件。该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通过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的配合使用,使其融合图像具有微光处理和红外处理的效果,在温度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微光成像反应具体情况,并对红外图像的场景信息进行补充,利用观察者对场景信息的理解,采用红外成像技术与微光成像技术融合,使最终显示的图像较为清晰,且观察者在长时间的观察下不易产生疲劳感,并使其模块化,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夜视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夜视系统典型应用是辅助驾驶,无论是军用或者民用,在天气条件较差的夜间环境,特别是有军事静默需求条件下的秘密行动,车载夜视仪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配置。车载夜视仪需要应用于各类通用车辆,包括指挥车、牵引车、运输车、通用特种车。车载夜视仪需要能够实时探测和显示车辆前方路况的视频图像,辅助驾驶员驾驶车辆,提升驾驶安全性。
夜视仪利用红外线或放大天然微光的原理,进行夜间观察和瞄准的仪器,现代坦克的夜视仪多采用热成像仪器,通过目标与背景的温度差发现和识别目标,有的采用微光电视,车长和炮长可同时从屏幕上观察发现目标。
现有夜视仪视场范围偏小,不能满足车辆拐弯、上坡时视野需求,存在一定盲区,且单一红外型夜视仪在细节特征显示上能力较弱,难以从显示器上识别出路面上自然坑的深浅、潮湿或泥泞路面上自然坑位置,而单一的微光成像器件遇到强光的情况下会产生晕光现象,导致微光成像期间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具有视场范围广、微光红外图像融合、模块化等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包括:
下壳体,用于封闭所述下壳体顶部的上盖;
所述下壳体内腔的底部设有用于安装各个部件的安装底板;
所述安装底板上设有夜视摄像机构;
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用于辅助夜视摄像机构工作的辅助组件;
其中,所述夜视摄像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的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外部的三个微光探测组件、设于所述上盖上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外部的红外探测组件、置于所述下壳体内部的交换机、固定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的固定支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供电电源。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下壳体和上盖可以组成密封箱体,使其可以安装在车体上,利用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的配合使用,可以组成微光与红外的融合图像,使其融合图像具有微光处理和红外处理的效果,在温度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微光成像反应具体情况,并对红外图像的场景信息进行补充,利用观察者对场景信息的理解,在遇到强光情况下,可采用红外成像设备继续工作,避免丢失场景信息,而且,可以采用红外成像技术与微光成像技术融合,最终效果上,实现了红外微光全分辨率的快速拼接融合、不同场景下红外微光融合的特征风格增强,且观察者在长时间的观察下不易产生疲劳感。
且多个微光探测组件可以组成广角的大视场拼接融合,进一步降低了拍摄死角的存在,从而缩小视野盲区,提高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红外探测组件与位于中间位置处的微光探测组件为垂直状态,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的主视场为水平69.8°×垂直56.8°。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红外探测组件和微光探测组件的单独使用,可以形成主视场,使其显示的图像为红外与微光的融合图像,兼具两者的优点,并相辅相成,降低单独使用而产生的缺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另外两个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呈外八形设置,三个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所述红外探测组件可拼接为水平130.2°×垂直56.8°的拼接视场。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外八形设置分布的微光探测组件,可以形成辅助视场,与主视场相辅相成,形成大视场的广角拍摄,缩小视野盲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交换机与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信号连接,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电连接。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交换机可以使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录入的图像进行信息处理交换,而供电电源则起到供电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的微光探测前盖、与所述微光探测前盖相互拼接的微光探测后盖、位于所述微光探测前盖内部且延伸至所述下壳体外部的微光镜头、设于所述微光探测前盖内部的探测器、以及置于所述微光探测后盖内部并与所述探测器电连接的电路板。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微光探测前盖和微光探测后盖可以组成壳体,然后微光镜头搭配探测器进行微光图像录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壳体上设有用于遮盖所述微光探测组件的窗口,所述窗口的周围设有用于封闭的压圈,所述压圈上设有用于遮雨的防水檐,所述下壳体底部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固定板。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窗口可以对露出的微光镜头进行遮挡,从而隔绝外界的环境,延长使用寿,利用压圈可以将窗口安装在下壳体上,通过防水檐可以遮雨,防止雨水影响图像的录入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壳体上用于与所述交换机导线连接的第一网络转换口,所述下壳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网络转换口下方设有与所述供电电源导线连接的第一电源转换口。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网络转换口可以与显示器进行网口连接,从而将融合的图像利用显示器进行显示,方便车内的人员观察,而第一电源转换口则可以利用外界电源给供电电源充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器,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所述车载辅助夜视仪将所获取的图像通过与其电信号连接的所述显示器进行显示,所述显示器包括:显示器前盖以及与所述显示器前盖相互卡合的显示器后盖,所述显示器后盖上设有可旋转的旋转支架,所述显示器前盖上设有用于显示的显示屏幕。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显示器前盖、显示器后盖和显示屏幕可以组成显示器结构,然后通过旋转支架可以安装在车内,由于旋转支架与显示器后盖为可旋转式设置,从而可以根据车内人员的需求更改角度,提高了实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显示器后盖的背面设有用于电源接入的第二电源转换口,且靠近所述第二电源转换口的位置处设有用于网络连接线接入的第二网络转换口。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源转换口可以外界的电源接头连接,从而对显示器进行供电,利用第二网络转换口可以与夜视仪进行网络连接,从而将夜视仪显示的图像进行播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显示器前盖与所述显示器后盖的拼接处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圈,所述显示器后盖的内壁设有用于进一步密封的胶条。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密封圈和胶条可以增加显示器前盖与显示器后盖的密封性,且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器前盖和显示器后盖的连接强度,在车内振动的情况下,也不影响内部的显示元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通过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的配合使用,可以组成微光与红外的融合图像,使其融合图像具有微光处理和红外处理的效果,在温度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微光成像反应具体情况,并对红外图像的场景信息进行补充,利用观察者对场景信息的理解,采用红外成像技术与微光成像技术融合,使最终显示的图像较为清晰,图像显示明确,便于观察细微情况,且观察者在长时间的观察下不易产生疲劳感,并使其模块化,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夜视仪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夜视仪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夜视仪的结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底板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器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器的背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器的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下壳体;2、上盖;3、安装底板;4、微光探测组件;401、微光探测前盖;402、微光探测后盖;403、微光镜头;404、探测器;405、电路板;5、红外探测组件;6、交换机;7、固定支架;8、供电电源;9、窗口;10、压圈;11、防水檐;12、固定板;13、第一网络转换口;14、第一电源转换口;15、显示器前盖;16、显示器后盖;17、旋转支架;18、显示屏幕;19、第二电源转换口;20、第二网络转换口;21、密封圈;22、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如图1至图4,包括:下壳体1,用于封闭下壳体1顶部的上盖2;下壳体1内腔的底部设有用于安装各个部件的安装底板3;安装底板3上设有夜视摄像机构;设于安装底板3上用于辅助夜视摄像机构工作的辅助组件;其中,夜视摄像机构包括:设于安装底板3上的并延伸至下壳体1外部的三个微光探测组件4、设于上盖2上并延伸至下壳体1外部的红外探测组件5、置于下壳体1内部的交换机6、固定于安装底板3上的固定支架7、以及安装于固定支架7上的供电电源8。
具体的,下壳体1和上盖2可以组成密封箱体,使其可以安装在车体上,利用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的配合使用,可以组成微光与红外的融合图像,使其融合图像具有微光处理和红外处理的效果,在温度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微光成像反应具体情况,并对红外图像的场景信息进行补充,利用观察者对场景信息的理解,在遇到强光情况下,可采用红外成像设备继续工作,避免丢失场景信息,而且,可以采用红外成像技术与微光成像技术融合,使最终显示的图像较为清晰,图像显示明确,便于观察细微情况,且观察者在长时间的观察下不易产生疲劳感。
通过优化光学设计,解决了可见光和红外的光学大视场成像下的畸变再通过像素级别的匹配,使得在系统90%视场处畸变小于8.2%。
进一步的,红外探测组件5与位于中间位置处的微光探测组件4为垂直状态,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的主视场为水平69.8°×垂直56.8°。
采用红外探测组件5和微光探测组件4的单独使用,可以形成主视场,使其显示的图像为红外与微光的融合图像,兼具两者的优点,并相辅相成,降低单独使用而产生的缺点。
另外两个微光探测组件4呈外八形设置,三个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可拼接为水平130.2°×垂直56.8°的拼接视场。
通过外八形设置分布的微光探测组件4,可以形成辅助视场,与主视场相辅相成,形成大视场的广角拍摄,缩小视野盲区,且多个微光探测组件4可以组成广角的大视场拼接融合,进一步降低了拍摄死角的存在,从而缩小视野盲区,提高安全性,通过大像元和长曝光等手段,解决了夜间无补光远距离微光成像的困难。
其中红外探测组件5采用选用国产化性能最优芯片,艾睿陶瓷封装非制冷RTD6固定板122CR,微光探测组件4选用国产芯片,以锐芯微低照度成像探测器为主,同时兼容其他国产主流芯片,低照度下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
交换机6与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信号连接,供电电源8与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电连接。
利用交换机6可以使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录入的图像进行信息处理交换,而供电电源8则起到供电的作用。
微光探测组件4包括:设于安装底板3上的微光探测前盖401、与微光探测前盖401相互拼接的微光探测后盖402、位于微光探测前盖401内部且延伸至下壳体1外部的微光镜头403、设于微光探测前盖401内部的探测器404、以及置于微光探测后盖402内部并与探测器404电连接的电路板405。
微光探测前盖401和微光探测后盖402可以组成壳体,然后微光镜头403搭配探测器404进行微光图像录入。
下壳体1上设有用于遮盖微光探测组件4的窗口9,窗口9的周围设有用于封闭的压圈10,压圈10上设有用于遮雨的防水檐11,下壳体1底部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固定板12。
利用窗口9可以对露出的微光镜头403进行遮挡,从而隔绝外界的环境,延长使用寿,利用压圈10可以将窗口9安装在下壳体1上,通过防水檐11可以遮雨,防止雨水影响图像的录入效果。
下壳体1上用于与交换机6导线连接的第一网络转换口13,下壳体1上且位于第一网络转换口13下方设有与供电电源8导线连接的第一电源转换口14。
利用第一网络转换口13可以显示器进行网口连接,从而将融合的图像利用显示器进行显示,方便车内的人员观察,而第一电源转换口14则可以利用外界电源给供电电源8充电。
一种显示器,如图5至图7,所述车载辅助夜视仪将所获取的图像通过与其电信号连接的所述显示器进行显示,所述显示器包括:显示器前盖15以及与所述显示器前盖15相互卡合的显示器后盖16,所述显示器后盖16上设有可旋转的旋转支架17,所述显示器前盖15上设有用于显示的显示屏幕18。
具体的,显示器前盖15、显示器后盖16和显示屏幕18可以组成显示器结构,然后通过旋转支架17可以安装在车内,由于旋转支架17与显示器后盖16为可旋转式设置,从而可以根据车内人员的需求更改角度,提高了实用性。
进一步的,显示器后盖16的背面设有用于电源接入的第二电源转换口19,且靠近第二电源转换口19的位置处设有用于网络连接线接入的第二网络转换口20。
第二电源转换口19可以外界的电源接头连接,从而对显示器进行供电,利用第二网络转换口20可以与夜视仪进行网络连接,从而将夜视仪显示的图像进行播放。
显示器前盖15与显示器后盖16的拼接处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圈21,显示器后盖16的内壁设有用于进一步密封的胶条22。
利用密封圈21和胶条22可以增加显示器前盖15与显示器后盖16的密封性,且可以进一步增加显示器前盖15和显示器后盖16的连接强度,在车内振动的情况下,也不影响内部的显示元件。
产品分组件的设计上一体化和模块化,在使用上,装配简单,开机即插即用,显示器,采用一体化设计,选用视频和显示处理器瑞芯微RK3399。
工作原理,夜视仪安装位于主驾驶位的车顶位置,距离前挡风玻璃约20cm,主驾驶车门约110cm,显示设备安装在驾驶员右侧的主中控台上,安装位置距离方向盘约120cm距离前挡风玻璃约10cm,方便驾驶员操作与观察,同时又不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实际可根据不同的战车更换不同的安装位置,利用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将微光和红外广角图像进行录入,然后通过交换机6将其转换为网络信号,然后通过显示器进行显示即可。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通过微光探测组件4和红外探测组件5的配合使用,可以组成微光与红外的融合图像,使其融合图像具有微光处理和红外处理的效果,在温度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微光成像反应具体情况,并对红外图像的场景信息进行补充,利用观察者对场景信息的理解,采用红外成像技术与微光成像技术融合,使最终显示的图像较为清晰,图像显示明确,便于观察细微情况,且观察者在长时间的观察下不易产生疲劳感,并使其模块化,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成本低廉。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壳体,用于封闭所述下壳体顶部的上盖;
所述下壳体内腔的底部设有用于安装各个部件的安装底板;
所述安装底板上设有夜视摄像机构;
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用于辅助夜视摄像机构工作的辅助组件;
其中,所述夜视摄像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的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外部的三个微光探测组件、设于所述上盖上并延伸至所述下壳体外部的红外探测组件、置于所述下壳体内部的交换机、固定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的固定支架、以及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供电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探测组件与位于中间位置处的微光探测组件为垂直状态,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的主视场为水平69.8°×垂直56.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其特征在于,另外两个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呈外八形设置,三个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所述红外探测组件可拼接为水平130.2°×垂直56.8°的拼接视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与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信号连接,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和红外探测组件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光探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底板上的微光探测前盖、与所述微光探测前盖相互拼接的微光探测后盖、位于所述微光探测前盖内部且延伸至所述下壳体外部的微光镜头、设于所述微光探测前盖内部的探测器、以及置于所述微光探测后盖内部并与所述探测器电连接的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上设有用于遮盖所述微光探测组件的窗口,所述窗口的周围设有用于封闭的压圈,所述压圈上设有用于遮雨的防水檐,所述下壳体底部的两侧设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固定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上用于与所述交换机导线连接的第一网络转换口,所述下壳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网络转换口下方设有与所述供电电源导线连接的第一电源转换口。
8.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辅助夜视仪,所述车载辅助夜视仪将所获取的图像通过与其电信号连接的所述显示器进行显示,所述显示器包括:显示器前盖以及与所述显示器前盖相互卡合的显示器后盖,所述显示器后盖上设有可旋转的旋转支架,所述显示器前盖上设有用于显示的显示屏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后盖的背面设有用于电源接入的第二电源转换口,且靠近所述第二电源转换口的位置处设有用于网络连接线接入的第二网络转换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前盖与所述显示器后盖的拼接处设有用于密封的密封圈,所述显示器后盖的内壁设有用于进一步密封的胶条。
CN202223182640.8U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Active CN219164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2640.8U CN219164636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2640.8U CN219164636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4636U true CN219164636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45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82640.8U Active CN219164636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46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1919B2 (en) Camera
CN102431499A (zh) 一种消除汽车驾驶员视障的外后视镜系统
CN203005254U (zh) 轻触式后视镜行驶仪
CN107395937A (zh) 带红外夜视功能的车载摄像头及360°全景智能泊车系统
CN112793511A (zh) 电子后视镜和汽车
CN219164636U (zh) 一种车载辅助夜视仪及显示器
CN211519389U (zh) 电子后视镜和汽车
CN203005265U (zh) 后视镜、行驶仪及倒车雷达的组合装置
CN216960014U (zh) 一种透雾防雾防水车载摄像头
CN217259819U (zh) 一种商用车电子外后视镜系统
CN206186892U (zh) 汽车影像获取装置及其汽车
CN208053218U (zh) 车载后视系统
CN201633629U (zh) 一种改进的汽车用后视镜
CN114040063A (zh) 一种双视域后视摄像头结构及汽车
JP3146016B2 (ja) 車両後方確認装置
CN208337687U (zh) 带红外夜视功能的车载摄像头及360°全景智能泊车系统
CN207897038U (zh) 一种车用后视高清夜视摄像头
CN106080396A (zh) 汽车影像获取装置及其汽车
CN209037483U (zh) 一种720p汽车后视高清摄像头
CN220764237U (zh) 一种电子外后视镜自动补光系统
CN214381181U (zh) 一种车载电子潜望镜系统
CN205951828U (zh) 4g智能后视镜
CN218536532U (zh) 一种具有全方位监控的大型施工设备
CN218702987U (zh) 一种车辆的高清辅助观察系统
CN219145470U (zh) 一种高帧率宽动态流媒体摄像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