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6684U - 车衣膜 - Google Patents

车衣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6684U
CN219136684U CN202320185454.5U CN202320185454U CN219136684U CN 219136684 U CN219136684 U CN 219136684U CN 202320185454 U CN202320185454 U CN 202320185454U CN 219136684 U CN219136684 U CN 219136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coating
functional coating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54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小东
高开
徐琢
杨荣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Ruil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Ruil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Ruil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Ruil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854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36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6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6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衣膜。所述车衣膜包括安装胶层,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安装胶层表面的基膜层、功能涂层和表膜层,所述功能涂层为由树脂‑无机粒子复合型涂料制成的涂层,所述无机粒子在8μm‑13μm大气透射窗口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大于80%;其中,所述表膜层与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比为3:8‑3:2。所述车衣膜具有高太阳光反射比、优异的辐射制冷和紫外线阻隔效果的同时,具有横纵大于200%的拉伸应变特性,且耐候性高,可以显著降低汽车表面温度,实用效果好。

Description

车衣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衣膜。
背景技术
基于汽车车身金属表面特性,光线会通过汽车车身表面金属进行热量传导,导致车内温度过高,尤其是在夏季,汽车在室外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晒,车内温度将高达70℃;并且由于汽车本身的密封性,使车内的散热效果大大减弱,导致汽车本身容易出现发动机过热、充气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产生爆燃,同时还会使车内空调耗能变高,舒适度不佳,影响驾驶者的用车体验感。另外,长时间的紫外线辐射还会导致车身表面退色以及加速材质的老化。
传统装贴于汽车表面的隐形车衣膜或者改色膜,主要实现的是保护车漆或者酷炫装饰等效果,不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以及红外线辐射,难以实现阳光曝晒下的热阻隔。虽然,通过在传统车衣膜的结构上,增加反射膜层、辐射制冷层等多个功能层,可以有效降低汽车表面温度。但是,由于功能层结构复杂,大大降低了车衣膜的耐候性。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高效降温的效果,车衣膜中采用的是具有高反射功能的金属镀层或者金属氧化物镀层,导致车衣膜的拉伸性能大大降低,并且拉伸后出现失光现象,降低了车衣膜的实用性和降温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车衣膜,所述车衣膜具有高太阳光反射比、优异的辐射制冷和紫外线阻隔效果的同时,具有横纵大于200%的拉伸应变特性,且耐候性高,可以显著降低汽车表面温度,实用效果好。
一种车衣膜,包括安装胶层,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安装胶层表面的基膜层、功能涂层和表膜层,所述功能涂层为由树脂-无机粒子复合型涂料制成的涂层,所述无机粒子在8μm-13μm大气透射窗口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大于80%;
其中,所述表膜层与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比为3:8-3: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膜层与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比为3:4-6: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为40μm-12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粒子选自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硫化钡、硫酸钡或者碳酸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膜层的厚度为45μm-6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膜层选自聚氯乙烯树脂层、聚氟乙烯树脂层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膜层的厚度为20μm-15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膜层选自聚氯乙烯树脂层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膜层背离所述功能涂层的表面还包括保护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胶层背离所述基膜层的表面还包括离型纸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衣膜中,利用具有特定厚度比的功能涂层与表膜层的协同作用,一方面,不仅可以有效阻隔可见光和近红外热量,而且能够反射太阳光辐射到车体表面的热量,同时利用大气透射窗口波段的高红外发射能力,将太阳光热量源源不断向外太空冷源高效传递,从而达到显著的隔热降温效果,提高汽车内部舒适度;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升车衣膜的拉伸性能,使车衣膜具有横纵大于200%的拉伸应变特性,进而使车衣膜在安装过程中较高的外力作用下,仍保持外观的均匀性一致,从而确保车衣膜具有持久、高效的隔热降温效果。
同时,所述功能涂层还具有一定的粘接作用,可以直接与所述基膜层与所述表膜层进行结合。因此,与传统具有多种功能层结构的车衣膜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车衣膜结构简单,更有利于大规模量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车衣膜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离型纸层;20、安装胶层;30、基膜层;40、功能涂层;50、表膜层;60、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结合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车衣膜,包括安装胶层20,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安装胶层20表面的基膜层30、功能涂层40和表膜层50,所述功能涂层40为由树脂-无机粒子复合型涂料制成的涂层,所述无机粒子在8μm-13μm大气透射窗口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大于80%;
其中,所述表膜层50与所述功能涂层40的厚度比为3:8-3: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衣膜中,利用具有特定厚度比的功能涂层40与表膜层50的协同作用,一方面,不仅可以有效阻隔可见光和近红外热量,而且能够反射太阳光辐射到车体表面的热量,同时利用大气透射窗口波段的高红外发射能力,将太阳光热量源源不断向外太空冷源高效传递,从而达到显著的隔热降温效果,提高汽车内部舒适度。
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升车衣膜的拉伸性能,使车衣膜具有横纵大于200%的拉伸应变特性,进而使车衣膜在安装过程中较高的外力作用下,仍保持外观的均匀性一致,从而确保车衣膜具有持久、高效的隔热降温效果。
此外,基于所述功能涂层40具有一定的粘接作用,可以直接与所述基膜层30与所述表膜层50进行结合,使车衣膜结构简单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车衣膜的耐候性。
因此,与传统具有多种功能层结构的车衣膜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衣膜结构非常简单,基于安装胶层20和基膜层30,仅增设具有特定厚度比的功能涂层40与表膜层50,就能够实现高太阳光反射比、优异的辐射制冷和紫外线阻隔效果以及横纵大于200%的拉伸应变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汽车表面温度,而且实用效果更佳。
为了进一步提升功能涂层40与表膜层50的协同作用,所述表膜层50与所述功能涂层40的厚度比优选为3:4-6:5。
考虑到功能涂层40的厚度尺寸越大,所述基膜层30与所述功能涂层40以及所述表膜层50与所述功能涂层40之间的应力作用越强,耐候性相对降低,而功能涂层40的厚度尺寸过小,对于反射太阳光、以及阻隔紫外线和辐射制冷的效果相对降低。
优选的,所述功能涂层40的厚度为40μm-120μm。
更优选的,所述功能涂层40的厚度为50μm-6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涂层40的厚度包括但不仅限于42μm、45μm、48μm、50μm、55μm、60μm、64μm、67μm、70μm、75μm、80μm、82μm、85μm、90μm、95μm、100μm、110μm、115μm。
不同于传统车衣膜中采用高反射功能的金属镀层或者金属氧化物镀层,本实用新型采用树脂基底与分布在树脂基底中的无机粒子构成的功能涂层40,不仅显著提高了车衣膜的拉伸性能,而且克服了金属镀层或者金属氧化物镀层的拉伸失光等问题,使车衣膜的应用效果更佳。
具体地,所述功能涂层40中,所述无机粒子选自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硫化钡、硫酸钡或者碳酸钙,所述树脂选自聚乙烯树脂(PE)、聚氯乙烯树脂(PVC)、聚丙烯树脂(PP)、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TPU)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与功能涂层40相适配,优选的,所述表膜层50的厚度为45μm-60μm。
具体地,所述表膜层50选自聚氯乙烯树脂(PVC)层、聚氟乙烯树脂(PVF)层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TPU)层。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功能涂层40的辐射制冷效果,降低光线在表膜层50中的损耗,优选表膜层50的透过率大于90%。
基于所述基膜层30提供的支撑作用,利用所述基膜层30和所述表膜层50,与所述功能涂层40构成简单的三明治结构,有利于提高功能涂层40的耐久性,进而使功能涂层40能够稳定、持久地发挥辐射制冷等功能。
考虑到基膜层30的厚度尺寸越大,所述基膜层30与所述功能涂层40的应力作用越强,而基膜层30的厚度尺寸过小,结构支撑作用降低,均会影响所述车衣膜的耐候性。
优选的,所述基膜层30的厚度为20μm-150μm。
具体地,所述基膜层30选自聚氯乙烯树脂层(PVC)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层(TPU)。
为了进一步增强紫外线的阻隔效果,降低安装胶层20的老化,提升车衣膜使用时的附着效果,优选基膜层30的透过率小于20%。
可选地,所述安装胶层20的厚度为1μm-20μm,所述安装胶层20优选为压敏胶层。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所述功能涂层40与所述基膜层30、所述表膜层50之间的粘接效果,可以在所述功能涂层40与所述基膜层30之间增加一层粘接层,构成层叠设置的四层结构;
或者,在所述功能涂层40与所述表膜层50之间增加一层粘接层,构成层叠设置的四层结构;
或者,在所述功能涂层40与所述基膜层30之间,以及所述功能涂层40与所述表膜层50之间分别增加一层粘接层,构成层叠设置的五层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车衣膜表面的防护效果,所述表膜层50背离所述功能涂层40的表面还包括保护层60,该保护层60可以赋予车衣膜优异的表面防污功能、耐刮伤性能以及自修复表面的磨损、划痕等功能。
考虑到所述保护层60在具备保护作用的同时,不会影响所述表膜层50和所述功能涂层40的太阳光反射、辐射制冷以及紫外线阻隔效果,所述保护层60的厚度优选为1μm-20μm。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车衣膜具有更优异的耐刮伤效果,所述保护层60也可以选自硬度较高的防刮伤层。
为了保护安装胶层20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不受破坏,并且确保使用时方便揭除,所述安装胶层20背离所述基膜层30的表面还包括离型纸层10。
经测试,本实用新型的车衣膜的太阳光反射率大于85%左右,太阳光吸收率低至6.8%-9.1%左右,太阳光透射率低至3.7%-8.1%左右;紫外线吸收率高达91.3%-95.2%左右,且紫外线透射率为0左右;可见光反射率高达90%左右,且可见光透射率低至1.8%-4.5%左右;近红外反射率高达82.5%-86.3%左右,且近红外吸收率低至4.7%-7.9%左右。
在33℃-35℃的环境条件下,车顶处贴了本实用新型车衣膜的白车相对于未贴膜的白车表面显著降温8.9℃;车顶处贴了本实用新型车衣膜的黑车相对于未贴膜的黑车表面显著降温24.2℃;引擎盖处贴了本实用新型车衣膜的白车相对于未贴膜的白车表面显著降温14℃;引擎盖处贴了本实用新型车衣膜的黑车相对于未贴膜的黑车表面显著降温26.7℃。
在24℃的环境条件下,测得车顶、引擎盖处贴膜部位的温度为20℃-30℃,而车门、车前叶子板处未贴膜部位的温度为40℃-50℃,相比之下,贴了本实用新型车衣膜的部位显著降温了10℃-20℃。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衣膜具有高太阳光反射比、优异的辐射制冷和紫外线阻隔效果,可以显著降低汽车表面温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衣膜包括安装胶层,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安装胶层表面的基膜层、功能涂层和表膜层,所述功能涂层为由树脂-无机粒子复合型涂料制成的涂层,所述无机粒子在8μm-13μm大气透射窗口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大于80%;
其中,所述表膜层与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比为3:8-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膜层与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比为3:4-6: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为40μm-12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粒子选自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硫化钡、硫酸钡或者碳酸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膜层的厚度为45μm-6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膜层选自聚氯乙烯树脂层、聚氟乙烯树脂层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层的厚度为20μm-15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层选自聚氯乙烯树脂层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树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膜层背离所述功能涂层的表面还包括保护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胶层背离所述基膜层的表面还包括离型纸层。
CN202320185454.5U 2023-01-31 2023-01-31 车衣膜 Active CN219136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5454.5U CN219136684U (zh) 2023-01-31 2023-01-31 车衣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5454.5U CN219136684U (zh) 2023-01-31 2023-01-31 车衣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6684U true CN219136684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3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5454.5U Active CN219136684U (zh) 2023-01-31 2023-01-31 车衣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66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5533B (zh) 一種輻射降溫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CN104159861B (zh) 具有热辐射反射涂层的窗玻璃
KR101622992B1 (ko) 태양전지 백 시트용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173438B1 (ko) 폴리머, 폴리머를 포함하는 물품, 및 이의 제조 및 사용 방법
JP7503408B2 (ja) 放射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CN102388459A (zh) 具有设计层的用于一体形成于建筑物中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KR102087127B1 (ko) 보호층을 구비하고 굴곡성과 강인성을 갖는 태양광 패널
JP201314580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フロント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20132245A1 (en) Glass window for a vehicle having a solar cell portion therewith
WO2021212538A1 (zh) 辐射制冷金属板、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219136684U (zh) 车衣膜
JP7442352B2 (ja) 放射冷却式膜材
CN215403967U (zh) 一种降温隔热漆面保护膜
JP723456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裏面保護シート
CN215162308U (zh) 一种环保隔热车衣膜
CN101481984A (zh) 中空玻璃窗
JP7442366B2 (ja) 放射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CN218616191U (zh) 一种车罩结构及采用该车罩结构的汽车罩、房车罩
CN201863697U (zh) 冬夏两用多功能汽车控温罩
CN221523979U (zh) 一种隔热保温聚氨酯彩钢夹芯板
CN111736246A (zh) 全光谱反射膜
CN220580687U (zh) 降温隔热帐篷布及帐篷
JP7454968B2 (ja) 放射冷却式ボックス
CN214027574U (zh) 制冷膜、包括制冷膜的制品
CN218630257U (zh) 反射银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