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4314U - 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34314U CN219134314U CN202320237521.3U CN202320237521U CN219134314U CN 219134314 U CN219134314 U CN 219134314U CN 202320237521 U CN202320237521 U CN 202320237521U CN 219134314 U CN219134314 U CN 2191343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anning
- positioning
- hole
- edge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3 coating (rubb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旨在解决现有车辆的车身壳体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定位结构,导致车身与全景玻璃之间的定位精度低、车身质量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壳体包括车顶前横梁和车顶后横梁,在车顶前横梁和车顶后横梁上分别设置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上分别具有第一定位边和第二定位边,第一定位边和第二定位边至少有一条平行于Y轴,通过对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扫描定位能够确定第一定位边与第二定位边的间距,实现全景玻璃与车身之间X向的精确定位。不仅提高了车身与全景玻璃之间的定位精度,还降低了整车的重量和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汽车配置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其中,全景天窗就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其优异的透光性除了能够给车内乘员带来愉悦的驾乘体验外还能为车辆增添几分时尚气息,以至于各汽车厂商竞相在自己的产品上增加全景天窗的配置。
然而,现有车辆存在着由于车身壳体采用了传统的定位结构,导致车身与全景玻璃之间的定位精度低、车身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车辆的车身壳体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定位结构,导致车身与全景玻璃之间的定位精度低、车身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壳体,所述车身壳体包括车顶前横梁和车顶后横梁,所述车顶前横梁上设置有第一扫描定位孔,所述车顶后横梁上设置有第二扫描定位孔,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沿所述车顶前横梁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车顶前横梁,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沿所述车顶后横梁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车顶后横梁,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具有第一定位边,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具有第二定位边,所述第一定位边和所述第二定位边至少有一条平行于Y轴,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和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允许定位扫描设备发出的信号穿过以便通过所述第一定位边与所述第二定位边之间的距离对全景天窗玻璃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前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一个;或者,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后横梁的两端;或者,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前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后横梁的两端。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为所述车顶前横梁上的焊接过孔。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设置在所述车顶后横梁的玻璃涂胶区域内。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玻璃涂胶区域具有用于安装固定式全景天窗螺母支架的安装面,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矩形孔,所述矩形孔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内边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二定位边。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矩形孔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8mm和12mm。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定位边的长度不小于16mm;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定位边的长度不小于16mm。
在上述车身壳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身壳体。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壳体包括车顶前横梁和车顶后横梁,车顶前横梁上设置有第一扫描定位孔,车顶后横梁上设置有第二扫描定位孔,第一扫描定位孔沿车顶前横梁的厚度方向贯穿车顶前横梁,第二扫描定位孔沿车顶后横梁的厚度方向贯穿车顶后横梁,第一扫描定位孔具有第一定位边,第二扫描定位孔具有第二定位边,第一定位边和第二定位边至少有一条平行于Y轴,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允许定位扫描设备发出的信号穿过以便通过第一定位边与第二定位边之间的距离对全景天窗玻璃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将第一定位边和第二定位边中至少一条设置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棱边结构,相对于非直线棱边结构,在定位扫描设备对第一定位边和第二定位边进行扫描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车身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Y轴方向的位移而导致在X方向产生的定位偏差,提高了全景玻璃与车身之间定位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全景玻璃的安装效率;另一方面,省去了传统车身壳体上需要额外增加的钣金面积,降低了车身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前横梁的两端,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一个;或者,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后横梁的两端;或者,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前横梁的两端,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后横梁的两端。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通过测量多组坐标数据并结合预设算法的计算有助于减小测量误差,提高定位精度;另一方面,便于根据车顶横梁的具体结构灵活地布置车顶前横梁和车顶后横梁上的扫描定位孔的位置和数量,避免与其他构件发生干涉,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身重量。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为车顶前横梁上的焊接过孔。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和改进车身壳体上的现有结构,发掘其新的功能并加以利用,省去了重新打孔等二次开发的成本,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车身的制造成本。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扫描定位孔设置在车顶后横梁的玻璃涂胶区域内。通过这样的设置,利用玻璃涂胶区域内良好的密封性能够满足第二扫描定位孔防水防尘的需要,并且无需设置专门的防水构件,节约了成本。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涂胶区域具有用于安装固定式全景天窗螺母支架的安装面,第二扫描定位孔设置在安装面上。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适应车顶后横梁的具体结构,便于开孔。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扫描定位孔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矩形孔,矩形孔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内边中的一个为第二定位边。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扫描定位孔在扫描后的成像清晰,提高了定位精度。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矩形孔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8mm和12mm。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扫描定位孔的形状规则、易于加工,两条定位边的设置为坐标点的确定提供了更多选择,即保证了成像的清晰和定位的准确,又保证了车顶横梁结构的合理性。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定位边的长度不小于16mm;并且/或者第二定位边的长度不小于16mm。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车身在转运过程中发生Y向偏移而导致的第一扫描定位孔和/或第二扫描定位孔偏离定位扫描设备的扫描路径,导致扫描失败,提高了扫描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并且/或者第二扫描定位孔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成像清晰,以便于坐标点的确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车身壳体,进而具备了上述车身壳体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身与全景玻璃之间的定位更加精确、车身重量和生产成本也有了明显的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顶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顶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车顶前横梁;11、第一扫描定位孔;111、第一定位边;2、车顶后横梁;21、第二扫描定位孔;211、第二定位边;22、玻璃涂胶区域;221、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车辆的车身壳体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定位结构,导致车身与全景玻璃之间的定位精度低、车身质量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旨在通过在车顶前横梁和车顶后横梁上分别设置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并且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上分别具有第一定位边和第二定位边,且第一定位边和第二定位边至少有一条与Y轴平行,通过定位扫描设备对第一扫描定位孔和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扫描定位以确定第一定位边与第二定位边的间距,进而实现了全景玻璃与车身之间X向的精确定位。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壳体包括车顶前横梁1和车顶后横梁2,车顶前横梁1上设置有第一扫描定位孔11,车顶后横梁2上设置有第二扫描定位孔21,第一扫描定位孔11沿车顶前横梁1的厚度方向贯穿车顶前横梁1,第二扫描定位孔21沿车顶后横梁2的厚度方向贯穿车顶后横梁2,第一扫描定位孔11具有第一定位边111,第二扫描定位孔21具有第二定位边211,第一定位边111和第二定位边211至少有一条平行于Y轴,第一扫描定位孔11和第二扫描定位孔21允许定位扫描设备发出的信号穿过以便通过第一定位边111与第二定位边211之间的距离对全景玻璃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
本方案的原理是利用移动的定位扫描设备分别对第一扫描定位孔11和第二扫描定位孔21进行扫描,并将第一定位边111和第二定位边211上被扫描到的点传回成像设备形成坐标点,进而能够确定每个坐标点的坐标信息,再将每个坐标点的坐标信息传至中央控制模块,通过中央控制模块读取存储模块中预设的算法程序进行计算,得到全景玻璃在车身上的最佳安装位置,最后由中央控制模块控制机械手将全景玻璃准确地安装到车身上,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全景玻璃分别与车顶前后饰板的间距。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车身在被AGV小车转运至扫描工位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AGV小车的振动而导致车身在小车上发生Y向的偏移,如果第一定位边111和第二定位边211采用非直线棱边结构,例如弧形棱边结构或者不规则棱边结构的话,车身沿X向的偏移会导致测出的第一定位边111与第二定位边211的间距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结果,从而导致X向定位的误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边111设置为与Y轴有一定夹角,第二定位边211设置为平行于Y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边111设置为平行于Y轴,第二定位边211设置为与Y轴有一定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边111和第二定位边211均设置为平行于Y轴。
由此可见,将第一定位边111和第二定位边211中至少一条设置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棱边结构,相对于非直线棱边结构或者两条定位边都不平行于Y轴的方案,本方案中在定位扫描设备对定位边进行扫描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车身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Y轴方向的位移而导致在X方向产生的定位偏差,提高了全景玻璃与车身之间定位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了全景玻璃的安装效率。
除此之外,本方案中的定位结构还省去了传统车身壳体上因匹配全景玻璃的定位销而额外增加的钣金结构,有效降低了车身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11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前横梁1的两端,第二扫描定位孔21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后横梁2的两端。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11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前横梁1的两端,第二扫描定位孔21的数量为一个。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1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扫描定位孔21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车顶后横梁2的两端。
通过三个或者四个扫描定位孔进行定位,是为了使定位扫描设备能够测量多组第一扫描定位孔11与第二扫描定位孔21之间的间距,并利用预设算法计算多组间距的均值来减小测量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会根据车顶横梁的具体结构灵活地布置车顶前横梁1和车顶后横梁2上的扫描定位孔的位置和数量,在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身重量和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灵活的设置第一扫描定位孔11和第二扫描定位孔21分别在车顶前横梁1和车顶后横梁2上的位置,只要是能够实现车身与全景玻璃的精确定位和车身减重即可,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11为车顶前横梁1上的焊接过孔。
通常情况下,在对车顶前横梁1和车顶盖进行焊接时,为了便于焊接作业,需要在车顶前横梁1上开有焊接过孔,以使焊枪能够通过焊接过孔来完成二者之间的焊接,焊接过孔的位置和数量均与焊点相对应。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顶前横梁1上沿着Y轴方向原本设有两个焊接过孔,且两个焊接过孔对称设置在车顶前横梁1的两端,而为了使其能够同时兼具扫描定位孔的功能,仅对焊接过孔稍加改进,例如,重新定义焊接过孔的位置度为1.0,使焊接过孔具有更高的精度等,以满足扫描定位的需要。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和改进车身壳体上的现有结构,发掘其新的功能并加以利用,省去了重新打孔等二次开发的成本,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车身的制造成本。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扫描定位孔21设置在车顶后横梁2的玻璃涂胶区域22内。
具体地,当全景玻璃与车身完成组装后,全景玻璃与玻璃涂胶区域22之间就形成了密闭的空间,因此,将第二扫描定位孔21设置在玻璃涂胶区域22内,能够利用玻璃涂胶区域22内良好的密封性满足第二扫描定位孔21对防水防尘的需要,无需针对第二扫描定位孔21开发专门的防水构件,节约了二次开发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地将第二扫描定位孔21设置在玻璃涂胶区域22内的任意位置,只要是能够实现对第二扫描定位孔21的扫描定位即可。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涂胶区域22具有用于安装固定式全景天窗螺母支架的安装面221,第二扫描定位孔21设置在安装面221上。
具体地,在玻璃涂胶区域22内,需要选择钣金底部没有其他构件干扰的位置进行开孔,根据车顶后横梁2的具体结构,适应性地将第二扫描定位孔21设置在天窗螺母支架的安装面221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的将第二扫描定位孔21设置为矩形孔、腰孔或其他多边形孔,只要其具有至少一条平行于Y轴的直线棱边即可,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扫描定位孔21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矩形孔,矩形孔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内边中的一个为第二定位边211。
矩形孔的形状规则、易于加工,同时加工完成后的公差较小,同时矩形孔具有两条第二定位边211,为坐标点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第二扫描定位孔21在扫描后的成像清晰,提高了定位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定位扫描设备的具体参数及定位扫描设备与车身壳体的距离来灵活地设置矩形孔的尺寸,只要是能够实现车身的准确定位即可,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矩形孔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8mm和12mm。
通过这样的设置,即保证了成像的清晰和定位的准确,又保证了车顶后横梁2结构的合理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定位边111的长度不小于16mm;并且/或者第二定位边211的长度不小于16mm。
在实际应用中,车身在被AGV小车转运至扫描工位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AGV小车的振动而导致车身在小车上发生Y向的偏移,如果第一定位边111和第二定位边211的长度过小,会使第一扫描定位孔11和/或第二扫描定位孔21偏离扫描路径,进而使定位扫描设备无法捕捉到第一定位边111和/或第二定位边211的位置信息,最终导致定位失败。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车身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沿Y方向的偏移时,导致的第一扫描定位孔11和/或第二扫描定位孔21偏离扫描路径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扫描定位孔11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并且/或者第二扫描定位孔21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扫描定位孔11和第二扫描定位孔21的成像清晰,以便于坐标点的确定。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壳体。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壳体包括车顶前横梁和车顶后横梁,所述车顶前横梁上设置有第一扫描定位孔,所述车顶后横梁上设置有第二扫描定位孔,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沿所述车顶前横梁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车顶前横梁,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沿所述车顶后横梁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车顶后横梁,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具有第一定位边,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具有第二定位边,所述第一定位边和所述第二定位边至少有一条平行于Y轴,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和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允许定位扫描设备发出的信号穿过以便通过所述第一定位边与所述第二定位边之间的距离对全景天窗玻璃进行X轴方向的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前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一个;或者,
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后横梁的两端;或者,
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前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沿着Y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车顶后横梁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为所述车顶前横梁上的焊接过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设置在所述车顶后横梁的玻璃涂胶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涂胶区域具有用于安装固定式全景天窗螺母支架的安装面,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矩形孔,所述矩形孔沿X轴方向相对的两个内边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二定位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孔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8mm和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边的长度不小于16mm;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定位边的长度不小于16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描定位孔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扫描定位孔沿X轴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2mm。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37521.3U CN219134314U (zh) | 2023-02-07 | 2023-02-07 | 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37521.3U CN219134314U (zh) | 2023-02-07 | 2023-02-07 | 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34314U true CN219134314U (zh) | 2023-06-06 |
Family
ID=86562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37521.3U Active CN219134314U (zh) | 2023-02-07 | 2023-02-07 | 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34314U (zh) |
-
2023
- 2023-02-07 CN CN202320237521.3U patent/CN21913431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99025B (zh) | 获取毫米波雷达与标定平台偏差的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 |
CN114453595B (zh) | 选区激光熔化装备全幅面光束质量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 | |
CN219134314U (zh) | 车身壳体及包括该车身壳体的车辆 | |
CN110954874A (zh) | 车辆检查装置 | |
CN215526103U (zh) | 车载雷达标定系统 | |
CN102910109A (zh) | 传感器安装结构 | |
CN203404119U (zh) | 空调风机轴承支架 | |
CN216607714U (zh) | 焊接设备 | |
CN107678105B (zh) | 一种光组件耦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5832859U (zh) | 一种测色仪器精准定位辅助装置 | |
CN108413985B (zh) | 一种校靶数据获取系统、方法及运载设备 | |
CN102129183A (zh) | 调焦调平测量装置 | |
CN211969775U (zh) | 一种系留无人机精准降落装置 | |
CN115754251A (zh) | 自动测量装置 | |
CN216634145U (zh) | 一种顶部定位工装 | |
CN221571810U (zh) | 一种检测装置 | |
CN110803298A (zh) | 一种确定飞机舵面中立位置的装置和方法 | |
CN218247127U (zh) | 雷达模组及机器人 | |
CN217145622U (zh) | 一种车顶内部滑动面板总成 | |
CN222365278U (zh) | 路侧单元 | |
CN221113793U (zh) | 一种汽车加强梁及车辆 | |
CN213481276U (zh) | 测量臂标定装置 | |
CN222483387U (zh) | 结构光系统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 |
CN216720117U (zh) | 一种用于固定电芯模组的安装支架及电池包 | |
CN219977254U (zh) | 一种车辆安装结构的检测工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