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1727U -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1727U
CN219131727U CN202223594487.XU CN202223594487U CN219131727U CN 219131727 U CN219131727 U CN 219131727U CN 202223594487 U CN202223594487 U CN 202223594487U CN 219131727 U CN219131727 U CN 2191317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skin
skin silicon
piece
silicon block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44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石
张笑笑
徐公志
吕清乐
郭世锋
马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Gao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448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317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17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17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包括底座,底座设有固定装置、对中装置以及磨削装置,对中装置与磨削装置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固定装置沿第一方向滑设在对中装置与磨削装置之间,且用于固定边皮硅块并带动所述边皮硅块转动;在边皮硅块随固定装置移动至两个夹持件之间时,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以使得边皮硅块的中心与支撑台的中心重合;磨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磨削部;在边皮硅块随固定装置移动至磨削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时,磨削部磨削边皮硅块。本申请提供的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晶硅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硅片是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要材料。制作太阳能电池板所用硅片的制造工序分为:拉晶、截断、开方、磨倒、切片等几个步骤。拉晶是在拉晶炉内通过化学沉积的方式生成圆柱体型的硅棒,长度最大可达6米;截断是指把拉晶出来的硅棒截成长度不等(100~700mm)的小段;开方是指把截断出的不同长度的硅棒切成长方体型;磨倒是指用磨具把开方后长方体型的单晶硅棒的四个表面进行磨抛,以及四个棱边进行倒圆的过程。
为了最大化利用硅棒,参考图1a与图1b,硅棒在经过开方工序加工之后,会产生四块带有圆弧面的边皮料。参考图1c,可对边皮料进行截断加工,以形成边皮硅条。参考图1d,将边皮硅条截断成多个边皮硅块。参考图1e,对边皮硅块的四个侧面进行磨抛加工,以及对边皮硅块的四个侧边进行倒角加工。
然而,上述边皮硅块的磨抛加工与倒角加工需要人工参与,影响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用以解决边皮硅块的磨抛加工与倒角加工需要人工参与,影响了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有固定装置、对中装置以及磨削装置,所述对中装置与所述磨削装置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固定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滑设于所述底座,且所述固定装置固定所述边皮硅块并带动所述边皮硅块转动;所述对中装置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持件;在所述边皮硅块随所述固定装置移动至所述两个夹持件之间时,所述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以使得所述边皮硅块的中心与所述支撑台的中心重合;所述磨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磨削部;在所述边皮硅块随所述固定装置移动至所述磨削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时,所述磨削部磨削所述边皮硅块,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通过设置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固定边皮硅块并带动所述边皮硅块转动;并通过设置对中装置,在所述边皮硅块随所述固定装置移动至所述两个夹持件之间时,所述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以使得对中所述边皮硅块;并通过设置磨削装置,在所述边皮硅块随所述固定装置移动至所述磨削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时,所述磨削部磨削所述边皮硅块。如此,在边皮硅块磨削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对中,也不需要人工挪动边皮硅块,以便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滑设于所述底座,所述架体设置有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台与下压台,所述支撑台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架体且用于放置所述边皮硅块,所述下压台可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设置于所述架体,且将所述边皮硅块按压在所述下压台与所述支撑台之间,且所述边皮硅块与所述下压台均随所述支撑台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两两相交。
通过上述方案,将边皮硅块固定在固定装置,并使得固定装置的下压台沿第三方向移动,以将边皮硅块按压在下压台与支撑台之间,并使得下压台与边皮硅块均能够随支撑台的转动而转动。被按压的边皮硅块随架体移动至对中装置的两个夹持件之间,通过使得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而使得边皮硅块的中心与支撑台的中心重合;被对中的边皮硅块随架体移动至磨削装置的磨削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并通过磨削部磨削边皮硅块的侧面。待磨削部磨削完边皮硅块的一个侧面或侧边后,边皮硅块可随支撑台转动,而将边皮硅块为被磨削部加工的侧面或侧边转向磨削部。在磨削装置完成磨削工作后,将下压台远离边皮硅块,并将边皮硅块从支撑台取下。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台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设置的固定部与浮动部,所述浮动部朝向所述下压台且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浮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弹性部与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浮动部通过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偏转。
通过上述方案,边皮硅块可放置在浮动部的上表面,浮动部可通过转轴实现其与固定部之间的角度偏转,以适应边皮硅块的不平整端面。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为球状。
通过上述方案,以便实现浮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多方位偏转,以利于适应边皮硅块的端面在不同方位上的缺陷。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件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边皮硅块并夹紧所述边皮硅块的夹持面;所述夹持面被配置为平行于所述边皮硅块的侧面。
通过上述方案,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夹紧边皮硅块,其中,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且两个夹持件分别朝向边皮硅块的其中一对侧面靠近。待每个夹持件的夹持面均与该边皮硅块的其中一对侧面的一个面抵紧时,两个夹持件相背运动以远离边皮硅块。再通过支撑台使得边皮硅块旋转90°,两个夹持件再次相向运动,并使得两个夹持件分别朝向边皮硅块的另外一对侧面靠近,待每个夹持件的夹持面均与该边皮硅块的另外一对侧面的一个面抵紧时,边皮硅块的中心与两个夹持件的中心重合,进而使得边皮硅块的中心与支撑台的中心重合可重合。两个夹持件再次相向运动而远离边皮硅块。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件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边皮硅块并夹紧所述边皮硅块的夹持面;所述夹持面被配置为平行于所述边皮硅块的侧面。
通过上述方案,可先通过支撑台带动边皮硅块旋转一定角度,在该角度下,边皮硅块硅块对角线与夹持件的第一面与第二面的交线垂直。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直至两个夹持件分别于边皮硅块的两个对角抵紧,以使得边皮硅块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两个中心均与夹持件的中心重合,进而使得边皮硅块的中心与支撑台的中心重合可重合。两个夹持件再次相向运动而远离边皮硅块。选用该方案,采用一次夹持件的运动,就可完成边皮硅块对中工作,具有缩短对中操作的时间,简化对中步骤的优点。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件设有横纵交错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朝向对侧的槽口。
通过上述方案,在边皮硅块上有水时,凹槽可以对水起到引流的作用,同时避免因夹持件的夹持面与边皮硅块的侧面贴合太紧,在两个夹持件松开边皮硅块时,将边皮硅块带偏。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运输装置与第一搬运装置;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沿第一方向输送所述边皮硅块;所述第一搬运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且将处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末端的所述边皮硅块搬运至所述支撑台。
通过上述方案,避免了用户一次将一个边皮硅块放置于支撑台。可在第一运输装置上放置多个边皮硅块,并通过第一搬运装置将末端的边皮硅块置于支撑台上,以便于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搬运装置包括移动机构与吸盘;所述移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且用于驱动所述吸盘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运动;所述吸盘吸附处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末端的所述边皮硅块。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吸盘吸附边皮硅块,以避免采用夹持的方式损坏边皮硅块。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盘包括盒体、第一吸附件以及第二吸附件;所述盒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移动机构,所述盒体沿第二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且用于吸附未进行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且用于吸附已完成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运输装置朝向第一搬运装置运输,即第一运输装置正向运输,进而将待加工的边皮硅块输送至第一运输装置的末端。先通过移动机构使吸附件移动至位于第一运输装置的末端的边皮硅块的上方,吸附件吸附该边皮硅块。再通过移动机构使吸附件移动至位于支撑台的上方,吸附件释放边皮硅块,并使得边皮硅块置于支撑台上。
在该边皮硅块磨削加工过程中,可通过移动机构使吸盘移动至位于第一运输装置的末端的边皮硅块的上方,利用位于盒体的第一端的第一吸附件吸附未进行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旋转盒体180度,以使得位于盒体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未吸附边皮硅块的一侧吸附件)转动至前方。待位于支撑台的边皮硅块完成磨削加工后,移动机构使位于盒体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移动至位于支撑台的上方,该位于盒体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吸附完成磨削加工边皮硅块。旋转盒体180度,以使得位于盒体的第一端的第一吸附件(吸附有未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转动至前方,并释放该未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至支撑台上,以实现上料。
再通过移动机构使吸盘移动至位于第一运输装置的上方。转动盒体,使得位于盒体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朝向前侧。该位于盒体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向第一运输装置释放完成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此时,第一运输装置朝向远离第一搬运装置运输,即第一运输装置反向运输。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输送带;所述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还包括储料装置,所述储料装置包括两组传输组,所述两组传输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带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每组所述传输组均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环状的传输件以及多个支撑架,所述环状的传输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所述环状的传输件带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多个支撑架连接于所述环状的传输件,且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环状的传输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输送带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边皮硅块沿第二方向的两端超出所述第一输送带;所述两组传输组中的多个支撑架一一对应设置,每一对相对设置的支撑架均形成用于放置所述边皮硅块的容置空间。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转动件转动或者第二转动件中的一个转动,可使得环状的传输件转动,进而使得环状的传输件上的支撑架沿第三方向上升或下降。在上料时,支撑架下降,在支撑架上的边皮硅块接触到第一运输装置后,支撑架继续下降,以使得支撑架与边皮硅块脱离,边皮硅块可被第一运输装置输送。同理,在下料时,支撑架上升,在支撑架与第一运输装置上的边皮硅块接触后,支撑架继续上升,以使得边皮硅块与第一运输装置脱离并随支撑架的上升而上升,已完成下料。如此,利用储料装置存储多余的边皮硅块,以便于进一步减少人工劳动,实现自动化加工。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安装板与多个凸起部,所述安装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凸起部均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凸起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多个凸起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高度沿远离所述环状的传输件的方向逐渐降低。
通过上述方案,以便于使用不同尺寸的边皮硅块。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实施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做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a-图1e为边皮硅块的处理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示出的固定装置的支撑台的剖视图;
图6a-图6d示出了边皮硅块在固定装置中处于0°、90°、45°以及135°时示意图;
图7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一种对中装置的示意图;
图8a-图8d为图7示出的对中装置进行对中的步骤图;
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中装置的示意图;
图10a与图10b为图9示出的对中装置进行对中的步骤图;
图11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磨削装置的示意图;
图12a-图12d为图2示出的第一搬运装置与第二搬运装置的搬运步骤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工设备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示出的第一搬运装置的示意图;
图15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储料装置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示出的储料装置的部分正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加工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座;
200-固定装置;210-架体;220-支撑台;221-固定部;222-浮动部;223-弹性部;224-转轴;230-下压台;
300-对中装置;310-夹持件;311-夹持面;312-第一面;313-第二面;
400-磨削装置;410-磨削部;
510-第一运输装置;511-第一输送带;520-第二运输装置;521-第二输送带;
610-第一搬运装置;611-移动机构;612-吸盘;6121-盒体;6122-吸附件;6123-第一吸附件;6124-第二吸附件;620-第二搬运装置;
700-储料装置;711-第一转动件;712-第二转动件;713-环状的传输件;714-支撑架;
800-边皮硅块。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的示意图,参考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工设备可包括底座100。底座100可设有固定装置200、对中装置300以及磨削装置400。其中,对中装置300与磨削装置400可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对中装置300的中心、固定装置200的中心以及磨削装置400的中心可共线。
图3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底座的俯视图。参考图3,底座100设有滑轨。图4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参考图2-图4,固定装置200可滑设于滑轨。固定装置200可包括架体210,架体210可沿第一方向X滑设在对中装置300与磨削装置400之间的底座100,架体210设置有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的支撑台220与下压台230,支撑台220可转动地设置于架体210且用于放置边皮硅块800,下压台230可沿第三方向Z滑动设置于架体210,且将边皮硅块800按压在下压台230与支撑台220之间,且边皮硅块800与下压台230均随支撑台220的转动而转动。示例性地,图6a示出了边皮硅块在固定装置中处于0°时的示意图,图6b示出了边皮硅块在固定装置中处于90°时的示意图,图6c示出了边皮硅块在固定装置中处于45°时的示意图,图6d示出了边皮硅块在固定装置中处于135°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示出的固定装置的支撑台的剖视图。参考图4与图5,可选地,支撑台220可包括沿第三方向Z依次设置的固定部221与浮动部222,浮动部222朝向下压台230且与固定部221之间具有间隙,浮动部222与固定部221之间设有弹性部223与转轴224,转轴224与固定部221固定,浮动部222通过转轴224相对于固定部221偏转。
具体地,边皮硅块800可放置在浮动部222的上表面,浮动部222可通过转轴224实现其与固定部221之间的角度偏转,以适应边皮硅块800的不平整端面。
另外,转轴224可为球状,以便实现浮动部222相对于固定部221的多方位偏转,以利于适应边皮硅块800的端面在不同方位上的缺陷。
图7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一种对中装置的示意图。参考图7,对中装置300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持件310;在边皮硅块800随架体210移动至两个夹持件310之间时,两个夹持件310相向运动,以使得边皮硅块800的中心与支撑台220的中心重合。
图8a-图8d为图7示出的对中装置进行对中的步骤图。参考图8a-图8d,示例性地,夹持件310具有用于接触边皮硅块800并夹紧边皮硅块800的夹持面311;夹持面311被配置为平行于边皮硅块800的侧面。
具体地,两个夹持件310相向运动夹紧边皮硅块800,其中,两个夹持件310相向运动,且两个夹持件310分别朝向边皮硅块800的其中一对侧面靠近。待每个夹持件310的夹持面311均与该边皮硅块800的其中一对侧面的一个面抵紧时,两个夹持件310相背运动以远离边皮硅块800。再通过支撑台220使得边皮硅块800旋转90°,两个夹持件310再次相向运动,并使得两个夹持件310分别朝向边皮硅块800的另外一对侧面靠近,待每个夹持件310的夹持面311均与该边皮硅块800的另外一对侧面的一个面抵紧时,边皮硅块800的中心与两个夹持件310的中心重合,进而使得边皮硅块800的中心与支撑台220的中心重合可重合。两个夹持件310再次相向运动而远离边皮硅块800。
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中装置的示意图,图10a与图10b为图9示出的对中装置进行对中的步骤图。另一示例性地,夹持件310具有用于接触边皮硅块800并夹紧边皮硅块800的夹持面311;夹持面311被配置为平行于边皮硅块800的侧面。
具体地,可先通过支撑台220带动边皮硅块800旋转一定角度,在该角度下,边皮硅块800硅块对角线与夹持件310的第一面312与第二面313的交线垂直。两个夹持件310相向运动,直至两个夹持件310分别于边皮硅块800的两个对角抵紧,以使得边皮硅块8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两个中心均与夹持件310的中心重合,进而使得边皮硅块800的中心与支撑台220的中心重合可重合。两个夹持件310再次相向运动而远离边皮硅块800。选用该方案,采用一次夹持件310的运动,就可完成边皮硅块800对中工作,具有缩短对中操作的时间,简化对中步骤的优点。
可选地,夹持件310设有横纵交错的凹槽,凹槽具有朝向对侧的槽口。
具体地,在边皮硅块800上有水时,凹槽可以对水起到引流的作用,同时避免因夹持件310的夹持面311与边皮硅块800的侧面贴合太紧,在两个夹持件310松开边皮硅块800时,将边皮硅块800带偏。
图11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磨削装置的示意图。参考图11,,磨削装置400包括至少一个磨削部410。在边皮硅块800随架体210移动至磨削部4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时,磨削部410磨削边皮硅块800;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需要说明的是,磨削装置400的磨削部410可为一个或如图2所示为两个。磨削装置400磨削边皮硅块800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在此就不再赘述。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用于边皮硅块800的加工设备,将边皮硅块800放在固定装置200的支撑台220,并使得固定装置200的下压台230沿第三方向Z移动,以将边皮硅块800按压在下压台230与支撑台220之间,并使得下压台230与边皮硅块800均能够随支撑台220的转动而转动;被按压的边皮硅块800随架体210移动至对中装置300的两个夹持件310之间,通过使得两个夹持件310相向运动,而使得边皮硅块800的中心与支撑台220的中心重合;被对中的边皮硅块800随架体210移动至磨削装置400的磨削部4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并通过磨削部410磨削边皮硅块800的侧面。待磨削部410磨削完边皮硅块800的一个侧面或侧边后,边皮硅块800可随支撑台220转动,而将边皮硅块800为被磨削部410加工的侧面或侧边转向磨削部410。在磨削装置400完成磨削工作后,将下压台230远离边皮硅块800,并将边皮硅块800从支撑台220取下。如此,在边皮硅块800磨削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对中,也不需要人工挪动边皮硅块800,以便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继续参考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工设备还可包括第一运输装置510与第一搬运装置610。第一运输装置510沿第一方向X输送边皮硅块800;第一搬运装置610设置在第一运输装置510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且将处于第一运输装置510末端的边皮硅块800搬运至支撑台220。如此,避免了用户一次将一个边皮硅块800放置于支撑台220。可在第一运输装置510上放置多个边皮硅块800,并通过第一搬运装置610将末端的边皮硅块800置于支撑台220上,以便于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图12a-图12d为图2示出的第一搬运装置与第二搬运装置的搬运步骤图。参考图12a-图12d,第一搬运装置610包括移动机构611与吸盘612;移动机构611设置于底座100,且用于驱动吸盘612沿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运动;吸盘612吸附处于第一运输装置510末端的边皮硅块800。如此,可利用吸盘612吸附边皮硅块800,以避免采用夹持的方式损坏边皮硅块800。
示例性地,吸盘612可如图12a-图12d所示包括盒体6121以及吸附件6122。吸附件6122可位于盒体6121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且该吸附件6122可与盒体6121固定连接。
在第一运输装置510朝向第一搬运装置610运输,即第一运输装置510正向运输,进而将待加工的边皮硅块800输送至第一运输装置510的末端。先通过移动机构611使吸附件6122移动至位于第一运输装置510的末端的边皮硅块800的上方,吸附件6122吸附该边皮硅块800。再通过移动机构611使吸附件6122移动至位于支撑台220的上方,吸附件6122释放边皮硅块800,并使得边皮硅块800置于支撑台220上。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工设备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示出的第一搬运装置的示意图。参考图13与图14,另一示例性地,吸盘612可包括盒体6121、第一吸附件6123以及第二吸附件6124。盒体6121可转动地设置于移动机构611,盒体6121沿第二方向Y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吸附件6123设置于盒体6121的第一端,且用于吸附未进行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800;第二吸附件6124设置于盒体6121的第二端,且用于吸附已完成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800。
在第一运输装置510朝向第一搬运装置610运输,即第一运输装置510正向运输,进而将待加工的边皮硅块800输送至第一运输装置510的末端。先通过移动机构611使第一吸附件6123(或第二吸附件6124)移动至位于第一运输装置510的末端的边皮硅块800的上方,第一吸附件6123(或第二吸附件6124)吸附该边皮硅块800。再通过移动机构611使第一吸附件6123(或第二吸附件6124)移动至位于支撑台220的上方,第一吸附件6123(或第二吸附件6124)释放边皮硅块800,并使得边皮硅块800置于支撑台220上。
参考图2与图12d,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工设备还可包括第二搬运装置620与第二运输装置520。在边皮硅块800完成磨削加工后,第二搬运装置620的吸盘可吸附加工完成的边皮硅块800,第二搬运装置620的移动机构可将加工完成的边皮硅块800移动至第二运输装置520的上方,吸盘的吸附件可释放该完成的边皮硅块800,使该完成的边皮硅块800落入第二运输装置520的第二输送带521上。该第二输送带521可将加工完成的边皮硅块800朝向远离磨削装置400的方向输送。
在该边皮硅块800磨削加工过程中,可通过移动机构611使吸盘612移动至位于第一运输装置510的末端的边皮硅块800的上方,利用位于盒体6121的第一端的第一吸附件6123吸附未进行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800。旋转盒体6121,以使得位于盒体6121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6124(未吸附边皮硅块800的一侧吸附件6122)转动至前方。待位于支撑台220的边皮硅块800完成磨削加工后,移动机构611使位于盒体6121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6124移动至位于支撑台220的上方,该位于盒体6121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6124吸附完成磨削加工边皮硅块800。旋转盒体6121,180度,以使得位于盒体6121的第一端的第一吸附件6123(吸附有未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800)转动至前方,并释放该未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800至支撑台220上,以实现上料。
再通过移动机构611使吸盘612移动至位于第一运输装置510的上方。转动盒体6121,使得位于盒体6121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6124朝向前侧。该位于盒体6121的第二端的第二吸附件6124向第一运输装置510释放完成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800。此时,第一运输装置510朝向远离第一搬运装置610运输,即第一运输装置510反向运输。
可选地,第一运输装置510包括第一输送带51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工设备还可包括储料装置700。图15为图2示出的加工设备的储料装置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示出的储料装置的部分正视图。参考15与图16,储料装置700包括两组传输组。两组传输组可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带511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每组传输组均可包括第一转动件711、第二转动件712、环状的传输件713以及多个支撑架714。环状的传输件713套设在第一转动件711与第二转动件712的外侧,且第一转动件711通过环状的传输件713带动第二转动件712转动。多个支撑架714连接于环状的传输件713,且支撑架714远离环状的传输件713的端面与第一输送带511之间具有间距。边皮硅块800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超出第一输送带511。
两组传输组中的多个支撑架714可一一对应设置,每一对相对设置的支撑架714均形成用于放置边皮硅块800的容置空间。支撑架714包括安装板与多个凸起部,安装板沿第二方向Y延伸,每个凸起部均沿第三方向Z延伸,且多个凸起部沿第二方向Y依次连接于安装板,多个凸起部在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沿远离环状的传输件713的方向逐渐降低。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转动件711转动或者第二转动件712中的一个转动,可使得环状的传输件713转动,进而使得环状的传输件713上的支撑架714沿第三方向Z上升或下降。在上料时,支撑架714下降,在支撑架714上的边皮硅块800接触到第一运输装置510后,支撑架714继续下降,以使得支撑架714与边皮硅块800脱离,边皮硅块800可被第一运输装置510输送。同理,在下料时,支撑架714上升,在支撑架714与第一运输装置510上的边皮硅块800接触后,支撑架714继续上升,以使得边皮硅块800与第一运输装置510脱离并随支撑架714的上升而上升,已完成下料。如此,利用储料装置700存储多余的边皮硅块800,以便于进一步减少人工劳动,实现自动化加工。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加工设备的示意图。参考图17,可选地,储料装置700可为两个,其中一个可用于上料,另一个可用于下料。这两个储料装置700可如图17所示位于设备沿第一方向X的同一侧。当然,这两个储料装置700也可位于设备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申请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有固定装置、对中装置以及磨削装置,所述对中装置与所述磨削装置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固定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滑设于所述底座,且所述固定装置固定所述边皮硅块并带动所述边皮硅块转动;
所述对中装置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持件;在所述边皮硅块随所述固定装置移动至所述两个夹持件之间时,所述两个夹持件相向运动,以使得对中所述边皮硅块;
所述磨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磨削部;在所述边皮硅块随所述固定装置移动至所述磨削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时,所述磨削部磨削所述边皮硅块,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滑设于所述底座,所述架体设置有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台与下压台,所述支撑台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架体且用于放置所述边皮硅块,所述下压台可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设置于所述架体,且将所述边皮硅块按压在所述下压台与所述支撑台之间,且所述边皮硅块与所述下压台均随所述支撑台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两两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设置的固定部与浮动部,所述浮动部朝向所述下压台且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浮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弹性部与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浮动部通过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偏转。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边皮硅块并夹紧所述边皮硅块的夹持面;
所述夹持面被配置为平行于所述边皮硅块的侧面;
或,所述夹持面包括相交的第一面与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被配置为分别平行于所述边皮硅块的两个相邻且相交的两个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设有横纵交错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朝向对侧的槽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运输装置与第一搬运装置;
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沿第一方向输送所述边皮硅块;
所述第一搬运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且将处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末端的所述边皮硅块搬运至所述支撑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运装置包括移动机构与吸盘;
所述移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且用于驱动所述吸盘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运动;
所述吸盘吸附处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末端的所述边皮硅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包括盒体、第一吸附件以及第二吸附件;
所述盒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移动机构,所述盒体沿第二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且用于吸附未进行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且用于吸附已完成磨削加工的边皮硅块。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输送带;所述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还包括储料装置,所述储料装置包括两组传输组,所述两组传输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带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每组所述传输组均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环状的传输件以及多个支撑架,所述环状的传输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所述环状的传输件带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多个支撑架连接于所述环状的传输件,且所述支撑架远离所述环状的传输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输送带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边皮硅块沿第二方向的两端超出所述第一输送带;所述两组传输组中的多个支撑架一一对应设置,每一对相对设置的支撑架均形成用于放置所述边皮硅块的容置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安装板与多个凸起部,所述安装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凸起部均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凸起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多个凸起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高度沿远离所述环状的传输件的方向逐渐降低。
CN202223594487.XU 2022-12-31 2022-12-31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Active CN2191317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4487.XU CN219131727U (zh) 2022-12-31 2022-12-31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4487.XU CN219131727U (zh) 2022-12-31 2022-12-31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1727U true CN219131727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5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4487.XU Active CN219131727U (zh) 2022-12-31 2022-12-31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17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65074B1 (ko) 글라스용 면취 가공 시스템
CN109773617B (zh) 一种用于镜片的全自动磨边设备及其磨边方法
WO2019105021A1 (zh) 独立驱动的薄膜分离机构
CN115744271A (zh) 一种基于硅片进行变距调节的搬运机构及上下料方法
CN219131727U (zh)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
CN109333844B (zh) 一种硅片裂片装置及硅片划片加工系统
CN110977186A (zh) 单晶电池片裂片设备及单晶电池片裂片方法
CN212448419U (zh) 自动撕膜装置
CN116141112A (zh) 用于边皮硅块的加工设备及其加工方法
KR20110111820A (ko) 세정 및 건조장치가 포함된 소형 글라스 연마시스템
JP2010045196A (ja) 板状物の搬送機構
CN116403953A (zh) 一种mocvd晶圆集成上下片装置
CN114193318B (zh) 一种蓝宝石衬底研磨自动上下料生产线及其控制方法
CN114871928A (zh) 机械平坦化设备
JP2001274118A (ja) 凹凸加工装置
JP3651820B2 (ja) ワークの両面研磨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1289706B1 (ko) 글라스용 면취 가공 시스템
CN211812250U (zh) 一种锂电池的自动上料装置
CN110844594A (zh) 一种锂电池的自动上料装置
CN211045400U (zh) 电池片处理设备及电池组件生产设备
JP2011051068A (ja) 板材の面取り方法及び面取り装置
CN218878673U (zh) 一种夹持组件及取放夹具
CN211516413U (zh) 单晶电池片裂片设备
CN112157566B (zh) 一种板材抛光装置
WO2013073202A1 (ja) 研磨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