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9400U -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19400U
CN219119400U CN202320011695.8U CN202320011695U CN219119400U CN 219119400 U CN219119400 U CN 219119400U CN 202320011695 U CN202320011695 U CN 202320011695U CN 219119400 U CN219119400 U CN 219119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cantilever beam
shock absorbing
liang
absorb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16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赣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16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19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19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19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吸振结构和压缩机,其中,吸振结构包括:连接件;多个双悬臂梁结构,至少一个双悬臂梁结构与连接件相连,双悬臂梁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梁单体以及质块,质块设于两个梁单体的一端;其中,每个梁单体的另一端与连接件相连。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双悬臂梁结构,刚度显著提高,故而在相同吸振频率下,本申请的结构可匹配更大质量的质块,从而提高吸振效果,对于相同质块质量的条件下,本申请的梁单体的厚度可以选择更薄的结构,从而可改善振动敏感性和传导性。

Description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振结构和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目前,压缩机运行时,通常会产生振动,从而生成噪音,通常会在底座上增加橡胶垫,但无法起到有效的隔离效果,相关技术中,还会采用动力吸振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获得较大的吸振频率,需要匹配厚度较大的梁或质量较小的质块,但梁厚度较大时会降低振动敏感性和传导性,而质块质量较小时又达不到所要求的吸振效果,存在极大的设计难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吸振结构,包括:连接件;多个双悬臂梁结构,至少一个双悬臂梁结构与连接件相连,双悬臂梁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梁单体以及质块,质块设于两个梁单体的一端;其中,每个梁单体的另一端与连接件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振结构,主要包括连接件、连接凸起以及双悬臂梁结构,其中,连接件主要用于连接到待减振对象上,例如压缩机等,连接凸起通过设置在连接件的外侧壁,以便于连接外部的双悬臂梁结构。具体地,双悬臂梁结构包括两个梁单体和质块,通过将两个梁单体间隔设置,可形成伸出于连接凸起的悬臂梁结构,同时在两个梁单体的一端设置质块,从而形成悬臂端,以便于实现对振动能量的吸收。进一步地,每个双悬臂梁结构均具有第1阶固有频率,其为主吸振频率,与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参数相关,可吸收不同转速下的振动能量,从而对于双悬臂梁结构而言,其与同厚度的单悬臂梁相比,由于采用间隔设置的两个梁单体以及质块的组合,刚度显著提高,故而在相同吸振频率下,本申请的结构可匹配更大质量的质块,从而提高吸振效果,对于相同质块质量的条件下,本申请的梁单体的厚度可以选择更薄的结构,从而可改善振动敏感性和传导性。
需要补充的是,结构参数包括梁单体的长度、厚度、间距以及材质,还包括质块的质量。
通过采用不同的结构参数的多个双悬臂梁结构,在应用到压缩机上时,更便于满足不同转速下所产生的振动控制需求。
其中,连接凸起和连接件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分体结构,通过连接关系实现连接,若连接件为金属件,可采用焊接的形式,如果连接件为塑料件,则可采用一次注塑成型的形式制造。
进一步地,双悬臂梁结构的两端固定连接,在空间上组成一个框架结构,不仅抗扭刚度大幅度提高,其悬臂端在小挠度下将近似产生平动,抗弯刚度也显著增大。
当然,对于每个双悬臂梁结构而言,其结构参数需要保持一致,即两个梁单体的材质、长度、厚度等参数保持一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包括:环状主体,环状主体上设有周向断口;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于周向断口的两端,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环状主体的径向向外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包括环状主体以及两个连接部,即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环状主体自身是断开的,即存在周向断口,以便于装配到待减振的对象上,例如压缩机的本体或储液器等,两个连接部分别设置在周向断口的两端,同时沿径向向外延伸,以便于在装配到减振对象后,可利用两个连接部实现对减振对象的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两个连接部的周向外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梁单体,即梁单体会直接连接至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上,具体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设置,可以理解,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从而会产生不同的主吸振频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环状主体的断口处设置有双悬臂梁结构,一个梁单体设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另一个梁单体设于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或另一个梁单体设于第二连接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对于同一个双悬臂梁结构的两个梁单体而言,在连接至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时,其中一个梁单体会设置在两个连接部之间,另一个则可选择的设置在第一连接部的外侧或第二连接部的外侧,从而使得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的周向厚度,以便于调整其主吸振频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环状主体的断口处设置有双悬臂梁结构,一个梁单体设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另一个梁单体设于第二连接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对于同一个双悬臂梁结构的两个梁单体而言,在连接至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时,两个梁单体会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即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另一个梁单体设于第二连接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从而使得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周向厚度之和,以便于调整其主吸振频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连接孔,设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通过连接件穿过连接孔,以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而言,在完成装配后,可通过连接件和连接孔实现连接件整体的紧固连接。具体地,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均设置有连接孔,两个连接部上的连接孔所设置的位置是对应的,通过将连接件穿过连接孔,可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即完成固定。在本方案中,与两个连接部相对应的双悬臂梁结构的两个梁单体设置在两个连接部的周向外侧,以便于装配。
进一步地,连接孔为螺孔,连接件为螺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连接凸起,设于连接件的外侧壁,至少一个双悬臂梁结构与连接凸起相连;连接凸起沿连接件的径向向外延伸,梁单体的一端与连接凸起相连,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连接凸起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制,限制其径向延伸,在连接梁单体时,周向两侧的操作空间较大,便于安装。同时,沿径向延伸,更便于多个双悬臂梁结构的均匀布置。
此外,梁单体自身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在出现振动时,可极大的降低整机切向的振动幅度,即双悬臂梁结构起到类似于弹簧的储能效果,将振动能量存储到内部,通过自身的振动降低整机的振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连接凸起与一个双悬臂梁结构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每个连接凸起上均连接有一个双悬臂梁结构,以便于实现多频率的减振,进一步地,在二者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基础上,更利于装配或维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一个双悬臂梁结构中,质块的重心位于两个梁单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质块的重心进行限制,限制其位于两个梁单体之间,通过上述限制,可有效降低质块发生倾斜的可能,保持整体结构的问题。
进一步地,质块的重心处于两个梁单体的中心处,此处的中心为两个梁单体之间间距的竖直中心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双悬臂梁结构沿连接件的周向均匀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个双悬臂梁结构圆周阵列于连接件的外侧,即双悬臂梁结构沿连接件的周向均匀布置,一方面保持整个吸振结构的重心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参数的调整,可吸收不同频率的振动,提高适用范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参数与另一个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参数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存在不同结构参数的双悬臂梁结构,即至少两个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参数是不同的,故而可吸收不同转速下的振动能量,从而提高降噪效果。
当然,结构参数的不同包括但不限于材质、间距、厚度、长度等参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双悬臂梁结构中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大于0mm且小于7mm。
在该实施例中,对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进行进一步限定,选用0mm~7mm之间的间距,相比于单悬臂梁的可匹配更大质量的质块,显著提高吸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主体结构;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的吸振结构,吸振结构的连接件套设于主体结构的周向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主体结构以及吸振结构,通过将连接件套设在主体结构外,从而可在吸振结构的作用下对主体结构产生的不同频率的振动进行吸收。
主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气缸或储液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缩机包括上述任一吸振结构,故而具有上述任一吸振结构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吸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在双悬臂梁结构的两个梁单体的厚度和与单悬臂梁的梁厚相同且其他结构参数均相同的条件下,双悬臂梁结构与单悬臂梁结构的第1阶固有频率比值与双悬臂梁间距的曲线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吸振结构;102:连接件;1022:环状主体;1023:周向断口;1024:第一连接部;1026:第二连接部;1028:连接孔;1030:连接件;104:连接凸起;1042:装配孔;106:双悬臂梁结构;1062:梁单体;1064:质块;200:压缩机;202:气缸;204:储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吸振结构100,主要包括连接件102以及双悬臂梁结构106,其中,连接件102主要用于连接到待减震对象上,例如压缩机200等存在高频振动的结构,通过将双悬臂梁结构106连接到连接件102的外侧壁,以便于连接外部的双悬臂梁结构106。具体地,如图2所示,双悬臂梁结构106包括两个梁单体1062和质块1064,通过将两个梁单体1062间隔设置,可形成伸出于连接凸起104的悬臂梁结构,同时在两个梁单体1062的一端设置质块1064,从而形成悬臂端,以便于实现对振动能量的吸收。进一步地,每个双悬臂梁结构106均具有第1阶固有频率,其为主吸振频率,与双悬臂梁结构106的结构参数相关,可吸收不同转速下的振动能量,从而对于双悬臂梁结构106而言,其与同厚度的单悬臂梁相比,由于采用间隔设置的两个梁单体1062以及质块1064的组合,刚度显著提高,故而在相同吸振频率下,本申请的结构可匹配更大质量的质块1064,从而提高吸振效果,对于相同质块1064质量的条件下,本申请的梁单体1062的厚度可以选择更薄的结构,从而可改善振动敏感性和传导性。
需要补充的是,结构参数包括梁单体1062的长度、厚度、相邻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以及材质,还包括质块1064的质量。
通过采用不同的结构参数的多个双悬臂梁结构106,在应用到压缩机200上时,更便于满足不同转速下所产生的振动控制需求。
可以理解,对于多个双悬臂梁结构106而言,至少存在一类的结构参数是不同的。
其中,连接件和连接凸起之间实现固定连接,若连接件102为金属件,可采用焊接的形式将连接凸起焊接至连接件上,如果连接件102为塑料件,则可将连接件和连接凸起采用一次注塑成型的形式制造。
进一步地,双悬臂梁结构106的两端固定连接,在空间上组成一个框架结构,不仅抗扭刚度大幅度提高,其悬臂端在小挠度下将近似产生平动,抗弯刚度也显著增大。
当然,对于每个双悬臂梁结构106而言,其结构参数需要保持一致,即一个双悬臂梁结构106中的两个梁单体1062的材质、长度、厚度等参数保持一致,而对于不同的双悬臂梁结构106而言,结构参数需要产生一定的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设有连接凸起104,其与连接件102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分体结构。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连接凸起104上设有装配孔1042,装配孔1042用于连接双悬臂梁结构106。
其中,对连接凸起104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制,限制其径向延伸,在连接梁单体1062时,周向两侧的操作空间较大,便于安装。同时,沿径向延伸,更便于多个双悬臂梁结构106的均匀布置。
此外,梁单体1062自身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在出现振动时,可极大的降低整机切向的振动幅度,即双悬臂梁结构106起到类似于弹簧的储能效果,将振动能量存储到内部,通过自身的振动降低整机的振动。
其中,将每个连接凸起104上均连接有一个双悬臂梁结构106,以便于实现多频率的降噪,进一步地,在二者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基础上,更利于装配或维修。
其中,对质块1064的重心进行限制,限制其位于两个梁单体1062之间通过上述限制,可有效降低质块1064发生倾斜的可能,保持整体结构的问题。
进一步地,质块的重心处于两个梁单体的中心处,此处的中心为两个梁单体之间间距的竖直中心线。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双悬臂梁结构106圆周阵列于连接件102的外侧,即双悬臂梁结构106沿连接件102的周向均匀布置,一方面保持整个吸振结构100的重心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双悬臂梁结构106的结构参数的调整,可吸收不同频率的振动,提高适用范围。
连接件102包括环状主体1022以及两个连接部,即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环状主体1022自身是断开的,即存在周向断口1023,以便于装配到待减震的对象上,例如压缩机200的压缩缸或气液分离器等,两个连接部分别设置在周向断口1023的两端,同时沿径向向外延伸,以便于在装配到减震对象后,可利用两个连接部实现对减震对象的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两个连接部的周向外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梁单体1062,即梁单体1062会直接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024或第二连接部1026上,具体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设置,可以理解,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两个梁单体1062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从而会产生不同的主吸振频率。
对于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而言,如图3所示,在完成装配后,可通过连接件1030和连接孔1028实现连接件102整体的紧固连接。具体地,在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上均设置有连接孔1028,两个连接部上的连接孔1028所设置的位置是对应的,通过将连接件1030穿过连接孔1028,可使得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相连,即完成固定。在本方案中,与两个连接部相对应的双悬臂梁结构106的两个梁单体1062设置在两个连接部的周向外侧,以便于装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孔1028为螺孔,连接件1030为螺钉。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于同一个双悬臂梁结构106的两个梁单体1062而言,在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时,其中一个梁单体1062会设置在两个连接部之间,另一个则可选择的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024的外侧或第二连接部1026的外侧,从而使得两个梁单体1062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连接部1024或第二连接部1026的周向厚度,以便于调整其主吸振频率。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于同一个双悬臂梁结构106的两个梁单体1062而言,在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时,两个梁单体1062会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的外侧,即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024远离第二连接部1026的一侧,另一个梁单体1062设于第二连接部1026远离第一连接部1024的一侧。从而使得两个梁单体1062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连接部1024和第二连接部1026的周向厚度之和,以便于调整其主吸振频率。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200,包括压缩机主体结构以及吸振结构100,通过将连接件102套设在压缩机主体结构外,从而可在吸振结构100的作用下对压缩机200本体产生的不同频率的振动进行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缩机200包括上述任一吸振结构100,故而具有上述任一吸振结构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压缩机的主体结构为气缸202。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压缩机的主体结构为储液器204。
其中,压缩机压缩冷媒过程中,气缸内气体压力以转频发生周期性变化,由于气体合力不通过曲轴旋转中心,从而在气缸与曲轴之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气体力矩。气体力矩作用在气缸上,激励整机发生切向振动。为降低整机切向振动幅度,在压缩机主壳体上安装阵列式吸振结构,不同结构参数的吸振结构可满足不同转速下的基频振动控制要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根据单悬臂梁吸振器的第1阶固有频率计算式:
Figure BDA0004037767240000101
式中,E、ρ分别是梁材料弹性模量和密度,bhl分别是梁宽度、厚度和长度,m是质块质量。
压缩机转速高,其基频较大。从上述公式可知,单悬臂梁吸振器为获得较大的第1阶固有频率(即吸振频率),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大梁厚度h或减小梁长度l,原因在于第1阶固有频率是关于梁厚度h和梁长度l的高阶函数。其次的措施是减小质块质量m。在这些措施中,增大梁厚度h导致梁强度大,降低其振动敏感性和传导性,不易激励质块振动;减小梁长度l可能带来质块安装的干涉问题;减小质块质量m,若减小的幅度过小不易引起第1阶固有频率的变化,而减小的幅度过大则会直接降低吸振器的吸振效果。
双悬臂梁的两端固定连接,在空间上组成一个框架结构,不仅抗扭刚度大幅度提高,其悬臂端在小挠度下将近似产生平动,抗弯刚度也显著增大。可以理解,如图6所示,吸振结构第1阶固有频率与单悬臂梁吸振器第1阶固有频率比率与双悬臂梁间距近似成抛物线关系,随梁单体间距增大,比率增大幅度逐渐趋缓,但总体上吸振结构第1阶固有频率比相同梁厚度的单悬臂梁吸振器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进一步地,对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进行进一步限定,选用0mm~7mm之间的间距,相比于单悬臂梁的可匹配更大质量的质块,显著提高吸振效果。
当然,如图6所示,两个梁单体之间的间距在6mm左右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吸振结构的第1阶固有频率比相同梁厚度的单悬臂梁吸振器的提高比例最大,也为最优选择。
具体地,在间距大于0的情况下,吸振结构第1阶固有频率与单悬臂梁吸振器第1阶固有频率比率会大于1,即吸振结构第1阶固有频率大于单悬臂梁吸振器第1阶固有频率比率。图中仅显示间距在7mm以内的比值,均大于1。
在悬臂梁吸振器设计中,根据所要求的吸振效果首先确定的是质块质量,再根据吸振频率确定合适的梁结构参数。对于单悬臂梁结构,为获得较大的吸振频率,计算得到的梁结构参数可能长度短或厚度大。此时,基于双悬臂梁抗弯刚度增大的结构特点,可有效解决单悬臂梁的结构设计问题。至少有如下两种方案:一是仅改变梁厚度,将单悬臂梁在厚度方向一分为二,用一半厚度的双悬臂梁代替原单悬臂梁,由于质块质量无变化,不影响吸振效果;二是同时改变梁厚度和质块质量,利用双悬臂梁增大后的刚度去匹配设计更大的质块质量,进而改善吸振效果。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双悬臂梁结构,刚度显著提高,故而在相同吸振频率下,本申请的结构可匹配更大质量的质块,从而提高吸振效果,对于相同质块质量的条件下,本申请的梁单体的厚度可以选择更薄的结构,从而可改善振动敏感性和传导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件;
多个双悬臂梁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双悬臂梁结构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所述双悬臂梁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梁单体以及质块,所述质块设于两个所述梁单体的一端;
其中,每个所述梁单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环状主体,所述环状主体上设有周向断口;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于所述周向断口的两端,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环状主体的径向向外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主体的断口处设置有所述双悬臂梁结构,一个所述梁单体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另一个所述梁单体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或另一个所述梁单体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主体的断口处设置有所述双悬臂梁结构,一个所述梁单体设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另一个所述梁单体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孔,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通过连接件穿过所述连接孔,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凸起,设于所述连接件的外侧壁,至少一个所述双悬臂梁结构与所述连接凸起相连;
其中,所述连接凸起沿所述连接件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梁单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凸起相连,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凸起与一个所述双悬臂梁结构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双悬臂梁结构中,所述质块的重心位于两个所述梁单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悬臂梁结构沿所述连接件的周向均匀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参数与另一个所述双悬臂梁结构的结构参数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双悬臂梁结构中两个所述梁单体之间的间距大于0mm且小于7mm。
12.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结构;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振结构,所述吸振结构的连接件套设于所述主体结构的周向外侧。
CN202320011695.8U 2023-01-04 2023-01-04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Active CN219119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1695.8U CN219119400U (zh) 2023-01-04 2023-01-04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1695.8U CN219119400U (zh) 2023-01-04 2023-01-04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19400U true CN219119400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20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1695.8U Active CN219119400U (zh) 2023-01-04 2023-01-04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194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19400U (zh) 吸振结构和压缩机
CN105515268B (zh) 一种电机支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ITTO20001214A1 (it) Compressore ermetico del tipo a stantuffo, in particolare per comprimere e scaricare il refrigerante.
CN107387367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210686806U (zh) 减振器、减振结构及减振总成
CN111457044A (zh)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CN210949644U (zh) 一种动力吸振器
CN101813299A (zh) 一种减震器及使用该减震器的灯具
CN215719833U (zh) 一种风机抗震支架
CN213712297U (zh) 管道动力吸振器
CN212297376U (zh) 减震垫及减震垫组件
CN104514118A (zh) 用于自动洗衣机的振动吸收阻尼器
CN107257176A (zh) 转子和具有该转子的电机和压缩机
CN210861428U (zh) 空调压缩机的固定结构及空调
CN206932105U (zh) 转子和具有该转子的电机和压缩机
CN213981845U (zh) 一种可变频扭转吸振器
CN106642637B (zh) 用于空调器的减震组件、风机盘管的吊装组件及风机盘管
CN217307860U (zh) 一种喇叭的新型高散热抗压盆架
CN219492945U (zh) 减振器和车辆
EP3252212A1 (en) Heat pump system and drier or washer-drier having the same
CN217056104U (zh) 减振脚垫以及温控设备
CN220668254U (zh) 一种制氧机减震座
CN211924793U (zh) 一种机电设备用减震器
CN215072821U (zh) 喇叭组件及智能交互设备
CN216343681U (zh) 压缩机用减振脚垫及制冷制热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