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7251U - 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7251U
CN219107251U CN202223489425.2U CN202223489425U CN219107251U CN 219107251 U CN219107251 U CN 219107251U CN 202223489425 U CN202223489425 U CN 202223489425U CN 219107251 U CN219107251 U CN 219107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insulating holder
motor
stator
bus ba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894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霖
李春鹏
黄旭
蒙德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Electric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894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7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7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72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机壳、设于机壳内的定子铁芯以及绕设于定子铁芯的定子绕组。电机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机壳内且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汇流条单元,汇流条单元包括:绝缘保持架;以及由绝缘保持架支撑的多个汇流条,汇流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主体部;其中,汇流条的第一端径向向外突出于绝缘保持架,汇流条的第二端沿轴向朝向远离定子铁芯的方向突出于绝缘保持架,汇流条的第一端的周向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操作空间和第二操作空间,以便汇流条的第一端与定子绕组的出线端实现自动化电连接。

Description

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通常包括定子和转子,其中定子包括机壳、固定于机壳内的定子铁芯、以及绕设于定子铁芯的定子绕组,转子包括转轴、套设于所述转轴的转子铁芯、以及多个永磁体。定子绕组的出线端通常通过一汇流条单元来连接外部电源。然而,定子绕组的出线端和汇流条的连接通常需要操作员手动连接、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的电机。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包括机壳、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定子铁芯以及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定子绕组。所述电机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机壳内且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汇流条单元,所述汇流条单元包括:绝缘保持架;以及由所述绝缘保持架支撑的多个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主体部;其中,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径向向外突出于所述绝缘保持架,所述汇流条的第二端沿轴向朝向远离所述定子铁芯的方向突出于所述绝缘保持架,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端的周向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操作空间和第二操作空间,以便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定子绕组的出线端实现自动化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的周向两侧分别具有宽度大于2mm的第一操作空间和第二操作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汇流条沿周向间隔分布,每一汇流条的主体部沿周向连接在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任意两个汇流条的主体部在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位于同一轴向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条的主体部和第一端的具有较大面积的表面均垂直于轴向,所述汇流条的第二端自所述主体部垂直延伸,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具有一收容部,用于容置定子绕组的出线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进一步包括一盖体,所述盖体固定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外侧,所述盖体具有一轴承保持部用于固定一轴承,所述轴承用于支撑所述转子的转轴,所述绝缘保持架的中央具有供所述转子的转轴通过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保持架的顶侧设有至少一第一凸起,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与所述盖体抵接,所述电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绕线架,所述定子绕组绕设于所述绕线架上,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底侧与所述绕线架的顶侧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装所述盖体时,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在所述盖体的轴向力的作用下产生轻微的塌陷以消除所述盖体与所述绝缘保持架之间的轴向公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的尺寸比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的尺寸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底侧与所述绕线架的径向内侧的顶侧抵接,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径向外侧和所述绕线架的径向外侧之间形成有相互匹配的卡合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条单元包括三个汇流条,所述绝缘保持架大致呈三角形,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自三角形的边径向向外突出,所述第一操作空间和所述第二操作空间分别位于所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汇流条单元的绝缘保持架设有第一操作空间和第二操作空间,因此,例如机械手可以很方便地进入第一操作空间和第二操作空间,从而自动化电连接汇流条单元的导电端子和定子绕组的出线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机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机的爆炸图;
图4是图3所示电机的定子和汇流条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定子和汇流条单元的爆炸图;
图6是图5所示汇流条单元的爆炸图;
图7是图6所示汇流条单元的绝缘保持架的一立体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绝缘保持架与盖体和绕线架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为清晰明了。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轴向”是指沿电机的中心轴线或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电机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径向”是指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电机的中心轴线且沿着所述电机的半径或直径的方向,“周向”是指围绕所述电机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100包括定子10、转子20、以及汇流条单元40。
定子10包括机壳12、定子铁芯13、绕线架14、以及定子绕组15。所述定子铁芯10具有第一收容腔101,用于可转动地收容转子20。机壳12大致呈筒状,具有至少一端开口的第二收容腔120。定子铁芯13大致呈环形,并固定收容于机壳12的第二收容腔120内。绕线架14设于定子铁芯13上,并采用绝缘材料,例如塑料制成。定子绕组15绕设于绕线架14。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2的轴向一端具有底部,另一端开口。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2的轴向两端也可以都开口,机壳12的底部由一端盖代替即可。
所述转子20为永磁转子,包括转轴21、套设于转轴上的转子铁芯22、以及永磁体(图未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子为表贴式转子,具有若干永磁体,每一永磁体大致沿转子的切线方向和轴向延伸,所述若干永磁体间隔设置于所述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上。可以理解,所述转子并不限于表贴式转子,例如其也可以是内嵌式转子,每一永磁体沿转子的径向和轴向延伸,若干永磁体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转子铁芯22的内部。
参考图4和图6,汇流条单元40位于所述机壳12内且置于所述定子铁芯13的轴向一侧,包括绝缘保持架41和由所述绝缘保持架41支撑的多个汇流条42。优选地,所述绝缘保持架40大致呈板状,中央可设有供所述转子20的转轴21通过的开口。所述汇流条42包括第一端421、第二端4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421和所述第二端422的主体部423。所述汇流条42的第一端421径向向外突出于所述绝缘保持架41,所述汇流条42的第二端422沿轴向朝向远离所述定子铁芯22的方向突出于所述绝缘保持架41。所述汇流条42的所述第一端421的周向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操作空间411和第二操作空间412。由此,当连接汇流条42的第一端421与定子绕组15的出线端150时,第一操作空间411和第二操作空间412将为例如机械手的操作提供空间,从而实现自动化连接。特别地,第一操作空间411和第二操作空间412的设计特别适合于焊接过程,尤其是碰焊。因此,所述汇流条42的第一端421优选采用碰焊的方式与定子绕组15的出线端150电连接。
第一操作空间411的宽度SP1大于2mm,优选大于4mm。第二操作空间的宽度SP2大于2mm,优选大于4mm。
优选地,当汇流条单元40的绝缘保持架41装配至定子10的绕线架14后,定子10的定子铁芯13至少局部地位于绝缘保持架41的径向外侧作为安装部位130。因此,装配在一起的汇流条单元40和定子铁芯13可通过机械手推送安装部位130而进入机壳12的第二收容腔120内,操作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条单元40包括三个汇流条42。定子绕组15也包括三个出线端150,连接器30也包括三个导电端子32(图2可见),用于接收一UVW三相电源。每一汇流条42的第一端421对应连接一相应的出线端150,第二端422对应连接一相应的导电端子32。
所述三个汇流条42沿周向间隔分布,优选地是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每一汇流条42的主体部423沿周向连接在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421和第二端422之间。优选地,所述三个汇流条42的三个第一端421和三个第二端421在周向上交替分布。优选地,任意两个汇流条422的主体部422在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位于同一轴向位置,从而减小绝缘保持架41的轴向高度。最优选地,所述多个汇流条42的主体部423都位于同一轴向位置。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汇流条单元40也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汇流条42,定子绕组15也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出线端,连接器30也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导电端子32。
优选地,所述汇流条42的主体部423和第一端421的具有较大面积的表面426均垂直于轴向,所述汇流条42的第二端422自所述主体部423垂直延伸。本实施例中,每一汇流条42的第一端421具有一收容部424,用于收容定子绕组15的相应的一出线端150。焊接时,可以将第一端421的两相对臂425夹在两焊接夹头中间,然后通电流并利用两焊接夹头将第一端421的两相对臂425焊接在一起即可实现汇流条42和定子绕组15的电连接。
具体地,参考图5至图8,所述绝缘保持架41包括顶侧413、底侧414、以及连接顶侧413和底侧414的外周侧415。所述汇流条42的第一端421径向向外突出于绝缘保持架41的外周侧415。所述汇流条42的第二端422沿轴向突出于绝缘保持架41的顶侧413。所述绝缘保持架41的底侧与所述绕线架14的顶侧抵接。绝缘保持架41的径向外侧和绕线架14的径向外侧具有一相互配合的卡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绝缘保持架41大致呈三角形,所述汇流条42的第一端421从三角形的边径向向外突出,因此所述第一端421的周向两侧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411、412,更加方便自动化连接所述第一端421和定子绕组15的出线端150。所述汇流条42的第二端421对应三角形的角设置。所述绝缘保持架41的径向外侧沿轴向延伸出三个耳部416,所述三个耳部416分别对应三角形的三个角设置。每一耳部416的径向内侧设有一卡扣417,相应地,绕线架14的径向外侧设有凹部140(图5可见),用于与卡扣417卡合。
参考图2和图3,优选地,所述电机进一步包括一盖体50。盖体50固定于机壳12且位于所述绝缘保持架41的外侧。盖体50具有一轴承保持部用于固定一轴承211。转轴21的第一端(图示轴向下端)通过轴承210支撑于机壳12并突出于机壳12外作为动力输出端,第二端(图示轴向上端)通过轴承211支撑。盖体50优选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提高盖体50的刚性和强度,进而提高盖体50对轴承211的支撑力,特别是轴向上的支撑力。
参考图6至图8,还优选地,所述绝缘保持架41的顶侧413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418,用于与所述盖体50抵接。所述盖体50和所述绕线架14将所述绝缘保持架41夹持在两者之间,防止在将绝缘保持架41发生轴向位移。优选地,在安装盖体50时,第一凸起418在盖体50的轴向力的作用下产生轻微的塌陷以自适应地消除盖体50与绝缘保持架41之间的轴向公差。为提高第一凸起418的可变形性能同时保证第一凸起418的一定的支撑强度,第一凸起418远离所述盖体50的一侧的尺寸比第一凸起418靠近所述盖体50的一侧的尺寸大,优选呈锥形,由此,装配时,第一凸起418可通过其尖端塌陷而有效消除盖体50与绝缘保持架41之间可能存在的轴向公差。优选地,绝缘保持架41的顶面413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凸起418,以提高绝缘保持架41与盖体5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凸起418也可以由一个环形的凸起代替。
优选地,所述绝缘保持架41的底侧414设有第二凸起419。所述绝缘保持架41的底侧通过所述第二凸起419与所述绕线架14的径向内侧的顶侧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起419呈连续延伸的闭合的环状,这可以提高第二凸起419的支撑强度。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起419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
所述电机100可进一步包括一连接器30,所述连接器30包括绝缘基座31、插接口35、所述导电端子32、以及端盖34。绝缘基座31至少部分置于机壳12内,端盖34盖合于绝缘基座31的背离机壳12的轴向一侧。导电端子32部分内置于绝缘基座31,所述插接口35自所述绝缘基座31延伸到机壳12外侧。汇流条42的第二端422与连接器30的导电端子32的一端电连接,导电端子32的另一端延伸至连接器30的插接口35,以与外部电源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包括机壳、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定子铁芯以及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机壳内且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的汇流条单元,所述汇流条单元包括:
绝缘保持架;以及
由所述绝缘保持架支撑的多个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主体部;
其中,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径向向外突出于所述绝缘保持架,所述汇流条的第二端沿轴向朝向远离所述定子铁芯的方向突出于所述绝缘保持架,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端的周向两侧分别具有第一操作空间和第二操作空间,以便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定子绕组的出线端实现自动化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的周向两侧分别具有宽度大于2mm的第一操作空间和第二操作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汇流条沿周向间隔分布,每一汇流条的主体部沿周向连接在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任意两个汇流条的主体部在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位于同一轴向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的主体部和第一端的具有较大面积的表面均垂直于轴向,所述汇流条的第二端自所述主体部垂直延伸,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具有一收容部,用于容置定子绕组的出线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进一步包括一盖体,所述盖体固定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外侧,所述盖体具有一轴承保持部用于固定一轴承,所述轴承用于支撑所述转子的转轴,所述绝缘保持架的中央具有供所述转子的转轴通过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保持架的顶侧设有至少一第一凸起,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与所述盖体抵接,所述电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绕线架,所述定子绕组绕设于所述绕线架上,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底侧与所述绕线架的顶侧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所述盖体时,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在所述盖体的轴向力的作用下产生轻微的塌陷以消除所述盖体与所述绝缘保持架之间的轴向公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的尺寸比所述至少一第一凸起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的尺寸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底侧与所述绕线架的径向内侧的顶侧抵接,所述绝缘保持架的径向外侧和所述绕线架的径向外侧之间形成有相互匹配的卡合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单元包括三个汇流条,所述绝缘保持架大致呈三角形,所述汇流条的第一端自三角形的边径向向外突出,所述第一操作空间和所述第二操作空间分别位于所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外侧。
CN202223489425.2U 2022-12-21 2022-12-21 电机 Active CN219107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89425.2U CN219107251U (zh) 2022-12-21 2022-12-21 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89425.2U CN219107251U (zh) 2022-12-21 2022-12-21 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7251U true CN219107251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6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89425.2U Active CN219107251U (zh) 2022-12-21 2022-12-21 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72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87153B1 (en) Brushed permanent magnet micromo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CN216016576U (zh) 母线单元
US11101712B2 (en) Motor, end ca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19107251U (zh) 电机
CN107196427B (zh) 一种无刷涡轮机
CN219107250U (zh) 电机
KR102325134B1 (ko) 인버터 일체형 bldc 모터
CN212811509U (zh) 一种微型电机
CN112688477B (zh) 定子组件及使用该定子组件的电机
JP3945025B2 (ja) 電動機
JP2019161894A (ja) モータ
CN210111244U (zh) 导电轴承
CN110971087B (zh) 电刷盘组件、马达以及电气产品
CN220273408U (zh) 一种外转子结构及电机
CN215956128U (zh) 一种定子、电机、家用电器及园林设备
CN217789524U (zh) 定子以及电机
CN217522656U (zh) 电机
KR100442485B1 (ko) 전동기의 접지단자 결합구조
CN217522655U (zh) 电机
CN114465392B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220586142U (zh) 电机及风扇
CN215221971U (zh) 板状端子的电连接结构以及马达
CN219107179U (zh) 电机
EP4203255A1 (en) Motor with bidirectional terminals
US20230275487A1 (en) Brushless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